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有“神笔王铎”之誉。王铎的书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献之为主,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对阁帖的研究最为深入,王铎44岁-46岁三年间遍临《淳化阁帖》的晋唐名迹,几可达到乱真的境地。《瓊蕊蘆帖》便是其临习代表作。

IMG_3048

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雅,易学故也。呜呼!诗与古文皆然,宁独字法也。

——《琼蕊庐帖》临《淳化阁帖第五·古法帖》后

▶ 予书何足重,但从事此道数千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故书古帖,瞻彼在前,瞠乎自惕。譬如登霍华,自觉力有不逮,假年苦学,或有进步耳。他日当为亲家再书,以验所造如何。

——《琅华馆帖》(张翱刻本)之《仿古帖》后

IMG_3049

▶怀素独此帖可观,他书野道,不愿临,不欲观矣。

——《琼蕊庐帖》临《唐僧怀素帖》后

▶ 吾临帖善于使转,虽无他长,能转则不落野道矣。学书三十年,手画心摹,海内必有知我者耳。

——临《淳化阁帖·褚遂良帖》后

IMG_3050

▶ 每书当于谭兵说剑,时或不平感慨,十指下发出意气,辄有椎晋鄙之快。

——临《为啬道兄书诗卷》后

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谱。然观诗之《风》、《雅》、《颂》,文之夏、商、周、秦、汉,亦可知矣。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

——《琅华馆帖册》后

IMG_3051

▶ 丙戍三月初五,夜二更,带酒,微醺不能醉,书于北都琅华馆。用张芝、柳、虞草法,拓而为大,非怀素恶札一路。观者谛辨之,忽忘。

——《草书杜甫秦州杂诗卷》后

▶ 予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动曰:某学米,某学蔡。又溯而上之曰:某虞、某柳、某欧。寓此道将五十年,辄强项不肯屈服。古人字画诗文,咸有萭*(寻获)。匪深造博闻,难言之矣。

——临《淳化阁帖》与山水合卷尾

IMG_3052

▶ 辛巳初一日,披览是册,忽已四载。苦庐无佳,况墨事都废,偶披览辄觉稍快然。此予四十六岁笔,五十以后,更加淬砺,仍安于斯乎?譬之登山,所跻愈进,愈峻以旷。已经崇峰,顿俯于下。凡画以自足,皆为河伯一流。

——《琼蕊庐帖》后

▶ 余于书、于诗、于文、于字、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思(足支)彼室奥。恨古人不见我,故饮食梦寐以之。今再审观,亦觉有所证。(至至)不知于堂奥殹!归之二弟仲和,则余三十年于书、于诗、于文、于字其敝精凝神,亦可概见矣。

——《琼蕊庐帖》后

IMG_3053

▶ 徽之书法,温润绵密,有远水流烟之致。惜不多见,载之古今,寥寥数行耳。极力摹写,瞠乎其后,始信书法非易事也。

——《琼蕊庐帖》临《晋黄门郎王徽之书》后

IMG_3054

▶ 书时,二稚子戏于前,叽啼声乱,遂落(如)龙、形、万、壑等字,亦可噱也。书画事,须深山中,松涛云影中挥洒,乃为愉快,安可得乎?

——《拟山园选集》(诗集·台湾学生书局)卷一

1_副本

近年来喜收藏,收藏了不少自己喜欢的近现代书家的作品。我特别喜欢恋旧情的人,比如康有为,因光绪皇帝的关照,一辈子忠君不已,使我非常敬佩这个人。

康氏书法各人理解不同,有人喜欢也有人不怎么喜欢。

若从字形与点画判断,其审美价值也许不够完美,但其中流露出的天趣和一股莫名的情绪,却是那一代书家所普遍缺失的,仔细欣赏,韵味无穷。因为他的鹰品太多,大约占一半以上,有人看鹰品说话,自然会得出不佳的印象。当代书家有些也注重字形变化,但一般都不能在所流露的信息上做有意思的文章,不是贫瘩就是太过浓烈。有时形式太过,韵味反而缺失,像康有为那样把握到适度,千载难逢。当然,因为康有为有即兴的成分,不是每件作品都精彩,这也是事实。

