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诗正,幼有异禀,五岁始能言,授以四五言诗,略上口,即能诵。长擅文学,偕同杭世骏、陈兆等六人结“月课诗社”,有《质韦集》行世。二十七岁,从院长万经读书敷文书院。雍正八年(1730)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两年后梁诗正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雍正十一年,任会试同考官。第二年充上书房师傅,教授皇子,尚书房行走,日讲起居注官。

梁诗正擅长书法。清人吴修在《昭代尺牍小传》称“诗正工书 ”。清人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书中说到梁诗正的书法:“公书初学柳成宫(柳公权),继参文(征明)、赵(孟頫),晚师颜(真卿)、李(北海)。”清人王昶在《春融堂集》中评梁诗正书法:“公常言,往在上书房为高宗作擘窠大字,适宪皇驾至,诸臣鹄立以俟,宪皇命作书,墨渍於袖,又命高宗拽之。”

梁诗正《跋王羲之时雪快晴帖》

1

2

梁诗正的《故宫精品十宫帖》是为当时宝亲王(乾隆)的七绝诗所书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梁诗正《跋仇英清明上河图》

13

14

15

16

17

18

清朝大臣梁诗正行书墨迹欣赏《跋仇英清明上河图》,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梁诗正(1697-1763),字养仲,号芗林,又号文濂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探花,官至东阁大学士,卒谥文庄。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文徵明,晚师颜真卿、李邕。著有《矢音集》。清人王昶在《春融堂集》中评梁诗正书法:”公常言,往在上书房为高宗作擘窠大字,适宪皇驾至,诸臣鹄立以俟,宪皇命作书,墨渍於袖,又命高宗拽之。

—— END ——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搜集部分对联、横幅及其他形式作品与各位书友欣赏。

对联:
69岁书

1_副本

75岁书

2_副本

75岁书

3_副本

77岁书

4_副本

77岁书(隶)

5_副本

78岁书

6_副本

83岁书

7_副本

横幅:

8_副本

9_副本

10_副本

11_副本

其他:
名片留言

12_副本

点菜单

13_副本

—— END ——

江湖传言,

墨境乃人生的一剂良药

书法朋友们学习必备。

那这到底是舆论炒作,还是确有其事呢?

真想

真相只有一个

微信图片_20170524165326

IMG_5665.MP4_1495614997

IMG_5666.MP4_1495615047

IMG_5667.MP4_1495615078

IMG_5669.MP4_1495615121

IMG_5671.MP4_1495615163

IMG_5673.MP4_1495615209

IMG_5674.MP4_1495615241

——成品展示——

IMG_5685

还在犹豫

那就接着

timg

微信图片_20170524170124

微信图片_20170524170254

名称:墨 境

出锋:3.3 cm  笔长:24.5 cm

直径:0.7 cm

价格:100 元 (3只装包邮)

购买

【 购买方式 】

墨境 行草书 狼毫毛笔 3支装

商城链接

淘宝链接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

墨池客服

1

有一幅名帖
你或许没有听过
但它于书史却地位显赫
被称作“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有一位名家
你或许从未耳闻
但他的地位却不亚于“钟张二王”
被称作“洛阳三俊”之一
它就是西晋陆机所写《平复帖》
中国存世最早的名家墨迹

2陆机《平复帖》手卷 纸本 23.7×20.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

《平复帖》在历史上流传有序,入过宋内府,也曾被民间藏家家藏,后入清代皇族流传,最终被张伯驹先生重金购得,后捐入故宫博物院。不过,观细节图处,可看出,在流传过程中,作品不知是受到了破坏,还是修补,或是被摹写的痕迹。今天,小编推出《平复帖》的高清版,供大家欣赏。(图内为启功先生释文)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END ——

1

 

谈书法艺术的欣赏 
魏启后
––

一、书法在中国文化艺术历史中的地位

书法艺术从单纯的实用文字工具中开始分化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艺术,是在东汉后期。这时名家作品为世所重,成为高级的艺术欣赏品和珍贵的艺术收藏品。汉末国家所设的“鸿都门学”就是包括书法在内(辞赋书画)的国立专门机构。宋代米元章说自己的隶书学师宜官[1] ,这个师宜官就是“鸿都门学”[2] 里书法艺术的负责人。

