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出版产业高速增长、传统纸媒出版断崖式下滑的今天,杯酒订交般跟图书结下一生情谊的编辑出版人,依然深深怀念坊间诸友传看一本书的时代。

一夜桃风,唤起曾经满室年轻毛躁之心。张宗子在《往书记》中说:

“同样一本书,二十岁时读到,和四十岁时才读到,意义不一样。年轻时读到的书,影响思想,塑造人格,决定道路的选择,积偶然为必然,变不确定为确定。还有很多书,几十年里手不释卷,温故知新,它是过去经验里最可贵的部分,还将继续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

话中频频传出传统纸质书的别样风味与怀抱,有别于网络数字出版引起的思想平庸和乏味。

王增军先生的《汉隶解析》,终于由书法出版社出版,新纸新墨,开本舒朗,令人感怀。

尽管费尽了心力,尽管因为欲说还休的种种原因拖延太久,然笔墨的力量侵入当代编辑出版人的案头和心头,一种润地无声的普世情怀浩然升起。《汉隶解析》是一部值得频繁阅读且能嘉惠书坛的力作,点亮和激活了整个茫茫汉隶世界。

IMG_6225

王增军素来认为“篆、隶、草、行、楷每个书体都有各自的艺术规律,每个书体中的笔法、章法以及艺术特征又有自己的规律或者法则,这些规律的形成和存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表现书法”

所以,在《汉隶解析》中,他重在研究、疏解和分析汉隶的艺术本质,力图重现汉隶的艺术规律,为研习者提供一条清晰的思路以此宗旨作为观照,王增军从三个学理性的视角去消化古人的笔墨精华。

在对隶书简史的梳理中,时间是最好的节点,沉重而追远的隶书文化命题,起步于商周,秦代应运而生,到西汉王朝才走向成熟,无论线条、结体、章法均形成了自家风貌。东汉时,为了“扬德书贤”,刻石立碑之风盛行,隶书迎来了属于它的最放绎、最富有诗性的盛世年华。然而随着大汉雄风的荡然消逝,隶书逐渐失去了箭在弦上、殷殷待发的神采。之后便是桑海沧田,急转直下;落花身世,一任飘零。直到清代,才得以中兴。

“清代隶书中兴,外部环境上有雍乾两帝肃整反清思想,部分文人将精力投入到文字金石考证,在理论上、实践上对书法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篆书和隶书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擅长篆、隶的书家很多是书论学者和金石篆刻家。” 

另外两个视角“隶书技法解析”“隶书的临摹与创作”,理所当然应该视为王增军对自身书艺不断拷问与扬弃过程中,笔墨精神的纯然映现;亦系天命之年痴心书艺,苍茫独立之存照。

IMG_6226

数十载艰辛凭栏回首,他在本书后记中便有了风雪夜归的心头滋味:

“经年累月篆刻抚碑记录下的都是疑惑。疑,汉简已经发现那么多了,远比汉碑多得多,为什么一说汉隶还是指汉碑?

惑,书写程度强不一定就是书写性?······疑,在众笔法中,是谁主导书体的演变和创造?惑,笔法千古不易吗?”

这种天问式的“疑”与“惑”,是个体的,更是时代的。

白荷凭水,双辑互动,起航书法艺术之舟,一路驶来,王增军已经将自己的疑惑破译在“隶书技法解析”和“隶书的临摹与创作”中。

譬如汉隶与下游书体楷书的关系:

相同之处在于二者拥有共同的审美特征,双双同属于正书类书体和今体字系统。不同之处则体现在有无存留篆书的象征意味,以及审美标准、重心趋向、笔画形状、提按幅度、笔画关系、字形、横画表现、雁尾部位、字体走向等诸多方面的差异等。

王增军的笔墨文意表白,时时可见书法艺术发展史中接榫过脉处的清晰与饱满。

又如对于临摹与创作的界定:

“临摹首先学习的是技法规律,即‘取法’。然后是循着技法规律而上,学习审美意味情趣规律,即‘取意’。因为,书法的审美意味情趣是高度依附于书法的技法的,由技法、结构、形式具体体现。这样循环往复、交错进行逐步提升,把握艺术规律,表达思想感情,即为‘创作’。”

这一由“取法”到“取意”,再到把握规律,上升为创作的固本图新路线,带有独特的人生体验和艺术思考,在王增军看来,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唯一正确途径”。并且在这条路径上,王增军筚路蓝缕,寒暑不辍,长锋复短锋,给人以吾道不孤的温暖。

IMG_6227

在当代书坛,王增军以力扛隶书之大纛者名世,创作以隶书、篆刻和篆书为主,作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等多家美术机构收藏,但他的本行却是传统纸媒编辑。

2015年,作者与编辑见面会上,我作为其中《隶书教学指导》一书的责编,得以跟该书作者之一王增军结识。

那一天,他一早从廊坊匆匆赶来北京,风尘仆仆之下,难掩一份悠然南山的气度。言谈之中,我才知道他是《廊坊日报》的主任编辑,一直从事编辑职业。同行相惜,同为河北老乡,驻足在这片京华烟云里,使我对《隶书教学指导》一书的出版有了十足信心。

其实,那次我们交谈更多的是书稿之外的话题。曾言及三十年书坛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曾言及书法的从自发到自觉跟文学从自发到自觉的关系,亦曾言及与燕赵书坛中诸多旧雨新知如张旭光、范硕、胡立民等人的长久交往,等等。

把盏理想,畅谈人生、艺术细节与大节,令我感慨良多的是王增军能够敞开的清流胸襟。

IMG_6228

回头再说案头的这本《汉隶解析》。进入编辑流程后,笔者因书法专业知识之寡陋,对这部荷载着王增军意味深长之历史感悟的理论著述,常有难以把握其汉隶语境之感。书稿中“蚕头雁尾”频频出现,笔者查阅《辞海》(第六版),未收录“蚕头雁尾”,只有“蚕头燕尾”条目,并解释为:

“书法术语。指唐颜真卿书每画下笔与捺脚之作风。书法分圆笔、方笔两派,圆笔起笔藏锋逆入,圆如蚕头,各家皆同。燕尾则指捺脚收笔开叉。古人作书多用硬毫,一般用兔毫,锋不太强而弹性强。颜书大字笔锋均按足,捺笔不能再重按,笔锋提起,笔腹离纸,锋端随后提出,致使缺口开叉成燕尾形,如《麻姑仙坛记》·······”

显然“蚕头燕尾”是就颜体书法而言,并未指向隶书的笔画特质。然而因手头工具书中未见有收录“蚕头雁尾”一词者,笔者遂将书稿中的“蚕头雁尾”径改为“蚕头燕尾”。

王增军在二校样中发现这一问题,及时与我沟通商榷,并指出“雁”与“燕”在学术界多有争议,各有说法,但在汉隶语境中,采用“蚕头雁尾”应更合适,并期望学术界日后会有定论。

出版人张国功先生在《且以后注改前误》中说:“常有所谓的知名作者,对自己的文字深信不疑,反对任何修改,甚至有人对编辑诅咒说‘动一字如辱我父母’。”王增军断然不会把作者的话语权延伸得如此强硬,他深知为人做嫁的艰辛,所以编辑他的书,编辑与作者之间,没有那些上下忐忑,仿佛进行一场人生如棋的手谈,起起落落、来来往往中,各有领悟,各得奇妙,且每有会心之处。

IMG_5764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这是多少人向往的人生境界,初次读来是喜语,再读却是难掩沧桑的尘世痛语。

尤其是在键盘敲击的号角几欲冲散传统笔墨书写之依依柳色的时代背景下,风雨故人一样的《汉隶解析》,得以出版,不只是为引起书坛汉隶研习者的理论共鸣,更多的在于丰富了传统纸质书出版和存在的意义。殊为难得,可以清心。

微信图片_20170519104423

♢ 军 

IMG_6229

王增军,男,字秋元,1960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导师工作室导师,中书协“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师资培训“专家教师团”成员,北兰亭教授,河北省书协隶书委员会主任。创作以隶书、篆刻和篆书为主。

