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优雅的居住环境,艺术品装饰不可缺少。

居室悬挂字画由来已久,在我国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凡有较好居住条件的人们,在其各自的居室,依据各自的文化品位和志趣爱好,均有字画悬挂于墙壁上。新中国诞生以来,由于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客厅、书房、卧室悬挂字画已形成一种普遍的文化风气。

“字画是室内软装饰的灵魂,它是居室主人思维深处的精灵,是跳动的音符,同时更是视觉的焦点。”

然而,居室悬挂字画是有讲究的,中国画自古就有一个挂的问题。挂画者,用画也。一幅得体的画,挂在自己的居室里可以陶冶心情,减少疲劳;挂在办公室里可以舒适空间,激发思路。因此,所挂地方的选择很重要。画挂在哪里,也是一门学问。空间的高度是否适当,光线的选择是否合理,色彩的搭配是否协调,材料的选用是否精确,字画数量的多少是否合适,以及是否符合室内环境空间的安排等,这些都将影响到挂画的效果。究竟怎样悬挂字画才能显示出字画的魅力和感染力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对居室里悬挂字画应注意的事项作了八个方面的总结,希望读者今后在悬挂字画时能从中得到启迪。

2

第一,字画题材,依据不同居室而择

字画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居室主人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室内环境的要求来作出选择。字画的选择,要求与室内气氛和谐,与环境、情调和谐,还要考虑整体效果的和谐。例如,客厅是外人第一眼接触和待得最久的地方,客厅挂画应注意结构的搭配和空间的利用,以便开阔有限的室内空间,所以适宜悬挂山水风景或人物画,而且山有靠山的含义,水则表示财气。还可以挂一些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和实际追求的字画。卧室是休息的地方,舒适自由最重要,适宜悬挂人物画或花鸟画,这样可以给卧室营造舒适随意、柔和温馨的气氛。

3

第二,居室挂的字画要装裱或加框

一幅好的字画在悬挂前要装裱成轴画或加框后再上墙悬挂。在城市,人们多住楼房,有钱人家则建别墅、造山庄,建筑风格有中式和西式。在广大农村,农家小院的建筑、主房一般均为起脊的瓦房,有些地区也有高墙平顶房。而少数民族居住情况更是千差万别。这里所列举的人口居住的楼房、屋舍,直立墙面有高有矮,横跨面有长有短,所以在悬挂字画时要以居室的现状而定。居室墙壁高,建筑风格有民族特点的,可挂中国传统的卷轴字画;墙壁矮的具有西方建筑风格的,可挂装框的字画。卷轴字画有楹联、条幅、中堂,还有横幅,墙面适合挂什么,居室主人可精心挑选。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外来文化的渗透,装裱中国字画时就产生了字画框,中国字画框不同于西方油画、水彩画框。中国字画框边条较窄,边条线平滑流畅,其边条颜色有黑色、深褐色和棕色,能与中国字画的绘画风格及墨色融合统一。装框的中国字画适合于居室墙壁较矮的楼房悬挂。油画、水彩画是外来画种,只有装进框里,才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且装框有其西方的严格要求。它所使用的画框边厚且宽,画框的正面并制有各种浮雕图案。画框的颜色有金属色、白色、褐色、棕色等。中国画框和油画、水彩画框因其造型风格有着本质的区别,装框时,中国画、西画不能错装,如把油画、水彩画装进中国画框里,则不伦不类。同样,书法、国画装进油画、水彩画框里也有伤大雅。还应该注意的是,油画有一定的防潮性,画的表层具有油漆性能,蒙尘后可以用湿布轻轻擦抹干净,画框里不必加装玻璃或透明塑料胶膜。只要选择好的与画面色彩协调的油画框就可以了。水彩画不宜用湿布擦抹,故在装框时不但要选择好的与画面颜色协调统一的画框,还要在画框里加装玻璃或透明塑料胶膜,以便保护画面,使之永远崭新。

4

第三,居室悬挂字画切勿多,要少而精

对字画贪多求全,会使人感到屋内的装饰杂乱无章,甚至有庸俗之嫌。目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虽然得到改善,但是居室面积大小不同,而多数人口的居住面积还不够宽敞,所以悬挂字画的数量,画面的尺幅应当酌情而定。要戒多求精,宁精勿乱,同时画幅不宜过大。如何用最少的视觉语言,表达最丰富的信息含量,从而使字画从中跳跃出来,成为视觉捕捉的焦点,这才是居室悬挂字画效应的关键所在,切记不要把居室变成了书画展览室。

