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字妙语(精选80)

博雅達觀、寵辱不驚、道法自然

淡泊明誌、大智若愚、清氣若蘭

福由心造、中庸和諧、紫氣東來

觀海聽濤、厚德載物、厚德載福

厚積薄發、海納百川、積健為雄

境由心造、境隨心轉、虛懷若竹

蘭氣隨風、敏事慎言、妙造自然

寧靜致遠、品茗撫琴、品茗聽琴
氣若幽蘭、曲徑通幽、素心若雪

天道酬勤、萬事隨緣、唯善是寶

閑心逸趣、從善如流、喫虧是福

抱檏守眞、雲鶴遊天、韻雅趣幽

遊目騁懷、逸致閑情、煙雲供養

悠然雅靜、知足常樂、知足者富

剛健篤實、篤禮崇義、竹影清風

篤行致遠、以德为、惟善為寶
德澤福、鹏程萬里、見賢思齊

崇德尚賢、學貴心悟、開卷有益

卧雲聽泉、琴韻書聲、積學儲寶

怡然自樂、翰逸神飛、返檏歸眞

耕雲種月、謹言愼行、景氣和暢

百福具臻、鴻喜雲集、和氣致祥

惠風和暢、福夀康寧、清風朗月

室雅蘭香、和風祥雲、和風朗月
天朗氣清、萬福無極、物華天寶

鴻業遠圗、駿業肇興、駿業宏開

大業鼎盛、敬業樂羣

二、八字佳句


花間酒氣 ;竹裏棋聲。

山奔海立 ;沙起雷行。

誦赤壁賦 ;聼廣陵濤。

心無物趣 ;坐有琴書。

聼鳥說甚 ;問花笑誰。

有容廼大 ;無慾則剛。

流水無意 ;落花有聲。

尺璧非寶 ;寸隂無價。

靜觀世態 ;細品人生。

流水無意 ;落花有聲。

雲水風度 ;松柏氣節。

風雲論道 ;筆墨通天。

江山入畫 ;意氣淩雲。

花晨月夕 ;茶半香初。

松風高潔 ;蘭氣幽芳。

事理通達 ;心氣和平。

蕩思八荒 ;遊神萬古。

倚劍天外 ;射雕雲中。

移花得蝶 ;買石饒雲。(鄭燮)

曾三顔四 ;禹寸陶分。(鄭燮)

三、字佳句


人無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丈夫志四海;古人惜寸蔭。(集陶淵明句)

與世爲依怙;如日處虛空。(釋弘一)

山深春自永;海靜日尤高。

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風雷。

天長落日遠;意重泰山輕。(集李白句)

無極原有極;欲仁存至仁。

無事此靜坐;有福方讀書。

雲山起翰墨;星斗煥文章。(集唐詩句)

雲卷千峰色;泉和萬籟色。

不矜威益重;無私功自高。

甘從千日醉;恥與萬人同。(集杜甫句)

日麗千芳鬧;風和百鳥鳴。

從來多古意;可以賦新詩。(集杜甫句)

風輕一樓月;室靜半枕書。

心同孤鶴靜;節效古松貞。(集唐詩句)

心源無風雨;浩氣養乾坤。

以文常會友;惟德自成鄰。

去草尋怪石;留雲補斷山。

丘壑趣如此;鸞鶴心悠然。(集唐詩句)

蘭風載芳潤;谷性多溫純。

半窗知我月;千卷鑒人書。

有山皆畫;無水不文章。

有容德乃大;無欺心自安。

竹石得幽秉;壺觴多雅遊。(梁同書集文同句)

會心今古遠;放眼天地寬。

名隨市人隱;心與古佛閑。(梁同書集蘇軾句)

異石歸海嶽;高士標雲林。

芳野留勝事;藝苑重高文。

披雲煉瓊液;坐月觀寶書。(集唐詩句)

卷簾花雨滴;掃石竹蔭移。(查士標)

茗杯暝起味;書卷靜中緣。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泉清堪洗硯;山秀可藏書。

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鄭燮)

幽林聽鳥語;深谷看雲飛。

倚石得奇想;看雲多遠懷。(祁雋藻)

倚杖看孤石;開林出遠山。(集杜甫句)

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齊白石)

誰知大隱者;乃是不羈人。(集唐詩句)

頗得河山趣;不知市喧。(集唐詩句)