书法作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获奖,其中,2011年获中国书法年度佳作奖。2008年参加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2015年参加“翰墨承传”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51人临创邀请展,作品并被收藏。

著作出版:《中小学书法教师 隶书指导》(合著,中书协主编)。论文:《蚕头雁尾》《论隶书的书写性》。提出汉隶蚕头雁尾基本笔法说,以及书法的书写性对于行为能力的程度要求是最基本的要求,书法传承中自身形成的文化体系、艺术理念、技法规律,以及与其相关联的文化、思想和情感的承载提升的能力,特别是这种能力的品质要求才是其核心诉求。

微信图片_20170531093204

IMG_5754

IMG_5760

IMG_5658

IMG_5661

IMG_5762

IMG_5763

IMG_5656

微信图片_20170522141110

6月11日 10:00

冯错 特邀 当代隶书大家王增军老师

联合执教

《汉隶解析——以张迁碑为例》

你期待吗

王增军 冯错

※ 第一节1元试听 ※

【报名方式】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墨池学院 还有覆盖 真草篆隶行60余套课程}

微信图片_20170605140825

【墨池&中国书法网 全国中青年书家30人提名展】

罗炳生

罗炳生2017 - 副本

罗炳生,广东普宁人。国家二级美术师(副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书法硕士、肇庆学院书法专业特聘教授。先后毕业于广东艺术师范学校、西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现为广东书法院展览教研部主任、广东书法院专职书法家。获中国书法家协会颁发2014和2016中国书法进万家“ 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担任2012澳门视觉艺术年展、2015和2016广东省青少年书法比赛评委等。2016年获得《书法报·硬笔书法》软硬兼施“双优百家”称号。
毛笔书法作品入展、获奖:全国首届行书大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展,全国书法艺术大赛“冼夫人奖”书法展,抗战胜利60周年“高恒杯” 全国书法艺术大展,中国书协中国书坛青年百强榜提名奖,2004、2006《书法导报》国际书法篆刻大展,西泠印社首届扇面展书法展、首届手卷书法展,广东省书法最高奖 “南雅奖” 书法展(二届“铜奖”、四届“金奖”)、广东省美术·书法·摄影展“银奖”,广东省星河展·第二回书法展,第一、二、三届全国“康有为奖”书法评展“优秀作品奖”, “中国砚都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广东依法治省书法大展二等奖,广东省双拥书法展银奖,广东省第一、二、三、四届中青年书法展(三届“三等奖”、四届“最高奖”)、全国“袁崇焕杯”书法展最高奖,首届中国书法院奖百强等。

罗炳生隶书诫子书罗炳生隶书诫子书

温文儒雅 清奇高古
——罗炳生书法艺术摭评

李远东(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东书法院院长)

历史上可为称道的书家,都以其独特的艺术方式,置于时代背景来表达自我,彰显自我。晋有“二王风流”,唐有“颠张醉素”,明清有八大山人、王铎等因其苦闷、清孤进而影响到创作,反成行草大家。如此这些,是否说明了成为书法名家此为必经之道?那些潜心研读古帖,笔耕不辍、对书法拳拳诚意的儒雅之人就此被世人遗忘?依我看来,非也?所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罗炳生就是这样一个温文儒雅之士。

罗炳生 行书《饮酒》罗炳生 行书《饮酒》

他用特有的方式呈现自我对书法的理解和审美,不是石破天惊般的破土而出,不是敲锣打鼓般的大肆宣扬,而是如一缕幽幽清茶,自内向外散发淡淡的馨香,沁人心脾;如一坛陈年美酒,经过传统的发酵,技法的熔炼以及阅历的沉淀,在历史与时代的交汇点上娓娓道来,舒心醉人。以宋四家为调,师法米字,上溯晋唐,下追明清,供职广东书法院,这些足以可为罗炳生在书法艺术上的支撑点和落脚点。

罗炳生《青玉案元夕》罗炳生《青玉案元夕》

翻阅炳生的书法作品,首先是耳目一新,接着是惊喜不断。在宗法传统的过程中,炳生工于对点画的雕琢,精致凝练而不失大刀阔斧、恣肆张扬之气概,独具魏晋研美而不媚俗,在根植于传统上寻求突破与新变,并初成面貌,自信而不乖张。点线是书法最基本的表达语言。基于对传统元素的回归,以及对书写者的技法要求,我以为炳生的书法语言可谓经得起推敲,出人意料,妙不可言:他用笔墨在白面素纸上行走,寂静无声的墨痕、线条、章法构成一种具备情感力量的生命律动,与作者、与旁观者形成沟通并交流。与此同时,作品中还透露出一种鲜活的生命的气息,一种生机盎然的精神面貌。这是对自我世界的诠释,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由于对传统的固守和坚持,作品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很多传统的元素。宗法宋四家,使得线条凝练踏实,典雅疏秀,圆润劲健,提按分明,使转灵活;由于得到“晋尚韵,宋尚意”的影响,作品中有取法二王之影响,作品清奇高古,灵动飘逸,格调清新,古风弥漫,同时技法熟练纯正,用笔细腻精炼,起承转合到位,线条形质丰富,墨色变化多端,作品疏朗开张,灵动苍茫。其中的小行草也让人惊喜不断。它用笔精准内敛,线条圆融清劲,字势敧侧多变,气息淡雅,轻巧灵活。我特地提出这一点,是因为这与真性情,与文人雅兴息息相关。

罗炳生草书《毛泽东诗词》_看图王罗炳生草书《毛泽东诗词》

接触炳生的同道都深有同感,与之交往,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显得温文尔雅。炳生出身科班,有着传统的文化积淀,作品中始终弥漫着一种真挚的文人情怀和带有典型传统文人色彩,具有浓郁的书卷气,诗心妙手,呈现一种儒雅风流、飘逸烂漫。作品中,即有古人的精神,亦有时代的气息,个人性情和才情也有所彰显。一个只是在传统里死守,在临摹中打转,无法走出来的书法家,只是一个抄书匠,没有思考,没有自我,是无法完成从学习者到创造者的蜕变。炳生的聪明就在于,他于原本冷峻的点线中融进文人的儒雅和温润,使得线条柔情似水,又刚柔并济;在章法的构建上体现自我的审美情趣,节奏起伏,显得闲雅恬静,顾盼生姿。因而,观他的作品,灵性之笔随处可觅,浓郁的文人气息扑鼻而来。

罗炳生行草《画禅室随笔数则》罗炳生行草《画禅室随笔数则》

我们相信,罗炳生只要固守传统,继续深入古法,兼收并蓄,坚持自我,在不久的将来,羽翼必定愈发丰盈,展翅高飞!

罗炳生行草《宋之问诗》罗炳生行草《宋之问诗》

——壬辰初夏于珠水南隅灯下

4

李双阳 (中国书协青少年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书法院专业书法家)

看了炳生最近的新作,感觉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笔墨元素。以前帖学为宗,以米芾为基础,不断上追二王本源。近来的作品增加了颜真卿行草书的笔墨意趣,感觉他的书写越来越饱满宽博,个中透出一股幽然的纯雅之气,将晋唐之间的王字与颜字融会贯通,融于一炉,相信他选择了一条宽阔广大的笔墨道路。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炳生在广东书法院这个专业创作研究的平台上,支撑他笔墨书写还包含个人诸多的综合素养,坚信他在自我营造的笔墨大道上会越走越远,能够写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笔墨春天!

