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间灵动之文字,朱白相宜,章法纵横,回味隽永,这便是中国的篆刻艺术。在丰子恺眼中它更是“经营于方寸之内,而赏鉴乎毫发之细,审其疏密,辨其妍媸”。所以“书画同源,而书实深于画,金石又深于书”。

究竟如何快速解密篆刻这个古代滴二维码呢?今天就和大家八一八篆刻的欣赏好了。

章 法

章法指的是作品的布局和经营位置,前人说“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势之形,图像之间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后量材准尺寸⋯⋯”打个比方,就好象是工匠造屋,必先审视地势,合计材料,然后才能动手施工,这个构想设计就是章法。再白话一点,你理解成写作前的提纲,摄影前的构图,我也不介意。

IMG_5339

陈才俊作品

印文章法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别说我没告诉你,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玩味哈。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每个字各得其位,整体虚实相间,顾盼生情,妙趣横生。这才是境界。

笔 法

篆刻同样也是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篆刻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和诱惑。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

IMG_4499

陈才俊作品

我们看一件作品时常评曰:“这是文人字”、“这是匠人字”。这是由于篆字人的文学水平不一样,反映在字上,字中表现出的内涵不一样、所产生的感受也不一样。好的作品给人的思想以驰骋的余地,让人欣赏作品就像是在欣赏诗词,因为篆刻作品本身就是思想的写照。

作品中内涵的势态包括大气还是小气,是潇洒、飘逸还是拘谨,是格调高雅还是低俗,是厚重还是轻浮等等。这些统统和书法家的品格有关,俗话说“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啦。

刀 法

篆法与章法均属空间布局,疏密有致,线条相宜,都是属于形式方面,是可分析的。而刀法是真正体现作者功力及学养之所在,在刀石之间会产生独特的金石之美。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

IMG_5351

陈才俊作品

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有时两种刀法还会结合起来使用,又是另一番味道。

唠叨了一大堆,显示逼格的时候终于到了,以后看到篆刻作品,品评刀法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引经据典了。事实是这样子的:

周应愿《印说》中提到刀之害六时从反面进行了品评:“刀之害六:心手相乖,有形无意,一害也;转运若紧,天趣不流,二害也;因便就简,颠倒苟完,三害也;锋力全无,专求工致,四害也;意骨虽具,终未脱俗,五害也;或作或辍,成自两截,六害也。”

先给一波作品

练练手

『陈才俊作品』

IMG_4464

2017081606200627636

IMG_4351

2017081606200627636

IMG_4960

2017081606200627636

IMG_5032

2017081606200627636

IMG_5083

2017081606200627636

IMG_5180

2017081606200627636

IMG_5345

2017081606200627636

IMG_52214

古朴

浑厚

精致

美则美矣,可是我不会刻呀

可以找名师教你,就算零基础也不怕

关键还便宜

2017072708481759143

仅需1元扫码报名

名师授课,实时交流

第一节 篆刻的缘起及刀法的运用  /  2017年08月23日 19:00

印章的分类及秦汉的辉煌

入印的文字及增减变化

书印关系与古玺的制作

用刀与篆法和构图的关系(讲述+视频演示)

第二节 技法部分  /  2017年08月28日 19:00

印文格式、一字到多字印的章法布局

构图平衡和章法中的整体感(讲述+视频演示)

篆刻构图中的几种轻重对比(讲述+视频演示)

篆刻章法构成的矛盾关系〔方圆、疏密、斜正〕

篆刻章法中技法的四种对立关系(讲述+视频演示)

第三节 篆刻的边款与印屏  /  2017年09月03日 19:00

边款的发展及作用

现代篆刻艺术的边款特点

边款的刻制方法(讲述+视频演示)

边款的拓制过程演示(讲述+视频演示)

篆刻印屏的赏析及制作方法

2017-5-10-1

陈才俊1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点击订阅

陈才俊老师课程链接

扫码订阅陈才俊老师课程

微信图片_20170816144034

我只会临摹,不会创作,怎么办?
怎样把碑帖中汲取的营养,充分应用在创作中呢?
我的个性是什么,如何培养自我意识?

90672dc4f71948bba4127dcc3c0829cd_th

90672dc4f71948bba4127dcc3c0829cd_th

相信每一位学习书法的朋友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平时临帖那么多,但怎么就写不出自己满意的风格呢?
我的临摹还可以,但对创作的的作品就很不满意了,如何是好?

本次就以‘王铎是如何从临摹走出来的’为例,带领大家唤醒自我意识,掌握由临摹到创作的整套方法,一点一滴,大量视频演示,帮助大家一步一步从临摹走向创作。

王铎是如何从临摹走出来的?

王铎书法在当代书坛备受推崇,他的学书方法自然也受到格外关注,核心就是“入古出新”四个字。正如王铎在《琅华馆仿古跋帖》中所记:“予书何足重,但从事此道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故书古帖,瞻彼在前,瞠乎自惕。譬如登霍华,自觉力有不逮,假年苦学,或有进步耳。”“书不师古,便落入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王铎一生大半时间都花在临摹方面,最终在笔法、章法和墨法等方面都有突破前人的创造。笔者非常喜爱王铎行楷书,时时把玩,爱不释手,观其法书,似二王,似鲁公,又似老米,但又不全似,堪称绝妙。《王铎书法全集》中收集有多种临作,通过对这些临作的分析,可以获取一些有益的启示。

