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临帖系列:明 董其昌 临魏晋唐宋诸书

苏州博物馆所藏董其昌《为高观察临魏晋唐宋诸书卷》,纸本,高25.4厘米,长776.7厘米,系其临古之作,计有小楷钟繇《还示帖》;行书王羲之《兰亭禊帖》(节临)及草书《初月帖》、行楷《言霜寒帖》、行书《何如帖》、《奉橘帖》、草书《服食帖》、《破羌帖》、《远近帖》;行楷褚遂良《枯木赋》(节临);行书欧阳询《过秦论》(节临),行楷李邕某帖;行书颜真卿《争座位帖》(节临)、《送刘太冲帖》(节临)、《使李希烈时某帖》;草书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并行书释文;行书苏轼某帖;行书米芾《蜀素帖》(节临),共七接,末董自署云:“观察高悬圃使君征余各体书,为临晋、唐诸帖,断自米、苏,所谓五技而穷也。使君落笔便是孙过庭合作,余书只堪覆酱瓿耳。董其昌。”自谦如此。“观察”之称,明无此职,殆省级三司长官特派的道官,参政、参议、副使、佥事之类,每年二月至七月及九月至十二月,遍历所属辖区的府州县,代理长官事务。“高悬圃”则不知何许人也。观此卷书风,当是董65岁前后手笔,时赋闲于松江。

1_副本

此卷用纸系名贵的“宣德笺”,因其质地洁白光腻,故笔墨神采焕然,董书精神悉出。董对自己的临书能力是颇为自信的,《容台集》中曾云:“余书与赵文敏(孟頫)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今观此卷临书,魏、晋、唐、宋凡涉九家,楷、行、草计十有八帖,此九家皆董生平所服膺的大家,此十八帖亦是董时时临摹的法书,貌看似,细察则皆不似,若云不似则又似之。其笔法的虚和变化,骨力内含;其字法的欹仄精密,势奇气正;其章法的映带而生疏空简远,墨法的浓淡相间,秀润流韵,无一不是董书风度,而钟繇的古拙、王羲之的隽逸、褚遂良的蕴藉、欧阳询的峻朗、李邕的遒媚、颜真卿的宏博、杨凝式的险绝、苏轼的清雅、米芾的洒脱又无一不神气相属,这是一种“貌离神合”的创造性的临古,这些不与临本相同的临仿,实是以此为一种过程而写己之心,正如同禅家做“渐修”以“顿悟”一样。董云“吾得其十七”也正宣扬自己七分合古,三分自意,若“得其十十”也是董所不屑的。

2_副本

关于如何对待临古的问题,董的意见是:“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容台别集》卷二《书品》)合者,是合古人之神,所谓“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容台别集》卷三《书品》)。离者,是要树“吾辈之神”,所谓“脱尽本家笔,自出机轴,如禅家悟后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容台别集》卷二《书品》)。

3_副本

董因其勤奋及高寿,留下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其中不乏率尔应酬之作,更兼之晚年以后的赝作纷起,故董的作品往往良莠不齐。《为高观察临魏晋唐宋诸书卷》,纸佳笔精墨良,书来气定神闲,一笔不苟,当是精品,故清初大鉴藏家高士奇著录于其《江村书画目》之“自怡手卷”目中,并品为“神品上上”。此卷递经朱之赤、高士奇、潘奕隽、潘遵祁等鉴藏家收藏,可谓流传有绪。

4_副本

5_副本

6_副本

7_副本

8_副本

9_副本

10_副本

11_副本

12_副本

13_副本

14_副本

15_副本

16_副本

17_副本

18_副本

19_副本

20_副本

21_副本

22_副本

23_副本

24_副本

25_副本

26_副本

27_副本

28_副本

29_副本

30_副本

31_副本

32_副本

33_副本

34_副本

35_副本

36_副本

37_副本

38_副本

39_副本

40_副本

41_副本

42_副本

43_副本

44_副本

45_副本

46_副本

47_副本

48_副本

49_副本

50_副本

51_副本

52_副本

53_副本

54_副本

55_副本

56_副本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