騏驥出絕域;鸞鳳本高翔。

在中国书画艺术中,扇面书画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扇子的制作本身体现着各种工艺技术水平,扇面上的书画又为其增添艺术观赏性。因而书画扇成为集实用、工艺和艺术三重价值的物品。明清以来,书画扇尤其是出于著名书画家手笔的扇面,往往被人们视为艺术品加以珍藏,后来又出现了大量不装扇骨纯粹供艺术观赏的扇面。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带来明清名家书法扇页,各有千!值得观赏与借鉴!慢慢加载慢慢看,记得收藏。

扇面书法作为欣赏和收藏之用,有其独到的艺术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扇面书法的章法比一般书法的创作更难些,主要是处理好扇骨与书写内容字数的关系,需周密计算字数,妥善安排在扇骨之间的空白处。总的原则是协调一致,不能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书写前最好打个草稿,有十分把握后再上扇书写。

扇面的书写,尤其上骨的扇面书写,很难写好,因高低不平,行笔难度很大,因此欲书写的字数不适宜太少。书写多字数时,可将扇面尽量展平,左、右、上需用镇纸压住,将字写在扇骨之间的空白处。裱好的扇面,因宣纸的效果失去一半,所以书写时不宜多蘸墨。另外,印章的选择不宜太大,需与扇面上字的大小协调扇面书法的书体一般不宜用狂草。

由于扇面上宽下窄的形状,使得折纹与拆纹之间也是上宽下窄。这种独特的样式,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时,做出恰当地安排。

折扇的创作布局,可粗略分以下三类:

1、无行无距法。无行无距法写折扇,更适宜以孙过庭、祝枝山、黄慎等草书风格来写,日本片假名书法写扇面常用此法。此法在传统书法扇面创作中不常见,在当下已形成一种风格。

2、长短错落法。这种方法写折扇,要事先算好字数,把每一行的字数大体确定下来,并留出题款的部位。即一行长一行短,隔行错落,与折扇半圆弧上宽窄形成自然协之美。

3、弧顶法。此法所写内容较简短,字体不宜太小,用以写篆、隶居多。即沿着扇面半圆弧顶部布字,下面全是空白,而弧顶有写一个字的,也有写两个字的,少有写三个字的。

除却以上三法,如写蝇头小楷,有的就是按扇面本身折叠形状从右至左,由上而下一写到底的;有的则是把顶端法与隔行错落法结合起来使用;如在折扇中央写两三个大字,类似于写册页。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640.webp (34) 640.webp (35) 640.webp (36) 640.webp (37) 640.webp (38) 640.webp (39) 640.webp (40) 640.webp (41) 640.webp (42) 640.webp (43) 640.webp (44) 640.webp (45) 640.webp (46) 640.webp (47) 640.webp (48) 640.webp (49) 640.webp (50) 640.webp (51) 640.webp (52) 640.webp (53) 640.webp (54)

 

 

640.webp (23)扇子是古人搧风引凉的器具,而扇面用於写书法作画,则是我国古代书法绘画特有的形式之一。往来应酬互赠扇子及在扇面上合作书是中国文人之间的一种雅事。早期书画家主要使用圆形绢质的”纨扇”,明代”折扇”流行后,纸面折扇上书画成为另一种选择。扇面书法,概括的讲就是书写在扇面上的书法。扇面书法和扇面绘画一样都是扇面上的艺术作品。

在扇面上写字打格有专用的工具,没有打格工具的,可以试试按照下面方法折格子:

第一步: 将纸对折(如图所示)

640.webp (24)

第二步: 将纸按扇面的边沿线再次对折(如图所示)

640.webp (25)

第三步: 将纸按扇面的边沿线第三次对折是为了叠出下款的书写界格(如图所示)

640.webp (26)

第四步: 将纸呈倒立的等腰三角形状对折决定落款的高度(如图所示)

640.webp (27) 640.webp (28)

 

第五步: 将纸压一压就可以铺开了,如下图所示

640.webp (29)

 

书法,

是中国人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在文人墨客的挥毫下,

薪火相传。

而在风云动荡的民国时期,

书法显现出了尤为特殊的意义——民族文化之信仰。

当时西方文化以各种形式进入中国,

这个古老的国度,

在她历经了文化的辉煌之后,

进入了停滞阶段,

当时社会的精英,

正为国人的自信,

谋求一条出路。

而书法,

正是文化信仰的最好承载。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百年之前的『大时代』,

新旧交替、西学东渐,

西方文化如坚船利炮一样,

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大地。

而钢笔、铅笔的日渐普及,

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毛笔的使用程度。

民族进程走到了十字路口,

国人当何去何从?

