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法作品由正文、落款及印章三部分构成,将其三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总体的安排,即为布局。创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四周留空 ,行间透气

书写内容不可写满整张面,四周适当留出一定空白,形成白色边框,作品便形成整体。同时字与字之间也应适当留空,其字距小于行距,行距小于边框,以显空灵。书法作品按传统习惯为纵行排列,从上到下,从右至左书写。首行不需空格,首字应顶格写;末行不宜写满,末字下应留有适当空白。作品一般不用标点,繁体字与简化字不要混合使用。

2

2、首位呼应,字守中线

一幅作品的正文中第一个字与最后一个字,即首字与末字,应略大或略重于其他字。首字领篇,末字收势,极为重要。同时,每个字的中心位置都应在每一格的中心线上,这样才能做到“横成排、竖成行”,作品才能更加整齐。

3

3、大小相宜,轻重适度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其一定的大小、轻重及形状,不可强求完全相同,但应做到整幅作品中没有“特别突出、极其显眼”(即特大、特小、特轻、特重)的字,尤其是楷书,做到大小相宜,轻重适度,整体协调。

4_副本

4、字体一致,格调统一

作品正文中所有的字都应是一种相同的字体。也就是“颜体”作品中都是颜体字,决不可以将“柳、欧、赵”等字体中的字进行拼凑。书写中,其用笔、结构的方法完全一致,达到格调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又须做到形态各异,轻重有别,大小相间。尤其一幅作品内相同的偏旁部首,相同的字,应注竟变化,以避免雷同。

5_副本

 

5、字大款小,字印相映

一幅书法作品,落款的字应小于正文中的字,楷书作品可用楷书或行书字来落款,特别是用行书落款,还可求得变化的效果。印章多用名章及启首章。姓名章与款字大小相适,一般略小于款字,钤盖于落款的下面,若用两方,则两方印章之间空一方印章的位置。启首章形式多样,可大可小,一般钤盖于正文首字的右边。

1《来戏帖》

自米芾提出“八面出锋”以来,对此理解争论颇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古贤书论,容易产生歧义之处可以进行深层次探讨,如“善书者不择笔”,“笔软则奇怪生焉”等,我现就“八面出锋”谈一家之言。

关于“八面出锋”,首先有两层含义要明确,一是“八面”作何解,二是“出锋”的正确含义。前些时日,笔者与一位朋友探讨书法时谈到这一点,他对“八面出锋”理解是创作上以方笔为主,如《始平公造像记》那样,实质上将“出锋”之锋理解为“锋芒毕露”,并不正确。“八面”按照笔者理解,“八”应该是虚词,并非实指,正如文言文中“三、九”字眼,实际上是指有多种变化;“出锋”指充分发挥毛笔锋颖性能。笔锋即毛笔构成中的动物毛部分,历代多有不同,宋笔较短,米芾充分发挥宋笔特点,最终形成“八面出锋”功效,众人只有一笔,老米独有四面。

“八面出锋”主要指笔法。笔法是书法的精髓,是书法技法中最根本的基本功。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用笔主要就是用锋,亦称使锋、运锋和行锋,是书写点画时笔锋起止行走规律,有自身特定要求,主要靠执笔和运腕来实施。任何点画书写,离不开起笔、行笔与收笔三个环节,但不能简单的一落一行一停了事。在笔法和结字两者之间,相对而言,米芾更注重笔法,但这并不说明米芾不重视结字,米芾处理结字欹侧取势,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具备了很强的“前卫意识”,打破平正之姿。但米芾笔法更令人称道,甚至到了卖弄技巧的程度。米芾批评“欧柳为恶札之祖”,由此偏激言辞可知,唐楷以结构取胜,首重法度,像后世奉若神明的欧阳洵《结字三十六法》等,皆与米芾立足点相左,因而遭到了米芾激烈的批评。米芾对颜柳欧的强烈批判意识表明书法从法向意转变,但对他的某些话必须辨证地理解。

2《致伯修老兄尺牍》

我认为,可从运笔角度、速度、对比度和力度四个方面来理解“八面出锋”。角度指毛笔与纸面接触构成角度。速度根据线条的直曲、方圆、强弱、生涩和干湿等变化来分析。米芾自称“刷字”,用笔迅疾劲健,尽兴尽势,追求韵味、气魄和力量,最主要是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奇纵变幻和雄健清新的特点以及快刀利剑的气势,将其为人性情与创作时的一瞬间感受发挥无遗。对比度指长短画比较,字形宽窄、交错重缀和分离紧合比较。米芾作品中,在很多粗重字形中一般都有几个较细笔画的字,显得很跳,王铎同样保留了这一方法。力度主要是指轻重、出钩、粗细等,米芾不同于一般人处在于横画尤其是起笔很粗,竖画反而细,出钩重,为人诟病。米芾强调“八面出锋”,注重中锋、侧锋和露锋等多种变化,不拘一格,表现了动态的美感。周星莲《临池管见》云:“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逆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 米芾是书史中罕见的将笔锋运用发挥到极点的人物。