2_副本康有为七言联

我中意的书家只有几位,以鸦片战争为始到一九四九年止,他们是康有为、吴昌硕、郑孝青、徐生翁、黄宾虹、齐白石。本来于右任也算一位,但这几年我看了于老真迹不下五千件,倒胃口了,但即便如此,最近还是买了一件他晚年的四尺草书对联,在我看来,是千里挑一的。

3_副本齐白石题画书法

艺术价值有时候与商品市场并不等同,而能做到艺术水准与艺术市场并进,实属不易,因此,他们认为我是幸运的,并认为我坚守了一种艺术底线。我是这么认为的,因为自己的作品能卖钱,很自然就会问自己,怎样做才能值钱而不是抢钱,.至于怎样增加作品的含金量,是专业问题。如果不按质取值,或是没有自信其价值的保全,漫天要价则是道德问题。我是一个文化人,既重专业,也重道德,而尊严是我的底线。在我看来,作为艺术家,我们生活在当今中国经济最好的年头,实在是一种福分。我虽然流落到卖艺为生的地步,但因收入尚可,好象还没有失落感,人们还没有投来鄙视的眼光,这使我非常感恩。

4_副本石开 作品

微信图片_20170823092756

小篆一道,成熟于秦,丞相李斯负盛名,此后小篆渐趋式微,至唐李阳冰出,局面大改观。李阳冰所开创的篆书风格即“玉箸篆”几乎达到一统天下的状态。唐舒元舆《玉箸篆志》有云“斯去千年,冰生唐时,冰复去矣,后来者谁?后千年有人,谁能待之?后千年无人,篆止于斯!”

李阳冰《三坟记》承李斯《峄山碑》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圆活姿媚,骨气遒正”,李阳冰的篆书笔法独特,劲力豪爽,有龙盘虎踞、风行雨集之势,人称“笔虎”。

微信图片_20170822171431

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清孙承泽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然予曾于陆探微所画《金滕图》后见阳冰手书,遒劲中逸致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清康有为认为《三坟记》以“瘦劲取胜”。当代书法家王南溟先生曾撰文评介李阳冰的小篆:“线条或如垂柳之摇曳,或如流云之舒卷,洋溢著一种抒情的气息,代表著小篆书法在唐代复兴的文采风流。”

2222

为什么要写《三坟记》这根铁线,《三坟记》是李阳冰的代表作,也是将减法做到极致的代表。《三坟记》体姿“圆活姿媚”、用笔中锋“骨气遒正”,线形曲直相间,过渡自然,圆活的笔致中凝结着醇厚的力量,气息畅达,富于张力,是训练“铁线圆活、使转劲逸”的最佳范本,特别可以矫正行草书在快速使转下带来的轻薄。

墨池学院特邀 高凤仙老师
通过精心梳理《三坟记》的学习
提升学员对“圆活张力”的铁线理解与掌握

微信图片_20170822172236

高凤仙女,河北徐水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吴门书社社员,河北省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

获奖/入展
全国“乌海杯”书法展获奖
2012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学成果展获奖

入展:
全国“邓石如奖”书法展入展
全国第五届妇女书法展入展
全国第二届篆书展

【作品展示】

微信图片_20170616151414

微信图片_20170616151418

微信图片_20170616151421

微信图片_20170616151318

微信图片_20170616151351

微信图片_20170616151357

微信图片_20170616151402

微信图片_20170616151405

【课程安排】

第一节 风格与其“圆活张力”的“线”
2017年09月02日 19:00
1、《三坟记》的风格
2、认识不同“圆活张力”的“线”
3、“线”的训练方法及病笔举例
4、“腕”与“指”的运用
5、《三坟记》笔法解析

第二节 偏旁部首与“圆活”体姿
2017年09月09日 19:00
1、横向分布的偏旁部首
2、纵向分布的偏旁部首
3、包围分布的偏旁部首
4、对称、向背与局部对称
5、如何理解“圆活”体姿

第三节 怎样写丰富
2017年09月16日 19:00
1、笔画的内部衔接
2、同字异形的变化
3、书写节奏
4、 分析留白
5、 笔意创作示范

详情见海报上

微信图片_20170822112133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IMG_00050

