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所说的汉隶,主要是指东汉碑刻上的隶书。它们的特点是用笔技巧更为丰富,点画的俯仰呼应、笔势的提按顿挫、笔画的一波二折和蚕头雁尾及结构的重浊轻清、参差错落,令人叹为观止。风格多样且法度完备,或雄强、或隽秀、或潇洒、或飘逸、或朴茂、或严谨,如群星灿烂,达到了艺术的高峰。《乙瑛碑》、《石门颂》、《礼器碑》、《孔庙碑》、《华山碑》、《韩仁铭》、《曹全碑》、《张迁碑》等东汉碑刻,足成熟和典范的标志。

我们学习书法,应当从隶书入手,学习隶书则应以于正端庄、规矩严谨的汉隶碑刻为范本,打下扎实的基础,然后再旁及其它,稳步发展。如初学时入手,《汉简》,便易流于行笔浮飘、随意油滑,如入手《清隶》,则徒有其形而不得其神,更不要以现代的一新隶书字帖作范本,这只会走入歧途。我们学隶书想找捷径的话,这捷径就是从汉碑入手,只有脚踏实地地学,写好隶书,再上溯大小篆、甲骨文,下追正、行、草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乙瑛碑 

640.webp (5)

《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

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

礼器碑 
640.webp (6)

 

《礼器碑》汉永寿二年(156年)刻,藏山东曲阜孔庙。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勑等九人题。碑阴及两侧皆题名。收于《金石萃编》卷9。

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

曹全碑 
640.webp (7)

 

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萃里村出土,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石门颂
640.webp (8)

 

石门颂,著名摩崖石刻。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

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华山碑
640.webp (9) 

 

汉代隶书。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

碑原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毁于地震。隶书,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六字。末行有“郭香查书”字样。《华山碑》是汉隶属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书风茂古拙又圆转流动;用笔丰满中和又波磔明显,为书家所推重。

史晨碑
640.webp (10) 

 

《汉史晨碑奏铭》,又《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史晨碑》是孔庙珍品,与《礼器碑》《乙瑛碑》一起,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

现代书家费声骞评《史晨碑》:“此碑笔姿古厚朴实,端庄遒美,历来评定为汉碑之逸品。磨灭处较少,是汉碑中比较清晰的一种。《前碑》结字似略拘谨,《后碑》的运笔及结字比较放纵拓展。总体而言,《史晨前后碑》的字体规正,属汉隶中普通平正的书法,是当时官文书体的典型,宜于初学入门。”

张迁碑 
640.webp (11)

 

《张迁碑》,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

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迂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碑文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立。碑文书法多别体,未署书者名,刻石人为孙兴,所以有人怀疑是摹刻品,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能,所以决为当时之物。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多姿。

鲜于璜碑 
640.webp (12)

 

《鲜于璜碑书风古朴雄健,浑厚凝重。其用笔以方为主,方整内敛,遒劲端庄,浑厚有力,斩截爽利,如佩刀贯甲的大汉将军,颇具阳刚之壮美(尤其是碑阴)。《鲜于璜碑》的书法艺术地位,可谓是上乘秦汉,下启魏晋,在汉隶中独树一帜,古朴、雄壮、稚拙于一炉,堪称书蒹众美。《鲜于璜碑》是建国以来所发现的最具价值,最具影响的名碑。对于书法的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启示作用与广阔的再创造空间。

衡方碑 

640.webp (13)

《衡方碑》也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张扬外露,字体方整严峻,有下紧上松之感。

整篇章法紧凑,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白很少,但又毫无局促壅塞之感。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说:“足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清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说:“《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何绍基称其“古中有倔强气”。此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杨守敬说它“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

西狭颂

640.webp (14)

《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鱼窍中,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表》,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

颂文主要记载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摩崖颂碑呈长方形,纵3.06米,横3.75米,由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组成。上为篆额“惠安西表”四字,额右下方为《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降及承露人,《五瑞图》是对李翕德政的形象表述和对西狭碑文的生动补充,是了解和研究汉代绘画雕刻艺术的宝贵遗迹。其左是正文,后面是题名。

蔡邕,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官至中郎将,人称“蔡中郎”。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听完下面的故事你就知道了。

640.webp (1)蔡邕像

何为“飞白书”?北宋的黄伯思《东观余论》解释其为:“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后人则将书画作品中水分含量少、滞涩,带有干枯感笔触的部分统称为“飞白”。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评论飞白书道:“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如此具有传奇性的书体是在什么情况下被创造出来的呢?

640.webp (2)蔡邕《熹平石经》

东汉灵帝熹平年间,皇上令蔡邕书写《圣皇篇》,他写完后便动身送往皇家藏书之所鸿都门。在等待接见期间,他看到有几个工匠正在用蘸着石灰水的扫帚刷墙。由于扫帚苗比较稀疏,蘸水后水分不是很充足,加之墙面不够光滑,所以一扫帚刷下去,印在墙面上的水痕里仍有些地方会露出未被打湿的墙皮。蔡邕见此,心中不觉随之一动。他想,以往写字多是用笔蘸足墨汁,一笔写下去,笔画是纯黑的。如果能借鉴工匠刷墙的原理,让黑色的笔画里露出些纸或帛的底色来,整幅字看起来岂不更加生动自然?

