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7887

▲《中国美术报》第33期 书法

IMG_7875

▲曾来德  小楷《古人画论》(局部)  纸本  2015年

书法的现代性和现代书法

书法的现代性问题,就是当代人如何对待传统和开启未来的问题,我认为必须要站在本民族的文化立场和当代文化的立场上来看。只有按照传统发展的规律和艺术本身的创作规律,将艺术放到一个流动的发展脉络当中,我们才能谈论这个问题。

而在书法艺术的创作中落实现代性,首先就要自觉地把书法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来对待,从形式美的高度来认知和思考书法的问题,研究书法艺术的形式规律。形式的范畴又包括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构成因素两个方面。

IMG_7876

▲曾来德  韦应物诗  纸本  2015年

就外在的形式来说,自20世纪以来,中国的建筑从过去木质结构的高大空间转变为框架结构的横向发展空间,传统的中堂、条幅、对联等与之不能相协调;与此同时,公共展示和欣赏环境的转变也对当代书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书法不仅作为个人消遣和生活的点缀,而是进入了公共场馆、面向公众生活时,其创作必须要走出个人趣味的狭小天地,在体例、规格和形式感等各方面,都要适应现代环境的要求。

IMG_7877

▲曾来德 论甲骨文 35cm×25cm 2010年

从书法形式内在的构成因素上说,涉及现代书法的内容,有必要对其作一个界定。当代许多尝试现代书法探索的人,因为对现代书法的理解和创作观念存在某种偏差,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受西方抽象艺术的影响,把书法艺术的本质篡改、把书写变成了绘画行为和观念艺术;二是对日本“前卫书法”的简单移植,失去了中国传统书法的人文内涵。这两种倾向都不同程度地丢掉了书法艺术的本质,模糊了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此外,很多现代书法家的创作思维是凌乱的,完全靠一瞬间的兴趣和灵感来创作,没有形成系统的、有延续性的语言秩序,也缺乏严密的理性思考。它既没有承上启下,也没有继往开来;既不能说明传统,也不能说明现代艺术或书法自身,这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书法实验,因为它们缺少对现代书法艺术的理性思考和有效实验。

IMG_7878

▲曾来德  蜀中光雾山图 139cm×68cm  2014年

我的观点是,现代书法重在“书法”而非“现代”。现代书法探索的目的,不是要创造区别于传统书法的样式,而是研究书法艺术内在的形式规律,探索书法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应有的形式美。如果按照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来说,传统书法是从“内容大于形式”到“内容形式并重”;现代书法则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形式大于内容、形式远大于内容和纯粹的形式美。这是一个对书写内容不断浓缩(从语词到文字甚至非文字的过程)和对形式美逐步强化的演进过程。

书写的文字内容虽然浓缩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内在形式语言整体的“量”就会缩减——画面中的一部分构成因素弱化了,另一部分就要加强。而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整、变化,存在一个度的问题,要从绘画和现代艺术中借鉴视觉艺术的形式法则和构成规律。但要强调的是,这个借鉴和吸收的过程不能失去和传统书法的联系。

书写性是书法艺术的底线,也是现代书法的底线。如果失去了书写性,就不是书法了,它可能是书法以外的另一种艺术形式。而在此,书写性需要经过长期严格的传统书法训练才能够掌握,否则,所谓“纯形式”的“非文字”书法,就往往会变成一张拙劣的抽象水墨画了。这也正是我强调从书写内容的压缩开始,一步步过渡到“非文字”阶段的原因。

IMG_7879

▲曾来德 非文字系列之二十三 120cm×62cm 2011年

书法的文化坐标

艺术家个体的立场,最后还是要落在继承传统和创新的问题上,借助数学的坐标轴可以更加简明地理解这个问题。通过纵向、横向和不同象限的对应,可以建构出一个立体的书法艺术世界。

“纵向”代表传统、现代和未来,我们只有一手拉古人、一手拉未来,才能确立我们的立足点——丢掉古人就失去了文化的本源,丢掉未来就丢掉了艺术的生命,二者兼顾才能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而“横向”则是书法、绘画和中国大文化的融合。书法和绘画作品如果不能产生文化意义,就是形而下的匠人之作。宋代文人将书法的笔法、写意精神和诗歌的意境引入绘画,从而使中国美术走向写意的审美境界而发扬光大。既然绘画可以因吸纳了书法的意境而发扬光大,今天的书法为何不能反过来借鉴绘画的力量而改造自身、实现超越呢?我认为,书法在不背弃规定性的前提下涉入绘画、拓展书法的表现力,是当代书法艺术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只有书画互为桥梁,并借助诗歌、音乐等艺术门类的有益经验,最后深化到一个大文化的概念上,才能具有崇高的文化意义。由此再看第三个问题:中国艺术要如何从中国走向世界,这也是面对当下国际艺术环境何以自处的问题。我认为,必须牢牢固定在中国文化的这个土壤中,坚守民族文化的根源。

IMG_7880

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而在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时,一部分人对自己的文化身份产生怀疑、另一部分人则丧失了知识分子的独立品格附庸于经济、政治之下。这种立场的丧失,是当代中国知识界、文化艺术界最为严重的问题。我认为,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靠文化上的强大,树立起民族自信和自尊,才能够重塑伟大的民族精神。而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熊秉明语)至今保持着古老而鲜活的生命力,是我们坚守的立场和阵地。

IMG_7881

▲曾来德《泰山诗钞》

“墨乐”——书法的国际化探索

“墨乐”是我所思考出的关于中国书法进行国际传播和交流的一种方式。作为东西方文化先锋对话活动之一,2005年由杨炼先生策划、在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墨乐’思想——艺术”中,我以狂草书写李白的《草书歌行》,与此同时,一位英国音乐家演奏巴赫的大提琴组曲,由此形成书法和音乐的相遇、碰撞、交流、融合,进行了一场长达四十分钟的“无词对话”。这不仅让西方人见证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打开了古老的书法艺术尚未被发现的另一个审美空间,更实现了两种艺术、东西文化的对话交流。