陈才俊篆刻作品

才俊是一个有才情而勤奋的人,他追求铭文、石刻砖瓦、秦汉碑文的真率夷旷,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又在笔墨间表现着自己的思绪,极具表现力的线条和宣纸间有着顽强刚毅的对抗。书法院的学习对于才俊来讲,无论在章法构字都有着脱胎换骨的变化,才俊很年轻,相信他能在书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戴武〔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IMG_4772

陈才俊篆刻作品

纵观陈才俊入读中国书法院以后的书法篆刻作品,我认为他是追求北派风格那种浑朴苍茫、大气开张作为他创作的主导思路的。

而南方的水土也孕育了他温婉蕴藉的一面,如他的行草书乍看雄强朴茂,细品则又有细腻精准的用笔;追求北派风格为主导的陈才俊在隶书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的隶书雄浑恣肆、开合有度、气息高古,偶有清秀者也中蕴厚朴、妍美儒雅却不见甜俗之气;陈才俊于篆书似乎所作不多,然一旦作篆也无时下俗手之死板与匠气,殊为难得。

总之,我看好陈才俊,一如他的名,他将会是书坛有作为的“才俊”!

          赵永金(深圳市书法院院长、中国书协会员、中国艺术出版社艺术总监、中国艺术论坛网CEO)

IMG_4842

陈才俊篆刻作品

才俊以楚人而寓居鹏城,不减书法之热情。近又负笈京城,深研书道,德业两进,数入国展,作为同乡、同道,我深感高兴。才俊为书坛新秀,能各体书,而尤以隶书为书坛瞩目。兼擅篆刻,颇得刀石烂漫之趣。

才俊之书,予以为具有“三气”。一具才气。其书既能准确把握传统,又能化而用之,彰显自我个性,才气充溢,故难能可贵。二具灵气。其书不趋朴拙而尚灵动,活脱轻松,清新自然,得楚人灵秀之气。三具清气。其书虽不免于时风影响,但没有时下书法粗野浮华之气,而能以清气拔俗,令人耳目一新。

古语云:惟楚有材。才俊之若能以此为基础,更加努力深入传统,锤炼笔墨,充实学养,则将来之大成可以预期也!予乐观其成。         

               邓官林 〔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书协创作研究员,荆州市书协副主席〕

IMG_4808

陈才俊篆刻作品

与陈才俊兄是在李胜洪先生的个展上相识的,他作为中国书法院学员及李院长同乡义务为我们秘书组帮忙,纯朴真诚、聪明勤快,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有意关注他的创作更是令人侧目,其书以汉隶为基,广涉博取,视野宏阔。所作篆隶行草,宽博恣肆、意蕴醇厚、才情横溢,在生拙大气的碑派书风中揉入帖的雅致和静穆,甚为可喜。相信才俊兄经书法院的深造后,定将以更开放的胸襟,更扎实的功夫吐故纳新、尽洗时调而臻理想之境!

 (林峰,中国书协青少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中国书协会员、温州市书协副主席)

IMG_4960

陈才俊篆刻作品

陈才俊书法印象

文丨杨宁

陈才俊是中国书法院九届学员,我们也是因此而相识,我在书法院工作,他在书法院学习;通过交谈,我发现他是一个很有礼貌的年轻人,举止间传达出年轻学子的睿智和活力。我十分认可这种谦逊的举止,唯如此,才能够保持不断进步的热情与提升的空间。

我看到的陈才俊书法作品以隶书见长,行草书、篆书也有涉猎,篆刻也挺好。对书法作品的赏评,我主张因时而异:即,少年看才情、中年看学养、晚年看功力。陈才俊二十出头,正值风华年少,而我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他优异的艺术灵性与才华。

