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赵修老师的

第一节试 听 课刚结束

群里就开锅了

微信图片_20170823120814

不仅如此

第一节课结束后

评论也炸了

未命名

总 结

赵修 老师的课

八个字

透彻清晰、系统深入

微信图片_20170823134001

第一节 石的画法 (在线可听回放)

1.石头的用笔示范

2.画石如何取势

3.石的穿插组合

4.画石间坡法

5.董源、巨然、倪瓒、吴镇、王蒙、黄公望石法

第二节 皴法详解  /  2017年08月29日 19:00

范宽、夏圭、马远、荆浩、刘松年山石皴法

第三节 皴法详解  /  2017年09月05日 19:00

解锁皴、大小斧劈皴、乱柴皴、披麻间斧劈皴、荷叶皴、折带皴

第四节 山的画法  /  2017年09月12日 19:00

1.画山起手法

2.峰、峦、山的脉络

3.宾主朝揖法

4.主山自为环抱法

第五节 三远法  /  2017年09月19日 19:00

1.高远法、深远法、平远法

2.诸家山法解析: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范宽

第六节 诸家画山法  /  2017年09月26日 19:00

1.李唐、刘松年、郭熙、萧照、李成山石法

2.米家山、倪瓒山法

第七节 画坡法  /  2017年10月03日 19:00

1.高坡法,平坡法,石面坡法

2.山坡路径法,山田法,平田法

第八节 山泉法  /  2017年10月10日 19:00

1.黄子久画泉法

2.乱石叠泉法

3.垂石隐泉法

4.云流断泉法

5.山口分泉法

第九节 山泉法  /  2017年10月17日 19:00

1.悬崖挂泉法

2.画泉两叠法

3.画细泉法

4.画平泉法

5.大瀑布法

6.石梁垂瀑法

第十节 云水法  /  2017年10月24日 19:00

1.江海波涛法

2.溪涧涟漪法

3.细勾云法

4.大勾云法

微信图片_20170823134522

,渐

则能修至,行至

微信图片_20170823134634

微信图片_20170823135138

本名赵修志,生于山东齐河,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李可染画院教务处主任,山水教研室讲师,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副秘书长。2016年创立心心社,以“尊崇传统美学 立足当下生活”为宗旨,从事中国画研究和教学,学习传播正能量审美理念。

微信图片_20170823135444

修——赵修山水作品展
赵修、张婙伉俪水墨作品观摩展
青年画家水墨联展
中日韩亚洲艺术交流展
游山玩水——青年画家邀请展
如是自在——当代水墨名家雅集
佛心禅意巡回展
菩提树下系列——水墨展览
画事如意——中国画十人邀请展
造化心源——青年国画家提名展
深圳文化艺术博览会青年画家邀请展
六和雅集水墨五人展
绘事微颜——青年水墨画家邀请展
幽人梦境——八零水墨邀请展
绘事微颜——青年水墨艺术家高校巡展
墨言——《中国画收藏》优秀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书画印——写意宋庄名家书画提名展
古韵今辉——水墨作品展
置墨——墨韵文化三周年庆典大型书画展
春风大雅——乙未年青年水墨画家四人展
纸本水墨——80后画家的批评与自辩
学院派——八零后水墨画家邀请展
烟雨寻踪——张家界写生展
山外有山——中国青年名家邀请展
纸上谈兵——端午雅集
古法与新生——CYAP水墨评选公示展
八零八零——当代中国画八零后艺术家提名展
画语境——2015水墨邀请展
变革中的水墨——艺术展
时代语境——青年国画作品邀请展
58art——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
水墨双生——中国画邀请展
朝阳艺象——美术作品展
慎思明辨笃行——全国中国画作品邀请展
大觉禅韵——中国画作品展
无涯唯智——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首届作品邀请展
同时代人——中国水墨邀请展
融进与叠生——中国水墨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古意新象——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微信图片_20170823135305