蔡邕回到家里,激动得顾不上休息就立刻准备笔墨纸砚。回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便写了开来。可谁知,想象和现实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一开始不是纸的底色无法露出,就是露出来的部分显得过于生硬。但他没有灰心,在经过反复思考和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后,终于掌握了蘸墨多少、用力大以及行笔速度等方面的尺度,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画,使整幅字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灵动、变化和飘逸,别具韵味。

640.webp (3)

从唐代所传《升仙太子碑》碑额

感受到“飞白书”的风采。

蔡邕独创的这种“飞白”体,很快地就被推广开来,在其后的朝代中被欧阳询、欧阳修、苏东坡等书法大家以及唐太宗、唐高宗等帝王所推崇。然“飞白书”技艺渐趋完善,出现创作的最高峰则都是在北宋时期。这要得力于宋太宗与宋仁宗两位皇帝对此书体的大加宝爱。

飞白书的身世让人牵想如缕:一千八百年前大书家蔡邕得之于泥瓦工横涂漫抹的白灰泥浆笤帚下,继而锤炼成为历代书法大家、风雅帝王们术业专攻、豪翰所好,一时文墨所尚、标榜尘上,几近神仙化境,在中国书法的众多书体中独独可称之为“贵族书体”,似不为过。

640.webp (4)唐-尉迟敬德墓志盖飞白书,

呈现了影响后世的书写模式。

北宋的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评价道:“飞白之法,始于蔡邕,工于羲、献、肖子云,而大盛于二圣间。自古飞白罕有传者,惟先帝兴之于已坠,永耀于将来。”文中的“二圣”指的是宋太宗和宋仁宗。“飞白”书体在清代开始逐渐呈现式微的趋势。

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评论飞白书道:“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可惜飞白书体的传世作品甚少,我们现在只能从唐宋御制的碑额题识上去感受其风了。

640.webp为庆祝北兰亭成立十周年,回报数年来各界同仁以及北兰亭书友会诸位同道的支持和厚爱,继续坚持弘扬“以书法特长为社会做点事”的宗旨理念,推动民间书法的繁荣发展,推出名家,推出精品力作,现决定举办北兰亭十周年北兰亭书友会会员优秀作品展暨“纵湖秋月”书法雅集文艺晚会。

现将展览征稿内容通知如下:

  一、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北兰亭

协办单位:盐城市文化艺术中心

                 江苏省盐城市大纵湖旅游发展公司

                 北京锦龙堂文化传播公司

承办单位:盐城市书法家协会

                 盐城永宁汽车城

二、征稿范围

所有北兰亭书友会会员,北兰亭书院历届短训班学员、北兰亭入室班学员,以及清华美院、中国传媒大学、荣宝斋画院、书谱学院张旭光工作室学员,央视书画频道张旭光讲座培训班学员,历届北兰亭书法大赛入展获奖作者。

三、投稿要求

1、作品内容健康向上,提倡自作诗词,不支持过度拼接制作,作品尺寸不大于六尺整纸,不小于四尺对开,一律竖式。

2、每人2件作品,一次性寄出。

3、本次展览不收取任费用,不退稿。

3、作品署名须真实姓名,作品背面右下角写清作者姓名、年龄、性别、联系电话、邮寄地址,并注明是书友会会员,学员注明某年某工作室或某培训班学员,往届入展作者注明某届入展或获奖。

四、作品推荐办法

由北兰亭艺术委员会组成“作品推荐组”对投稿作品进行提名推荐,推荐出100件入展作品,再经北兰亭专家指导委员会复核,并最终推荐出30件优秀奖作品。

五、展览出版

1、出版《北兰亭十周年会员优秀作品展览》作品集。

2、展览于9月底在江苏盐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展出,同时举办“纵湖秋月”书法雅集文艺晚会。

3、在专业报刊、网站专版刊发展览作品。

六、作者待遇

1、颁发入展、获奖证书。

2、所有参展作者赠送作品集,优秀奖30名,每人奖金5000元。入展作者100名,每人奖金1000元。

3、赠送北兰亭成立十周年文化礼品一份。

4、获奖30名作者特邀参加展览开幕式及“纵湖秋月”书法雅集晚会(组委会负责接待,报销火车票)。推荐为北兰亭创作委员会委。

5、欢迎入展作者参加开幕式,统一安排吃住,费用自理。非北兰亭书友会会员推荐为会员。

七、征稿时间

自通知发布之日起至2018年8月3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拒收逾期投稿作品。所有作品请一律快递,切勿使用平邮挂号等普通邮寄方式,以免延误。作品收到后即编号登记,以短信方式回复作者。

八、投稿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琉璃厂西街55号锦龙堂

马兆余  电话:13552439188

九、其它事项

1、所有来稿应符合本启事要求。

2、凡投稿者视为认同并遵守本启事各项要求。

西安碑林唯一的黄庭坚书法碑刻,就是《黄庭坚诗帖》,也有人叫《上苑诗》,清朝中期刻成,两首七律,分刻五石,陈列在第四展室。这几块碑几乎每天都有工人棰拓,以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据说,这套拓片最新售价为420元。

420元买一套黄庭坚书法拓片太便宜了!只可惜,碑林里这唯一的黄庭坚书法,书写者并非黄庭坚本人。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研究员远先生。路先生在碑林工作数十年,研究黄庭坚此碑真伪十余年,终于将真相公布:这套黄庭坚诗帖,乃是伪作。