IMG_5066

陈才俊篆刻作品

当代隶书创作在经典与民间取法之间游走、互为补充、互为损益,甚至取法民间隶书已成为当代隶书创作的一个主流,突出表现在那种常见的“蚕头雁尾”少了、不见了。这其中原因,与楚简、简牍、砖瓦铭文等书法文物的发现和出土,以及当代隶书创作名人名家的示范导演息息相关。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在《曹全》、《礼器》、《乙瑛》等正统的隶书碑刻中寻找表达语言了,而是将自己的笔触拓展,上至先秦篆籀、石鼓文,下至汉隶八分铭石、砖瓦陶文、公文牍牒、摩崖石刻等等,无不为我所用。

IMG_5339

陈才俊篆刻作品

很显然,陈才俊的隶书作品,对《好大王碑》、《开通褒斜道石刻》、《石门颂》等取法良多,他于结字尤其用心,对于结字的大小、欹侧、疏密充满灵感,常有出新之举、令人眼前一亮。这是他的长处,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在大小、疏密、动静、欹侧等等一系列矛盾的关系中,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关系并使之达到平衡之美,需要不凡的艺术驾驭能力,而陈才俊在作品中很好的把握住了结字的势,并以此为亮点,读来令人欣喜。

古人论艺,有文野之分。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隶书创作同样如是。若质朴胜过文采,则显粗野,若文采胜过质朴,则显虚浮。只有文采和质朴兼备,才能气盈格高。我将这句话搬来与陈才俊共勉,希望他能够潜心书法研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杨宁中国书协会员、宜昌市书协副主席、中国书法院展览馆秘书长〕

微信图片_20170707114723

陈才俊书法初感

文丨姜玉波

书法是带着书写者的DNA的。我一直这样认为。

清刘熙载有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再高妙的人也无法伪装从字反映出来的气质性格及品行学养,而且越是有成就的艺术家就越会有其鲜明而突出的个性特征,这也就是所谓格调或风格。

IMG_4360

陈才俊篆刻作品

我看陈才俊的书法,已经初见了这样的端倪。他在中国书法院学习一年,总也是默默无闻的,静静地听课,静静地临帖创作,而且和同学们相处都是不紧不慢不温不火的,那么有涵养有风度而斯文。而我看他的字,又似乎与他的这种性格相悖,又是那么奔放,那么老到,那么大气而真诚。其实这才是他的真实性格。

我在艺术圈里发现了很多这样的现象:一个英俊潇洒者而偏偏写一些剑拔弩张的“丑”字,一个不修边幅者又往往写一手漂亮的“二王”;外表的斯文,表现在笔下的是一种狂放不羁的恣肆,而性情挥洒不拘小节者又深藏一种细腻精微的美妙。我搞不清这种现象的原因,但我知道这才是艺术的本真。

IMG_4877

陈才俊篆刻作品

才俊的书法以隶书见长,他对这一古老的书体有自己的理解。他不泥古,没有照搬照抄,亦步亦趋,也没有求新求变无端狂怪,而是把隶书的张扬的笔画用一种平和线条和结构来表现。在我看来,他似乎是用一种写帖的笔法去演绎碑刻,用笔细腻赋予隶书温和的灵魂,凭添了一种宁静的内涵。

他也不追求变型,但结字新颖,把它们都写得那么安稳,各自守侯着一方净土,不去侵占别人的领地。整体发散着一种纯真与和谐的美丽。品读其字,不能不陶醉其中,如喝一杯浓郁的清茶,其香醇正,其味隽永。

IMG_4967

陈才俊篆刻作品

然而,陈才俊尚年轻,写字的时间也不是很长,需要填补的东西也很多,好在这一点他是十分清醒的。相信他经过中国书法院一年历练,聆听来自全国各地名家大家的理论及技法的教诲和指导,他会融汇到笔底,也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对于这样孜孜以求,坚持不懈而又虚心好学的年轻人,我抱有深深的期待,并祝福他越走越远。

 〔燕下居士  姜玉波中国书法院教学部主任、中国书协会员〕


微信图片_20170822171536

IMG_5076

2017081606200627636

IMG_5078

2017081606200627636

IMG_5090

2017081606200627636

IMG_5342

2017081606200627636

IMG_5344

2017081606200627636

IMG_5349

古朴

浑厚

精致

吧?想吧?