米芾所谓“八面出锋”第一层含义是对中锋运用辨证的,更深意义上的理解。从历代留传下来的大量墨迹来看,几乎没有哪一笔点画不是露锋起笔的。书法在很大程度上却强调藏锋、中锋。“藏”即藏头,因笔着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不论笔锋左行、右行、转弯和变向都使笔锋保持在笔画中轴线,但这句话并无把点画起笔写成圆头圆脑之意,也不是要笔杆在行笔时永远垂直于纸面,而要根据笔画不同走向,有一定角度的倾斜。因为要保持中锋行笔,不可能只有一个锋面。“八面出锋”就是要根据不同笔画的不同走向,使用不同的锋面,关键就是每一次转换都要把笔锋调整到没有任何方向,才能使笔锋始终保持中锋行笔。以写横折为例,笔向右行,锋却朝左。写竖画时,笔向下行,按中锋要求来说,锋必须完全朝上,需要在横竖交接转折点调换。在写横画的过程中调锋,笔锋送足,再轻提使笔锋挺直,在纸平面上没有任何方向,然后再下按写竖画。在笔画转换方向时,通过对笔锋快速、短促、有力的提按转向调锋动作,使点画转折处既有骨力而又气脉通畅。

“八面出锋”的第二层含义是中锋运用结合多种锋法,米芾书作中有很多他人不常用的用锋法,或者是更高明、更巧妙的运用,如逆锋、侧锋、驻锋和拖锋等。一般说来,使用逆锋通常有两种,一是实逆,二是虚逆。实逆是指笔锋轻轻人纸,向点画的反方向运行极短的一段,然后再调锋运笔;虚逆就是笔锋在空中作逆锋动作,笔锋在逆的过程中并不着纸,即空中取逆势。米芾在很多时候运用虚逆的方法,实质上吸收了褚遂良凌空起笔方法,将很多动作留在空中,米芾法书很少牵丝连接。很多人认为侧锋不可取,是病笔,但侧锋运用得法,所写点画可以跌宕多姿,富有变化,从而使字形妍美生动,米芾书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点。驻锋是运笔中的一瞬间稍停而待动的短暂性用笔动作,米芾钩撇画书写中常出现。拖锋即笔管可以任意向不同的方向倾斜,具体来讲,即轻提用锋,把笔逐渐提起以离开纸面,切忌飘浮无力,一掠滑过,应将力量贯注于毫端至笔画末端,实际上,这些动作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主要是为了增加字的风流程度,表现美感,米芾常用于最后一笔不藏锋的主笔画,以增加气势空间。

3《适意帖》又称《玉格帖》

除此而外,米芾还善于铺毫和把握书写速度与线质关系。铺毫的目的是为了万毫齐力,使点画骨肉相称,提按顿挫,不至于裹束僵弱,不仅仅用笔尖描画。否则,写出来的字就会干枯无血肉,骨气荡然无存。善用锋者力求笔锋着纸的每一根毫芒都能起到作用。一般说来,行笔慢的好处是点画凝重浑厚,缺点是容易痴迷迟钝;行笔快能使点画明利爽健,但易带来轻薄浮滑的弊病。欧阳询《传授诀》中说:“凡书字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因此,单方面地强调“迟”或“速”都是有失偏颇的,应该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将二者结合。他所处时代使用的是竹纸,适合于快速书写,笔画不变形,不像生宣一样难以控制。刘熙载《书概》所云:“行笔不论迟速,期于备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米芾书法一方面行笔忒快,另一方面,线条也非常扎实。

在米芾的具体创作中,有许多主张作其宣言,如对笔画回峰“如蒸饼”的嘲讽,认为刻意做作,反失自然,书法是发自心底的情感墨戏,贵在自然,在尚意书风潮流下,犹为注重这一点,米芾有“老厌奴书不玩鹅”的心态。老米书迹多是半寸见方小字,像《蜀素帖》和《苕溪诗选》以及一些手札等,即使宋笔锋颖很短,也可以得心应手。但米芾的大字名篇如《多景楼诗》、《虹县诗选》和《研山铭》等,较之小字作品更加率意,笔法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常见“折钗股”、“屋漏痕”笔法,可见米芾作书功力极深,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调整笔锋,擒纵自如,收放无常,正如他自言的“无垂无缩,无往不收”。米芾所提倡“八面出锋”,实质上是功力水到渠成的最终结果,遍临百家,“至老既成,不知以何为祖”。以米芾的资质和高超技艺,所站的高度来讲这番话,理解起来应该设身处地,如果生搬硬套、断章取义,势必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 END ——

简体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长长知识吧!

