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995

《宣统帝退位诏书》全文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道圣旨是《宣统帝退位诏书》,是大清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廿五)所颁布的退位诏书,从此大清统治中国最后结束。由于溥仪当时年仅六岁,无行为能力,因此由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

那么诏书的起草者是谁呢?多数人认为是清末状元张謇,本文对这段历史不做考证,旨在介绍张謇的书法艺术。

IMG_2996

《宣统帝退位诏书》全文影像版

IMG_2997

IMG_2998

IMG_2999

局部放大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钦此

IMG_3001

张謇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翁,书法落款謇字写得看上去像繁体“宝宝”两字,又被人们戏称为“张宝宝”,江苏南通人,晚清史上以状元致力于实业和教育兴国著称于世。

IMG_3002

张謇书法五言联

张謇一生练字极为勤奋,尤其在青壮年时期,如同一位武林高手练武———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不间断。1873年阴历11月13日,他在日记中写道:“雪,入冬以来,是日为最寒。读《三国志》。写字。”14日他在日记中又写道:“雪霁、更寒。读《三国志·魏志》终。写字。”15日他在日记中又写下:“寒如故,砚池水点滴皆冻,写不能终一字,笔即僵。”1874年阴历6月初三,日记中有“返舟、写字、看书。是日甚热。”是年阴历7月初四日记中则有:“苦热,每写一字,汗辄雨下。”如此苦练,张謇的字自有一种独特的挺秀之美。

IMG_3003

代人征题函稿(作于1883年3月初)

张謇的字,也时显褚遂良、欧阳询、欧阳通等余韵。他曾习临褚遂良的楷书《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行书《枯树赋》、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何绍基曾强调,欲学欧阳询必当先从其子欧阳通所书楷书《道因碑》问津,说若初学执笔,便模仿《醴泉》、《化度》等,“譬之不挂帆而涉海耳”,张謇至1887年感觉到了此点,该年日记中有:“临《道因碑》。日课惟此能行也,日定50字不闲”,直至1915年仍在习临此碑。

IMG_3004

张謇  行书扇面

张謇的字,更得力于晋楷、汉隶。他曾习临传为王羲之所书小楷法帖的《曹娥碑》、王献之所书小楷法帖《洛神赋十三行》。笔势开张、点画飞动、多有篆隶遗意的摩崖楷书石刻《瘗鹤铭》、恣肆奇崛的东汉隶书碑刻《礼器碑》,张謇皆花过一番功夫习临。

IMG_3005

张謇  《行书行道过情七言联》纸本行书  145×36.9cm×2 上海博物馆藏

张謇的字,带有颜体笔意。他曾习临颜真卿的楷书《告身帖》,此帖真迹流入日本,国内仅有印本行世,书法端朴,苍秀,被明代书论家詹景凤誉为“了不经意,而规矩自成方圆,亦是千秋独步。”

IMG_3006

张謇  《行楷书更俗剧场联》纸本行楷书 303.5×50.8cm×2 南通博物苑藏

曾习临颜真卿笔势伟劲的楷书《臧怀恪碑》。曾重点习临颜真卿的楷书《郭家庙碑》,此碑书势朗畅,张謇颇喜欢,一度以临此碑定为晨课。颜真卿的楷书《麻姑仙坛记》、行书《争坐位帖》,也为其重点习临之作。张謇评价颜真卿的书法有诗云:“唐时论巨笔,鲁国最工书。”

IMG_3007

张謇书法四条屏

张謇行草,多学文徵明、包世臣,曾悉心临写文徵明行草书两年有余,得其“遒逸婉秀”韵味,推崇包世臣的诗句有“安吴晚出独精绝”、“雄强洞达始平实”,其挺秀的字又蕴涵着一种雄强、洞达与平实浑然统一的美。

IMG_3008

题金昌熙《谭屑》序(作于1883年8月11日)

IMG_2985

宋美龄写给蒋介石的信

宋美龄是个优雅的女人,一生极喜爱旗袍,这也正如今天我们看到的她的小楷书法一样。

上面是西安事变时,宋美龄写给蒋介石的信,写的是极其工整的小楷,整篇结字严谨,非常美。只在最后落款“妻美龄”三个字以行楷写就。

IMG_2986

宋美龄写给蒋介石的信(局部)

IMG_2987

宋美龄写给蒋介石的信(局部)

IMG_2988

宋美龄写给蒋介石的信(局部)

