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庭经》,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

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黄庭经》有诸多名家临本传世,如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等,他们均从中探究王书的路数,得到美的启示。然而也有人认为小楷《黄庭经》笔法不类王羲之,因此亦有真伪之辨。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END ——

他是书法史上数得着的大家,
以严谨精致、飘逸秀丽见长。
耄耋之年,笔下依然一笔不苟。
如果告诉你,下面这幅作品也是他写的,
你一定会认为他喝醉了!

那么,他是谁呢?页底有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 END ——

清初宋荦这样评价他:
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
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

见多识广的徐霞客评他:
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
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

1_副本《定本孝经》

黄道周(1585-1646年),
字幼玄,号石斋,汉族。
福建漳浦铜山人。
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

2《杂书册》

1646年抗清壮烈殉国,隆武帝赐谥“忠烈”,
清乾隆年间改谥“忠端”。
道光四年(1824年),从祀孔庙。

3_副本《张溥墓志铭》

1646年黄道周被俘不屈,从容赴难。
《明亡述略》记载:
及明亡,挚于金陵。
正命之前夕,赴盟漱更衣。

谓仆日:
曩某索书画,吾既许之,不可旷也。
和墨伸纸,作小楷,次行书,
幅甚长,乃以大字竟之。
又索纸作水墨大画二幅,
残山剩水,长松怪石,逸趣横生,
题识后加盖印章,始就刑。”
死得极其悲壮从容。

—— END ——

在《孔子家语》上也有这样一个典故。有一天,鲁国的国君向孔子请教,他说:“我听说向东扩展房屋是不吉祥的事情,有没有这回事?”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找人看看我们的风水,桌子往哪儿摆、床往哪儿放更合适。孔老夫子怎么回答的呢?

他说:我听说天下有五种不祥的事,而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

1

哪五种不祥的事呢?

“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

第一、“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就是损人利己,会给自身招致不吉祥。

第二、“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放弃了老年人不去赡养、不去关心、不去照顾,把所有的关爱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这个家庭就不吉祥了。

2

这一句话给了我们很大的提醒。为什么不吉祥呢?有人把父母和儿女的关系用一棵大树来比喻,这棵树的果实是孩子,树的树干是孩子的父母,而树的树根是孩子的祖父母等等。如果我们希望这棵树长得硕果累累,很繁茂,应该把水、养分浇在哪里呢?我们应该把水和养分浇在根上。

可是现在,我们大部分家长所做的事是把这个水和养分直接浇在了果实上,结果这个果实接受不了这些营养,都腐烂了。这就是我们现在儿女教育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所以有人说:“所谓‘孝子’,在古代的时候孝顺父母叫‘孝子’。在现代这个词的含义都改变了。现在什么叫‘孝子’呢?孝顺儿子、孝顺孙子叫‘孝子’。”

3

还有人说得更加可笑,他说:“现在有的人,他有了儿他就成了儿,有了孙儿他就成了孙儿。”这怎么能够把孩子给教育好呢?有了儿,你是父亲、是母亲;有了孙儿,你是爷爷、是奶奶。你没有走到爷爷奶奶、父母的道上,而走到了儿孙的道上,道都走错了、颠倒了,怎么能够把孩子教导好呢?

父母的身教胜于言教,在家中你能够对父母说话和颜悦色,对父母很恭敬,你的儿女看了,不用你去说,他自然会做这些事。

有一个故事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说有一个父亲,年纪大了,也没有劳动能力了,儿子对他特别不好,不是打就是骂,经常地呵斥。但是儿女骂他的时候他也回骂,儿女打他的时候他也回打,整个家庭闹得不可开交。这样下去也解决不了问题。

4

有一次,他就去拜访一位老人家,向他说:“我的儿女又是打我又是骂我,对我如此不孝,我生活得很痛苦,应该怎么办呢?”

这个老人就对他说:“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必须如实回答我,我才能帮得上你的忙。”

他说:“好,我答应你,我一定如实回答你。”

老人家问他:“请问,你对你的父母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被他一问,这个人很惭愧,他说:“我对我的父母就和现在儿子对我一样,又打又骂。”

原因找到了!于是老人说:“正是因为你对父母的不孝,才导致了今天儿子对你不孝敬。如是因,如是果,怨不得别人。从今以后,回到家里,你的儿子再骂你,你也不要跟他对骂了,你要承受。他打你,你就让他打,也不要再还手了。”

这个父亲很难得,他很听话。回到家的时候,他的儿子再骂他,他也老老实实地,不再和他的儿子对骂了。他的儿子再打他,他也心甘情愿地承受,而且脸上还有惭愧的容色。

5

他的儿子看了觉得很奇怪,有一天就问他说:“我以前骂你、打你,你就跟我对骂,跟我对打,为什么现在我打你你不还手、我骂你你也不还口了?”