唐代孙过庭《书谱》里一开头就说“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这个说法,应该说是六朝隋唐以来较为公认的说法。这表明了在汉代后期书画艺术已经确定了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中的地位。

还有一个书画同源问题,在中国,书法和绘画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同等的地位。

历代皇帝都收藏了大量书法珍品,刻了大量丛帖,设了专门的官职。在古代,文化艺术为统治阶级所垄断,书法名家都是王公大人,名迹的收藏者和欣赏者也是王公大人。在今天,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文化艺术为全国人民所有,书法艺术也就由全国人民去欣赏、创作和发展了。

二、书法欣赏的现实意义

书法艺术在今天起着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的作用。书法艺术既然是一项专门的艺术,因此,它的功能是通过欣赏发挥作用的。例如为开展文明礼貌月举办一次书法展览,观众并不是为了受教育去欣赏展览,而是因为要欣赏书法艺术而受到教育。同样,另一些爱好其他文艺的人,则是从欣赏其他文艺中受到教育。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寓教于乐”。从文化娱乐中受到教育,如果不是通过欣赏这个渠道,那么受教育,只需学习文件、听听报告就行了。

书法艺术作为一门学科,作为美的教育,人们从这项长期的美育中,可以在不知不觉当中起到改变人的气质、培养人的情操的作用。例如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书法爱好者都在欣赏它,临摹它。这件作品从作者的思想情操到艺术造诣,从作品的形式到内容,都是真的、善的、美的。在长期的欣赏临学中,接受这种高度真、善、美的感染和教育,这种由衷而来的仰慕之情和美的享受,潜移默化,确能开阔人的胸襟、驱逐人的杂念。与此相反,再拿江湖骗子那种不学无术、矫揉造作、哗众取宠、欺世盗名、骗人骗钱的假、恶、丑作品看看,只要有一点艺术识别能力,就会产生憎恶鄙弃的感觉。从书法艺术上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对个人情操的培养也会是有益的。

三、书法欣赏和学习书法的关系

书法艺术的欣赏是学习书法的起点和动力。我们所说的书法爱好者,说得更确切一些,也就是对这门艺术的欣赏渴求者。我们把书法爱好者所表现的专心、勤劳和毅力说成是艰苦奋斗,其实并不确切,不如说是为了欣赏欲望的满足,倒还比较符合爱好者的心理状态。我确实遇到过这样的朋友,他对好的书法作品并没欣赏的兴趣和渴望,但是他确实想学书法,想当书法家。其实这只是一种暂时的不实际的欲念,甚至可能是一种不健康的欲念。米元章有一段自述,这段自述见于宋刻本群玉堂法帖。他说:“余初学,先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禇,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魏晋平淡……”后面上溯到战国秦汉时期等。

从这段自述可以看出,在整个学书的进程里,每一次大的跨进,总是由于欣赏的发展,自己指导自己,有了新的追求目标,达到新的境界。老米的这段自述,是普遍符合学书的发展规律的。

四、书法欣赏的几个主要着眼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往往是可以离开或者说不管文字内容的。我们通常欣赏碑帖,一般并不管他的文字内容。这一方面是因为书法爱好者的目的只在于欣赏学习书法艺术。另一方面古代名碑年代久远,石头损坏,文字多不可读。古帖(包括古代丛帖和钩填墨迹)主要是魏晋二王以来的名家简牍,原纸多有损坏的地方,文字往往短缺,后人钩摹或者摹刻上石的时候,删掉残缺的文字,上下文硬性连接起来,看上去像是一件完整的东西,其实已经不可读了。阁帖里这种事例很多。例如最有名的王羲之《袁生帖》:“得袁、二谢书,具为慰。袁生暂至都,已还未?此生至到之怀,吾所也。”表面上完整好看,其实它的末句显然是文字缺漏文义不通的。

许多名碑、撰文和书丹并不是一个人,而且多是一般的官面文章,书丹的人只是书写而已,根本就没有必要把书法艺术与文字内容联系起来欣赏。

启功先生有一首诗:“买椟还珠事不同,拓碑多半为书工。滔滔骈散终何用,几见藏家诵一通。”这种离开文字内容的欣赏是不完善的,完整的欣赏还应该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一件最完美的书法艺术品应该是作者的气质、思想感情和艺术造诣、艺术技巧的高度统一。