IMG_9538

IMG_1010

IMG_0022

IMG_9885

IMG_0053

IMG_0055

IMG_0057

IMG_0065

芥子园为纲

结合印刷清晰的历代大师作品范本

赵修老师

循序渐进的深入传统之庙堂

分步讲授山石云水画法理法

『首节课1元』

2017-5-10-1

赵修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点击订阅

赵修老师课程链接

扫码订阅赵修老师课程

微信图片_20170823140153

IMG_3095文征明,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尤善书法,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非常擅长行书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今天咱们来欣赏文征明三大小楷代表作:《琴赋》《草堂十志》《千字文》。

一、《琴赋》

在书法史上,文征明以兼善诸体闻名,其中尤以小楷造诣最高,正可谓愈老愈精、愈造愈淡。清代朱和羹甚至言:“明楷以文衡山为第一”。

文征明《琴赋》中题款道:“余老眼昏蒙,无足观者”。小楷代表作《琴赋》为文征明74岁时所作:

IMG_3096

IMG_3097

IMG_3098

晚年的书家,少有人者会坚持作“蝇头小楷”,一来因心境,这时候的书家大都心境冲淡平和,逸气稜稜,二来随体力,人到晚年,体力精力自然随之衰颓。而文征明于七老八十时,仍钟情于小楷,实属罕见!

IMG_3099

IMG_3100

 文征明诗文亦富有造诣。其诗接近柳宗元、白居易,诗风淡雅秀丽,清新自然。

暮春斋居即事

文征明

经旬寡人事,踪迹小窗前。

瞑色连残雨,春寒宿野烟。

茗杯眠起味,书卷静中缘。

零落梅枝瘦,风吹更可怜。

二、《草堂十志》

《草堂十志》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为书法爱好者学习小楷的极佳范本,亦为毛笔、硬笔书法楷书临习的上佳模本。不管你喜不喜欢书法,不管你是学习传统毛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都喜欢!

IMG_3101

IMG_3102

IMG_3103

三、文征明《千字文》

IMG_3104

有人言,“文征明矜持的性情决定了他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的书风”,此言在理也。虽欢喜唐寅的风流恣肆,但为人当如征明,张扬恣肆多“百年强半”而夭。

1

杜牧,西安人。字牧之,中进士第,曾官司勋员外郎,后迁官中书舍人。工行草书。唐代著名大诗人,有《樊川集》二十卷传世,因前有杜甫,所以后人称为小杜。他唯一的传世书法《张好好诗》,写给了妓女,可以说这是一封情真意切的感人情书。通篇如下:

2

普及下历史常识。中国古代妓女概念要比我们现在所说、所理解的要宽泛。两大类,有艺妓(歌妓)和色妓之分,前者主要从事艺术表演活动,如同今日娱乐明星;而后者主要出卖色相,就是今日人们普遍认为的娼妓。

3

别紧张,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她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并对她的不幸寄以无限同情。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

4《张好好诗》卷,唐,杜牧书,纸本,行书 纵28.2cm,横16.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5

 

《张好好诗》,杜牧大和九年作并书。书体为行书。杜牧传世墨迹只此一件。其书字体姿媚,用笔劲健,转折处如孙过庭《书谱》。历代评之甚多,清包世臣赞曰: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

6

作品有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古今书诀,俱未及此,惟思白有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之说,虽非道出真际,知识固自不同。其跋杜牧之《张好好诗》云“大有六朝风韵”者,盖亦赏其中截有丰实处在也。

 

7

《艺舟双楫》又云:花到十分名烂漫者,菁华内竭,而颜色外褪也;草木秋深,叶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内凝,而生气外敝也。书之烂漫,由于力弱,笔不能摄墨,指不能伏笔,任意出之,故烂漫之弊至幅后尤甚。戏鸿堂摘句《兰亭诗》、《张好好诗》,结法率易,格致散乱,而不烂漫者,气满也。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劲,此诣甚难至,然不可不知也。

8

该卷书用麻纸,制作相当精细。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是说作者诗文、书法有统一的风格。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