第四,居室挂字画内容要健康有益

居室悬挂字画除居室主人的爱好、喜欢之外,还要把握书画内容的健康方面。因为家庭居室不属于一人所有,亲戚、朋友、登门造访者常年不断,所以居室悬挂的字画内容至关重要。健康有宜的字画,能使人心情愉悦,情绪高涨,能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比如,一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楹联会对孩子、青年人产生终生的影响,使之从小就认识到学问、知识是高耸的大山,无边的海洋,只有勤奋学习、下苦功夫学习才能攀登到知识的顶峰。消极低靡,庸俗下流等不健康的内容绝不能上墙。还有很多有志青年常以伟大崇高的人物,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力量,他们喜欢挂上自己向往的科学家、艺术家或思想家的画像。悬挂内容健康有益的字画,耳濡目染,其散出的养分、灵气时时都在向居室主人及家庭成员心目中渗透,亲戚朋友及登门造访者也会受到浸染。

5

第五,居室挂字画,色彩要与环境相协调

所谓色彩协调,是指居室内软硬装饰的色调与所悬挂字画颜色的一致性,只有色彩协调,搭配得当,才能给人以舒适美观之感。否则,字画悬挂出的效果将会适得其反。室内悬挂字画是起辅助作用的,其色彩选择一定要考虑和居室、家具的色彩相配。颜色太深或者黑色过多的字画看上去令人有沉重之感,使人意志消沉、悲观,所以不要选择消极、死气沉沉的字画,应尽量选择鲜亮、活泼色调的字画。居室主人如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可以请内行人帮忙营造。

第六,悬挂字画采光要合理,高低适宜

悬挂字画的位置要适当,字画的悬挂与采光有着密切的联系,每幅字画都有自己的光源,即有明暗之分。应将字画挂在采光好而又开阔的墙面,能使画面的主体突出,立体感增强。为了便于欣赏,挂画的高度也要适当。因此,画的高度以距地面1.5至2米为佳,画框与背后墙面成15至30度角为宜。

6

第七,居室挂字画要考虑季节变化

四季有别,一年四季的变化是丰富多样的,室内悬挂字画也应与之相呼应,不同的季节配置不同的字画,切忌千篇一律。若将字画长年悬挂在居室、客厅,时间一久,极易使人产生厌烦之感,还会出现纸质风化、变脆、画面失色、陈旧腐朽的现象。室外是个大世界大环境,居室是个小世界小环境,把大环境一年四季的演变,浓缩在随季节而调换的画幅里,能展示居室主人的心境与文化品位。

7

第八,注意珍惜保护字画

有的字画是有价值且非常珍贵的,特别是卷轴字画,传统做法是用浆水装裱而成的,容易受潮,会影响观看效果。因此,受损的字画需要及时揭裱复新。常年悬挂的字画会布满灰尘,清除画尘时,书法、国画、水彩画等纸绢画,不要用湿布擦抹,以免损伤画面或愈弄愈脏。除尘时要选用软鸡毛帚轻扫。此外,还应注意,字画不能挂在太阳直射的地方。遇到潮湿季节,空气潮湿,夏季新迁的居室墙皮若尚未干透,室内温度升高,或室外阴雨连绵,墙皮会泛潮,字画就会生毛霉烂,此时要抓紧下画,如发现屋顶漏雨,墙皮流水,也要抓紧下画,万不能让漏雨湿画。

千百年来,用字画装饰居室,源远流长。而今随着人们文明程度的极大提高,用字画装饰房间愈来愈普及,所采用的字画艺术作品的水平也愈来愈高档。人们根据个人的文化修养、爱好和经济实力,已在居室内挂上自己喜欢的书画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人们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人们一定会步入有意识并有理论依据的装饰行为轨道。

你家里挂字画了吗?

—— END ——

“有人讲社会上流传了我500万张画,以我的画的速度,就算一年能画250张的话,我要画2万年才能画500万张,这真是可悲的事情。我们希望版权家给我们提出些好的意见,因为我已经管不过来了。”

范曾劝诫年轻人不要把艺术当做很容易的事,要凭实际能力说话而不仅仅追求虚名。卡尔多认为赝品丢掉了艺术大师的灵魂,模仿得再好也是赝品。

范曾认为自己的画在社会上的赝品最多,根本顾不过来,观众在任何地方看到时第一反应要认为是假的,然后看有没有可能是真的。

IMG_3828

范曾作品图

范曾:如果所有现代派建筑能像玻璃金字塔一样 我就服气了

范曾:我所看到的西方美术史在20世纪以前有一种跳跃式的变化,可是到了20世纪以后就不是跳跃而是颠覆。这种颠覆带给世界艺术家一种恐慌,我个人也有这种恐慌感。

而这个是美国在推波助澜,美国要作为世界文化中心,却它不像中国、法国等文化古国,它只有200年历史,算起作家来除去欧·亨利、马克吐温也想不起来其他的。美国的文化善于制造一种蓬勃的气氛,震动着世界;可是震动完了,也许它还不如东方人画的一棵小草,那么永恒的优美。

它可以用高科技,把效果做得特别好,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我为此感到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就要靠真正懂得艺术本质的人和更多杰出的艺术家们来努力化解。

卡尔多:所有颠覆性的艺术在西方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给年轻人造成了困惑,年轻人无从选择,不知道往哪边走。我在巴黎的高等美院教了20年的书,这些年轻人放弃很多基本训练,越来越被眼前眼花缭乱的东西迷惑,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用一个电脑就可以创作出一个世界来。

