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魏晋,是书法不可逾越的高峰。魏晋书法,其实只是魏晋名士的冰山一角而已。

只有了解魏晋,深入魏晋,才能真正的明白魏晋书法的源头和土壤。

遥想,一千八百多年前的魏晋名士们,确然是空前绝后地达至“悬崖”边的风流绝唱——此后至今,江河日下,士风日下,那一抹“悬崖”几成孤岭,横绝千载,偶尔或有些些梅兰竹菊之浅吟低唱,也不过遥致几缕挽歌而已。

微信图片_20170710174643大生作品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大生其学与其书

文/马玉琛

大生者,本姓刘。大学毕业后离开古都长安,赴羊城学易、学琴,更名刘蟾。因其八字纯阳,古体劉字又为卯金刀——为太阴之相,故取蟾字为名。蟾者,月精、太阴也。

大生是桥山人。每年清明黄帝陵祭祖,即在其家门口。年年寻根,岁沐古风。

中国人讲命相,讲冥冥之中。高天厚土,朴茂古风,孕育其人。大生清瘦而精神健烁,眼灵小而目光深邃,待人执古礼,访友必携琴,谈吐很儒雅,坐卧皆有形。

微信图片_20170710174647

在校读书时,吾即断言,大生有文心,文心可雕龙。

一时兴来,遂安排其为本科生作学术报告,记得所讲乃佛教偈子。老师中有尊者听后坦言:此生所讲,吾辈有许多尚未读也。时至今日,大生仍保持着吾校本科生为本科生开讲的学术记录。

微信图片_20170710174653

毕业时曾谋其留校,可惜与校方选材硬件不符,遂使一只花孔雀,张翅东南飞。两年后,折而北返,留居首善之地京华。吾以为此路可行,想昔日北伐,红军长征,皆首义南方,然后北上,“革命”方能成功。

南去而北归,为地理图标。大生胸中之志,未见丝毫改观。居今好古、澄心向佛,其间以易求变通。学问如百草,逢春便茂盛。凭此只笔,安身立命。


【大生作品展示】

微信图片_20170710174836

◆◇◆◇

微信图片_20170710175102

◆◇◆◇

微信图片_20170710175105

◆◇◆◇

2

◆◇◆◇

1


大生简介

微信图片_20170710174638

大生,又名刘蟾
陕西人,客居北京。
擅书法、古琴。
80后作家,《中国书房》丛刊执行主编,
出版《诗经密码》《悬崖边的名士:魏晋政治与风流》《诗说中国》等书。

何为建安风骨?
魏晋玄学到底说的是什么?
第三讲 《广陵散》真的绝迹了吗?

2017年08月09日 20:00

墨池特邀 大生导师
为你讲述魏晋政治与书法风流

详情如下

微信图片_20170711150603

第一节1元试听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  END  ——

慈善捐助

看来

这一切已经不住了

仇高驰 其实是

一位慈善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MG_8848

IMG_8849

IMG_8850

IMG_8851


枕霜饮冰写真书

——走近书法名家仇高驰兼为纪念先生

“小善大爱”书法义捐活动两周年而作

文/黄继锋

仇氏高驰者,字眇斋,号枕霜,别署眇斋先生、枕霜阁主人,乃为“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江苏丰县籍著名书法家是也。2015年7月10日,岁次乙未年小暑后三日,仇先生于徐州云龙湖畔之市立美术馆,义捐义展60余幅书法扛鼎之作,将130万余元所得倾囊捐赠徐州市红十字会,注入“高驰博爱基金”,希冀以此善款用于助残、助学、助困等民生事业。

彼时,善人善举融入大情大爱、好山好水映照盛世盛景,一个人于顷刻间温暖了一座城。时光荏苒,一路艳阳,仇先生在此活动后不久,即以等身名誉荣任省书协副主席,客居金陵。近日,吾再访枕霜阁时,见贤思齐之情愈发迫切,遂以正言记之也。

1

有学界专家指出,惟有中国书法,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才是中国符号中最为凝练的物化形态,才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方式与途径。笔者高度认同这一观点。根植于中华文明厚实土壤里的书法篆刻艺术审美,正是以作品本身作为审美对象,以人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研判,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这正如众所周知的“书画同源”那样:写在前,画在后,重在写,轻在画,作画之前先求书法。

2

而书法有方法、书法重写法之于“写意画”的大写意、小写意而言,“写竹先写个、写个须写破”即是将笔墨纸砚中的核心元素和盘托出:写在先,意在后,一个“写”字,已完全诠释了书法本质所蕴涵的深刻内涵。而将“写意”落到实处的,还是书法本身。

3

仇高驰书法篆刻艺术的成名之路,先追钟鼎石鼓秦篆汉隶,后学邓石如、吴让之、吴昌硕、黄牧甫、萧退庵、沙曼翁等诸位前贤的书风印风,融古而发新意,守正而又创新。其书法,在长期追寻“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艺术宗旨下,以“不破不立、先破后立”的理念笃定书法有法的信念,层层融入自己思索变化后的孜孜以求,而不囿于诸家流派所缚而偏向一隅;其篆刻,遍学各家后,出汉印、出浙派、出皖派,融历代印学之大成,于古贤遗风里汲取法度,入而能出,出而不群。此一路畅行,书法与篆刻互为体肤与筋骨,逐步形成了仇氏浑厚拙朴、稳重端严的书风印风,用自己的实践为传统书法篆刻艺术开辟了新的融合之路,增添了新的范式与意境,卓然立起了自家风貌。