罗炳生行书《论语选录》罗炳生行书《论语选录》

| —— 作品欣赏 —— |

微信图片_20170531110815

罗炳生行书《张九龄诗三首》罗炳生行书《张九龄诗三首》

罗炳生楷书《康有为诗》罗炳生楷书《康有为诗》

罗炳生书论语尧曰篇罗炳生书论语尧曰篇

罗炳生隶书扇面罗炳生隶书扇面

罗炳生小楷心经罗炳生小楷心经

罗炳生自书对联罗炳生自书对联

罗炳生自书诗稿罗炳生自书诗稿

罗炳生书《百字铭》 - 副本罗炳生书《百字铭》

罗炳生自撰联

罗炳生自撰联

罗炳生自撰文《临溪草堂记》罗炳生自撰文《临溪草堂记》

罗炳生自作诗《立春赴大理参加鼎甲古文字班学习有感》罗炳生自作诗《立春赴大理参加鼎甲古文字班学习有感》

12

★ 卓尔不群   1970年代初,为了制作报刊书籍印刷字模,当时对一批书法家的字进行了“选秀”,最终任政体的行书脱颖而出。他写了7600个汉字(繁简各一套)行书字模,后又进入了电脑常用汉字行楷字库。任舜华披露,当年父亲得到的报酬,仅仅是每字一毛钱,稿费加起来才619.6元。另一位书法家韩飞青写新魏体字模,稿费更是分文未得,仅象征性得到了一套价值60元的法帖。

IMG_6221

★ 无处不在  

那里有华人的地方,那里就有“任体书法”的书法。电脑中的“华文行书”其实就是 “任政体”,在当今公众媒体上,比“任政 体”使 用 频率之高、影响之广的书体可以说家鲜有其匹,其他制成的电脑体 书法似乎只是点缀之用,电脑体书法成全了任政书法、认可了“任体书法”,使 任政书法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各地,可以说家喻户晓,但电脑“任体书法”也毁了“任体书法艺术”,由于可以不断复制任体书法,由此缺少了艺术特色,使人的眼球产生“审美疲劳感”。我每到一个地方,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习惯于关注街上的招牌字,看到写得好招牌字就拍写来欣赏。今年夏天我去美国,跑了很多城市尤其在纽约唐人街,抬头总见到“任体书法”,而且看到好几块招牌字的“任体书法”感到很是亲切、温暖,尽管没有“任政的落款”。当然,在使用“任体书法(华文行书)”的商家不一定知道那是上海书家任政先生的书法。上个世纪八十年初我在学校教书时,曾请任政先生题写周巷中学校名,又请他题写过“周巷商场”,在我们慈溪本地还有任先生所书写的“慈溪中学”、“慈溪市文联”等等,那都是任政先生亲笔题写的。至于“任体书法”的招牌字数也数不清 了。

IMG_6222

★ 威凤祥麟  假如任政是大学著名教授或书协主席。在过去旧中国,整个社会是讲功名的,没有功名你啥也不是,其实现在也不能免俗。假如任政先生是北大、清华、复旦的著名教授、画院院长或书协主席,再加上他的一手书法,那他的书法价格不知要加上多少倍呢!那天童君银舫来我办公室,聊到任政先生的书法,他说任政书法他很喜欢,胎息“二王”雅俗共赏,犹如京剧界的梅派艺术,犹如天生质丽的村姑,完美无瑕。说完哈哈大笑,又说,古有兰亭(泛指王羲之书法),今有兰斋,就是任政先生少了“王右军”的地位。当今,事实上,很多所谓的名人名家的书法写得很差,有的不堪入目,老百姓又不知道它的好坏在哪里,再加上现代版的“皇帝新装”,世俗的眼光,跟着起哄,使真正的传统书法艺术得到误解。

★ 永为流传  任体书法岂止影响了一代人。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出现任政先生题写的招牌、匾额,遍布全国,尤其在上海到处可见,就从那时开始很多人就认知他典雅完美的书法,那个年代不知电脑为何物,更不知道“电脑书法”,只是在科幻读物中读到的“电脑”。我买过他撰写的《楷书基础知识》《隶书写法指南》《少年书法》等著作或字帖。这类书法读物或字帖在全国发行量很大,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所喜爱。沈尹默《隶书写法指南》题“隶书无通俗教本,初学往往不易入门。任君此著可弥补此种缺陷,善读之者可开凿通津,悟入圣境,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此之谓也。”到了八十年代我有了机会求教于任政先生,任先生为我批改作业或为我挥毫题词鼓励,收获甚大。至今我还珍藏着任先生为我批改的作业本或题词,一直影响着我勇往直前向艺术高峰攀登。任政先生岂止是影响一代书法爱好者,我想任先生的书品、艺品会走得很久、很远,长留天地间。六七十年代开始,产生了一批由书法字体翻刻而来的字模,其中题主所列“任政行楷”便是其一,其它有名的,如“舒同体”、“启功体”等等。

IMG_6223
★ 泛滥成灾   首先从书法上来说,任政先生、启功先生均属大家级别,其书法

水平不容怀疑(此处不评舒同),但为什么翻刻出来的字体却总是被人怀疑,除

了用多了、用滥了之外,其重要原因,就是上面花了几大段所描述的:书法字体与印刷字体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这里并不是说书法字体不能作为印刷字体,但是在字体制作上,特别是写稿时,将会花费更多的功夫。印刷体所要求的字字平衡、字字端正、大小统一、灰度均匀可以说与书法是相悖的。举例来说,田英章先生的楷书,在现代这个人人不通书法的情况下,算得上国宝级的

了,但日本翻刻的田楷(森泽欧体楷书),依然让部分人失望。所以,一套

书 法字体的品质,并不由写稿人的书法水平决定。这是在“书法”与“匠气”之间

平衡,而最后却两面不讨好的结果。

IMG_6224

★ 时代贡献   “真书如立,行书如走”,这句话道出了行书的特点。行书是介于

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过渡形体,其出现当于楷书之后,写起来有如人走路一样,连续不停,行书的笔画可以连接运行,写起来比楷书迅速而敏捷,故而得名。行书又分“行楷”与“行草”,形态接近楷书的行书叫“行楷”;形态接近草书的行书则叫“行草”。华文行楷是电脑中最富于动感的字体,体型苗条、清秀,风格典雅,在运笔时笔画之间有纤细的游丝牵连,显得血脉流畅,意气流动,舒展大方,启承分明,照应严谨,活泼欢畅,气脉相通,可以打破过于严肃呆板的版面布局,多用作标题。而今当你打开word文档选取优雅的“华文行楷”字体进行写作,就等于你借着任政先生的手在写作,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缅怀任政先生。

从事设计行业的朋友深有感触的是,身边总有朋友让自己帮小忙——设计这个设计那个。与这相似的事也发生在艺术工作者身上,总是会无意间发现自己“欠”了别人一幅画。

有些人总认为画画是很简单的事情,一挥而就。但这背后多年的呕心沥血却少有人知,无论是设计还是画画首先需要的就是时间成本。这里说的时间不单是创作中的时间,要知道,在完成一件作品前,无数次挥笔的时间不少于任何一份工作的磨练时间。

关于这类事,还是看看那些大家怎么说吧。

1

1、 郑板桥——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也。

2

2、 齐白石——病倦交加,故将润格增加

余年七十有余矣,苦思休息而未能,因有恶触,心病大作,画刻日不暇给,病倦交加,故将润格增加。自必叩门人少,人若我弃,得其静养,庶保天年,是为大幸矣。白求及短减润金赊欠退换诸君,从此谅之,不必见面,恐能病急。余不求人介绍,有必欲介绍者,勿望酬谢。

3、 黄炎培——我今定价一联一幅一扇米五斗

3

渊明不为五斗折腰去做官,我乃肯为五斗折腰来作书。做官作书何曾殊,但问意义之有无。做官不以福民乃殃民,此等官僚害子孙。如我作书言言皆已出:读我诗篇,喜怒哀乐情洋溢;读我文章,嬉笑怒骂可愈头风疾;有时写格言,使人资儆惕。我今定价一联一幅一扇米五斗。益人身与心,非徒糊我口。还有一言,诸君谅焉。非我高抬声价趋人前,无奈纸币膨胀不值钱。

4、 张大千——口头鉴定,每件一百元;题跋与盖章,每件五百元

口头鉴定,每件一百元;题跋与盖章,每件五百元,其跋语不超过一百字,赝品不题。

5、 吴昌硕——磨墨费每件二钱

衰翁新年七十六,醉拉龙宾挥虎仆。倚醉狂索买醉钱,聊复尔尔曰从俗。旧有润格,锲行略同坊肆书帙,今须再版。余亦衰且甚矣,深违在得之戒,时耶?境耶?不获自已,知我者亮之。堂匾二十两楹联三尺五两,四尺六两,五尺八两,六尺十二两横、直幅三尺十四两,四尺十八两,五尺二十四两,六尺三十二两条幅视整张减半,琴条六两,纨折扇、册页每件四两,一尺为度,宽则递加。山水视花卉例加三倍,点景加半,金笺加半篆与行书一例刻印每字四两题诗、跋每件三十两,磨墨费每件二钱,每两作大洋一元四角。已未元旦老缶字订于癖斯堂。

