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故宫收藏系列

宋 吴说、张即之墨迹


故宫法书新编 第十八辑

其实台北故宫从上一册朱熹开始已经默默掀起了一场网点技术革命。新编系列的网点处理一直是为书友诟病的,摄影细腻到一定程度网点短板就突出被暴露于视野中。从上一册开始制版已改为调频网,可见的网点一下子消失了,改为极细小的颗粒组合,其实台北故宫早已在学刊上采取了这种技术,这回只是自然过渡而已。调频网会改善网点,但同时会带来锐度的降低和对色彩还原度的挑战,其中的平衡是关键。

以效果论,新编改版后是有进益的,色彩掌握尤其值得称道。

除去制版技术外,新出此册用纸又经调整,这大概已经是新编系列第六还是第七次调整用纸了,我个人认为这次效果最佳。基本不反光却能反映墨色浓度,硬度降低,翻看时手感大幅提升,一改原来”置案如砖头,翻动如铁板”的尴尬。

IMG_8753

IMG_8754

吴说书体现着宋人对晋唐的理解,虽台北故宫藏品以尺牍为主,件数不少。新编的吴说部分摄影大多不甚精,显得有些年头,墨色偏实。

张即之是南宋书家中极具个人面貌的,争议很大,与大王一脉精致细腻含蓄之书风不同,大字”敢”字当头,敢破敢立,小字用笔却委婉优雅,呈现两种面貌。新编虽只收三件张即之,然制印均堪称精品,两件尺牍纸纹丰富,最后的长卷虽是伪书,亦为首次披露。

1夏末帖

开首的夏末帖遍很能代表此册吴说部分的水平,墨色较实,而且笔划边缘多有镶边现象,这常常出现在老片子制版并进行增锐处理后,85分

IMG_8755

IMG_8756

不说别的,吴说笔墨是极佳的,宋人虽一定程度上放开的对形的追求,但笔墨依然远优于元明人。

2致明善宗簿尺牍

IMG_8757

效果略优于前作,85-90分

IMG_8758

3二事帖

吴説尺牍中有几件效果明显出乎其类,此即其一。摄影柔和,眼睛一下子感觉很舒服,90分

IMG_8759

IMG_8760

4百姐恭人尺牍

细看了各帖的收册信息,方知道缘由。新编本册中的九帖均来自《宋吴说尺牍册》,摄影水平划一,应是同时同批,片子较老(而非录于此册的四件明显为新摄)。此帖亦然,85分

IMG_8761

IMG_8762

5致二哥尺牍

IMG_8763

85分IMG_8764

6垂喻帖

IMG_8765

85分

IMG_8766

7致大孝宣教尺牍

又一个例外,纸色极深较难表现,90分

IMG_8767

IMG_8768

8致款士提举尺牍

IMG_8769

85分IMG_8770

9衰迟帖

本册中以此件镶边现象最明显,80-85分

IMG_8771

IMG_8772

10庆门星聚帖

这是原册中的首幅,墨色剥落极甚,85分

IMG_8773

IMG_8774

11致堂上太宜人尺牍

85分,墨色真是够实的

IMG_8775
IMG_8776

12致御带观察尺牍

吴说最后两件幸而都是新摄,90分

IMG_8777
IMG_8778

13私门帖

90分,吴说就此收场

IMG_8779
IMG_8780

14与殿元学士书

新编此册的亮点毫无疑问是张即之的两件尺牍,“与殿元学士书”更是张尺牍中最闻名之作。摄影无可挑剔,这其实是台北故宫首次原色原大印出此帖(二玄《宋元明尺牍名品选》同样开本却缩小了),当得最佳印本,95

IMG_8781
IMG_8782

15上问帖

这两件尺牍书印俱佳,清爽疏秀,笔墨转折变化灵动丰富,与北京故宫藏台慈帖的硬朗风格不同。两件皆书于牙色印花笈上,更添魅力。95分

IMG_8783
IMG_8784

补笈纸一张

IMG_8785

16李衎墓志铭

对这最后一件很多朋友表示失望,我却觉得是难得的资料。

与蔡襄《谢赐御书诗》相同,台北故宫此件李衎墓志铭亦是临本,但首次高清出版,我非常认同“不识假无以辨真”,有邻馆本的好要与此件对照方得彰显,可惜有邻馆本却没有原色原大佳印。95分

IMG_8786台北故宫此件用笔滞涩,全无有邻馆本之游刃,笔墨差距可以道里计。临写人有自己的习惯,写一段就露出马脚,赶紧又向张书靠拢,但也仅做到形似而已。IMG_8787

印制非常舒服、传神,通过精印可看出起笔处描笔极多。

IMG_8788非常细腻IMG_8789

二跋亦均为伪临

IMG_8790

总评

全册平均88分,主要是吴说的几件拉了分数。虽然如此,我看到的更多是希望。只要是新摄,新编的纸墨配合已经调节到一个稳定的较高水平,再加上改为调频网,让人对前面诸册的再印充满了期待。

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
作品展评审之我见我想

■李啸

楹联,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楹联,也成为书法创作的一种传统形式,以楹联形式举办全国性的书法展览,中国书协已经办到了第八届,仍然吸引数以万计的楹联、书法爱好者参与其中。本次展览收到作品近25000件,这么多人创作楹联书法、这么多楹联书法作品汇聚一堂,本身就有点行为艺术的意思。当然,给我印象深刻的还不仅是作品的数量,而是作品的本身。评审过程中,不少好作品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也有一些作品引发了评委们的热烈讨论。在这里,我结合投稿作品谈三点感触,供朋友们参考。