其判断逻辑是,首先,刻石的黄庭坚诗帖原作不见于任何记载,近千年没有任何书家、书论家提及它。而从书法水平上考证,只能靠直觉,大家见仁见智,依旧真伪难辨。于是路先生从诗作内容上入手,查遍全唐诗、全宋诗,均不见这两首诗的影子,最终在明人文征明的《甫田集》中发现了第二首诗,为西苑诗十首之一。

关公没法战秦琼,黄庭坚也没法写文征明的诗,据此判断,这套诗帖必属伪作。那么它究竟是谁写的呢?是不是文征明?因为文征明在中年以后曾疯狂迷恋黄庭坚,并在晚年不顾议论,以写黄庭坚字体为乐。这一点,路远先生没有给出答案,们也能凭着感觉去判断,去想象了。

然而这套黄庭坚书法虽非真迹,亦属佳品。我就有幸在13年前收藏了一套拓片,至今很喜欢。

640.webp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一方面是说的技法运用,另外就是绘画题材的选择。人们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环境和人文审美都在悄悄的改变,所以,要想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绘画艺术浩荡流长,固本与开源皆不可失。我们的绘画要在固本培源的同时,形式上也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

时代发展的越来越,我们绘画的题材也已经非常丰富,比如名川大山、渔翁小舟,但这些题材离生活太远。我们可以从身边取材,给自己家里的萌宠来一幅画作。那么什么样的技法更合适呢?工笔画细致逼真,但技法对时间和耐心的要求高,写意的手法没法特别形象的表现出宠物的“真实性”,这时候,没骨画法脱颖而出这种画法便于快速的把握造型,还能表现出宠物憨态可掬的特性。

其实墨池中有一位老师,已经在给萌宠作画了,对,这位老师就是高良师,他是扬州八怪高凤翰第十一世嫡孙,也是全国美展铜奖获得者,现任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640.webp高良老师没骨动物作品

◆◇◆

从6月2日到6月16日,高良老师《没骨动物画法》课程已经结束,为了帮助大家做好学习总结,墨池学院特别邀请高良老师为大家进行了一次终极作业点评。

在这次提交的作业作品中,很多学员的画面表现进步明显,也反映出对没骨动物技法有了基本的掌握和理解。

为促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提升大家的艺术表现语言,墨池学院特举办此次“《没骨动物画法》学员优秀作业网络展”,对所提交学员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以下为学员学习感言 课程作业以及高良老师点评语音:

◆◇◆

朱志俊学员作业

0

1

2

3

学习感言:

非常感谢高良老师耐心细致的讲解,教我们学习了一种神奇的画法,让我在每次画画时都有一种期待,期待着水墨交融后意想不到的惊喜,让我喜欢上了画画。这次作业还有很多不足,还需要多多练习。也盼望墨池多推高良老师的课程,我们有机会继续跟高良老师学习,进一步熟练技法。

高良老师点评语音:

◆◇◆

大尹学员作业

1

2

0

学习感言:

高老师的课程精彩生动。之前我也画过一些水墨动物,但没用过没骨的技法,看高老师的示范,水墨淋漓,画出的动物,生动活泼,既有传统精神,又具现代气息,没有老气横秋的感觉,非常喜欢,没骨技法居然也有这么强的表现力,让我也想一探没骨的究竟了。试着画了几张,很不成熟,跟高老师慢慢学习。高老师真是高明的良师,不愧高良二字,课讲的细致,不厌其烦,学生的问题耐心解答,多为学生着想,现在这样的良心老师很少了,感谢墨池让我们结识了这样的好老师!

高良老师点评语音:

◆◇◆

雨菲学员作业

0

1

2

3

学习感言:

高老师讲课非常棒,一针见血,能让我们的进步突飞猛进!

高良老师点评语音:

◆◇◆

杨柳风轻扬学员作业

3

0

1

2

学习感言:

这是一个自我飞跃的过程:用水用墨从一开始的一塌糊涂到现在基本收放自如,高良老师的课对我来说的确非常有效!谢谢老师!

高良老师点评语音:

◆◇◆

何暁軍学员作业
0
 学习感言:
我女儿看到高老师的画,觉得很有意思!跟着学画了一张,没有控制好胶和水的比例,成了“落水狗”!她画得很开心!高老师教学很细致、很有耐心!赞!
高良老师点评语:
 ◆◇◆
GN学员作业
0
高良老师点评语音:

◆◇◆

琁子学员作业

0

1

2

学习感言:
“笔墨当随时代”高老师的没骨动物课让我认识到了现代、灵动的水墨画。高老师的演示规范、清楚,讲解详细、到位,让我从一开始的胆怯拘谨成长为后来的敢想敢画。感谢高老师指导,让我进步飞速。感谢群里的画友,一有问题马上就有画友帮忙解答。谢墨池搭建的平台,让我认识到这样的好老师,这样的好画友。

高良老师点评语音: 

◆◇◆

Erica学员作业

0

学习感言:

发现老师的方法特别适合表现我家贵宾犬毛绒绒的质感,还在继续探索中。课程太棒啦!

高良老师点评语音:

◆◇◆

藕然预见学员作业

0

学习感言:

我没画过国画,其它画也没正式学过,但是还是为自己的这次学习提交一份作业,谢谢老师的授课!