父亲说:“因为以前我对我的父母就是又打又骂,所以才招感了你这样的儿子,对我不孝,对我又打又骂,这是我应该承受的结果。我现在想开了,就不再和你对骂、对打了。”

他的儿子也很有悟性,听了之后,马上跪在地上对他的父亲道歉说:“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这样对待你了!”你看,儿女怎么样对待我们,我们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就是这样对待父母的?

第三个不祥就是“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也”。把贤德的人都放任了,任用的全是不肖之徒,这是国家的不吉祥。

第四个不祥就是“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老年人不愿意教年轻人了,幼年人也很傲慢,不愿意向老年人去请教,这是风俗的不吉祥。

第五个不祥就是“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圣贤的人,有智慧、有德行的人,都隐居起来了。

6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被重用,不被国家重视,他们的谏言也不被采用。这些人不图名、不图利,所以就隐居起来,不出来做事了。愚蠢的人却把权力给夺取了,居于领导位置,这是天下的不吉祥。

所以,真正的不吉祥并不是说你家的风水不好。中国古人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这个地方本来是风水很不好的地方,一个有福德的人去居住了一段时间,风水就变了,变得很吉祥了。

假如这个地方本来风水很好,但是一个没有德行的人去居住了一段时间,也会把风水给变坏了。所以关键的不是去找人看一看风水,而是从我们的内心培养起对父母孝敬、感恩的这种品德。

—— END ——

据说徐掌柜购物时是这样的

2345截图201708241550010

2345截图201708241550400

2345截图201708241550270

2345截图201708241550130

对的
这就是徐掌柜没错了
也是大多数女生的样子了

14683044109125731

那么
大家有秒到上周特特特…惠的商品吗?
没有也没关系
本周秒杀预告

精选纸笔各一款
限量各 5件
6.6折秒杀

周五(8月25日)10:00开始
截止12:00点结束

—— 01 ——

张迁碑 隶书 临习专用纸

微信图片_20170824160742

产品详情

111秒杀6.6折 ¥30.00 ¥46

立即秒杀


—— 02 ——

【墨客】
墨池专供 隶书 狼羊兼毫毛笔
3支装包邮

微信图片_20170824160801

产品详情

微信图片_20170824161542秒杀6.6折 ¥56.00 ¥85

立即秒杀

商城总链接

(备注:点击“立即秒杀”可进入秒杀页面秒杀该产品,点击“商城总链接”可进入商城选购其他文房用品)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

墨池顾问 - 副本

钟繇,何许人也?

d5cf555352da46ceaf52c432b7f322c0_th

钟繇《荐季直表》能列《三希堂法帖》第一篇,这位书家必然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然而,大多数没有学习过书法的人,或许都没有听说过他,更有很多书法业内的人念错他的名字。

钟繇(yáo)(151年-230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臣、著名书法家,官至太傅。钟繇在书法上颇有造诣,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合称为锺王。

1钟繇

钟繇在书法方面造诣极深,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楷书起源于汉末,由隶书演变而来,所以历史上又把楷书称为“今隶”。其实,一种书体的出现,要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不可能是哪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

而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确是非同凡响。钟繇的楷书古雅浑朴,圆润遒劲,古风醇厚,笔法精简,自然天成。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钟繇的年代

2

隶楷
王羲之在《用笔赋》中写道“秦、汉、魏至今,隶书其惟钟繇,草有黄绮、张芝,至于用笔神妙,不可得而详悉也。夫赋以布诸怀抱,拟形于翰墨也”。

楷书由隶书而来,初为隶楷,作为隶书大家之首,钟繇自然在楷书上造诣极高。在《荐季直表》中,处处皆有隶书之迹。

《荐季直表》(钟繇书于221年,时年七十高龄)
公元220年,曹丕登极,国号曹魏。钟繇向曹丕上表推荐旧臣季直,此表即《荐季直表》。季直在关中时对曹魏政权的建立有汗马之功,但罢官后,生活困难。钟繇说他身体尚健,请求给他一官半职,使他继续为国效力,也解决当前的困难。

