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奖

IMG_2261

杜鹏飞(安徽)作品

IMG_2262

谢汉仁(广东)作品

一等奖

IMG_2263

李炯峰(湖南) 作品

IMG_2264

吴贤军(湖南)作品局部

IMG_2265

蒋卫平(江西)作品局部

IMG_2266

杨刚亮(四川)作品

二等奖

IMG_2267

蔡宝国(福建)  作品局部

IMG_2268

 蒋 明(浙江)  作品局部

IMG_2269

李良东(江西)作品

IMG_2270

陈伯舸(江苏)作品局部

IMG_2271

刘广文(广东) 作品

IMG_2272

纪  松(江苏)作品

三等奖

IMG_2273

邬忠明(上海)  作品局部

IMG_2274

韩   龙(天津)  作品局部

IMG_2275

王海洋(江苏)作品局部

IMG_2276

杨时亿(北京)作品局部

IMG_2277

邓文冲(广东) 作品局部

IMG_2278

田有杜(浙江)作品

IMG_2279

李   峰(河南)作品

IMG_2280

曾锦溪(福建)作品

书法是最优美最便利的娱乐工具

梁启超

––

1

凡人必定要有娱乐。在正当的工作及研究学问以外,换一换空气找点娱乐品,精神才提得起来。假使全是义务工作,生活一定干燥、厌烦、无味。有一两样或者两三样娱乐品调剂一下,生活就有趣味多了。

娱乐的工具很多,譬如喝酒、打牌、下棋、唱歌、听戏、弹琴、绘画、吟诗,都是娱乐,各有各的好处。但是要在各种娱乐之中,选择一种最优美最便利的娱乐工具,我的意见——亦许是偏见,以为要算写字。写字有好几种优美便利处。

一、可以独乐

一人不饮酒,二人不打牌。唱歌听戏,要聚合多人,才有意思。就是下棋最少也要两个人,单有一个人,那是乐不成的。唯有写字,不管人多人少,同乐亦可,独乐亦可,最为便利,不必一定要有同伴。

♣二、不择时,不择地

打球必定要球场,听戏必定要戏园,而且要天气好,又要有一定的时候。其他各种娱乐皆然,多少总有点限制。唯有写字,不择时候,不择地方,早上可以,晚上也可以;户内可以,户外亦可以。只需桌子、笔墨,随时随地,可以娱乐,非常的自由。

♣三、费钱不多

奏音乐要买钢琴,要买环珴玲,价钱都很贵,差不多的人不愿买。唯有写字,不需设备,有相当的纸墨笔就可以。墨笔最贵的不过一两元钱,写得好,可以写几个月。纸更便宜,几角钱,可以买许多,无论多穷,亦玩得起。

♣四、费时间不多

打牌绘画,都很费时间。牌除非不打,一打起码四圈,有时打到整天整夜。作画画得好,要五日一山,十日一水。唯有写字,一两点钟可以,一二十分钟亦可以。有机会,有功夫,提笔就写,不费多少时间。

♣五、费精神不多

作诗固然快乐,但是很费脑力。如古人所谓“吟成五个字,捻断数根须”。非呕心沥血,不易做好。下棋亦然,古人常说“长日惟消一局棋”,你想那是何等的费事。唯有写字,在用心不用心之间,脑筋并不劳碌。

♣六、成功容易而有比较

学画很难学会,成功一个画家,尤为难上加难。唱歌比较容易一点,但是进步与否,无法比较。昨日的声音,今日追不回来。唯有写字,每天几页,有成绩可见,上月可以同下月比较,十年之前可以同十年之后比较。随时进步,自然随时快乐。

♣七、收摄身心

每天有许多工作,或劳心,或劳力,作完以后,心力交瘁,精神游移,身体亦异常疲倦。唯有写字,在注意不注意之间,略以要想收摄身心,写字是一个最好的法子。

依我看来,写字虽不是第一项的娱乐,然不失为第一等的娱乐。写字的性质,是静的,不是动的。与打球唱歌不同。喜欢静的人,觉得兴味浓深。喜欢动的人,亦应当拿来调剂一下。起初虽快乐略小,往后一天天的快乐就大起来了。

以写字作为娱乐的工具,有这么许多好处,所以中国先辈,凡有高尚人格的人,大半都喜欢写字。如像曾文正、李文忠,差不多每天都写,虽当均属旁骛,亦不间断。曾文正无论公务如何忙碌,每一兴到,非写不可。李文忠事事学曾,旁的赶他不上。而规定时刻,日常写字,同曾一样。这种娱乐,又优美,又便利。要我来讲,不由我不高兴。