可以找名师教你,就算零基础也不怕

关键还便宜

2017072708481759143

仅需1元扫码报名

名师授课,实时交流

第一节 篆刻的缘起及刀法的运用  /  2017年08月23日 19:00

印章的分类及秦汉的辉煌

入印的文字及增减变化

书印关系与古玺的制作

用刀与篆法和构图的关系(讲述+视频演示)

第二节 技法部分  /  2017年08月28日 19:00

印文格式、一字到多字印的章法布局

构图平衡和章法中的整体感(讲述+视频演示)

篆刻构图中的几种轻重对比(讲述+视频演示)

篆刻章法构成的矛盾关系〔方圆、疏密、斜正〕

篆刻章法中技法的四种对立关系(讲述+视频演示)

第三节 篆刻的边款与印屏  /  2017年09月03日 19:00

边款的发展及作用

现代篆刻艺术的边款特点

边款的刻制方法(讲述+视频演示)

边款的拓制过程演示(讲述+视频演示)

篆刻印屏的赏析及制作方法

2017-5-10-1

陈才俊1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点击订阅

陈才俊老师课程链接

扫码订阅陈才俊老师课程

微信图片_20170816144034

小编

最近有情绪

不想好好写文章

因 为 真 的 不 知 道 怎 么 写

只想静静地放图

未命名

小编没偷懒

小编心里委屈

老师太忙,没有作品图

学员们还想看

王长远老师作品展示

timg

小 编

想 要 

自 己 去 要 

☏ 呼叫王长远老师 

扫码呼叫王长远老师 

微信图片_20170822145815

如果

王长远老师不理你

就找墨池帮你吧

王长远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首诗让我想起了壹位清代著名女书法家姜淑斋,她在23岁的生命中却在书法领域流芳百世。

IMG_3032

清 女史 姜淑斋书法

关于这位才女的记载甚少,据考,姜淑斋名如璋,别号广平内史。她在书法造诣上精于行草,师法二王,尤得力于《十七帖》,笔触圆融温雅中有遒劲之气,为时所重,可惜英年早逝,在23岁时就辞别人世了。

IMG_3033

清 女史 姜淑斋书法

《增修胶志》上记载了这样壹件趣事:

有壹年,姜淑斋路过大庾岭时,曾书写两方石碑,壹碑上写着“风度维盐”,壹碑上写着“雁回人远”,两碑署名均是“八岁童子宋世勛书”(宋世勛是姜淑斋的小叔子)。大庾岭是交通咽喉,来往的官宦、文人雅士和客商甚多,壹时间,8岁的神童宋世勛写石碑的佳话不胫而走。其实,身为大家闺秀又是知府夫人的姜淑斋在那个时代不便于抛头露面留下芳名,所以借丈夫之弟之名落款。

她在有限的生命里

却活出了别人几辈子也达不到的高度

她的书法造诣

尤得力于《十七帖》

草书学习从《十七帖》开始,肯定是条正道

2017-5-10-1

名师指点 1元试听


微信图片_20170721174229

葛世权

中国书协会员,《青少年书法报》副总编,佳木斯市书协副主席。

作品欣赏

IMG_2901

IMG_2898

IMG_2908

IMG_2891

IMG_2890

IMG_2893


8月27日 19:00

墨池学院  葛世权老师

以楷写草——《十七帖》

课程即将开课

第一节课  1元试听

2017-5-10-1

葛世权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点击订阅

葛世权老师课程链接

扫码订阅葛世权老师课程

微信图片_20170821171326

怀仁作为中国最顶尖的集字高手,在充分领悟了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精髓之后,集出了中国书法史上最精湛的王羲之《圣教序》,这部影响无数人的碑帖,很多变化,也很多规律,很多招数,让我们受用无穷,我们每每感觉到一种“招数”,就增加一份对大师的敬意。

今天咱们就特别介绍下《圣教序》结字的“顺势”,所谓“顺势”指的是书写者有意识地让笔画在相同的方向、或大致相同方向上重复运行,造成一种书写气势上的连贯。好像文章里面的排比的方法,气势如虹,很有艺术效果。

举个例子:

IMG_3016

右面的“勿”,除了横以外,都是从右上向左下重复运行,这还要真的写一写,才会感受到它的好处。

下面,从 《圣教序》中选取了一些例子,抛砖引玉,你可以在这一点上,从帖中找到很多精彩字例。

IMG_3017

IMG_3018

IMG_3019

IMG_3020

IMG_3021

IMG_3022

IMG_3023

IMG_3024

IMG_3025

IMG_3026

IMG_3027

IMG_3028

IMG_3029

IMG_3030

IMG_3031

汉代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书法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隶书,不但石刻数量众多,且“一碑一奇,莫有同者”,呈现风格的多样性。在多如繁星的汉代碑刻中,《曹全碑》无疑是其中清俊柔秀润书风的完美诠释者。

640_看图王.web《曹全碑》(高清大图)

《曹全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曹全碑》碑高二百五十三厘米,宽一百二十三厘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合阳县旧城出土。碑文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碑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也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乃是曹全碑的属下毕,王敞等人为曹全碑所立的功德碑。成碑年代正是门生故吏为其府主伐石颂德之风大盛之时。因此,庄严工整,极具肃穆沉厚的庙堂之气

2《曹全碑》局部

如《六艺之一录》卷四十八金石史:

万厯间始出于合阳,此方出最初搨也。止一因字半阙,其余锋铓铦利不损丝髪,因见汉人不独攻玉之妙浑然天成,琢字亦毫无刀痕。以余生平所见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神竒浑朴,譬之诗则西京。此则丰赡髙华,建安诸子比之,书礼器则季直表,此则兰亭叙。自髭圣一评谓钟古而不今,长而踰制,心慕手追惟逸少一人,王遂踞钟上。余目不识书,自谓颇窥汉人三昧,弇州识洞千古,以方整瘦劲寡情为汉法,是栁诚悬軰可尽晋法也。碑阴自伯祺止孝才五十二人外五人名字不备,当是书石阙略,非剥蚀也。书法简质草草不经意又别为一体,益知汉人结体命意错综变化不衫不履,非后人可及。

《曹全碑》道润俊秀,灵动飘逸。线条道劲挺拔气息浑厚高古。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也将之推为汉隶秀韵书风的最佳代表。

3《曹全碑》局部

清人对于曹全碑书法的研究与评价:

《曹全碑》若一位翩翩君子,具有极高的修养,其个性不激不励,中正平和,既符合规范,又飘然逸出。古人对汉隶有很精微的研究,因其书风其将汉隶分为三种,一种为方整,一种为流丽,一种为奇古。而曹全碑属于第二种。清代孙承泽赞誉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乃“汉石中之宝也”。万经平其约“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聚,洵神品也。”此外康有为先生则认为其与《孔宙碑》为“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它与《张迁碑》等以追求真率拙朴的碑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4《曹全碑》局部

汉隶,静态字体,有古意,上可通篆,下可通草、行、楷,实乃上手的最佳字体。汉隶之中《曹全碑》又为大众所熟知,可惜世人多将其写做俗媚之态,不得“遒秀生动、清雅逸致”之韵。

现在




墨池学院特邀 杨嘉伟老师
带您回大汉、校理念、出神采
深度剖析、玩转《曹全碑》

【杨嘉伟简介】

微信图片_20170628165901

杨嘉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兼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兼隶书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军书法创作班成员、江苏省连云港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连云区书法家协会主席。解放军优秀人才奖获得者。曾荣立三等功。国家人社部评定的首批一级书法家。

作品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硬笔书协展赛,并均有获奖。真、草、隶、篆均曾参加全国大展。《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中国书法手机报》《书法家》《中国书画报》《中国钢笔书法》《中国楹联报》《青少年书法报》《东海民兵》《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连云港市电视台》等传媒曾专题、专版报道杨嘉伟艺术。