IMG_7882

▲大英博物馆墨乐创作现场

将书法和音乐这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是我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从艺术的构成元素上讲,音乐有七个原始符号,即叨、来、咪、发、扫、啦、西,加上一个高音“叨”,正好是八个基本的构成元素。而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中国的书法也由八个基本的点划组成——点、横、撇、捺、钩、挑、折、提。《书谱》里讲“草以点划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意思是说,书法家可以通过构成文字的八个基本点划的造型形态和不同的用笔方法,形成丰富的节奏韵律变化,表现不同的精神状态和性情,这和音乐家利用八个基本音符进行排比、组合传达感情的道理是一样的。

IMG_7883

▲曾来德“墨乐”书法展示现场 

就表现手段来看,音乐家借助演奏工具(如弦乐、管乐、打击乐乐器),使作曲家创作的无形旋律付诸于可感的声音,实现了一种形式上的转化,在演奏的过程中带有时序上的不可逆性。与此类同,书法家借助毛笔、宣纸、墨水,这三个充满变数的工具重构点划,书写文学作品,并传达出丰富的节奏韵律,也是一次性书写的过程。而一流的音乐家和书法家一样,都需要长期的训练来积累高超的技巧,并通过身体这个载体,练就与工具的契合度,在不断地与自己审美理想进行比照的过程中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往复——音律释放出无形的点线运动通过耳朵传导回心灵,类同于墨迹流转于纸面上形成的有形律动借助眼睛传导至内心的模式——书法与音乐在审美的回收方式上也具有内在的关联。

IMG_7884

▲曾来德 李商隐《夜雨寄北》 68cm×45cm 2010年

由此不难发现,音乐和书法,在构成元素、形成过程、表现手段、审美方式上都有着极大的相似、相同性。其所不同的是,音乐的点线运动是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音律的快慢变化来实现的;而书法的点线运动则是通过毛笔和宣纸的摩擦运动来完成的。当书法家用毛笔、墨在宣纸上发生书写关系时,就留下了跟音乐一样的点线运动的视觉痕迹。

旧时,视觉和听觉的隔阂或许遥远,而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借用电感、电声、电子分贝等现代高科技手段,把毛笔和宣纸磨擦所产生的“旋律”释放出来,形成人人可以倾听的“墨乐”;也可以将声音的撞击转化成视觉图谱,成为人人可以观赏的图像,这为我们在音乐和书法两种艺术门类之间,找到了一个可以互相转换的、互生共生的审美通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墨乐”是对古老的书法艺术所蕴含的新的生命的探讨和追寻,同时具有“听觉”和“视觉”的双向艺术功能。

IMG_7885

▲曾来德 残诗·语词系列 85cm×72cm

所以,中国的文化有无限的潜力,它可以延伸出很多美妙无比的内容。一方面需要我们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需要运用正确的方式和手段来实现书法的创新。中国文化走向西方不是不可能,关键取决于寻找到探索的方向,而这种寻找要扎根于传统,溯本归源深入探索,绝非一蹴而就。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发展出真正长远、有益的,立足于世界、面向未来的艺术形式。

IMG_7886

▲曾来德 李商隐诗十首 68cm×56cm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绍兴,坊间流传一个故事。小学书法课教写毛笔字,有个学生年龄小,虽然一笔一划描得蛮认真,但写出来歪歪扭扭,总不能入老师法眼,每次只能挨及格线。他不由撅起嘴巴嘀咕:我外公说我写字入门咯!怎么还是六十分?

年轻的老师听进心里,忙赶着问:你外公是谁?孩子嘴巴一撇:徐生翁呀。老师惊讶得合不拢嘴,自此给他书法作业次次满分。

IMG_7861

▲ 徐生翁和他所使用的印章

故事只当笑谈罢了,却足够说明徐生翁的字之“丑”,丑到像极了孩子的手书。这能怪不懂的年轻老师误判他吗?

十岁入私塾,习文识字的天分脱颖而出,可徐生翁耳重听、眼近视,不到一年只得离开学堂回家去。

IMG_7862

▲ 卧薪尝胆

没有老师指点,他找颜真卿的字帖自个儿临习,比着葫芦画瓢。起初皱皱巴巴,接着慢慢稳妥,时隔一年居然写出一笔宽博雄健的“颜体”。只是,学归学,像归像,他心生疑惑:唐代书法,咋不够潇洒涅?

二十五岁,受周季贶与赵之谦影响,徐生翁朝着碑学忙活开了。泥地里长大的孩子对汉魏六朝的“素净体”挺感冒。按说中规中矩的碑体字沿袭近千年,你一介后生学着便是。可乡野式的小叛逆根本遮不住,他忍不住自个儿摸索,笔墨落在纸上还夹了一丝“恼意”。就这恼劲儿使出来,横冲直撞,并不中看。

IMG_7863

▲ 徐生翁书法

1921年,徐生翁为绍兴古寺题写“开元寺”三字榜书。有人说他的字丑死了,还敢写大?有人说丑美都见境界啊。于是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懂行的大家也凑来啦。

这不,“书坛泰斗”沙孟海每回宁波,忙里偷闲绕道一睹风采。海上大家邓散木以联相赠,后在《新民晚报》撰文赞其独到的书法美感。词人王素臧从朝入暮,晌午饭免了,直接吟诗:三百年来一枝笔,青藤今日有传灯。意思是当地历朝书家,除了鬼才徐渭(青藤),能把字“丑”成这般横亘天地者也就徐生翁了。

IMG_7864

▲ 秋菊图和梅石图 

一晃到了七十岁,有了经历和经验,多了积累与沉淀,少年时期不安分的浮躁之气消失殆尽。再写字,徐生翁不慌不忙,很自如地自成一家:似倒非倒,仿佛不会写字的人没找着北呢。可走进去,看懂了,瞬间有了鲜血与灵魂。瞅你,笑你,仰着脸怒你,连一代宗师黃宾虹都认为观其墨迹是“生平第一件快事”。

今天看这字,争议犹在:丑?不丑!不就应该这样吗?