6、 丰子恺——指定题材者加倍

4

漫画(一方尺以内)每幅三十二万元。册页(一方尺)每幅三十二万元。立幅或横幅,以纸面大小计,每方尺三十二万元(例如普通小立幅两方尺,即六十四万元,余类推)。扇面与册页同。指定题材者加倍,其余另议。书润照画减半。对联四尺三十二万元,五尺四十万元,六尺四十八万元。指定题材者加倍。其余另议。属件先润后墨,半个月取件,或寄件。漫画不须送纸,其余纸请自备,或附款代买亦可,外埠请附回件邮资。广告、祝寿、贺婚等字画,除特例外,恕不应属。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元旦丰子恺谨订通信地:杭州静江路八十五号。

7、 陆俨少——谢绝一切无报酬笔墨劳动以限示

5

年老体弱、精神衰退,谢绝一切无报酬笔墨劳动以限示。山水画每平方尺一千五百美元,兰竹梅花每平方尺五百美元,书法对联每副四千港币,立幅每平方尺二千港币,题字诗堂每件三千港币,以四字为限,过此面议,匾额每件六千港元,书法手卷每平方尺三千港元,以上价格为作者净得数,所有调节等税概由求者承担。

8、 启功——如果不写他会派飞机来炸我不?

有个空军大官派秘书来向启功索字,启功小心翼翼问:如果不写他会派飞机来炸我不?答:哪儿能呢!启功说:那我就不写了。

9 、黄永玉——以现金交易为准,讲价者放恶狗咬之

画、书法一律以现金交易为准。钞票面前,人人平等。当场按件论价,铁价不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纠缠讲价,即时照原价加一倍,再讲价者放恶狗咬之,恶脸恶言相向,驱逐出院!

6

附:《教授满街走,大师多如狗》

几十年前,南京还是“首都”的时候,有两句开玩笑的话,“少将多如狗,中将满街走”,形容那时候在京城里,少将、中将是值不得几个钱的。这几年国内又有了新的好玩的活,“教授满街走,大师多如狗”了,说的也是实在的情形。

7

“大师”、“教授”这种称呼,原不是可以随便安在头上的;就好像不可以随便取下一样,既要有内涵,还要具备相当长的、够格的资历。

随便称人做“大师”的人,往往都是“好心的外行”朋友,并不太明白“大师”的实际分量。

8

我也常常被朋友称做“大师”,有时感觉难为情,暗中正懊丧,看到朋友一副诚恳的样子,也不忍心拂他们的心意,更不可能在刹那间把问题向他们解释清楚,就一天天地脸皮厚了起来,形成一种“理所当然”的适应能力。

9

不过,这是很不公平的,我已经六十七岁了,除非我脑子里没有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没有吴道子、顾恺之、顾闳中、张择端、董源,没有毕加索,没有张大干……除非我已经狂妄地以为自己的艺术手段可以跟他们平起平坐了;除非我不明白千百年艺术历史的好歹!天哪:“大师?”谈何容易?

10

直到今天,我那些学生、学生的学生都被人称为“大师”,他们安之若素的时候,我才彻底明白,我们的文化艺术已经达到一种极有趣的程度了!

11

若果有人称赞我:“这老家伙挺勤奋。”倒还是当得起的。

12

在翡冷翠,我几乎跑遍了大街小巷以及周围的群山,背着画箱,十分逍遥。

但千万不要以为我的日子都是好过的!

13

在香港,出发前我有个打算,这次上意大利,要画一些非常有个人性格、泼辣的东西出来。……及至到了翡冷翠,临阵前夕,面对风景建筑都呆如木鸡。

14

千余年来意大利大师们的宏图伟构罗列眼前,老老实实膜拜临摹尚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调皮泼辣和个人性格的表现?

15

那真是一张又一张的惶恐,一幅又一幅的战栗。慌乱、自作解脱,被伟大的前人牵着鼻子跑,连挣扎也谈不上。眼看着达到二十多幅的数目,有如走进森林,天色迟暮,归期紧迫,却没能找到愿望的灵泉。

16

我只是明白一点,六十七岁的暮年,除了艺术劳动“背水一战”的快乐之外,时光已经无多。世界那么灿烂,千百年来艺术上有那么精彩的发明,够感谢苍天的了!

17

意大利土地上的人民,都是在奇妙的文化艺术里泡大的,随口就能来上段艺术评论,哼两声歌剧折子。他们不但“懂”,而且“尊重”。

18

我对—位意大利朋友说:“你们意大利人不装模作样;随随便便,自自然然!”

“当然!当然!”他说,“要装模作样有的是地方。到歌剧院台上去,或者上那儿去(指大理石像雕刻的石座)。有的是地方!”

这土地和这风俗太适合我的口味了。

12

IMG_6213

王登科

1963年出生,辽宁海城人。

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学者丛文俊先生。日本京都教育大学东洋史学部研究者。现为荣宝斋《艺术品》期刊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中国书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艺术工作室导师。


IMG_6214
沙家浜阿庆嫂  27cm×19cm

画画,是我怀念的方式

文 / 王登科

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从记事起就开始拿起笔描画了。那时所画的无非是“小人书”上的人物。但是有一件事确实更加激发了我对于画画的兴趣。我有一个叔叔,长我几岁,准确地说我是受到他的影响才对画画着迷的。有一天他对我说,我们一起画一个列宁,看谁画得更像,而且要默画。说完我们分头用铅笔在图画本上画起来。十分钟后,叔叔的“列宁”栩栩如生,我的“列宁”歪七扭八,连个轮廓还没勾勒完成。这件事确实刺激了我,我从内心艳羡叔叔的那双神奇的手,当然也不乏一丝丝的妒意。

IMG_6215

红灯记中李铁梅  27cm×19cm

从那以后,我开始画得更疯狂了。账本上、墙上、地面上,顺着我自己的想象和兴趣,漫无目的的画起来。画猪八戒、画孙悟空、画世界上最胖的人、最瘦的人、画邻居、画伙伴,每天都沉浸在这件令人欢欣鼓舞的写画中。大抵是十二、三岁,我跟随一位下乡的知青开始学画素描和水彩、水粉画,当然也画所谓的速写。我开始知道绘画铅笔关于B的种类和用途、知道怎么自作擦拭画面的纸卷、也知道了画油画先打底色,如何使用松节油。在那些美妙的时光中,我手中的笔和那颗少年的心一样在欢腾雀跃,尤其是在自己画出满意的作品时以及老师郑重地夸奖中,幸福得确实像花儿一样,甚至在当下也会立下誓言: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世界上最为壮丽的美术事业。当然,这样的豪言壮语是从保尔·柯察金那儿盗用过来的。

IMG_6216

红灯记中磨刀人  29cm×17cm×2

上了中学,恰值文革后期和粉碎“四人帮”。那时我便开始画漫画,画林彪和孔子穿一条裤子吹大号,画刘少奇、画王、张、江、姚。画完了以后,用一条线穿挂在教室里,同学们看着画,我则看着看画人的神情,尤其是女生。准确地说,画画带给我了人生最初的光荣和梦想。它让我那颗少年的心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即便还没有方向,但那种飞起来的感觉,又洋气,又美好,今天回想起,仍然还会回味无穷。

IMG_6217

智取威虎山之杨子荣  27cm×19cm

再后来的高考,我与美院擦肩而过,最后选择的是中文。但画画作为我人生之梦开始的地方,始终伴随着我的生活。无论是南下北上的求学之路,还是孤鸿鹤影的海外羁旅,我都用画画的形式排遣孤独、温暖内心、激昂脚步。直到今天,画画对于我而言,仍然是一种快乐的游戏。画儿童、画僧人、画道士儒家、画内心的秘密。从少年时,我对所谓理性的“技法”就恐惧,甚至去躲避。开始学画时那位老师告诉我说,要想学好画石膏像的椎体、球体等道具,必须先学好立体几何。我的天啊,心想,我就是数学不好,才喜欢画的,没想到画画这事还是一门数学。我确实很失望,心情因为这“立体几何”的事而沉重。当然,这一定是我误读了老师的说话,但是,或许是性情使然,我画画一直是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的状态,加之又没有学院科班体系的桎梏与限制,信笔为体,聚墨成形,好奇与天趣都在写画的当下纷至沓来。而且,也让我回想起往事、想起童年、想起我曾描画过的那些面孔和眼神。所以,画画更是我怀念的一种方式。

IMG_6218
智取威虎山之座山雕  29cm×17cm×2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将来有了闲暇,我会重新地再画一遍过去画过的人与物。还有故乡的山、老树、旧屋、养过的狗、风中的门,当然,还有那些远在天堂的亲人的面孔。

是的,我可能老了。但是画画这事儿却让我年轻。

IMG_6219
智取威虎山之少剑波  29cm×17cm×2

IMG_6220

智取威虎山之栾平  29cm×17cm×2

微信图片_20170605115952

生活与艺术的边界在哪里?