摘自梁启超1927年在清华大学书法研究会上的演讲《书法指导》

· E N D ·

IMG_2246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海认为: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书法专业看似有些“无用”。他在全国政协会上提出议案,“为了使书法尽快走进中小学考试,建议在语文考试中纳入与书法相关的知识, 哪怕只是让学生看图回答这是哪种字体,占个0.5一分、1分,就能引起学校和同学对书法的重视。”

IMG_2247

张海主席的提议“占个0.5分、1分”看来是太谦虚,我们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试行).doc》中查到其中“书法特长生加10分”的消息:

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试行)

0

在2016年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中,就包括了大量有关书法方面的知识内容。书法试题不仅仅在中、高考试中出现,而且进入了国考。

一起来看一看近几年出现在中高考试卷中和书法有关等试题:

2015年北京市语文中考

IMG_2248


甘肃省的历史中考题

问:请选出下图中汉隶的代表作品?

IMG_2249


2014年广州语文统考

问:下面这四个篆书,请用相应简体楷书写出来

IMG_2250


某省历史高考题

问:请问下面这是哪位名家的代表作?该帖叫什么名字?

IMG_2251


2015年北京市高级中学招生考试(语文卷)

IMG_2252

IMG_2253


2016年北京市高级中学招生考试(语文卷)

IMG_2254

IMG_2255

当然,字写好了,不仅仅是考试可以加分,在学生平时的作业中,好的字能让老师感觉更加亲切,给老师留下好印象。在考试中,好的字必然能让批卷老师得到赏心悦目的享受,多给几分简直太在情理之中了!在以后的工作面试、生活当中,写得一手好字,也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正所谓,字如其人。

▎教育部还说了:艺术教育测评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考级证书不直接作为测评依据。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等三个文件。三个文件明确,学校要如实记录每一名学生的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初中和高中阶段学校学生测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重要内容,家长们仔细读读吧!

  • 1、《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适用哪些学生?

答:《测评办法》适用于全日制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强调素质测评要覆盖全体学生。本着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教育部将在全国建立一批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实验区由各地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

IMG_2256

  • 2、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有哪些?

答: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和发展指标三部分构成。基础指标是中小学生在校内应参加的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学业指标是中小学生通过校内学习,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达到的目标;发展指标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IMG_2257

  • 3、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以什么形式呈现?

答: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以分数形式呈现,基础指标40分;学业指标50分;发展指标20分,其中加分项目10分。90分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IMG_2258

  • 4、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依据是什么?

答: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的依据是学生的写实记录、成绩评定,同时参考教师评语、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学校可分年级段组织实施测评工作,测评结果应及时汇总、整理、存档、上报。

IMG_2259

  • 5、当前,社会艺术培训门类很多,一些学生参加了社会艺术特长班培训、艺术考级、艺术比赛等,这些学生和家长很关心参加社会艺术培训算不算“校外学习”?参加社会艺术考级和艺术比赛的结果能否作为“艺术特长”认定的依据?

答:这的确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关于“校外学习”,依据《测评办法》的文件界定,一不包括学生接受的家庭艺术教育,二不包括学生参加的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或个体培训者所组织的艺术培训,而只是指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的文艺演出和展览等”实践性、体验性学习。

关于“艺术特长”,文件明确限定为“在学校现场测评中”展现出来的艺术特长,社会艺术考级、艺术竞赛的等级名次证书等不能直接作为艺术特长测评的依据。对于目前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艺术考级,许多专家学者十分担忧,一是认为功利化倾向严重,以营利为目的;二是认为将艺术教育推向纯粹的技能培养,扼杀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不要听信某些机构移花接木解读政策文件的不实信息。

IMG_2260

  • 6、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的结果如何使用?

答:《测评办法》对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的使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要如实记录每一名学生的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初中和高中阶段学校学生测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生艺术素质纳入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2017022008535868321


墨池&中国书法网 全国中青年书家30人提名展

许传良篇

许传良照片6.8许传良

艺术简历

许传良,字遂之,斋号坡东可斋、遂园、东乡草楼、十步山房、见山楼。山东诸城人,1973年出生,教育硕士,副研究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潍坊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山东省青年书协理事,潍坊市青年书协副主席,南吴门书社执事,东鲁书社社长,诸城市政协常委,中国书协“国学修养与书法”首届青年书法骨干高研班成员。荣获文化部“群星璀璨”全国展金奖、山东省最高文艺奖“泰山文艺奖”、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五一文化奖”、山东省“社会文化星光奖”、潍坊市“风筝都文化奖”、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有数十篇理论文章发表于《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报》、《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刊。