很多人讲,徐生翁这辈子没踏出绍兴一步。其实他也去过绍兴南面的新昌、西面的衢州,只是相比那些行万里路才得以纵情山水的同仁们,他见过的“美”全在脚底下。

IMG_7865

IMG_7866

▲ 楹联书法

木匠的斧功,泥水匠的白灰墙,石匠的镌刻品,自然界的一切各有干劲的爆发力。“闭门造车”固然可怕,比方不懂流行的乡间人,土里土气,不丑才怪。

可一旦打开慎独的理性与克己的灵气,“采菊东篱下”的纯粹与傲然便在笔端怒放。他曾为挚友沈红茶作荷轴,上面题俩字——“不染”。不染才是最真诚的美哪。

IMG_7867

IMG_7868

▲ 书画兼备

得到这种通透力的徐生翁在书法之外可没闲着。写楹联,见景生情,万物成章;诗作拽着地气朗朗而来;篆刻嘛,以碑额、小篆随意刻划,“跟齐白石异曲同工”。

再说画画,干巴巴的几条线配上生晦的颜色,说不清、道不明的质感也能呼之欲出。明明不好看又爱得着迷,奇怪不?陆维钊先生晚年曾用“简、质、凝、稚”四字形容徐生翁的作品,说白了:大雅,必然若俗。

IMG_7869

▲ 徐生翁的手札

早年绍兴有位高官和一位日本书法爱好者请求拜师学字,徐生翁逐一婉拒。沈定庵倒是他唯一的入门弟子。沈家书香门第,当日沈父华山先生描摹了一幅西藏班禅画,画面工整细致,却任由六岁的儿子题上横不平、竖不直的“丑字”。

IMG_7870

▲ 孩儿体书法

徐生翁似乎找到自己从前摸石头过河的影子:这字好啊,有风格,得记着培养。

直到1956年,在周恩来表弟王贶甫等人的引见下,沈定庵终于拜入徐生翁门下。那时,徐老先生已经八十一岁,小眼晴,宽鼻梁,大嘴巴;仙骨道风,提笔运墨仍然随心所欲。

IMG_7871

▲ 书画册页

香炉峰山脊上有两米多高、十多米长的石壁,上面刻了《心经》全文,没署名。据考证,这崖刻的上半部共一百六十四字是徐生翁所书。

想当日,炉峰寺了了主持盛邀徐生翁写了《心经》。刻字的石匠拿过来,觉得这字不过如此,“飞白”都粗糙笨拙,想必刻来不难吧。干脆更省事点儿,他们把《心经》裁成小块儿贴崖壁上刻,笔墨搭建起的气韵布局难免走了样儿。徐生翁要求重刻。了了知道他嗜字如命的脾气,赶紧叫停。

IMG_7872

IMG_7873

▲ 《心经》书法,上部分为徐生翁书,下部分为无名者书

据传无名者应为徐生翁学生沈定庵

无奈囊中羞涩,重刻是桩大工程,就这样左右为难,抗战爆发便被搁浅。后半篇续写者不知是谁,学其形,毕竟学不了其意嘛;也许唯恐亵渎先人,落款处没敢署名。

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徐生翁的书法不是一般的“丑”,当然不能拿它去做应酬,做装饰,去做常人眼中的玩物,反而常常因此遭到世俗的讥讽。多少年,他竟在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又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IMG_7874

▲ 徐生翁的“丑书”,丑到极致,也美到极致

1964年元月八日,徐生翁病逝,床头留下“卧薪尝胆”的横幅,一如他这辈子的痕迹,陋而大美。

对书法欣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一概而论,但书法欣赏仍有其基本规律可循。欣赏书法是书法在人脑中“再创作”的过程,必先“识形”,次而“赏质”,再而“寄情”,三步逐行,渐入佳境。下面具体来看看!

第一步 识形

IMG_7856

书法是线条形象的艺术,“形”有四要素。赏得“四要素”则入第一境。
一为格式   书法以条幅、中堂、横披、匾额、斗方、扇面、对联、尺牍、手卷、页册、题画等格式最为经典。

二为书体   书体以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魏体、章草、行草等最为常见。

三为色彩   书法的色彩以白纸、墨字、红印组合最为耐看。

四为构成  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以正文、题款、印章构成最为普遍。

第二步 赏质

IMG_7857

书法不同于写字。书法要讲究“法度”,“合法”才能“质美”。其“法”有四。赏得“四法”则入第二境一为字法  字乃书法之根本。聚点画而成字,点画之间应当“平衡对称,对比和谐,主次得宜,疏密适度,多样统一。”

二为笔法   用笔贵在因体而变、稳实丰富;中侧互换,法出有源;笔力遒劲、力透纸背。

三为章法   章法即整幅书法作品的“布白”。它讲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以笔势连绵,气脉畅通、节奏分明,若如“行云流水”。即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四为墨法   墨有六彩之说,即“浓、淡,枯、湿,燥、润”。若能“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则可达到“无声而乐的和谐”,“五光十色的神采”,“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谈笑”的境地。

第三步 寄情

IMG_7858

书法的目的是“畅寄幽情”。书法艺术的最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气质的一种抽象体现与表欣赏书法不仅仅是看功力的深厚,看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要看作者的精神、胸襟、气质修养。因此,欣赏书法的最高境界是通过书法作品与书法家“对话,交流”。而赏得此境需要赏者“见智”、“见性”,悟得书法之“出法”、“意境”、“气质”之妙理。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如其人。

一为出法   卓越的书法家总是善于在严格的法度之中自由驰骋并施展其创造才能。因此,他们往往任情姿性,纵笔所如,使人看出他们的“无拘无束”,而又不流于“荒诞狂怪”;既有“先圣”的遗风,又有自己的“圣地”,即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放豪之外”。

二为意境   书法的意境是指于书法作品中流露出的精神内涵,则在生动的气韵、飞扬的神采以及空间余白所构成的幽深而旷远的意象。如,有的象行军布阵,旗帜飞扬,士马精研;有的象尺幅丹青,疏林远阜,错落有致;有的象江河大川,奔腾浩荡,一泻千里;有的象廻溪曲沼,春水繁花,清幽婉丽;有的象婀娜舞姿,素袖轻扬,一步一形;有的象悠扬乐曲,绕梁三日,牵人情思。这就是书法富于韵致,并且交织着生命节奏的意境。