2杜甫《春日忆李白》 245cm×124cm 2016年

一、好的作品总是因自信而沉静

也许楹联特殊的“出身”,就应该体现对称、工整与端严,加之于楼堂宅殿楹柱上呈现的要求,在书写风格上更需要庄重、肃穆与典雅。当然,后来楹联书法成为文人雅士社交、联谊和赠与的方式,也是一种文化表达,书写者因此更加注重平正、含蓄与文气,当然或许还有一点意趣。
“展厅时代”的当下,书写者无论从文化心理还是创作动机都与前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个展览作品中的绝大多数书写内容非自己撰写而是“照搬”他人,作者在创作时想到更多的是如何张扬个性,以期在评审时更容易在评委眼前“跳”出来,在展厅中把众多目光“吸”过来,从而达到目的、实现梦想。展览心态、竞技心理,外化于作品就是缺少根基的所谓“视觉冲击力”“笔墨语言”“线条张力”,等等,这些状况在本次展览中、在楹联这种特殊形制的书法创作中体现得过犹不及。当然,也有些好的作品追求笔墨意趣,见情见性,令人称赞。但是更多好作品总是自信而沉静的,这种自信来自于技法的肯定与审美的信念。这既是作品的气象,也是书家的气质。比如,入展作品中的部分篆书楹联字法谨严、格调高古,隶书“曹全”风格的“龙门对”秀丽典雅、整饬端庄,楷书中清人风格的擘窠大字楹联气势恢弘、厚重古朴,行草书中少字数大字楹联开阖有度、动静相生……本次入展的54件楷书楹联作品风格多元,唐楷面目渐多,气息纯正,十分可贵。中楷“龙门对”偏多,超过半数。

杜甫《春日忆李白》 245cm×124cm 2016年杜甫《春日忆李白》 245cm×124cm 2016年

二、好的内容总是因言简而意远

楹联是浓缩的文字艺术,以最少的字来表达最深的内涵,方为至境。著名的一字联:“墨”对“泉”,不仅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而且上下结构也是“黑对白”“土对水”,极为巧妙。细想此联似乎又暗合书法与楹联,“墨”是书法家的笔墨,“泉”是楹联家的文泉,与展览非常契合,惜未见有能力的作者尝试大字书写。
楹联书法展有点像文化的缩影。当下,书家大多缺少诗词方面的修养,不擅作联,而擅写楹联者多为专门名家,又多不事书法。楹联书法展不仅要求写的是楹联,更重要的是展览主体是书法,于是书法艺术成为评判的首要,然后才是对楹联平仄的审视,这就造成入展作品大多是书写前人楹联内容,让展览少了一层文化的内涵,也少了很多文字的趣味。令人惋惜的是,很多作者字写得很好,但抄别人的联也抄错了,印象深刻的是大量的长联“龙门对”,漏字错字、繁简混用,甚至上下联颠倒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有些作者不懂格律,擅改前人联句,弄巧成拙。当然,入展楹联作品中也不乏自撰内容,如江苏书家陈克年投稿的两件作品均为自撰联,入展的是一件大字行书联“万卷诗书堪种玉,一怀仁义足生金”,书联合璧,言简意深,令人印象深刻。这类作品在展览中非常难得,也非常突出。而很多长联、“龙门对”,文字越多,描述越具体、越具象,意境空间也越狭小。

3闲裁细嚼 联 242cm×35.5cm×2 2016年

三、好的形式总是因合度而耐看

如同一个人的穿着,得体、有分寸,又符合自己的精神气质,且“拎得清”场合,无论艳丽还是朴素,合度、舒服就好。尽管楹联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不少作者还是在形式制作方面煞费苦心。初评中有大量的小楷作品,显示出很多作者对楹联概念的陌生,用小楷写了一尺长,加上画线、贴条、盖章,这就是楹联?好多作者用小行草写“龙门对”,有意错落造成上下联文字不对应,其实就是两个条幅。还有的作者将上下联用两种颜色的纸,有的还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纸拼接,看了目眩又揪心。有的作品把拼接真的做到了“极致”,七言联,每个字一个方块纸,逐字拼贴,投机取巧,结果均被“拿下”。有的作者在一副楹联创作完成后,心里还是不满足或是放心不下,总觉得“分量不够”,在楹联两侧题满边款还嫌不过瘾,有的甚至单边题了四行,一副楹联竟有十四行边款。有的将上下联拼接起来,在中间大量题款,还有的把款题得东一块西一块,一会儿用墨、一会儿用朱砂,撰联者十几个字表达的意思,书写者用数百字题款还难尽其意,甚至与楹联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一切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都是多余的。我注意到,入展作品中很多是在白宣纸上自然书写,技法精熟,章法简净,尽管很“素颜”,却很耐看,这类作品最受评委青睐。有些作者具有较高的审美眼光,很会把握形式分寸,笔法纯粹,用色古雅,形制合理,同样也赢得了评委们的认可。

4云鹤 34cm×34cm 2016年

本次展览评审工作有诸多亮点,作为评委一员,我也学到了很多。之于评审,检验的尺子永远还是作品。

—— END ——

细朱文,线条均匀圆转,丰神流动,精雕细刻。

当代印人对朱文一路都有涉猎,但大多只是沿袭了部分特性,加入了更多的流派风格。

篆刻印章以刀作笔,但刀锋改变了笔锋,也塑造了笔锋,甚至有些笔法加工出来之后,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笔法”,甚至是创造性的笔法。


那应该怎样在刻的过程中体现“书写性”呢?怎样做到笔画纤细如线刚劲如铁呢?

答:

杨轩!


u=3478586038,4052805949&fm=214&gp=0

请不要一脸问号的

看 着 我

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2017062207170370933

生于陕西岐山,现客居西安,修业于西泠印社鞠稚儒篆刻高级研修班。师从董扬先生。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骊山印社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篆刻》、《中国书法与篆刻》、《西安日报》等刊物,作品多次在全国展赛中获奖。

微信图片_20170710181553


微信图片_20170710172616

印章 (1)

微信图片_20170710172619

印章 (1)

微信图片_20170710172622

印章 (1)

微信图片_20170710172626

印章 (1)

微信图片_20170710172629

印章 (1)

微信图片_20170710172632

印章 (1)微信图片_20170710172612

印章 (1)

微信图片_20170710172635

微信图片_20170519104423

2017年7月11日 19:00

墨池学院特邀  杨轩老师
深入讲解细朱文印章刻制刀法

详情如下

微信图片_20170622145722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玉(微信:mochixiaoqing