9

兹后曾递藏于宋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孝思、清梁清标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据《式古堂书画记考·卷七》所记,该卷后元人诸跋,是从唐赵模《千字文》后移来。《宣和书谱》、《悦生所藏书画别录》、《平生壮观》、《大观录》、《吴越所见书画录》、《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10

 

该卷曾被清逊帝溥仪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后归张伯驹所有。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赠政府,此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 END ——

纵观中国书法史,汉字的产生,最初是为了实用,在东汉时期书法的自觉追求开始萌芽,在魏晋时期开始真正进入书法自觉阶段。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一些文人雅士为了追求书法美,开始借助酒来宣泄情感,激发创作灵感,留下了一桩桩书坛的千古佳话和一件件书法的千古佳作。

IMG_3088

吴永良饮中八仙之六仙李白

王羲之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早已被世人所公认,这件一千多年来让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顶礼膜拜的绝世佳作,就是王羲之在醉酒状态下写就的。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统、孙绰、王蕴等四十一人聚于绍兴兰亭。流觞曲水,吟诗作赋,举杯畅饮,其乐融融。在众目睽睽之下,王羲之乘着酒兴信手为诗集作序,此序写成,众名士都拍案叫绝。

据说王羲之在酒醒之后也大吃一惊,感叹自己竟有如此神来之笔,事后他又多次书写《兰亭序》,最终“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再也没有达到醉酒时的艺术境界。酒作用于王羲之,使他成为千古书圣,而书圣的榜样示范作用,更使历代书法家寄情于琼浆玉液,开怀畅饮,直抒性灵,激昂腾奋,笔走龙蛇,翰逸神飞。

IMG_3089

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神龙本)

张旭

张旭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关于他的野史逸闻不少,据唐李肇《国史补》记载,张旭每次饮酒醉时就草书,挥笔大叫,世上人称他为“张颠”。

唐代诗人李颀《赠张旭》描其态:“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大草圣。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其醉后作书之态确实可掬可嘉。在他曾任县尉的常熟,旧时城内建有“草圣祠”,祠内有一副楹联:“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酒狂称草圣,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上联讲书,下联讲酒,书法与酒从来就没有从张旭身边离开。

IMG_3090

张旭《忽肚痛帖》

怀素

怀素的书法与张旭齐名,喝酒也是不相上下。据传,怀素曾一日九醉,时人常呼之为醉僧。他曾在寺内粉壁长廊数十间,每因酒后小豁胸中之气,便提笔急书于粉墙之上,其势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满壁纵横,又恰似千军万马驰骋沙场。

古往今来的诗人墨客,对怀素草书的成就,赞不绝口,对其酒后挥毫也是津津乐道。李白《赠怀素草书歌》云:“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白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鬼神惊,时时只见龙蛇走。”晚唐诗僧贯休《怀素上人草书歌》云:“半欹半倾山衲温,醉来把笔猛如虎。彩壁素屏不问主,乱拿乱抹无规矩。”唐代诗人许瑶的《题怀素上人草书》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纚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这些诗生动地刻画了怀素在似醉非醉、狂放不羁状态下,创作狂草的形象,因为酒的激发,才有《自叙帖》《苦笋贴》《食鱼帖》等名作传世,也使他成为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大家。

IMG_3091

怀素《东陵圣母贴》

苏轼 

位居书法宋四家之首的苏轼,喜欢饮酒,尤喜于见客举杯。他在晚年所写的《书东臬子传后》中有一段自叙:“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余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则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这是很有趣的自白,他的酒量不大,但却善于玩味酒的意趣。

苏轼的许多诗作名篇,都是酒后之作,大家耳熟能详的当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黄庭坚曾为其画题诗云:“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他作书画前必须饮酒,曾说“吾酒后乘兴作数十字,觉气拂拂从十指中出也。”他在《答钱穆父诗》书后自题“醉书”两字,他常酒后在其书斋墨妙亭练字,时有佳作,便欣喜若狂。

IMG_3092

苏轼《爱酒歌》

赵孟頫 

赵孟頫是元代大书法家,其书法圆转遒丽,世称“赵体”。当时向其求字的人很多,他专挑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词句,录写后相赠,其中写得最多的是竹林七贤之一刘伶的《酒德颂》。