3《荐季直表》点击见大图

原文:
臣繇言:臣自遭遇先帝,忝列腹心,爰自建安之初,王师破贼关东。时年荒榖贵,郡县残毁,三军馈馕,朝不及夕。先帝神略奇计,委任得人。深山穷谷,民献米豆,道路不绝。遂使强敌丧胆,我众作气。旬月之间,廓清蚁聚。当时实用故山阳太守关内侯季直之策,克期成事,不差豪发。先帝赏以封爵,授以剧郡。今直罢任,旅食许下,素为廉吏,衣食不充。臣愚欲望圣德,录其旧勋,矜其老困,复俾一州,俾图报效,直力气尚壮,必能夙夜保养人民。臣受国家异恩,不敢雷同见事不言,干犯宸严。臣繇皇恐皇恐、顿首顿首谨言。

黄初二年八月 日 司徒东武亭侯 臣 钟繇 表

《荐季直表》的流传
凡不朽之作,其流传都有一段复杂、艰辛的故事。

《荐季直表》发现较晚,元代陆行直获得后才公布于世。曾被奸相严嵩所收,后入内府,不久被一锦衣卫头领所有,后被王世贞获得。到清朝康熙时,被人转手年羹尧。雍正四年,年羹尧获罪自尽,家产没官,《荐季直表》遂入清内府,乾隆刻《三希堂法帖》列其卷首。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火烧圆明园,《荐季直表》被英兵掠去,卖给广东孔广陶,后被安徽裴景福访购。不久被盗,被贼人埋入土中腐烂。幸存一传真照片,为王壮弘所得,于一九八四年末影印发表于《书法》杂志,世人才得以看到这一珍贵墨迹的庐山真面目。

4《荐季直表》传真照片

后人评价《荐季直表》
魏晋时期,字体发展迅速,书法大家辈出。锺繇独树一帜,被称为“正书之祖”,而《荐季直表》作为其代表作,倍受世人关注。

《荐季直表》不仅点画古朴,字法奇古,笔墨间没有一点晋代后人之习,而且流传。

墨池学院特邀 李雪梅老师
为你指明一条进入钟繇小楷的方便之路

微信图片_20170824134041

李雪梅,女,1975年12月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吴门书社会员,山东省书协会员1999年6月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就职于烟台理工学校。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在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李双阳导师工作室系统学习书法,近三年专注于小楷的学习。

作品入展:
2013年7月,入展首届“三苏奖”书法展
2016年12月,入展中国书坛第八届新人新作展

—— 作品展示 ——

微信图片_20170816104233

640_看图王.web

微信图片_20170816104237

640_看图王.web

微信图片_20170816104241

640_看图王.web

微信图片_20170816104246

640_看图王.web

微信图片_20170816104249

640_看图王.web

微信图片_20170816104254

640_看图王.web

微信图片_20170816104257

640_看图王.web

微信图片_20170816104300

640_看图王.web

微信图片_20170816104303

【课程安排】

第一节课 示范解析1–5行
2017年09月01日 19:00
1.笔画特点
2.字形特点
3.笔墨意蕴

第二节课 示范解析6–10行
2017年09月08日 19:00
1.小楷的书写性和节奏
2.厚重与轻灵
3.行间关系和隔行透气

第三节课 示范解析11–16行
2017年09月15日 19:00
1.格调的把握
2.简约、质朴风格的表现手法
3.章法特征

第四节课 示范解析16–19行
2017年09月22日 19:00
1.笔力和笔势
2.古意的把握
3.小幅作品创作

详情见海报上

李雪梅海报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 END ——

这十个字,笔划虽少,看似简单,结构却最难把握,其中的哲理,也耐人寻味。

一、人

写"人"需两笔 ,做人要一生,一笔前半生,一笔后半生;一笔写前进,一笔写后退;一笔写付出,一笔写收获;一笔写自己,一笔写爱人。

人字的结构看似简单,要写好却颇费周折。

1

二、心

心”字三个点,一点给亲情,一点给爱情,一点给友情,没有一个点不在往外挣脱。

你越想抓牢的,往往是离开你最快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方为高人。

“心”字虽简单四笔,看似简单,写起来却不简单,做起来更难。心正笔正。

2

三、永

“永”字,一个字,八笔画,代表了中国书法笔画的大体,“永”字笔划种类多,但笔画不多,结构不是太简单,也不是太复杂,写好了,楷书一定不会差。

3

四、天

不要自视清高,天外有天,人上有人。

字难写就难在一个正上,人正笔正,“天”字两个横画,长短、位置、倾斜角度,看似简单,要想写的不偏不倚,何等之难。

4

五、火

撑起一个人,做事要把劲儿用到点子上!