而且由于经济、政治等各种原因,有的政府采取了举措,使得在美院里头的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应用一些当代的工具,而放弃了对一些传统技艺的尊重。即使在法国,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还做过一个你们从来没听说过的职业,巴黎市政府让我做一个总督察,督察所有的美术机构的画室里面从事什么工作。我遇到很多在画室里连一个素描都不会画就跟你讲大套大套艺术理论的人。我相信艺术理论是重要的,艺术肯定要往前发展出现新的潮流,但是一些根本性的东西我们还是要维持住。

像我们这样的人很幸运,因为我们的年龄和成就,可以躲避这种诱惑。但是年轻人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我们要告诉年轻人,有些东西是不能放弃的。对于当代艺术,我没有任何反感,但是我期待当代艺术中出现几个艺术巨匠,但我还没看到还在等待。

范曾:我等到了一个,就是玻璃金字塔的设计者贝聿铭,可是他否认自己是现代派的。如果所有现代派的建筑能够做到像玻璃金字塔一样,我就服气了。我对器械的控制能力比较微弱。他会把电话打出去,我也基本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是他比我高明的是,他还会开汽车,技巧不算太高,基本能不撞人。

IMG_3829

范曾:看到我的画第一反应要认为是假的

卡尔多:贝聿铭是我们法兰西艺术学院的外籍院士,他在建玻璃金字塔的时候用的工人跟我用的是一样的。我经常看到他来到巴黎郊区的厂里,精心地看每一个玻璃金字塔金属架构的形成。

我也算是看着这个金字塔的建成。作为一个雕塑家,从开始到最后的结束,每一步我都必须在场。而且我必须跟一些特别熟悉信得过的人合作。这种工作涉及到雕塑家一个特殊的情况,因为我们雕塑家不能每一道程序都自己来做。为什么说到100岁的时候还能不能做雕塑这样一个问题,因为雕塑是需要体力而且是非常大体力的工作。

我想到一个故事,雷诺阿既是画家同时也做雕塑,年纪大了以后他还能拿画笔去画,但是用手去捏泥就捏不了了。所以雕塑家必须有助理,助理怎么传播艺术家的知识,也变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工作。雷诺阿晚年的时候就用了一个助理,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助理让他去做,结果雷诺阿去世之后,这个助理就想借雷诺阿的名声做一些作品,但是没能把雷诺阿灵魂的东西传达过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赝品。这也是雕塑家职业当中非常有意思的情况和特点。

关于雷诺阿的故事,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其实这个助理并不是说真的想去根据雷诺阿以前做过的作品造假,他只不过想顺着大师教他的东西去做,但是他就是做不出来。所以我感到这样神奇的是,这样一个绘画大师,在雕塑的时候,既可以借助于另外一个人的一只手,把他灵魂的东西创作出来;而光有一只手,没有灵魂的人,怎么做也做不出来。所以,任何赝品里面丢掉了一个真正的东西,就是那个大师的灵魂。

范曾:我本来以为雕塑是不会有赝品的,从卡尔多的口里才知道雕塑也会有赝品。在中国画坛,古往今来,假画最多的是我的作品。有人讲社会上流传了我500万张画,以我的画的速度,就算一年能画250张的话,我要画2万年才能画500万张,这真是可悲的事情。我们希望版权家给我们提出些好的意见,因为我已经管不过来了。当第一张假画在社会上出现的时候,我怒不可遏;现在有500万张,我顾不过来。

齐白石的画也有假的,徐悲鸿也是,他们假的都没有我的多。所以你们在任何地方看到我的画,第一反应你们要以为它是假的,然后再看有没有真的的意思。假画没有使我愤怒多久,却使我的心胸更加强大。我曾经在电视上发出一个意见,模仿我的画也行,可是你们能不能在范曾前面写一个仿字,我仅仅有这样一个要求。

IMG_3830

范曾:不是靠实际能力得到的利 都是过眼云烟

范曾:第一点,衡量艺术的标准永远是好是坏,而不仅仅是新和旧。因为你的画如果真正好的话,新在其中;新而不好的东西,永远是不会存在于人间的。

第二点,年轻人不要把艺术当做很容易的事情。尽管你看我和卡尔多到了今天可能有时候做作品处在一种游戏的状态,可是你应该知道我们几十年的辛苦和刻骨铭心的劳动。这些劳动才能赋予我们今天的成就。

第三点, 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风晴和,愁水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如果你不是有实际能力而仅仅有虚名,所得到的利都是烟云过眼,和艺术毫无关系。

卡尔多:对年轻的艺术家来说要尽可能提高自己的修养,要去这个世界当中多看看、多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现在有些年轻的艺术家以为很快的得到了一些名利,就以为自己已经成功了,已经达到了多么高的境界,其实不是。

