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四月初的时候,网络“五体班”开课了,“五体班”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学完,按照篆、隶、楷、行、草的顺序依次学习五种书体,旨在厘清学员的学书思路,解决技法上的难题,开课学习的第一本字帖是篆书《邓石如白氏草堂记》,两个月的时间,学员们从零基础到能够熟练的临摹,进步可喜,所以制作了此次微展,希望学员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好地成绩。
云南海雁
❤
学习心得:
学习篆书两个月,收获颇丰,我不懂书法,听毕老师讲课耳目一新,如沐春风。小篆的线条很丰富,逆锋起笔,中锋行笔,有提有顿,节奏感非常强,收笔顺势或回锋按顿。开始练习线条手老是颤抖,笔不听使唤,到后来的笔法字法章法,越来越觉得深奥,邓石如小篆“密不透风”字型紧凑严谨,“疏可走马”字体流快畅通,灵动洒脱,用笔圆润不失刚劲,方中见折,方圆并用,书写圆润婉通,劲丽厚重,章法布局上下左右协调,纵向取势,上下字距拉大,左右行距紧凑,行气通畅,气势磅礴。我基础差,学起来很吃力,很多难以理解,毕老师不厌其烦,耐心讲解和鼓励,视频逐字逐句的示范指导,经常催交帮我们点评作业,毕老师说:“书法没有捷径,必须勤奋刻苦”。通过这段时间的努力,有所收获,非常感谢毕老师!
湖北柳泉
❤
学习心得:
在毕云扬老师的指导下,我从今年4月份开始学习篆书, 这是我第一次开始接触并初步学习篆书。我们学的是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的《白氏草堂记》。经过3个月的学习,我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对邓石如的认识。历代书家,大都有个一官半职,而邓石如却是一个另类,通过学习,我知道他出身寒门,祖上都是贫民,枯老穷庐,他自己也是一介布衣,生活困苦,曾以采樵、卖饼饵糊口,备尝人间的酸甜苦辣,但他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刻苦,终成一代书法篆刻大家。我们现在是学他的字,同时也要学他的为人与品格。一是要学习他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他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家里住了8年,梅家藏“秘府异珍”和秦汉以后历代许多金石善本,他“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在梅家8年,前5年专攻篆书,后3年学汉分,从不间断的勤奋学习,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40岁时离开梅家,遍游各处名胜,临摹了大量的古人碑碣,锤炼了自己的书刻艺术,提高了他的艺术眼界与水平。二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不慕富贵、心性高洁、旷达平和、自然隽永、为人善朴的精神品格。他喜欢戴草帽、穿芒鞋、骑毛驴,似仙人一样独来独往。他性格耿介,无所合,无款曲,无媚骨,无俗气,称得上顶天立地的一个伟男子。他与官场人物不合旨趣,遂远离官场,返回民间。他同情弱贫,救济乡人,他养鹤爱鹤,犹羲之爱鹅。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书品与人品是那样的契合。
二、对篆书的认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篆书?一是因为篆书是中国汉字最早的书体,学习篆书能让我们“寻根溯源”,了解汉字最先的形态与发展脉络。二是能练习中锋用笔。篆书的用笔是最单一的,基本上就是中锋用笔,而中锋用笔是学习毛笔书法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的用笔方法,我们多写篆书,对于中锋用笔,对于锤炼线条的质量,都有极大的好处。通过学习,我不仅认识了这89个篆字,还初步懂得了篆书的中锋用笔,了解了邓石如篆书的特点,这就是“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记白以当黑,奇趣乃出”。邓石如开创了以隶法作篆的用笔先河,提按兼施,方圆并用,其结体的灵动,用笔的自然,打破了自李阳冰以来僵化的传统格局,作为震古烁今的书法大家,他是以货真价实的创新赢得我们尊敬的一个典范。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一个书法的道理:学书要以古人为法,但又不能囿于古法,需顺应自然,遵从“自然”之法,我手写我心,这样才能走出一片新的广阔的天地。
三、收获与不足。这3个月的学习,我有了以上的一些收获,懂得了篆书的基本用笔方法,初步掌握了篆书结构的一些基本规律,但也有一些不足。一是用笔还不够流畅,可能是对篆书的笔画与结构还不是很熟练吧,二是中锋用笔有时候还不能完全做到,时有侧锋出现,这也是用笔还不是很熟练的原因,三是“密处不使透风”,写到密处的时候,有时把握不是很到位,不是太密了成“瞎眼”,就是太疏了,空太大,我想,这一是因为我对墨的洇染程度还不是很了解,调墨的量没有控制好,二是书写时对笔的控制还没有完全掌握好。以上不足,我想只要多写多练一定能够克服的。
感谢毕老师及助理老师的精心辅导,还有这些一起学习的同学。毕老师认真负责,讲解透彻,视频里每一个笔画的书写都相当清楚明白,使我们获益良多。真心感谢毕老师!相信以后的学习一定会有更多的进步与收获!
