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丘山烟雲——窦金庸画展

主办单位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学术支持中国国家画院

学术主持王平

协办单位:荣宝斋画院、浙江省现代水墨画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省金华市美术家协会

支持单位:深圳述古堂美术馆、浙江万象花卉股份有限公司、义乌市蝶妃化妆品有限公司、中投文化艺术集团有限公司

展览时间:2017年5月27日至5月30日

开幕时间:2017年5月27日(星期六) 15:00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西三环北路54号)

媒体支持:《文化参考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美术报》、《京华时报》、《文艺报》、《光明日报》、《美术报》、《荣宝斋》、《国画家》、《品逸》、《国艺》、《收藏年鉴》、《北京晚报》、《西湖画报》、《中国美术市场报》、《潍坊日报》、央视网、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中国美术家网、中国国家画廊网、雅昌艺术网、荣宝斋在线、光明网、中国在线艺术网、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宝藏》栏目、中国网、新华网、网易、搜狐、腾讯网、乐视网、宝藏网、浙江艺术网、全球艺术网、藏家网、中国收藏网、凤凰书画网、中国书画艺术网、人民艺术网、金融界、壹号收藏、精英汇艺术

14

画家简介

窦金庸,原名金荣,号三悟斋主,江苏丹阳人。1992年进入金华书画院历任专职画师、院长助理、常务副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现代水墨画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厦门集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金华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专业画家。

15

杨晓阳院长题字

作品欣赏

探寻传统精神之显山露水

——读窦金庸的山水画

16

窦金庸 南园春雨 34cm×40cm 纸本设色 2016年

大约20多年之前,因金华是黄宾虹出生地,以赖少其、张仃为会长的黄宾虹研究会常在婺江畔举办活动。我那时作为会员参加活动,发现有个清瘦羞涩的年轻人,经常默默地追随我们。记得有次笔会,他贪婪地围观不去;后来,竟斗胆请一位老画家,在他带来的一本册页上挥写一幅。这便是印象中我最初见到的窦金庸。那时他还名不见经传,我只知他祖籍江苏丹阳,在金华工作。他曾告诉我,他已考取南艺中国画研究生,准备去南京深造。

17

窦金庸 南园晴翠 46cm×34cm 纸本水墨 2016年

没想多年之后,我在美术报读到窦金庸的山水,眼睛立时一亮。尔后,在杭州参加活动,也几次遇见他,发现当年的羞涩青年,竟已成魁伟大汉;而其身份,已是金华书画院之掌门。久别后的见面,使我们颇为投缘。今夏我赴义乌,看望一位在龙潭禅寺出家的画僧,随后一起到浦江参观。窦金庸得知后,便冒雨驱车前来看望我们,他给我带来一本由西泠印社出版的厚厚的8开大画册。

18

窦金庸 平安有余 92cm×34cm 纸本水墨 2017年

我打开画册,即感觉有股似乎久违的醇厚传统气息,扑面而来。近些年在中国画圈尽管传统呼声甚高,但经历文革洗劫,感觉老传统似已明显消褪。以山水画而论,无论江浙粤还是北方,好像多兴的是那种与老传统已有相隔的新传统。这新传统,或源自江苏、长安、岭南等近代画派和时下通行的写生速写,它易与西画接轨,亦易出新,但却彼此面目相对较近,往往缺失气韵之内蕴深度。而像窦金庸这样究心于从传统格局与笔墨中出新,且能达自如的挥写,似已不多见。

19

窦金庸 清风徐来之四 30cm×20cm 纸本设色 2015年

何以今人多视真傢伙的师法传统为畏途?因老传统看去定格定式,却亦容易把人定死;再说因当今书写方式之明显改变,而今使用毛笔真正能达“写”之境界者,已越来越少;更何况在当前国画圈,学院派已成主导,新人大多由学院培养,中国画教学在短期内只能以“工”为主——那“写”的本领,又怎可能在短期内培养出来呢?