高良老师点评语音:

◆◇◆

郑波学员作业

2

0

1

学习感言:

有缘也有幸能在墨池上遇到高老师,第一次看到高老师的画便被震惊了!动物还可以这样画?!不同于传统的国画写意,工笔,也不同于西洋水彩,在高老师的没骨动物画中,水墨的自然生发与精细雕琢完美融和,妙趣横生,让人扶案叫绝,心生向往!作为一个动物迷和书画爱好者怎能不动容啊! 听完老师讲课,笔墨纸盐胶备齐,撸起袖子,开干!哪有那么?‍♂️容易啊?!找图片,画线稿,几年前学过的三脚猫的素描用上了呵呵?,调胶、刷胶、上墨、撞水,撒盐,看效果,一塌糊涂?……,之后又不断试验,稍好些,但是发挥极不稳定,之后的渲染描摹更是击到我的痛点,感觉高老师的方法看似简单,但是画好真心不容易!真传几句话,但是想学好要不断地练习、练习,实践、实践!把老师的讲授变为个人经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方向对了,就不怕!          三幅作业,是目前能拿得出手的最好作品了,高老师不要寒心啊!我会继续努力?,再次感谢高良老师的教诲和鼓励!
高良老师点评语音:

◆◇◆

悠闲学员作业

0

学习感言:
老师的课程非常好
高良老师点评语音:

◆◇◆

糖唐学员作业

0

学习感言:
第一遍晕染的底太浓了,遮住了线稿 刻画时五官变形了 ,眼睛也混浊了,画不来老师的那种花 就画了一朵葵花,因为美术基础不好 所以塑造有难度。
高良老师点评语音:

◆◇◆

濯足沧浪学员作业

1

0

学习感言: 

高老师传授的没骨技法开拓了我的眼界。很多题材都可以用此种方法来表现,应该要多练习多尝试更要多思考。
高良老师点评语音:

◆◇◆

跃珍学员作业

0

1

2

3

学习感言:
有幸聆听到了高老师关于没骨动物技法的耐心讲解,以及没骨动物画专业上的示范指导,受益匪浅,开阔了眼界。经过这次课程的学习,加深了我对中国画的热爱,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我的绘画作品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希望在高老师的指导下能有所进步,让自己更好的掌握这种技法。
高良老师点评语音:

 ◆◇◆

导师介绍

640.webp (1)

高良

1971年生于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

扬州八怪高凤翰第十一世嫡孙

1995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0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2000年任教于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至今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4年作品《事事如意》获全国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

2003年作品入选中法文化年展览

2004年作品入选全第十届全国美展

2008年作品《子在川上曰》中国美术馆–教师作品展

2008年中国国家画卢禹舜工作室课题班画家

2009年出版作品集《子在川上曰—高良画语录》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年中国德泰画院名家邀请展

2009年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作品全国巡回展

2010年中国国家画院烟台美术馆十人展

2011年中国德泰画院《博观与约取—高良山水作品展》

2011年作品入选2011哈尔滨中国画大展(中国美协)

2012年作品入选2012年八荒通神–哈尔滨中国画双年展(中国美协)

2013年出版作品集《行素堂.高良作品集》

2013年中国烟台画院美术馆《癸巳.白露》高良水墨作品展

2014年中国烟台画院美术馆《处暑.未央》高良水墨作品展

2014年作品《事事如意》获全国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铜奖

2015年大道同行高良作品展

作品欣赏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END——

章 法

章法又称谋篇布局。清代刘熙载《书概》云:『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以此而言则大章法既是通篇字与字、行与行、正文与落款及用印之间的关系谋划、布置等,它要求一幅作品的字里行间有呼应、顾盼,要协调通畅而有整体感。

章法的几个要素:

①形制    ②正文   ③ 行款    ④钤印

落款

指书法作品中除正文内容以外的书写内容;包括:正文内容的出处、赠送象、创缘由、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字号等。

1、双款

双款是将书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为上款,后者为下款。

上款写明作品内容的名称、出处、受赠人的姓名;下款记述创作年月、创作地点、作者姓名等。上款:位置应比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称呼、谦词。下款:写时间、地点、姓名、谦词。

2、单款

单款有长款、短款、穷款之分。长款即在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名号、地点前面再加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感想或缘由,文字应情真意长,使人玩味无穷。它不仅起能到调整作品重心的作用,也从中体现出作者的人品和修养。

短款即只落正文出处、时间、名号、地点等其中几项。若作品空白较多或出于构图的需要,可落长款;若作品内占画面较满,则需要落短款或穷款。

如果余纸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的名号,谓之“穷款”。

落款的字体,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书。落款,一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书、章草、楷、行书;正文若是隶书、楷书、魏碑,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草书落款,除用于自身为草书外,因较难识别,一般不用于落款。实际运用最多的落款字体还是行书,既易识别,又显活泼。款字的大小应小于正文字体的大小,以使主次分明。

以上落款形式,是针对竖幅作品而言的。对于横幅作品,一般只落下款而不落上款。与竖幅作品相同的是,落款的起头与结尾,都不能到达或超过作品正文的最上面和最下面的一个字。

一、记年

书法作品记年采用的“干支”记年法。“干”是“天干”,“支”是“地支”。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十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搭配记年,就成了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六十年一个循环,俗称“六十年花甲子”。

参加下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巳末  庚申  辛酉  壬戊  癸亥

二、记季节

旧历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即旧历正、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