三为气质  常言道,“书为心画”,“字如其人”。书法是书法家抒情达意的特殊语言。如同作家之文,诗人之诗,歌者之声。因此,有独立性、创造精神的人,其书往往风格独具;依赖性强、唯唯喏喏的人,其书往往依傍门户、缺乏个性。性情豪爽英迈之人,其书往往气度恢宏;感情缠绵之人,其书往往柔媚有余,劲健不足。志行高洁者,其书往往清气飘洒;格调低下者,其书往往俗气横流。心情恬淡者,其书往往气静端庄、淡泊旷达;追名逐利者,其书往往张牙舞爪、哗众取宠。

我们今天很多所谓“书法家”“书法大师”,不临帖也就罢了还刻意求怪;刻意求怪也就罢了,硬说是书法艺术;自诩书法艺术也就罢了,还冠以“现代派”,唯恐不受正视。

其实,“现代派”书法是一个伪命题,是一块因“正道难进”而走“歪门邪道”以“谋求名利”的遮羞布!

1

书法可以有创新,但没有现代派。

所谓书法“现代派”,说白了就是不爱临帖,盲求捷径。中国近代及当代书法一直到今天就没有被正名过的所谓“现代派”。“中国从来就没有过靠花样成功的大师”(陈传席语)。

我们举个例子。思友们看到下面的作品,我们可以理解这个“作品”的粗狂和苍劲而错落有致的味道,说造型艺术无需多议,但关键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的书法作品。且不说临帖不深、笔法薄弱,也缺少结字美感,更别说所谓古意和韵致。不伦不类,与正统书法背道而驰。

2

接着,书思在百度上寻找“现代派书法”,出现的是所谓“著名的”“禅书派”,估计99%的人没听过。介绍说:“禅书派书法是当代中国书法新流派,是中国禅学意境与汉字线条艺术相结合的书法艺术流派,由中国著名书法家石*月先生1995年首倡。”这个书法“新流派”宗旨目标是这样的:“重自然,忌造作;重清净,忌火燥;重纯真,忌媚俗。”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他看来,随性书写就是纯真,那么临帖就是媚俗了?然后,凡中国千百万书法临帖者、凡有意追求高古境地者就是“媚俗”了?是不是只有不临帖才是创新?

我们再看看他的所谓“创作过程”:由禅学义趣的的修学体验,解悟何为清静心、何为原真心,进而熟练身手与心神的相应相会…进而通过聚目、散目、闭目、左右易位、圈井线模拟等特殊方法,体味墨迹与个体习性、心境、气质、观念的关联及离散,以助创作过程中主动运用这种关联或离散性,从被动的习气牵缠中解脱出来…这些都是所谓“现代派”书法的说辞,凡此种种,比比皆是。

好了不深究,作品说明一切,他的字是这样的:

3

或者是这样的:

4

这样的诙谐的例子很多,不用临帖都能写,毫无技术含量。大多表现为没有临帖基础、单纯的追求结字奇异、笔触突兀、刻意求变、章法夸张,抑或“书画一体”,求得画中有字、字中有画所谓“美感”“巧妙”等等。在他们眼里,不求正统,但求怪异。

谨以此文,告诫一些走在歧途上的书友,放空心态,踏实临帖,认真汲取,自然得新意。我们确实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但是闭着眼睛装睡,绝对是在浪费生命。

—— END ——

隨著筆墨紙硯逐漸淡出日常生活,書法更多地由文人書房走向展覽大廳,實用性讓渡於藝術性,書寫的形式與內容都發生巨大改變;同時,在現代藝術思潮的影響下,出現了抽象、變形、誇張、拼貼、拆解等形式的所謂“現代書法”,往往令普通人難以理解,也令許多書法愛好者對書法的評價標準生出困惑。
▍价值判断面临多元考验

20世紀80年代以來,“書法熱”促進了各種展覽、賽事的盛行,使書法越發成為壹種“展廳藝術”。傳統文人書齋或私人雅集講求書卷氣、雅致、點畫精妙,而高堂大廳則更重視結構誇張、空間開合,強調視覺沖擊力,書法的功能也由記錄、傳情達意轉移到裝飾。

IMG_7852

别开生面熊猫会,书画交流最可珍。

雅集传承千载事,翰飞墨舞本同根。
《两岸大熊猫笔会》(书法) 赵学敏

伴隨“展廳書法”的盛行,當代書法出現了“雙重性格”——書法中的藝術表現,是自己努力錘煉出來的,但作品中的文字內容卻全是古人的。“空殼書法”與“展廳書法”相伴相生,同時書法商品化,強調價格高低而非藝術價值,使得書法中包含的文化內涵越來越貧弱。

在西方文化思潮以及現代藝術觀念的影響下,壹些藝術家將書法理解為“抽象的線條”“最接近現代藝術的形式”,利用書法的空間及線條之美,強調“畫入書法”“實驗書法”等,出現拆解、拼貼、做舊、字體混搭等以書法為媒介的新藝術形式。比如,有些只保留書法的線條之韻律,創作密密麻麻的“亂書”;有些將漢字字形進行拆解重組,變得不可識讀,如同“天書”。這種“書法觀念藝術”試圖探索書法藝術的當代性,在視覺上極富沖擊力,具備強烈的叛逆色彩,也沖破了書法幾千年來的審美定勢,其與書法本身的邊界問題引發許多專家學者的思考。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書法家沈鵬認為當代書法的價值判斷,面臨著多元的考驗。

IMG_7853

邱振中书法作品

IMG_7854

邱振中书法作品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曹意強認為,從事現代書法藝術研究的人身上其實肩負了雙重使命:第壹層是延續傳統書法藝術的命脈,並在與西方藝術及其他民族藝術的比較過程中尋找“現代”書法的意義;第二層則是守住傳統書法的神韻和旨趣,特別是其技術層面的要素,技術、技巧、痕跡是切近傳統、體悟古人之心的橋梁。

▍书法标准在“人人心中”  

面對紛繁復雜的書法面貌,普通書法愛好者經常會生出這樣的困惑:書法為什麽越來越看不懂了?對此,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書法系主任鄧寶劍教授說:“看不懂,唯壹的解決辦法是多看多練,而不是指望別人告訴妳怎麽看。”