4

毋庸讳言,书法艺术绵延千年发展至今,就其高度、广度、深度而言,本质上仍是要求一种安静的定力与一种守正的自觉。因此,“虚静”仍是书法中最为主要的审美本质和审美境界:无我之虚静,惟于静中得之,惟有以真情写真书,才谓之有真境界。仇高驰先生在追求书法事业的过程中,与之长期相伴的,是一种“惊人的安静”。这种安静在探求中融化成了一股最纯粹的力量:坚韧。

5

他一直坚守着书法篆刻艺术的清苦之路,把愿心和念力用多年的修行完全倾注进去,激发和磁化出文字的灵性和内涵,极力表现出每一个字的美感、每一个字的规范、每一个字的意趣,把书法篆刻艺术进行美的再革新再塑造再弘扬,以一己之力为书法篆刻事业赋予新的担当,长此以往,殊为不易,极为可贵。

综合观之,仇高驰先生在书法领域内跨度最大:分别荣获兰亭奖首届一等奖、五届二等奖,在14年的时间跨越中,依然能够金榜题名,可见其源源不竭的创造力和时时出新的真本领。更让人震惊的是,流逝的时间和易耗的精力并没有阻挡他进取的步伐:连续五届兰亭奖,全部入展、两次获奖,当之无愧地是这一项目的全国纪录保持者。

IMG_8582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研究书法篆刻艺术,只有勤奋才是王道,只有正途方可成就。数十年以来,仇先生以致虚守静、储才养望的精神为引领,不舍真心,不违本心,枕霜饮冰,磨砚成痴。他不受书法圈内相轻相远之驱使,不做翘首观望之姿态,不为流俗而从俗,时时保持自身的品性,在艺术道路上咀嚼孤独却拒绝无味,享受寂寞却安然自得;他不断挖掘心灵深处书法篆刻艺术“内美”的源泉,不断提升超越物质的审美境界,使内心追求时时充盈,让翰墨岁月处处流芳。这正如其斋号“眇斋”之寓意一般:超然物外,境界为上;正如其名字“高驰”之蕴意那样:润己澍人,自成高格。吾有诗为证曰:

眇漫墨海舞龙蛇,

斋明治心独起家。

高因直上多奇崛,

驰以逸群愈风华。

——丁酉年小暑后三日矞泓写于彭城南郊毓澍楼


微信图片_20170711142232

微信图片_20170711142408

仇高驰,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南京财经大学中国书画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文联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2012年被中国书协授予第五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十杰”荣誉称号。2005年被江苏省委宣传部遴选为首批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 2006年、2012年被江苏省文联、江苏省书协先后评为“江苏省优秀书法篆刻家”和“江苏省十大优秀中青年书法家”;2006年被《青少年书法报》“国展精英”评为全国最佳中青年书法家。2010—2011年度书法报·书法海选“兰亭诸子奖”第一名。第四届《书法》“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金奖并以最高票名列榜首。

微信图片_20170711142258IMG_8852

IMG_8853

IMG_8854

IMG_8856

IMG_8857


微信图片_20170711143207

仇高驰篆书渊雅清醇,气息高古,能达此境界十分难得,相信再假以时日,其前途不可限量也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国学大师启功

仇高驰教授的书法,远追秦篆汉隶,近学书坛先贤,既穷源竞流、上溯下探,又深得其法、贵在独树,实为当今书坛之楷模也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

大师李可染画山水卓然成家,自称苦学派。仇高驰亦是苦学派也。然苦而不善思知变,则徒费日用,虚掷精神耳。高驰苦学而善思,于国内重大书展赛事每射得鹿,深得艺林同仁称道。因其倚余门墙多年,深知其致力斯道之勤,用述所知,乐为推介。破壁十丈,已见真龙!

——江苏省书协顾问、徐州市书协原主席王冰石

仇高驰先生的篆刻章法稳实,线条劲健挺拔,更可贵的是作者不满足于平实,不停留在稳健的层面,而是努力在平实稳健中求线条的变化,求轻重不同的表现。而他的这种变化和表现又能做到统一、和谐、浑融,是极为难得的

——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篆刻院研究员徐正濂

仇高驰先生也擅篆刻,有汉印质朴大方的一路,也有古玺圆融生变的一路,相比之下,还是静穆的汉印一路更能给人以深厚感,质朴、拙朴、素朴,这些美感毕竟离我们太远,以至于更我们倚重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委、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以撒

IMG_8864

IMG_8865

已故国学大师启功老人生前指点仇高驰作品

IMG_8866

IMG_8867

IMG_8868

现任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先生与仇高驰探讨书法艺术

IMG_8869

IMG_8870

IMG_8871

如何让篆书不再生硬死板,而韵味无穷
如何让篆书不再板滞无趣,而个性鲜明
如何让篆书不再迟钝臃肿,而婉约多变
如何让篆书兼具沉雄、厚实、多变、妖娆而精气内敛

【墨池逐字专栏】

仇高驰老师 赵之谦篆书《铙歌册》百字精临

详情见下

仇老师

点击订阅专栏

话题从这里开始….