人们对各种书体各种风格的欣赏兴趣各有取舍,各有侧重。这是正常的,对艺术的欣赏不必强求一致。我们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如此。但是也还是有一些共同规律的,一般地讲,欣赏书法作品,大约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眼。

(一)我们所说的书法是指汉字的书法,首先它必须是正确的字。它既是千变万化的,但又必须是正确的字。我们从历代名迹里可以看出,同一个字,千姿百态,但都是正确的。

(二)从用笔方面欣赏。就是用笔墨写在纸上,这些线条的运动方法和效果美不美。杜甫称赞张旭写字说“挥毫落纸如云烟”。这就是说张旭笔下的线条运动像云烟卷舒那样舒展自然。

(三)从结体、章法方面欣赏。所谓结体、章法,就是看线条运动的痕迹、所构成的字的结构形状和通篇结构的画面美不美。

书法艺术中字的结构美,就是在一般实用文字结构的基础上加以变形的美。例如唐人写经就是唐代一般实用文字的简单化,是点画匀称的结构方法。不同名家的字就有不同的变化。

书法艺术的章法美,也就是对一般实用文字简单化整齐排列的那种章法加以变形的美。

(四)从用墨方面欣赏。老米云“使毫行墨而已”,线的运动有轻重急徐,表现为浓淡干湿。行墨的效果正是对用笔好坏的检验。

(五)对通篇神采气韵的欣赏。所谓神采气韵主要表现于字里行间的节奏变化,点画使转的一切微妙的动作。这正是人的气质、思想感情的表现。如同人的举止、谈笑的气度一样,都是一些出于自然的微妙动作。书如其人就是这样体现出来的。这就是艺术技巧和人的气质的高度统一。

以上五个方面,前四个主要表现为技巧方法,第五个则是人的内在因素透过技巧方法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最完美的书法艺术作品应该是出于高尚而有素养的人,由于他长期磨炼、学习、体会而养成的优美的、正确的书写习惯。在特定条件下,心灵的美在无意中流露在书法作品里而成为书法艺术的美。这样的作品就更加动人,这就是艺术品的魅力。我们从古代的书法艺术珍品里寻找这样的精华杰作,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都是当之无愧的。至于那些古代的名臣贤哲,人是可敬的,他们的手迹也是可贵的,但他们没有专门研究这项艺术,或者艺术造诣不高,我们就没有必要勉强从艺术角度去研究他们了。


注释:

[1] 注1:师宜官,东汉书法家,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灵帝(168至189年在位)好书,徵天下工书者於鸿都门,至数百人,八分称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乃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性嗜酒,或时空,至酒家书其壁以售之,观者云集,酤酒多售则铲去之。后为袁术将,钜鹿耿球碑,术所立,宜官书也。

[2] :鸿都门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文学艺术大学,设置于东汉灵帝时。汉灵帝刘宏(156-189)是位既昏庸但又有才艺的皇帝,曾自撰《皇羲篇》50章气他引召了一批在太学诸生中能为文赋的人,招集时起先还比较注重要与经学相关,后来把一些尺犊写得好以及工书鸟篆的人都引召去,共有数十人,有许多是侍中祭酒乐松和贾护二人引荐的。他们都集中于鸿都门下,以备灵帝侍从顾问。鸿都门学冲破了太学自建立以来将经学作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樊篱,培养了·批文学艺术的专门人材,这是一个创举。在我国封建社会以后的1000多年里,在取士和官方办学方面都有过一定的影响。

魏启后|(1920—2009),山东省济南市人,早年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课余兼习书画,受教于溥心畬、溥雪斋、启功诸先生,受益良多。后从事金融工作,公余之暇与书画界交游,广结墨缘,以书画自娱。山水竹石法宋元文人画而自有新意。书学二王、初唐及北宋诸家,真书多隶意,草书多章草法,行书近米元章。所作书画以灵动清新见称于世,题咏书画,则随物赋诗,潇洒出尘,时出妙语。魏启后先生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山东分会副主席、山东画院顾问、山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山东分会理事、济南市政协常委、济南画院顾问、济南诗词学会副会长。

· E N D ·

书法家也要防止“屁股决定脑袋”