1王铎  草书《杜甫秋兴卷》

一、临摹二王

二王为帖学大统。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至老不弃,且多有意临,甚至改变原帖内容。虽然王铎没有精良的版本作为参照物,但是凭借过人的天赋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二王法帖,首推《兰亭序》和《圣教序》。学书求入门径者,或者入二王书学体系堂奥者,皆以此二帖为蓝本。依据笔者肤浅的经验来看,王铎对于二王所花的功夫主要在《圣教序》上,《兰亭序》相对要少一些,在创作上显现出来的痕迹也少一些,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是“以《圣教》写《兰亭》”。观察王铎所临数通《兰亭》,或者是手札或小幅作品,都是用《圣教》笔法。至于王铎所花的功夫,笔者可以拈出两个字进行比较。将中国和平出版社《集王羲之圣教序》第65页中“见”字与《中国书法全集·王铎卷一》中第104页《题青阳山庄五律十首册》作品中的“见”字进行对比,惊人地相似,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由此可以看出王铎所下的苦功。入古既深,才有更大的爆发力和创造力。

2王铎《临兰亭序并律诗帖》吉林省博物馆藏

二、临摹颜柳

王铎一生创作,草书成就最高,不让前贤,多有开拓。综合来看,小行书具有《圣教》笔意,清秀俊朗,大字已然“变脸”,多豪放之气,雄壮有力,主要得力于颜真卿。王铎行书起笔重顿,乃地道的“颜法”。将颜真卿书法中的气势雄浑、大气磅礴融合到自身创作中,变二王逸秀为厚重。王铎凭借敏锐的艺术感染力,在创作审美方面进行反叛性变革,完全照搬二王手轧书风,不适应创作大幅作品把握了时代潮流,最终令人耳目一新。王铎临摹颜书的诀窍在于将颜真卿的楷书和行书结合起来,相得益彰。王铎楷书基本上以《颜勤礼碑》为范本,法度稍微弱化,书写速度较快,具有行笔意,同时在用墨上加以变化,法度森严的碑刻颜楷变成温文尔雅的笔墨情趣法帖,本质上有些变化。王铎一直善于在自身临摹过程中加入一些自我个人意识,非临非创,亦临亦创,妙合无垠。对于颜行一路,则以三稿为基础,圆浑奔放,楷行笔法相通,相得益彰。

3_副本临柳公权辱问帖

按照常理来说,像柳公权这样法度森严的楷书应该不会出现在充满野怪之气的王铎笔下,但事实恰恰相反,在王铎手中经营得心应手,说明王铎临摹创作是从规矩走向自由,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放浪的。规矩和自由是对立的,但同时也是相互转换的,这与王铎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有很大关联。如果性格拘谨木讷者,练习柳楷,很容易死板,性格狂狷,反而可以做到不拘成法。王铎书法有惊涛骇浪之气势,不受法度约束,以至于刻板呆滞,而是清劲刚健,骨子里时时有一股不甘墨守的狂气。王铎非以楷书名世,却没有忽视,难能可贵,见证了王铎的过人之处。同时说明书法学习的基本法则应该是从正书到行书,再至草书,逐渐步入自由之境。

三、临摹米黄

王铎对于晋唐宋三代书法盘旋甚深。宋四家中的米黄是重点临摹对象,对于米黄作品,王铎有自己的体会:“黄书怒震少含蓄,苏书有致体亦老,转折深藏之意不复存矣,因纵观米帖合宋九青与予家所藏十数册,皆如神龙行空驾云雾行,不易觏也。”毫无疑问,他在米芾身上花的功夫最多,称羡之情常溢于言表,“米芾书本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规模拟,予为焚香寝卧其下。”“海岳书,……如飞仙御风,得《兰亭》、《圣教》遗意,迈宋一代,……予经见内府米真迹书启约千余字,洒脱自得,解脱二王,庄周梦中,不知孰是真蝶,玩之令人醉心如此。”身体力行,废纸三千。王铎对于米芾法书以意临为主,有时甚至同样改变书写内容,一挥而过。结合颜真卿的运笔方法,米芾风樯阵马的运笔因此变得饱满鼓荡,老辣纷披,更加苍茫有力。关键的一点在于,米芾书法也是从二王出,自然一脉相承,暗合节律,最终能自出机杼。

4

除米芾外,王铎对于黄庭坚所花的功夫甚多,但笔者至今没有找到一件完全意义上的临作,多是按照黄氏笔意进行的创作,将临摹发挥到最佳好处。如果说,王铎对于颜真卿的态度是楷行结合的话,对于黄庭坚则采取行书与草书相结合的办法,双管齐下。黄庭坚作为一代草书大家,王铎自然不会弃而不顾,但王铎在运笔上有所改变,不像黄庭坚线条一样“破笔”很多,而是线条缠绕,迂回连绵甚多,笔势顺势而下,有一泻千里之感。王铎同时增加上了墨色变化,有时连续几个字都是枯笔,有时又增加几个墨团,枯润对比变化极为丰富强烈。黄庭坚行书纵横捭阖,笔画伸长,极力开张,就每个字来看,显得四平八稳,整体上难免重复累赘,王铎则很明智地改变了这一点。比如说,某个字形中同时有几笔撇捺画时,伸长撇画,捺画收缩,有放有收,这样就打破了字势上的绝对平衡状态,王铎保留了黄庭坚在字势空间分割的方法,将某一个字的笔画伸长到另一个字的空白处,加上字形大小、欹侧和收放的多种变化,神鬼莫测。米芾在笔法上注重擒纵,有振迅天真的优美状态。黄庭坚则注重用笔提按,字中有笔,“句中有眼”,线条极为凝涩苍老。王铎善学善用,在某一个阶段时的创作用笔皆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与他同一时期临摹所参照的不同法帖有很大关系。