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第三届扇面展——(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展——(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展——(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首届临帖书法展——(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千人千作展——(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五百人书法精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成立十周年教学成果展(特别奖)——(中国书协)
入展第二十届中日自作诗书法展(优秀作品奖)——(中国书协)
入展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全国书法展(三等奖)——(中国书协)
入展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入展中国书协会员百人精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邓石如奖”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入展第三届“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中国书协)
入展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入展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入展“中华情”全国书法作品巡展——(中国书协)
入展首届中国普洱茶乡全国书法展(最高奖)——(中国书协)
入展“农行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优秀奖)——(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书法家书写杜甫《秋兴八首》长卷报上展(一等奖)——(书法导报)
入展首届全国楷书名家邀请展——(中国书协)
入展“国学修养与书法”首届青年书法骨干高研班学员作品观摩展——(中国书协)
入展“渊源与流变”——晋唐楷书研究展——(中国书法院)
入展第二、四届东北亚国际书画摄影作品展(铜奖)——(文化部)
入展(2016)翰墨传承当代书法邀请展——(中国美术馆)
入展全国第二届楷书展——(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第四届草书展——(中国书协)
入选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正书论坛(论文)——(中国书协)
入选第二届中国书法王羲之论坛(论文)——(山东省书协)

许传良诗集选

见山楼诗稿

初夏再过常山夤夜灯下成句并试新纸

随风花絮伴清游,处处溪湾傍草楼。
一岭苍茫衔日紧,数声婉啭入空悠。
尘间时羡山水客,笔底偶寻乡里愁。
今夕梦回烟雨后,起凭逸兴骋骅骝。

DSC_3758


节临白蕉书帖即句

独坐书斋近午清,凭窗读帖忘车鸣。
闲临半卷兰花句,托付春风墨一泓。

DSC_3757


乐池

池里波澜随剧生,琴中有我自多情。
闲成小调协为曲,何夜深沉共赏评?

DSC_3761


小城新春艺事有怀

池柳清泉涌,芳春到古州。
日高千里澈,民朴一台悠。
俚调堪馀韵,心弦暂遣愁。
笙歌谐袖舞,可借采风留。

DSC_3769


九月九日登卢山

山逢重九何曾老,诗入秋风真欲狂。
水上馀晖峰顶月,村烟起处望吾乡。

IMG_6006


游江南同里古镇

小筑姑苏作退思,乌篷船上客来迟。
虚盈轻舫笛声脆,静入游廊竹影低。
古镇多方同里好,清流千载异乡奇。
过桥回首疑仙境,莫笑余今亦醉痴。

IMG_6007-2_副本


寒食节访马耳山

二月山花高转低,水分云合自东西。
亭收雾霭穷寥廓,垣隐烽烟誌楚齐。
马耳亲人人过往,尘心羁旅旅鸿泥。
山鸡难晓世间静,寒食林中犹远啼。

行书  条幅  历代书论抄 2016年  180x50cm_副本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许传良为人为艺

文|刘兆彬

每次看到传良,看到他的书法作品,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八个字。这八个字,原本是司空图《诗品》论“典雅”的话,但是用来谈传良的人和艺,似乎都很合适。传良少言寡语,岂不是“落花无言”的意象?温文尔雅,岂不是“人淡如菊”的意象?他的书法作品,典雅、清丽、优美、恬淡,岂不正是“无言的花朵”和“恬淡的人生境界”吗?我认为是这样。

最近,传良传来好多精美的作品照片,嘱我写几句话。我想,简单说一下我对其书法追求、书法理想、作品境界、书法形式、书法技法等等的一点理解。

大约是去年吧,传良出了一本作品集,自题书名《得清如许》,李宗洪、陈柏林二先生撰文,其中也收录了传良自己写的《沉入沉潜沉淀》、《古调今谈话时空——我的临帖观》、《书路心声》三篇文章介绍自己的思考。“得清如许”!一个“清”字,揭出了他的审美追求。什么是“清”?“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是“清”;“流水曲涧”,“茂林修竹”是“清”;“香茗一盏,扺掌倾谈”是“清”;“皓月留空,夜色如水”是“清”。读传良小楷《陈继儒“小窗幽记”立轴》、《萧颖士“游马耳山”斗方》、《范仲淹“岳阳楼记”横披》、《周敦颐“爱莲说”斗方》等小楷、行楷作品,如逢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读传良《自作诗“习书杂咏一首”斗方》、《习书札记一则》、《自作诗“望月偶成”镜心》、《临赵之谦尺度》、《临“万岁通天帖”》等行草作品,又如入“流水曲涧”和“茂林修竹”之间……这就是“清”。“清”是“虚静”的道家境界,是“自然”、“无为”的冲淡境界,属于“优美”的风格,是“顺应”自然之道的生活做派。它不仅仅是艺术风格,也是人生哲学和人生境界。