■吴绍学

在机关工作多年,常听到“屁股决定脑袋”的说法,意在批评严重的官本位主义。

“屁股”者“腚”也。从生理学的常识讲,人身体的各个部位是受大脑神经中枢支配的,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屁股”受大脑的指挥。显然,“屁股决定脑袋”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和比喻。

“屁股”主要是用来“坐”的,和“椅子”“位置”相联系。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椅子”“位置”常用来代指一定的职务或岗位,如机关有厅长、局长、处长、科长、办事员,企业有老总、经理、部长、主任、业务员等,还有A部门、B部门、C部门,都各有各的“椅子”和“位子”,“屁股”坐上去就决定了你处在怎样的身份和位置,思考问题的立场、角度、范围、层次、境界和视野也就不同。

关于“屁股决定脑袋”,有褒贬不一的说法。有的人从尽好职责和本分、做好本职工作出发,在什么样的位置就主动考虑什么样的问题,在什么职位就做什么事,“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时“屁股决定脑袋”实际上是敬业和有责任心的表现,无可厚非。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毕竟下级的想法和位置不能代替上级的想法和位置,当老百姓的操不了当皇帝的心。

“屁股”和“椅子”“位置”进而和一定的岗位、职务、“位子”相联系,而一定的“位子”、职位往往又和一定的利益相关。这样看来,“屁股”后面实际上也关涉利益。某些层级较高的“位子”甚至还代表着他所在的部门、系统或背后的群体、团队的利益。人都有趋利性,当面对权力、金钱、名气、地位、待遇等诸多有形无形的利益时,很多人难免会有私心,考虑问题便不是从本职工作、岗位责任、角色意识、事业发展出发,而是从个人和局部利益出发,站在利己的立场上说话。如有的人在A部门就拼命强调A部门重要,到了B部门就拼命强调B部门重要,“屁股”在谁的位子上就拼命替谁说话,代表哪一方面的利益就拼命维护哪一方面利益,思考问题和行动没有统一的立场和标准,一切从实际利益出发,这种“屁股决定脑袋”的现象就是一种本位主义。本位主义者从“屁股”的利益立场出发,凡事只考虑自身利益、部门利益或者小团体、小圈子的利益,而忽视其他人、其他部门或其他群体的利益。强调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有时甚至为了个人利益、局部的利益不惜牺牲国家、集体的利益,其危害严重,值得警惕。

联系书法来看,当下的书坛也存在某些“屁股决定脑袋”的本位主义现象。本来,书坛不是机关、不是官场,书法界除了驻会领导,其他人大多数没有什么位置,不应该有什么“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但书法家也是人,有人就会分不同的类群,而不同的类群就会有不同的利益和立场,这样一来,“屁股”和“脑袋”的问题就出现了。比如会员身份问题,以前国展多,入了展、加入了中国书协的,就希望中国书协提高门槛,说现在展览过多过滥,应该减少和控制,就不想想自己以前也是展赛热的受益者。现在国展减少和规范后,入会的难度更高了,实际上对后来的作者多少有些不公平;还没有入展入会的,则希望中国书协能够多办些展览,而不考虑国展多了确实在一度程度上助长了书坛的浮躁风气。又比如,书法分不同的书体,学草书的,就说草书重要,说什么“草书是所有书体中最有抒情性,最能表达书家性情的艺术”,言外之意似乎草书就是高出其他书体一等;学楷书的,就说“楷书是书法的基础”,似乎篆书、隶书就不能作为基础、不能体现功底。还有搞现代书法的,觉得传统书法太保守;坚持传统书法的,觉得搞现代书法简直就是胡闹,糟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修养好点的,就强调书法的文化性;功力技巧强点,就强调书法是“纯艺术”。2017年春晚,五位老书家送“五福”,本来是一种喜庆吉祥的寓意,也契合中央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势,对弘扬书法大大有利,却被很多人吐槽,说五位老书家的字如何如何不好,该如何如何选书家上台,却不考虑五位老书家的年龄、身体状况和书写场合。这些意见不是为了书法事业的大局计,结果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让圈外人都很看不起书法人,凡此等等。有些虽不乏学术的争论,但恐怕也有不少人是站在对己有利的立场上说话。“屁股决定脑袋”,书坛的本位主义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分歧和对立,形成了不少“圈子”“山头”和“门户之见”,使“书”人相轻,不利于整个书法事业的共同发展和团结进步。