【作品展示】

微信图片_20170628170119

微信图片_20170628170124

微信图片_20170628170114

微信图片_20170628170100

微信图片_20170628170131

微信图片_20170628170108

微信图片_20170628170127

【课程安排】

第一节 梦回大汉,校准理念再前进
2017年08月22日 19:30
(语言引导、图片分析、视频示范)
1、曹全碑的前世今生;
2、穿越历史,纵向对比;(与唐隶、清隶图片分析)
3、驻留大汉,横向对比;(与礼器碑、乙瑛碑、张迁碑、汉代墨迹图片分析)
4、三省吾身,自我对此;(与碑阴图片分析)
5、调整审美、把握特征;(将总结的3点主要特征,视频示范)
6、简述工具、笔法操;(视频示范)
7、笔法操的顺畅融入;(以蚕头雁尾、主竖、长撇、长捺为例视频示范)
8、写出笔意,临帖示范。(视频示范10个字)

第二节 《曹全》公式,独家秘笈杀手锏
2017年08月29日 19:30
1、写好这个字,便会写《曹全》!(绝密视频、深度剖析)
2、根据以上方法临帖示范;(视频示范5个字)
3、用“点”有诀窍,秒杀任何字里点的写法。
4、根据以上方法临帖示范;
5、不破不立,打破公式增加丰富性的方法。
6、根据以上方法临帖示范;
7、公式以外的特殊部位写法。
8、根据以上方法临帖示范;

第三节 顺利过渡,直接创作上大展
2017年09月05日 19:30
1、“公式”+“非公式”,人人可创作!(视频示范创作20字以上小作品一幅)
2、如何打造投展作品?(干货来袭,肯定有你不知道的小窍门)
3、怎样让作品做成黑底白字的拓片效果?(研究多年、简单易行,目前书坛最佳的拓片效果技法,视频演示、图片展示)

详情见海报上

杨嘉伟海报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IMG_3009

溥儒(1896-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为清恭亲王奕欣之孙。其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与张大千、黄君璧并称“渡海三家”。

溥儒是位大孝子,并笃信佛教,这卷小楷《心经》,就是在他母亲忌日刺血而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IMG_3010

IMG_3011

IMG_3012

IMG_3013

IMG_3014

IMG_3015

1_副本

我们先来看看蒋介石写的小楷。

抛却其他因素,单就蒋介石的书法而言,不乏功底,一如其人,衣冠整洁,笔直字方,不逾规矩。

蒋介石书法以楷书为主,很少写行书。他的楷书以柳公权、欧阳询为根基,晚年又多有赵孟頫的影子,顿挫分明,结体有度,骨力雄强,章法严谨,用笔以方笔为主,横斜竖直,撇低捺高,表现出瘦硬挺骨之风范。

2_副本蒋介石 小楷《杜母高太夫人七秩寿序》1948年

本件是蒋介石为国民党著名将领杜聿明的母亲高太夫人祝寿所作。

杜聿明为一代抗战名将,黄埔军校一期,是于右任向蒋介石推荐入校的。1948年10月正是杜聿明及卫立煌反对蒋介石的瞎指挥时期,蒋介石恩威并用在上海亲自过问给杜聿明母亲高太夫人高兰庭过生日以图拉拢杜聿明,此书法即为当时所作。

当年祝寿除蒋介石送书法外,另由蒋经国送上3000美金,10天后淮海战役结束,杜聿明被俘,杜夫人曹秀清赶去南京要求见蒋介石质问,即当年著名的“曹秀清大闹总统府”事件。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后与在美华裔科学家扬振宁结婚。

3_副本蒋介石 小楷《杜母高太夫人七秩寿序》局部1

4_副本蒋介石 小楷《杜母高太夫人七秩寿序》局部2

5_副本蒋介石 小楷《杜母高太夫人七秩寿序》局部3

6_副本蒋介石 小楷《杜母高太夫人七秩寿序》局部4

7_副本蒋介石小楷

8_副本蒋介石小楷(局部1)

9_副本蒋介石小楷(局部2)

蒋介石不仅自己爱好书法,而且还经常指导夫人宋美龄和儿子蒋经国练习书法。

据史料记载,宋美龄年轻时非常热爱艺术,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习画,她师承的是国画大师黄君璧等。而书法,则由蒋介石指导。蒋介石品评宋美龄的书法习作,总是以表扬、鼓励为主,一次,他在看了宋美龄的书法习作后非常满意,便在当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夫人书法大有进步,吾甚感欣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