据说,赵孟頫往返于京城与苏杭之间必在扬州停留。当时扬州城里有个姓赵的商人,富甲一方,喜欢招待客人。他有一名为“明月楼”的酒楼,不少文人墨客在聚餐酒楼时留下为洒楼题写的春联,但都没有令他满意的。一天,赵孟頫路过扬州,主人知道后,把他迎接到明月楼上,用丰盛的酒席款待他。当酒喝到一半时,主人拿出纸和笔请求赵孟頫写春联。赵孟頫一时兴起,提笔写道:“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到如此佳句,非常高兴,把喝酒的器具全部撤下并打包赠送给赵孟頫。

IMG_3093

赵孟頫《望江南净土词》

祝枝山

明代书法家祝枝山,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他为人顽世自放,生性诙谐,纵情于酒。在民间流传着“祝枝山闯酒席”的故事。一天,唐伯虎与文征明躲在一处饮酒,不料被祝枝山得知,急忙赶到大嚷:“今朝口福好,不请我自到。”说罢,坐下便要吃酒。唐伯虎向文征明眨眨眼,然后对祝说:“今天我们吃酒,有个规矩,须即景吟诗一首作为谜面,打一昆虫名,否则不准吃。”祝枝山笑笑说:“好吧,你们先说。”

唐伯虎便吟道:“菜肴香,老酒醇,不唤自来是此君,不怕别人来嫌恶,撞来席上自营营”(谜底为苍蝇)。文征明接着说:“华灯明,喜盈盈,不唤自来是此君,吃人嘴脸生来厌,空腹贪图乱钻营”(谜底为蚊子)。祝枝山听了,知道他们挖苦自己不请自到吃白食,但却假装不懂,便也吟了一首:“来得巧,正逢时,劝君莫怪盘中食,此公满腹锦绣才,不让吃喝哪来诗?”(诗与丝谐音,谜底为蚕)。吟罢,三人相视大笑,开怀畅饮,直吃到酩酊大醉方休。

IMG_3094

祝枝山《草书古诗帖》

文徵明此幅草书作于弘治八年乙卯(1495),当时他只有26岁!

《文衡山诗卷闻砧闻蛙》

IMG_3077

IMG_3078

IMG_3079

IMG_3080

IMG_3081

IMG_3082

IMG_3083

IMG_3084

IMG_3085

IMG_3087

释文:闻砧明火疏灯鉴帷,谁家捣练夜迟迟。惊回短梦千门月,不断秋风万里思。

岁晚江城偏自急,天寒闺閤最先知。高楼人静星河烂,正是霜华欲下时。闻蛙春灯照壁睡渐(微)茫,阁阁群蛙正绕堂。细雨黄昏贫鼓吹,谁家青草旧池塘?年来水旱真难下,我已公私付两忘。寄谢繁声休强聒,吴城明日是端阳。

乙卯腊月既望雨窗漫书 徵明

落款,是书法创作一个要点,很多朋友在章法和准确性方面容易出现纰漏,尤其表现在落款内容硬伤颇多。今天我们就重点说说书法落款时间写法,较为全面,建议仔细阅读。

书法作品署款中的记时有人主张用新历即公元阳历注时,强调的是笔墨书写当随时代,还有人主张沿用旧历即阴历注时,强调保持民族特色和传统习惯,其实这两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

如果用新历记时,方法很简单,照日常应用文书写就行了。假如用旧历记时法,那么其中讲究很多,特别是有许许多多的别称需要弄清楚。今天至善君给大家按照落款年份、季节、月份、日期四大分类来详尽阐述落款时间的写法,非常实用,或收藏或分享,有福了。

1

【书法落款时间查询全表】

一、记年份

书法作品记年采用的“干支”记年法。“干”是“天干”,“支”是“地支”。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十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搭配记年,就成了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六十年一个循环,俗称“六十年花甲子”,参加下表: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巳末,57、庚申,58、辛酉,59、壬戊,60、癸亥