其实,宋美龄的书法包含的不仅仅是优雅,我们仔细看一下她的这篇信件就可以发现,其结字则绝不只是阴柔的感觉,而且刚劲有力,有魏碑造像的特点。

这也正如有人说的,宋美龄在其气质优雅的背后,更有其强悍的一面,所谓字如其人,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

IMG_2989

IMG_2990

IMG_2991

IMG_2992

IMG_2993

IMG_2994

近现代书坛,群英荟萃。
但有这么一类人,
在书法上不仅体现出较为深厚的传统功力,
同时又表现出多样的创造性,
堪称民国中后期书坛的中间力量。

有人认为“当代草圣”的桂冠应该落在他的身上。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先暂且不论“当代草圣”这个话题,
只为喜欢书法而去研究他的书法成就。

1▲《秋瑾墓志铭》

2▲《秋瑾墓志铭局部》

从于右任先生的《秋瑾墓志铭》中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到北碑的痕迹。于右任早年工行楷,临学王羲之《十七帖》,后来致力于碑志的研究。

3▲行书盘错呕歌联

“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他将北碑的方拙粗犷书意糅合了元氏墓志的圆熟,渐成布局清朗、结构奇正相生、亦碑亦帖的楷体风貌。

4▲行草李白扶风豪士歌

1927年前后,于右任先生开始研究草书,1932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了标准草书社。去台后,于右任在碑学传统和标准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寻帖与学的契合点,着意于标准草书形式美的再创造。

5▲行书子超老弟轴

于右任的草书在结字上追求简净、险奇,以碑骨帖魂展现“威而不猛”的精神气度,形成了有别于今草、狂草和章草的自家草书风范。

6▲赠云林先生草书轴

7▲赠启光先生草书轴

您感觉于右任的书法如何呢?个人认为他和林散之的草书各有千秋,只是呈现出不同的风范而已。

—— END ——

沈沙舒启四大家”
沈尹默(1883—1971)
沙孟海(1900—1992)
舒同(1905—1998)
启功(1912—2005)

1

按出生顺序排列,
一个世纪以来最杰出的四大书法家分别是:
沈尹默、沙孟海、舒同、启功。
四人书体皆有所长,
沈尹默字迹端庄,沙孟海字体雄强,
舒同体优美舒展,启功字体清秀俊美。

1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浙江湖州人,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已故浙江美院陆维钊教授评沈老书法时,云:“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

2

3

4

5

6

2

沙孟海(1900-1992) 原名文若,中年后以字行。号石荒、沙村、决明、兰沙等。浙江鄞县人。早年从冯君木学古典诗文,从吴昌硕习书法、篆刻。后又与著名学者朱疆村、况蕙风、章太炎、马一浮等交往,受益良多。曾就读于慈溪锦堂学校,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

7

8

9

3

舒同,自幼喜爱书法,5岁学书,14岁即有乡誉,被誉为“神童”、“东乡才子”。曾系统地临过古代碑帖,师法颜真卿、柳公权、何绍基等名家,但师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变,并注意取其精华,大胆尝试,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创立了著名的“舒体”,备受海内外推崇。他的书法,宽博端庄,圆劲婉通,用笔老重,藏头护尾,点划润厚通畅,别具风格,是现代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10

11

12

13

14

4

启功(1912——2005),字元白,也作元伯,佛名察格多尔札布,北京市人。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著作等身,主要代表作有《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古代字体论稿》等。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书法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顾问等要职。

15

16

17

—— END ——

鲁迅

1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

2

钱穆

微信图片_20170822095329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七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著作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凡甲、乙、丙三编,计56种54册,约1500万字。其中《先秦诸子系年》为钱穆的代表作。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逝世。

3

茅盾

4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14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5

丰子恺

微信图片_20170822095530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生,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比,后改为子恺,笔名TK(主要原因是丰子恺的威氏拼音法名字为FONG, TSE KA)。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中国浙江桐乡石门镇人。

6

老舍

7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8

俞平伯

9

俞平伯(1900年-1990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

微信图片_20170822095805

沈从文

微信图片_20170822095901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0

巴金

11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微信图片_20170822100004

傅雷

微信图片_20170822100022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现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12

钱钟书

13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3年,与杨绛订婚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代表作《围城》出版。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4