· END·

{ 独 家 }

据悉,全国首个书法类APP——墨池,与杖藜书院达成合作,今后双方将就书法在线课程进行共同开发,丰富墨池在线课程,为广大墨友提供更为专业、多层次的在线内容,并特邀杖藜书院签约导师如:陈忠康、曾翔、刘彦湖、张羽翔、陈海良、王民德等全国著名书法家共同授课。

4

∇杖藜书院:

微信图片_20170710140258

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书法艺术为己任,现聘请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博士肖文飞、陈忠康为教学导师,沿袭肖文飞、陈忠康博士教学理论和方法、办学经验,倡导“学书循理、回归常识”的书学理念,注重培养书写技能和艺术创作能力,让书法融入当下生活并得以传承,着力探索一种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层次需要的书法普及教育的现代新模式。

杖藜书院,聘请肖文飞、陈忠康为教学导师,倡导“学书循理、回归常识”,注重培养书写技能和艺术创作能力,致力于将传统书法与日常生活、互联网、视频影像等领域技术相结合,开创一种全新的书法普及教育。

∇墨池:

墨池是全国首款书法社交平台,作为目前成长速度最快的书法社交平台,2年时间累积用户30,0000+,背后拥有强大的技术开发团队,服务范围涵盖微展、拍卖、墨池学院、书法字典、高清资料等多种新媒体服务。成熟运营书法社交、培训与文房开发等几大板块。

目前已经拥有100多位导师线上开课,其中不乏李双阳、王增军、李啸、仇高驰、何志斌 、胡海峰、廖炳智、王堂兵等著名书法家,还有高少珂、傅绍尉、毕云扬、武盼龙等诸多国展高手,更涵盖了楷行篆隶草极其系统的书法教学体系,致力于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专业的学习平台。


扫码“最新课表”一键获取

微信图片_20170710144549

墨池杖藜书院强强联合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答案就是
一大波导师即将来临

敬请期待!

算一算,南方入梅已经大半个月了
这段日子,南方人分别经历了
一言不合就刮风
一言不合就大雨
一言不合就天晴
简直360°无缝切换

微信图片_20170710154530

直到看到周一的太阳
徐掌柜就越“担(xin)(qing)(ji)(dong)
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再慢一点…
然而,该来的还是来了!

472655fda117409bab5fba398a213168

哈哈哈
你以为我说的是什么
我们的关注点只有一个

——墨池文房测评

首先说说撩倒各大书家的——墨象

微信图片_20170710160458

—— 墨象测评动图 ——

0d7e3816f269b735f0217659d2e102ed_20170710152957

2abd1ccd2ca43951860a5fcfbec40a56_20170710152134

5cc69703f95fe5b0076c52deced054e8_20170710153102

6f2ba316471f18260210b342d0fcd798_20170710152739

29e2da6bedbaffeff4f5fa5159a4ddca_20170710152812

140ea31bb5eadbf8bf85eda9a67c274e_20170710152511

677d81133f2107dd78f17b7bae0f5431_20170710152337

1475d8f432e88103ce098e814dff142b_20170710152559

b89ec62a37f2e26cd30eeb16dccf6426_20170710152423

—— 产品详情 ——

微信图片_20170710160959

点击购买2017070409081579472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

微信图片_20170710161108

在今年四月初的时候,网络“五体班”开课了,“五体班”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学完,按照篆、隶、楷、行、草的顺序依次学习五种书体,旨在厘清学员的学书思路,解决技法上的难题,开课学习的第一本字帖是篆书《邓石如白氏草堂记》,两个月的时间,学员们从零基础到能够熟练的临摹,进步可喜,所以制作了此次微展,希望学员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好地成绩。


云南海雁

IMG_8704

IMG_8705

IMG_8706

IMG_8707

学习心得:

学习篆书两个月,收获颇丰,我不懂书法,听毕老师讲课耳目一新,如沐春风。小篆的线条很丰富,逆锋起笔,中锋行笔,有提有顿,节奏感非常强,收笔顺势或回锋按顿。开始练习线条手老是颤抖,笔不听使唤,到后来的笔法字法章法,越来越觉得深奥,邓石如小篆“密不透风”字型紧凑严谨,“疏可走马”字体流快畅通,灵动洒脱,用笔圆润不失刚劲,方中见折,方圆并用,书写圆润婉通,劲丽厚重,章法布局上下左右协调,纵向取势,上下字距拉大,左右行距紧凑,行气通畅,气势磅礴。我基础差,学起来很吃力,很多难以理解,毕老师不厌其烦,耐心讲解和鼓励,视频逐字逐句的示范指导,经常催交帮我们点评作业,毕老师说:“书法没有捷径,必须勤奋刻苦”。通过这段时间的努力,有所收获,非常感谢毕老师!


湖北柳泉

IMG_8708

IMG_8709

IMG_8710

学习心得:

在毕云扬老师的指导下,我从今年4月份开始学习篆书, 这是我第一次开始接触并初步学习篆书。我们学的是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的《白氏草堂记》。经过3个月的学习,我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对邓石如的认识。历代书家,大都有个一官半职,而邓石如却是一个另类,通过学习,我知道他出身寒门,祖上都是贫民,枯老穷庐,他自己也是一介布衣,生活困苦,曾以采樵、卖饼饵糊口,备尝人间的酸甜苦辣,但他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刻苦,终成一代书法篆刻大家。我们现在是学他的字,同时也要学他的为人与品格。一是要学习他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他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家里住了8年,梅家藏“秘府异珍”和秦汉以后历代许多金石善本,他“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在梅家8年,前5年专攻篆书,后3年学汉分,从不间断的勤奋学习,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40岁时离开梅家,遍游各处名胜,临摹了大量的古人碑碣,锤炼了自己的书刻艺术,提高了他的艺术眼界与水平。二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不慕富贵、心性高洁、旷达平和、自然隽永、为人善朴的精神品格。他喜欢戴草帽、穿芒鞋、骑毛驴,似仙人一样独来独往。他性格耿介,无所合,无款曲,无媚骨,无俗气,称得上顶天立地的一个伟男子。他与官场人物不合旨趣,遂远离官场,返回民间。他同情弱贫,救济乡人,他养鹤爱鹤,犹羲之爱鹅。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书品与人品是那样的契合。