2

二、记季节

旧历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即旧历正、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古时兄弟姐妹的排行,有孟、仲、季的次序,(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三)孟为长,仲为次,季为三,根据这个,正、二、三月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四、五、六月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七、八、九月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十、十一、十二月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之称。季节还有一些别称,如春的别称有阳春、芳春、青阳、艳阳、阳中、三春、九春等。夏的别称有朱夏、朱明、昊天、长嬴、三夏、九夏。秋的别称有素秋、金秋、商秋、商节、素商、素节,金天,高商、三秋,九秋,冬的别称有寒冬、安宁、玄英、三冬、九冬等。

3

三、记月份

旧历月的别称尤为复杂,而且有种种不同的来历。归纳起来,每个月的别称大略如下:
一月:正月、端月、初月、征月、早月、太月、扬月、陬(zōu)月、十三月、春阳、初阳、首阳、孟阳、孟陬、肇(zhào)春、端春、初春、早春、上春、新正、月正、开岁、发岁、肇岁、三之日、孟春、太簇、寅(yǐn)月等。
二月:如月、杏月、丽月、令月、仲阳、四之日,仲钟、大壮、酣春、仲春、夹钟、卯(mǎo)月等。
三月:蚕月、桃月、桃浪、花月、嘉月、夬(jué)月、禊(xì)月、桐月。
三春、暮春、晚春、杪(miǎo)春、末春、雩(yú)风、季春、姑洗、辰(chén)月等。
四月:乏月、槐月、仲月、麦月、清和月、阴月、余月、槐夏、首夏、初夏、维夏、正阳、纯阳、麦候、孟夏、中吕、巳月等。
五月:蒲月、榴月、皋(gāo)月、恶月、郁蒸、小刑、鸣蜩(tiáo)、仲夏、午月等。
六月:且月、荷月、季月、暑月、伏月、焦月、三夏、暮夏、晚夏、杪夏、极暑、溽暑、溽月、精阳、季夏、林钟、未月等。
七月:巧月、瓜月、霜月、相月、凉月、初商、肇秋、初秋、首秋、早秋、新秋、上秋、孟秋、夷则、申月等。
八月:壮月、桂月、获月、正秋、桂秋、仲商、仲秋、南吕、酉月等。
九月:玄月、菊月、咏月、朽月、暮秋、晚秋、杪秋、穷秋、凉秋、三秋、暮商、季商、杪商、霜序、季白、季秋、无射、戌月等。
十月:良月、吉月、阴月、露月、正阳月、坤月、小春月、小阳春、开冬、上冬、初冬、孟冬、应钟、亥月等。
十一月:辜月、葭(jiā)月、寒月、雪月、龙潜月、一之日、中冬、仲冬、黄钟、子月等。
十二月:冰月、腊月、嘉平月、严月、涂月、暮节、星回节、穷节、穷纪、暮岁、暮冬、穷冬、杪冬、严冬、残冬、末冬,二之日,腊冬、季冬、大吕、丑月等。

4

四、记日期

旧历记日的别称比较复杂,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掌握。

1、三浣(huàn)记日
所谓“三浣”,即上、中、下三浣。每个月的上旬,即一日至十日为上浣;中旬,即十一日至二十日为中浣;下旬,即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为下浣。如正月初四日,便可记作“正月上浣之四日”;二月十五日,便可记作“二月中浣之五日”;三月二十六日,便可记作“三月下浣之六日”,其余都可类推。
2、月相记日
所谓“月相记日”就是根据月亮盈亏的变化记日。每月初叫作“朔”、“旦”、“朔月”,初三叫做“月出(fěi)”,十五叫做“望”,十六叫做“既望”“望后”,每月的最末一日叫作“晦”(huì)。
3、特殊记日
习俗上对一些特殊的日子给以别称,如:
正月初一:元日、元旦、元正、元朔、元春、元辰、正朝、三元、改旦、履端等。正月初二到初十:分别称为履端二日、履端三日……履端十日。
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初八:谷日、谷诞。
正月十五:元宵、元夜、元夕、上元、灯节。
二月初一:中和日。
二月初二:龙抬头。
二月十二:花朝、百花生日。
二月十五:中春。
三月初三:重三、三巳、上巳、上除、禊日、修禊日。
四月初三:展上巳。
四月初八:浴佛日。
四月十九: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阳、端午、重五、重午、午日、菖(chāng)节、蒲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
六月初六:重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七巧节、星节。
七月十五:中元。
八月初五:天长节。
八月十五:中秋、秋节。
八月十八:潮头生日。
九月初九:重阳、重九、菊花节、登高节。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二十四:交年、小年、媚灶日。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书法落款的时间,可以不写,但若要写,务必慎重,且写法非常重要,不懂的人会混淆写法、随性乱写,贻笑大方。