古代书法家早就在写简化字了。支持繁体字的一个著名段子说,汉字简化之后,“親不见,愛无心”。

不过,爱这个字,“无心”的历史要长得多。事实上,爱里面有“心”,其实是一个误会。

先看一下《说文解字》中对爱的解释:

IMG_3171

行皃,是指走路的样子。愛字的义旁是夊,意思是缓慢行走,所以,“爱”最初表达的意思是依依不舍、舍不得的样子。而“愛”中的“心”,是声旁的一部分,跟意思无关。

何况,古代中国人早就大笔一挥把这个“心”简化掉了。

宋代书法家蔡襄的《远蒙帖》,就把“愛”写成了“爱”,注意下图中间一列头一个字↓

IMG_3172

历代文人,在写字的时候都会多少写一些简化字。据统计,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有324个字,其中102个是简化字,占总字数的三分之一。欧阳询的《九成宫》有1019个清晰的字,其中164个是简化字,占总字数的六分之一。

下面贴一个《兰亭集序》,其中的简化字请自行鉴定↓

IMG_3173

俗体字在宋元已经大行其道

简体字这个东西在历史上很早就有了。简体字是指流行于群众之中、未经整理和改进的形体较简易的俗字,由于是民间流行的写法,就比较不拘一格,一个字可能有好几种写法。

偷懒、图方便是人类的天性。秦代统一,实行“书同文”,规定小篆是官方指定文字。由于小篆还是很难写,于是官府经办文书的“徒隶”,为提高效率,就把小篆的圆转笔画变成直线,用点、横、直、撇、捺、钩等笔划构成汉字,删繁就简,创造了隶书,之后又演变出更方便书写的楷书和草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的说法,“楷书的减笔字在南北朝时期( 公元4一6 世纪) 已经出现, 到唐宋以后逐渐加多, 大体都是一些常用而笔画又比较多的字。”

唐宋以后简体字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宋元时,随着通俗文学作品的产生,简化字大量涌现。这些简化字在民间流行八九百年,却并无合法地位。各封建王朝把民间的简体字视作“俗体”、“破体”,使其难登大雅之堂。而我们今天的简体字就主要是从历代的隶楷行草的简写“俗体”而来。

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化字。

IMG_3174

△《宋元以来俗字谱》中记录的部分“俗字”

简化字,其实是一种民国范儿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成为公开提倡简体字的第一人。

  IMG_3175

△最早公开提倡简体字的就是这个人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提出了汉字简化方法,要求把民间流行的简化字作为正体字使用。 在当时的激进学者看来,不仅繁体字效率太低,导致教育普及不易、人民沟通困难,简直汉字都应该废除,采用拼音文字。

民国政府开始提倡简体字,是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这一年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中说:“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三年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一直到抗战爆发,国民政府推动的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止。

为什么台湾后来保留了繁体字?

现在我们看到大陆采用简体字,港台采用繁体字的格局,并不是文化的差异,其实跟政治的关系更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立即着手推行简化字。本来也打算继续推行简化字的台湾,立即将这个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敌人支持的我们一定要反对。于是,退居台湾的国民政府废止汉字简化,简化字甚至成了敏感词,提倡简化字,就有了“通匪“的嫌疑。

实际上汉字的发展是纠结和曲折的,在简化的大趋势中,也有繁化的“逆流”。笔画多些,字的区别特征更多,不容易混淆;笔画少些,便于日常学习和使用。

比如“云”,本来就是表示云彩的象形字,后来表示说话的“云”(如人云亦云)也用这个字表示,为了区别字义,于是人们在原字基础上增加偏旁“雨”,构成形声字“雲”表示云彩意义。

怀仁集字《圣教序》,是根据王羲之书法集字而成的行书经典法帖。其中隐含了王羲之行笔的规律,今天我们就选其中的一点,从字的结构上分析王羲之书法的秘密。

IMG_3147

《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上下位置错位分析

《集王圣教序》的结构处理用的招数很多,我们只能够一招一招地琢磨,今天重点看上下搭配的字,错位是非常关键的一类字形。这一字形有两大类,一是位置的错位,即上下两部分中心不在一条线上而是故意错开,造成活泼的姿态,这会让我们想起八大山人,经常用。比如:

IMG_3149

IMG_3148
《集王圣教序》 用的比较活泼丰富:比如“盖”,下面的“皿”要向右错动,“愚”下面的“心”向左错动,“莫”中间的“日”向左冒出来。

IMG_3150

IMG_3151

IMG_3152

IMG_3153

IMG_3154

IMG_3155

IMG_3156

IMG_3157

IMG_3158

IMG_3159

IMG_3160

IMG_3161

IMG_3162
另一种字形是角度的错位,就是上下两部分重心的角度明显变化,角度的不一致,是的姿态更加丰富,较之第一招更加艺术化,也更需要人的书法智慧,比如“潜”,下面的“日”造成向右倾斜的姿态;“聖”,上面的“耳”向右倾斜,下面的“王”向左倾斜。

IMG_3163

IMG_3164

IMG_3166

IMG_3167

IMG_3168

IMG_3169

IMG_3170

1_看图王

 

按:于右任为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身居国民政府要职,且热衷于收藏魏晋六朝碑版,书法以此为契机,化碑做草,提倡标准草书。然而,其做书理念核心则是围绕“自然”,以下这段话可时常读阅,体会其中三昧,另附于明诠先生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一切须顺乎自然。平时我虽也时时留意别人的字,如何写就会好看,但是,在动笔的时候,我决不是迁就美观而违反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你看,窗外的花、鸟、虫、草,无一不是顺乎自然而生,而无一不美。一个人的字,只要自然与熟练,不去故求美观,也就会自然美观的。