潘公凯

一、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小便池何以成为艺术品

“杜尚并没有简单提出什么是艺术,而是提出为什么有些东西是艺术品,而与之完全相似的东西却不是,小便池的意义就在于此。”

所谓艺术和生活的边界是指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之间的不同和界线,这是上世纪90年代西方的热门话题,艺术的边界问题与艺术的终结密不可分。

早在1917年,著名艺术家杜尚把从商店买来的小便池放到博物馆,然后说,“这是我的艺术作品”,当时连最前卫的展览也认为他太捣蛋。现在,博物馆中的小便池已经被公认为艺术作品,它是杜尚后来重新购买的,用油漆署上“R•Mutt”(美国某卫生用品的标记)。

世纪之交《纽约时报》选出100件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事件,美术界只有杜尚的小便池入选。英国艺术界举行的一项评选中,杜尚的小便池打败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两部作品成为20世纪最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

自此,问题就纠缠不清,为什么这个小便池会是艺术作品,而商店中与之完全一样的小便池却不是艺术作品?实际上这就是边界问题,即艺术作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或者说到底有没有区分?90年代兴起讨论的艺术终结问题就与此有关。

杜尚并没有简单提出什么是艺术,而是提出为什么有些东西是艺术品,而与之完全相似的东西却不是,小便池的意义就在于此。

到1964年,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展出另外一件作品,即布里洛盒子(Brillo boxes),重新提出杜尚所提出的问题。美国当代最富盛名的美学家阿瑟-丹托认为,布里洛盒子与超市里的肥皂粉包装盒在外表看起来并没什么差别。

什么是艺术?艺术的边界在哪里?艺术到底有没有终结?仅从艺术品的外观而言,这些问题没法解答,只能够转向哲学。

丹托和德国美术学家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在80年代中期各自写了一本书,使艺术品边界变成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并用整本著作的形式提出来,并指出艺术史就要终结。

原有艺术格局不能继续,是不是艺术活动也要消亡呢?他们认为艺术可以继续,但需要改变方向。

丹托提出可能存在第三领域的美,第一领域的美是写实的、模拟的,第二领域的美是抽象的,第三领域的美可能转向哲学,用艺术作品表现哲学思想,通过哲学思想重新建构美。贝尔廷指出把艺术史的重点转向学科间的交融,也就是过渡区域和受众研究,注重艺术与生活的连接处。

二、西方艺术是用错构表达非常态的生活

“错构是艺术品和常态生活之间的一种结构性生活,简单的说,艺术生活的关键就在‘错’和‘不错’之间。”

1992年到1994年我在伯克利大学做访问学者,发表一篇长达五六万字的论文《论西方现代艺术的边界》。

这篇论文提出“错构”理论框架,用以解释西方当代艺术,这也恰巧碰到丹托和贝尔廷所讨论的艺术和现实分界问题。

第一,我首先提出生活的常态和非常态这样两个对等概念。比如说大家一起听课,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做笔记,这就是常态;如果走进来一个喝醉了酒的人在地上打滚,那他就是非常态,因为破坏了上课的逻辑。

常态与非常态一眼就能看出,都是在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经验,不是理论判断,而是感性的判断。人对于非常态很敏感,非常小的奇怪现象都可以马上被感觉到。

第二,艺术作品是一种非常态的生活现象,属于非常态构成。所谓非常态是指一种与生活逻辑相悖扭的非逻辑结构,我将其称之为错构。错构是杜尚以后当代艺术所具有的本质性结构。

错构有三种表现,第一种是内部结构的非逻辑性,直接称其为错构,比如把一辆破汽车压成一个长方形方块,放到美术馆,这肯定是个艺术作品。

第二种就是与周围环境的非逻辑性,叫做错置,最典型例子就是刚才说到的小便池,放在男厕所是生活用具,放到展厅挂上牌子写上字,就成了艺术作品,因为他“放错”了地方。

第三种就是时间上的非逻辑性,称之为错序,比如人应该往前走,但有一个同学倒着走,然后拍下来,这就是艺术作品。

三者组合成错误的时空结构,我将其看成当代艺术的第一必要条件,所有的艺术作品都遵循了错构标准。

艺术作品的第二必要条件是属意。艺术作品要有作者赋予的非实用性,灌输进非常态的意图,它的意义就在于将存在物从周围生活的逻辑之网中脱离出来,与常态发生断裂。

错构是艺术品和常态生活之间的一种结构性生活,简单的说,艺术生活的关键就在“错”和“不错”之间,“错”与“不错”就是关键。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不一定百分之百都是艺术品,但艺术作品必须符合这两个条件。因此艺术品就是生活的一种非常态形式条件,其必要条件是形式的错构与意义的剥离。

三、艺术始终没有成为生活,生活终究没有成为艺术

“西方历史上有两条平行流淌的河流,一条是以基本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社会史;另一条是寻求精神自由和超越的艺术史。”

错构理论可用以分析整个艺术史。在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四个阶段,错构一以贯之。

先从原始艺术说起,原始艺术的本质是模仿和象征,以形式的错构为前提。一个著名的原始艺术是画在岩壁上的一头牛,它不是真的牛,而是假的没有生命没有温度,是真实的牛在二维平面上的错构。如果没有二度平面的错构,观者就不会对画在墙壁上的牛有特殊的凝视。

第二个阶段是古典艺术,从古希腊的雕刻到印象主义,贡布里希称之为错觉主义的历程。古典艺术的错构更加逼真,更有空间感,丰富了人类的审美经验,在二度平面上建构起三度空间的幻象。

这种错觉让观者惊叹、凝视、思考,从而忘记周围现实生活的存在,比如《最后的晚餐》,整整占据了餐厅的一面墙,教徒在画下吃饭就仿佛与基督在一起用餐。

第三阶段是现代艺术,又从古典艺术的错觉主义回到原始艺术的自由化、象征化。它以形式语言的纯化为特色,建构起对现实的否定和孤立。比如对面走过来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在你想到占有她的时候,审美过程也就结束了,欲望是功能性的,在欲望产生之前的欣赏才是真正的审美欣赏。

第四个阶段是后现代艺术。后现代阶段的研究重点不是形式语言的纯化,而是观念。观念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都仍然是以错构为基本存在形式,并以阻断逻辑实现意义的孤立为基本特征。

杜尚之后德国重要艺术家约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是最接近生活边缘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模糊,几乎分不清。1974年他在伦敦在一个艺术中心的小教室讲演,下面基本没有人听。他摆三个木架,然后叠上一百块黑板,不断讲不断在黑板上乱画,画满后就把黑板扔在地上,一直到画满一百块,整整一个星期,他说,我的艺术作品完成了。他把自己的演讲过程作为艺术作品,让朋友把过程拍下来。最近几十年这些照片越卖越贵,一张就要几万美元。