又是点,距离、姿态、位置,哪一个不需要仔细思量!

5

六、寸

一寸光阴一寸金,勤学苦练方成才。

画龙点睛就在那一点上,不管前两笔如何扭捏作态,这个点让你回归端庄秀丽。

人生亦如此,说话做事也好,学习享乐也罢,如果最终不能做到分寸有度这一点,就很可能陷入物极必反的桎梏之境。 

6

七、古

十口认古,千口认舌。

左右都是亲骨肉,这一横如何分担,须好好思量!

7

八、工

脚踏实地,要对得起头上的青天!

最后一横如果太平,字就会太过僵硬,倾斜角度过大,重心就没了。这就需要随机应变,在变中求胜。

8

九、口

张“口”说话要留有余地,又要凸显你的与众不同,这是个技术活。

“口活”好的人懂得布局,两横两竖的结合,灵活而不是稳重。

9

十、女

“搔首弄姿”和“千娇百媚”,这层窗户纸,可别捅破,难写的程度大家肯定都知道。

10

—— END ——

杜常《咏华清宫》 

IMG_3327

李白《横江词六首》 

IMG_3328

白居易的《白云泉》 

IMG_3329

苏轼《阳关调•中秋月》 

IMG_3330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IMG_3331

杜牧《金谷园》 

IMG_3332

白居易《夜筝》 

IMG_3333

张旭《山中留客》 

IMG_3334

杜牧《山行》 

IMG_3335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IMG_3336

程颢《题淮南寺》 

IMG_3337

贺铸《爱孤云》 

IMG_3338

朱熹《春日》 

IMG_3339

张栻《立春偶成》 

IMG_3340

朱熹《劝学诗·偶成》 

IMG_3341

王冕《白梅》 

IMG_3342

卢梅坡《雪梅·其二》 

IMG_3343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IMG_3344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IMG_3345

王昌龄《出塞》

IMG_3346(1)

读帖的重要性由于三令五声被很多人重视,但临帖前的重要一步读帖,却被很多人忽视。拿来了一本字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抄上几遍再说。若要问你,这本帖子的特点是什么?具体表现在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上又是怎样的?能举出几个写得十分精彩的例子信手写下来吗?细节上又注意到了多少?

1

很少有人能够脱口而出。只临帖不读帖,实在是很大一批书法爱好者一个严重的问题。

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询师法逸少,尤务劲险,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里复返,及疲。及布坐,至宿其傍,三日及得法,其精如此”。从上述这段话中,足见欧阳询读碑的仔细和认真。

“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宋·姜夔《续书谱》

“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宋·黄庭坚

“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然后能成家数”。清·冯武《书法正传》

从实践上看,能不能认真读得进去帖,也是看一个学书者是否安下心来,是否真想学习书法的重要标志。临帖和读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是对书法学习的懈怠,也是造成临帖效果“并没有那么好”的重要原因。

读帖并不复杂,这里列出简单四步:

2

——所谓“精察”也  

唐代孙过庭在其所撰《书谱》中写道“察之者尚精”,就是说观察一定要精细。一般地说,初学者应该把“读”和“临”这两个环节同步起来。临什么,读什么。可按临写的顺序,先点画后结构地对所要临习的字逐个“相面”,从组成字的基本“细胞”看起。先看点画的形态、走向、质感和轻重,然后再看每个点画起笔、运笔、收笔的过程。

3

沈尹默先生在其所著的《书法论丛》中,谈到对起笔的观察时说:把身边携带着的米老七帖照片,时时把玩。对于帖中“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一语,若有领悟。就是他不说用笔,而说下笔,这一‘下’字,很有分寸。

非如此,笔锋就不能够中;非如此,牵丝就不容易对头,笔势往来就不合。明白了这个道理,去着手随意遍临历代名家法书,细心地求其所同,发现了所同者,恰恰是下笔皆如此,这就是中锋。不可不从同,其他皆不妨存异。沈老读帖的经验之谈,仔细琢磨起来很有味道。

在读帖时,还可以把点画比较着看。比如在一个字中,相同的点画是如何处理的,不同的点画在虚实、粗细上,到底有多大的差异,要进行比较、分析。字中的某一个点和某一画的粗细,常常有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差异,看得不细,就会将本来粗细反差很大的点画忽略,那么临写起来也必然点画不分,学得“像”这一关就过不去。