因为艺术是一个非常非常艰难并且长期的工作,需要年轻人不断地了解这个世界;然后把他了解到的东西回到自身,回到自己的画室当中,回到自己的白纸之间,把自己最真实、最强烈的东西表现出来。

我认识不少特别聪明的艺术家,他们能很快领会新奇的东西并且跟着走。但是等到他们真正的艺术生涯快结束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原来离真实的东西越来越远,最后发现自己想要真正表达的东西什么都没表达出来,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一个真正的悲剧。因为他当时过于聪明,过于寻找东边的、西边的、各种各样新奇的东西,反而与自己的真实越走越远。

卡尔多:科技和艺术是两片水域 科技发现震撼灵魂

现场观众:科技对于我们现在的世界有很大的冲击,它能赋予艺术一种什么样的新形式?这种新形式引起一些质疑的时候,我们如何接受它?

范曾:科技和艺术是两片水域,它们互相之间有关系。我和很多科学家都是很好的朋友,他们会给我讲很多有意味的事情,而这些有事情看起来和我的创作没关系,但是他们对我灵魂上的震动是很大的。杨正林先生曾说过,科学家没有发明任何东西,仅仅是发现。

卡尔多:我年轻时也做过跟科技有关的工作,但是最后还是回到雕塑上来,但这并不排除一些科技发现的重要东西的存在,比如当你看到当时法国发明地最快的飞机,像一只巨大的鸟儿飞起来的时候,你当时绝对是震撼的而且振奋的。这个东西我们不排除,但是科技和艺术确实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我们需要共存。

范曾:再伟大的艺术家 顶尖作品也就那几件

IMG_3831

范曾作品图

范曾:对待大自然要心怀敬仰 感受比速写重要

卡尔多:我认识范曾也就两年时间,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时,就为作品当中线条的力量和准确感到惊叹。我在自己的作品当中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我会带有很多疑惑,慢慢让形状出来。而范曾从第一笔出来的时候,就明显的胸有成竹,直到最后一笔都充满着力量和精确的表达。

范曾:中国诗人特别主张能够有真的境界和感情,这时候才能出现好诗。我们对待大自然的一切都心怀敬仰,正如爱因斯坦讲的“对于大自然最微妙的部分我们也仅仅是跟随着”。我们艺术家,有自豪的一面,这是在对艺术界。而在大自然面前,我们都要抱着一颗孩子之心,我们只是一个儿童。无论是鲜花、芳草,还是名山大川,甚至是自然的阴霾、大暴风、狂涛,对我们人来讲可能是有利有害,但是对于大自然来讲都是美的所在。康德以前讲过,连海啸都是美的,仅仅是我们认识不到它的美丽,所以离它远一点。

卡尔多:面对大自然我们更多的需要一种感受,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它。我有时候也会写生,面对一个风景、一棵树,我会画一些带回家。但是当我再去看画出来的东西时,就会发现我在当时感受到的大自然那种清新和力量在我的画中已经荡然无存。

当感受已经没有的时候,我觉得这并不是一幅作品。所以我就会让这种东西在我身上继续停留,继续积累,直到积累的这种东西最后又产生出一种新的形式来,能够表达出我当时在大自然里感受到的同样或类似的力量。这个时候我才觉得自己完成了一次艺术创作。

卡尔多:有一天拿不起雕刻刀 我会拿起笔继续创作

范曾:我带着学生去写生的时候,学生每天拼命的画,回来后每个学生都拿一本画给我看,我说他的毛病我只需要看一张,因为所有的毛病都一样。我愿意在大自然里逍遥,呼吸大自然滂沱的空气,看松树枝条的美妙。对自己的速写不感兴趣,而对自己的感受更加重视,这是艺术家最重要的对自然的态度。

卡尔多:西方非常重视的艺术的基础就是画素描。画素描对很多雕塑家来说是相当于是一个准备性的工作,仅仅画一个草图,我不是这样;对我来说,画素描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最基本的工作。不管是我眼前的是一个人还是一只狗,能够在白纸上通过我的笔一下子画出来而且有了生命力,这对我来说是是最重要的。画素描不是为了做一个草图,为雕塑做准备的,而是一种食粮,每天学习的食粮。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活到100岁,如果有一天我没有力气了,拿不起雕刻刀来雕刻那么重的东西,那么我会拿起一杆笔在纸上画素描,会继续以那种方式来创作。

IMG_3832

范曾:顶尖作品只能妙手偶得

卡尔多: 我对雕塑的理解是非常感性的,我喜欢各种形式的雕塑,所以说我很难定义雕塑。我对存在的任何雕塑作品,不管是古代、现代的还是西方、东方的,我看到雕塑出来的时候就有一种由衷的热爱。

