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618

购物车都清空了吗

小编走过草坪的时候都格外小心

以免

踩脏了你们这个月要吃的

timg1

表酱紫

小编腿辣么粗

你们真的不抱一下吗

→重磅消息←

那就是:

◤ 低价格、高品质 ◥

◣ 9.9元   基础款毛笔 

好怕你们洗劫墨池商城

timg5

¥ 9.9

毛笔 (2)

优 势

IMG_1919

       值

IMG_1843

      

IMG_1839

      

¥ 9.9

¥ 9.9

¥ 9.9

微信图片_20170628173614

超高 的毛笔

领回家

111

——购买链接——

9.9包邮毛笔 

盼望着盼望着
漫长的考试季终于结束了

分别就在六月
再见就要入秋
真是爽歪歪~





来!了!
Jī Dòng的说

微信图片_20170628171352

你的暑假准备怎么过呢!
是准备在家里的沙发上瘫着?
还是要干点什么呢?

11

先看看我们的 墨池文房测评

—— 礼器碑专用纸测评动图 ——

1_20170628135600

2_20170628135722

3_20170628135832

4_20170628135941

5_20170628140056

—— 产品详情 ——

1 2

产品说明:

优选材质 采用优质原浆
经传统手艺工艺制作

格子大小符合《礼器碑》原大书写
尺寸:45cm×28cm
格子大小:8cm×8cm

注:产品不含字帖

价格:46元

点击购买微信图片_20170609161507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

微信图片_20170609151704

学习隶书,庙堂经典《礼器碑》,可谓是家喻户晓,老少咸宜。
往往听到喜好隶书的朋友高谈阔论,但是,既然如此之熟悉,那么问题来了

《礼器碑》里面的经营留白你注意过吗?
《礼器碑》里面的方圆起收你研究过吗?
你知道《礼器碑》里颜值最高的是哪些字吗?

4

墨池特邀 张胜奇老师,通过单字精解,抠细节,说笔法,深入探索《礼器碑》,在以后的创作中,能够充分开拓利用《礼器碑》经典元素,在黑与白,头和尾的千变万化中表现《礼器碑》的精神内涵和庙堂气象。

示范图

90afe1fec1eb050f81f1c465f99e881d_20170628140814

a22fe7965d7c4ec208a88b9353b344d8_20170628141028

c8ecd51075e2042c0fb0ae172b9fe1be_20170628141206

ed1f5f4603c842b4b8a82fefbe3f843d_20170628141331

f280f50e8f78dfd977aeb919ec70a93e_20170628141507

fb075e182d8dcc391c54f813fda93e25_20170628141559

4

张胜奇简介

微信图片_20170628164406

张胜奇,安徽省安庆市人,别署“翰逸轩”。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安徽省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

全国第四届兰亭奖《佳作奖》
全国第十届、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首届小品书法展
全国首届楷书展
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作品展
全国首届临帖书法作品展
全国第五届百家书法精品展
全国首届《王羲之奖》书法作品展
全国第三届《齐百石奖》书法作品展
全国首届《金山岭长城杯》法作品展

4

张胜奇作品欣赏

1

◆◇◆

2

◆◇◆

3

◆◇◆

4

2017年07月03日 19:00

和 张胜奇老师一起
深度剖析 庙堂经典——《礼器碑》

​第一节 独体,左右结构
​第二节 包围,上下结构
​第三节 欹侧,正斜

详情如下

微信图片_20170628165813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王厚祥草书精品展将于6月29日在中山文联文艺家活动中心(石岐区豪城北路5号)正式开幕。届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曾来德先生将亲临现场。诚邀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
IMG_7677

主办单位:

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山市书法家协会

承办单位:

中山市之乎者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支持媒体:

中山日报

中山广播电视台

《草书观察》网络平台

墨池APP

开幕时间

6月29日下午4点

展览地点

中山文联文艺家活动中心二楼展览厅

(石岐区豪城北路5号)


 【王厚祥简介】

IMG_7678

王厚祥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嘉宾简介】

IMG_7685

曾来德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院艺委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世界华商书画院院长。1980年代初拜著名书法家胡公石先生为师,研究今人的审美,融进时代精神并创造自己的书法风格。他不但是一位书法大家,也是一位能独辟蹊径的山水画大家,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前言