但是,传良的书法作品虽然以“清”为主基调,却不仅仅是“清”,还有“雄”,是“清”和“雄”的矛盾统一,阴与阳的相磨相荡与对立艺术要素的“和谐”,大约用“清和”二字来概括其书法审美理想才更加准确。我的意思是:他不仅仅写秀美的东西,还吸纳了阳刚的艺术要素。这一点,在他的一批近作中体现得比较充分——目前,他正在吸收更多的阳刚成分,丰富自己作品的艺术内涵。他最近的作品中,隶书、大草多了起来,透露了用“雄浑”之气补充“清雅”之气的意图,这是相反者相济。通过这种训练,可以看出,他的小行草、楷书的笔画也开始变得更有骨力,与简单的“柔媚”拉开了距离,逐渐趋向“刚柔相济”的风格,在形式上,相反相成的因素也多了起来。最近,传良的书法笔画变得更加硬朗、挺拔,这是一种自觉努力的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传良用自己的思考作出了解答。一是“提高综合素养”。他曾表达如下心声:笔墨“最终赖于综合素养之提升”,必须“自当下始……沉入,沉潜,沉淀,循序践行之。”而他的追求,“意在溯源经典,求其清雅,沉入本心。”这段话“言志”,是审美理想的表达,从中,可以得知其书法审美风格得以形成的思想根源。二是“勤学”、“善学”。他的临帖观清晰而深刻,曾阐述过如下要义:第一个观点是“得其形,重在空间性。”这就说“构”,是赵宧光所谓的“疏密纵横”的安排。第二个观点是“得其神,重在时间性。”这就是“结”,是赵宧光所谓的“负抱联络”的安排。第三个观点是“形神兼备,时空结合。”这就是“结构”与“章法”,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叶秀山先生说:“从艺术来看,书法可以看成是‘轨迹’本身的‘图形’,而不是‘轨迹’‘画’出来的‘图形’。‘图形’是空间的,‘轨迹’是时间的,‘轨迹’本身的‘图形’则是‘时间’中的‘空间’,是‘空间感’融于‘时间感’之中。”(叶秀山《书法美学引论》)传良的心得,与大哲学家的深刻思考是一致的,可见他的思考已经有了相当的深度。

凡人作字,无非“如”也。刘熙载《书概》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风格即人”,这是不错的。传良的字写得好,是因为他有学问、善于思考、有追求。他是教育硕士,学养和理解能力很好,也有文人的情趣。这一切,都是书法研究和创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他双管齐下,理论研究和书法实践并行,均取得相当的成绩。这些成绩,书界均有记录,在此无需多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写诗。诗歌是最高的艺术,也是心灵之花,思想之探究、情感之荡漾、志气之中和……莫不可以体现于诗。对于文人艺术家来说,“诗”是无上的桂冠。一个人能写诗,能写出好诗,是才华、情趣的集中表现。因此,传良是有才华、有情趣的人。惟其如此,才有了他的好的书法作品。诗是文字的,书法是笔墨的,但二者皆是“诗意”的载体,载体不同,其实一也。

传良已是知名书家,成绩不小。这次欲刊发专题,可以看作一个路标——是他在前进道路上的“又一站”,既是前期的终点,也是未来的起点。在此时刻,我借机讲几句话,并预祝他在将来的艺术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作者刘兆彬,系中国书协会员、文艺学博士。)

许传良作品展示

DSC_3 771
DSC_3763_副本DSC_3764_副本IMG_6005
对联

书法创作寄语

感悟心手之间

许传良

漫观历代经典法帖,每每惊叹于其精湛的技法,更受感染于其悠长的韵味,或如东晋王右军“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寥寥数语中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或如明末徐青藤“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藉笔墨浇胸中块垒之欲罢不能。或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或意气纵横而满纸云烟,都能循着一点一画去体悟斯时心手双畅之境。遥想古人,心手之间,以心驭手,有诸中而形诸外,方成就了一件件书法史上的得于心而应于手的典范。

不由想到庖丁解牛之游刃有余,卖油翁所言“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之妙谛,这些至今依然鲜活的素材,诠释着其心超乎技,并以心法驾驭技法之至理。这从相关艺术中亦可得到体悟,比如琴家之真情演奏,双手穿度之齐,轻拢慢捻,翻飞腾挪,令人惊叹,技法由心法主宰,甚至忘却一切外在约束而自如地表达。成竹在胸,此之谓也。

因为笔墨都是基于手上的流露与演绎,若能悟得“梅兰之趣”,再由心统率手,便会“自然有清风”。落笔刹那,已经开始了笔锋在纸上的惬意旅行,轻如蝉翼,重若崩云,或疾或迟,或动或静,虚实相生,如影随形。一切都随时而变,顺势而为。在技法娴熟的基础之上,间或出现一些矛盾与不和谐,而在顺时序书写的过程中,却能利用一切有利因子,从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等,通变适应,化解矛盾与不和谐,渐至通篇的浑然。书写中,也正是因为有着很多的变通,从而最终带来了很多的生动与震撼,甚至出现一些神来之笔,变化丰富而又和谐统一。心手之间也便有了一种默契,一种畅达。