大风起兮云飞扬 ——于右任书法的意义

文|于明诠

至清末民初,碑帖合流融合发展,成为日渐明显的一个转折点,于右任就是居于这个转折点的代表书家之一。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以字行,号骚心、大风、剥果、髯翁等,晚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1903年癸卯举人,早年加入同盟会,为国民党元老之一,曾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国民党监察院院长等职。一九四九年后移居台湾。于右任先生既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当然,他一生致力于碑学书法研习,不遗余力地倡导和推广“标准草书”,成就卓著,因此,更是现代书法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书法大家。

2

清代乾嘉以来,考据之学大兴,碑学崛起,蔚成风气。而至道咸时期,致力于碑学的书家们已不仅局限于先秦篆隶书体的考证研磨,而更以魏晋六朝墓志造像为取法对象,并熔铸篆隶笔法迟涩浑朴拙厚凝重的特点,引入楷、行、草书体的研习与创造。或刻意刀凿之痕,方劲峻利,棱角兀然;或追求金石漫漶之象,逆行顿挫,苍茫浑朴。

自邓石如、何绍基至赵之谦、沈曾植等,逐渐形成了与标榜“书卷气”的帖学书风全然不同的另一种技法体系——追求金石气息的碑学技法。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如此——“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技法意义上看,碑帖之疆界既然是人为所致,也就必然地人为来打破。至民国,三原于右任出,碑帖之融合由此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于氏之后,固然仍有以碑帖之界画地为牢者,但非碑非帖或亦碑亦帖的书法探求日益成为主流。于右任书法的根本意义,也正在于此。

3

于右任早年取法赵孟頫,温文清雅,自言“肥而舒”。及长,亦或时风导引,亦或阅历识见使然,遂移情于碑版,朝夕摩挲,如痴如醉。尝诗云:“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又有诗赞《广武将军碑》:“碑版规模启六朝,寰宇声价迈‘二爨’,……慕容文重庾开府,道家像贵姚伯多,增以广武真三绝。”不仅朝夕手摩心追,且事业奔波之余,广为搜罗志石,先后购置三百余方珍贵碑石墓志,传为佳话。

今天我们在西安碑林一、二碑廊所见的大部分珍品,即是于右任先生当年所搜求捐献。于右任先生的部分楷书作品如《邹容墓志》、《茹欲可墓志》等,即明显带有《张猛龙》及元氏墓志的风格特点,足见其于此用功之勤。于右任先生虽然长期浸淫北碑,但与前代碑派书家不同的是,他却形成了非碑非帖又亦碑亦帖的独特审美特点,这就是:用笔的腴润简直,结体的扁宕松阔,点画的劲健坦荡,整体气韵的磊落真率自然大方。包安吴所标榜的“逆势”、“顿挫”之法,后世历代习碑者均奉为碑派圭臬和度人金针,竟被于右任如此轻松地颠覆涤荡。因此说,于右任是有清以来碑帖融合最为成功的典范,一代书风的开拓者。他的成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基本成因,这三个方面也昭示了其书法审美价值的历史意义。

4

其一,独特的习书方法和书学观念。他曾反复申述他的这种独特方法和主张——“学书法不可不取法古人,亦不可拘泥于古人”,“写字无死笔,……一有死笔,就不可医治了”;“临是临别人的,写是写自己的;临是收集材料,写是吸收消化。”这些看似寻常的观点对于今天的学书者仍不失指导意义,甚至是一种棒喝。在他的作品中,即使是楷体,也不易见到一般习碑者往往难以避免的生硬呆板的“棱角”,下笔简直,行笔率意,结体磊落坦荡,人们斤斤计较的藏露之法他似乎全然不顾,他所要的是碑的风韵而不是碑的刻痕,何故?刻痕皆“死笔”也。在他看来,“无死笔实为书法中之无上要义。”所以他的书法简直率真从容磊落,如此举重若轻的取法,与以描摹碑石之刻痕为能事的迂腐之辈,不啻天壤之别。当我们细细端详他笔下的点画形迹,那种爽直痛快,那种满不在乎,实在不像是一笔一划地写,倒更像是抓起毛笔饱蘸浓墨直接往宣纸上“摔”。那种由此而生成的大气、生气直击观者的精神与灵魂。“取法古人”人人皆懂而无疑义,“不拘泥古人”人人都自以为是,却未必能有几人懂得其真正的意义,何以如此?其一,“取法古人”有标准而“不拘泥古人”没有标准;其二,“取法古人”只需要灵气和勤奋,而“不拘泥古人”则除了这些以外还需要识见和勇气。因此,如果我们只从于右任的字里看出简直和痛快,则是看问题简单化、表面化了。