草书难为!篆、隶、楷、行、草诸体中,草书是最难写的一种书体。包世臣曾“自谓于书道颇尽其秘”,也说“惟草书至难”。而草书最难之处是将篆隶楷行诸体之笔意融会贯通,却又不可得见端倪。因此没有扎实的基础功夫和浓郁的草书情怀就很难写好草书,而进入狂草则更难乎其难。王厚祥先生是当今书坛最富盛名的草书名家之一,长于狂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河北省书协主席助理,主席团委员兼草书委员会主任,国书会执行会长,北京书画艺术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助教,曾多次荣获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一等奖,出版发行书法专著和字帖十余部。他的狂草汪洋恣肆却又法度谨严,雄浑豪放却又用笔考究,自成风格却又源自传统,他的作品洗练、畅达、雄肆、宏逸、古朴、沉着、豪放,让人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一种因为飞扬的笔墨而带来的心灵的震撼……这次王厚祥先生在中山举办草书精品展,让大家能够近距离地与书法名家接触,近距离地欣赏到名家真迹,这是中山市民与广大书法爱好者的一件幸事,必将对我市的书法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我们衷心祝福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也希望将来有更多的艺坛盛事落户伟人故里中山。

部分展出作品

作品1号:四尺斗方  四平方尺

作品2号:四尺斗方  四平方尺

作品3号:四尺斗方  四平方尺

作品4号:四尺斗方  四平方尺

作品5号:四尺斗方  四平方尺

作品6号:四尺斗方  四平方尺

作品7号:四尺斗方  四平方尺

作品8号:四尺斗方  四平方尺

作品9号:四尺斗方  四平方尺

作品10号:四尺斗方  四平方尺

作品11号:六尺整张   15.6平方尺

作品12号:六尺整张   15.6平方尺

作品13号:六尺整张   15.6平方尺

作品16号:四尺整张   8平方尺

作品17号:四尺整张   8平方尺

作品18号:四尺整张   8平方尺

作品19号:四尺整张   8平方尺

作品20号:四尺整张   8平方尺

作品14号:六尺对开   7.8平方尺

作品15号:六尺对开   7.8平方尺

— END —

1

蒋介石是政界人物中最罕见的一个典型,他是一位保守的革命者。书法一如其人,衣冠整洁,笔直字方,不逾规矩。

2

从他的成长轨迹来看,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正规教育,对传统国学进行过潜心钻研,坚持写省察日记,规范自己的言行;从执政策略上来看,他更多的是走传统伦理救国的道路,因此不难揣测他的书法必以工整端严见长。就字迹而言,很容易看出一股凛然正气。

3

4

蒋介石书法不乏功底,以楷书为主,很少写行书。他的楷书以柳公权、欧阳询为根基,晚年又多有赵孟頫的影子,顿挫分明,结体有度,骨力雄强,章法严谨,从中不难看出他的刚健向上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倔强性格。他的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横斜竖直,撇低捺高,表现出瘦硬挺骨之风范。

5

6

7

8

9

10蒋介石 1948年作 杜母高太夫人七秩寿序 立轴

11隔窗云雾生衣上 捲幔山泉入镜中

12

13蒋介石 书法对联 立轴

14蒋介石 书法 立轴

15

蒋经国(1910-1988),蒋介石之子,又名建丰,俄语名字叫尼古拉,浙江奉化人。1988年1月13日,在台北病逝。

16

17蒋经国致守中委员八十大寿书法

18

此作是蒋经国调拨汽油的手谕,笔力秀雅,颇有文人之风。

19

20

1939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三周年纪念日,毛福梅被日本飞机炸死于丰镐房家中,“双十二”对于蒋家来说,再次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蒋经国奋笔“以血洗血”。

我们再看看蒋经国《临帖书课》手稿:

21

对蒋经国最重要,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塾师”——父亲蒋介石。蒋介石让他接受了整整6年“子曰诗云”的传统文化教育。尽管当地先生给蒋经国下了“天资虽不甚高,然颇好诵读”的评语,然而,蒋介石见儿子勤勉诚笃,始终认为“经儿可教”。

22

蒋经国回忆道:“父亲指示我读书,最主要的是《四书》,尤其是《孟子》,对于《曾文正公家书》,也甚为重视。”“平常我写信去请安,父亲因为事忙,有时来不及详细答复,就指定曾文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要我细细去参阅。”“父亲又常常把自己阅读过的各种书交给我读,书里不但有父亲亲笔圈点、批语和心得,并且还将重要的地方用记号提示出来。”蒋介石希望蒋经国“不愧为蒋氏之子”。在蒋介石的影响下,蒋经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23