宋代晁补之《鸡肋集》云:“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书家锤炼技法固然是需,而以心驭手,幻化锋颖无穷魅力,更应是毕生之所求,心法、心性、心态、心境,以及相关的学养、品味、胸襟、气象、境界等,才是根本方向所在。所以,手为辅,心为主,心手相应为上,忘却心手为上上也。心手之间,落笔之际成为永恒。余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凡人各殊气血,心手之间,自然延伸到作品中的独特的“这一个”,透过经典作品中的心手相印,再次让我们记住了一连串震烁千秋的名字:钟繇、王羲之、颜真卿、怀素、杨凝式、苏轼、何绍基、于右任……这些历代书法大家,首先是“手”的独立性所致,更是其“心”的卓尔不群。故而,反思似千人一面的当下,磨炼心手,并用我手写我心,塑造并真实表达出“这一个”,便有了非凡而又长远的意义。

——END——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有人给了它极高的赞誉,称赞它是隶书中的“兰亭”。今天,就来一探《曹全碑》的究竟。

全图

曹全碑的全局

曹全碑刻于东汉,内容是记述曹全的功业。明代出土于陕西,清康熙年间断裂缺字,于1956年移立西安碑林博物馆。其风格圆润秀丽飘逸和结体匀整著称,在汉隶碑刻中属阴柔一类的代表作品,为历代书家推崇。

艺术特征

1、厚重。表现为气势浑厚,茂密凝重,雄健壮美。

2、朴拙。

表现为朴实率真,稚拙天趣,平中寓奇。(与传统印象中固有的汉字有区别)

3、高古。

表现为取法高远,古典味浓,金石味重。(人工+天然,朦胧美)

IMG_2230

临习需知

临《曹全碑》一般人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线条轻飘浮滑疲软无力。清人梁巘就曾说:“学隶初临《曹全》易飘。”可见这是很多初学隶书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把该碑写来遒劲浑厚气韵生动呢?

IMG_2232

【注意的问题】

<1> 写好《曹全碑》的结构应做到“纵横占位力求准,呼应笔势应分明”。

<2> 凝视静思,观察字的长短、斜正、粗细、转折、提按及其间架结构的安排,并牢记于心,然后将心中的字写下。

<3> 书写过程中行笔要稳当,力送笔端。

736104315266401217

【结构特点】

<1> 扁平舒展。结构呈扁方形,中宫收紧,撇、捺、弯勾放纵。

<2> 大小相间。字体大小富于变化,参差错落。

<3> 布白均匀。相同点画间的距离大致均等,字的笔画组合也疏密匀称。

<4> 收放自如。注意不同字的左右、上下收放。

<5> 笔断意连。如图七“国”字上部左右转角处的笔画都断开来写,使充实又不迫塞,中“或”上引虚下,更显空灵。

<6> 上紧下松。

IMG_2233

【书写要点】

此碑的艺术风格以秀为主,同时又极具力量

临习时,就应表现其挺拔的一面。点画写得丰润,避免枯笔。

其线条圆润丰腴,建议初学者使用兼毫,能更好的写出线条的质感

临习时不能一味追求快,每一笔画都应快慢有致。比如,起收笔要慢一些,中段要快一些,然后再追的结合。

临习初期以忠实于原作的特点为主,要对原帖进行细致入微分析和认真的体会

fg4

临习

是为创作基础

是一个艰辛必不可少的过程

书法的学习入门

必须从临摹开始

墨池 定制 曹全碑临习专用纸

IMG_2212(20170321-105344)

۞

IMG_2202

۞

IMG_2200

۞

IMG_2206

۞

IMG_2204

墨池 定制 曹全碑临习专用纸

尺寸:69*34cm

格子大小:高10*宽7.5cm

格子数量:24个/张 6行4列

规格:50张/袋

材质:纯手工毛边纸

价格:40元(原价50元,上新8折

购买方式

商城入口

淘宝入口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蜀素帖

《蜀素帖》,为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墨宝。写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以行书写成。今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蜀素帖》纵长27.8厘米,横长270.8厘米。“蜀素”指的是这卷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在四川东方所织造的名贵绢。卷上的乌丝栏也是织出来的,可见是专供书写用的。

微信图片_20170320134611_副本

简介

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第八。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帖》故宫高清扫描单字版(4)——《重九会郡楼》

《重九会郡楼》
山清气爽九秋天,黄菊红茱满泛船。
千里结言宁有后,群贤毕至猥居前。
杜郎闲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
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


2_副本

3

4

微信图片_20170320144247_副本

6_副本

7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装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此卷相传为邵氏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州(浙江吴兴)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邀请,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卷中数诗均是当时记游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记”。