看来,书法家不光要学写字,有时候还有必要学学“换位思考”,站在他人、整体和共同事业的立场上说话。

微信图片_20170524164006_副本

—— END ——

13

丘山烟雲——窦金庸画展

主办单位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学术支持中国国家画院

学术主持王平

协办单位:荣宝斋画院、浙江省现代水墨画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省金华市美术家协会

支持单位:深圳述古堂美术馆、浙江万象花卉股份有限公司、义乌市蝶妃化妆品有限公司、中投文化艺术集团有限公司

展览时间:2017年5月27日至5月30日

开幕时间:2017年5月27日(星期六) 15:00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西三环北路54号)

媒体支持:《文化参考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美术报》、《京华时报》、《文艺报》、《光明日报》、《美术报》、《荣宝斋》、《国画家》、《品逸》、《国艺》、《收藏年鉴》、《北京晚报》、《西湖画报》、《中国美术市场报》、《潍坊日报》、央视网、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中国美术家网、中国国家画廊网、雅昌艺术网、荣宝斋在线、光明网、中国在线艺术网、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宝藏》栏目、中国网、新华网、网易、搜狐、腾讯网、乐视网、宝藏网、浙江艺术网、全球艺术网、藏家网、中国收藏网、凤凰书画网、中国书画艺术网、人民艺术网、金融界、壹号收藏、精英汇艺术

14

画家简介

窦金庸,原名金荣,号三悟斋主,江苏丹阳人。1992年进入金华书画院历任专职画师、院长助理、常务副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现代水墨画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厦门集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金华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专业画家。

15

杨晓阳院长题字

作品欣赏

探寻传统精神之显山露水

——读窦金庸的山水画

16

窦金庸 南园春雨 34cm×40cm 纸本设色 2016年

大约20多年之前,因金华是黄宾虹出生地,以赖少其、张仃为会长的黄宾虹研究会常在婺江畔举办活动。我那时作为会员参加活动,发现有个清瘦羞涩的年轻人,经常默默地追随我们。记得有次笔会,他贪婪地围观不去;后来,竟斗胆请一位老画家,在他带来的一本册页上挥写一幅。这便是印象中我最初见到的窦金庸。那时他还名不见经传,我只知他祖籍江苏丹阳,在金华工作。他曾告诉我,他已考取南艺中国画研究生,准备去南京深造。

17

窦金庸 南园晴翠 46cm×34cm 纸本水墨 2016年

没想多年之后,我在美术报读到窦金庸的山水,眼睛立时一亮。尔后,在杭州参加活动,也几次遇见他,发现当年的羞涩青年,竟已成魁伟大汉;而其身份,已是金华书画院之掌门。久别后的见面,使我们颇为投缘。今夏我赴义乌,看望一位在龙潭禅寺出家的画僧,随后一起到浦江参观。窦金庸得知后,便冒雨驱车前来看望我们,他给我带来一本由西泠印社出版的厚厚的8开大画册。

18

窦金庸 平安有余 92cm×34cm 纸本水墨 2017年

我打开画册,即感觉有股似乎久违的醇厚传统气息,扑面而来。近些年在中国画圈尽管传统呼声甚高,但经历文革洗劫,感觉老传统似已明显消褪。以山水画而论,无论江浙粤还是北方,好像多兴的是那种与老传统已有相隔的新传统。这新传统,或源自江苏、长安、岭南等近代画派和时下通行的写生速写,它易与西画接轨,亦易出新,但却彼此面目相对较近,往往缺失气韵之内蕴深度。而像窦金庸这样究心于从传统格局与笔墨中出新,且能达自如的挥写,似已不多见。

19

窦金庸 清风徐来之四 30cm×20cm 纸本设色 2015年

何以今人多视真傢伙的师法传统为畏途?因老传统看去定格定式,却亦容易把人定死;再说因当今书写方式之明显改变,而今使用毛笔真正能达“写”之境界者,已越来越少;更何况在当前国画圈,学院派已成主导,新人大多由学院培养,中国画教学在短期内只能以“工”为主——那“写”的本领,又怎可能在短期内培养出来呢?