在观察结构时,首先分清哪一画是这个字的主笔,点画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位置,是如何衔接、呼应的,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观其字的各部分关系,看清疏密与停匀
◇观其字的整体,看清正侧与大小比例
◇观其笔墨神采,领悟字的精神气势
◇观其章法布局,认清各字的位置摆布
◇观其落款钤印,部位是否妥当

4

由以上“五观”可知,读帖、临帖,精思细研,是十分必要的。

所有的书事都在于用笔,核心就是把笔控锋的上下左右轻重缓急。还有肥瘦筋骨得势与失势等。

汉字表情达意,准确简洁,十分讲究“优化组合”,还要“顾全大局”,讲究“避让”。根据组合需要,有疏有密,有长有短,有松有紧,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方有扁……这种组合,汉代书家蔡邕说:“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读——高效读帖有法  

读帖时所要做的功课不少,想把帖子“读”好有没有秘诀?回答是:“绝对有。”

5

具体该怎么读呢?

◇观其起笔处,看清露锋、藏锋。
◇观其起笔处,看清露锋、藏锋。
◇观其驻笔处,看清如何收笔。
◇观其转折处,看清方笔、圆笔。
◇观其笔画连接处,看清是连还是断。

6

一、拆字读,就是把字拆开了读,先看各笔画的起、行、收,再看各笔画之间是如何搭配,如何穿插避让、和谐安排的。

7

二、单字读,即只看某一个字,主要看它的间架结构,形态神韵诸方面,并能通过对逐个字的赏读把握该帖的结字规律及整体风格。

8

三、连字读,就是把几个字或几行字连起来看,主要是揣度字与字之间如何行气,如何伸缩揖让,如何统一中求变化的。

9

四、相似字比读,把帖中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找出来,比较实际用笔、结字等方面有何异同,特别是它们对相同笔画是如何作不同处理的。

10

五、特殊字强读,每一本帖中总有一些字在结体上独具匠心。对此类字应当强加记忆,以便在创作时可以顺手拈来,为己所用。

记——所谓“强记”也  

在精察的基础上,要强记一些字的造型和章法,把读帖的成果记在心里。

潘之综在《书法离钩》中有这样的说法:“取古人之书而熟观之,闭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后举笔而追之。字成而以相较,始得其二、三,既得四、五,然后多书以极其量,自将去古人不远矣”。

一言蔽之:心中的东西积累得越多,用起来也就越方便。

11

现代书法家黄绮先生在其所著《书中五要》中也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读书还要求背诵,观看碑帖,比做读书,是要求把观看与记忆结合起来,不能过眼即忘。”

宋高宗学《楔帖》,他说:“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观帖达到成诵不忘的程度,可以说是使观看变成了记忆。“成诵”是读的结果。读书成诵,诵上口头;观帖成诵,诵上笔端。所谓“上笔端”,是把成诵的’内容’表现于自己的书写中—这是观的目的。

关于如何记忆,各人有各人的方法。应该强调的是这种记忆不是死记,而是理解基础上的一种意识的储存,消化式的吸收。

12

想——读到深处自然“联想”  

联想是读帖的重要环节。通过读帖,可波及到与书写有直接关系的一些其它问题。比如,可以联想到书写者所使用的工具,笔是硬毫还是软毫的,纸是生的还是熟的,是大笔写小字还是小笔写大字等等,这对临帖有直接影响。

其次可以联想作者在书写过程中的外界条件和心境,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王羲之等贵族携子邀朋,在春游活动中饮酒作诗,王羲之乘酒兴所为,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从唐人临习的作品看,文意书法相映成趣,兴之所致神采飞扬,充满了超脱、潇洒、尽兴的意境。

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则是为了平叛,在其兄和其侄为叛军所害,又得不到朝廷表彰的情况下,悲痛之极而为亡侄颜季明写的悼词。观其书法作品,仿佛听到了作者悲愤、深情的倾诉。从而对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雄浑遒劲、豪迈激盈的悲壮之气有了深刻的理解。

13

再则可以通过读帖,联想作者用笔用墨的书写过程。

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尤其是看碑刻作品时,读者可在头脑中还原成墨迹的形象,然后再联想到如果要让我去写,我将如何去写、如何吮墨、如何换锋、如何提按。

通过这种联想,再临帖心里就有数得多了。

附:坊间“读帖口诀”