如果一定让我讲讲雕塑,有两个重要的词对雕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就是法则。雕塑是有法则的,你得遵从这种法则。跟绘画、音乐等一样,不管哪个国家的雕塑都有一个艺术法则。每个人性格可以不一样,每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可以不一样,但是作为伟大的雕塑必须遵从这个法则。 第二就是神秘。作为雕塑家我经常会产生一种疑惑,我不知道我下一步要做出什么东西来。甚至有时候,在我漫长的雕刻生涯中,有的阶段我就像要穿越沙漠一样,很长一段时间什么也创作不出来;但是会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候,一种神秘的念想产生了。这个念想一下子就赋予我手中的东西一种形状。

范曾:艺术离开了法则,是不存在艺术的。后现代的艺术家对法则都持有一种摒弃的态度,认为有神秘的启示就够了。这是不够的,我们都要遵循着严格的法则。神秘是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往返的瞬间,这个瞬间来无踪去无迹。就像一篇好的文章,妙手偶得之。于俯仰之间,不在万里之外,这就是神秘。

其实,再伟大的艺术家,一辈子最成功的作品并不是很多,顶尖作品也许就是那几件,这点是我们艺术家可求而不可得的。如果讲我今天一定想画一张好画,这画就肯定画不好;或许在某些时候,天时地利人和,突然兴致来了,特别兴奋的画出来以后,不知道今夕何夕,这个时候真正好的东西才出来。

卡尔多: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对我来说,这种状况实在是太经常了。我经常觉得,最好的作品往往是在我觉得自己最绝望的时候创作出来的。有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如何往前走,突然在这个画室里好像有一种力量从后面推着我走,然后出现了一种偶尔想到的形式并且被做成作品。

这种状态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哪怕他有自己一些门户之见,哪怕有人强调具像艺术或抽象艺术,不管是持有什么样艺术观的人,面对我这种状态下创造出来的作品都会叫好。

说到褚遂良,

人们总会联想起如罗琦婵娟般动人的楷书。

殊不知褚遂良亦有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行书。

从《褚摹兰亭》到《枯树赋》,

从《临王献之飞鸟帖》到《文皇哀册》,

即使这些褚遂良行书充满争议,

但褚公妙处,

岂是后人伪托能至?

褚遂良的行书之美,

无需赘述。

今天介绍的《司马迁妾随清娱墓志》,

全名《古汉太史司马公侍妾随清娱墓志铭》,

传为唐褚遂良书。

徐无闻先生指为伪作,

然文拙书工,

盖一善学褚者为之,

褚公行书之美,

可见一斑。

01

IMG_3821

02

IMG_3822

03

IMG_3823

04

IMG_3825

05

IMG_3826

06

IMG_3827

07

IMG_3822

一对小年轻结婚,一位书法家朋友送给他们一副字,小夫妻挺高兴便挂在家里。客人来做客看到这幅字都笑了,写的内容是什么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人说,这苏轼的词不是意境很美吗?但这首词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大概意思是说我们都好好的,虽然我们分隔千里之外,但我们还能通过月亮交流我们的感情。这送给一对新婚夫妇显然是不合适的!

1

2
“纸”字写成这样也是难为主席了

有一家豪华的饭店,一进门挂着一幅书法家的题字“归去来兮”。有一位老先生就问饭店经理,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饭店经理挺自豪地说,这可是陶渊明的话,意思是“回去以后再来”,给饭店招揽回头客呢。老先生笑而不语,其实“归去来兮”的意思是“回去吧”,挂在饭店里这不是告诉客人饭店不接待你,赶紧回去吧!不懂古文却卖弄笔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有一次一位爱好书法的女士送给书法家欧阳中石一件书法作品,欧阳中石看了之后脸色一改,拒不接受。这位女士很惊讶,问为什么。原来这位女士写的是“水滴石穿”,都要把人打穿了,人家怎么肯接受!很多人虽然会写汉字,也会写书法,但并不能深入了解中国的成语里面的含义,也没有注意到中国自古以来对于赠送别人的东西,都要对其姓名有一个避讳。在魏晋时期,经常有人闹这样的笑话。一个人到别人家里去,结果没有查到人家去世的父亲叫什么名字,说话的时候就犯了人家去世父亲的名讳,对方马上就会哭起来,避讳这是中国人很在乎的一件事情。

3
初唐陆柬之书《文赋》中的渊都写成了三点水
避唐高祖李渊名讳

有一个字,刘邦看见了会笑,刘备看见了就哭,究竟是个什么字,能让一家人产生两种反应呢?原来是个“翠”字,对于刘邦来说,“翠”字就是项“羽”“卒”了,项羽死了,刘邦得天下,自然笑哈哈;对于刘备来说,“翠”字就是关“羽”“卒”了,关羽死了,结拜兄弟没了,刘备自然要痛哭。可见即使同一个字,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意义,要仔细斟酌、注意用法,不能闹笑话。

一位老太太过世,其家人便请村里的先生给题个字,先生用毛笔写了个“驾返瑶池”,对方很满意。后来另一户人家的老头过世了,其家人也来请字,说上次给人家老太太写的“驾返瑶池”挺好,能不能也给写个。先生摇摇头说:“瑶池里头都是女的,不能写瑶池了。”提笔写了“哲人其萎”四个字,意思是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去世了,非常贴切,让对方非常满意。