▷3月2日上午,首都博物馆的新闻发布会上传来讯息,考古挖掘5年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大墓的墓主人,就是第一代海昏侯,也就是汉废帝刘贺。据考古专家介绍,主要通过木椟、金器及一枚印章确认墓主人身份。

1

2

3

刘贺印为少见的蟾纽
这个样式比较特别
也似乎有些特别的寓意

这只是一颗私印
它所隐含的意思
也许只能由主人的心思上去揣度了

这样的一只蟾蜍
出现在一个废皇帝的印信上
又给人留下多少想像的空间呢?

4_副本

汉印是中国印章艺术中的精品,而汉代的玉印、鸟虫篆印、肖形印更是汉印中的三枝奇葩。

汉代社会的高度发展,玉器加工工艺的不断进步,使得玉印的使用也达到了顶峰。由于它特殊的材质和琢磨方法,玉印的钮式、印章的布局、印文的篆法、篆文的线条形态都形成了与同期铜印颇不相同的一些特点。

由于私印没有制度的限制,故得以大放异彩。普通汉代铜质私印姓名后多加“私印”、“之印”、“印信”等,以凑足4字,故文字多为正方形。而玉印可能是由于材料坚硬难琢,故多为两字。南昌西汉海昏侯大墓出土刘贺的玉质私印,正符合这个特点。

5_副本

刘贺的这枚私印,文字呈竖长方形,契合于小篆修长潇洒的字形特点。同样由于玉材坚硬,玉印线条多不及汉铜印线条宽厚,这就造成了汉玉印修美颀长的特征。加之玉石坚硬不易腐蚀,更使其纯洁宁静,神定气足。

汉玉印的钮式以简洁易加工的覆斗型钮为主,其他钮式尚有螭虎钮、螭龙钮、鸟钮、鼻钮、桥钮,但绝少使用。由于信息不全,通过出土的图片来推测,刘贺私印为螭龙钮。

—— END ——

元代九十余年,书法“初则宗唐,后则宗晋”,兴起了向“二王”回归的以继承为主的复古主义潮流。赵孟頫固然是力倡回归之风的领袖人物,但有一个人不能忽视,那就是李倜,他在表现晋人的韵感方面不输元代大书家赵孟頫,。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李倜却历来被书法史者所忽略,其身世、作品仅能在一些零星的书话著录中窥见一鳞半爪,至今仍受到冷落,书法爱好者大多不知李倜为何许人。这是很不公平的。

目前能见到的李倜墨宝只有他为陆柬之《文赋》所作的两段弥足珍贵的跋文。不妨以其领略一下大家的风范。这幅佳作笔画间架的处理,信手拈出而触处成妙,在平和宁静之间尽情挥洒,儒雅动人,舒卷自如,无一笔不痛快,无一笔不沉着,含蓄、潇洒、清隽、超逸,无雕饰,无燥气,全是天真自然。正像他《跋陆柬之书文赋》中所说:“如浮云变化,千态万状,一时之书一时之妙也。”既得晋人形质,又得晋人之神韵,充满感人的鲜明的书卷气息,真是极完美的技巧与极自然的审美意识的自然反映。就此一幅佳作就足以使李倜跻身于书法大师行列。

IMG_8841

IMG_8842

IMG_8843

IMG_8844

IMG_8845

大师临帖系列:明 董其昌 临魏晋唐宋诸书

苏州博物馆所藏董其昌《为高观察临魏晋唐宋诸书卷》,纸本,高25.4厘米,长776.7厘米,系其临古之作,计有小楷钟繇《还示帖》;行书王羲之《兰亭禊帖》(节临)及草书《初月帖》、行楷《言霜寒帖》、行书《何如帖》、《奉橘帖》、草书《服食帖》、《破羌帖》、《远近帖》;行楷褚遂良《枯木赋》(节临);行书欧阳询《过秦论》(节临),行楷李邕某帖;行书颜真卿《争座位帖》(节临)、《送刘太冲帖》(节临)、《使李希烈时某帖》;草书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并行书释文;行书苏轼某帖;行书米芾《蜀素帖》(节临),共七接,末董自署云:“观察高悬圃使君征余各体书,为临晋、唐诸帖,断自米、苏,所谓五技而穷也。使君落笔便是孙过庭合作,余书只堪覆酱瓿耳。董其昌。”自谦如此。“观察”之称,明无此职,殆省级三司长官特派的道官,参政、参议、副使、佥事之类,每年二月至七月及九月至十二月,遍历所属辖区的府州县,代理长官事务。“高悬圃”则不知何许人也。观此卷书风,当是董65岁前后手笔,时赋闲于松江。

