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故宫收藏系列

宋 吴说、张即之墨迹


故宫法书新编 第十八辑

其实台北故宫从上一册朱熹开始已经默默掀起了一场网点技术革命。新编系列的网点处理一直是为书友诟病的,摄影细腻到一定程度网点短板就突出被暴露于视野中。从上一册开始制版已改为调频网,可见的网点一下子消失了,改为极细小的颗粒组合,其实台北故宫早已在学刊上采取了这种技术,这回只是自然过渡而已。调频网会改善网点,但同时会带来锐度的降低和对色彩还原度的挑战,其中的平衡是关键。

以效果论,新编改版后是有进益的,色彩掌握尤其值得称道。

除去制版技术外,新出此册用纸又经调整,这大概已经是新编系列第六还是第七次调整用纸了,我个人认为这次效果最佳。基本不反光却能反映墨色浓度,硬度降低,翻看时手感大幅提升,一改原来”置案如砖头,翻动如铁板”的尴尬。

IMG_8753

IMG_8754

吴说书体现着宋人对晋唐的理解,虽台北故宫藏品以尺牍为主,件数不少。新编的吴说部分摄影大多不甚精,显得有些年头,墨色偏实。

张即之是南宋书家中极具个人面貌的,争议很大,与大王一脉精致细腻含蓄之书风不同,大字”敢”字当头,敢破敢立,小字用笔却委婉优雅,呈现两种面貌。新编虽只收三件张即之,然制印均堪称精品,两件尺牍纸纹丰富,最后的长卷虽是伪书,亦为首次披露。

1夏末帖

开首的夏末帖遍很能代表此册吴说部分的水平,墨色较实,而且笔划边缘多有镶边现象,这常常出现在老片子制版并进行增锐处理后,85分

IMG_8755

IMG_8756

不说别的,吴说笔墨是极佳的,宋人虽一定程度上放开的对形的追求,但笔墨依然远优于元明人。

2致明善宗簿尺牍

IMG_8757

效果略优于前作,85-90分

IMG_8758

3二事帖

吴説尺牍中有几件效果明显出乎其类,此即其一。摄影柔和,眼睛一下子感觉很舒服,90分

IMG_8759

IMG_8760

4百姐恭人尺牍

细看了各帖的收册信息,方知道缘由。新编本册中的九帖均来自《宋吴说尺牍册》,摄影水平划一,应是同时同批,片子较老(而非录于此册的四件明显为新摄)。此帖亦然,85分

IMG_8761

IMG_8762

5致二哥尺牍

IMG_8763

85分IMG_8764

6垂喻帖

IMG_8765

85分

IMG_8766

7致大孝宣教尺牍

又一个例外,纸色极深较难表现,90分

IMG_8767

IMG_8768

8致款士提举尺牍

IMG_8769

85分IMG_8770

9衰迟帖

本册中以此件镶边现象最明显,80-85分

IMG_8771

IMG_8772

10庆门星聚帖

这是原册中的首幅,墨色剥落极甚,85分

IMG_8773

IMG_8774

11致堂上太宜人尺牍

85分,墨色真是够实的

IMG_8775
IMG_8776

12致御带观察尺牍

吴说最后两件幸而都是新摄,90分

IMG_8777
IMG_8778

13私门帖

90分,吴说就此收场

IMG_8779
IMG_8780

14与殿元学士书

新编此册的亮点毫无疑问是张即之的两件尺牍,“与殿元学士书”更是张尺牍中最闻名之作。摄影无可挑剔,这其实是台北故宫首次原色原大印出此帖(二玄《宋元明尺牍名品选》同样开本却缩小了),当得最佳印本,95

IMG_8781
IMG_8782

15上问帖

这两件尺牍书印俱佳,清爽疏秀,笔墨转折变化灵动丰富,与北京故宫藏台慈帖的硬朗风格不同。两件皆书于牙色印花笈上,更添魅力。95分

IMG_8783
IMG_8784

补笈纸一张

IMG_8785

16李衎墓志铭

对这最后一件很多朋友表示失望,我却觉得是难得的资料。

与蔡襄《谢赐御书诗》相同,台北故宫此件李衎墓志铭亦是临本,但首次高清出版,我非常认同“不识假无以辨真”,有邻馆本的好要与此件对照方得彰显,可惜有邻馆本却没有原色原大佳印。95分

IMG_8786台北故宫此件用笔滞涩,全无有邻馆本之游刃,笔墨差距可以道里计。临写人有自己的习惯,写一段就露出马脚,赶紧又向张书靠拢,但也仅做到形似而已。IMG_8787

印制非常舒服、传神,通过精印可看出起笔处描笔极多。

IMG_8788非常细腻IMG_8789

二跋亦均为伪临

IMG_8790

总评

全册平均88分,主要是吴说的几件拉了分数。虽然如此,我看到的更多是希望。只要是新摄,新编的纸墨配合已经调节到一个稳定的较高水平,再加上改为调频网,让人对前面诸册的再印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