古时兄弟姐妹的排行,有孟、仲、季的次序,(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三)孟为长,仲为次,季为三,根据这个,正、二、三月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四、五、六月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七、八、九月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十、十一、十二月分别为孟冬、冬、季冬之称。

季节还有一些别称,如春的别称有阳春、芳春、青阳、艳阳、阳中、三春、九春等。夏的别称有朱夏、朱明、昊天、长嬴、三夏、九夏。

秋的别称有素秋、金秋、商秋、商节、素商、素节,金天,高商、三秋,九秋,冬的别称有寒冬、安宁、玄英、三冬、九冬等。

 

三、记月份

旧历月的别称尤为复杂,而且有种种不同的来历。归纳起来,每个月的别称大略如下:

一月

正月、端月、初月、征月、早月、太月、扬月、陬(zōu)月、十三月、春阳、初阳、首阳、孟阳、孟陬、肇(zhào)春、端春、初春、早春、上春、新正、月正、开岁、发岁、肇岁、三之日、孟春、太簇、寅(yǐn)月等。

二月

如月、杏月、丽月、令月、仲阳、四之日,仲钟、大壮、酣春、仲春、夹钟、卯(mǎo)月等。

三月

蚕月、桃月、桃浪、花月、嘉月、夬(jué)月、禊(xì)月、桐月、三春、暮春、晚春、杪(miǎo)春、末春、雩(yú)风、季春、姑洗、辰(chén)月等。

四月

乏月、槐月、仲月、麦月、清和月、阴月、余月、槐夏、首夏、初夏、维夏、正阳、纯阳、麦候、孟夏、中吕、巳月等。

五月

蒲月、榴月、皋(gāo)月、恶月、郁蒸、小刑、鸣蜩(tiáo)、仲夏、午月等。

六月

且月、荷月、季月、暑月、伏月、焦月、三夏、暮夏、晚夏、杪夏、极暑、溽暑、溽月、精阳、季夏、林钟、未月等。

七月

巧月、瓜月、霜月、相月、凉月、初商、肇秋、初秋、首秋、早秋、新秋、上秋、孟秋、夷则、申月等。

八月

壮月、桂月、获月、正秋、桂秋、仲商、仲秋、南吕、酉月等。

九月

玄月、菊月、咏月、朽月、暮秋、秋、杪秋、穷秋、凉秋、三秋、暮商、季商、杪商、霜序、季白、季秋、无射、戌月等。

十月

良月、吉月、阴月、露月、正阳月、坤月、小春月、小阳春、开冬、上冬、初冬、孟冬、应钟、亥月等。

十一月

辜月、葭(jiā)月、寒月、雪月、龙潜月、一之日、中冬、仲冬、黄钟、子月等。

十二月

冰月、腊月、嘉平月、严月、涂月、暮节、星回节、穷节、穷纪、暮岁、暮冬、穷冬、杪冬、严冬、残冬、末冬,二之日,腊冬、季冬、大吕、丑月等。

 

四、记日期

旧历记日的别称比较复杂,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掌握。

1

三浣(huàn)记日

“三浣”,即上、中、下三浣。每个月的上旬,即一日至十日为上浣;中旬,即十一日至二十日为中浣;下旬,即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为下浣。如正月初四日,便可记作“正月上浣之四日”;二月十五日,便可记作“二月中浣之五日”;三月二十六日,便可记作“三月下浣之六日”,其余都可类推。

2

月相记日

“月相记日”就是根据月亮盈亏的变化记日。每月初叫作“朔”、“旦”、“朔月”,初三叫做“月出(fěi)”,十五叫做“望”,十六叫做“既望”“望后”,每月的最末一日叫作“晦”(huì)。

3

特殊记日

习俗上对一些特殊的日子给以别称,如:  

正月初一:元日、元旦、元正、元朔、元春、元辰、正朝、三元、改旦、履端等。正月初二到初十:分别称为履端二日、履端三日……履端十日。 

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初八:谷日、谷诞。  

正月十五:元宵、元夜、元夕、上元、灯节。  

二初一:中和日。 

二月初二:龙抬头。 

二月十二:花朝、百花生日。 

二月十五:中春。

三月初三:重三、三巳、上巳、上除、禊日、修禊日。

四月初三:展上巳。 

四月初八:浴佛日。 

四月十九: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阳、端午、重五、重午、午日、菖(chāng)节、蒲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

六月初六:重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七巧节、星节。 

七月十五:中元。

八月初五:天长节。

八月十五:中秋、秋节。 

八月十八:潮头生日。 

九月初九:重阳、重九、菊花节、登高节。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二十四:交年、小年、媚灶日。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书法落款的时间,可以不写,但若要写,务必慎重,且写法非常重要,不懂的人会混淆写法、随性乱写,贻笑大方。

四、称谓

长辈:吾师、学长、道长、先生、女士

平辈或小一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仁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对书画或某一方面专长之称)

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兄(弟)

老师对学生: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五、上款客套词或敬词

雅属、雅赏、雅评、雅鉴、雅教、

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

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

清教、清玩、鉴可、鉴正、敲正、

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

尊鉴、法鉴、法教、博教、大教、

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

教之、正腕、正举、存念、一粲、

粲正、一笑、笑存、笑鉴、属、

鉴、玩

六、下款客套词或敬词

书法题款用:

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属书、醉书、嘴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刻边款用:

刻作、记、制、制石、篆刻

经常有书友问:

怎样的书法,会让评委喜欢?