書法的藝術性,最初在法度。法度是書法藝術的第壹道門檻。學書首先是學習筆法、墨法、字法,其次在於章法、格調、神采。蘇軾在《論書》中認為:“書必有神、氣、骨、血、肉,五者闕壹,不成為書也。”更重要的,書法還與人品、精神相聯系。宋朝書法家特別敬佩顏真卿,歐陽修說:“顏公忠義之節皎如日月,其為人尊嚴剛勁象其筆畫。”而創造了“趙體”、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的趙孟頫,則因身為宋朝宗室卻從官元朝的“失節”,書法長期被譏為“媚而無骨”。

IMG_7855

颜真卿作品《多宝塔碑》

書法的審美觀念,時代有別、各家各派有別,在當代更面臨劃分邊界、時代開拓等諸多考驗,但其根本標準是不變的。唐代孫過庭《書譜》中說:“夫心之所達,不易盡於名言;言之所通,尚難形於紙墨。”“況書之為妙,近取諸身。假令運用未周,尚虧工於秘奧;而波瀾之際,已浚發於靈臺。”書法的標準在於體悟,而體悟需要門檻,需要藝術和人文修養的加強。

“包括書法在內的藝術標準往往是說不出來的,人人心中都有標準,重要的是發自內心地熱愛這門藝術,在多讀帖多臨池中提高自身的書法審美水平。藝術的創新更不是靠提倡就能做到的,有時還適得其反。‘不創新時自創新’,創新是努力繼承傳統書法藝術基礎上瓜熟蒂落的事。”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劉石說。

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说:“学书必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也。悟生于古法之外,而后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

入古就是要扎根传统、深入学习古人书法。不仅要懂得古人的笔法和墨法,更重要是要通过临摹、体会并融会贯通,用心去体悟书写之道和自然之道。这些都要经过大量的临摹,技法训练并用心体会才会有所得。从侧面体现出书家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学习态度和掌握的深度、广度。

1_副本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概括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法有雅俗之说。黄宾虹也曾说“艺有百病,常病皆可医,唯俗病难医”。书法如何达到雅的境界?我以为无外乎三条途径:一曰做人,二曰读书,三曰追摹古贤。

所谓做人,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所谓读书,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可能有不善书法的读书人,但决没有不读书的书法家。书法是一种以汉字为载体,以笔墨为手段,以性情为灵魂的艺术形式。因其具有极强的民族性,所以更注重传承。未有不临摹古人而成书法家的,不古必不雅。也体现了一个的修养与层次。

2_副本

王筠句读:“采色详审得其宜谓之静”。审美之“审”字的本义是——色彩思维,或视觉思维。因此,“静”的原意不是安静,而是:色彩安排很合理,很有章法。静的本意是不争,不争则能知足常乐。不争意味着不贪求名利,顺守自然。

“静”的引申义是指一种悠远的境界,宁静可以致远,可以获得智慧灵感;一个静字,蕴含了古人圆融通达的智慧,更让我们感念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哲人云:“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如果能不争,心就能静,静是一种安详平和之态,是一份怡然自得。所以古人赞赏:静居则安。这大概也是养生学主张的观点。体现了人处世的一种泰然心境。

3_副本

唐柳公权有“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之说。欧阳修以为:“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正,也是现在所倡导的正能量,是中国书法的灵魂。学习书法,当以陶冶性灵为宗旨、以正本清源为要义,立正义、扬正气、弘正法、见正艺、行正道。也是书家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集中体现。

4_副本

—— END ——

1、不可诋毁他人的字

不可诋毁他人的字,尤其是公开场合。也许他真的写的不好,也许你真的懂书法,对书法有几十年的研究,你可以选择沉默。要知道,每个行业都有混饭吃的人,毁人饭碗的事情做不得。 如果你根本就没拿毛笔写过,或者坚持不懈的写过10年以上,你最好保持沉默,或者也可以赞美,还是不要发议论。那样很容易暴露自己的无知。眼低手必低,手低眼也高不到那里去。

2、不可打价格战

同行打价格战,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这是各行各业的历史教训。要学会把蛋糕最大,做厚。所谓“好字卖不过破画”,书法的价格都是自己人拉下来的。

IMG_7848

3、不可自贬身价

狂妄自大、自我吹嘘固然不对,但妄自菲薄、自贬身价也是不行的。每个人对书法付出了多少自己心理最清楚。我的字就要卖那个价格,我明白自己付出的精力和时间。也许你不喜欢,甚至不屑一顾。买卖,毕竟你情我愿的事情,我不可强迫你买,你也不可强迫我卖。

4、 不可抨击官方

民不与官斗,是因为民斗不过官。书法的官方在哪里?在书协。在中国,书协是权力机构,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政府在书法行业的代言人。在中国这样一个官僚社会,书协的影响力、权威性远远超过任何民间机构。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程,我们这些喜欢书法的人又多了一条财路,他们功不可抹。他们才是真的懂得把行业蛋糕做大,做厚的人。

IMG_7849

5、 不可误人子弟

自己几斤几两,自己最清楚。从事少儿书法教学,除了要有不错的楷书功底,还需要大学以上的文化程度,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教书育人,教育学心理学是必须学通的两门学科。书法学习,宜从楷书入门。楷书笔法丰富,实用性强,是学好书法的基础。篆书笔法相对单一,而且少儿面临认字的难题。隶书笔法较为随意,实用性不及楷书。

6、不可公开行业的秘密

行业的秘密,包括一些行业的黑幕。每一个行业得以生存必须以利益做基础, 行业秘密就是撬动利益的杠杆。杠杆一挥,利益就源源而来。到处公开行业秘密,砸自己的饭碗,断自己财路的事情不能干。

IMG_7850

7、不可轻易送人作品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书法作品必须送给懂书法的人。懂书法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能够看出自己临过哪里帖,学过哪几家,线条、结构、章法和气韵的内在特点如何。你送他一副作品,他在与别人交流时只会说你的优点,说的都是专业语言。你要是送给不懂书法的人一副作品,他最多说你的字好,好在哪里,说不上来。