另外,他还在一个广场种了几千棵树,作为自己的艺术作品。为什么种树可以成为艺术作品呢?首先,他打广告,宣布我要在几月几号开始种树;其次,树的旁边立一块花岗岩的碑,碑和树都可以出售;最后,在每棵树旁边的石头上刻上认购者的名字。总有一些标记使得他种的树和常规性的树有点不一样,但是他的行为已经非常边缘了,常态与非常态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

我的结论就是艺术始终没有成为生活,生活也始终没有成为艺术,边界是一直存在的,在西方的历史上有两条平行流淌的河流,一条是以基本生活需求为目的的人类生存发展之路,及执著于生活常态的历史,这就是人类生活的社会史;另一条是人类企图摆脱生活常态,寻求精神自由和超越的历史,这是人类生活的远视史,也就是艺术史。

这两条河流互补相生,不可离弃,又互不混淆,泾渭分明,生活和艺术就是这样两条并行流淌的河流。

四、中国文脉是用非常态的眼光看常态的生活

“西方文脉的重点是用常态的眼睛看非常态的生活,而中国文脉的重点是用非常态的眼光去看常态的生活。”

虽然我一直在谈西方艺术,但谈论的背后隐藏着另外一种角度,即中国文脉的叙事。在写《论西方现代艺术边界》时,我将一幅透露中国文脉审美观念的草图放在曹星原女士家,也就是把对西方艺术的理解写成文章,把对中国艺术的理解画成草图。在中国文脉看来,作品就是生命,虽然人已逝去,但作品作为人生命的延续,是无以切割和标示的。

我当时就想做一个装置作品来展现这一理念,当然,理念本身是不能展出的,只能用作品的包装和痕迹来表现,其实是在展示一个不能展示的东西,这是一个悲哀的悖论。

我是一个将东方文化融汇进血液的东方人,怀着中国文化因子去观察西方现代艺术,进而更容易看到他们所看不见的维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许这也是我能够提出错构理论的原因。借此,可以进一步引申到从东方文化的角度解读西方艺术脉络的内在结构。

西方文脉中艺术研究的核心问题一直是美,而中国文脉中艺术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审美。美是客体化的领域,是对象化的观察方法,重视物质化的作品;而审美则是一个主体化的领域,是一个内心化的体验方法,重视过程化的体悟。美学一词实际上是西方概念,中国没有把美作为独立客体进行研究的习惯,而是强调在过程中去体验审美的愉悦。

因此,西方的油画是一幅一幅卖,而中国的国画则可以一尺一尺卖,就算把中国的国画裁成五块,每一块照样可以卖钱,因为每一块都是不同的角度,代表了不同的体验。

进行更深一层观察,艺术体系内部的基本结构也是不同的。西方文脉的重点是用常态的眼睛看非常态的生活,西方的所有作品都是错构,只要是非常态就有可能成为作品。用常态的眼睛观察非常态的错构作品,从中获得审美感悟。

而中国文脉的重点是用非常态的眼光去看常态的生活,我将其核心称为转念。错构和转念是相对的,是构成艺术的两种方式。

我们用禅宗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来解释转念。禅宗说人生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因为深入探究,最终看到的山就不是山,而是由石头、泥土、花草和树木等组成,再往下看,水也不是水,而是由氧气和氢气构成的分子结构。

第三境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第三境界和第一境界好像很接近,实际上本质是不一样的。第三境界已经获得一种非常态眼光,感悟到的已经不是常态生活中的所见所感,上升到了审美层面,这就是转念。

中国山水画特别强调“乘怀观道”,要去除大脑中的所有杂念,打坐静心,使心态非常澄明,眼光不能与平常的俗人一样,或者说具有童心的眼去看待山川万物和人世,此时就能够从中看出人生的道和宇宙的韵律。

西方人的美是具体的、技术性、数字化的,研究黄金率的比例多少才最好看,而中国人从来不研究这些,无论什么比例,没有确定的边界,只要心境换了,念头转变,就可以看出不一样的东西,看出来得就是中国的美。

也就是根据这样一种理念,我完成了自己的艺术作品“错构•转念——穿越杜尚”。

潘公凯|1947年1月24日出生于浙江宁海,1996年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2001年6月至今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教授在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同时也是博士生导师,自1979年以来一直担任中国画创作和美术史论教学工作,1992年5月至1994年1月曾赴美国伯克利大学研访。获旧金山美术学院荣誉博士。二十年来在国内重要刊物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论文集《限制与拓展》、专著《潘天寿评传》、《潘天寿绘画技法解析》;主编《潘天寿书画集》(获国家图书奖)、《现代设计大系》;编撰《中国绘画史》。
6

他是20世纪中国传统美术现代化转型的代表人物、闻名中外的国画大师、“新山水画”的代表画家。他和齐白石曾被郭沫若称作画坛上的“南北二石”,可见其当时的艺术地位。傅抱石的绘画创作题材主要来自五个方面:自然、诗境、历史、临摹古人、想象与感怀。他的绘画创作继承了中国传统“大写意”之风,酣畅 淋漓,诗情文思并重。同时,傅抱石在艺术上崇尚革新,艺术创作以山水画成就最大。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现代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擅画山水,中年创为“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晚年多作 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

傅抱石:我是这样完成一幅画的!

我是没有传统技巧的人,同时也没有擅长之点,我只觉得我要表达某种画面时,尽管冒着较大的危险,还是要斟酌题材需要和工具材料的反应能力,尽量使画面完成其任务。当然,拙作中我不满意的仍占最多数,但我总竭尽了我的可能。

7

当我决定了题材之后,继之便是构图。如何经营这一题材?人物位置,树石穿插,这时候都紧张地揣摩着,或者无意识地翻翻书本(文字的或图版的),待腹稿的 眉目稍稍出现,即忙用柳炭条在纸上捉住字。端详审度,反复至于再三。在这一过程中,大约只可求取大体上的某某数点,具体的细节是不能也不必决定的。

8

于是正式描写,有半途认为不能成立的,我毁去它,毁了之后,这个题材就暂从缓议,把它摔在一旁,另外去经营另一题材。必须等到相当时候,我脑中手中又在 憧憬那失败过的题材,再来一试,又要等待下次自然的机会了。今日我尚有曾经一试再试的若干题材还没有画成。当然,这是我自己的浅薄所致。

9

我认为画面的美,一种自感而又感人的美,它的细胞中心不容有投机取巧的存在,它虽然接受画家所加的一切法理,但它的最高任务,则绝非一切法理所能包办,所能完成!

当含毫命素水墨淋漓的一刹那,什么是笔,什么是纸,乃至一切都会分不清。这不是神话,《庄子·外篇》记的宋元君画史“解衣盘礴”也不是神话。因此,我对于画面造型的美,是颇喜欢那在乱头粗服之中并不缺少谨严精细的。

10

乱头粗服,不能成自恬静的氛围,而谨严精细,则非放纵的笔墨所可达成,二者相和,适得其中。我画山水,是充分利用两种不同的笔墨的对比极力使画面“动”起来的,云峰树石,若想纵恣苍莽,那么人物屋宇,就必定精细整饰。根据中国画的传统论,我是往往喜欢山水人物用元以下的技法,而人物宫观道具,则在南宋以上。这情形,在这次展览的拙作中,最是显著。

 

我心中目中的一幅画,是一个有机体。但我手中笔下的一幅画,是否如此呢?当然不是的。

11

每次作画的时候,我都存着一个目标来衡量我的结果。因此,在画面上,若感觉已到了恰如其分的时候,我便勒住笔锋,徘徊一下,可以止则就此终止。分明某处可以架桥,甚至不画桥便此路不通,我不管它。或者某一山、某一峰、某一石,并没完毕所应该的加工,也不管它。或者房子只有一边,于理不通,我也不管它。我只求我心目中想表现的某境界有适当的表达,我认为这一画面已获到了它应该存在的理由。

12

 

 

13

 

14

IMG_6204

書法中單個字的好壞固然重要,但從一件作品的整體來說,字的排列與組合必然居先,這便是章法。 

從古而今,所出現過的章法大約有六種:

一、有行有列式 

這種章法無論縱向(行),還是橫向(列)都字字相對,布若列兵。甲骨文中就已有了這種章法形式,西周《虢季字白盤銘》也是這種排列,後來的刻石碑板中應用更多。這種章法,利在整上規範,弊在易板不活。故需註意字與字間要有神態呼應,姿態俯仰(行氣),還要有用筆的轉承呼接,務使通篇形離而神聚。 

IMG_6205

二、有行無列式

這種章法能使一行之中書寫自如,而不考慮橫向(列)是否相對,但由於保持著行距,整體上仍能清晰,可以說是齊整與隨意的完美結合,因此在實用中這種章法形式也最為常見。在甲骨文、金文、篆、隸、楷、行及草等各種書體中都有使用 。這種有行無列式,行氣表現的特別重要。尤其在行草之中,由於字的動感增強,使字常常出現左右、高低、大小等不規則的位置及形體變化,為了不是一行之中或行間的連貫性受到影響,就必須一則註意守好一行內應有的中軸線,使字的變化不離其中,前左後右,上斜下正;二則控制好筆勢的承接與行與行間字型筆畫的相互爭讓照應,使筆勢貫通,首位一氣。 

IMG_6206

三、無行有列式 

字數在三、四左右的名言、警句、匾額或字數更多的橫標等,多以單列方式書寫,方向通常從右至左(其它章法形式也一樣)。 

四、無行有列式 

這類章法多見於大草或狂放一派書風中,其實本來有行,由於強調情緒的宣泄,放縱書跡線體的穿插運動,使行與行間的嚴格區分消失,使作品整體上構成了一種無行無列的線流板塊。唐代懷索、明代徐渭、詹景風等人的作品中最易見。 

五、獨字式 

這是中國書法很有特色的章法形式。通副只一字,往往作為訓言或銘言,仰或純作為一種書作的欣賞。獨字式不再有更多的字作為相互補救(只有落款等少數文字,即使字多也只是小字),因而要使一字能成為作品,除了字本身要受看外,字型與紙型的配合都很重要,題款的位置與形式自然不能放松。 

六、對联式 

對聯又稱一聯,起源與五代後蜀主孟 詠在寢門桃符半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宋時將這種形式推廣用於楹柱之上。從文詞上講,字數不限,但左右兩個條幅,在章法上,體制上必須一致。也是一種傳統味極濃的書法樣式。

以上六種主要章法形式中,還有一個貫穿其中的問題必須談到,既字距與行距問題。大致更根據需要又有四種基本情形。一是行距寬於字距;二是行距窄與字距;三是行距等於字距;四是無行距字距。

IMG_6207

六種章法形式是就是章法的內質而言的,在外部形式上還有根據用途的不同而又有多種,比如條、屏、扇面、長卷、橫幅、中堂等等。其實內部形式並沒變花,只是書寫時要結合好具體書寫面積的形狀,如圓方扇形條形甚至不規則形等。 

再有一個與章法相關的問題就是落款與鈴印。落款依作品的不同形式而定,要領在於呼應正文,輔助正文,使作品章法上更為完整,古不可以賓代主,款強文弱。如正文書寫已比較完整,就不能強為大量寫款,只作窮款。寫款與正文所用字體也要相協調,一般寫款以楷、行書為宜,如正文是篆、隸書、落款也可用篆、隸書,但其它書體的落款則不宜濫用篆、隸書、以免不協調,也有礙款文的清楚。如果自己作書是為了鑒定考據或其它說明、感想等目的,落款時就不用“**書”的方式,而可寫作“**識”,“**記”,“**題”,“**撥”等,也可只落自己姓名。如帶有恭敬之意或晚輩對前輩的謹敬,可用“**署”,“**謹署”等。

IMG_6208

書法用印主要有名著,閑章兩類,閑章又有引首章,壓角章位置比較固定,閑章是根據作品需要作為補空之用,位置較為自由,但除收藏性質外一般很少在正文中鈐印。

一幅書法作品大都包括正文、題款和印章三個方面的內容。正文是要寫的主要內容,是作品的主體。文章詩詞,格言警句等等健康向上,吉利祥和的文字都可作為書法作品的內容。題款是正文之外的說明性文字。包括象正文題目,出外,書寫的時間、地點,書寫者的姓名、字號、齋號,所贈對象的稱呼、姓名等等。這些內容並不是每幅作品都要全寫上。題款內容的多少要視作品的具體需要而定。題款的內容有的寫在正文前面,叫上款;有的寫在正文後面,叫下款。象所贈對象的姓名,稱呼這樣的內容應該寫在正文的前面,以表尊敬。 

IMG_6209

書法作品中所蓋的印章,從內容來分,有名號章和閑章。從所蓋的位置來看,有迎首章和押腳章。蓋在作品上首的叫迎首章,蓋在正文和下款之後的叫押腳章。印章在書法作品中主要起點綴作用,所以一幅作品的印章也不能過多,一般是一至三方為宜。正文、題款、印章是一幅作品的三大有機構成部分。在創作時,必須統籌安排,使三者構成一個完美和諧的整體。

1

章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幅格式,同时也形成了一些作书规则,这些作书规则发展成为创作书幅的准则。现把章法八大通则概述如下。

1、意前笔后
章法的谋篇布白是创作书幅的总体设计,必须首先立意,然后起笔书写;而书写又具有落笔定形,“不得重改”的特点,所以只能笔居意后作书,这就形成了意前笔后的笔法原则。因而,书法圣贤都强调意在笔前,然后作书。蔡论书说:“夫欲书、先散怀抱,任意悠情,然后书之。”卫夫人告诫说:‘.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王羲之指出:“夫欲书,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候仰、平直、振动,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书谱》也说:“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意前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由此可见进行书法写作只能手随意运,笔随手转,翰不虚动,下笔有由”。至于临时发挥得好,写出了自己满意的书幅,就认为作书是“笔前意后”,这显然是一种误会。因为写得自己满意,不见得就符合书法艺术的法度,即使符合书法的某种方法,那也只能是在学习中的一点进步罢了。

2

2、选用字体
书法以汉字为载体,而汉字具有真、行、草、隶、篆等字体及书体。作书谋篇时,需要选择最为适用的一种字体书写成篇,以字体的形体美表现书法艺术的形质美。选用字体的方法大致是:首先,按照所书的文字大意(文字内容),选择最切合的字体,使得字体与文义协调统一,以文字的形、意美(主要是字形),充分体现书法的形质美。如对古雅的文义配以古老的字体,对潇洒的文义配以洒落的字体等。其次,根据书幅的格式—中堂、条幅、匾额等不同需要,选择贴切的字体。再次,针对时代、社会、“二为”方向以及具体环境等情况,选配人民较为乐见的字体。同时,还要考虑到简化字体的应用。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说:“书法是一种艺术,当然可以不受汉字简化的限制,因此汉字简化不会对我国书法艺术有什么不利影响,同时我们也欢迎书法家按照简化字书写,以提高简化字的艺术水平。”总之,作书布白要全面考虑,这样就容易符合谋篇“随遇而设”的情况,起到章法新巧的效果。可见忽视书法艺术的独立性,把文字内容当成书法内容的观点;或者认为书法是塑造字形,与字意毫无关系的议论,显然都是不正确、不可信的。

3、纵横成幅
章法构成书幅的形式,有纵横两大类。纵幅通称竖幅。有两种形式:一是纵有行,横有列,所谓“纵横成行”。幅式的写法,字体的展促变化不大,排列整齐,清朗美观,宜用篆、隶、楷等字体书写。二是纵有行,横无列,即成行不成列的写法,每行字数不等,字体大小不一,字距疏密不同,俯仰奇正各随其宜,变化不居而又协调统一,浑然成章。这种分布形式,以行、草字体书写为宜。至于横幅的写法,也有两种形式:一是排列成横行的写法,又称“横批”,主要的是匾、牌、碑额、门额等写法,传统写法是自右向左写,而今也出现了自左向右写的样式。二是以短竖行缀成横幅的写法,也就是手卷、长卷及一些题跋等书写形式,现今已有很大的发展,也把诗、词写成这样的横幅,裱成轴子,并有代替竖幅“中堂”的趋势。不过,纵横成幅的书幅形式和方法虽然不同,但是对于篇幅完整、行气贯通和气势恢弘的要求是相同的。至于今人把无行无列的杂乱字幅,说成是书幅的第三类幅式,并与草书的越行写法混为一谈,称赞其具有“自然美”的议论,显然是不正确的。书法是“书而有法”的高级艺术,书法的艺术美并不等于自然美。《书谱》摒弃杂书俗字,保持书艺纯洁性的宏论,足以发人深思。

