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毛主席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年轻的时候起,毛泽东便在书法领域耕耘和求索,至老而不倦。

微信图片_20170901094349
毛泽东《沁园春·雪》

毛主席一生遍临古帖、笔耕不辍,要说到毛主席最喜爱的古帖,可能要数《三希堂法帖》了。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一位青年作家奔赴延安的途中,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得四册名著及《石索》、《三希堂法帖》各两卷,如获至宝。他不辞辛苦,带到了延安。一天,素有“长征才子”之称的朱光和那位青年作家谈得投机,便引他去见毛泽东。毛泽东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见如故,殷勤款待。青年作家感动不已,便将自己挎包中那辛辛苦苦背到延安的“宝贝”一股脑儿掏了出来,欲赠毛泽东。毛泽东喜出望外。不料一旁的朱光手疾眼快,一把将书夺了过去。“见面分一半!”朱光面无愧色。“谁说应该归你?……”两人互不相让。青年作家连忙调停,结果是平分秋色。毛泽东得到了两册名著和《三希堂法帖》。

微信图片_20170901094353
毛泽东《致宋庆龄信札》

1949年,毛泽东阅读法帖更多更勤了。二十来年的时间里,他读过的帖约有近四百种。“二王”帖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是他时常披阅的。他在访苏的短暂而紧张的日子里,也未忘随身带几本《三希堂法帖》。

微信图片_20170901094356

《三希堂法帖》为清乾隆时期搜集刻印。乾隆皇帝得到晋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珍贵墨迹三种,很是欢喜,名其收藏处为“三希堂”。乾隆将这三种法帖与内府收藏的自魏晋至明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三百四十余件,各种题跋二百余件,汇集刻印,而以《三希堂法帖》命名。这是我国一部书法巨制。1958年,毛泽东请田家英向故宫博物院“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其中就有《三希堂法帖》。

微信图片_20170901094359

可以说,《三希堂法帖》是毛主席最爱的法帖,从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到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三希堂法帖》是毛主席身边忠实的伴侣。毛主席极具个人特色书风的形成,也离不开《三希堂法帖》中历代名家名作的滋养。

小编最近正在整理发布毛主席珍爱的《三希堂法帖》,相信你不会错过。
(清)《三希堂法帖》(第一卷:锺王书迹)
二王书迹!(清)《三希堂法帖》(第二卷)
隋唐书迹!(清)《三希堂法帖》(第三卷)
别有风味的《书谱》刻本!(清)《三希堂法帖》(第四卷)
唐·五代书迹——(清)《三希堂法帖》(第五卷)
宋代帝王书迹!(清)《三希堂法帖》(第六卷)
宋代帝王书迹!(清)《三希堂法帖》(第七卷)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