8、不可把比赛的结果作为衡量书法水平的唯一标准

世界上最公平的比赛莫过于体育比赛,谁跳的远,谁跑的快,内行外行一眼就能够看的出来,但是体育比赛也有作弊的时候,其他比赛,特别是主观性强的书法比赛,就更不用说了。比赛的结果往往都是主办方权衡各方利益的结果。水平高不一定能得大奖,水平低也可以价值连城。俗话说“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切艺术水平的高低显得苍白无力。

IMG_7851

9、不可粗言俗语

书法是文人的事情。文人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文人学为人师、行为师范。我们喜欢书法,热爱书法,必须多读书,开眼界,谨言慎行,始终保持文人的形象。

10、不可把自己的书法太当回事

中国书法沉淀了几千年,历史上会写字的、善写字的人,数不胜数,可是真正流传下来的名字,也就数百人而已。书法表现出来的种种美都已经被古人玩到了极致 。自己辛辛苦苦创作出来的东西,在古人那里根本微不足道 ,只是自己没发现而已。以娱乐的心理对待书法或许少一些负担,多一些快乐。

一、美与丑

艺术的审美,常常令大众迷惑不解,因为艺术家的创作形式,并非一定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与习惯,有时甚至离大众的要求距离甚远。看过19世纪西方艺术家罗丹的雕塑作品《思》,那种细腻、素净的创作手法,让人感觉美不胜收。但有谁会想到, 能创作如此美的雕塑的罗丹,在后来却创作了极“丑”的《巴尔扎克》!如果有人想说这是西方艺术家走极端,那么中国的艺术家又如何呢?我们看看齐白石,这位20世纪美誉度最高的中国画家,画风朴实清新。他能画十分工细的虫鸟,但代表他的画风的是老笔纷披及结构的拙,这从他的人物画中尤其可以明显感觉到;黄宾虹,20世纪最难被人理解的中国画大师,其早中期画风缜密雅静,晚年则“乱头粗服”中写出浑厚华滋,如果让看惯“四王”一路的人们看黄宾虹,他们肯定会说;“怎一个丑字了得”;李可染,经历过中国最革命时期的山水画家,将自己对线条与笔墨的深刻理解融入写生画中,赋予中国画一个全新的境界,其风格沉涩郁勃,也有一副“丑”态……

IMG_7841

中国书法,在历史上也并非都是漂亮一族。三代金文,古朴自然;两汉隶书,茂密沉厚;南北朝碑版,峻拔奇伟;大唐书风,雄杰郁勃……即使被后人尊崇为书圣的王羲之书风,也沉着痛快,风规高远。然而,由于历史上对二王书风的误读和讹传,人们往往把漂亮、甜美视作王书的代名词了。时至当今,一些对传统认识不深而位高名显的书家,则借二王传统的名份,把有些并非高雅的通俗书风粉饰成新时代的代表书风,让人哭笑不得。更有甚者,以漂亮、甜美反对朴实、厚重、肃穆、沉郁、雄肆、古拙等等,将之一律视作“丑”,颇有些书法“革命”的味道。鉴此,我们有必要对艺术审美中“美”与“丑”的概念及内涵有所辨析。

美是什么?它是能够使人感到愉悦或引起人们心灵共鸣的事物。而丑是难看、卑贱、阴暗、虚伪、邪恶等的代名词。生活中美与丑的概念是截然对立的。美便是美,丑便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成为美。但美与丑除却生活、道德意义上的概念外,在艺术审美中的涵义却是极为复杂的。譬如说,20世纪80年代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的是一个布满皱纹、饱经风霜的父亲形象,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见到这张苍老、粗糙的脸,有谁能说这是美的?确实,“父亲”形象并不美,但表现在艺术作品中,他却反映出含辛茹苦、善良朴实的美感,并引起观赏者的心灵共鸣。由是,艺术创作中“美”与“丑”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些形式上具有“丑”相的艺术作品,并非一定不具备美感;反之,漂亮、好看的形式,未必就是至美的东西。就书法艺术而言,朴实、原始、奇、古、疏、拙、生、涩、苍、老、辣等审美特征,虽与漂亮、匀称、秀美、巧作、熟练等相对立,但并非一定不具备美感。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比漂亮、匀称等具有更为复杂、深刻的审美内涵,亦正因为复杂而深刻,故为一般人所不解。

IMG_7842

二、 中和美的层次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支,它与绘画、戏曲、音乐、文学等同属艺术门类,在创作与审美活动中,具有相同的规律性与普遍性。但书法也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殊性。就形式而言,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以线条与字体结构为表现媒介,因此比绘画等具有更强的抽象性。通过对线条、结构等的有效表现,传达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使作品达到一种审美高度与深度,这与绘画、音乐等传统艺术的目的又是相同的、一致的。

中国的传统美学基于传统哲学,它是中国人对自然、人、社会的深刻理解后的经验总结。作为自然世界的主体,人惟有与客体(自然)的和谐才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艺术美学的理念亦便从此而来。在中国古代哲人与艺术家看来,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无时无处不存在矛盾,而对立的双方互相激荡,互相转化,和谐共处,由此构成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在书法艺术形式中,线条的刚柔、浓枯、燥润、粗细、方圆、断连等与结构的虚实、开合、聚散、巧拙、奇正等皆表现为对立的矛盾,而这些对立体的统一与和谐,便构成书法艺术形式的美。

IMG_7843

矛盾对立因素的统一,古人喻之为“和”。它与多样统一相比,更接近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如《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孔子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种相反相成、中和统一的审美观,成为几千年来中国艺术的追求目标及审美准绳。

当代书坛,除一部分人将笔法视作书法艺术的全部审美内容外,人们对笼统意义上的中和美大都有所理解,并将中和视作书法创作与审美的终极目标。不过,对中和美的高下层次之别,不论是理论家或创作家,却多不作深入探究,这实在是防碍书法艺术向纵深发展的症结所在。本师章祖安先生曾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表《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指出古人将中和美分为“平和”、“偏胜”、“大顺”三个层次,笔者以为对当前书法创作与审美具有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并为我们建立书法的审美标准指明了方向。

三、“丑”——美——“丑”