蒋经国从小就给他父亲写信,但字迹有时潦草,蒋介石对他练习写字屡屡提出要求。1922年8月4日,他写信:“来信已经接到了。你的楷字仍不见佳。总须间日写一二百字,以求进步。”10月13日,蒋介石又在信中嘱咐:“你在上海,须要勤奋读书。你的字还没有什么进步。每日早起,须要练草字一百个,楷书五十个。既要学像,又要学快。”

24

1924年5月1日,已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仍抽暇写信,教其子练习写字的方法:“写字笔划宜清楚,且要字字分明,切不可潦草胡涂。写信的字,亦要像我写得一样大,不可太小。”26日,蒋介石又写信训示:“你的字已稍有进步,但用墨尚欠讲究,时有过浓过淡之病,笔力亦欠雄壮。须间日摹写一次,要在古帖中之横、直、钩、点、撇、捺处体会。注意:提笔须高,手腕须悬也。”

25

26

1937年4月27日,蒋介石写信:“初学字体,应学习谭字为宜。最好学帖,苏字或赵字均可,以其易学也。”“谭”指谭延闿,他的书法,以颜体为基础,其楷体端庄雄健,行体则颇得米芾和苏轼之神韵,刚健潇洒。

27

28

可能是因为长期在苏联不写汉字的缘故,蒋经国此时写汉字生疏而随便。虽然蒋经国早已长大成人,但蒋介石仍指示他写字要认真,要精神贯注,有始有终。书法往往能反映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和作风。

29

30

 

—— END ——

IMG_7654

前些日子整理书报,看到《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记者采访胡抗美先生的文章。胡先生说,他曾说过“书法是有门槛的”,遭遇了质疑和反对,心下不禁释然了许多。

曾经写过一篇《书法怎么了》的文章,引得网友吐槽。甚至有人怀疑我不是真枪真刀操练的家伙,而是个只会读死书的博士。真是要谢谢这些可爱的网友,说句不虚的话,博士还真的是我曾经的理想,只是今生怕是只能错过了。

IMG_7655

想想当初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有满肚子的话要说,思量再三,还是打太极式的委婉,循序渐进的比较好,于是话也只说的点到为止,以至有同道直呼:不过瘾!

人生走了大半,磨掉的不只是棱角,厚重的也不只是时光,但眼观这些吐槽,还是让我有些心塞。

IMG_7656

明黄道周《舟次吴江诗》

胡抗美先生是书法圈子里的大伽,论身份、论影响、论学识、论书艺都高我不知多少,他也只是说了句“书法是有门槛的”,这是书法行当里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要说,我说的比他多多了,有人吐槽实属正常。

胡先生说,尽管有人反对他的观点,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书法是有门槛的。我为胡先生手工点赞!

转念想想,有人吐槽,总好过没人搭理,这说明还是有许多人亲近书法。

忽然觉得有些话我也还是要说。

IMG_7657

在今天的中国,我敢说,喜欢书法的人很多,每日写来写去的人也不在少数,很多人都认为书法离自己很近。我很负责地说:错!其实书法离你很远。近是因为书法不像绘画那样动笔要有基本的技法训练,只要识汉字,有足够的胆儿,拿起毛笔就可以下手。关键是这时候的你只是单纯地在写字,在用毛笔抄着你日常喜欢的词和句子,而不是书法,就像你用钢笔书写一样,只不过换了工具和材料。

IMG_7658

先秦《石鼓文》

书法,套用一句很流行的话来说,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一个活着的瑰宝。我想,这话不会有人反对。问题是,瑰宝之所以成为瑰宝,定是有它的道理,不是什么都可以这样定义的。书法不是视觉中简单的墨迹,她不是抄书、抄诗,而是有法度的艺术书写,是与书者心灵相契的一种精神、审美的物化。书法有她自己的技法、语言,内涵和要求,有她的审美的价值判断。从有书法那天起,她就是精英追捧的文化。我这样说,不是说普通人就不可以与书法相伴,而是说,如果你亲近书法,一定要学着用书法的知识和语言来观照书法,那怕你只是想当个票友,或者只是想亲近欣赏。

IMG_7659

汉张芝《冠军帖》

虽然,书法开始与实用不可分,也曾是读书人士大夫考取功名的工具,在一些人眼里也只是 “英杰之余事,文章之急务”。(宋人朱长文《续书断》)