怎样的作品,才可以入国展?

如果将个题,

扔给写字最牛的那帮人,

他们会怎样说?

王羲之应该会是

一 脸 懵

640.webp (13)

呃,我没想过入书法展!

我只是平平常常写字而已

王羲之说

我只不过在大雪过后,写了一封信,

叫《快雪时晴》

640.webp (14)

王羲之说

我只不过采摘了一些水果,

快递给朋友之前,先发发朋友圈,

于是有了《奉橘》

640.webp (15)

王羲之说

我只不过心里哀恸难抑,

对老家祖坟被毁,抒发一纸哀思,

于是有了《丧乱帖》▼

640.webp (16)

王羲之说

我只不过参加了一个同学趴,

那天一群人玩嗨了瞎起哄,

借着酒劲,我写了一篇作文,

就是你们说的《兰亭集序》

640.webp (17)

不巧的是,被人奉为:

天下第一行书。

当然,可能会有人说:

一个王羲之说明不了什么

那么,天下十大行书排行榜

第二牛、第三牛的人,

他们又会怎么说?

640.webp (18)

颜真卿说

我只是因为心伤侄儿英年早逝,

悲痛不已,写了一篇《祭侄文》▼

640.webp (19)
你们说它是天下第二行书,

其实我是想什么写什么,

没那么多讲究!

640.webp (20)

苏轼说

我只是被下放到农村改造思想,

清明寒食孤单寂寞冷,

破灶烧湿苇,又被烟熏得要死,

实在忍不住想吐槽,

就这么写了两首《州寒食诗》

640.webp (21)

你们说它是天下第三行书,

其实我是随手写的,差点当柴烧了…

。。。。。。

写字最的那帮人,

用他们的实践证明了一件事:

书法是张扬个性的艺术。

书法是抒发情感的艺术。

它不应该一味迎合别人的喜好,

更不应该是按模具生产的工业品。

当代书坛,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

大家都困在一大堆比赛、展览里,

一切都是围着比赛和展览转

评委喜欢什么风格?

哪些小伎俩能增加评委的好感?

用什么颜色,能让人眼前一亮?

各种展览培训班满天飞,

专门教你怎样投机取巧,取悦评委

讲的不是临帖,不是写字,

满满全是套路!

为了入展,一味讨好评委的口味,

流水线般的培训,千人一面的创作

出来的会是有个性、有情感的艺术吗?

当获奖、入展成为评判艺术价值

主要或惟一标准

这事已经有些荒唐了。

为了入展而形成的套路,

只会让书法进入死胡同。

书法,在深入传统之后,

终究要回到个性趣味上来。

太功利、一味迎合别人,

会越来越乏味。

不如遵循内心,写给自己。

比如说,找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拣一些银杏叶,随手涂几笔,

给朋友写一封信,

闲下来了,写写日记,抄抄诗。

有时候临临帖,有时候写写字,

写着写着,书法会越来越有趣!

网络媒体的发展,

消解了书协和媒体的垄断话语权,

也创造了良好的自我展示条件,

只要有才华,每个人都有机会。

书法人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并非只有入展这一条路可走。

我们没必要讨好任何人,

少一点功利与套路,多一些趣味。

只要书法有味道,足够打动人,

就一定能实现它价值。

真正好的书法,

不是为了迎合别人,

而是表达自己!

 

640.webp (11)
世人皆知国画大师徐悲鸿家挂着一幅对联“独特偏见;一意孤行”,他有一句座右铭也很霸气:“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不但话说的硬气,其实现实中也是这样做的。

640.webp (1)

1929年国民党政府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特意邀请了徐悲鸿参展,但是他一口就拒绝了,也不知徐老是怎么想的,竟然就说:国民党政府举办的画展他不参加。

后来,器重他、与他长期保持友好关系的国民党政要戴季陶、朱家骅联名介绍他加入国民党也遭到了徐悲鸿的拒绝。1935年,左翼作家和戏剧活动家田汉被捕入狱,徐悲鸿四处奔走,和宗白华一起将田汉保释出来。

640.webp (3)

大约也是1935年,当时徐悲鸿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留学法国时期同为“天狗会”朋友的张道藩已经平步青云,位居要职,通过张道藩的出面,请徐悲鸿为蒋介石画像,当时徐悲鸿说:“我对蒋介石不感兴趣”,一口便回绝了,还表示就是扔了也不卖蒋介石。

640.webp (2)

这徐悲鸿有一幅国画《灵鹫》,笔力雄健,意境深远,造型严谨而笔墨灵动。1943年在重庆展出时,受到各方瞩目,一位美国将军甚至念念不忘。在抗战胜利之后,这位美国将军即将回国,蒋介石想要送一份礼物给他。

可他却说,他什么文玩古物一概不要,只想要徐悲鸿那副《灵柩》。为此,国民党官员在蒋介石的指示下,找到徐悲鸿让他开价,要买下这幅画。然而徐老还是一句话,就是卖!