7_副本

8_副本

9_副本

10

11

12

14

15

16

17

19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39

40

41

42

43

44

45

46_副本

47

米芾自幼爱好读诗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慧,六岁时能背诗百首,八岁学书法,十岁摹写碑刻,小获声誉。十八岁时,宋神宗继位,因不忘米芾母亲阎氏的乳褓旧情,恩赐米芾为秘书省校字郎,负责当时校对,订正讹误。从此开始走上仕途,自到1107年卒于任。米芾一生官阶不高,这与他不善官场逢迎,又为人清高有关。米芾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善官场逢迎。使他赢得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玩石赏砚钻研书画艺术,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他在别人眼里与众不同,不入凡俗的个性和怪癖,也许正是他成功的基石。他曾自作诗一首:“柴几延毛子,明窗馆墨卿,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他就是这样一个把书画艺术看得高于一切的恃才傲物之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微信截图_20170320152138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1

2

3

4

6

7

8

9

10

—— END ——

 

毕云扬老师

是不是特别

好棒1

相信大家更想看

毕云扬老师的笔法演示

OK

说来就来

—— 毕云扬老师行草笔法动图放送 ——

1、摆动

1、摆动.mp4_1490067156

2、切笔

2.切笔.mp4_1490067598

3、坐标

3.坐标.mp4_1490067721

4、反切

4.反切.mp4_1490067971

5、拉收与顿挫

5.拉收与顿挫.mp4_1490068069

6、顶锋与拎笔

6.顶锋与拎笔.mp4_1490068252

 

1111

意犹未尽

是不是

别担心

毕云扬老师书法课程

开始招生

♢ 招生详情 ♢

(一)基础班(五体班),一年制

01

1.招生对象:全国各地书法爱好者

2.任课老师:毕云扬及工作室助教

3.授课方式:微信群授课(小视频示范演示,图片,语音讲解、点评作业),一年内安排一次三天面授(时间地点待定)

4.上课时间:每周两次,每次90分钟(四月初开始上课,具体时间待定)

5.上课内容:篆书:《石鼓文》、《白氏草堂记》

              隶书:《曹全碑》、《礼器碑》

            行书:二王经典碑帖

            楷书:《阴符经》、《张猛龙碑》

            草书:《书谱》、《十七帖》

6.招生人数:15人左右

7.费用:4800元/人(前五名报名缴费者导师免费题写赠送斋号)

8.奖励:优秀学员奖励导师平尺作品一幅

(五体班是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学完,三个月学习一种字体,厘清学书观念,解决技法难题,学习对象以书法老师、书法爱好者和想在书法道路上走的更远的书法爱好者及同道。只收15人,学习优秀者,以后可以长期免费听其它网络短训班的课。)


(二)提高班(二王手札班),(六个月共24节课)

02

1.招生对象:全国各地书法爱好者

2.任课老师:毕云扬及工作室助教

3.授课方式:微信群授课(小视频示范演示,图片,语音讲解、点评作业)

4.上课时间: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四月初开始上课,具体时间待定)

5.上课内容:二王手札(每周解决一篇手札,《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奉橘帖》-《平安帖》-《何如帖》-《妹至帖》-《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游目帖》-《得示帖》-《丧乱帖》-《远宦帖》-《寒切帖》……,会根据实际略作调整)

6.招生人数:50人

7.费用:1200元/人

8.奖励:前五名报名者,老师题写斋号。

(二王班主要是二王手扎的精细解读,每周解决一个手扎,从笔法到字法到章法,全方位深入的解读。主要针对有一定基础的,想深入二王以及想在行草书方面有所发展的书友。)

☎ 报名方式 ☎

扫描海报二维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欧或麦嘉(微信:mochimaijia

鼓掌

—— 毕云扬老师作品欣赏 ——

毕云扬 157919

毕云扬 157922

毕云扬 157944

毕云扬 157945

毕云扬 157951

毕云扬 157938

毕云扬 157952-1

毕云扬  157903-904

fg4

byy02-大

畢雲揚

毕云扬号逸楚堂,湖北荆州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创立晴川书社。弘堂书社社员,南吴门书社社员,荆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墨池学院特聘导师,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成员,被“书法报”评为全国优秀书法教师。

书从篆隶入手,于峄山、礼器、石门、北碑等均有临习,行草用功于唐宋,上溯《二王手札》、《大观阁帖》,兼习小楷取其静气。以篆隶养笔,得其朴厚、方整。拓而为大,不规规于摹拟,得其风韵,散逸。偶有参展,只为一记,唯有久久为功之日课,为求索经典之上上法。