中和美的大顺之境,即极刚又极柔、大实而虚、虚室生白、大巧若拙、返朴归真的境界,是书法美的极致。如果我们把孩儿体视作未经雕琢的天真稚拙,大顺即是在经历大雕大琢后的返朴,两者在外态上貌似相近,其实相距天壤。稚拙与大拙,是我们通常在艺术审美中所说的“始境”与“尽境”。赵之谦《章安杂说》曾曰:“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这天质与神秀便是“始境”与“尽境”。何以稚拙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在于不雕,天然。但我们绝不能把孩儿体等同于艺术作品,尽管我们经历雕琢后必须充分吸收它的稚朴可爱。这一点,不惟书法如是,绘画亦如是。近现代东西方艺术大师,多有对儿童画的借鉴吸收,但他们的作品绝非儿童画。

IMG_7844

就书法而言,怎样区分稚拙(始境)与大拙(尽境),这关系到对书家水平高低的认识。在当今书坛,确实存在一大批崇尚质朴自然但功力欠佳的“眼高手低”者,他们往往成为“笔法”论者的非议对象。这些书家大多没有经历雕琢(求美)的过程,怀着对自然、朴素的理想与追求,创作出虽有一些拙味但笔力羸弱、结构扭曲的作品,使书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如同“儿戏”。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书家,具有一定的书写基本功,但这些基本功尚没有达到一种高度,便走入求朴的阶段。这些书家的作品,也会出现诸如线条粗率或结构怪诞之类的问题。故返朴之“朴”,绝不是简单、粗疏、怪僻的代名词。只有经历求精求美的过程后的返朴,才能真正具备“古”、“厚”、“拙”、“朴”的大顺之美。
令人遗憾的是,新世纪以来, “古”、“厚”、“拙”、“朴”的审美特征,大多被一些追求“平和”(中和美中的初级阶段)美的书家所唾弃,并被冠之以一个“丑”字。他们视表现古朴拙厚的作品为“丑书”,视追求、创作古朴拙厚的书家为“丑书家”,归根到底,是他们对中国文化传统认识不够全面、深刻造成的。艺术创作固非让人们追求清一色的风气,客观上因艺术家眼力、观念、能力的不同也不可能趋向一律,但对一位有事业心与责任感的书家来说,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那些自以为已经获取美的学书者,应该多作一些反思与探索,尤其要放下成见去学学你认为并不美却在历史上被许多人肯定、实践并流传的东西,只有真正潜心于艺术,探索相反的审美事物,才能使自己的创作与审美到达一种新境域。

IMG_7845

四、审美标准:新意格调二合一

2006年,邱振中先生在绍兴兰亭主持首次“兰亭论坛”,主题为“当代书法创作:理想与批评”。笔者作为主办方邀请代表,作过一个发言,内容涉及到书法审美的标准问题。至今,我依旧认为,书法的审美标准应该是新意、格调的合二为一。

每一位艺术家都必须有一种文化意识或历史使命感。所谓文化意识,即是把个体的艺术创作置于艺术史中加以观照,以体现个体的历史人文价值。此即是说,艺术家的创作如同于科学界的发明创造一样,只有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中不断探索出新东西,结晶出新思想,才能使艺术顺随人类历史的发展。艺术如只是对古代作品的反复摹仿,其生命力便将不复存在(学书阶段另当别论)。

由是,处在21世纪的中国书法,怎样出新,应成为每一位书法人的第一思考主题。但如同科学发明创造一样,没有建立在对艺术历史与文化的深刻认识与体验之上的胡思乱想与胡涂乱抹,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不论古人还是今人,对创新主题的思考可谓未曾有过间断。一部书法史,本身就是一部书法风格的发展史。而每一个历史阶段,也都有体现当时思想文化意识的时代风格特征,这些时代风格特征的贯穿,构成一部完整的书法创新史。

IMG_7846

如何界定书法艺术的新意?我们可从个体风格的原创度与深度两个方面进行考察。所谓原创度,指个体风格语言建构的独立性程度及与既有历史和时代风格的差异度。原创度不能割裂作为本艺术赖以建立与存在的客观规定性。譬如说,书写性是书法艺术在行为方式上区别于其他艺术的“规定性”,离开书写,便不能称为书法。美术字、画字、拼贴剪切等造就的文字形式均不能视为书法,这类方式自然不能被认为“原创”。深度指个体风格的艺术人文价值的大小。在某个层面,原创度与深度相关联,原创度的大小与艺术人文价值的大小相一致。但深度必须体现个体风格切入历史的深刻性及个体语言的独特性。有些书家风格似乎很强,但与书法的历史不相关联,成为一种无谓的创新;反之,若过于纠缠书法技法层面,自然很难建立个体风格审美语言的价值体系,这类书法便难有新意可言。

我们言说的格调既包含在原创性的深度里面,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判断。一件作品格调高低,取决于作者对美的认知程度及体验程度。我们在前面所涉的中和美的层次可视作为书法作品格调高低的依据。许多人认为是美的东西,其实可能只是中和美的初级层次(平和),这也是为什么艺术总属于少数人的原因所在。

IMG_7847

有一点需要阐明的是,我们对历史遗存的经典认定,随着对书法艺术理解的深入将有所发展。在唐宋元明时代,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很少见到三代金文、两汉刻石等早先的书法)及封建体制(帝王为巩固既得政权大多宣扬以“法”为本的审美制度)的作用,那些规正、平和的书法作品也就被历史认定为经典,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而对人们经过几千年形成的审美方法与价值判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重文(作品)而轻理(书理)的事实使书法美学至今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以至美学的经典传统常常被曲解。三代的古朴、两汉的沉厚、魏晋的萧散及南北朝的奇崛到后来被变异为平正、规范、守制,甚至走向“馆阁体”的绝地。清代碑学的崛起可谓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美学的回归,尽管创作上有许多不尽理想的客观存在,但对大、深、厚、古的追求表明人们正沿着纵深的美学道路行进,这是一个良好的历史现象。近现代书家秉承传统美学精神,在碑学、碑帖融合诸方面极尽探索,为书法史谱下了一曲华章。