20

窦金庸 清风徐来之一 30cm×20cm 纸本设色 2015年

窦金庸虽也读过研究生,关注理论修养的铺垫积累,但他更为注重的,却是与挥毫实践相系的修持;他下笔所在意的,是在恒定修持之下的灵性发抒。追索往昔,他曾时常游走于程十发、陆俨少、钱君匋、方增先等名家之门,爱看名家作画,这不仅使他明瞭各式作画之先后程序,亦使其指腕筋肉受到灵活启示。当然,这亦只是获取开初下笔启动之灵性,并未能替代他之后挥毫自运所下的大量苦功。从其取法修练来看,从最早关注傅抱石,转而涉猎黄宾虹、石涛和八大、青藤,再由此上溯宋人之谨严、元人之敦厚,窦金庸虽参酌诸家,但其用笔孜孜修练的,乃是一股恒定之气、一种恒定的能量积聚。而这种笔气能量积聚充盈,一旦达于一定量值,便能出脱发越,下笔无论排比铺陈还是跳脱聚散、也无论画重峦叠巘还是旷野千里,他已皆能毫不气怯,随笔所之。能修成这种温婉中有恒定气息充盈的用笔,无疑为其后山水之深化变格,储存了充实的根基。

21

窦金庸 水中乐 136cm×68cm 2016年

传统中国画技法之根基在用笔,而现代中国画出新之关键则在于用墨。浸淫传统颇深的张大千,其后期之泼墨泼彩,亦通过对泼墨荷花之反复把弄,以作其山水变法之技法铺垫底蕴。颇为巧合的是,窦金庸之墨法修练,竟亦与其偏嗜画墨荷有关,而这显然亦包含了他对画学修养之参悟领会。他不惮其烦、一再大笔挥写墨荷,自须以厚实的用笔根基作底,亦必与把控干湿浓淡火候所必须的笔断气不断之功夫相辅相成,由是其下笔才能浓浓淡淡、分分合合,展现亭亭墨荷之各式神采风致。除了画荷、挥写整块墨韵之演绎,窦金庸山水之用墨,可能亦曾受傅抱石以淡墨涂抹作底、复以浓墨交互醒出之风韵影响,致其山水墨韵之变化有整有散,浓淡虚实相映而成趣,悠然豁露其自我之匠心格致。

22

窦金庸 四面云山谁做主 136cm×68cm 2016年

23

泛舟云水间 68cm×46cm 2013年

在历史上,宋元时期是小写意山水发展之高峰,而明清则是大写意花卉开始呈现。此二者之用笔,一为疏秀蕴籍,一趋于奔放饱满。一般讲,大写意用笔多显脱略形迹之拙,而小写意用笔则多呈细致入微之巧。窦金庸既挥写大写意之墨荷,又时作小写意之山水,乃将二者之灵性互为沟通,从笔性墨法之交融相映中挹其趣,故其山水,有的竟以淡墨泼写铺陈、水晕墨章,复以破笔或勾或皴,松灵疏秀而遂致风韵绝尘。其墨与笔相生相破之关钮,其一在于下笔要有敏悟之灵性,善于留空;其二在于执笔要有敢于试错之胆气。窦金庸笔下虽亦时有试错而废之画,但其天机凑会之作所呈之格致灵性,确让人见之倾心——这儿说的天机凑会,既在于其平时心心念念在斯,已蕴蓄脱手而出之功夫;复亦在于其平素每喜登山临水,时有迁想妙得之悟。他以“三悟”命其斋居,每以此警策自己,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也!

24

孤艇小信 68cm×46cm 2014年

25

浦江泠坞 64cm×45cm 2015年

26

雁荡山写生 45cm×32cm 2015年

时值北京国家画院窦金庸之个展将开之际,承他邀约,我遂就其近年所作,略抒己见。显然,窦金庸孜孜于探究传统精神之出新,已见显山露水。而他正当盛年,其后续攀登之路仍漫长艰巨。但我想,只要他拨开烦冗沉潜探究不歇,以其现有之笔墨灵性再求拓展,其往后应还会有更大的惊喜在等他。