20

窦金庸 清风徐来之一 30cm×20cm 纸本设色 2015年

窦金庸虽也读过研究生,关注理论修养的铺垫积累,但他更为注重的,却是与挥毫实践相系的修持;他下笔所在意的,是在恒定修持之下的灵性发抒。追索往昔,他曾时常游走于程十发、陆俨少、钱君匋、方增先等名家之门,爱看名家作画,这不仅使他明瞭各式作画之先后程序,亦使其指腕筋肉受到灵活启示。当然,这亦只是获取开初下笔启动之灵性,并未能替代他之后挥毫自运所下的大量苦功。从其取法修练来看,从最早关注傅抱石,转而涉猎黄宾虹、石涛和八大、青藤,再由此上溯宋人之谨严、元人之敦厚,窦金庸虽参酌诸家,但其用笔孜孜修练的,乃是一股恒定之气、一种恒定的能量积聚。而这种笔气能量积聚充盈,一旦达于一定量值,便能出脱发越,下笔无论排比铺陈还是跳脱聚散、也无论画重峦叠巘还是旷野千里,他已皆能毫不气怯,随笔所之。能修成这种温婉中有恒定气息充盈的用笔,无疑为其后山水之深化变格,储存了充实的根基。

21

窦金庸 水中乐 136cm×68cm 2016年

传统中国画技法之根基在用笔,而现代中国画出新之关键则在于用墨。浸淫传统颇深的张大千,其后期之泼墨泼彩,亦通过对泼墨荷花之反复把弄,以作其山水变法之技法铺垫底蕴。颇为巧合的是,窦金庸之墨法修练,竟亦与其偏嗜画墨荷有关,而这显然亦包含了他对画学修养之参悟领会。他不惮其烦、一再大笔挥写墨荷,自须以厚实的用笔根基作底,亦必与把控干湿浓淡火候所必须的笔断气不断之功夫相辅相成,由是其下笔才能浓浓淡淡、分分合合,展现亭亭墨荷之各式神采风致。除了画荷、挥写整块墨韵之演绎,窦金庸山水之用墨,可能亦曾受傅抱石以淡墨涂抹作底、复以浓墨交互醒出之风韵影响,致其山水墨韵之变化有整有散,浓淡虚实相映而成趣,悠然豁露其自我之匠心格致。

22

窦金庸 四面云山谁做主 136cm×68cm 2016年

23

泛舟云水间 68cm×46cm 2013年

在历史上,宋元时期是小写意山水发展之高峰,而明清则是大写意花卉开始呈现。此二者之用笔,一为疏秀蕴籍,一趋于奔放饱满。一般讲,大写意用笔多显脱略形迹之拙,而小写意用笔则多呈细致入微之巧。窦金庸既挥写大写意之墨荷,又时作小写意之山水,乃将二者之灵性互为沟通,从笔性墨法之交融相映中挹其趣,故其山水,有的竟以淡墨泼写铺陈、水晕墨章,复以破笔或勾或皴,松灵疏秀而遂致风韵绝尘。其墨与笔相生相破之关钮,其一在于下笔要有敏悟之灵性,善于留空;其二在于执笔要有敢于试错之胆气。窦金庸笔下虽亦时有试错而废之画,但其天机凑会之作所呈之格致灵性,确让人见之倾心——这儿说的天机凑会,既在于其平时心心念念在斯,已蕴蓄脱手而出之功夫;复亦在于其平素每喜登山临水,时有迁想妙得之悟。他以“三悟”命其斋居,每以此警策自己,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也!

24

孤艇小信 68cm×46cm 2014年

25

浦江泠坞 64cm×45cm 2015年

26

雁荡山写生 45cm×32cm 2015年

时值北京国家画院窦金庸之个展将开之际,承他邀约,我遂就其近年所作,略抒己见。显然,窦金庸孜孜于探究传统精神之出新,已见显山露水。而他正当盛年,其后续攀登之路仍漫长艰巨。但我想,只要他拨开烦冗沉潜探究不歇,以其现有之笔墨灵性再求拓展,其往后应还会有更大的惊喜在等他。

                                           舒士俊 

                                       2016仲夏 于海上之龙柏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