1_副本

此卷用纸系名贵的“宣德笺”,因其质地洁白光腻,故笔墨神采焕然,董书精神悉出。董对自己的临书能力是颇为自信的,《容台集》中曾云:“余书与赵文敏(孟頫)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今观此卷临书,魏、晋、唐、宋凡涉九家,楷、行、草计十有八帖,此九家皆董生平所服膺的大家,此十八帖亦是董时时临摹的法书,貌看似,细察则皆不似,若云不似则又似之。其笔法的虚和变化,骨力内含;其字法的欹仄精密,势奇气正;其章法的映带而生疏空简远,墨法的浓淡相间,秀润流韵,无一不是董书风度,而钟繇的古拙、王羲之的隽逸、褚遂良的蕴藉、欧阳询的峻朗、李邕的遒媚、颜真卿的宏博、杨凝式的险绝、苏轼的清雅、米芾的洒脱又无一不神气相属,这是一种“貌离神合”的创造性的临古,这些不与临本相同的临仿,实是以此为一种过程而写己之心,正如同禅家做“渐修”以“顿悟”一样。董云“吾得其十七”也正宣扬自己七分合古,三分自意,若“得其十十”也是董所不屑的。

2_副本

关于如何对待临古的问题,董的意见是:“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容台别集》卷二《书品》)合者,是合古人之神,所谓“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容台别集》卷三《书品》)。离者,是要树“吾辈之神”,所谓“脱尽本家笔,自出机轴,如禅家悟后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容台别集》卷二《书品》)。

3_副本

董因其勤奋及高寿,留下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其中不乏率尔应酬之作,更兼之晚年以后的赝作纷起,故董的作品往往良莠不齐。《为高观察临魏晋唐宋诸书卷》,纸佳笔精墨良,书来气定神闲,一笔不苟,当是精品,故清初大鉴藏家高士奇著录于其《江村书画目》之“自怡手卷”目中,并品为“神品上上”。此卷递经朱之赤、高士奇、潘奕隽、潘遵祁等鉴藏家收藏,可谓流传有绪。

4_副本

5_副本

6_副本

7_副本

8_副本

9_副本

10_副本

11_副本

12_副本

13_副本

14_副本

15_副本

16_副本

17_副本

18_副本

19_副本

20_副本

21_副本

22_副本

23_副本

24_副本

25_副本

26_副本

27_副本

28_副本

29_副本

30_副本

31_副本

32_副本

33_副本

34_副本

35_副本

36_副本

37_副本

38_副本

39_副本

40_副本

41_副本

42_副本

43_副本

44_副本

45_副本

46_副本

47_副本

48_副本

49_副本

50_副本

51_副本

52_副本

53_副本

54_副本

55_副本

56_副本

—— END ——

唐代书法在书法发展史上,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出现了诸多影响深远的书法名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钟绍京、王知敬引领初唐,众派纷呈,树立典范。别忘了,大唐还有个陆柬之。

陆柬之(公元585-638),汉族,苏州人。他是虞世南的外甥。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议郎、崇文侍书学士。书法早年学其舅,晚学“二王”,“落笔浑成,耻为飘扬绮靡之风,”故有“晚擅出蓝之誉”。传世书迹以《五言兰亭诗》刻帖与《书陆机文赋》墨迹为最着。

陆柬之佳作《文赋》赏析

IMG_8814

陆柬之《文赋》真迹在清时曾入内府,后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IMG_8815

陆柬之《文赋》或行或楷,亦庄亦谐,合乎唐人法度,又飞动脱略,不拘于形迹,有远接右军之意。用笔清隽飘逸,流转圆润,点拂波磔之间,使转运行之际,结体照应之处,皆合兰亭笔意。项穆赞曰:“予尝见其所书《兰亭诗》,无一笔不出右军,第少飘逸和畅之妙尔。”

IMG_8817

IMG_8818

作为墨迹本,《文赋》是初唐时期少有的几部名家真迹之一。据说陆柬之年轻时读陆机《文赋》,极为倾心,想亲笔书写一篇,因怕自己书艺不精而“玷辱”前贤名作,始终未敢贸然动笔,直至他晚年书名赫赫时,才动笔了此宿愿。此帖笔法直逼大王,深得晋人韵味。

IMG_8819

IMG_8820

IMG_8821

IMG_8822

IMG_8823

IMG_8824

IMG_8825

IMG_8826

IMG_8827

IMG_8828

元代书法家揭溪斯曾评论此帖说:“右陆柬之之行书《文赋》一卷,唐人法书结体遒劲有晋人风格者,惟见此卷耳。虽若隋僧智永,犹恨妩媚太多、齐整太过也。独于此卷为之三叹。”

元赵孟頫评价更高,曰:“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者希耳。” (见赵孟頫《文赋》跋)

IMG_8829

IMG_8830

IMG_8831

IMG_8832

IMG_8833

IMG_8834

IMG_8835

IMG_8836

IMG_8837

欣赏《文赋》墨迹,从中可窥陆柬之于《兰亭》所下功夫极深。王羲之现存法书今已无一真迹,多为唐人摹本,也因此,后世学王书者,对陆柬之《文赋》格外珍爱。元代赵孟頫曾临学此帖,从中领悟晋人笔法和结体。

IMG_8838

IMG_8839

陆柬之用笔,起笔尚有楷书之凝重,无论点画皆入笔不浮不草。行笔不迟不疾,既能铺毫求润,又流丽不滞、收笔处交替清楚,敛锋得宜,也偶有回锋.但无碍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呼应。