二、对篆书的认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篆书?一是因为篆书是中国汉字最早的书体,学习篆书能让我们“寻根溯源”,了解汉字最先的形态与发展脉络。二是能练习中锋用笔。篆书的用笔是最单一的,基本上就是中锋用笔,而中锋用笔是学习毛笔书法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的用笔方法,我们多写篆书,对于中锋用笔,对于锤炼线条的质量,都有极大的好处。通过学习,我不仅认识了这89个篆字,还初步懂得了篆书的中锋用笔,了解了邓石如篆书的特点,这就是“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记白以当黑,奇趣乃出”。邓石如开创了以隶法作篆的用笔先河,提按兼施,方圆并用,其结体的灵动,用笔的自然,打破了自李阳冰以来僵化的传统格局,作为震古烁今的书法大家,他是以货真价实的创新赢得我们尊敬的一个典范。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一个书法的道理:学书要以古人为法,但又不能囿于古法,需顺应自然,遵从“自然”之法,我手写我心,这样才能走出一片新的广阔的天地。

三、收获与不足。这3个月的学习,我有了以上的一些收获,懂得了篆书的基本用笔方法,初步掌握了篆书结构的一些基本规律,但也有一些不足。一是用笔还不够流畅,可能是对篆书的笔画与结构还不是很熟练吧,二是中锋用笔有时候还不能完全做到,时有侧锋出现,这也是用笔还不是很熟练的原因,三是“密处不使透风”,写到密处的时候,有时把握不是很到位,不是太密了成“瞎眼”,就是太疏了,空太大,我想,这一是因为我对墨的洇染程度还不是很了解,调墨的量没有控制好,二是书写时对笔的控制还没有完全掌握好。以上不足,我想只要多写多练一定能够克服的。

感谢毕老师及助理老师的精心辅导,还有这些一起学习的同学。毕老师认真负责,讲解透彻,视频里每一个笔画的书写都相当清楚明白,使我们获益良多。真心感谢毕老师!相信以后的学习一定会有更多的进步与收获!


湖北孙冉冉

IMG_8711

IMG_8712

IMG_8713

IMG_8714

学习心得:

第一次学篆书,觉得学书法有老师真的很关键。跟着毕老师学了两个月,虽然时间很短,但学会了很多东西。上课时,听老师的话很重要,跟着老师教的一步一步走。平时没上课的时候,老师在群里说的话也是要留意的,在这里面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同学们发的的作业,有时也会拿来跟自己的比较,看看自己哪里不足,取长补短。在这样集体性的班级里,让我在学习的时候更有目的,更有效率,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书法的博大精深和自己的微不足道,以后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河北王菊

IMG_8715

IMG_8716

IMG_8717

学习心得:

和毕老师学习书法是一段很快乐的时光,我从对篆书窍不通,到现在对邓石如白氏草堂记有了一些理解和认识。毕老师讲课有两个特征一是讲的细致,从用筆到结构遂一讲解,二是示范全面,每一个字全都示范,让我们全面了解帖子,对临写很有帮助。我相信在毕老师教授下,我的水平还会再提升。


上海魏蓉

IMG_8718
IMG_8719

IMG_8720

学习心得: 

当通临完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看到六尺幅的四个条屏并在一起挂在面前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喜悦。

回望两个月前开始跟毕老师学写小篆,零基础起步,老师从起笔行笔收笔写横竖开始示范,到解析帖中每个字的特点,视频示范,自己对照着练习。一开始总是锋藏不住,毫铺不开,手发抖,站着写总感觉没有支撑…,书写中一个个问题暴露出来,有些反映在交作业的字中,有些是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每当老师发现问题都及时指出来及时答疑,接下来的练习就有了关注点。一步步走过来,直到学会一些书写方法,看到面前的成果,内心着实感到充实。

如果对书法的兴趣爱好只停留在愿望,而不付诸行动开始正规的学习,那么永远都是在原地打转,不会有任何进步。

很欣慰选择从零开始正规学习,很幸运有毕老师这样具备自身素质、负责任的老师作引领。由衷地感谢毕老师及其团队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的辛苦指导!“书法有法”,“书法是需要传承的”,这是毕老师公开课上打动我的话。接下来会有很多要学习的东西,紧跟老师,后面会有更好的风景!


北京王珊

IMG_8721

IMG_8722

IMG_8723

学习心得:

我在五体班开始学习时,是有些惶恐的,因为自己是初学,只写过短时间的楷书,没什么基础,担心跟不上进度。经过2个月毕老师专业系统的授课辅导,学友们的榜样,自己按部就班的跟进学习,找到些感觉,增强了信心,也完成了作业,很是兴奋。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有更大的收获。感谢老师和学友们!


湖北胡超玮

IMG_8724

IMG_8725

IMG_8726

IMG_8727

学习心得:

跟随毕老师学习邓石如《白氏草堂记》已经有两个月了,从一开始没有接触过篆书到现在有了初步的认识。关于学习邓石如篆书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锋行笔,篆书笔画厚重,多是长线条,这就要求写出来的
笔画要有张力、流畅、有力道,按毕老师的讲解就是运笔要如蚕食叶、
如蚕吐丝,

二、圆中有方,方中有圆。邓石如的篆书不都是圆的,时常外轮廓方,内轮廓圆,这样在字型上变化就比较丰富、有美感。

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邓石如的篆书作品笔画很密集,用完白山人自己的话说就是’疏可以走马,密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黒,奇趣乃出,。疏使字体流畅,密使字型严谨、厚重,疏密对比强烈,有对立统一的美感,气势磅礴。

总之学习篆书就是要多写才能写好它的笔画,这是要实实在在下一番功夫的,也很幸运能够跟随毕老师一起学习,以后我会更加努力练习。


湖北陈菁

IMG_8728

IMG_8729

IMG_8730

IMG_8731

学习心得:

认识毕老师已有十年之久,十年前跟着毕老师学过几天隶书,那时候是第一次用毛笔认真写字,犹记得写了几天后毕老师说我悟性还不错,让我更想好好学习毛笔字。不过后来读书去了武汉就没有再好好练过了,工作又辗转几个城市,没有时间长期待在荆州跟着老师一起学,但是有空回去了还是回去毕老师的书法社看看,现在再开始学基本可以算是零基础了。现在毕老师开的网络五体班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微信群里跟着毕老师一起学,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一起努力,相互鼓励,更坚定了我好好学习书法的决心,这次再不会半途而废了,好好把握。

五体班首要学的是篆书,以前没有写过,买到字帖后翻开一看就觉得这也太难了,既不认识字,而且很多字都非常复杂笔画也多,但是慢慢跟着毕老师学习,掌握笔法后觉得那些看起来很复杂的字写起来也不是那么难呀,一起学习的班上很多同学写的也非常好,现在看到别的同学写的比我好,整幅作品落款完整气势磅礴,我内心也很羡慕。我会抓住这次五体班的学习机遇,跟着毕老师一起好好练字,争取早日写出一副完整作品,期待这一天!