在遭到拒绝后,他们一次次登门,并表示无论出多高的价钱都可以接受,但徐悲鸿就是不肯。

640.webp (4)

1945年2月22日,徐悲鸿在《重庆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蒋介石恼羞成怒,把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张道藩痛骂一顿,要求他派人找到徐悲鸿,要他登报声明自己没有参加签名。

当时在国民党当局的压力下,有不少文化界人确实登了这样的声明。当局对徐悲鸿作出威胁,面对“很不利”、“你的一切都将保不住”的威胁,徐悲鸿回答:“我对我的签名负责,我绝不会收回我的签名。”

640.webp (5)

在中央大学艺术系旁听的贫寒学子吴作人因为接触左派人物,遭到校方驱逐,在徐悲鸿的支持下到巴黎学画,在申请出国护照时,按教育部规定必须要有大学的毕业文凭。

徐悲又让吴作人去找田汉,补发一张停办已久南国艺术学院的毕业证书。吴作人在上海起航的那张便宜船票也是徐悲鸿帮助他买的。之后,吴作人在巴黎面临绝境,又是徐悲鸿在比利时皇家学院帮忙领到的奖学金。

640.webp (6)

1931年,徐悲鸿在南昌发现了有艺术才华而处境艰难的傅抱石,他马上要求江西省主席熊式辉送傅抱石出国深造。

熊式辉当面表示为难,他在送熊“奔马时,附信一纸,坚持请熊出资千元送傅抱石前往日本留学,傅抱石的命运这才出现转机。其后,吕斯百、沙耆等人出国留学也都是徐悲鸿的鼎力举荐。

640.webp (8)

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更是一位爱国的楷模。他的言行处处捍卫着祖国的尊严,他的作品幅幅透露出爱国的情怀。他就是徐悲鸿。徐悲鸿擅长画马,并且以画马著称于世。

他塑造了千姿百态、倜傥洒脱的马,这些或奔跑跳腾,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四蹄生烟。人们喜爱他笔下的马,除了他所下的功夫之外,更重要的便是他倾注于其中的感情。

他笔下的马精神抖擞、豪气勃发,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满腔的爱国热情,《奔马图》便是其中的一幅,这幅画作于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寇占领长沙之后。

640.webp (9)

那时的徐悲鸿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办艺展募捐,当听到国难当头,心急如焚,连夜出了《奔马图》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为人洒脱,不惧权贵,我行我素,这就是徐悲鸿。

《石门铭》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因崖面广阔,摆脱纸张限制,大书深刻,笔阵森严,气势雄峻,故而书风自然开张、气势雄伟、意趣天成,表现出大朴不雕的阳刚之美,堪称鸿篇巨制。此摩崖石刻今已割移藏于陕西汉中博物馆。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640.webp (34) 640.webp (35) 640.webp (36) 640.webp (37) 640.webp (38) 640.webp (39) 640.webp (40) 640.webp (41) 640.webp (42) 640.webp (43) 640.webp (44) 640.webp (45) 640.webp (46) 640.webp (47) 640.webp (48) 640.webp (49) 640.webp (50) 640.webp (51) 640.webp (52) 640.webp (53) 640.webp (54) 640.webp (55) 640.webp (56) 640.webp (57) 640.webp (58) 640.webp (59) 640.webp (60) 640.webp (61) 640.webp (62) 640.webp (63) 640.webp (64) 640.webp (65) 640.webp (66) 640.webp (67) 640.webp (68) 640.webp (69) 640.webp (70) 640.webp (71) 640.webp (72) 640.webp (73) 640.webp (74) 640.webp (75)

 

640.webp

于明詮|1963年生,本名于明泉,別署于是乎等。中國書協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山東書協副主席,滄浪書社社員。現為山東藝術院術學院書法工作室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省高校重點學科首席專家,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敗筆,大概就是寫的不好,失敗的筆畫。怎麼是寫得好,怎麼是寫得不好,怎麼就算失敗,標準是什麼呢?這就不容易說清楚。古人聰明,不說標準,只是打比方。比如柴擔、蜂腰、釘頭、鼠尾、墨豬,等等。寫一條橫畫,有起筆有收筆,中間是行筆或者說運筆,起筆收筆要穩准狠,要頓挫有力,在用筆上必然要加重。什麼叫柴擔呢,就是頓挫加重過分了,或者是中間的行筆過輕了。怎樣是過分和過輕,如何把握這個“度”呢?還是一筆糊塗賬。我們不妨拿顏真卿柳公權兩位大師的楷書做個比較,顏字豐滿肥厚,骨頭抱在肉裡,起筆收筆的有力處裹在裡邊不顯山不露水;柳字則瘦骨嶙峋,“骨頭節”則自然突出誇,甚至非如此不可,否則便顯不出柳體的那種精氣神。若把他們兩家的橫筆畫調換一下會怎樣呢?肯定非常糟糕,顏字橫畫到柳字裡就叫“墨豬”,柳字橫畫放到顏字裡就叫“柴擔”。再比如“釘頭”和“蜂腰”,也是對於初學者來說典型的敗筆,可在北碑墓誌裡邊,隨處可見這樣的“釘頭”,斬截有力,凌厲痛快;在徽宗趙佶的瘦金書裡,則又隨處可見這樣的“蜂腰”,猶如吳帶當風,搖曳多姿。不僅沒有讓人感到彆扭噁心,要讓人體會到這位才子加敗家子的趙宋皇帝那種特有的“小資情調”,還真的非如此不可。因此,在“敗筆”的認識問題上,是很需要一點辯證能力的。

640.webp (1)