IMG_8840

尤为难得的是,陆字结体不一而极能协调一致。有时有楷书之工稳规范,有时有行书之步履轻松,流美成熟,有时有草书之用字,便捷简约,甚至章草之笔法亦偶尔见之。字形有大有小,有横扁有纵长,错落参差,交相映衬,使人不觉其弛散,反觉光华生自字里行间。初学行书者,从此入手,书有不少方便处,可为由楷变行的过渡。如能认真临习,其妍丽动人的书风,沉稳和畅的气韵,当可给人以不少新境。

质细:

选墨首重质地细致,则所谓制煤时所得煤灰粗细得中,无白灰夹杂其间,胶亦可均匀,两者完全融合,故质地精纯,上砚自然无声。这点只须磨了自然知晓,用看的并不能完全明白。

胶轻:

指含胶不宜过重,过重则黏性多而滞笔,过轻又质地而无光彩。「凡煤一斤,古法用胶二斤。」此即为煤、胶的「黄金比」,所谓「对胶」。胶过轻或太重皆不好,但选择之法,须待书写后才能知道,如果墨虽浓而不黏稠,又容易施 笔,就是好的了。也有另一种以轻重判别的方法,胶多则轻,胶含量适中的话就没有畸轻畸重的感觉。

IMG_8808

质坚:

指墨之质地坚硬,浸水不易化,李延珪墨的「能削木」就是如此。如果在制墨的胶与煤比例论当,擣的次数也足以使之充分融合到不可分离的程度,质地自然细而坚硬了。

墨色黑而亮:

墨的黑是因为煤,过多就会黑而无光;亮则因为胶,过多则光而不黑,制墨之难,难于煤与胶之调配,所谓「对胶法」,两者各半,则乌黑有光泽,至于黑不黑亮不亮,就像看人的头发发质好不好一样。

IMG_8809

墨味香而轻:

墨以有恶臭的煤,易腐的动物胶为主要原料,所以需要加点香料,如龙麝等,一来可以散发宜人清香,二来可以防腐,但是含量也需适中,太多会降低煤与胶之成份,太少又不能达到功效,皆非善类也。

如何辨识墨的好坏

我们在选择墨锭时,首先要辨识墨色。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红黄光或有白色的为最劣。

IMG_8810

墨锭是否光滑细润,是否有开裂、变形、残缺,以及墨锭彩绘是否均匀有光彩。

IMG_8811

墨锭香味是否纯正扑鼻,墨以有恶臭的煤,易腐的动物胶为主要原料,所以需要加点香料,但是含量也需适中,太多会降低煤与胶之成分,太少又不能达到功效。

IMG_8812

手指轻弹墨锭听其声是否清脆,声音发闷的质量要差些。

IMG_8813

用手掂掂墨锭是否坚实,质地坚硬,浸水不易化为佳。

陆游(1125一1210年)以作诗近万首的产量,雄居中国诗坛榜首。他是继屈原、杜甫以后又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位大书家,存世书作甚多。只可惜他和李白、贺知章、柳宗元等大诗人一样,其书名被诗名所掩。对这一点他自己早有所觉察,并极力提升自己的书名。有诗为证:“九月十九柿叶红,闭门学书人笑翁……即今讥评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他以“闭门学书”自称,并深信自己的书法能成为书史上的一代宗师。其实,书史上敢放言“五百年后”独领风骚的也不多。只是陆翁生不逢时,南宋书坛一百五十年间低迷、颓丧之气,几乎是书史上的最低点。怎一个陆翁撑得起?更何况他也并不是能撑得起一个时代的巨擎名将。

1_副本【南宋】陆游《焦山题铭》拓片

陆游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二月.来到镇江做通判。这一年隆冬季节.陆游好友韩无答因调任江西而路过镇江。陆游邀约诗友何德器、张玉仲与韩无答等四人路雪寻访焦山《睡鹤铭》。他借着酒兴在焦山摩崖上写下了流传万古的《题睡鹤铭》:“里酒上方,蜂火未息.望风格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茸寺以归。’

查《宋史》可知,陆游的确书艺不凡,孝宗称其“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他在“绍熙元年,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寻兼秘书监。”秘书监一职,自古皆为善书之人担任,如郑道昭、虞世南、褚遂良、贺知章等都曾经做过秘书监。陆游兼任秘书监一职,足以说明他在当朝的书法地位确实是“非他人可及”。至于是不是像他自己所说的“一朝此翁死,千金求不得”,我们这些“后五百年”之辈就不必再费口舌了。

在陆游的所有书作中,他的楷书《焦山题铭》应该属于“千金求不得”的上乘佳作。该题铭书法平稳安详,雄伟厚重。蔡襄喜作榜书大字,《焦山题铭》不在蔡襄之下。

《焦山题铭》是陆游和朋友来焦山观赏《痊鹤铭》而在焦山的壁崖上留下的刻石。著名的焦山摩崖石刻群,环集于焦山西侧峭壁,号称峭壁书廊,绵延200余米,大小错落,此起彼伏,洋洋洒洒,气势磅礴。石刻文字上至六朝,下迄明清.字体正、草、隶、篆各体俱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犹如古代书法天然展厅,真是琳琅满目,满壁珠矶,美不胜收。陆游撰并书的《焦山题铭》‘全称《陆游踏雪观痊鹤铭》,即与友人踏雪寻访《瘫鹤铭》的题铭,极其醒目地盗立在焦山摩崖的石壁上。全文为:“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伸、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瘫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搞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午,圈禅师刻之石,务观书。”词文壮丽,书法遒美,因石刻内容充溢着陆游忧国忧民之情,倾注了对当年中原形势“烽火未熄”的优虑,故此石刻最受后人推崇。

