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09fa513d269759eedf931b91b1fb43166c22dfad]()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法,也不逊于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264910757993993141]()
黄庭坚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361082532146282568]()
黄庭坚的草书是学时人周越的。苏轼以周越书为“险劣”,米芾则评周越书为“气势雄健而锋刃交加”。黄庭坚后来在一则论书语中道出了其书法及书学思想成熟后对周越书法的看法:“王著临《兰亭》《乐毅论》,补永禅师、周散骑《千文》,皆妙绝,同时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力也。”
![393098275585060544]()
黄庭坚曾言:“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他认为草书不能通神入妙,原因全在不喝酒上。但凡事总有两面,正因为不喝酒,黄庭坚才得以用“心悟”,开创出中国草书的又一新境。
黄庭坚早年学草书,运笔不到家,笔画缺少气势。后来他看到众人划桨,力度、节奏不够,船就不会行走。他颇受启发,茅塞顿开,悟出了笔法笔势。他参禅妙悟,虽多理性使笔,也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挥洒自如。其用笔更显从容娴雅,虽纵横跌宕,亦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626388366640901424]()
而黄庭坚的楷书,初师唐褚遂良、薛稷,后学颜鲁公。他认为“楷法欲如快马入阵”,所以他的楷书不但行笔稳健,结体严谨,而且落笔奇伟,丰筋多力,真可谓“楷法亦自成一家”。
黄庭坚的作品欣赏:
黄庭坚《小子相帖》,纸本行书,31.3cm×33.3cm,上海博物馆藏此帖行书七行,计一百零四字。未见作者款识。从内容看,可知书与其子名相者,所谓寓教于书。从通篇书写风格看,其用笔结体与元祐间所书已有不同,而与其晚年益见萧散的笔意相近。 |
黄庭坚《山预帖》,纸本行书,31.2cm×26.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当阳张中叔去年腊月寄山预(即山芋)来,留荆南久之。四月,余乃到沙头。取视之,萌芽森然,有盈尺者。意皆可弃。
小儿辈请试煮食之,乃大好。盖与发牙(同芽)小豆同法。
物理不可尽,如此。
今之论人材者,用其所知而轻弃人。可胜叹哉!
黄庭坚《山预帖》,行书,纸本,31.2×26.8cm,凡6行,84字。书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四、五月间。钤有明内府稽察司半印、“张应申印”、“清鉴堂图书印”、“笪重光印”等印记。《石渠宝笈初编》、《故宫书画录》等著录。《清鉴堂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宋黄文节公法书》等收录。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注:《宋四家墨迹选》册之一 |
黄庭坚《惟清道人帖》,纸本行书,29.3cm×31.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惟清道人本贵部人,其操行智识,今江西丛林中未见其匹亚。昨以天觉坚欲以观音召之,难为不知者道,因劝渠自往见天觉,果已得免,天觉留渠府中过夏。想秋初即归过邑,可邀与款曲,其人甚可爱敬也。或问清欲于旧山高居筑庵独住,不知果然否?得渠书颇说后来草堂少淹留也。庭坚叩头。
鉴藏印有“缉熙殿宝”、项元汴诸印、“仪周珍藏”等22方,半印5方。
《惟清道人帖》中作者记录了惟清道人的操行品质及其与张商英(天觉)的交往。黄庭坚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在江西分宁,从帖文分析,此帖当书于其年夏日,时年51岁。帖中所提之惟清道人在《嘉泰录》卷六中有所记载,俗姓陈,南州武宁(在江西)人,为江西隆兴府黄龙寺禅师,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卒。
此帖行书行间宽绰而字间紧密,所以笔画多取横势,结体欹侧,左低右高,有峭拔之态,充分体现了黄庭坚小行书的特点,为其代表作品。
此帖为清宫旧藏,收在《法书大观册》内。乾隆帝题赞“凌冬老干偃蹇岩壑”(《三希堂法帖》卷十三可见),后此赞墨迹及清内府藏印被挖去。
著录于《妮古录》卷四、《平生壮观》卷二、《墨缘汇观》法书卷上。 |
黄庭坚《藏镪帖》(又名《致明叔同年尺牍》),纸本行书,28.5cm×20.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藏镪见贷,已领,甚愧。琐屑奉烦,许同东玉见过,甚惠。《宝藏论》一册送去,试读一遍如何?因为黏缀一鸦青纸庄严之,幸甚。庭坚顿首。明叔同年家。
黄庭坚行书《藏镪帖》,又称《致明叔同年尺牍》、《与明叔同年书》等,纸本,28.5×20.5cm,凡6行,55字。书于绍圣二年(1095年)左右。钤有“项子京家珍藏”、“吴桢”、“江上莫氏图书印”等印记。《石渠宝笈续编》、《故宫书画录》等著录。《李书楼正字帖》、《墨缘堂藏真》等收录。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黄庭坚《教审帖》(又称《读书绿荫帖》、《与立之承奉书》),纸本行书,27.1cm×43.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庭坚顿首,辱教审侍奉万福为慰。承读书绿阴,颇得闲乐,甚善甚善。欲为索儿录数十篇妙曲作乐,尚未就尔。所送纸太高,但可书大字,若欲小行书,须得矮纸乃佳。适有宾客,奉答草率。庭坚顿首。立之承奉足下。
亦称《读书绿荫帖》、《与立之承奉书》行草,纸本,27.1×43.1cm。凡9行,81字。书于元祐三年(1088年)左右。钤有“缉熙殿宝”、“友古轩”等印记。《石渠宝笈初编》、《故宫书画录》等著录。《停云馆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等收录。现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
《花气薰人帖》,纸本草书,30.7cm×43.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局部)
释文:
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这件书迹无款印,原是附在元祐二年(1087),寄扬州友人王巩二诗之后,今已单独成一帖。前面原有识语,说:“王晋卿(诜)数送诗来索和,老懒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诗,戏答。”可知原诗是为王诜作的,表示难于作诗。用笔刚强挺健,墨色有浓润枯涩的变化,是一件难得的小品。
此帖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沈周题跋)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此时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
这些书法作品,赞不赞?
当然,真品咱是木有办法得到的,那怎么办呢?
别急,墨池来帮你支招咯。
![u=3737412182,1044854636&fm=21&gp=0]()
锵锵锵……
黄庭坚书帖临创专用纸
粗线咯!!!
![360截图20161017145438722]()
![13]()
墨池 黄庭坚书帖临创专用纸系列之《小子相帖》
尺寸:34.5cm×34.5cm
![14]()
墨池 黄庭坚书帖临创专用纸系列之《山预帖》
尺寸:34.5cm×34.5cm
![15]()
墨池 黄庭坚书帖临创专用纸系列之《惟清道人帖》
尺寸:34.5cm×34.5cm
![16]()
墨池 黄庭坚书帖临创专用纸系列之《藏镪帖》
尺寸:34.5cm×34.5cm
![17]()
墨池 黄庭坚书帖临创专用纸系列之《教审帖》
尺寸:35cm×46cm
![18]()
墨池 黄庭坚书帖临创专用纸系列之《花气薰人帖》
尺寸:35cm×46cm
![360截图20161017151222519]()
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呢?
一边欣赏,一边临摹
一不小心还可以写成“真迹”哦!
![u=1540606410,628566141&fm=21&gp=0]()
犹豫什么,快动起来吧!
商城链接
淘宝链接
点击 ☝ 上方链接,即可购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