【作品获奖入展】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湖北省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荣获优秀奖(草书最高奖);
全国首届‘乾元杯’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孝行天下·涌桥杯”书法篆刻作品展;
湖北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获优秀奖;
湖北省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湖北省第四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湖北省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烽火科技杯”书法篆刻书法作品展;
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第五届书法教学成果奖优秀奖;

在书法界,只要对王献之有一点喜爱的人,都会喊一声王大令。那么这一称呼怎么来的呢?大令来源于王献之当过的官儿——中书令。原来,史上还有一个小令!他叫王珉。

1▲王献之《中秋帖》

中书令王献之英年早逝,43岁死在了任上。他死之后,朝廷就从他的堂弟中选了王珉任职。王珉干了两年,也死在了任上,年仅38岁。这二位中书令名声极好,时人便称王献之为王大令,王珉为王小令。大家对王珉也许对不太熟悉,但提起他的哥哥大家应该就知道了,那就是写出《伯远帖》的王珣。

2▲王珣《伯远帖》

相传乾隆皇帝有过三件书法收藏: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乾隆觉得这三件东西很稀有,于是把书房命名为三希堂。三希当中,王珣的《伯远帖》最特别,一是因为它是晋人真迹,二是因为王珣在书法史上的名声和二王没得比。


重点来了,我们一起看看“王小令”王珉书法作品:

3▲王珉《此年帖》

4▲《十八日帖》

5▲《何如帖》

6▲《欲出帖》

——END——

23

 

 展览主办  江苏省国画院

 展览承办  江苏省国画院美术馆

       江苏省书法院

 展览协办  现代快报

       中国江苏网

 开幕时间  2017.03.28(星期二) 下午3:00

 展览时间  2017.03.28~ 2017.04.06

 展览地点  江苏省国画院美术馆


 

前  言   

人才队伍建设一直都是江苏省国画院各项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1957年建院之初,江苏省国画院就秉承“出作品、出人才、出理论”的办院宗旨,广纳贤才,培养后进,学术基业承传不竭。为了不断促进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后续人才培养,江苏省国画院于”十三五”期间积极响应江苏省文化厅党组关于加强画院人才建设、学术建设、品牌建设的要求,每一年度都把人才引进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坚持学术标准,严肃人事纪律,严格工作规范的基础上,重点引进与公开招聘相结合,创作项目约束与宽松学术氛围相结合,陆续引进、培养了一批优秀专业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为实际展示画院近年新引进专业人员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水平,活跃研究氛围,促进学术交流,江苏省国画院计划于本年度开始,由本院山水画研究所、人物画研究所、花鸟画研究所、美术理论研究所及江苏省书法院配合,在江苏省国画院美术馆举办“江苏省国画院近年引进专业人员系列汇报展”。陆续展出本院自2010年以来引进的书画、理论专业人员调入画院之后的创作研究新成果。系列汇报展以个人专题或组合联展形式呈现,同时,分阶段组织参展书画、理论家及院内外专家召开学术研讨会,总结经验,切实批评,有效促进。

我们希望以此次系列汇报展览为契机,切实倡导和继承“新金陵画派”深入现实生活、追求传统经典、科学开拓创新”的艺术精神,进一步促进江苏省国画院艺术创作与研究水平迈上新台阶。

江苏省国画院

2017年3月

 


 

作品先赏

24

凤求凰 137cm×69cm 2017

25

半楼满袖联 137cm×13cm×2 2017

26

东庄论画 67cm×67cm 2017

27

毛泽东诗一首 137cm×22cm 2017

28

郭熙《林泉高致》88cm×44cm 2017

29

玉堂微言 137cm×44cm 2017

30

谢灵运《游名山志序 》230cm×70cm 2016

建议手机顺时针旋转观看

31

 

李煜子夜歌 23cm×60cm 2017

 

33

玉堂微言 34cm×137cm 2017

a4e30c80dfd53deae34637cec65ccd0a

 

宇文家林,1966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书法院专职书法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江苏省文化宣传系统“五个一批”人才。中国书法三名工程50家之一。

获奖经历: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二等奖;

翁同和奖书法提名展翁同和奖;

林散之奖书法提名展林散之奖;

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三等奖;

全国第九届书法展获奖提名;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二等奖;

全国首届行书展一等奖;

全国首届草书展获奖提名;

第二届全国楹联书法展三等奖;

首届全国扇面书法展金奖;

首届江苏书法奖。

2

书房在文人心中,是一个修炼的道场。做文人,总要有一个书房,哪怕再小,再简陋。郑板桥有云:室雅何需大,花香不在多。他的书房,肯定是不大的。不像我们现在很多艺术家,喜欢把书房、画室弄的非常大。

3

4

5

过去的书房,都不求大。我们去故宫,看乾隆皇帝最爱的御书房三希堂,仅有八平米。有一个词叫『明窗净几』,就是形容文人读书时,几案要干净,窗户要明亮,窗户外要有符合文人审美的绿色植物,形成一个很好的修炼环境。文人读书,总会不时眺望着窗外,所以书房外,必须是一个园。