4
有时间翻翻四书五经
学问会大有增长

写字送人的学问远不止此,学习书法之余,传统文化知识的补充也相当重要。写字匠终究是没有前途的,传承经典、弘扬国粹的文化人,才是书法人努力的方向。

—— END ——

众所周知,毛主席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年轻的时候起,毛泽东便在书法领域耕耘和求索,至老而不倦。

微信图片_20170901094349
毛泽东《沁园春·雪》

毛主席一生遍临古帖、笔耕不辍,要说到毛主席最喜爱的古帖,可能要数《三希堂法帖》了。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一位青年作家奔赴延安的途中,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得四册名著及《石索》、《三希堂法帖》各两卷,如获至宝。他不辞辛苦,带到了延安。一天,素有“长征才子”之称的朱光和那位青年作家谈得投机,便引他去见毛泽东。毛泽东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见如故,殷勤款待。青年作家感动不已,便将自己挎包中那辛辛苦苦背到延安的“宝贝”一股脑儿掏了出来,欲赠毛泽东。毛泽东喜出望外。不料一旁的朱光手疾眼快,一把将书夺了过去。“见面分一半!”朱光面无愧色。“谁说应该归你?……”两人互不相让。青年作家连忙调停,结果是平分秋色。毛泽东得到了两册名著和《三希堂法帖》。

微信图片_20170901094353
毛泽东《致宋庆龄信札》

1949年,毛泽东阅读法帖更多更勤了。二十来年的时间里,他读过的帖约有近四百种。“二王”帖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是他时常披阅的。他在访苏的短暂而紧张的日子里,也未忘随身带几本《三希堂法帖》。

微信图片_20170901094356

《三希堂法帖》为清乾隆时期搜集刻印。乾隆皇帝得到晋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珍贵墨迹三种,很是欢喜,名其收藏处为“三希堂”。乾隆将这三种法帖与内府收藏的自魏晋至明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三百四十余件,各种题跋二百余件,汇集刻印,而以《三希堂法帖》命名。这是我国一部书法巨制。1958年,毛泽东请田家英向故宫博物院“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其中就有《三希堂法帖》。

微信图片_20170901094359

可以说,《三希堂法帖》是毛主席最爱的法帖,从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到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三希堂法帖》是毛主席身边忠实的伴侣。毛主席极具个人特色书风的形成,也离不开《三希堂法帖》中历代名家名作的滋养。

小编最近正在整理发布毛主席珍爱的《三希堂法帖》,相信你不会错过。
(清)《三希堂法帖》(第一卷:锺王书迹)
二王书迹!(清)《三希堂法帖》(第二卷)
隋唐书迹!(清)《三希堂法帖》(第三卷)
别有风味的《书谱》刻本!(清)《三希堂法帖》(第四卷)
唐·五代书迹——(清)《三希堂法帖》(第五卷)
宋代帝王书迹!(清)《三希堂法帖》(第六卷)
宋代帝王书迹!(清)《三希堂法帖》(第七卷)

—— END ——

板桥先生的字几乎家喻户晓,到现在不少人家的居室仍爱挂着板桥体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所以,从小就知道这位板桥先生人怪字也怪。

印象中,
板桥先生的字,
是这样的,

1

或是这样的,

2

或是这样的

3

要不就是这样的,

4

直到有一天,
看到先生的《坡公小品》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这才知道,板桥除了擅画竹,
认真写起小字来,
也是那么清劲秀雅,
美美的!

—— END ——

IMG_3795

图/八大山人《内景经》

IMG_3796

IMG_3797

IMG_3798

IMG_3799

IMG_3800

IMG_3801

IMG_3802

IMG_3803

IMG_3804

IMG_3805

IMG_3806

IMG_3807

IMG_3808

IMG_3809

IMG_3810

IMG_3811

IMG_3812

IMG_3814

IMG_3815

IMG_3816

IMG_3817

IMG_3818

图/八大山人《内景经》(局部)

八大山人的书法创作分为两个时期。以一六七〇年前后为界,前期是他的学习和积累阶段,后期已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八大山人留下的最早的纪年书迹是顺治十六年(一六五九)三十四岁所作《传綮写生册》中的题识和书法。《传綮写生册》中包括三开书法和七段题识(其中三段写在同一开上)。这十段文字中有五段楷书、一段隶书、一段草书、三段行书,三段行书风格各不相同,显示出八大山人早年书法学习与创作的有关状况。此时,八大山人已经能够写出一手比较端整的欧体楷书,结构匀称,点画妥帖。从宋代以来,唐代楷书几乎成为所有人学习书法的入门范本,其中欧阳询的楷书又以其严谨、挺拔而受到人们特别的推崇。欧体楷书可能是八大山人学习书法时入门的范本,而且临习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书写中,他有意夸张某些笔画,如横画有隶书意味的收笔,以及某些捺笔等。这里或许已经暗示出他对规范的敏感,以及潜意识中对规范进行修正的欲望。