                                           舒士俊 

                                       2016仲夏 于海上之龙柏居

IMG_5646王增军,男,字秋元,1960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导师工作室导师,中书协“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师资培训“专家教师团”成员,北兰亭教授,河北省书协隶书委员会主任。创作以隶书、篆刻和篆书为主。书法作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获奖,其中,2011年获中国书法年度佳作奖。2008年参加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2015年参加“翰墨承传”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51人临创邀请展,作品并被收藏。著作出版:《中小学书法教师 隶书指导》(合著,中书协主编)。论文:《蚕头雁尾》《论隶书的书写性》。提出汉隶蚕头雁尾基本笔法说,以及书法的书写性对于行为能力的程度要求是最基本的要求,书法传承中自身形成的文化体系、艺术理念、技法规律,以及与其相关联的文化、思想和情感的承载提升的能力,特别是这种能力的品质要求才是其核心诉求。

——当代隶书中坚批评榜——

王增军      张青山       王 墉       杜鹏飞

程 度       钱松君       曹向春      罗小平

鞠闻天      秦 朋        何志斌      冯印强

李守银     (共13人)

fgx

当代隶书中坚批评榜之——王增军

文丨郭名高

再读王增军,丘陵挺成山。

两年前,我在撰写当代隶书名家系列文章时,就想到了王增军。我花了半月时间,搜集12位隶书名家的资料,后来决定只写10人。王增军被舍弃。被舍弃的王增军并非作品逊色他人,而是书法之外的价值拓展,他还做得不够好。换句话说,王增军在书坛的影响仅见于书写本体,只能算作单腿跋涉的健将。

笔者不能割舍对其隶书的推崇,在《展览时代的隶书创作》一文中,我将其书风纳入“古拙”一类,有过这样一段剖析:“此美(古拙)最为不易,因与潮流多有出入,常得不到广泛关注或认同。这一点,河北王增军做得最为突出。关注他之初,他写《张迁碑》,旁及篆籀。作品线条沉实,少提按,用笔讲究逆入平出,结体拙朴,墨色少变化,与时风大为不同。可惜,二届隶书展那件条幅只是获奖提名。十届国展,王增军的六尺隶书中堂较之前有所变化,师法转向《祀三公山碑》,墨法上有了干湿变化,审美上还是朝古拙方向靠拢,线质更为活脱厚重,间或有些从容的短点迸出一丝动势来。这里,我们清晰地觉察到,他试图寻找篆隶最佳的契合点,那不是形而下的机械照搬,而是对精神的拷问。窃以为,是作较获奖作品要出众得多,结果还是提名奖。”

IMG_5643

是文流传甚广,由此,我结识了王增军,并成了微信好友。这一年多来,我们就隶书一些问题做过简短交流,我未曾流露当初撰写当代隶书名家系列文章时的抉择,却被《心仪秦汉》出版后,众多书友读到“名家解读”一章,质疑王增军何以缺席的呼声惊扰。我不作解释,将这样的短信截屏发给了王增军。

王增军想听我的评论。

我用一周时间再去靠近他。在其博客里,有关书法的文章频繁上线,无论数量、质量,都较之前有很大的提升。甲午初夏,中国书协培训中心设立王增军书法工作室,他开始奔走于全国各地,为书法的传播尽心竭力。最初的不足,已被自觉地弥补乃至垒成高岗。

在一则创作手记中,王增军有这样的观点:“高古,习隶者无不追求之境界。何谓高古,正大、静穆、深远、朴素者也。高古忌巧,巧无以至正大。拙通高古,去智守拙抱朴,高古不远矣。”他将自己的审美追求付之于笔端,书写出了迥异于他人的精彩。关照他近日作品,线条愈发沉实、静穆,那些虚而绵劲的情趣褪去了许多,甚至枯笔,亦不及当初恣肆、醒目。面前展现了王增军节临的《好太王碑》六尺斗方和由此笔意写的四尺对联,最初的期待或图录给予的美好,瞬间崩塌。窗外的阳光洒了进来,笼罩了地上的作品,那墨色灰而无神,我逡巡左右,端详“云藏三伏暑,水散百谿津”的句子,被其恣肆、沉雄所吸引,随手拍了一张照片,两相比较,似乎明白王增军在今时的展览上何以如此被低置。