但古时候的那些读书人士大夫,却没有一个不视书法为终生追求,将书法看作身份的另一个重要的名片。今天我们看到的富有表现力,几近抽象符号,天马行空,游行自在的草书,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就已经成熟,有了洒脱淋漓,纵横奔放的“一笔书”,有了被冠以“草圣”的书法家张芝;那些沉淀在历史深处的与书法有关的动人故事,要讲,也能讲上一千零一夜。那些被一代又一代书法家继承、发展、积淀的传统有多深厚,只有深入其中的人才能领会。是故,有艺术评论家感叹:十年一个画家,二十年一个书法家。此话虽不可绝对等量齐观,但书法不好驾驭却是共识。

IMG_7660

清何绍基行草

遗憾的是,在今天,那些曾经与书法有关的人,有关的故事,还有传统就像走远了的背影,在经历了“五四”、“文革”两次文化断裂之后,那背影远的只剩下一个点画。改革开放书法回归,但这一次,书法已不再是文化人的专属和痴迷的情结,也失去了曾经滋养她的土壤;书法与实用彻底分野,成了独立的艺术门类,职业的划分里有了书法家这个行当。

IMG_7661

明宋克《急救章》

微信里流传着林语堂的话: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先不去讨论这话是不是林先生说的,有没有道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书法与中国本土文化血肉相连,且这种文字的艺术在地球上独此一家,令许多西方人着迷。我们该不该为这个自豪一把,该不该为能继续地自豪下去添把柴呢?只有书法家、创作者的脚步是不能实现这个“中国梦”的,还要众多的喜欢的人、欣赏的人跟上才行。

IMG_7662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

隔行如隔山,这话没有人不熟悉。书法的确是需要门槛的。今天的我们在向历史深处的那些书法家,还有经典致敬的时候,要静下心来,去书法的世界里认真地走走看看,而不是凭着朴素的认知,以爱的名义绑架书法。

1

隋代释子智果《心成颂》,
其所言书法之结构精要,
多为后人所本,兹录后:

1、回展右肩:头顶长者向右展,宁、宣、壹、尚字是。
2、长舒左足:有脚者向左舒,实、其、典字是,或谓个、彳、木、才之类。

2

3、峻拔一角:字方者抬右角,国、周、用字是。
4、潜虚半腹:划稍粗,于左右亦须著远近、均匀,递相覆盖,放令右虚,用、见、冈、月字是。
5、间开间阖:“無”字四点为上合下开,四竖为上开下合。

3

6、隔仰隔覆:“竝”字两隔,“畺”字三隔,皆斟酌二、三字仰覆用之。
7、回互留放:谓字有磔掠重者,若“爻”字,上住而下放, “茶”字上放下住是也,不可并放。
8、变换垂缩:谓两竖划,一垂一缩,“并”字右缩左垂,“斤”字左缩右垂是也。

4

9、繁则减除:王书“懸”字,虞书“毚”字,皆去下一点。
10、疏当补续:王书“神”字、“处”字皆加一点。

5

11、分若抵背:卅、册之类,皆须自立其抵背。鐘、王、虞、欧皆守之。
12、合如对目: “八”字、“州”字之类,皆须潜相瞩事。

6

13、孤单必大:一点一划,成其独立者是也。
14、重立仍促:昌、吕、爻、棗等字上小;林、棘、絲、羽等字左促;森、淼等字兼用之。
15、以侧映斜:撆为斜,磔为侧,交、欠、以、入之类是。

7

 

16、以斜附曲:谓“ㄑ”为曲,女、安、必、互之类是。

—— END ——

IMG_7647

黄庭坚《花气薰人帖》

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曾经这样论述:“书画以韵为主”“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人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有时会赞美其有“韵味”。有“韵味”、“韵致”,这是一个很高的审美标准。

但究竟什么是“韵”,很难下定义。因为“韵”本身似乎就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五代的荆浩在《笔法记》里云:“韵者隐迹之形,备遗不俗”,就是说“韵”的表现很隐晦,隐隐约约而不露痕迹,是暗示的而非和盘托出的。

IMG_7648

蔡襄《节夫帖》

中国的书、画、诗歌等艺术的追求目标,发展到唐代以后,逐渐从理论的探讨,到自觉的韵味的追求,使艺术产生了一次大的飞跃。就书法而言,早在晋代就有“尚韵”之说,六朝谢赫的《古画品录》,他提出品评人物画六条标准,称为“六法”,首先标出“一气韵生动是也。”将气韵视为六法之首。