读帖很重要,是藏还是折;
方法掌握好,是方还是圆;
笔前先看帖,是长还是短;
揣摩字结构,是高还是低;
认真去分析,看是取横势;
琢磨活用笔,还是取纵势;
忆前笔在后,想好再动笔;
读帖过了关,书写自然成。

静心是对读帖时的心理状态的基本要求

蔡琶在《九势》中说:“欲书,先静坐默思,如对至尊。”
诸葛孔明在《诫子书》中也说:“学,须静也。”

只有心静,才能注意力集中,凝神静观,毫微入眼,留下深刻的印象,将帖中信急输入大脑,思考和领悟其中的奥妙,化为己有。

一句话:只有读出来,才能临出来,只有眼中有,才能心中有,才能手下来。只有“察之者尚精”,才能“拟之者贵似”。精到细致的观察习惯,敏锐的观察力是我们应该重点培养的。

—— END ——

IMG_3176

唐开元十三年,唐玄宗为宣扬国力,挑选各种颜色的马各一千匹,组织了浩浩荡荡的队伍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在大观峰下凿出巨大的摩崖石碑。俗称“唐摩崖”。

唐摩崖在玉皇顶盘路东侧,大观峰削崖为碑布满了历代题勒,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登封泰山时御制御书的《纪泰山铭》,摩崖高12.3米,宽5.3米。碑文24行,每行51字,现存1008字(包括题“纪泰山铭”和“御撰御书”等字)。除“御撰御书”4字和末行年、月、日为正书外,其他均为隶书,字大25厘米,额高3.95米。隶书“纪泰山铭”2行4字,字大45×56厘米。唐摩崖“纪泰山铭”刻石,形制端正,气势雄伟。

IMG_3177

碑文《纪泰山铭》,由玄宗亲自撰写,用隋唐风行的八分字体凿就于石崖之上,其书浑厚苍劲,“若鸾凤翔于云烟之表”,碑铭典雅,遒逸婉润。整个石碑布局匀称,结构谨严,气势雄伟。全文整整一千字,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东封泰山时所撰书,记述了封禅告祭之始末,申明封禅的目的是为苍生祈福,铭赞高祖、太宗、高宗等先皇之功绩,表明自己宝行三德(慈、俭、谦)之诺言。其中最后两句:“道在观正,名非从欲”,是他的结论,也是他的自信。我们已经充分注意到了封禅到唐代的变化,是从“神本位”走向了“功本位”,充分反映了唐玄宗“开元盛世”的雄心壮志和务实施政的特点。

IMG_3178

后人题“天下大观”四字于其上部,因而此峰又称大观峰。唐摩崖书法遒劲婉润,端严浑厚。因长期遭受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铭文现已残26字,不可辩认的6字,但暇不掩玉,仍清晰可读。周围还有宋摩崖、清摩崖及明清刻石75处。1949年以后,政府对此千年佳刻十分重视,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省拨专款贴金一次,1982年又拨专款贴金一次,并在碑下设砖砌栏杆一道,以利保护。

《纪泰山铭》刻石记载了唐玄宗神奇的封禅故事和一段鲜为人知的皇家秘史,被誉为国宝。当您站在泰山极顶最开阔的空地上,仰望《纪泰山铭》刻石的时候,顿时会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巍峨磅礴之气扑面而来。学者王克煜认为,泰山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数以千计的石碑,使壮丽的泰山笼罩在历史、艺术、诗文的浓浓气氛里。《纪泰山铭》“文词雅训,隶书遒逸,碑刻体伟幅巨,金光夺目”,在泰山的石刻中最为瞩目,是十分珍稀、瑰丽的国宝。

IMG_3179

IMG_3180

IMG_3182

IMG_3183

IMG_3184

IMG_3185

 

IMG_3186

IMG_3187

IMG_3188

IMG_3189

IMG_3190

IMG_3191

IMG_3192

IMG_3193

IMG_3194

IMG_3195

IMG_3196

IMG_3197

IMG_3198

IMG_3199

IMG_3200

IMG_3201

IMG_3202

IMG_3203

IMG_3204

IMG_3205

IMG_3206

IMG_3207

IMG_3208

IMG_3209

IMG_3210

IMG_3211

IMG_3212

IMG_3213

IMG_3214

IMG_3215

IMG_3216

IMG_3217

IMG_3218

IMG_3219

IMG_3220

IMG_3221

IMG_3222

IMG_3223

IMG_3224

IMG_3225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