2_副本【南宋】陆游《自书诗卷》(局部)

陆游《自书诗卷》全卷书诗8首,均收入《剑南诗稿》第55卷。陆游创作力非常旺盛.是我国古代诗人作品最多的一位,仅在他的诗集《剑南诗稿》中保存至今的就有9300多首。此卷纸本.纵31厘米.横701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据卷末交待,此卷书于辛泰四年(1204年)一月三十日.作者时年80岁.已告退归里。书体潇洒获逸.道劲豪放.有大气磅礴之势.豪迈不减当年。

陆游光耀诗坛,书名不让时辈,精于行草和楷书等体。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今看他的行书《奏记帖》、《野处帖》,字字精妙,兼有杨凝式、苏东坡笔意。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自由洒脱。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

—— END ——

IMG_8794

上官婉儿墓志上的982个字,记载了不少史书上未曾有的内容。

上官婉儿墓志全文公布传奇经历堪比古装剧

上官婉儿先后嫁给父子两皇帝

上官婉儿,一代才女,在香消玉殒千余年后,去年9月,其墓现身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备受关注。而完好的墓志,982个字的志文,究竟给我们还原怎样一个真实的上官婉儿,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IMG_8791

昨日,上官婉儿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披露或者颠覆了很多史书记载的内容,墓志记载的情节,堪比今天的古装剧。记者采访多位唐史研究专家和考古专家,还原历史上真实的上官婉儿。

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明说,上官婉儿墓志,青石质,正方形。出土于甬道正中,出土时志盖覆于志石之上,上首皆朝北。其中志石长宽均为74厘米,厚15.5厘米。划细线棋格,阴刻正书32行,总共有982字。

记者发现,志文主要记载了其家族的来历,用了近一半的篇幅叙述上官昭容祖父三代,其祖父上官仪的官职就罗列有10多个。而对上官婉儿的经历描述 则颇为简略,主要记载了上官婉儿年十三为才人(唐朝嫔妃等级,相当五品官。后提到的婕妤、昭容、昭仪均高于才人),神龙元年(705年)42岁册为昭容, 之后请求皇帝贬自己为婕妤(jiéyú),唐隆政变(710年)被杀,死时47岁。

IMG_8793

五大揭秘

墓志内容远超此前考古专家所说“没有什么爆炸性内容”,虽然不足千字,多位专家却从中解读出诸多历史颠覆:

揭秘一

祖籍:家族从南方迁到甘肃 后又有分支

长期以来,由于婉儿祖父上官仪的墓志明确记载为唐朝陕县(今河南三门峡)人,上官婉儿也就是三门峡人。但是在墓志上,则说上官婉儿是“陇西上邽(guī)人也(今甘肃天水一带)”。

IMG_8796

该墓志追溯上官家族的祖先出自颛顼(zhuānxū)高阳氏(五帝之一),到了战国时代,因为楚怀王之子子兰被封为上官大夫,以官职为姓,这也是上官姓氏的来历。而子兰也就是历史上谗言陷害屈原的人。

为何上官仪是河南三门峡人,而婉儿却是甘肃人呢?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百家讲坛》“狄仁杰真相”讲座主讲人于赓哲解释说,汉代,上官家族 从南方的楚国迁徙到甘肃天水,之后上官家族又有了分支,其中有的到了河南三门峡,上官仪就是三门峡人,这与婉儿墓志所说的祖籍甘肃并不矛盾。

IMG_8797

揭秘二

先后嫁父子两皇帝 经历堪比武则天

上官仪在唐高宗(李治)时位居宰相,上官仪因“离间二圣、无人臣礼”的罪名被杀,且连累全族,婉儿刚出生就进入掖廷(yètíng宫女居住和犯 罪家属妇女宫中劳动之处。)为奴。《新唐书》记载,上官婉儿“年十四,武后召见,有所制作,若素构。”婉儿是因文采被武则天所发现和起用的。之后嫁给了武 则天之子唐中宗(李显)。在嫁给唐中宗期间,曾与武三思等人私通。

IMG_8798

然而,墓志明确记载婉儿13岁时被封为唐高宗才人,42岁册封为唐中宗的昭容。“这在史书上从来没有记载过,也颠覆了以往的记录。也就是说,婉 儿先后嫁给了唐高宗和唐中宗这两位父子皇帝。”于庚哲说,其经历与武则天颇为相似,武则天十四岁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被太宗之子唐高宗 李治接回宫中,册封为“昭仪”。