5

其二,中年以来,他以其深厚的功力而“胆大妄为”,致力“碑楷行书化”和“行草书北碑化”的探求。于右任曾反复说过这样的观点:“一切须顺乎自然,——在动笔的时候,我绝不是迁就美观而违反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在他笔下,碑体楷书的行书化和行草书的北碑化,就是他这种“自然观”的直接反映和成功结果。“迁就美观”无疑就是忠实于碑体楷书的方整端严和帖学行书的流美飘逸。怎样不迁就?又怎样不违自然?无非就是保持碑版刻石书迹笔法书写的“自然”和保持行书结构与书写书势的碑体用笔个性的“自然”。这是至今令我们深思的两个“化”,完成这“两化”,则不仅需要他“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功力,还需要他卓越不凡高屋建瓴的艺术识见,更需要他诗人的骚心文韵浪漫情怀和特殊经历所养就的胸中丘壑磅礴豪气。

6

其三,标准草书的倡导与实践。于右任倾其大半生的心血致力于标准草书的研究与推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过去草书作一总结帐”,这是他中年直到老年最大的使命和心愿。1927年始广泛搜集和研究历代草书的帖本、笔法与理论,1932年在上海发起成立“标准草书社”,出版《草书月刊》,提出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个标准来改革草书。他认为“文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其结构之巧拙,使用之难易,关乎民族之前途者至切!……广草书于天下,以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传统之利器,岂非当今之急务欤”。于右任把对标准草书研究推广与国计民生联系起来,足见其“书以载道”的宏伟愿望和书法艺术社会担当的责任和使命,使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要努力实现“易识、易写、标准、美丽”这样的标准和归宿。这种社会学意义上的责任和担当,也许与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视觉艺术审美追求实在不能简单地对接,但也十分有趣,不管他的这一意愿与草书艺术审美之间如何乖谬,但正是这一基本主张和理念,使他从传承两千年的草书圭臬中逃离出来,从完备进而封闭的帖学统系草书笔法的束缚中冲决出来,从有清以来碑帖藩篱对峙中实现了自然而然的融合与超越,从而打破了“碑不能草”的神话。也因此实现了草书艺术的“美丽”——坦荡磊落腴润酣畅。而这“美丽”并非以历史上某家某派“正统”的草书范式为旨归,而是以“易识、易写、准确”的世俗要求为标准和前提。所以,不管于右任“标准草书”这一主张在艺术理念上有何缺失,但“于体草书”在书法史上的辉煌成就和开拓意义是不朽的。

7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艺术探索在跋涉途中都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尤其是行草书的“随机性”特点更使其创作过程中的“成功率”遭遇到心态、情绪、材料、工具及当时环境等诸多因素瞬息万变的挑战,不可能件件都是精品。特别是于氏书名日隆,官高位尊,应酬之作过多过滥,甚至学生代笔的情形也在所难免,这些都是我们在充分肯定其书法艺术的创造性高度与书法史意义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的。

8

—— END ——

IMG_3129

自从一九OO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以来,数万卷古代文书公诸于世,引起了各科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敦煌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彩塑艺术,也保存了大量的书法墨迹。敦煌书法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代书法发展史,特别是隋唐,乃至魏晋、秦汉书法艺术发展史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IMG_3131

IMG_3130

敦煌书法范围较广,一般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书法为主,另外还包括敦煌地区古遗址中出土的汉代汉简书法、石窟题记以及现存的碑文书法等。

IMG_3132

IMG_3133

敦煌遗书包括了由晋、十六国、一直到北宋的4万多卷墨迹,是研究中国文字楷化时期的历史及其书法艺术最丰富、最系统的第一手资料。

敦煌遗书的书体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称之为”经书体”。”经书体”源于汉代的”简书体”,完成于唐代的楷体,是两晋以后抄写经卷的重要书体。它详尽的记录了中国文字隶变以后楷化的全过程,对文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IMG_3134

IMG_3135

敦煌遗书中藏有唐代拓本三种。有欧阳询书《化度寿岂禅师塔铭》、柳公权书《金刚经》、唐太宗李世民书《温泉铭》,甚至还有王羲之17帖临本3帖。这些拓本和临帖极为宝贵,是现在罕见的唐代墨迹珍品。

IMG_3136

IMG_3137

敦煌遗书写卷,绝大部分用笔抄写,为古代民间书法大成。卷子的抄写者都是被人雇用的写经生或一般庶民。他们常年抄写,熟能生巧,久书成艺。有的书写雄强勇猛、大刀阔斧;有的书写娴熟娟秀,温文尔雅。书体行、草、隶、篆皆备,丰富多彩,表现自然质朴,机动灵活。其功力法度,审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赞叹!