—— END ——

邓石如

1邓石如像 1743 — 1805

邓石如,即著名的“完白山人”。邓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清代集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字学家于一生的艺术大师和学者,安徽怀宁(今安徽安庆)人。邓少时家贫,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十分勤奋向学。后研习碑拓,苦练隶书等书体,终于成为有清一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

仗砚游江湖

在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众多清代文房用具中,有一方铁砚显得尤为特别。此砚为圆形,口径15.5厘米,底径16.1厘米,高4.5厘米。铁质,面平,由两范合铸而成,范线在砚侧中部。砚面下凹,侧壁较高。砚背相应鼓出,边凸起一周,中间铸有“笈游道人”四字。此砚则是当年邓石如辞别湖广总督毕沅时接受馈赠的礼物。

2

3此铁砚1961年由当时的安徽省博物馆文物征集小组在南京市征集后入藏至今。时至今日,铁砚虽略有斑驳和残缺,但端详此砚,仿佛可以遥见当年邓石如挑灯研磨,夜以继日地执着于篆刻、书法的情景,不难理解邓石如缘何以一介布衣而能起篆书几代之衰,四体真、草、隶、篆皆为“国朝第一”,靠的就是这种铁砚般坚定的信念和刻苦精神。

邓石如幼年家境贫寒,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幼小的邓石如早早地担负起养家的重担,九岁时上了一年私塾,这是他童年仅有的求学经历。家虽贫寒,但其祖父和父亲皆“学行纯笃”,在家庭向学之风的影响下,邓石如没有因贫废学,在后来写给侄儿的信中,他曾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就这样,他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学习的机会,不断钻研,“暇即从诸长老问经书句读”,为他日后的艺术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邓石如的父亲虽一生未有功名,但“博学多通,工四体书,善摹印”,这深深影响了年少的邓石如,“少读书,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17岁时,他的篆书就已名誉乡里,在当地小有成就,邓石如也因此开始了以书刻养家的日子。

4

32岁时,邓石如结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梁巘,开始了他人生的大转折。梁巘大赞邓石如的篆刻和书法,将他推荐到江宁的大收藏家梅鏐的府上。梅家是当地享有盛名的收藏世家,家藏大量秦汉以来历代的金石善本。梅鏐被邓石如的才气折服,倾其所藏供邓石如临摹学习。邓石如在梅家整整待了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临摹古代石刻拓本,系统学习篆体、隶书等书体,完成了他艺术上的一次蜕变,书法、篆刻风格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此后又经过几年历练和学习,邓石如终于形成篆隶真行草各体皆备、自成一家的艺术风格,从此逐渐名震天下,达官公卿争相与之交。大学士刘墉在见到邓石如的篆刻和书法后,拍案叫绝,大赞“千数百年无此作矣”;户部尚书曹文埴称其 “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遂力荐邓石如至湖广总督毕沅幕中。

5

在毕沅幕中时,由于邓石如与尔虞我诈的官场始终格格不入,在毕沅幕中待了三年后,执意请辞。毕沅竭力挽留未果,便出钱为邓石如在家乡买田置地,使他日后衣食无忧。临别之际,毕沅特请江南名匠为邓石如打造铁砚一方,赠予邓石如,“先生常说携一砚可以云游四方,然而普通石砚不过一两年就被先生磨穿,今天我赠先生铁砚一方,必能存世”。邓石如感激毕沅的知遇之恩,回到家乡怀宁后,将此砚藏于书房,并将书房取名曰“铁砚山房”。