《内景经》即《黄庭经》,全称《上清黄庭内景经》,养生学著作。作者与成书年代待考。全经皆七言韵语,共239句,分作36章,每章各取首句二字为题,以七言歌诀的形式讲述养生修炼的原理。根据现有史料可略窥《黄庭经》年代之上下限:《外景经》之韵例似比《内景经》更古更早;《外景经》韵例可早到秦汉,晚不过三国;《内景经》韵例与东汉魏晋诗文用韵相合,而以魏晋尤为可能。王羲之有传世小楷作品《黄庭经》。此作共7帧,当为八大山人早期书法作品,这一时期尚未受到董其昌的影响。

朱耷(1626—约1705)


明末清初画家。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驴屋等,汉族,江西南昌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对后世影响极大。

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作品展入展名单公示期间,中国书协对部分入展作者进行了抽查面试。公示期目前已结束,现将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作品展入展名单予以公布。此后如发现入展作者存在代笔、抄袭等违规问题,仍可举报,举报长期有效。

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作品展入展名单

(共入展298人,按省份排序)

安徽(11人)

程跃凯 范守卫 葛良胜 贾佑宏 梁景堂 刘朝为 马 震

王立场 许文生 张胜奇 张 勇

北京(3人)

黄肖波 宋子君 赵 振

福建(12人)

白炳和 出武祥 董日超 洪 盈 胡育艺 黄剑文 刘金生

施华源 苏建苹 吴秋谨 吴伟义 许幼华

甘肃(2人)

丁彦平 刘小龙

广东(12人)

邓锋周 龚 领 黄树森 黄志祥 林兴斌 刘敏豪 罗 义

彭 笙 吴学翔 伍志明 袁庆华 邹 挺

广西(7人)

闭宗祺 柯 亮 廖炳智 刘德宏 卢培钊 盛元靖 唐 明

贵州(4人)

段朱勇 姜 华 夏仕勇 周永宏

河北(23人)

曹继朋 段景浩 冯秀芳 付田田 关庆丰 郝 峥 黄子麟

贾学礼 李 赛 罗 钢 马永林 田文彦 王 墉 王忠明

王子璐 谢 天 胥荣默 袁文甲 张德君 张復生 张双翊

赵建伟 赵立宾

河南(28人)

陈 祺 程志宏 高有耕 韩志强 胡富康 黄 镛 黄允斌

靳富有 李 为 李 旭 李忠伟 梁世同 刘红卫 卢凤勇

陆 胜 潘安德 齐干正 尚湘原 宋淑敏 孙 辉 孙战生

王宏武 王针朋 席正阳 张琛义 张 鸿 赵丰杰 朱国勇

黑龙江(3人)

高少珂 黄 涛 谢 飞

湖北(8人)

陈明华 陈晓勇 黄汉平 李 炜 孙硕振 王 泉 吴 岚

肖 灿

湖南(20人)

曹述林 陈毅华 谌敦丰 韩 勇 何宗国 匡青海 李 钒

李建栋 李奎安 刘立稳 刘宗迪 马孝来 欧 亮 沈剑平

谭立军 谢瑞成 叶年洲 易海珊 张 钧 张云峰

吉林(4人)

郭长河 孙玉福 王春光 张明涛

江苏(25人)

陈克年 戴新红 葛步松 韩卫民 姜忠明 蒋耕兵 李京臣

李俊强 刘山林 潘 旋 裴元庆 宋建峰 孙 辉 汤晓燕

佟士委 王 维 吴国亮 杨嘉伟 杨 猛 郁洪飞 张 蕾

张 鹏 周泽波 朱玉桂 朱志仁

江西(17人)

陈长民 付晓敏 傅英杰 桂汉书 黄 江 黄显平 乐金堂

李贵阳 李伟强 刘朝禄 刘少坤 陶家鸿 王建民 杨 津

易如林 张东生 钟兴旺

辽宁(10人)

艾 民 郝长宁 荣加志 宋立安 孙学辉 孙永新 孙 妤

王大庆 王 荐 杨国良

内蒙古(6人)

雷 平 李力增 刘 瑞 孙瑞芝 王松松 亚中跃

宁夏(1人)

雷长林

青海(3人)

李炳筑 李宛谿 王春生

山东(41人)

陈培站 陈其发 陈希军 陈月寒 郭 杰 郝守波 景 彪

巨广山 雷 鸣 李国睿 李洪波 李松路 娄德宝 乔建祥

曲建立 任 鹏 宋 刚 宋宪超 孙宝发 孙成振 孙 良

孙永胜 陶传廉 王东强 王 栋 王金灵 王守乾 王烁金

王志林 徐东升 杨奕然 杨志高 於 江 于忠斌 张成泉

张吉明 张金峰 张立伟 张廷栋 朱增岭 葛坦刚

山西(11人)