IMG_5644

王增军的隶书去掉了许多小情趣,重实少虚,线条粗细均匀,其大作品扑面而来,视域只是几个字的分布,于整体感受就显得迟钝。当我们翻其图录或置于远处欣赏,那美感便悠悠地散出来。王增军的隶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拙朴沉雄。王增军隶书线条多取篆意,起收含蓄,裹锋为主,铺毫辅之,线条中段乍看简单,实则于驻留、提按上亦多讲究,故而,线条能沉得下去,笔可扛鼎。它的拙朴一在去巧,剔除小动作,包括粗细对比;二则弱化主笔,结体朝《好太王碑》《祀三公山碑》等朴拙一路靠近。

二、他的隶书外圆内方,虚实或靠墨法的润枯来调整,或有赖线条交接处的间隙予以缓和。譬如四包围的偏旁部首,常在左上角,或右下角、左下角留一处或多处隐隐的缝隙,若枝股已折,皮肉尚存。因为线条沉实,为避免僵死,偶尔会将一笔折而为二,比如对联中“暑”字撇画,“津 ”字末尾两横,尤其是节临《好太王碑》那个“弥”子最后一点,可以说,成了王增军隶书的标签。  

三、王增军使隶书的笔法愈发简约,似乎只有点和不同角度的线段。他的点极短促、圆劲,若高山坠石,于细微处表现笔意之无穷,绝不因其小而草率。    

四、结体因势赋形,纵横、揖让,未必字字珠玑,置于大背景下,却很和谐。 

IMG_5645

王增军隶书求拙、得古、沉雄、合法,将朴拙、雄强一路推上一个使人艳羡的高度。若论不足,我以为审美的偏狭使其书写面目多少年都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且以大字为多,总觉得表达方式太过单一。诚然,艺术以高度为尚,若见得多了,犹如卖红薯的,即使再美味,总不能顿顿以此裹腹。或有人言,启功亦是如此,却被人尊为大家。这就存在一个价值取向问题。以书法为基点的价值拓展和以学者为业的书法余事,那是大不一样的。不知王增军的定位如何?当以怎样的姿态来谱写此后的路程?

2016年5月2日

fgx

作品欣赏 ♢

IMG_5659

IMG_5650

IMG_5651

IMG_5648

IMG_5649

fgx

6月11日 10:00

冯错 特邀 当代隶书大家王增军老师

联合执教

《汉隶解析——以张迁碑为例》

你期待吗

王增军 冯错

※ 第一节1元试听 ※

【报名方式】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墨池学院 还有覆盖 真草篆隶行60余套课程}

《集王圣教序》介绍:

《集王圣教序》是行书必修法帖,本次课,王长远老师清晰明了地从三大方面解析二王行书的笔法和体式,明确字势变化,理清矛盾关系,然后进行应用和创作部分。

本次课王老师继续以清晰条理的思路,结合大量视频演示,为你再现一个墨迹版的《集王圣教序》

微信图片_20170524105212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王长远老师第一节课讲的不单是圣教,从选纸用笔到具体的临摹细节,再到整个行书的学习概略以及技法,针针见血,讲的细,重点突出,好理解,视频演示也贴切。收益很大,谢谢王老师!

长远老师一直都课前准备充分,课中讲解细致,完整且实际的教学体系,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学员反响,好评如潮,有图有真相

微信图片_20170524105222

微信图片_20170524105225

微信图片_20170524105231

微信图片_20170524105234

微信图片_20170524105237

微信图片_20170524105241

微信图片_20170524105247

微信图片_20170524105250

学习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首次课程——《概述与笔法解析》结束了,学习才刚刚开始。大家也都意犹未尽,最后也要由衷感谢王长远老师精心备课,让大家收获颇丰!王老师辛苦了!

期待下次课程的到来,也期待系列课程结束后,书法这一传统技艺能在学员的生活中重新焕发出光彩和活力,不只是书法,更是书道和文化。

墨池学院,致力于让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书法的学习中来,将传统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第二节课《字势》
第三节课《行书中的矛盾关系》
第四节课《创作》

详情如下:

王长远海报

第一节1元试听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欧或麦嘉(微信:mochimaijia)


王长远简介:

2017032708474430416

王长远,山东临清人,书法硕士。师从启功先生弟子秦永龙先生、李洪智先生。200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系,获书法学、汉语言文学双学士学位。2010年攻读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硕士。京师大学堂甲骨文研究院副院长、京师印社理事、北京邮电大学书法公选课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书法课程组特聘专家。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