IMG_3138

IMG_3139

在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内的壁画中,保存有大量的珍贵墨迹。一为佛画榜题,一为供养人题记,均为创作壁画的画工书写。这些墨迹题记虽数量很多,但工拙不等,除少数精良外,大部分为画工信手之作,多有错别字。但书体具有古朴稚拙的乡土气息。

IMG_3140

敦煌地区遗存有唐代至清代许多碑碣。其刻写的时代不同,书法的格调也各有干秋。其中唐初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为碑中精品。其碑虽为楷书,但有魏碑风格,结体及用字怪异,为后世罕见之碑。

IMG_3141

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约17480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IMG_3142

IMG_3143

汉代简牍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最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两汉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

IMG_3144

同甘肃汉简一样,敦煌文献亦可谓书法的海洋和百科全书,我们仅仅撷其两枝三叶做了个引述。事实上,敦煌文献中还有更多颇具特色、十分精彩的书法墨迹,而且有着许许多多在变中的过渡性书体原型,充分、多彩地展现出古代敦煌地区以至三陇民间书法的创造精神、天籁精神和自由精神。

IMG_3145

总之,敦煌书法是非常丰富的,极有艺术价值的,还有待去做进一步的挖掘、梳理和研究,不断发现、总结其隐藏着的书法奥秘,以启迪、指导我们当今的书法创作和甘肃书法“敦煌风”的构建与形成,并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以借鉴和思考。

IMG_3146

余秋雨在其《文化苦旅·莫高窟》中说:“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所以,敦煌书法,给予我们的启示同样也是很大、很多的。

汉简书法,是指汉代书写在竹木简上的文字。在纸张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文字的主要载体。根据史书记载,简牍在古代已有所发现,但因时代太久,后来都已失传了。汉简的大量发现和挖掘,並得到保存和研究,则是晚清以来,特别是解放以后的事情。各类简牍的发现,引起了中外书法界的注目,同时为研究中国书法史增添了极为可贵的实物资料,填补了由秦至汉书法真迹的空白。

微信图片_20170823164731

两汉时期遗留下来大量的简牍。早在北周时期,就在甘肃居延地区发现汉代简书,北宋曾在甘肃等地获得过东汉简。近代最先发现的古简是魏晋简。狭义上的简书就是指汉简,其对后世书风影响很大。

简牍书体,笔法精妙,质朴古雅,自照茂美,千姿百态,严谨率意,跌宕雄放,从中可以窥见各种书体的原委。篆隶正行草各体无所不有,简牍书法的艺术性逐渐为书家和社会的重视,终将在中国书坛大放光彩。

微信图片_20170823164706

简书用笔大胆率意、任情恣性、天真罄露,结体自然天成、不守故常,将汉字结构中的平衡对称、统一变化、违和虚实、主次长短、宽窄粗细等矛盾对立关系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突出展现了不拘一格的形式美。也就是说,汉简精美不仅限于微小,庞大不见得代表气势。

微信图片_20170823164745

西北汉简都是选用较好的材料加工精制的,每一根简的横断面都成正角长方形,四边和上下两端棱角明显。书写之前,要经过一道用特殊液体涂染的手续。而南方所出的汉简,多用竹制,经过杀青后炮制而成,无论竹简、木牍,因限于材料或为便于携带、收藏、展视等,都不可能制作得又宽又大,只有尽可能做得窄小轻便,才适合实用。正因为如此,简牍的书写者别具匠心,使字迹尽量向横面发展,左撇右波,极力行舒展之意,使结构紧而不密,疏而不松,既节省书写材料,又创造出隶书独特的形体结构。

微信图片_20170823164954

汉简不简单,现在就有一个学习汉简的机会

墨池学院特邀 张书聪老师
和你一起
加深对汉简的体会,吸取对自己有利的元素
掌握用笔特征,做到率意又不出法度
增强书写灵活性,纠正书写中“呆滞、刻板”的通病

微信图片_20170823161601

长安大学毕业,武警黄金部队退役上校警衔,高级工程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研究员,长安书学院常务院长兼秘书长等。

作品获奖入展情况:
2009年9月西安市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书画摄影展一等奖。
2009年10月在陕西省“慈善杯”书法新人新作选拔大赛中获优秀奖。
2009年12月 “寿”字入选《中国大福大寿书法展精品集》并获得金奖。
2010年12月获“中国书法之乡三原于右任杯”全国书画大赛优秀奖。
2011年陕西大明宫遗址书画篆刻名家邀请展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2011年陕西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书画展一等奖。
2011年入选全国职工书法展。(中国书协)
2012年入展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
2012年入展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中国书协)
2013年入展首届 “西狭颂”全国书法大展。(中国书协)

—— 作品展示 ——

2

640_看图王.web

3

640_看图王.web

4

640_看图王.web

5

640_看图王.web

6

640_看图王.web

7

640_看图王.web

1

—— 课程安排 ——

第一节 大胆率意的用笔
2017年09月06日 19:00
汉简书法风格浅析(讲述+图片演示)
选择适合自己临习和创作的帖(讲述+图片演示)
藏、露技法和运用(讲述+视频演示)
细线和铺毫技法(讲述+视频演示)

第二节 自然天成的结体
2017年09月13日 19:00
汉简的点画特征分析及演示(讲述+视频演示)
单字的聚散、开合(讲述+视频演示)
章法参差错落(讲述+视频演示)
规整中的变化(讲述+视频演示)

第三节 临摹到创作
2017年09月20日 19:00
直画的长伸和重墨的使用(讲述+视频演示)
汉简的结字特征及怎么临习汉简(讲述+视频演示)
汉简的章法布置及创作(讲述+视频演示)
临创演示(讲述+视频演示)