于庚哲说,上官婉儿虽然是高宗才人,但他推测可能是武则天指定的,为了给婉儿一个名份,摆脱官奴或宫人身份。

IMG_8799

揭秘三

拼死阻止安乐公主索要“皇太女”之位

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陕师大教授杜文玉说,史书上记载,安乐公主是唐中宗和韦皇后最宠爱的女儿,恃宠而骄、飞扬跋扈。曾在韦后的默许下,向唐中 宗索要“皇太女”的地位,想当储君。史书记载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而是拼死阻止“皇太女”一事。

IMG_8800

墓志以详尽篇幅记载婉儿劝阻的过程,曾四次向唐中宗进谏,从检举揭发,到辞官不做,再到削发为尼,都没有得到唐中宗准许后,最终婉儿采取了“请 饮鸩(zhèn毒酒)而死,几至颠坠。”以死相谏。婉儿喝毒药后,太医紧急救治,才得以保命,之后婉儿多次请求降低身份,唐中宗不得不将其降为婕妤。而安 乐公主的“皇太女”之梦,最终也没能实现。

针对婉儿自杀一事,杜文玉说,此前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过。由此也推翻了史书记载婉儿与韦后是一伙的说法。

IMG_8801

揭秘四

上官婉儿之死:亡身于仓卒之际

史书记载,公元710年,唐中宗驾崩,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诛韦后,上官婉儿表忠不成而被杀。李旦继位,即唐睿宗,睿宗之后就是儿子李隆基,也就是著名的唐玄宗。

陕师大历史专家、博导王双怀表示,墓志中记载,上官婉儿是在唐隆政变时,亡身于仓卒之际。上官婉儿的政治立场唐中宗、唐睿宗应该是比较清楚的,不是韦后一伙,而李隆基则为了免除后患,在仓促之中将婉儿杀害,可见在当时并没有对婉儿进行审判或者详细调查。

IMG_8802

揭秘五

谁安葬谁毁墓?皆因太平公主

在墓志中记载完唐睿宗下诏安葬后,还明确记载“太平公主哀伤,遣使吊祭,赙(fù)赠五百匹,词旨绸缪”。意思是说,太平公主非常哀伤,派人去吊祭,并出钱五百匹绢,相当于今天的份子钱。五百匹绢在唐代是一大笔钱,相当于今天50万元左右的购买力。

IMG_8803

李明推测说,上官婉儿死后,睿宗懦弱,太平公主权势极大,在太平公主的游说下,睿宗下诏按级别修建了上官婉儿墓。墓志记载上官婉儿“懿淑天资、 贤明神助”,并以唐睿宗的名义,为其篆刻墓志铭,还获得了“惠文”的谥号(唐代女性只有皇后和几位公主能够获得谥号)。这与同时被杀的韦皇后、安乐公主贬 为庶人、悖逆庶人则是无法比的。

而墓的被毁,李明认为也因为太平公主,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次年,李隆基突然起事,赐死太平公主,下 令铲平太平公主丈夫武攸暨的坟墓。上官婉儿被认为是太平公主一党,在铲平武攸暨坟墓时,上官婉儿墓也因此受到牵连而被毁。他推测,应该是李隆基下令进行的 官方毁墓。

IMG_8804

>>墓志全文

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

夫道之妙者,乾坤得之而为形质;气之精者,造化取之而为识用。挻埴(shānzhí揉和黏土)陶铸,合散信息,不可备之于人,备之于人矣,则光前绝后,千载其一。

婕妤姓上官,陇西上邽人也。其先高阳氏之后。子为楚上官大夫,因生得姓之相继;女为汉昭帝皇后,富贵勋庸之不绝。曾祖弘,隨〔隋〕藤〔滕〕王府 记室参军、襄州总管府属、华州长史、会稽郡赞持、尚书比部郎中,与觳(hú)城公吐万绪平江南,授通议大夫。学备五车,文穷三变。曳裾入侍,载清长坂之衣 冠;杖剑出征,一扫平江之氛祲(jìn不祥之气)。祖仪,皇朝晋府参军、东阁祭酒、弘文馆学士、给事中、太子洗马、中书舍人、秘书少监、银青光禄大夫、行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赠中书令、秦州都督、上柱国、楚国公、食邑三千户,波涛海运,崖岸山高,为木则揉作良弓,为铁则砺成利剑。采摭(zhí搜集采 用)殚于糟粕,一令典籍困穷;错综极于烟霞;载使文章全盛。至于跨蹑簪笏(kuànièzānhù做官),谋猷(yóu谋略)庙堂,以石投水而高视,以梅 和羹而独步,官寮府佐,问望相趋,麟阁龙楼,辉光递袭,富不期侈,贵不易交。生有令名,天书满于华屋;没有遗爱,玺诰及于穷泉。父庭芝,左千牛、周王府 属,人物本源,士流冠冕。宸极以侍奉为重,道在腹心;王庭以吐纳为先,事资喉舌。落落万寻之树,方振国风;昂昂千里之驹,始光人望。属楚国公数奇运否,解 印褰裳(qiāncháng采自郑国的诗歌),近辞金阙之前,远窜石门之外,并从流迸,同以忧卒。赠黄门侍郎、天水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访以荒陬 (zōu角落),无复藤城之榇(chèn棺材);藏之秘府,空馀竹简之书。