五代荆浩的《笔法论》中,又将“六法”分析整理成“六要”,在气韵中单独突出了“韵”,把书画艺术讲求“韵味”、“余味”和“象外”等审美追求突出了出来。

IMG_7649

张旭草书《肚痛帖》

书法艺术的这一追求与诗歌艺术的追求紧密相连。唐司空图着重从韵味谈诗,认为好的诗必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是说韵味必得从迹象以外的虚空处去求得,从不著一字处去领会韵外之致。

宋严羽以禅喻诗,提出作诗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说只有“空”和“虚灵”才能产生神韵。

同时代的范温在他的《替溪诗眼》中,对“韵”作了探索性的解释:“有余意之谓韵”,“不足而有韵”,“行于平夷,不自矜炫而韵自胜”。“韵”就是“有余意”。“不足”,“平夷”才能“韵自胜”。

明代王世贞提倡神韵说,同样强调“镜中之相、水中之月……无迹可求,”“色相俱空”,强调“空”字,强调“清运”,是以唯“空灵”、“清远”乃有神韵。

由此可见,只有“虚”、“空”、“空灵”、“清远”方出现神韵,在“有余意”、“不足”、“平夷”中才能产生神韵。所以,“韵”是一种艺术审美标准,是经过“心随笔运、取象不惑”而取得的艺术效果,它空灵得如镜中之相、水中之花,虚幻得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人们必须从“象外”、“环中”的空灵处去领悟“味外之味”、“象外之旨”,从“不足”、“余意”中去领悟“韵外之致”。一句话,“韵”是通过“虚”表现的。

IMG_7650

小楷韵味,得于律动之气与结构之美

实际上,前人早有“虚以成韵”之说。庄子说:“虚室生白,唯道集虚”。笪重光:“虚实相生”。高旦甫:“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哲理的“道”集在虚的地方,令人咀嚼不尽。书画的“妙境”在无画的虚处,令人体味不尽。创作的“灵气”在笔墨未到的虚白处,令人遐想不尽。

虚把想象的境界引向深邃。只有“虚”才使想象扎上翅膀。只有“虚”才使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也只有“虚”才能使人咀嚼那神秘的言不尽的韵味,韵致。

IMG_7651

章法中“计白当黑”之“韵”你应该懂得

书法的“虚”,就黑白的对比而言,是指章法中的空白。就实中之虚而言,又是指用笔上的虚锋和不着力处,同时包括萧散、天真、简淡、生拙的风格追求。笔笔中锋,处处实笔则字无生气,亦乏韵味。增加些侧锋、飞白等虚锋,书法的逸气顿生,带来韵致。

米芾在给宋仁宗谈书法时曾说:“蔡京不得笔,蔡下得笔,而乏逸气,蔡襄勒字,杜衍摆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臣刷字。”米芾自言“刷字”,实际上是他大胆革新书法,以侧笔尽兴尽力去追求“刷”的虚灵,追求自然的逸趣。他还提出:“手心虚,振迅天真”,把别人的勒、摆、描、画及妍媚等种种传统习俗一概打破。他的字多从侧、斜处取势,有魏晋的天真之气,故在虚锋中蕴蓄着韵致。他的新意出于法度之中,如果说蔡胜在度,苏胜有趣,黄胜在姿的话,则可以说米胜在韵。他成功地处理了沉着、飞翥的统一。

IMG_7652

赵孟頫《致民瞻十札》·局部

所谓“有余味”和“不足”,就是要避免处处用力,要有不着力处。如处处用力则伤于刻露。法国艺术家圣•佩韦曾说:“感染不等于劲头,某些作家臂力大于才力,有的只是一股劲,劲也并非完全不值得赞美,但他必须是隐蔽的,而非裸露的……美好的作品并不使你狂醉,而是让你迷恋。”用笔要“欲断还连”,其中有若不经意处,自有一番蕴蓄,耐人悬想回味。笔有未尽而意愈远愈深,则韵味自生。那种一味求工,线条过于凝重,使人感到刻露有过而内蕴不足,则乏韵味。

中国书法尚“韵”与此同理。太粗糙生硬的作品不属同类,“韵”就是精神性很强的寄寓,它必然追求行云流水般的节奏与挥洒之乐。工匠式的粗糙生硬缺少一种“士”文化的内涵,在书法上特别缺少书卷气,自然不能算有“韵”。当然,延伸为风格,则大抵雄浑、恣肆、质朴的美,也很难归入“韵”。