—— 详情见海报上 ——

微信图片_20170823161428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 报名咨询 ]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草书学习中,《书谱》是必须要用心研究的。

是可以给我们提供最扎实的基本技术训练,丰富,断、连、方、圆、轻、重、曲、直、铺豪、聚豪等等;

墨迹本,这一点,如果与各种版本的《十七帖》对照,会感觉到墨迹的重要,刀刻的东西会在用笔细节上损失极多;

最接近王羲之,拿《书谱》与那些王羲之的摹本相比,会有这样的感受。书法史上,在用笔环节,即使是对王羲之下了极大功夫的赵孟頫,也是不及孙过庭更接近王的。

IMG_3114

对于初学者来说,进行专门的用笔技术练习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更专门地体验、把握这些技术。

1、方笔练习,如:

IMG_3115

IMG_3116

2、沉实笔画练习,如:

IMG_3117

3、轻灵笔画练习,如:

IMG_3118

IMG_3119

4、各种弧线练习,如:

IMG_3120

IMG_3121

IMG_3122

5、笔画筋节搭接练习,如:

IMG_3123

IMG_3124

IMG_3125

IMG_3126

6、看视频演示,临创练习,如:

点击观看

《书谱》课程视频

微信图片_20170823152347

学习书法没有捷径

除了刻苦练习,还需要正确地引导

1元课程墨池名师

指点迷津,交流学习

2017-5-10-1

墨池学院 特邀 陈毅华老师

从工具到使用,从细节到整体,从临摹到创作,从梳理技法,到初步创作,达到心手双畅的书写境界。

微信图片_20170721145154_副本

陈毅华

陈毅华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长沙市开福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作品入展中书协展览 :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三届草书展
全国第八届楹联展
全国第三届四堂杯书法篆刻展
第二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篆刻展
孙过庭杯全国行草书大展
王安石奖全国书法篆刻展
刘禹锡杯全国书法篆刻展
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展
金山岭长城杯全国书法篆刻展

微信图片_20170726101101

陈毅华作品展示

1500621407(1)

1500621447(3)

微信图片_20170721145157

1500621485(1)

1500621416(1)

1500621454(1)

微信图片_20170721145150

1500621425(1)_副本

1500621465(1)

【课程安排】

第一节 基础技法
2017年08月25日 19:00
​​​​​​如何选择书写工具
书谱的传承
书写姿势
用笔 讲述+图片+视频

第二节 临创练习
2017年08月31日 19:00
节奏、环转、衔接
临帖不容放过的细节
单字如何临写
单字及结构如何把握

第三节 临创练习
2017年09月08日 19:00
如何掌握书谱的行气
如何脱帖书写
如何掌握书谱创作中的虚与实
书谱创作如何打造

【详情见海报上】

微信图片_20170815135254

『第一节1元听课』

【报名方式】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点击订阅

陈毅华老师课程链接

扫码订阅陈毅华老师课程

微信图片_20170823154233

人生在世,难免水逆
电梯轮到你就满员
衣服刚买完就打折
第二个半价却发现身边根本没有人可以凑单!

算了
只好安慰自己
新的一天总是要从新的失败开始

微信图片_20170823151232

励志鸡汤常常跟我们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只要咬牙撑过去
快乐的日子总会来临

微信图片_20170823151321

但是
一个丧成语:「鼠入牛角」
会告诉你
这个成语却毫不留情地给了鸡汤帝一个响亮的耳光
如果flop了不仅不一定会柳暗花明
未来的路还可能会越走越窄
毫无前景······

微信图片_20170823151326

温柔体贴 善解人意的徐掌柜说:
整天看这些有什么用
不如看点实用的

比如说
看看我们的墨池文房测评

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0beb83cfdf7cfc6e69e91ad2b7f61a86_20170823144133

2f0f299a5149c273a58c914b7352533a_20170823144336

7f1b29b94d1ab3ab64e6ae88401dfdbe_20170823144655

62502b583143375af8787b20acd14a14_20170823143904

297859cfa4dc552b7d8ddad960b0ae1d_20170823143955

772329b58d7106ad2b9303c3f7a682e5_20170823144050

79132370e1dd42aac0c141f8882201b3_20170823144617

a1fedd7311c62e6de576098743192941_20170823144459

ae46803ea69c384b764db4cdbf26e160_20170823144541

d86e144e554779ffbf255154cb10546a_20170823144411

测评对象:

【墨妙】
墨池专供 篆书 狼羊兼毫毛笔
3支装包邮

微信图片_20170823152128

微信图片_20170823152135

微信图片_20170823152131

产品详情:

微信图片_20170823152616

点击购买

商城总链接

(备注:点击“点击购买”即可进入购买页面直接进行购买,点击“商城总链接”,即可进入商城选购其他文房用品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

墨池顾问 - 副本

640.webp、、_看图王.web

丁酉年三月初七
寒食节

一纸寒食帖
写尽天下沧桑事

CgpBUFlrL8-AKfhxAAGcqBBjz94728_副本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微信图片_20170823115506(宋)苏轼《寒食诗》