连环对中的千古绝唱

6邓石如龙门对长联

上联: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下联: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司马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此联内容之丰富,气势之恢宏,写作方法之独绝,令人赞叹。评者谓此联为“连环对中的千古绝唱”。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居有一副纪念诸葛先生的对联与此联内容略有不同。明代清言小品《小窗幽记》中辑有此联。当是出自明代文学家李东阳(1447-1516)的对联,只是把“青莲诗”改为“少陵诗”,把“广陵潮”改为“广陵涛”。诸葛亮故居联和李东阳联内容颇为相似,但哪个在前已难为其考。邓石如此联与《小窗幽记》联相同,其用魏碑楷书书写,采取龙门对的形式,规矩中有变化,章法布局对称和谐。此联邓石如还用隶书为碧山书屋书写一副。另有一番情趣。隶书书写的碧山书屋联仅是用“武夷峰”取代了“广陵涛”,故邓联是出自《小窗幽记》。

碑学巨擎

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书法艺术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杰出的丰碑。

7邓石如篆书

自魏晋以来,篆书一体逐渐走向了沉寂,擅长篆书的书家,已如晨星。直至清代,伴随着金石学、考据学的兴起,才迎来了篆书复兴昌盛的春天。乾嘉年间邓石如出,彻底打破了篆书低迷的僵局,开辟了新的生面。

8邓石如隶书

9邓石如隶书八言联

10邓石如行草书七言联

邓石如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人推为清代第一。生性廉洁,成名后以书法篆刻自给。喜好游历名山胜水。常一筇一笠肩背行李游走百里。

11

12邓石如 篆书 荀子宥坐篇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3邓石如 隶书新洲诗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4邓石如 易经谦卦 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15邓石如 篆书 四箴四条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6邓石如刻 “聊浮游以逍遥”印章

17邓石如“淫读古文甘闻异言”石章
上海博物馆藏

18邓石如“意与古会”印章

19邓石如“疁城一日长”印章

20邓石如“一日之迹”印章

21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章

22邓石如“笔歌墨舞”印章

23

24

25

邓石如篆书字帖《八闼册》高清大图

无锡博物馆藏本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邓石如行书书法册页 |《自书诗稿36首》赏析

这件书法册页是邓石如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冬至抄录给同僚孙香泉的,当时邓石如50岁,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旺盛期。欣赏研究这件书法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邓石如的行书本源还是“二王”,尤具颜真卿《祭侄文稿》的味道。自书诗稿,更加轻松自然,运笔流畅,生动活泼。也让我们领略到了邓石如诗作的风韵。诗中丰富的意象、恰当的用典、开阔的胸襟和真挚情意更是令人感叹。对于研习邓氏书法大有裨益,意义非凡。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邓石如楷书《答谢中书书》欣赏

作为清代最具实力的书法大家之一,邓石如尤长于篆刻、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把数百年作篆之法推向巅峰。但是,这位篆书大家的楷书如何呢?是不是篆书闻名了楷书无所谓呢?给大家分享邓石如楷书《答谢中书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6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64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65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

66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7

微信图片_20170823092756

常说:习字须先习大字,而后再学小楷,这话也不无道理,由于小楷字形较小,要表达用笔和结构的美感,确实比较难。不会写小楷的人,总以为写字的动作只要比写大楷的动作小一些就行,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小楷字形较小,只是就它的表面形态而言,并不等于就是大楷的缩小化,小楷其实是有属于自己的书写规律的。
 

IMG_3055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一、小楷书法以“清、腴”为贵

这里的“清”,是指线条必须洁净而不混浊;这里的“腴”,是指线条虽然纤细,但更要在纤细中显现出丰腴来。

写小楷,点画要峻利,字里行间要洁净,线条不允许臃肿,也不允许墨渣渗出。下笔时的动作一定要稳建,要轻而简捷。写小楷,行笔时要像老人拄杖行路一样,杖子柱稳了才能挪步走路。所以,笔笔要坚实有力。点画之间既要顾盼呼应,又要笔笔交代明白。既要小中见大,又要处处显现大字的技巧和功力。这些都是小楷书法的难点。