—— END ——

赵孟頫《大元敕藏御服之碑》

元延祐二年(1315年)刻立。原散落在祖庵镇北郊田野,1962年移竖于重阳宫后院(今碑厅)。此碑螭首龟座,通高523厘米(其中首高140厘米、座高40厘米)、宽138厘米、厚35厘米。圭额篆书“大元敕藏御服之碑”2行8字。碑文楷书34行,满行81字,记成宗感异梦而赐御服于孙真人之事。赵世延撰文,赵孟頫书丹,李孟篆额。赵孟頫为元代著名书法家,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此碑为其青年时期的作品,书法清新柔美,结字爽朗。

下面给大家分享完整版本的赵楷《大元敕藏御服之碑》欣赏:

IMG_2945

IMG_2946

IMG_2947

IMG_2948

IMG_2949

IMG_2950

IMG_2951

IMG_2952

IMG_2953

IMG_2954

IMG_2955

IMG_2956

IMG_2957

IMG_2958

IMG_2959

IMG_2960

IMG_2961

IMG_2962

IMG_2963

IMG_2964

IMG_2965

IMG_2966

IMG_2967

IMG_2968

IMG_2924

高书小楷

高云塍(1872年-1941年),当时中华书局旗下三位著名书法家之一,又是当时上海“蜜蜂画社”的第一期社员,除了《高书小楷》之外,还出过《高书大楷》字帖,是他书写了中国印刷业历史上第一套楷体铅字。

高云塍的楷书以严谨端丽的风格而广受欢迎,至今仍作为「标准字帖」而一版再版。

IMG_2925

高书小楷

IMG_2926

高书小楷

IMG_2927

高书小楷

IMG_2928

高书小楷

IMG_2929

高书小楷

IMG_2930

高书小楷

IMG_2931

高书小楷

IMG_2932

高书小楷

IMG_2933

高书小楷

IMG_2934

高书小楷

IMG_2935

高书小楷

IMG_2936

高书小楷

IMG_2937

高书小楷

IMG_2938

高书小楷

IMG_2939

高书小楷

IMG_2940

高书小楷

IMG_2941

高书小楷

IMG_2942

高书小楷

IMG_2943

高书小楷

IMG_2944

高书小楷

文徵明《游石湖追和徐天全满庭芳》

1

2

3

4

5

6

释文:

春日承子传(陆师道)礼部邀游石湖坐客书示天全公(徐有贞)游山词因次韵邀诸君同赋词寄满庭芳昨来叨扰。

—— END ——

《十七帖》是右军代表之作,自古以来,历代学草书者,无不从此帖获得营养。

在传世小草范本中,王羲之《十七帖》、怀素《小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等都可视为不错的初始选择。《十七帖》更是被誉为“书中龙”,草书学习从《十七帖》开始,肯定是条正道。

但是,王羲之的《十七帖》存在诸多问题,你发现了吗?

timg

微信图片_20170821171819

第一个问题——《十七帖》是如何出现的?

《十七帖》作为王羲之的一批草书尺牍,无论内容还是书法,都被认为是由来有绪、最为可靠的法帖。唐张彦远《右军书记》对《十七帖》有详细著录:“《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烜赫著名帖也。”《十七帖》诸帖来源未必皆出一家所藏,并无文献明确记载其最初献自何人或出自某家。所以《十七帖》可能应来自于唐初的大规模征购或四方进献,后又经过褚遂良等“取其书迹及言语,以类相从成卷”加以整编而成除。

IMG_2901

葛世权作品

微信图片_20170821171821

第二个问题——《十七帖》是寄给谁的书信?

据宋黄伯思的说法,因为《十七帖》重点内容以“问蜀事为多”,故这些内容应“皆与周益州书也”,即给周抚的书信。其中,《七十帖》、《蜀都帖》、《儿女帖》都是有关计划游蜀的书信,其内容反映了王羲之想趁周抚尚在蜀任期间,尽早促成此行,其急不可待的心情溢于纸面。而除此之外的书简,尚无法确认究竟寄给何人。

IMG_2905

葛世权作品

微信图片_20170821171823

第三个问题——《十七帖》的版本系统?

《十七帖》以书迹形式传世的《十七帖》有三个系统:一是传南唐李煜得唐贺知章临本置于“澄心堂”,并刻以传世,称贺监本,今已佚,故标榜“贺监本”的一般被认为是伪作;二是唐人临摹本,有传世的和敦煌所出唐人临本;三是末尾有勅押和唐褚遂良跋尾刻本,称馆本(或勅字本),传世拓本最早亦为唐以后物。传世馆本亦有七个流传系统,其中三井本最佳,全29帖不阙,是完整且纸无损坏的唯一本子。

IMG_2898

葛世权作品

微信图片_20170821171825

第四个问题——馆本《十七帖》是否完整?