4、首字领篇
书法作品的第一个字,具有统领全篇字的作用,犹如列队的排头兵,奏乐的定音鼓,飞行的领头雁,重要而显明。《书谱》指出“一字乃终篇之准”,说明这样的一个字,是全篇的标准、准绳。张敬玄论书说:“法成之后,字体各有管束,一字管两字.两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两行,两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纸。”因此,进行书法艺术创作的谋篇,首先要按照所用字体的笔法和结字法,把第一个字的体势意态,写得有法有化,规范而灵活,成为全篇的标准书体。然后依据这一个字的字体类别和书体风格,把全篇的字写得大小适宜,疏密匀称,参差有致,争让得体,浓淡协调,虚实互成,首尾相顾,浑然一体。从而把笔法的奇妙和结字的新巧,融合于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书法艺术的形质美。

5、行气贯通
章法的行气贯通,就是分布“累成行,缀成篇”,以行间的气脉贯穿通畅,表现出篇幅的气韵生动,浑然天成。书幅行气的气,就是王羲之所说“若书之气,必达乎道”的气。这种气,是书法的气脉,蕴含于书幅的各方面,而蕴寓在行列中间的气,称为行气。蒋和在《书法正宗》中说:“一字八面灵通为内气,一篇章法照应为外气……外气言一篇有虚实、疏密、管束,接上递下,错综映带。”蒋骥在《续书法论》中说:“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仍续。”这表明书法的气,虽然是看不见的,但是经过书法家有法有化的书写,就能使之显现出来。也就是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疏密、连断、向背、虚实等关系,进行“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辩证安排,实施“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的巧妙书写,从而创作出形神兼备的书法艺术精品,其行气也就显然可见了。例如,我们看到的《兰亭序》,虽然是唐人临慕的,但是行气还是隐约可见的;而怀仁的《集王圣教序》,同样是王羲之的字,显然缺少行气。

3

6、墨色协调
书幅的墨色协调很重要,谋篇布白当然不能忽视。古人虽然懂得墨法的重要,但是论述不多,因为他们学书工勤,学得了笔法,也随着学会了用墨,所以无须多讲。书法“中绝”后,人们因为学不好笔法,运笔不能与古人相比,所以就着重在字法和墨法上取巧创新。包世臣在《艺舟双揖》中说:“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沈曾植在《海日楼札丛》中说:“墨法古今之异…自宋以前,画家取笔法于书;元世以来,书家取墨法于画。”书家采取“墨分五色”的画法作书,就自然形成了浓墨、淡墨、枯墨、涨墨等妍蛋杂揉的情况。至于作书如何用墨,《书谱》不仅以巨篇墨迹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而且从正反两方面作出了精辟的阐释。所谓“巧涉丹青,功亏翰墨”,指明了作书用墨不符合书法的情况;而其“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至论,道破了书法用墨的诀窍。这就是说,只有以导顿疾涩、翻转耀抢的运笔方法,写出这样的墨色气韵,才能符合书法艺术的要求。

7、一气呵成
章法分布作书需要一气呵成,是由书写成章的特点决定的。书法写作成篇章,与其他艺术多不相同。作文需要反复修改,赋诗需要频繁推敲,绘画可以边画边改,而书法是落笔成形,“不得重改”。因此,进行书法艺术写作,不仅需要意在笔前,“下笔有由”,而且要技法娴熟,以至“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同时,还要清心养气,物我两忘,气不盈息,一气呵成。作书只有这样进行,才能写得气势恢弘,气脉贯通,气韵生动,龙飞凤舞,栩栩如生。这正如王僧虔揭示书法艺术本质,指出“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时,接着说明“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笔相忘,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总之,书法是“书而有法”的奇特艺术,作书只有技法娴熟,忘怀楷则,一意贯注,一气呵成,才能把书法作品写得含法合情,成为具有生命活力的艺术。

4

8、有法有化
所有艺术都需要创新,章法布局当然也不能例外。不过,书法的实质,是“书而有法”,即所谓“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因而,书法艺术的创新,是以“有法必有化”的书写来实现的,也就是常说的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从书法发展的情况来看,所有真正的书法家,都是经过长期临摹而得法成家的;一切为后人学习不衰的书体,都是从几种固有的字体中变化而成的,而这种变化创新,也是有一定的法度制约的。例如,颜真卿的创新,主要采用了中锋的写法,即所谓“以篆人楷”。集古字而得法的米莆,是悟出了前人中侧锋结合的运笔方法,即所谓“刷字”。赵孟頫晚年变法,也是学了李北海中侧锋结合的运笔方法,写出了新赵体。可见书法的创新,一须真正掌握字体特有的运笔方法;二要在结字和章法上法中求化,合理变革;三要养成合乎书法要求的个人风格。三者俱备,自能创作出规范而新巧的书法精品。即使仍用对联、扇面等格式,唐诗、宋词的文字内容,依然能进行书艺创新。

1

大家肯定见过这样的一群书法人:写的一手流利老干部体,折页纷飞,画册精美到处发,自称“著名书法家”“自幼勤学欧颜柳赵,融汇诸家,学有所成,自成一体…”也有很多商人、文化名人、画家,也插足书法圈,乐此不彼。其实,这些人连书法的门槛都没能踏入。

至于当代书法圈内的书法人,大多数已是孤芳自赏、沾沾自喜,写个一年半载的,都想办展、登报、卖字了。其实,这是书法人最危险的事。

2

为何水平低下却如此自以为是的人如此之多?根本原因是缺乏自知之明。有人也许会认为,他们知道自己水平差,但是要卖字要生存,还是要坚持鼓吹。这样的书法人确实不在少数,但是这归根还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抑或说低估了他人对欣赏水平的辨别能力,这其实在骨子里是一种缺乏自知之明的升华。

缺乏书法自我批评是书法界之严重诟病,但凡练过几笔,于是摆弄炫耀,不知水平几何,只管大讲特讲,唯恐无人撑场。在内心里,很多人知道自己水平不高,但是要临帖太寂寞了、正道太艰难了,所以以怪图名。其实是缺乏自知之明,因为求怪的书法没有任何生命力。

3

为什么书法人就那么不愿意踏踏实实地自我反省,真心实意自我批评呢?抑或很多书法人佯装谦逊,伪装“请您指点”“还望批评”,内心却依旧顽固不化,坚守自我?归根到底,还是缺乏自知之明。也就是自悟能力。不能真正意义上面对自己的缺陷。

面对当今书法界的大环境,开展书法批评的关键是书家的自悟。如果书法家觉悟到自己的书法事业需要批评,那么,书法批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书法家没有悟到需要书法批评的必要,那么,你就是找上门去批评,也只能是自讨没趣。某市书法研究室是政府设置的事业编制单位,去年该市书法研究室在市内书法界试开展书法批评活动,结果坚持一年后,参加者越来越少了。

4

书法和市场接轨后,许多人都喜欢别人对自己的书法说奉承话,怕真正的书法批评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市场价格,影响“销路”。当书法界的朋友都明白了书法批评和读书一样是治疗书法浮躁病的良药的时候,自然会悟到书法批评的必要性。所以,开展书法批评的关键在于书法家自悟和自需。

书家批评自觉性的缺失,是造成书法评论家不敢说真话的关键,而与书法批评家的素质关系不大。如果书法界对于书法批评能像延安文艺座谈会那样遵循:“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不会对书法批评者的素质高低过于苛求。当然,书法批评者首先要说话有分寸,客观公正,尊重被批评者的人格,并在书法批评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5

图/范曾书法▲

要充分理解书法批评的重要性,尤其对个人书法进步的极高重要性,不断提升书法自我批评意识,强化自觉性,培养自知之明。书法界就不会那么多自以为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