有识之士们深知,

丧失一门国粹,

就如同丢掉家国山河。

笔墨即血脉,

绝不可止于当时。

 640.webp (7) 640.webp (8)

 

培养国人美学情操方面,

书法也被视为极其重要之角色。

梁启超曾言:

『吾中国以书法为一美术,故千余年来,此学蔚为大国焉』。

这番言语响彻在华夏土地上,

对国人美学价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改变。

而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

更以书法为核心载体,

对“美育教育”进行了广泛实施。

点滴笔墨,

注入到了无数有志青年的热血当中,

他们明白,

此学乃是家国命运之根。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林语堂在《中国人》中写到:

『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书法也是中国美学的基础。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书法之于民国来说,

它是千百年来的延续,

也是它千百年来的转折。

而书法于任何时代来说,

都是中国人的性归所,

因为方块字就是中国人远古的图腾,

是每个中国人膜拜的神像。

640.webp (17) 640.webp (18)

 

『临池积久,必自有德』,

古人以笔墨入情。

书写的不仅仅是文字,

更是一种传承不朽的文化信仰。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中国书法,无论是在整体布局上,还是在局部的关连上,都有一定的空白。

这种空白,给人以空灵的美感、呼吸的顺畅和想像的空间,从而给人以特有的审美愉悦。这种空白,不是艺术家的遗漏,而是有意的创造。这种“造白”,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特征,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有其客观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

中国书法主要以线而不是像西方绘画那样主要以色)为主要表现手段。线正是以白为前提的。没有白,就无法凸现线。白,一开始就是中国书法造形表意的重要手段,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生命。

640.webp (1)

中国书法“造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计白当黑”。

640.webp (2)

这一书法创作的金科玉律,可以在中国的老庄哲学中找到根源。在老庄哲学看来,一切对立的两极都相辅相成。

在书法创作中,黑白相依,“有无相生”。所谓绝对的黑白、有无都是没有的。黑、有必须依白、无而存在,白、无一定依黑、有而显明。在书法创作中,线条的飞舞、徐行、方正、圆润等“有笔墨处”都很重要,处理好了都能给人以美感,因而要重视“有笔墨处”,重视“以黑统白”。然而,正如古人所说的:“书在有笔墨处,书之妙在无笔墨处,有处仅存迹象,无处乃传神韵。”近代书画家黄宾虹也强调“知白守黑,得玄妙,未易语形容。”书法家林散之更明确指出:“字要写白的”;“字要有大小,主要是要有气”;“不能不贯气,气不畅,太老实。要大小、疏密结合”;要“乱中求干净,黑白要分明”;书法中要“紧处紧,空处空,在于得势”

从古至今,高明的书法家不仅在理论上重视空白,而且在创作实践中坚持“以白统黑”,凭借娴熟的笔墨功夫,在创作时眼不看笔,注意力全在空白处,使全幅作品的空白处留得大小相间、疏密相间,从而使整幅作品黑白相间而又气脉贯通。

中国书法的空白,不仅使整幅作品给人以虚实相间的匀称感、节奏感,而且还给人以特有的愉悦。

640.webp (3)

这种空白,像围棋中的“气眼”,使整盘棋富有了灵气和活力。

这种空白,像房舍内的窗口,使观赏者透过窗口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无意中化解了胸中的压抑和窒闷,感到一种特有的舒坦、透灵。

这种空白,在流通气息的同时尤其给人以想像的空间,使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阅历自由地想像那无字后的有字,笔断处的意连等等。

正是由于这空白,才使中国书法作品满足了人们生理的和心理的需要,才形成了它特有的审美价值。

640.webp

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白”或“无”,不是消极的、绝对的、无生命的“白”或“无”,而是“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白”或“无”,是积极的、相对的,因而是充满无限内涵的“白”或“无”。

这种“白”或“无”,由于满足了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因而以不同的式贯穿于中国艺术的各种形式之中。