5王铎《节临褚遂良家侄帖》

任何书家一生不可能只限于某种碑帖,王铎取法极为广泛,在创作上有隶、楷、行、草等多体。王铎好奇古,喜用冷僻字,在行草创作中不时夹杂一些篆隶书,用行草笔意来书写,对于后世书家影响很大。综合来看,王铎在临摹上是分出主次的,总体上归为二王帖学大统,于其中盘流连忘返,最终能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在临摹中能将某个书家风格进行强化,又时时注重体现自我意识,比如说王铎临摹褚遂良楷书,可以说是“面目全非”,变秀逸为厚重,蕴含篆籀笔意的颜楷,自然不能以一般的标准来衡量。王铎之所以成为一代宗师,与他的勤奋是分不开的。笔者有时甚至会想,“涨墨法”在王铎手中变化而出,或许是勤奋临池中偶然的一次游戏,灵光突现,是勤奋带来的灵感。王铎临摹可以总结成十六字——“主次分明,有古有我,多元吸收,融会贯通”。

墨池学院特邀 吴俊云老师
讲述如何从临摹走向创作

IMG_20170514_094051_看图王

吴俊云,中书协会员,山西省书协会员,山西省美协会员。1997年书法专业毕业,1999年书法师从黄惇、曹宝麟两位老师,绘画得益于徐湛教授,王成喜老师。
书法初学颜柳,后转入王羲之怀仁集王圣教序,经黄惇、曹宝麟老师指导,转学米芾、王铎行草。
擅长工笔,写意花鸟画,尤其是写意梅花,作品空灵自然,清新生动,意境深远,功力深厚。

获奖入展情况:
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三等奖、文汇宣城杯全国书法大赛二奖、淳化阁帖杯二王系列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
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展、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第二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第三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敦煌杯全国书法大赛、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奖赛、全国首届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法展、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展、全国书法大赛冼夫人奖、高恒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纪念孔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

【作品展示】

psb (1)

psb (2)_看图王

psb (3)

psb (4)

IMG_20170613_213405

IMG_20170613_214027

IMG_20170614_093208(1)

【课程安排】

第一节 有效临摹—临创结合
2017年09月02日 19:00
有效临摹
临创结合的目的
临摹性创作
依托性创作
不同风格的融合与取舍
斗方、扇面

第二节 长卷类作品的临创转换
2017年09月09日 19:00
长卷类作品的特点分析
长卷类作品的临摹
长卷类作品的意临
长卷类作品的完整创作

第三节 轴类作品的临创转换
2017年09月16日 19:00
轴类作品的特点分析
轴类作品的完整临摹
轴类作品的意临
轴类作品的完整创作

详情见海报上

吴俊云

第一节课一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 END ——

1

刘超,字百善,号靈飛小弟,1984年生,从事 快递行业, 佛教圣地扶风法门人,研习小楷书法三年有余。

为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座右铭“百善孝为先”。2015年夏日有幸结识研习灵飞经多年的西域高人善卷居士,得其指点,于灵飞经临写颇有心得。小楷习作以灵飞经墨迹入手,兼学渤海、滋惠二本。取法魏晋,但又专注唐人写经,遍临诸帖,汲取营养,风格多变而独钟情灵飞经,故自取号“靈飛小弟”。

2

3

4

5

6

7

8

9

10

 

—— END ——

IMG_2879

张大千 荷花屏风美女

张大千自己曾谦虚地说过:他不敢说自己最能欣赏女人的美,他只是在观察、欣赏美丽的女人以搜求画稿时,比别人更仔细、更留心罢了。

他的仕女画之所以能雅俗共赏,成为他绘画题材中大受欢迎的一类,与他对美人的“美”刻画得淋漓尽致、神髓逸出,密不可分。

IMG_2880

张大千 双美图

他眼中的美人标准可要比常人苛刻得太多,不仅要长得美,而且气质要“娴静娟好,有林下风度,遗世而独立之姿,一涉轻荡,便为下乘”。因此能入他画中的美女,当真是绝对美极了的。

IMG_2881

张大千 《菩萨造像》

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上妆后的脸谱及身段被张大千认为“浑身都是画稿子”。因为这种脸谱和身段凝结了唐宋以来古人们审美的全部精华。如美人的脸要“三白脸”才好看,也就是额头、鼻子和下颚是白的,这样才能衬托出脸颊的红润和健康。这种认知很符合自然美的原则,颜色的深浅会突出脸形的轮廓,中国人的轮廓大都显得扁平,而“三白脸”正好表现出了线条轮廓的对比度,当然就显得美。因此戏妆便尤其突显出这个特点来。

IMG_2882

张大千 仕女 四屏

对于外国人认为中国女人凤眼好看的审美认识,张大千自有一番见解:“其实大家都弄错了,凤眼并不是像我们四川人所说的‘丝毛绸子上拉了一道口子’那样的细长,所谓凤眼是指女人的眼神要温柔,不要瞪大眼睛,显得一副凶相。”

可能只有大师才能如此入木三分地透过狭义上的“凤眼”形状,以眼神的种种流盼说出真正的“凤眼”含义。

IMG_2883

张大千 天女散花

五官之外便是人的身材,一个美人的高矮胖瘦该如何定下标准呢?张大千认为以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来看,并没有特别的偏爱“胖子”或“瘦子”。所谓“环肥燕瘦”的典故强调的其实是“骨肉匀停”,匀称就是美。

IMG_2884

张大千-芭蕉仕女

国画中的美人穿的都是古装,飘逸轻盈,因为古代女人的衣服有彩带、有水袖、有流畅的线条美,因此入画。而时装本身总在变,所以时装的美都是暂时的,便有过时之说,因此不容易入画。

张大千说衣服穿得一臃肿,人就不美了。所以棉袄是入不得画的。

IMG_2885

张大千 纨扇仕女

20世纪30年代在北平时,张大千和梅兰芳是相互欣赏的好友,梅兰芳曾请教大千教他如何画美人,大千当即回答:“你自己就是一个最标准的美人,你只要把你戏台上的各种样子画下来就行了,千万不用再参照别的样子了。”