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跋唐人所摹十七帖后”条云:“予尝见毕文将叔云:家有唐初人所摹此帖,来禽等四物外,又有‘密蒙华’一种。……然余案今诸本并无此一种,而《法书要录》十七帖亦不载此,不知何缘毕氏本有之?但未尝见此帖,无从知其真伪。姑记于此,以俟后观云。”如果黄伯思所言唐初摹本说法可信,则可以确定《来禽帖》有脱阙。由此可见,今本《十七帖》应该已非最初形态。

IMG_2904

葛世权作品

微信图片_20170821171827

第五个问题——如何写好《十七帖》?

以楷写草

不明白?没关系

小编找名师为你讲解

timg

最最最重要的是

真真真的是太便宜

只需1元

微信图片_20170810162512

用 笔 / 8月27日 19:00

怎样用锋 (讲述+视频演示)

笔势的断、连 (讲述+视频演示)

意到笔不到的写法 (讲述+视频演示)

结 构 / 09月03日 19:00
 

笔速与书写节奏的关系 (讲述+视频演示)

小草书的结构特点 (图片+视频演示)

单字的外部轮廓和内部空间 (图片+视频演示)

分析《十七帖》中的代表性单字结构 (图片+视频演示)

单字临摹示范 (讲述+视频演示)

行 气 / 09月10日 19:00
 

上下字的连贯 (讲述+视频演示)

行间布局上,字距、行距 (讲述+视频演示)

如何体现作品的整体性 (讲述+视频演示)

十七帖笔意创作示范 (视频演示)

系统课程

量身定制

timg

2017-5-10-1


微信图片_20170721174229

葛世权

中国书协会员,《青少年书法报》副总编,佳木斯市书协副主席。

作品欣赏

IMG_2902

IMG_2897

IMG_2891

IMG_2894

IMG_2895


8月27日 19:00

墨池学院  葛世权老师

以楷写草——《十七帖》

课程即将开课

第一节课  1元试听

2017-5-10-1

葛世权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点击订阅

葛世权老师课程链接

扫码订阅葛世权老师课程

微信图片_20170821171326

IMG_2911

“心境·霍正斌书法篆刻展”

8月26日亮相更斯艺术馆

2017年8月26日15:00南京奥体中心北门内的更斯艺术馆将举办“心境·霍正斌书法篆刻展”,此次展览共展出30余件书法、篆刻作品,全面展示了霍正斌先生读研以来所取得的研习成果。

霍正斌先生1970年生于连云港,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导师黄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印社社员,苏州市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东吴印社理事,昆山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昆山亭林印社社长,昆山巴城书协执行副会长。

霍正斌先生多才多艺,诗、书、画、印、制陶皆擅。他的书法内在层次丰富,空间的疏密开阖,节奏的收放疾涩等各种构成因素的强烈对比使得其笔墨形态拥有了强烈的张力。其书法有意识地向绘画等姊妹艺术汲取营养,如宿、浓、淡、枯、渴等墨法,因而你几乎可以把他的作品当成写意的水墨画来看。

霍正斌先生在篆刻上具有实验性,以汉印为宗,取法砖铭,刀法丰富,为加强印面虚实对比,巧妙的吸收楷书、草书入印,令观者印象深刻!

展览至9月4日结束,敬请光临品鉴!

主办单位: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
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更斯艺术馆

苏州市书法家协会
昆山市书法家协会
昆山市巴城书法协会

承办单位:

更斯艺术馆

学术支持:

南京艺术学院

展览时间:

2017年8月26日-9月4日

IMG_2912

霍 正 斌

1970年出生,连云港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导师黄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印社社员,苏州市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东吴印社理事,昆山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昆山亭林印社社长,昆山巴城书协执行副会长。

作品赏析:

IMG_2913

霍正斌 《王瓒·杂诗》 68cmx35cm

IMG_2914

霍正斌 《李商隐·雨夜寄北》 68cmx35cm

IMG_2915

霍正斌 《高启·次云林韵》 101cmx65.5cm

IMG_2916

霍正斌 《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104cmx27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