湖北孙冉冉
❤
学习心得:
第一次学篆书,觉得学书法有老师真的很关键。跟着毕老师学了两个月,虽然时间很短,但学会了很多东西。上课时,听老师的话很重要,跟着老师教的一步一步走。平时没上课的时候,老师在群里说的话也是要留意的,在这里面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同学们发的的作业,有时也会拿来跟自己的比较,看看自己哪里不足,取长补短。在这样集体性的班级里,让我在学习的时候更有目的,更有效率,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书法的博大精深和自己的微不足道,以后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河北王菊
❤
学习心得:
和毕老师学习书法是一段很快乐的时光,我从对篆书窍不通,到现在对邓石如白氏草堂记有了一些理解和认识。毕老师讲课有两个特征一是讲的细致,从用筆到结构遂一讲解,二是示范全面,每一个字全都示范,让我们全面了解帖子,对临写很有帮助。我相信在毕老师教授下,我的水平还会再提升。
上海魏蓉
❤
学习心得:
当通临完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看到六尺幅的四个条屏并在一起挂在面前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喜悦。
回望两个月前开始跟毕老师学写小篆,零基础起步,老师从起笔行笔收笔写横竖开始示范,到解析帖中每个字的特点,视频示范,自己对照着练习。一开始总是锋藏不住,毫铺不开,手发抖,站着写总感觉没有支撑…,书写中一个个问题暴露出来,有些反映在交作业的字中,有些是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每当老师发现问题都及时指出来及时答疑,接下来的练习就有了关注点。一步步走过来,直到学会一些书写方法,看到面前的成果,内心着实感到充实。
如果对书法的兴趣爱好只停留在愿望,而不付诸行动开始正规的学习,那么永远都是在原地打转,不会有任何进步。
很欣慰选择从零开始正规学习,很幸运有毕老师这样具备自身素质、负责任的老师作引领。由衷地感谢毕老师及其团队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的辛苦指导!“书法有法”,“书法是需要传承的”,这是毕老师公开课上打动我的话。接下来会有很多要学习的东西,紧跟老师,后面会有更好的风景!
北京王珊
❤
学习心得:
我在五体班开始学习时,是有些惶恐的,因为自己是初学,只写过短时间的楷书,没什么基础,担心跟不上进度。经过2个月毕老师专业系统的授课辅导,学友们的榜样,自己按部就班的跟进学习,找到些感觉,增强了信心,也完成了作业,很是兴奋。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有更大的收获。感谢老师和学友们!
湖北胡超玮
❤
学习心得:
跟随毕老师学习邓石如《白氏草堂记》已经有两个月了,从一开始没有接触过篆书到现在有了初步的认识。关于学习邓石如篆书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锋行笔,篆书笔画厚重,多是长线条,这就要求写出来的
笔画要有张力、流畅、有力道,按毕老师的讲解就是运笔要如蚕食叶、
如蚕吐丝,
二、圆中有方,方中有圆。邓石如的篆书不都是圆的,时常外轮廓方,内轮廓圆,这样在字型上变化就比较丰富、有美感。
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邓石如的篆书作品笔画很密集,用完白山人自己的话说就是’疏可以走马,密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黒,奇趣乃出,。疏使字体流畅,密使字型严谨、厚重,疏密对比强烈,有对立统一的美感,气势磅礴。
总之学习篆书就是要多写才能写好它的笔画,这是要实实在在下一番功夫的,也很幸运能够跟随毕老师一起学习,以后我会更加努力练习。
湖北陈菁
❤
学习心得:
认识毕老师已有十年之久,十年前跟着毕老师学过几天隶书,那时候是第一次用毛笔认真写字,犹记得写了几天后毕老师说我悟性还不错,让我更想好好学习毛笔字。不过后来读书去了武汉就没有再好好练过了,工作又辗转几个城市,没有时间长期待在荆州跟着老师一起学,但是有空回去了还是回去毕老师的书法社看看,现在再开始学基本可以算是零基础了。现在毕老师开的网络五体班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微信群里跟着毕老师一起学,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一起努力,相互鼓励,更坚定了我好好学习书法的决心,这次再不会半途而废了,好好把握。
五体班首要学的是篆书,以前没有写过,买到字帖后翻开一看就觉得这也太难了,既不认识字,而且很多字都非常复杂笔画也多,但是慢慢跟着毕老师学习,掌握笔法后觉得那些看起来很复杂的字写起来也不是那么难呀,一起学习的班上很多同学写的也非常好,现在看到别的同学写的比我好,整幅作品落款完整气势磅礴,我内心也很羡慕。我会抓住这次五体班的学习机遇,跟着毕老师一起好好练字,争取早日写出一副完整作品,期待这一天!
江苏梅祖琴
❤
浙江杨纪华
❤
学习心得:
我是一名厨师,掂勺翻锅游刃有余,可拿起毛笔手就不听使唤了,一个劲的哆嗦。记得两个月前,有幸进了毕老师的五体班。零基础的我对老师的教导认真对待,绝不马虎,从一笔一话练起,每天下班回家练书到12,从未间断,在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下,z终于按时完成作业。这两个月的学习,让我知道了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都是一笔一划练出来的,只有坚持练习下去,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成绩,我会坚持到底的。
湖北阳敦平
❤
桂林房修华
❤
学习心得:
学习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两个月了,对于隶法入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等特点,在单字临习的时候是有感受的。那么先秦的篆书和清朝的篆书在笔法上的区别是什么呢?我想毕老师给我们临邓石如的篆书是想更接时代吧。我的作业完成得很吃力,是因为单个字没有过关,以后多临习吧。加油加油!
芝加哥陈伟彦
❤
毕云扬简介:
畢雲揚,号逸楚堂,湖北荆州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创立逸楚书院。弘堂书社社员,南吴门书社社员,荆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墨池学院特聘导师,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成员,被“书法报”评为全国优秀书法教师。书从篆隶入手,于峄山、礼器、石门、北碑等均有临习,行草用功于唐宋,上溯二王手札、《大观阁帖》,兼习小楷取其静气。以篆隶养笔,得其朴厚、方整。拓而为大,不规规于摹拟,得其风韵,散逸。偶有参展,只为一记。唯有久久为功之日课,为求索经典之上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