梅兰芳也是个对美精益求精的人,在他的练功房里四壁都镶满了镜子,每一举手投足都力求达到最美的效果,甚至连唱时都要研究怎样才不影响嘴形的美。

IMG_2886

张大千 红拂女

除了脸和身材外,手是仅次于眼睛的传递情感最重要的工具。中国画中有“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画兽难画狗”的说法。道出画手的难度。

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时,看到唐朝人画女人时,不论丫头、小姐还是太太,都把手画得细腻传神,绝不偷懒。

古人的治艺严谨让张大千钦佩之余更感身受鞭策,因此也练就了画手的绝活。

IMG_2887

张大千 调鹦图

苏东坡是张大千最欣赏的一位诗人,也是张大千除了本人的自画像外画得最多的一个男性形象。在张大千的人物画里,多以画女性居多,一个重要原因是张大千认为男人不如女人“美”,不如女人“入画”。

IMG_2888

张大千 湘夫人

在他眼里看来,这世上够得上“奇”的男人实在太少,所以他有“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妇人”之句。他自认他自己肯定该算得上一个奇男子,而另一个便是苏东坡了,所以他画得最多的男性是自己和苏东坡。他一生为自己画的自画像能有100幅以上,大概是古今中外画家中画过自己肖像最多的一位。从中可看出他自己是充分自信甚至自傲的。

IMG_2889

张大千 题笺图

张大千笔下的美女端庄健康,充满青春活力,不乏当代女性的气息与风采。无论是观音、山鬼、明妃、仕女这样的古代传统女性,还是新时代的摩登女郎,所有女性的脸部结构,特别是眼睛和嘴唇的构造,基本上是一致的,是那种张大千所欣赏的理想美类型。

今天给大家带来王铎 《临唐太宗贴》 竖幅。篇幅较长,我们先通篇欣赏,然后再放大欣赏:

1

释文:忽枉来书,谈饰过实。非敢当仁,披览循环,祗以增愧。故斯表意,余不多云咨。使至,得枇杷子,良深慰悦。嘉果珍味,独冠时新。但川路既遥,无劳更送。临唐太宗帖  润老先生词坛  王铎

下面,我们放大感受下:

2

3

4

—— END ——

篆刻的边款就像书画作品需要题字落款那样,它是艺术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自文彭,何震以来。篆刻艺术已远远超越了先秦两汉官私印的范畴,发展为文人,艺术家们驰骋的天地。不但内容广泛,取材扩展了,形式也多姿多彩了。

IMG_2875

一、边款的内容:

边款的内容是没有一定程式的,只要把要说的话、文字顺畅,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来就是了。

1、单款:单款就是仅刻作者姓名(字号)或籍贯、年月、地点、年龄。

2、双款:除署名外,加上受印者的名字,称呼,有些还添上“教正”“指谬”之类的客气话,怎样答辞才合适,还是要彼此的份际关系来确定。

3、叙事:叙事有的是作者的自述,而较多的是记以赠人。如:记述石材的来龙去脉,或印文的创作心得阐述等。

4、论气:在边款中对所做的印章做文字上、艺术上的说明,这种情况很常见,不论长短,他都反映了作者的自身素养和学识。

5、跋语:一般都是后人所作,也有受印者所作,这种情况可视为边款的异例。如后鉴定其真伪所作之款文,获印者在观之其章兴奋之余有感而记之,当然这些刻者都是高人。

IMG_2876

二、边款的书体与图像大概有如下几点:

l、明末期象文彭、何震等人多用行书或楷书,以文彭为代表的是行书双刀法而镌刻之。先用毛笔在印面上书写好,然再按字之轮廓而为之,如行云流水。以何震为代表的是单刀楷书法,劲利而斩钉截铁,行款参差错落,另饶韵味。还有一提是苏宣,更为特别以单刀之法镌刻草书边款,真是有纵横飞逸之气也。

2、清初至咸丰年间,以丁敬、黄易为代表的都以自己书法风格入印,因此古拗中有雅丽之致,文鼎柔媚秀巧。

3、同治之后有大师赵之谦卓荦之才,把边款艺术推上了巅峰,创造了以阳文作边款,并配以汉画像,北魏造像等形式。他的楷书边款,早年与浙派相近,大概在三十岁左右开始在书法上追宗北魏龙门的碑刻之风,所以边款的笔势结字也形成了自文、何以来崭新的形体。浙派横划左轻右重,呈长三角形的样子,然赵之谦在处理时左端略加触刻,即成逆笔而起北魏书法之势,从这方面来看,受前人隶书边款的启迪。但又加之楷正之风,道是全新之面貌。

4、近代篆刻家由于自己广博积古,在印侧边款中以铁笔遍临甲骨,两周铜器铭文,汉魏北朝碑刻、竹木简牍等,逐步形成与边款无异,他广搜博采的新尚艺术形式,是应该肯定的。

IMG_2877

三、边款的刻法:

l、楷书:楷书的基本笔划是:点、横、竖、撇、捺、勾。形状虽然各有方法,但主要还是以长短斜正的三角形来表现,凡掌握了刻刀刻石的方向及轻重变化后,就可以运用自如。

《点》刀向左上斜,以右下角切入石中即呈。如刀向左下斜,以右上刀角切入石中,即呈夕。只要稍变方向,就可以刻成许多形状的点。

《横》刀口平横,刀角在右边用力切下,即成长三角形如的样子,略如与字起笔较轻,收笔较重之形。欲表示逆笔而起,就在的尖角之处稍切一下,便成的形状了。

《竖》刀口竖放,刀角在上端用力切下,即呈上粗下细的竖划之形百,

《撇》用刀略同竖划,只是斜而朝左面,

《捺》多以长三角点 为之,如作出锋,在下加切一刀便可。

《勾》在竖划末端,加切一刀即成。基本方法大概如此,但行刀习惯有三种方式:

A、以石就锋法,传说此法是丁敬使用的。黄易曾说过:“丁敬刻边款时是不书而刻的,用刀之法是握刀不动,以石转动来配合运力的需要,所以一字之成不必旋转多次,其行刀次序与笔顺无异。

B、以锋就石法,这是前法的改良,据说赵之谦即用此法,印石不动,以手和刀的灵活转动来配合刻制。

C、先横后竖法。为了使笔势统一、运气较直,很多篆刻家都采用了此法,先刻横划,次刻竖划再加撇、捺、点的刻法,但刻时要注意预留待刻笔画的位置,在用刀时冲刀、切刀皆可。

2、隶书:刻隶书边款时,横划皆由右边切下而向左推刀。如要表现“蚕头”,其法略加楷书横划逆笔的起首,只要稍加触刻即成。“雁尾”也要酌情补刀,横划要注意弧度适中,才能表现隶书的体态,不宜陡直。了把横划刻好,也有人用“先横后竖法”,甚至把印石横置起来刻,对于弯与勾和波磔,用要表现出汉隶的道遒凝炼来。

3、篆书:刻篆书边款,略加单刀白文印,多用冲刀以铁笔之法镌刻之,但一定要注意表现用笔的转折和轻重变化。

4、草书:草书的边款通常用单刀法。很多篆刻家的刻刀都是自制的,有的用圆杆磨四面锋或方杆磨三面锋为之。握刀就像执钢笔一样流利自然,用刀韧中带劲,线条游刃有余,深浅得适。但也有一些篆刻用的是双刀法,就是先在印侧面将所用内容书形写好,然后随着笔势以平口刀镌刻之。

5、几点参考意见:

A、先将印石的四侧在刻边款之前必须打磨光整,否则刻出的线条很难达到清爽利落。为便于镌刻是看清楚行刀,可先用墨汁将印侧涂黑,这样刻刀时效果就可一目了然。

B、刻边款时是先写墨稿好,还是在石上不书而刻好?似乎各有利弊,如先写墨稿这样预计字数,防止错字,安排间架章法都有好处,初学者尤觉此法需要。对精熟此道者而言,看法不同:他们认为笔不如刀,把稿写了,有时反觉气散,因此刻时绝不能像笔那样写,用刀时往往比用笔更为精确和天趣,但赵之谦的朱文边款都是先书后刻。

C、为了边款的字体有神气,刻时要以拔山举鼎之力,才能波磔昭然,不必顾虑笔划的破碎,有时破碎一点笔划方觉古拙完整,有笔断意连或笔不到而意到处,千万勿乱补刀,补了就觉窒凝而气势不贯了。

D、款字的好坏,与平时书法基础有关,要想刻好款字就得认真学习书法,但两者并不等同,因边款用的是刀不是笔,能够多临古人或现代名家的边款,吸取所长,不无好处。

四、边款的位置:

l、素面:凡素面的,在印的左面(即盖印时的自己面对一方的左侧)。刻两面的,先起于印的前面(即向自己的那面),而终于左面。刻三面的,是起于右面终于左。刻四面的,是始于后面终于左侧。刻五面的最后终于顶面。

2、凡印有钮的,先要根据印钮的向背定其前后左右,如瓦钮、鼻钮、座壇钮有穿带孔的,定为左右而,如是动物钮之类,凡尾巴处定为前面。

3、凡印章刻有薄意之雕的图景或花纹,一定要酌情处理不可大意。一般在不影响图案的情况下字宜小宜少。当然在不破坏画面的情况下,能配合图景,如像绘画那样题边款更为上乘。

IMG_2878

五、现代边款之创新:

l、工整印章之边款:工整印章主要以圆细朱文为主,白文以小鉥汉官印为主。朱文印面铁线游刃,婀娜多姿,白文是端仪泰然,拙中见情。所以在刻边款时多以隶、篆,正书而为之,再加篆刻家个人的素质学养方才自成一气。

2、工兼写之边款:凡工兼写的篆刻家在书法与文字的修养上都有一定的底蕴,边款的风格创意自然与印面正文相得益彰。不管是在印面上追求秦风汉韵,或者是楚简,汉晋文字,都要从字体、刀法上面追求一致,这样才能融为一体自成天趣。

3、大写意的边款:首先我们要知道大写意的印章不是现代才开创出来的,而是源远流长的。但它的发展之快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所逐步形成的一种新体式。当然它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如西方的毕加索、梵高,东方的日本所谓前卫派之影响,都在章法布白上不受传统约束。只要求造形,惊兀险绝,过目不忘,达到返璞归真之效果才心悦矣,实际上这类图案在中国远古时期的陶器、石器上都有类似的图案。综上所述,中国的印章是祖国传统文化大花园中一枝独树的旗帜,而边款的地位是印章中不可缺少的和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

01.线形

线形,系指点画的具体造型。它是笔法的具体体现。

无论书法的何种书体与字体,每一点、每一画都有确切的造型。“蚕头雁尾”、“铁柱悬针”等既是。有的比较形象一些,可以以物类相比,有的或者说大量点画,就很难以物类相拟对,但是,每一个点画都有着确切的形态造型。这种造型是指具有审美意义的造型,而不是指那些“肉饼”、“死蛇”类的败笔笔形。