江苏梅祖琴

IMG_8732

IMG_8733

IMG_8734

IMG_8735

IMG_8736


浙江杨纪华

IMG_8737

IMG_8738

IMG_8739

学习心得:

我是一名厨师,掂勺翻锅游刃有余,可拿起毛笔手就不听使唤了,一个劲的哆嗦。记得两个月前,有幸进了毕老师的五体班。零基础的我对老师的教导认真对待,绝不马虎,从一笔一话练起,每天下班回家练书到12,从未间断,在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下,z终于按时完成作业。这两个月的学习,让我知道了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都是一笔一划练出来的,只有坚持练习下去,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成绩,我会坚持到底的。


湖北阳敦平

IMG_8740

IMG_8741

IMG_8742


桂林房修华

IMG_8743

学习心得:

学习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两个月了,对于隶法入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等特点,在单字临习的时候是有感受的。那么先秦的篆书和清朝的篆书在笔法上的区别是什么呢?我想毕老师给我们临邓石如的篆书是想更接时代吧。我的作业完成得很吃力,是因为单个字没有过关,以后多临习吧。加油加油!


芝加哥陈伟彦

IMG_8744


 

毕云扬简介:

IMG_8745

畢雲揚,号逸楚堂,湖北荆州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创立逸楚书院。弘堂书社社员,南吴门书社社员,荆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墨池学院特聘导师,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成员,被“书法报”评为全国优秀书法教师。书从篆隶入手,于峄山、礼器、石门、北碑等均有临习,行草用功于唐宋,上溯二王手札、《大观阁帖》,兼习小楷取其静气。以篆隶养笔,得其朴厚、方整。拓而为大,不规规于摹拟,得其风韵,散逸。偶有参展,只为一记。唯有久久为功之日课,为求索经典之上上法。

47 八指头陀述怀32cmx29cm2016

在书法学习中,背字帖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功课。

初学者能否快速地掌握书法的特点,把字写得既漂亮又符合艺术要求,是每个书法学习者所向往和追求的事情。

但在实际操作中,并非如此,初学者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最突出的是:怎么写也写不像,或者是临过的字会写,没有临过的字不会写。

由此,在思想上产生了彷徨和困惑,在精神上产生了苦恼和失望。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学会背字帖。

48自作满江红 江南行旅180cmx96cm2016

以写助背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看十遍,不如手抄一遍。”

背字帖亦然,背字帖首先离不开临摹,临摹在技术上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一个是临帖,另一个是摹帖。

先说摹帖。摹帖有两种:一是将纸蒙在字帖上,透过阴影直接进行摹写(注意在字帖上蒙上透明的塑料纸,我们叫玻璃纸,以免伤害字帖)。或者用复印机复印后直接摹写。

这种方法的特点:直接、简单、准确,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是将纸蒙在字帖上,透过阴影用铅笔把字帖上的字双钩下来,然后在双钩的空心字上进行摹写。这种方法的特点:更加注重了细节的把握,增加了摹写的次数,提高了记忆的频率。

再说临帖。临帖也有两种:

第一种是看着字帖写,这叫看临。这种方法的特点:一是能锻炼眼睛的准确性和敏锐的观察力;二是能锻炼手的控制性和模仿能力的形成。

第二种是凭记忆临写,这叫背临。这种方法的特点:一是能锻炼大脑的思维、记忆能力;二是能锻炼手的控制、模仿能力。

临、摹这两种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摹帖侧重技术方面的训练,临帖侧重思维方面的训练。

临摹的共同点是:都能调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达到协同作战的作用,大大增强了临摹字帖的时效性、准确性、记忆性、控制性。这种临摹的方法表面上看速度有些慢并且有些麻烦,但实际上这种方法是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痛快而丢掉了准确和效率吧。如果没有了准确和效率,我们所做的功也是徒劳的,那将留给我们的是痛苦、无奈和彷徨,到最后听到最多的评语是,“好好打基本功”这个再熟悉不过的话题了。

52黄山谷水龙吟30cmx17cm2015

以思助背 

俗话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个有思想的人,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如果能弄明白字帖上的字为什么那样写,做到心中有数,那是再好不过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与古人对话”。在书法名帖中,从笔画、结构再到章法,每处都是有思想、有变化的,并非随意安排。我们只有读懂它,才能更好地驾御它。其实想搞清楚也并非难事,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其规律性。只要能找到规律,一切都变得简单了。

我们可以把每个汉字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然是个体,它就有空间、方位,有上下、左右、内外。在汉字“米”型的空间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等的具体形态,以及它们所占的位置和比例。

研究发现从汉字的笔画到结构之间都有其规律。从方位上分:“上下、左右、内外”。从形态上分:“上下”是竖线;“左右”是横线;“内外”是“十”字线。从艺术上分:竖线分长短;横线分宽窄;“十”字线分大小。然后,我们再把方位和艺术结合“上下分长短;左右分宽窄;内外分大小。”

53八指头陀太湖舟中遣兴32cmx14cm2015

有了“上下、左右、内外”,就如同有了“坐标”。有了“坐标”,就能找到汉字笔画、部首的位置(在上、在下;在左、在右;在内、在外)以及各个部位的形态和规律。

可以清楚地看到:上边写长了,下边就要写短;左边写宽了,右边就要写窄;里边写小了,外边就要写大这一辨证的思想、理念。只要掌握了这些思想、理念,并把这一思想、理念运用到学习中去,一切都变得简单、容易。就像枪有了“准星”,一瞄一个准。