IMG_7653

苏轼《长官董侯帖》

还有太成熟圆到的也不属同类,因为韵偏重精神的抒泄,而不是技巧上的面面俱到。比如唐楷可以有法,但大概很少有人去从中寻求什么“韵”。赵孟頫的字不谓不熟,却难免有着意、巧饰之俏,熟则伤雅,熟则近俗。所以从明朝起即有不少人说赵书俗,甚至到清朝梁闻山也说“子昂书俗。”

神、气、韵三者经常联系在一起用。三者虽有共同的地方,却又不相同。既要计白当黑,又要知白守黑,这就是中国书法创作虚实结合而产生神韵的辩证法。

书法知识

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言的诗,无形的画,这些都是同感的应用,从这个方面提高的有张旭的观剑舞,黄庭坚的看划船,鲜于枢看拉车,都是运用这种手段提高书法水平的典型。书法与音乐还有其他,比较明确的就是语言,都有节奏,孙子流水之疾,势和节讲的其实也是节奏。节奏就是轻重缓急,语言中是重音,打仗中是主攻,音乐中是强拍,书法中是用力,这些都是节奏的体现。

IMG_7634

音乐中常用的节拍是四二拍,其实这就是一种抽象,其他地方也都是四二拍最多,书写中也是强弱强弱不断的交替,然后由此可以变换出其他一些复杂的节奏以至于旋律,但是基本的还是强弱拍。

IMG_7635

写字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分层次的,从不同的方面来看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力量的来源看,主要是从肩到指,有人说还有腰、腿、足,这个可能是故弄玄虚,或者一般人做不到,就说肩臂手这一段,情况就已经很复杂,一般为了求稳,大都肩发力,手臂皆死,经过一段时间,手臂二者有一个活,但是不能做到二者皆活,还是不行,到了第三个阶段,才是手臂皆活,力量来源不只是肩,到了这个时候加上心中所想,才能慢慢向心手相应靠拢。

IMG_7636

写字的层次还有进步的往复性,这个不仅是写字重出现的问题,其他方面也有,就是昨天看了一下自己写的和颜真卿不相上下,今天打开一看,惨不忍睹,直接进垃圾桶了,这种自我否定,有时候让人很失望,以至于不想干下去了。

IMG_7637

关于书论真是汗牛充栋,但大都无用,仔细看下书论作者书法水平都不是太高,处于中间水平吧,不是第一流水平,真正的第一流书法家主要还是写而不是说,另外书法虽然重要,但毕竟还是个小事情,因此天天执着于此的人,水平也高不了,真正的大书法家也不是说自己就要成大书法家。

IMG_7638

这以颜真卿为代表,写书论出名的多是些文人,因此废话容易多,效果却不好,因为他们长于书写个人感受,而不能很好总结规律,最后弄出来一堆比喻、形容等无用的东西。书法归根结底是要多加练习和应用,就是写字的事情,没有那么严重,弄出来那么多的理论,在这个方面理论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IMG_7639

写字中的节奏其实就是时间和力的掌握,要写出一定质量的笔画,这个事规定好的,时间短就要用力大,相应的要握笔死和用力狠,时间长就可以用小力,就可以灵活从容,前者如果想灵活用力小,因为时间短,笔画效果就达不到,原来一直想用小力,但是不行,原因在于力的作用时间达不到,在这里,冲量定理的作用比较明显。写成公式可以表示成力的大小*时间=笔画质量,笔画质量一定,力与时间成反比,力的大小一定,时间与笔画质量成正比,作用时间一定,力的大小与笔画质量成正比。看看下面八种情况就明白,为什么找到节奏才能写好字:

1、八面出锋

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浓淡,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千万,使作品富有节奏感。

IMG_7640

2、刚柔相济

刚力,铁划银钩(粗狂或雄壮等);柔力,行云流水(细致或柔丽等)。

IMG_7641

3、惜墨如金

楷书要求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甚至数字;行草一笔写3-5字,每笔结束笔毛复原,要求纸上调锋。

IMG_7642

4、豁然开朗

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给人以忽然开朗之感。艺术是制造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

IMG_7643

5、一气呵成

书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现。要在身体与心情皆好的状态下写字。书写时随意挥洒,一气呵成。

IMG_7644

6、错落有致

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行距要宽,字距要紧。字忌并列,要错开。节数间有空隙,排列组合要有节奏,大小字参差,突出中间书眼。

IMG_7645

7、意趣盎然

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求变化中有呼应,使整体和谐,有强烈的节奏和视觉冲击力。用好拙笔,用略慢,动中有静,写出墨趣。

IMG_7646

8、融会贯通

书法的气,是指点划与不同字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