2

02.线质

线质,系指点画的质地和质感。它是笔法的表现力所在。

书法的点画线条应该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这种表现力就体现在点线的质地和质感上。它是书法特有的形式技巧语言。有的富有弹性,如“铁线”;有的体现苍劲,如“万岁枯藤”;有的表达飘逸,如“彩带”;有的展示刚健,如“铁画银钩”等等。它具有审美特质,并用以表达烘托作品的风格气息。不是指那种“死蛇挂树”、“煮烂的面条”之类的败笔质感。

3

03.线色

线色,系指线条的墨色与层次。它是笔法的神采所在。

书法的点画不只是一种墨色,有浓淡、枯润、浅深等等区别和变化。“重若崩云,轻如蝉翼”既是。它是点画线条要表现的重要内容。所谓“墨出神采”就是指具体的线色而言,线条丰富的墨色层次变化,会更加拓展丰富线条的表现力。不是指那种“墨猪”、“失血”之类的败墨之笔。

4

04.线向

线向,系指点画的运笔走向和点画顾盼的方向。它是笔法的动态所在。

在书写的过程中,如果点画的走向有一定的规律性,就会形成一种势。这种势对风格会起很大作用。横平竖直表现稳和,横翘竖倾体现险绝。如果运用得好,会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如果运用得不好,则会成为习性笔病。

5

 

05.线位

线位,系指点画的位置。它也是笔法的动态所在。

一字之每一笔,都有相对固定的位置,这是汉字本身的规定与限制。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规定和规律,篆、隶、楷相对严谨对称,其点画的位置可移动的幅度非常小。行、草的点画位置移变性非常大,有很强的可塑性,随意性。行、草点画的位置可做左右、上下的移动,这种点画位置的交错与移位,会产生聚散、正欹、开合等动态效果。并会直接影响字的整体造型,会使字势产生奇特的变化,使作品的表现力更加生动。不是“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无度蹂躏汉字的那种混涂乱抹。

在构成线性的五个方面中,线形、线质、线色是最核心的内容,其中线形又是第一位的,因为,其余都是以线形为依托才能表现出来的。

—— END ——

褚遂良,唐代书法大家,字登善,河南禹州人。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褚亮被唐太宗李世民选入文学馆,充当国事顾问,为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褚遂良去世百余年后,唐德宗下诏,将他的画像绘于凌烟阁上,让他享有与唐初的开国功臣们同样的荣耀。如此伟大的人物,却在绝望中走完了一生…… 

褚遂良以书法见长,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他也是朝廷重臣,唐太宗李世民临死时,授予他托孤重任。然而,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他,在政治上却经历了大起大落,最后客死他乡,过了100年后,他的忠诚才得到认可。

拒绝李世民看起居注

魏晋以来,形成了“学在家族”的传统,褚遂良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博涉文史”,擅长书法,“工隶楷”。谁也没料到,正是凭借功力深厚的书法,让他成为朝廷重臣。

最初,褚遂良在秦王府里任铠曹参军,掌管兵器铠甲等事务。这个秦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酷爱书法。贞观十二年(638年),他一直视为师长的大书法家虞世南去世了,这让他特别难过:“虞世南死后,再也找不到人谈论书法了!”大臣魏征听后,对他说:“褚遂良的字写得很好,下笔遒劲,有几分王羲之的感觉。”唐太宗喜出望外,即刻任命褚遂良为“侍书”。

1褚遂良楷书《倪宽赞》局部

褚遂良不仅书法水平一流,他的学识同样渊博。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疑惑地问褚遂良说:“舜造过漆器,大禹雕琢过切肉的砧板,当时劝谏舜、禹的有十余人,食用器物这样的小事,大臣们为什么苦谏呢?”褚遂良回答说:“不能鼓励奢侈。如果把精力放在雕琢上,会妨害农业生产;要是漆器流行起来,以后就一定有人会用金子、玉石来造器具。过分浪费,国家就离危亡不远了。所以诤臣必定劝谏事情渐发的开端,到它发展到极点,就没有什么可以再去劝谏的了。”唐太宗听了,不住点头。褚遂良总是这样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令人信服,后来唐太宗感慨地说:“把道理讲好,也是要靠学识的。遂良博识,让人十分敬重。”

褚遂良不但学识渊博,性格也极为耿直,敢于坚持原则,有时连唐太宗的面子也不给。古代皇帝,每天的言行举止会被记录下来,作为史料留存,褚遂良有段时间就负责干这个。

有一天,唐太宗问他:“你记的那些东西,我能看看吗?”

他回答说:“今天之所以设立我来记录这些,就是充当古时左右史官的作用,善恶必记,以使皇帝不犯过错。我还没听说过做皇帝的自己要看这些东西呢。”

唐太宗又问:“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记下来吗?”他回答得十分干脆:“臣的职责承载在笔上,皇上您的言行我是一定会记录的。”

2《阴符经》(局部)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想亲征高丽,平定辽东,褚遂良鉴于隋亡的历史教训,举谏说,不可远征,以防不测。唐太宗不听,褚遂良就再次上疏,认为皇帝亲征不合情理:“臣把史籍都翻了一遍,从古至今,当皇帝的还没有亲自去打辽东的,派大臣去打,倒是有此先例”,所以“派两名勇将,发兵四五万”就可以了。

然而,唐太宗一意孤行,结果损失惨重,以失败告终。在回师途中,唐太宗对劳师远征深表后悔,回来后提拔褚遂良为黄门侍郎,参与朝政。后来,又任命他为中书令,褚遂良成了唐代政坛上的重臣。

3褚遂良书《圣教序》

武则天留下遗诏为他平反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病重的唐太宗把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他们说:“当年汉武帝托孤于霍光,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我以后的事,都托付给你们了。”又转头对太子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国家之事,我就放心了。”