基础理论就是艺术的根,根的作用是为艺术输送营养。把基础理论扩展到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如用笔、用墨、章法、款式等等,既扩大了书法艺术创作的思维空间,又丰富了书法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使书法艺术得到蓬勃地发展。

艺术告诉我们:艺术有变化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

艺术的变与不变,一是根据天时、地利的变化;二是根据周边关系的变化。在每一种字帖中,笔画、结构就如同专利,具有独特性;在每种字帖中,笔画、结构之间又有方圆、粗细、相向、向背之别,正是这些变化,使我们的书法艺术独特而又丰富。所以,在学习背字帖的过程中,要灵活地掌握,要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道理。例如在书法的结构中:上边可以写长,下边也可以写长;左边可以写窄,右边也可以写窄,关键是它们不能同时出现在上下或左右的区域,只要掌握住这些原则,背字帖就变得容易、简单了。

该走的路,是必须要走的,谁也躲不过,就是躲过了,回头还要补上这一课。等到回补的时候,你会发现当初已经走了很多弯路。在书法学习中,如果学会了背字帖,那将是一条直通车,你会在书法的道路上走的更快。相信一个成功者永远属于那些永不放弃的人,敢于进取的人!

1_副本

伊秉绶(1754—1815)

伊秉绶,字祖似,号墨卿,别署南泉、秋水、西湖长,晚号默庵,又称伊汀洲,福建汀洲宁化人。清学者、书法家。其父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御史、光禄寺卿。幼秉庭训,师从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后受大学士朱珪的赏识与纪晓岚的器重,拜纪为师,又拜刘墉为师学书法。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1799)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迁为扬州知府。历署河库道、盐运使。以父丧离职,遂不再出。

工诗古文,究心理学,精书法,行、楷、隶皆工,尤以隶书独具特色、雄冠清代。有《留春草堂诗》、《坊表录》、《修齐正论》、《攻其集》等。

2_副本

 

隶书三言联 1798年作
志於道,时迺功。
嘉庆三年六月九日长生古瓦斋,素人先生尊兄属,弟伊秉绶书。

3_副本

隶书四言联 1805年作
变化气质,陶冶性灵。
书为叔鱼三弟清正,乙丑春日,伊秉绶。

4_副本

隶书四言联 1812年作
经经纬史,仁仁义宜。
书为新严先生年丈教正,壬申立夏年,弟伊秉绶。

5_副本

隶书五言联
宿卫长杨贵,春营细柳严。
书奉晏亭五兄同年正之,年愚弟伊秉绶。

6_副本

隶书五言联
正谊不谋利,修辞立其诚。
书为伯勤大兄是正,宁化伊秉绶。

7_副本

隶书五言联 1804年作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
书为昇屏二兄雅正,嘉庆九年小雪,汀州伊秉绶。

8_副本

隶书五言联 1812年作
文章千古事,风雨十年人。
壬申暮春,伊秉绶。

9_副本

隶书五言联 1807年作
世家传旧史,盛业继前修。
书为省庵四兄大人雅正,嘉庆十二年六月望,世寓弟伊秉绶。

10_副本

隶书五言联
道出古人辙,心将静者论。
勉基贤弟雅属,秉绶。

11_副本

隶书五言联
巍峨拔嵩华,萧散在琴尊。
书为鉴三四兄亲家雅正,姻弟伊秉绶。

12_副本

隶书五言联 1815年作
江山丽词赋,冰雪净聪明。
嘉庆乙亥长嬴,味芸仁弟属,秉绶。

13_副本

隶书五言联 1803年作
政声韩吏部,经义董郎都。
句赠云岡三兄老先生并正之,嘉庆八年二月朔,汀州弟伊秉绶。

14_副本

隶书五言联 1814年作
清诗宗韦柳,嘉酒集欧梅。
閼逢閹茂之春,伊秉绶。

15_副本

隶书五言联
官闲读书乐,亲健得天多。
书为善斋大兄同年是正,汀州年寓弟伊秉绶。

16_副本

隶书七言联 1805年作
文比韩公能识字,诗追杜老转多师。
句赠正邻行书翰林并求是正,嘉庆乙丑春日,寓弟伊秉绶。

17_副本

隶书六言联
渊明不求甚解,少陵转益多师。
汀州伊秉绶。

18_副本

隶书七言联
东华钟庆高青镜,南国承图寿紫觞。
奉祝淬峰先生五十初度,汀州伊秉绶。

19_副本

隶书七言联
好装书画终年住,欲问风波此地稀。
书为澹园二兄雅政,汀州伊秉绶。

20_副本

隶书七言联 1811年作
梅花百树鼻功德,茅屋三间心太平。
书为梅石五兄大雅清次,辛未中伏,弟伊秉绶。

21_副本

隶书七言联 1815年作
清门宾胄诗书泽,嘉日投壶忠孝家。
敬题招武将军祠堂,即呈贤裔竹庐都尉正之,嘉庆二十年乙亥岁八月朔,扬州旧守汀州伊秉绶顿首。

22_副本

行书七言联
惜福常留当户草,安心曾识下簾人。
汀州伊秉绶。

23_副本

行草五言联 1814年作
茗杯眠起味,书卷静中缘。
道和年台属香光真迹,閼逢閹茂之岁,伊秉绶。

24_副本

行书七言联 1815年作
黛色参天二千尺,名花出地两重阶。
书为讷斋六兄雅正,乙亥中伏,伊秉绶集句。

25_副本

行草七言联
诗到老年惟有辣,书如佳酒不宜甜。
书为岳翁六兄属,伊秉绶。

26_副本

行草五言联 1807年作
赏心於此遇,欲辨已忘言。
集陶句,嘉庆丁卯仲秋佳日,宁化伊秉绶。

27_副本

行草七言联
再游又遇称觞节,百寿应归作德人。
恭祝亦园大兄大人七旬寿庆,汀州寓弟伊秉绶顿首。

28_副本

行书五言联
披云对清朗,乘月弄潺湲。
书为襄阁年兄孝廉雅政,汀州伊秉绶。

29_副本

行书五言联 1815年作
书有千年对,门容二仲过。
香光楹帖墨迹在曾宾谷处,临为心原三兄,乙亥新秋,秉绶。

30_副本

行书五言联 1807年作
崇情苻远迹,淳意发高文。
丁卯中伏,伊秉绶。

31_副本

行书五言联
兰气熏山酌,竹声兼夜泉。
书为霁峰五兄正,集唐句,伊秉绶。

32_副本

行书七言联 1807年作
立脚怕随流俗转,居心学到古人难。
嘉庆十二年中伏日,汀州弟伊秉绶书。

33_副本

 