如中国画的空白云烟,音乐中的“弦外之音”,诗词中的“言外之意”,戏曲中的不设布景和故事情节的大段跳跃等等,都与中国书法一样,使人从无中看到有,从虚中看到实,从混沌中看到具体,从空白处看到无限的内涵,以至“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从而“超乎象外,得其环中”,获得自由、充实而又多样化的审美愉悦。

白,以其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价值,要求艺术家要特别注意“造白”的技巧,要努力使线、墨及其组合变化充分展现书法的气、神、韵。

书家不仅要始终注意使线、墨汇集为具有特色的“具象”及通篇有意味的“黑白分割”,而且要别注意黑白分割处的虚处、无处白处,即无墨痕处的“白”的醒豁和空灵。

如果忽视通篇的“黑白分割”,如果不舍去部分“具象”而留白,就会使线、墨造成的种种“具象”充塞于画面;如果忽视线、墨断续之间布白的创造,如果悟不出线的盘绕和墨的浓淡、润燥的主旨在于妙造布白,就会使线一味地缠绕、碰撞,使墨一味地铺展、重叠,就势必使人感到拥挤压抑,心烦窒闷。这样,作品就不可能使欣赏者有任何审美愉悦,作品也不可能有任何艺术价值。

“造白”,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创造的重要法门,非自然天成,而要靠自觉修炼。这种修炼,需要理论上的研习,更需要实践中的揣摩。这种研习和揣摩,既不能刻意追求,也不能毫不在意。刻意追求,必然压抑性灵自由抒发;毫不在意,必然失去章法。佳的心态,应是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强化自由、自在、自信的心理素质,使心理保持在“有所为而又无所谓”的状态,实是书法“造白”之切要,也是全部书法创造之切要。

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言的诗,无形的画,这些都是同感的应用,从这个方面提高的有张旭的观剑舞,黄庭坚的看划船,鲜于枢看拉车,都是运用这种手段提高书法水平的典型。书法与音乐还有其他,比较明确的就是语言,都有节奏,孙子流水之疾,势和节讲的其实也是节奏。节奏就是轻重缓急,语言中是重音,打仗中是主攻,音乐中是强拍,书法中是用力,这些都是节奏的体现。

640.webp (74)

  音乐中常用的节拍是四二拍,其实这就是一种抽象,其他地方也都是四二拍最多,书写中也是强弱强弱不断的交替,然后由此可以变换出其他一些复杂的节奏以至于旋律,但是基本的还是强弱拍。

640.webp (75)

  写字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分层次的,从不同的方面来看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力量的来源看,主要是从肩到指,有人说还有腰、腿、足,这个可能是故弄玄虚,或者一般人做不到,就说肩臂手这一段,情况就已经很复杂,一般为了求稳,大都肩发力,手臂皆死,经过一段时间,手臂二者有一个活,但是不能做到二者皆活,还是不行,到了第三个阶段,才是手臂皆活,力量来源不只是肩,到了这个时候加上心中所想,才能慢慢向心手相应靠拢。

640.webp (76)

  写字的层次还有进步的往复性,这个不仅是写字重出现的问题,其他方面也有,就是昨天看了一下自己写的和颜真卿不相上下,今天打开一看,惨不忍睹,直接进垃圾桶了,这种自我否定,有时候让人很失望,以至于不想干下去了。

640.webp (77)

  关于书论真是汗牛充,但大都无,仔细看下书论作者书法水平都不是太高,处于中间水平吧,不是第一流水平,真正的第一流书法家主要还是写而不是说,另外书法虽然重要,但毕竟还是个小事情,因此天天执着于此的人,水平也高不了,真正的大书法家也不是说自己就要成大书法家。

640.webp (78)

        这以颜真卿为代表,写书论出名的多是些文人,因此废话容易多,效果却不好,因为他们长于书写个人感受,而不能很好总结规律,后弄出来一堆比喻、形容等无用的东西。书法归根结底是要多加练习和应用,就是写字的事情,没有那么严重,弄出来那么多的理论,在这个方面理论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640.webp (79)

  写字中的节奏其实就是时间和力的掌握,要写出一定质量的笔画,这个事规定好的,时间短就要用力大,相应的要握笔死和用力狠,时间长就可以用小力,就可以灵活从容,前者如果想灵活用力小,因为时间短,笔画效果就达不到,原一直想用小力,但是不,原因在于力的作用时间达不到,在这里,冲量定理的作用比较明显。写成公式可以表示成力的大小*时间=笔画质量,笔画质量一定,力与时间成反比,力的大小一定,时间与笔画质量成正比,作用时间一定,力的大小与笔画质量成正比。看看下面八种情况就明白,为什么找到节奏才能写好字:

1、八面出锋

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浓淡,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千万,使作品富有节奏感。

75f9185f6948bc4483f2ad6be470eac2_b0339ca2gw1et9qx6q982j20m80m8afk

2、刚柔相济

刚力,铁划银钩(粗狂或雄壮等);柔力,行云流水(细致或柔丽等)。

640.webp (81)

3、惜墨如金

楷书要求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甚至数字;行草一笔写3-5字,每笔结束笔毛复原,要求纸上调锋。

640.webp (82)

4、豁然开朗

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给人以忽然开朗之感。艺术是制造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

640.webp (83)

5、一气呵成

书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现。要在身体与心情皆好的状态下写字。书写时随意挥洒,一气呵成。

640.webp (84)

6、错落有致

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行距要宽,字距要紧。字忌并列,要错开。节数间有空隙,排列组合要有节奏,大小字参差,突出中间书眼。

640.webp (85)

7、意趣盎然

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求变化中有呼应,使整体和谐,有强烈的节和视觉冲击力。用好拙笔,用略慢,动中有静,写出墨趣。

640.webp (86)

8、融会贯通

书法的气,是指点划与不同字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趋向。

640.webp (66)齐白石书法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假使我和齐白石一起作画,彼此都正常地发挥了自己的水平,我画了一个美丽的仕女,而齐白石画了一个破落的乞丐。在有一定欣赏能力的人们眼里,优劣当是一目了然,但总有一些人,会更喜欢我的作品。画作表面(题材)的“漂亮”让我占了些便宜,而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尴尬的便宜当真,来证明我的水平呢?

但也有些人对齐白石的欣赏,并不是因为真懂。他们生怕自己不能说出对于“漂亮”的厌恶,而显得趣味太低级,于是便每每对眼中越是丑拙越是粗陋的作品,越是无限称颂。这当然是可悲的,这不仅仅没能使他们获得欣赏的能力,甚至连一点真诚弄丢了。比如反过来我画一个破落乞丐,齐白石画一个美丽仕女,这些人还是一见乞丐的破落,便大家赞赏,哪怕他们眼里并不真的能够看出些笔墨的意趣。能说什么呢?这无疑是又一次的尴尬。

 

640.webp (67)王羲之行书《平安帖》

我们对于书法的欣赏也有着类似的情况。“二王”和“丑书”或许也都因为这些定向的审美,得到过广泛的赞誉和追从。然而这样的赞誉追从,都不过增其热闹罢了,皆于书法无所相关。于书法的相关,在于书写的深度,不在于作品的面目。当欣赏只结缘于“漂亮”和“丑拙”的外衣时,对于书写是很难有深层触动的。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书法又何尝不是如此。个人书写的面目,多取决于取法和师承,而性情却有待于书者长期的滋养。滋养过程中的取舍,才见出真正的追求,这些追求既迷人又难为人,往往比表面的风格样式要有意味得多,也让人难于理解得多。

640.webp (68)晋 王献之 中秋帖 故宫博物院藏

我有时候很怕人说我是写“二王”的,这不真实,也太过偏颇武断。我不过是学习了一点传统帖学,然而,就连这一点,也可能只是“碰巧”的偶然机缘。个人主动地选择,并不在这个层面。

如果在学书之初,我碰巧接受了“丑书 的理念(这并不是很困难),也可能就在“身份”上归属了那个群体。但这样的身份划分,本与书法无干,况且,没有人的书写身份有那么简单的归属。深层的选择,才是自主的,也是唯一可以自主的。雄与秀,清与浊,原不是商品标签,更不为任何一流派所专有。在这一点上,有和而不同,也有同而不和。譬如我们看《兰亭序》,与《祭侄稿》之间面目迥异,而内在一致,褚遂良与薛稷之间面目接近,而实质悬殊。

640.webp (70)颜真卿《祭侄稿》

我听说有一位著名的书家,在面对赵孟頫的作品时说:“这也是书法吗?”其偏颇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同样的,我们也有时候会听到“只有这样才是书法”的武断。多情的我们,妄自评说,古人却不因此而有所增损,只留下我们的偏见,始终存在。但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就很难对所有意见无动于衷。往往是个性强烈的书者,越是方向坚定,对于书写,这品质自是难能可贵。

但同时,在审美上,他们也更容易把偏见变成坚持,久之成见深厚,便成为一种“观点”,一种“艺术见解”,理直气壮地以此行使评判,恐难免流于一偏。向往浑朴,便拒绝秀逸,追求典雅,就很难容忍乱头粗服。若要在欣赏上有所深入,只有放弃欣赏时的风格期待,直面作品,直面书写,直面点画。但这又谈何容易!