以中和美的传统精神为指归,以创新精神为指引,沉潜奋发,励志图强,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妙、玄深理解透彻,发扬光大,惟其如是,中国的书法艺术才真正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每年6月,高考都是社会的关注重点。今年恰是恢复高考40周年,这几天来朋友圈里全是纪念的文章。今天我就写文章来拆拆“高、考”。

4

高 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从冂、口。与仓、舍同意。凡高之属皆从高。(《说文解字》)这解释告诉我们,“高”是崇高的意思,像台观高耸的样子,说句白话就是像高楼吧。这字下部有“冂(音jiōng郊野意)”和“口(音wéi围墙意)。”“倉”“舍”下面也有“口”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来看甲骨文,就是画了一栋楼在那儿,古人倒是很直白,怎么形容高,那就是房屋建筑呗。

1

金文的“高”屋顶更漂亮了,檐角上飞。

2

标准的小篆字型,“高”字上部中间加了两横,这楼开始安窗户了。

3

隶书时,中段渐渐与屋顶分离,中间部分写成“口”字。

4

参加高考,每个字写的那么标致的话,试卷的颜值也是极高的。

5

今天高考,例字我就不选书法家的了,选诗人的字来沾点仙气,这个“高”出自李白之手。

6

这个“高”的作者叫杜牧。

7

“高”字草写下部用一短横代替小口。

8

这种写法也很常见下部用两点代替小口。

9

考 “考”字的本义与我们所了解的出入比较大,“考”就是老的意思。这个字和“老”字同源,他们在甲骨文时期长得一样,后来逐渐分化,两字在古文中常常通用。

4

这个字,是一位披着长长须发的伛偻老人拄着拐杖。着拐杖后来变换为“止” 或“匕”的就成为了“老”字,变为“丂”的就成为了“考”字。

10

金文的“考”字,这个能明显的看出上部是“毛+人” 两个字的合写,后来写作“耂”用须发的变化来标志老年。下部的“丂” 表示读音。

11

隶书里下部写作“丁”。

12

楷书下部写作“丂”与“丁”的都有。

13

14

心里有底不怕考,“考”才写得潇洒,这个字来自北海太守李邕。

15

书谱中的考。

16

下部写成一个竖钩就是“考”,写成两点是“老”。

17

“考”字本义是老,这个字也当过世的父亲讲,如:先考、如丧考妣。现在更多的是当做测验、检查讲,研究也叫“考”,如:考古、考证。

凡是不当做老讲时,如高考、参考、考勤等等,“考”可以写作“攷”。 攷: 敂也。从攴丂聲。(《说文解字》)。比“敬”少个“艹”这个字“敂”读“kòu”就是“叩”字。“攷”就是敲的意思,这字借来当做“考”用了,是不是也受了贾岛“推敲”的影响?

—— END ——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书法作品展在肃宁展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当地艺术创作,全面加强基层群众与中国书法的情感交流,6月27日上午,由中国书法院、肃宁县政府主办,肃宁县委宣传部、肃宁县文联、肃宁县文广新局承办的“中国书法院书法作品展”在河北省肃宁县体育馆举行,主要展出的是中国书法院书法家新近创作的近百件书法精品。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2017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响应中央建设“雄安新区”号召的重要举措。

IMG_8215

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一行数名书法家与肃宁县当地领导、书法家、书法爱好者、文化界等相关人士共同出席开展仪式。肃宁县委领导向参展的各位艺术家致以诚挚的欢迎和祝愿,表示中国书法院的书法家们来到肃宁展出作品,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不仅能让广大的肃宁群众欣赏到名师大家的作品,聆听大师的指导和点评,还能通过交流带来新的思考新的启发,开阔思路视野,进而带动整个沧州书法创作水平的提高。

IMG_8170

·管峻院长在开展仪式发言中强调,为贯彻落实中宣部、文化部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国书法院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时代精神,传播书法文化,提升书法艺术发展的正能量,是进一步推动书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高雅、健康、积极向上的书法事业做出不懈的努力。

IMG_8196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先生致辞

——参展艺术家:

管峻  杨涛  陈忠康  陈海良  肖文飞  周延  阎揆  柴天麟  姜玉波 武亚和  赵豪杰  杨宁  李守冰  刘善军  黄亮明  万胜华  刘睿

IMG_8167

·沧州市老领导周爱民

IMG_8219

·作者代表肖文飞讲话

IMG_8188

·一得阁董事长孟繁韶

IMG_8154

·中国书法院外联部主任阎揆

IMG_8155

·中国书法院教学部主任姜玉波

IMG_8186

·政协主席魏建岭致辞

IMG_8239

·沧州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志新宣布开幕

IMG_8181

·展览开幕后,书法院的书法家们和肃宁县领导、嘉宾及广大沧州地区的书法爱好者们共同观摩了此次书法展。这些作品极富感染力,浸透着书法家们在追求艺术真谛的道路中辛勤付出的成果,从中既可观集体风貌,又可见个人创作实力和走向。书法家们所到之处,受到当地书法爱好者、艺术工作者的热烈欢迎,并与书法家们开展了亲切交流。

IMG_8270

IMG_8269

IMG_8280

IMG_8288

管峻院长现场挥毫写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赢得大家一片掌声!

IMG_8256

IMG_8265

有些当地群众知道中国书法院管峻院长要来,提前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图为管峻院长给爱好者者点评作品。

IMG_8299

IMG_8302

肖文飞博士为爱好者点评作品

IMG_8282

中国书法院 万胜华

IMG_8277

IMG_8284

有一大批老同志冒着酷暑来看展览,互相探讨,用手机拍摄保存

▸部分展览作品◂


IMG_8060

IMG_8063

IMG_8064

IMG_8068

IMG_8076

IMG_8079

IMG_8080

IMG_8093

IMG_8097

IMG_8100

IMG_8102

IMG_8104

IMG_8105

IMG_8107

IMG_8110

IMG_8111

IMG_8112

IMG_8114

IMG_8115

IMG_8116

据悉,此次展览为期10天,书法家们充分发挥知名作家艺术家的带头作用,虚心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进行生活的积累和艺术的提炼,是中国书法院精心组织、深接地气的典型尝试,更是一次践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行动。

IMG_8151

IMG_8152

IMG_8314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