行书五言联
春暖观龙变,秋高听鹿鸣。

—— END ——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书家之—,影响了中国书法的主流发展方向。关于他对书史的贡献,众说纷纭,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王羲之将书风由古质变为新妍,其楷书、行书、草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帖学源头。可惜的是,王羲之没有—件真迹传世,我们无法窥视其书法的真实面貌,这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大憾事。

现有的书史中,大多将王羲之书法风格的法风格的形成归结为对前代名家的学习,从而忽视了民间或者普通士族阶层对其书法的影响,即使有所设计,也仅限于近现代出土的一些魏晋简帛残纸与其书法的关联性,很少能溯其源头。随着敦煌书法的发掘,王羲之书法的发展脉络变得空前明朗起来,我们从中逐渐看到了一些“蛛丝马迹”,现结合敦煌出土的汉简及遗书,对王羲之与敦煌书法的关系做一系统梳理。

一:敦煌汉简与王羲之书风的渊源

1907年,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斯坦因在敦煌以北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708枚汉代简牍。此后,接连有大批简牍出土。敦煌汉简的面纱被揭开,一座中国书法的宝库也随之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惊奇地发现,以往书史所记载的内容,如关于行书、章草、楷书等书体的产生与发展,依照敦煌出土简牍及遗书去审视,所有错讹和偏差。然而,随着西北大量简牍残纸的出土,这些古代论断被逐渐推翻,由此,中国书法史迎来了新纪元。

IMG_8692

谈论中国书法史,王羲之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以往的书法史在谈到王羲之书法师承关系时,大多以主流名家书法为主,以朱天曙的《中国书法史》为例:“王羲之的草书是书法史上草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的草书早期从张芝入手,后转今草。其作品在今草的体势中使用了许多章草用笔,字形趋横势,转折多用翻笔,中锋、侧锋并用,质朴与妍美并存。

这种草书,对王献之的一笔书,唐代张旭、怀素的狂草都有重要影响。”这种论述,很容易给人以王羲之创造草书的错觉,他在由章草转为今草这个过程中的博采众长,很少有人详细探究。即使后来有人提出的《李柏文书》等魏晋残纸书法与王羲之行书的一脉相承关系,也没有从根本上探析王羲之书风的渊源。而随着敦煌书法的问世,王羲之书风的传承关系变得逐渐明朗开来。

IMG_8693

先从草书谈起。据书史记载,王羲之的草书早年学张芝,受张芝影响较大,孙过庭在《书谱》中记载:“吾书币值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当雁行。”可见,王羲之认为张芝的草书是在他之上的。在敦煌汉简未发现之前,没有人对张芝的草书提出异议,认为其草书风格的形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对着敦煌简牍的出土,我们不得不重新去审视从王羲之到张芝再到敦煌汉简之间的传承关系。书史记载,今草是由章草发展而来的。

“章草”一名首见于张怀瓘《书断》:“献之尝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

IMG_8694

关于章草的产生,文献记载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说西汉元帝时史游作章草,“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书,兼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一种是东汉章帝时作章草;一种是说杜度作章草。

上述文献记载,使书法界认为章草形成于西汉末,成熟于东汉。然而,对着敦煌等西北汉简的发掘,这一观念得到彻底改变。我们来看敦煌马圈湾汉简中西汉宣帝时期的簿册、书牍和王莽时期的奏书底稿,这些简牍书法早已是成熟的章草。同时,在这些简牍里面,有部分简书是解散隶书,急速简易的草隶,由此证明,章草的成熟应在西汉中期无疑。这些以敦煌为中心的河西简牍,具体表现由草隶至章草的发展过程。

IMG_8695

在这些书法遗迹中,我们可以都清晰地看到张芝草书的影子,它们产生的年代都早于张芝,由此可以推断,同为敦煌人的张芝,必然在当地书风的影响下,通过整理变法,形成了自己的草书面貌。

他不是在戛戛独造,而是有广泛的民间基础。我们再看楼兰出土的魏晋时期的残纸,通过分不难发现,这些赵氏的书法风格与敦煌简牍的草书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同属于西北地区,地域书风的影响,使它们走在了―起。而王羲之的草书,正是在对前代名家和这些民间书法的学习与传承中逐渐形成的。

IMG_8696

也许有人问,王羲居住江左未必至过西北。然而我们翻阅史料可知,在两汉魏晋时期,敦煌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和内地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风的交流。我们找不到确切的史料证明王羲之就是学的敦煌汉简、魏晋残纸书法,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王羲之生活的年代,这种书风在民间顺应历史的潮流,将其整理研究,进而形成自己的妍美书风。

IMG_8697

在以敦煌为中心的西北汉简中,还发现了早期行书的身影。如敦煌马圈湾木牍,可以看到行书的笔意,证明了早在西汉中期,行书笔意的书作已经出现。再看西北地区出土的魏晋时期的残纸,如《李柏文书》《九月十一日手札》,这些残纸的书写时期和王羲之差不多同一个年代,和王羲之书风极其相似,而这些残纸又出土于西北,和敦煌汉简到魏晋残纸到王羲之行书这条行书的完整的发展脉络。

以上实例充分证明,以敦煌为中心的西北汉简中的行书笔意的书法,正是王羲之行书书风的源头。

IMG_8698

接下来,我们将视角转向楷书。关于楷书的产生,历史上曾有过这样的记载,康有为引王愔语称:“王次仲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汉章帝年号)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