陸機  平復帖局部

這幾年有個非常流行的說法,叫“線條點畫的質量”。這說法就是針對“敗筆”一說的,似乎很得人心,於是就你也“質量”我也“質量”起來。仔細想想,這說法其實很靠不住。質量嘛,顯然是有著具體的量化標準的,比如,圓勁,光滑,流暢,飽滿,中鋒,甚至圓勁光滑流暢飽滿中鋒到什麼程度等等,而且最好是有一系列具體的數字指標。沈尹默強調“筆筆中鋒”,把自己趕進了“死胡同”,哪有絕對的“筆筆中鋒”?實際就是強調這個所謂的“質量”問題。有人可能會認為,線條點畫的質量高總不是壞事,質量不高總不是好事。其未必。在寫字階段,也就是學習書法的初級階段,比如寫美術字吧,這個說法可能是對的,沒有疑義。但在藝術創作階段,這說法顯然是片面的。質量好得近乎無可挑剔的線條點畫可能正是構成對作品整體韻味內涵低下的殺傷力。正如寫文章,中小學作文階段,要強調句子的質量,要多用成語,用詞要準確得當,要會描寫比喻擬人,要懂修辭語法,起碼不能出現病句,等等。到進入文學創作的階段,問題就不是這麼簡單明確了。也許不用成語甚至不用描述性的詞語比毫無節制的濫用花裡胡哨的成語更好;也許不順暢、不簡練、甚至不合語法的句子比那些順暢簡練合語法卻索然無味的句子更好。

640.webp (2)

顏真卿  祭姪文稿  局部01

比如魯迅的名句“我家的後花園裡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倘若魯迅這樣寫——“我家後花園裡有兩棵棗樹”,明了準確了,卻也沒有味道了。寫詩更是如此,李商隱的詩好就好在其意象的朦朧,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朦朧詩便繼承了古代詩歌的這個傳統。所謂“官樣文章”不是用詞不當,也不是語法有問題,更不是語言、結構有什麼“質量”問題,而是“太沒有”問題,如白開水,如純淨水,沒有一點味道。當年,王靜安批評那些格律選聲斤斤計較者,一語中的,“審乎體格韻律之間者微,意之溢字句之表者愈淺。”(王國維《人間詞乙序稿》)此論適之於書法,亦精當中肯。甚至連家具木材也是如此,好好一截木頭若在上面生出一個疤痕,一般說來“質量”就大打折扣,可這疤痕生在貴重的黃花梨木上,則叫“癭木”,美稱“鬼臉”,韻味和美感可就非同一般了,有的竟價值連城。

640.webp (3)

顏真卿  祭姪文稿  局部02

前幾年,吳冠中喊出了一句令許多畫家不能容忍的觀——“筆墨等於零”!畫壇上下一片嘩然。中國畫幾千年來錘煉成精的“筆墨”竟然等於零了?你用什麼畫畫?後來,有人總算看明白了——在他(吳冠中)那裡,“筆墨”的確是等於零的,他不用“筆墨”畫畫。不用筆墨能不能畫畫?換句話說,不用中國畫傳承有序的“技法”能不能畫畫?畫的畫還叫不叫“中國畫”?八大石濤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一路下來,那韻味、那意境、哪點有意思的意思,全在妙不可言的筆墨上。

640.webp (4)

徐渭草書  局部01

對比一下吳冠中,“筆墨”的確不好。平直流滑,簡單外露,色塊平涂,點線重複。一句話,但就“筆墨”技法看,毫無韻味可言。與前面幾位相比,幾乎全是“敗筆”。然而,吳冠中恰恰就是用這些彷彿不會畫畫的滿紙敗筆,畫出了屬於自己的畫。假若,奇妙的構圖不變,熱烈的色彩不變,換上黃賓虹出神入化的“筆墨”咋樣?估計會很糟糕。幸好,吳冠中實在不擅長中國畫傳統的“筆墨”,竟用這些“敗筆”的線條點畫在大家感嘆的“窮途末路”中衝出了一條“血路”避免了觀眾被精彩的“筆墨”吸引醉倒,而是更多地關注其奇妙的構圖與曼妙的色彩,關注其自身的形式。用國畫家的標準衡量,吳冠中是不會畫畫的,但他卻畫出了國畫家們想都沒想到的國畫。因此,是否敗筆不是筆墨問題的關鍵,更不是能否畫出好畫的關鍵。關鍵是看你用在什麼地方,用來幹了什麼。

640.webp (5)

徐渭草書  局部02

記得十幾年前,看過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過一叫做“書法門診室”的小冊子,專門給名家大師們找“敗筆”,作者喋喋不休言之鑿鑿,似乎真理在手,其實呢?他實在是沒有弄明白一個基本道理,藝術創造與工藝製作真的是兩碼事。比如說林散之吧,若拿古人線條點畫的形跡來卡他,他的確有許多“不合”之處,這些“不合”之處無疑就是人們慣常認為的“敗筆”,豈不知這正是老先生錘煉了一輩子的得意之處,他的空靈、曼妙、飄逸、灑脫,他的妙不可言,全在這裡。若林先生的結體不變,換上沈尹默幾乎無一處“敗筆”的點畫線條,如何?我想,答案不言自明了。

640.webp (6)

王鐸行草  局部

因此說,在書法藝術學習的初級階段和進入創作的高級階段,在寫毛筆字和書法藝術的不同立場不同角度,“敗筆”、“質量”問題是不可一概而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