6

7

8

9

中国人是崇尚大自然的民族,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中国人的很多学问,实际上是从大自然里来的。古人讲『上下求索』,就是研究自然、观察自然。所以文人的书房外是不可能没有大自然的。再穷的文人,书房外也要有一个小天井,哪怕只有几平方米,打开窗户就可以看见竹子、芭蕉、赏石,看见天空,他通过这方小小天井,就连接进入了大自然。

10

11

12

13

以前文人读书,还要把菖蒲供在书案上。读书晚了或累了,他用手一摸菖蒲,手上就留有一种香味。一闻这个味道,他就不想睡了,很提神。有时候我在想,书房里面摆了很多书,它们是用来读的,那书究竟是什么?书,就是一代代精英对人类自身、对大自然、对宇宙运行法则的领悟。

14

15

16

17

我理解,中国文人其实有两个书房:一个,是文人在家中的书房,是读书处;另一个,就是大自然,是实践处。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在大自然这个巨大的书房里『读书』。坐在书房里,是读前人之书。行于大自然,则是用自己的心性读大自然之书。然后,再回到家中的书房,将从大自然之书中得到的新领悟,融合前人之书,形成新的文字。

文化就是这样,在两个书房间发展与进化。且坐且读,边思边行,一浪推一浪,永远是活水。如此,文脉得以一代代传承。

如果说,行万里路,是泛读大自然。那么,在园子或院中体悟自然,就是精读式了。

18

19

20

21

现代的园,是居者的山林之梦,在都市水泥森林中的照见,或显现。于方寸之地,籍由树石、花草、小桥、流水、亭子的组合与配置,浓缩大自然之万千气象,让人身在城市,却神游世外。还是古人聪明,他们创造了一个词,叫『臥游』,顾名思义就是坐着、躺着云游天地。庭园、茶室、书房,再加之明式家具、书画、文房、菖蒲,这就是文人理想的『臥游』之所,和修炼之地。

22

24

25

在我的书房,收藏了一块清代文人匾,曰『课华庐』,为清嘉道年间诗人、文学家沈丹培为同道朴斋先生所书。『华』,通『花』。『课华庐』,即每日以花草为课之所,可见『课华庐』主人朴斋先生爱花成痴。其曾作修花诗云: 『不是甘心杀风景,譬如辣手改文章』,非常有哲理。不仅是种花理草,诗文书画亦同此理。这样看来,『课华庐』三字之意,远远不止花花草草了。『课华庐』匾有题跋曰:『朴斋仁兄先生性爱花卉,兼工吟咏……近复手筑精舍,乘遐迥从,互相唱和,抱酒谈心,颇饶雅趣,因颜其室,以志结契焉』。

26

27

28

29

每每凝望此匾,我仿佛穿越回了清代文人们风雅又快意的生活图景:

朴斋之精舍,素壁上挂着刚做好的『课华庐』新匾,还有一些名人字画;

明式的条案上,摆放着古色古香的线装书;

霸王撑的大书案上,搁着大西洞紫檀木盒砚,刚磨好的墨,乌黑睁亮,散发出一股古香;

乾隆仿宋哥窑开片的海棠形水盂,摆放在墨床右边;

文秀的黄花梨花几上,陈设着刚从花房搬来的素芯春兰;

竹帘外透进的阳光,影在白墙上,温厚如玉,颇能撩拨诗意。

30

31

32

33

这样的图景,也是每一个现代文人的梦境。所以当江南兰苑找我,想合办一场蒲展的时候,我们一拍即合:在江南兰苑,这样一个将兰花的文气与江南的雅气融为一体的文人园,复原一个古代江南文人的书房;有书画,有明式家具和菖蒲;外面园子的绿色,幽幽地透进来。任何艺术,都是整体的艺术,都不可隔离。如果隔离了,艺术的呈现就是不完美的、残缺的。菖蒲艺术的呈现,就是应该在这样一个文人的书房里,再大一点讲,最好有一个园林的空间。

34

35

36

37

园林的最高境界,我觉得就是『清幽』。我家蒲园墙上,嵌有我原来从地皮上淘到的两块老砖,刻的正是『清幽』二字。在中国文人的审美里,对『幽』这个字是由衷地喜欢。『幽』的境界,同时包涵了一种安闲、温暖、平静,这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了不起的心态,非常和平。我曾讲过,中国文化是月亮性格的文化,月亮的气质就是『幽』。中国古诗词里对月亮的歌颂,俯拾皆是,要远远超过对太阳的赞美。而西方文化,是偏太阳性格的文化,所以他们的审美崇尚强烈、冲击。

更多内容查看点击原文链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