文艺青年祸从口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东坡从徐州调任湖州,照例得给朝廷写封感谢信,即《湖州到任谢上表》。信中写道:“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培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当时朝廷新旧两派长期对峙,斗争十分激烈,苏东坡维护守旧派,不赞成变法,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信中这些话曲解一番,还以苏东坡所写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诗词百余首,掐头去尾,用来历数苏东坡的罪行,进而弹劾苏东坡。罪名是:借古讽今,谤讪朝廷,欺君妄上。皇帝太傻太天真,居然信了。结果苏东坡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直接从湖州押回汴京,“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走了二十多天,一路示众,八月投入御史台监狱,御史台常年乌鸦聚集,似不详之兆,因此又称“乌台”,苏东坡这一案,便史称“乌台诗案”。

1_640_406

乌台诗案”是北宋一场著名的文字狱,凡与苏东坡有诗文交往的人都被进行了调查追问,稍有牵连,无论其官职大小、资历浅深,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分,处分最重的当然就是苏东坡本人了。当时苏东坡早已是名动天下的大才子,何曾受过这等羞辱,在湖州押解回京的路上,他就试图纵身江流,在狱中也曾打算服药自尽。案件审理持续了四个多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才算躲过一劫。

在众人保举下被释放的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那是“从八品”的小官,比七品芝麻官还要矮上好几分,被限制居住自由,不得任意他往,还无权签署公文,形同流放。苏东坡在黄州谪居了四年多,那是他最失意和痛苦的一段光阴。

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段苦日子却成就了苏东坡一生创作的巅峰。他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囊括诗词歌赋和散文,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比如文学上的代表作“一词二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书法上的代表作《寒食帖》均出自黄州。

《寒食帖》中写道: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1

2

3

4

5

穷困潦倒的诗人,在冷雨的寒食节,食无炊、病无药,回想当年荣宠之时自由出入朝庭,现在的君门却深不可测,连悼祭爱妻王弗,都无法到坟前焚纸。瞻望前程,不免有阮籍的穷途之哭,但如死灰沾湿地,再也没有升腾起来的希望。

作品前半部分笔触沉着、宁静,行距疏朗。但随着作者内心伤感的激增,字越写越大,笔触也愈发苍凉,观之一恸。

墨池学院特邀 崔岩老师
《寒食帖》入手
逐步解析苏轼异于常人的用笔方法
以及追求意趣的风格及独特的审美取向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2212

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先后进修于北京画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省妇女书协理事、佳木斯市书协副秘书长。擅长书法、山水及花鸟画。书法和美术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展,并获奖。

1998年入选《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
1998年获《首届黄岛杯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
1998年入选“峄山风光全国书法家作品邀请展”并被邹城市博物馆收藏
2002年入展《全国第三届妇女书法篆刻展》
2004年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中日女书法家代表作品展》
2004年在黑龙江省第十届“群星奖”比赛中荣获成人组铜奖
2005年在“黄威杯”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大赛中荣获中国当代百名德艺双馨书画艺术家
获2004年度黑龙江省妇女书法创作优秀成果奖
被授予首届“佳木斯市杰出青年文化新星”荣誉称号
2006年作品入展西泠印社首届手卷书法展
2007年作品入展“首届中国普洱茶乡书法艺术节”
2007年在“首届陶人葛杯福字书法大展”中获优秀奖
2008年荣获“2008庆祝北京奥运纪念碑林”金奖书法作品被选刻在2008米长的奥运庆祝纪念碑上

美术作品:
2017年中国画《白鹿塬》入选“丝绸之路·翰墨通渭”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并被收藏(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4年中国画《物语.葵》获“金陵文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4年中国画《暗香》入选“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4年中国画《蝶恋花》入选“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5年中国画《秋色赋》入选“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5年中国画《秋色》入选“丹青扬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6年中国画《秋瘦雀肥》入选第三届“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5年中国画《物语·葵》获中国·大连首届中国画展(三年展)收藏三等奖

【作品展示】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302

640.webp。_看图王.web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311

640.webp。_看图王.web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304

640.webp。_看图王.web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307

640.webp。_看图王.web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254

640.webp。_看图王.web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257

【课程安排】

第一节 笔法
2017年09月03日 19:00
1.独特的“腕著而笔卧”的写法(讲述+图片演示)
2.侧锋起笔(讲述+图片演示)
3.从点、横的书写看起收笔法(讲述+视频演示)
4.沉且厚,撇画转斩处的笔法(讲述+视频演示)

第二节 字形与结构
2017年09月10日 19:00
1.字势与字态(讲述+视频演示)
2.长竖的形态和写法(讲述+视频演示)
3.字内空间的处理方法(讲述+视频演示)
4.字组关系(讲述+视频演示)

第三节 章法
2017年09月17日 19:00
1.大小平正变化(讲述+视频演示)
2.牵丝的形成与写法(讲述+视频演示)
3.不同的章法与情感表达(讲述+视频演示)
4.临摹演示(讲述+视频演示)

详情见海报上

崔岩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