段尧刚 高江霞 葛崇收 任继云 王彩龙 温鹏飞 吴建伟

徐 寅 徐智斌 杨淑云 赵 毅

陕西(6人)

鲍 镇 曹天辰 胡 强 计希仪 巨 剑 张晓明

上海(1人)

李晓荣

四川(7人)

谭显刚 伍 平 谢兴华 徐博凯 杨刚亮 杨江帆 张远大

天津(7人)

郝 军 黄 震 李梅军 刘光智 史 东 王鸿鑫 赵春利

新疆(1人)

张高鹏

云南(2人)

李 佳 罗思宝

浙江(12人)

仇潮辉 何常曦 何 宏 蒋 采 罗邦国 吕德亮 魏国浩

徐江波 叶慧敏 尹祥兵 应忠义 郑成航

重庆(11人)

胡光绪 刘烈远 吕 建 彭 彬 田智勇 王军领 王 委

谢晓明 余满生 张 斌 朱占华

这样一个

作为

语言模仿学家易经风水师

影像研究者

0

,摇滚

佛教刻经学者

如此研究领域身份

也许

书法篆刻

在他身上只是一个基本职业

有人说:“他涉及这么多领域,肯定学得都只是皮毛!”

如果

究竟有没有

一种他不好不好的字体

答案几乎没有

如果

这是形象思维的右脑发达

那么

他就是了一个

如何将这份“基础职业”做到极致?

换个子?

哈哈哈~

外挂一个脑子很

但开

谁还不会呢

能量(临摹)、技能(解析)、绝杀(创作

分分钟秒杀人民币玩家

1

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小编特地挑选了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手札风格特点笔法的手札八种

分别是王氏一脉的《何如帖》、王献之《廿九日帖》、王珣《伯远帖》,能体现盛唐法度和气象的欧阳询《仲尼梦奠帖》、颜真卿《刘中使帖》,再到尚意书风的代表,苏轼《东武帖》、米芾《竹前槐后帖》、蔡京《节夫帖》。

从手札的传承体系风格流变,到每一家不同的笔法和其面貌形成原因,从每一幅手札不同的行气摆动、墨色变化、章法布局中,体会古人“其意不在书”而风规自远的自然书写状态。

第一讲 《何如帖》

本课程主要讲述《何如帖》的特点,临摹示范其写法,说明王羲之笔法中的中侧并用的方法。行书与楷书过渡期的变化,分清王羲之各时期书法的风格。

通过练习《何如帖》,进入到《兰亭序》的学习中。

动图示范

11

12

第二讲《廿九日帖》

本课程主要讲述《廿九日帖》中楷、行、草,三种书体的融合,分析王献之书法风格,和与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对比。

动图示范

21

22

第三讲《伯远帖》

东晋风流,王谢家族。作为书法高峰期的晋朝,不能只关注到二王,王洵《伯远帖》也是精彩纷呈。在《伯远帖》的临摹中,放松笔致,体味晋人的潇洒风神。

动图示范

31

32

第四讲《仲尼梦奠帖》

当代书法,习欧体者甚众,但无不落入田氏(田英章、田蕴章)窠臼。殊不知除了“田体”,更有欧阳询墨迹《仲尼梦奠》存世。《仲尼梦奠》一度被认为是欧阳询真迹,然而欧阳询行书与王羲之行书有哪些相通之处?欧体的相背之势又是如何在行书得到体现的,在本节课中都会一一解析示范。

动图示范

41

42

第五讲《刘中使帖》

《刘中使帖》虽篇幅不长,但是颜真卿晚年所作,既有颜真卿书风,又与不同其他作品,虽然同为手札作品,但又比一般意义上的手札要大很多,可以说是构思奇特,引人入胜。想知道怎么书写,且看鲁老师的精彩临摹和解析。

动图示范

51

52

第六讲《东武帖》

从乌台诗案的阴影中走出来的苏轼,竟然还在手札中写他买房子的事情。本讲就以苏轼《东武帖》为例,主要讲述苏轼的书写状态,找寻苏轼书法书卷气息和超尘脱俗的笔情墨韵。

动图示范

61

62

第七讲《竹前槐后帖》

晋、唐、宋经典手札临摹解析,米芾篇,特别挑选《竹前槐后帖》,虽然不是米芾晚年作品,但是通过这件作品,去了解米芾行书的基本特点,也是很有必要的。

动图示范

71

72

第八讲《节夫帖》

最后一讲,以大坏蛋蔡京作品《节夫帖》为例,蔡京传世书法不多,主要原因就是人不好。所以,在最后一讲书如其人,回归到书品和人品,要想写好书法,更好做一个好人。

动图示范

81

82

你还不知道他是谁吗?

有人

还不知道“他”是谁

你没听过他的

难道还没看过他的

额~段子?

微信图片_20170831195150

鲁大东的出现

不就是潘天寿先生梦寐以求的书法传承人么

当然

这样的俊才绝不止鲁大东一个

或许

你会是一个

微信图片_20170831194159

微信图片_20170831194157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