IMG_8805

婕妤懿淑天资,贤明神助。诗书为苑囿,捃拾得其菁华;翰墨为机杼,组织成其锦绣。年十三为才人,该通备于龙蛇,应卒逾于星火。先皇拨乱返正,除 旧布新,救人疾苦,绍天明命。神龙元年,册为昭容。以韦氏侮弄国权,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党。昭容泣血极谏,扣心竭 诚,乞降纶言(lúnyán帝王诏令的代称),将除蔓草。先帝自存宽厚,为掩瑕疵,昭容觉事不行,计无所出。上之,请擿伏(tīfú指揭露隐秘的坏事)而 理,言且莫从;中之,请辞位而退,制未之许;次之,请落发而出,卒刀挫衅;下之,请饮鸩而死,几至颠坠。先帝惜其才用,慜(mǐn“愍”,哀怜)以坚贞, 广求入腠之医,才救悬丝之命,屡移朏魄(fěipò新月的月光),始就痊平。表请彰为婕妤,再三方许。暨宫车晏驾,土宇衔哀。政出后宫,思屠害黎庶;事连 外戚,欲倾覆宗社。皇太子冲规参圣,上智伐谋,既先天不违,亦后天斯应,拯皇基于倾覆,安帝道于艰虞。昭容居危以安,处险而泰。且陪清禁,委运于乾坤之 间;遽冒钴锋,亡身于仓卒之际。时春秋四十七。皇鉴昭临,圣慈轸悼(zhěndào痛切哀悼),爰适制命,礼葬赠官。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 祭,词旨绸缪。以大唐景云元年八月二十四日,窆(biǎn下葬)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礼也。龟龙八卦,与红颜而并销;金石五声,随白骨而俱葬。

IMG_8806

其词曰:巨阀鸿勋,长源远系,冠冕交袭,公侯相继。爰诞贤明,是光锋锐,宫闱以得,若合符契。其一。

潇湘水断,宛委山倾,珠沉圆折,玉碎连城。甫瞻松槚(jiǎ茶树),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其二。

五大谜团仍待解

谜团一

墓志缘何未提武则天时期作为

上官婉儿的才华在武则天时期得到了充分发挥,史书对此记载颇多。而记者发现,该墓志对武则天时期却只字未提。王双怀推测,这应该是有意为之的。唐朝经过武则天的武周时期后,恢复了李唐江山,墓志则刻意回避武则天时期,尽力消除武周时期的影响。

IMG_8807

谜团二

李隆基杀上官婉儿太平公主为何没有阻止?

从墓志中可以看出,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的关系非同一般。那么,在唐隆政变时,为何没有阻止李隆基对婉儿的杀害呢?

于赓哲推测,在唐隆政变时,太平公主不在现场,李隆基杀上官婉儿估计也不在预案内,太平公主并不知情。

谜团三

李隆基为何非要杀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以死来进谏,站在了韦后一党的对立面,为何李隆基非要致其于死地呢?

IMG_8795

于赓哲说,是因为他把上官婉儿视为武则天以来女人当政的符号人物,而他的志向在于消灭女人干政,杀上官婉儿主要是为了斩断太平公主的一个臂膀。所以杀婉儿不久就和太平公主激烈斗争,得胜后宫中扶植宦官,同时压制女性,这是一场性别之战,影响深远。

谜团四

墓志是谁写的?

在唐代,不少墓志中都写有谁书写的墓志,而上官婉儿的墓志却只字未提,令人奇怪?

有关专家推测,墓志可能是张说或者齐国公崔日用所撰写。这二人都是婉儿生前重用的文人,他们背后都是太平公主一党。留存至今的《昭容上官氏碑》150字,则是由张说所写,而该碑的序文则是由崔日用所写。但考古人员在婉儿墓周围,却没有找到该碑。

IMG_8792

谜团五

缘何志盖是昭容,墓志写婕妤?

记者发现,在墓志盖上写着“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而墓志却是“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根据唐制,昭容为皇帝九嫔第二级,仅次于昭仪,正二品阶;婕妤为代世妇之一,正三品阶。

考古专家介绍,上官婉儿死时,已经申请被降为婕妤,而死后不久就恢复了昭容。可见当时墓志及下葬之急促。

1_副本图/敦煌残纸-王羲之《瞻近龙保帖》敦煌石室彩本

无边宇宙,星云幽影。
烟波浩渺,娇黄沙影,
历史并没有记住那些遥远的往事。

2_副本图/敦煌写经残纸

3_副本图/敦煌写经残纸

聚时笔墨急,离时泪痕残,
千古怀沙恨,别也匆匆驼铃摇!
烟雨凄迷一支翠衣袂。

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
谩入幽思深处,一曲招魂横笛,
一盏金杯美酒,酒入愁肠,独醒沙洲。

4_副本

旧纸黑字别千年,依依传来梵音,
敦煌石窟,古迹静屹,
只让人膜拜这个图腾

5_副本

残纸虽旧,另有洞天,
笔法不更,圆转提顿按,
翰墨遗韵,如此传承。

6_副本

自楼兰,走咸阳,驻纸墨,搁笔千年。
孤梦残纸,呓语敦煌!

7_副本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