褚遂良成为托孤之臣,是因为他是李治最强有力的维护者。前太子李承乾因罪被废黜,朝臣多认为九皇子晋王李治仁厚,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但唐太宗更喜欢四皇子魏王李泰。有一天,他对近臣说:“昨天青雀(李泰的小名)投入我的怀抱说:‘我到今天才得以成为陛下最亲近的儿子,此为我再生之日。我只有一个儿子,百年之后,一定为陛下杀了他,把王位传给晋王。’父子的伦理,原应当是天性,我见他这样,非常垂怜他。”大家听了,面面相觑,都没说什么,唯独褚遂良走上前说:“您也是君王。哪有执掌政权的君王,杀死自己的儿子,传位给兄弟的道理呢?”唐太宗幡然醒悟,当天立李治为皇太子。

4褚遂良行书《枯树赋》局部

李治即位后,对褚遂良非常感激,封其为河南县公,第二年又升为河南郡公。永徽四年(653年),褚遂良被拜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执掌朝政大权。然而李治做梦也想不到,因为立皇后的问题,褚遂良成了他最大的绊脚石。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想要废黜王皇后,册立武则天为皇后。有一天,他传召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和于志宁四位重臣入内殿开御前会议。这些人事前得到消息,商议如何劝谏,但谁也不想放这头一炮,褚遂良主动请缨说:“我来吧。我奉先帝遗诏辅佐陛下,如果不尽愚忠,无脸去见先帝。”

李治一开口,就把废后的理由提得很充分:“罪莫大于绝嗣,皇后久未生育,而武昭仪生有皇子,众位卿家意下如何?”没等别人开口,褚遂良第一个站出来说:“皇后系出名门,也是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去世之际,曾拉着微臣的手说:朕现在将佳儿和佳妇托付给卿。当时陛下也在场,想必听得很清楚。臣没听说皇后犯了什么过错,岂可轻言废立之事!臣绝不会为了曲意奉承陛下而违背先帝的遗命。”

5《阴符经》(局部)

任凭李治如何解释,褚遂良就是不同意,当天的会议不欢而散。第二天,李治再次召集开会,褚遂良直言不讳地说:“陛下一定要改立皇后也可以,但请另选他人。武昭仪曾伺奉过先帝,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又怎么能瞒得过呢?倘若立她为皇后,天下人将会做何感想呢?”

这句话说到了李治的痛处,他羞愧得没有说话。褚遂良却越说越激动:“愚臣触犯了圣上的尊严,罪该万死,只愿不辜负先帝的厚恩,哪里还顾性命。”说完把帽子摘了下来,还把上朝时执的手板放到台阶上,说:“还陛下这个手板,我要告老还乡!”李治大怒,命令侍卫直接把他架出去,一直躲在幕后偷听的武则天气得不得了,喊道:“怎么不杀了这个老混蛋!”

最终,李治不顾褚遂良等人的反对,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因为违背圣意,被贬为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督。显庆二年(657年),又贬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都督。武则天还不解气,不久又将他贬为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四年(659年),褚遂良在流放中绝望地死去。

6《阴符经》(局部)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她下了道遗诏,里边有这样一句话,特别引人注目:“其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这相当于给褚遂良等人平反。武则天终究不是一个小女人,当过皇帝之后,阅遍群臣,她虽然恨褚遂良的迂腐,却不得不佩服他的正直与忠诚。

刘洎之死惹来是是非非

当然,在褚遂良的政治生涯中,也多遭受非议之处,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刘洎(音同寄)之死。

这件事,《刘洎传》是这样记载的: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亲征辽东,命太子李治监国,同时令刘洎、高士廉和马周等重臣辅助太子。第二年,唐太宗因征辽失败,急火攻心,身上长了一种毒疮,回到定州时病情一度十分严重,生命岌岌可危。刘洎、马周闻讯赶来探望,出来后,褚遂良问情况如何,刘洎悲伤地流下了眼泪,说:“圣体患痈,极可忧惧。”然而褚遂良后来却跟唐太宗说:“洎云国家之事不足虑。”意思是说,刘大人觉得现在国家之事不用忧虑。病中的唐太宗听到这样的话,心情可想而知。

病愈之后,唐太宗召刘洎询问此事,刘洎据实以对,并说马周也在场,可以为自己作证。太宗问马周,马周与刘洎说的一样。然而褚遂良坚持说自己听到的才是真的,唐太宗最后决定相信他,赐刘洎自尽。

这件事最大的争议焦点,就在于褚遂良是不是诬告、陷害刘洎,如果是,他的动机何在?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他不相信褚遂良会陷害刘洎,理由有三:

第一、褚遂良是忠直之臣,不会干出如此下作之事;
第二、褚遂良与刘洎素无怨仇,没有干这种事的动机;
第三、记录这段史实的《实录》是许敬宗所修,而许敬宗与褚遂良关系不睦,很可能是他将刘洎之死归咎于褚遂良。

北宋学者孙甫、大文豪苏轼等基本也持同样看法。

7

然而司马光以人品立论,断然否认褚遂良有诬告之嫌,似乎并不太令人信服。近代史学家吕思勉在《隋唐五代史》中,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他说:“唐代党争,后人只谈牛党、李党,而不知其由来甚久。褚遂良与刘洎,李林甫与李适之,等等,其实都分属不同的派别。”褚遂良与刘洎虽然没有个人恩怨,但在政治见解上并不一致。前太子李承乾死后,唐太宗在立储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因此形成了支持魏王李泰与支持晋王李治的两大政治势力。褚遂良是李治的支持者,而刘洎则属于李泰一派,因此不能排除褚遂良除掉政敌的动机。