IMG_3056

米芾《向太后挽词》

二、小楷字形结构以“宽绰“为贵
古人说,大字难以结密,小字难以宽绰。小楷是小字,所以要营造出一种“小中见大“的感觉很不容易。为能做到”小中见大“,在技法处理上应注意以下几点:IMG_3057

王宠《游包山集》

1、经常采用“以点代画”的手法,缩小了点画自身的形态,从而加大了点画与点画之间的空间留白,使作品在整体感觉上达到一种宽绰的效果。小楷用笔仅靠锋尖运行,但在运笔过程中,仍要保持“逆入平出、提按顿挫”以及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不过,小楷的笔法一般都以简为主,它常常采用“点法起笔”、“尖锋入纸”等手法,无论是在笔法上,还是在结体上,拿它与大楷相比,小楷书法更显得富有个性,更显得婀娜多姿,更显得楚楚动人。IMG_3058

傅山《小楷千字文》

2、小楷字形结构经常采用横向(左右方向)舒展的手法,使字形在整体上取得了“扁势”,造成一种“横放竖收”的宽绰的效果。小楷十分追求点画舒展和结构自然开朗的效果,字形一旦取得扁势后,凡横向之间的点画,就会显现出一种左舒右展的态势,就容易使字形产生一种虽小而见开阔,内紧而见外拓,既萧散疏朗而又见游刃有馀的感觉,达到了宽绰的效果。
3、小楷字形结构不宜过于平正,欲使在结体上有些许微妙的变化。如果能使结体上介于平正与不平正两可之间,那么整个小楷作品就会显得更加自然皎丽和饶有意趣。

1曹魏˙楼兰木简

这次发表的木简残纸文书墨迹,经过侯灿先生二十多年用心搜集积累,从中遴选出来。

2

3魏晋˙楼兰木简

4魏晋˙楼兰木简

5魏晋˙楼兰木简(局部)

6魏晋˙楼兰木简

7魏晋˙楼兰木简、牍

8魏晋˙楼兰木简(局部)

9魏晋˙楼兰木简

10魏晋˙楼兰木简

11魏晋˙楼兰木简

12西晋˙楼兰木简

13西晋˙楼兰木简(局部)

魏晋文书的书写载体,正值我国由简牍向纸质过渡的交替时期。从曹魏开始,木简文书逐渐减少,纸质文书不断增加,到前凉时期纸质文书几乎代替了木简文书。

楼兰出土的简纸文书墨迹,非常真实地展现出了这一时期复杂多变而又极具研究价值的情况。

14晋凉˙楼兰木简

15

16西晋˙楼兰残纸文书

17西晋˙楼兰残纸文书19晋凉˙楼兰残纸文书(正面)
20晋凉˙楼兰残纸文书(反面) 21晋凉˙楼兰残纸文书 22晋凉˙楼兰残纸文书23晋凉˙楼兰残纸文书(左上正面 右下背面) 24晋凉˙楼兰残纸文书(左正面 右背面) 25晋凉˙楼兰残纸文书(左正面 右背面) 26晋凉˙楼兰残纸文书(左上正面 右下背面) 27晋凉˙楼兰残纸文书(左正面 右背面) 28前凉˙李伯信稿(1) 29前凉˙李伯信稿(2) 30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31前凉˙楼兰残纸文书(正面) 32前凉˙楼兰残纸文书(背面) 33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34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35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36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37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38前凉˙楼兰残纸文书(左正面 右背面) 39前凉˙楼兰残纸文书(左正面 右背面) 40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41前凉˙楼兰残纸文书(正面) 42前凉˙楼兰残纸文书(背面)43前凉˙楼兰残纸文书(左正面 右背面) 44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45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46前凉˙楼兰残纸文书

微信图片_2017082309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