1991年,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简牍,其中,有书写墨迹的麻纸四块,被命名为“悬泉置麻纸墨迹”,我们以其中字迹最多的一块残纸分析发现,其中一些字的用笔已经是地道的楷书,如果将“悬泉置麻纸墨迹”与钟繇的《荐季直表》作对照,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一脉相承的用笔和结体。这种墨迹的用笔方法已经不同于汉代一般的隶书用笔,虽然还保留有隶书的形态,但已经是早期楷书的面貌了。

IMG_8699

通过敦煌大量简牍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胆提出一个推断:在汉代以敦煌为中心的西北地区,正是楷、行、草书的发源地。当官方正统的文字还在缓慢进行之时,这里已是生机盎然,不同的书体正在酝酿生成,进而通过与内地的交流传播开来,及至魏晋,在各种历史因素作用下,促进了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形成,并影响着中国书法史的进程。

二:王羲之书风对敦煌遗书的影响

关于敦煌遗书,郑汝中先生在《敦煌书法管窥》一文中有详细阐述:“敦煌遗书的内容十分广泛,因为出于寺院,绝大多数是佛经和寺院的文件,或以寺院为中心的社会经济文书。也有其他宗教,如道教的经卷和释义。非佛经的写卷,约占15%,但历史价值极高。总体分类可以分为:宗教经典,儒学圣典,文学资料,史地资料,语言文字资料,社会民俗资料,社会经济资料及科技资料等。社会文书方面,包括官署的公文档案,特别是归义军时期的牒状,等等,包罗万象,无所不用,酷似一个图书馆的藏书。”

IMG_8700

在这些遗书中,有三种王羲之书法的临本,在王羲之真迹未能流传的情况下,显得弥足珍贵,它们是斯.3753、伯.4642王羲之《十七帖》残卷(唐人临本),伯.2555《王羲之书宣示表》临本,伯.2544《兰亭序》临本。这些临本的发掘,充分证明了王羲之书法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敦煌遗书的影响,尊称为敦煌“三希堂法帖”一点都不为过。

IMG_8701

敦煌发现的斯.3753、伯.4642王羲之《十七帖》残片,为《十七帖》中第3、716帖之片段。通过对比可知,三帖用笔相同,结构相近,风格统一,其中字法大同小异,且纸张均为浅蓝色,因此,我们推论这几件作品可能出自同一人之手,其遗书水准与唐名家临本相比不相上下,可见王羲之书法在致煌的影响力之大。伯.2555包括两种法帖,其一就是《王羲之书宣示表》临本,我们结合敦煌文献可知,敦煌书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王羲之《宣示表》的影响。

此表开始部分“尚书”至“阿是”与传世《宣示表》相同,下面漏抄了一段。最后十四个字在传世《宣示表》上没有,“冈(罔)多新厝,奈何奈何,不具,羲之白”,这完全就是王羲之手札的口吻。

IMG_8702

很明显,该帖的作者对王羲之的法帖相当熟悉,这再次证明了敦煌遗书收到了王羲之书法的影响。伯.2544为《兰亭序》临本。我们知道,王羲之的书法地位,到了唐朝达到顶峰,唐太宗亲自为其立传,并推王羲之书法“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

官方如此推崇,民间必然效仿。在王羲之的墨迹临本中,《兰亭序》临本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在敦煌遗书中,除了伯.2544之外,伯.2622、伯.4764、斯.1601也值得一提。

IMG_8703

在部分遗书背面,有一段《兰亭序》习字内容,虽然看上去不太灵动,但是点画浑厚,起收笔以及转折处沉着有力,可能是取法褚遂良摹本;伯.4764中间夹着则夹临有一段《兰亭序》,只有起头的一部分,像是取法冯承素临本;还有斯.1601,沃兴华先生在《敦煌书法艺术》一书中称:“斯.1601号是一件学生临摹《兰亭序》的作品,每行起首字由老师临写,作为范例,特别工整,字作正局,原帖上略带草意的的‘若,‘临’,也都改成行楷了。学生每个字写两行,一丝不苟。”这些临本,再次印证了王羲之书法在唐朝影响之广泛。

在敦煌遗书中,像上述在王羲之书风影响下的书法作品还有许多,而敦煌遗书中保留的王羲之法帖的临本也证明了这些书家学习的过程。这些实例充分表明,敦煌遗书书法风格在形成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王羲之书风的影响。

1.书画上姓名章,不可以印比字大。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

2.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

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须盖了。

3.国画横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须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4.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5.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喧宾夺主。

6.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末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7.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8.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

9.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10. 盖二印,上阳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11. 盖二印,上阳文,下阳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12. 盖二印,上阴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IMG_8690

13. 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制肘,就失去自然现象。

14. 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就失敬了。

15. 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

16. 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上,须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17. 普通印泥不适用於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

18. 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

19. 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20. 画上不可题打油诗,一来识者奚落,二来作品就贬为低俗。

IMG_8691

21. 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一来失礼,二来破坏画面。

22. 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3公分 比较适中。

23. 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以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1公分 适中。

24. 落款字下不盖印,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脱离字行,而成画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25. 书画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灭了美丽的画面。

26. 小画不可题大字,大画不可题小字。小空不可题字多,大空不可题字少。

27. 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三印以上,应盖二印,或一印妥当。

28. 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

29. 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

30. 画上不可题上粗俗字体,致影响画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

31. 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小印章。其余不可盖,如统统盖上,行气就破坏了。

32. 贮藏印泥宜用瓷缸,晶玉亦可,最忌紫砂煨瓷,因期能吸取油分,易使印泥乾燥。又铜锡银漆器犀象及石制者,皆不相宜。

33. 每隔十日或半月,以骨签翻调一次,因砂体下沉,油性浮上,故须常调使之匀和也。

34. 图章盖印泥时,手势宜轻,轻拍印面所黏之朱已逾而匀,乃盖於纸上,须将印持正按下,切勿动摇,纸下宜垫以薄书一本。

35. 图章宜随用随揩,以免积垢,而影响色泽。

36. 印泥用过后,即须将缸盖盖好,防尘埃侵入,有损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