当然,以唐太宗的睿智,仅凭褚遂良的一句话,就杀掉刘洎这样的重臣,也是不太可能的。刘洎之死,有其性格方面的原因,他为人疏狂,是一个具有“进攻性人格”的人。唐太宗征辽前,曾嘱咐刘洎说:“我今天就要远征,让你辅佐太子,社稷安危都压在了你的身上,你要明白我的深意。”刘洎回答说:“陛下放心,大臣如果有敢闹事的,我就予以诛杀。”唐太宗听了,很不高兴,告诫他说:“当皇帝的,行事不周密会失去臣民;当臣子的,行事不周密会失去性命。你的性格不细心,又很强硬,必会害到自己。你应该小心谨慎,才能保全。”

8褚遂良双钩墨迹本《褚中令书哀册》

在立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不得不考虑李治能否驾驭刘洎的问题,杀掉刘洎或许只是为太子扫清障碍而已,所以褚遂良的话,只是唐太宗找到的一个借口罢了。

唐太宗曾经评价褚遂良,说他:“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每写忠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这段话除了给我们留下了“飞鸟依人”这个成语,还告诉我们一件事,褚遂良对皇帝的忠贞,已经到了愚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排除他有意顺着唐太宗的心思,为他杀刘洎寻找机会。

唯一能肯定的是,在这件事中,绝对没有对个人私利的追求,否则在武则天的问题上,褚遂良如果头脑稍微活分一点,懂一点见风使舵,也就保住了高官厚禄,不至于落得客死他乡的结局。

唐代书法的“广大教化主”

唐朝初期,许多重大纪念活动所题碑文,多是由褚遂良操刀的。例如纪念长孙皇后的《伊阙佛龛碑》,纪念名相房玄龄的《房玄龄碑》,还有最有名的 《雁塔圣教序》,分别为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亲自撰文,足见褚遂良书法的地位。

9褚遂良双钩墨迹本《褚中令书哀册》

褚遂良高超的书法水平,一方面在于个人的天赋,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史陵、欧阳询、虞世南等书法大家的指导。再有,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狂热爱好,也让他受益匪浅。

唐太宗是王氏书法的铁杆“粉丝”,曾悬赏重金收购王羲之的书帖,人们争先献上,以至良莠莫辨,真假难分。幸亏褚遂良对王羲之书法相当有研究,随口就能说出书帖的渊源、出处,论据充分,鉴别书法的真伪丝毫不含糊,结果再没有人敢将赝品送来邀功。

10

贞观六年(632年)正月,太宗下令整理内府所藏的钟繇、王羲之等人的真迹,计1510卷,褚遂良自然是这次整理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此他还编写了《右军书目》,藏于内府。能够见识到如此之多的王羲之真迹,让褚遂良大开眼界,对他书风的形成带来了重大影响。

苏轼给褚遂良的书法概括了4个字:清远萧散。他的书法,从追求一种结构之美,演进成了追求意境之美。虞世南书法讲究“君子藏器”,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显露明显的运笔痕迹,褚遂良却不同,清代人所写的《评书帖》中说:“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他愿意展示这种痕迹,一起一伏,一提一按,造成一种明快的韵律。因此,有人说欧阳询是一位“结构大师”,而褚遂良则是一位“线条大师”,他的线条充满生命,体现了一种飞动之美。唐代书家张怀瓘对此感叹说:“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铅华绰约,欧虞谢之。”在他看来,从褚遂良开始,书法已经从“妍美功用”趋向“风神骨气”,书法艺术也从古典主义迈向浪漫主义。

有趣的是,这种唯美主义倾向,已经影响到褚遂良对纸墨的选择。书法家讲究纸笔用墨并不奇怪,北宋词人苏子美就曾说:“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而纵观古今书家,褚遂良对纸墨之追求,却是非常苛刻的。唐代人裴行俭曾说:“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没有好笔好纸,他宁可不写。

11

褚遂良对自己的书法要求很高。他和虞世南曾有一段对话,他问道:“我的书法比得上智永禅师吗?”虞世南说:“我听说他一个字值5万两黄金,你做得到吗?”褚遂良又问:“那和欧阳询相比如何?”虞世南说:“欧阳询写字不择纸笔,什么样的纸笔都能写得好,你难道能这样?”褚遂良有些气馁,说:“那我的书法究竟怎样呢?”虞世南说:“如果手顺而笔墨调畅,也能写得很精彩。”褚遂良这才高兴地走了。

在唐朝乃至整个中国书法史上,褚遂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不仅继承了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等的特点,更深得东晋王羲之书法的精髓。北宋米芾对唐代的书法家都有微词,唯独对褚遂良赞不绝口,说他“如熟驭战马,举动从人,而别有一种骄色。”米芾的儿子米友仁说得更绝:“褚书在唐贤诸名世士书中最为秀颖,得羲之法最多者。真字有隶法,自成一家,非诸人可以比肩。”

12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薛稷等都曾师从褚遂良,宋代的黄庭坚、米芾、赵佶等,也从他的书法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清人刘熙载在《书概》中说:“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广大教化主”五字,足以形容褚遂良在唐代书法上的独特地位。

贞元五年(789年),在褚遂良去世百余年后,唐德宗下诏,将他的画像绘于凌烟阁上,让他享有与唐初的开国功臣们同样的荣耀。而褚遂良究竟是忠臣义士,还是奸恶之徒,则像一道永远解不开的谜题,留在了历史中。

—— END ——

此帖是赵孟頫与好友相聚、醉酒甚欢之际的乘兴之作。纸质莹润光滑,信手写来,“神融笔畅”,滂沛悦然,经放大一看,似能闻见墨香。作为酒后佳作,兴之所至,笔下全是自家功夫。尤其此帖墨色微淡,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赵氏笔法,旋转翻腾,引人入胜。

1 2

一幅好字不但气韵流畅,
重点是,能被剪开放大观赏!

赵孟頫《太湖石赞》
单字高清放大欣赏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