640.webp (72)柳公权楷书欣赏《玄秘塔碑》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说“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但又时候,我们很强烈地希望被认同、被关注。这是一对矛盾,如果可以调和,便少些寂寞。但现实中,我们不能奢望观者都看到深度。往往是越广泛的认同,背后越是寂寞,所貌似的调和,多是我们的妥协和自欺。我不相信有那么多人真的看懂了二王的好,我也不相信有那么多人真的喜欢丑书,二王和丑书,都一样是寂寞的。

640.webp (73)黄庭坚《砥柱铭卷》

有时候人们对同一件作品的“欣赏”,赞叹之词如出一辙,眼里所看到的却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其间有着很大的层次差别。据说在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同时见到维纳斯雕像的时候,希特勒更多地注视着维纳斯的眼睛,而墨索里尼的目光则聚焦在维纳斯的胸部。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雅俗共赏”其实并不存在,雅俗在共赏一物时,总是同床异梦的。我们如不能从表层面目的美脱离开来,就势必与偏见和浅俗同流,很难超越胸部审美的阶段。

我无意于对俗表示不屑,事实上,我们都在俗中,这一点,并没有多么难于承认。我们仅有的那么一点品位,也多半从附庸风雅开始,只是这附庸应该引领我们从俗脱开,走向更深的层次。

书法之美,同于大河之壮阔,加之茂林修竹而增奇秀,加之荒漠乱岗而见苍凉,要在各得其宜,其壮阔原不曾因此而有所增损。河水蜿蜒,周遭景致变换,以证书法之美富。而河流一贯,足见书史之汇通。我们有时候和旅行团里的游客一样,以好异尚奇之心在书史里寻幽探盛,惊叹于外在的种种景致,随波流徙,应接不暇,而于汇通无所留心。却不知千载之下,谜面更替而谜底恒常。也有时候,我们只知顺舟直下,虽免于循流而忘源,面对周遭变幻却全然无所触动,不知谜底虽旧,而谜面故当常新。

书者不断出谜,读者不断猜评。只愿大河之势永不消歇,我辈虽各有途辙,或能各得其宜,一任装点。若河非故道,或泛滥难收,汇通顿失,所美所富,必零乱无所归属,又将与他处景致有何分别!赞的声音,多指向景致面目,对一个人的书写,并无补益。汇通之处,各自用心,或者,为时不晚。

笔毫的末梢:锋,是笔力集中到达,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善用笔者,能使笔站起来以锋芒运使,这叫“立峰”,笔锋挺而健,有效得传达指腕的力量。在曲张之间“杀”入纸中,获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效果,如不能发挥锋的用场,单以笔腹扫顿按,笔画必质感薄弱,墨象虚浮。

 

       640.webp (55) 古人强调“用笔在用锋”,包含两个要求:

1、“立锋”行笔。作书是否有“笔力”全看一支笔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来,“立”着运使。清代蒋和说:“(用笔)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笔锋立得起来而不是偃卧平拖,才杀得入纸,才有“涩势”,写出来的线条如铸如刻,凝重,沉着。古人所谓“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如利镂金,长锥界石,仿兹用笔,坐进千里”(唐·张怀瑾)。明董其昌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处自处耳,又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这些都是甘苦之言。

 

640.webp (56) 640.webp (57) 640.webp (58)

 

“立锋”关健在善于利用笔毫的弹性,因势利导,更关系到功力,功力到时,虽极柔长锋羊毫亦铮铮作弹。初学者可能开始时体会不到锋端的弹力,锋立不起来,可用薄长如竹蔑一类柔而有弹性之物,做用力压下又竭力撑起的动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领会其运动的技巧,再运用到毛笔上,相信不难掌握。

 

2、“笔锋无处不到”。任何一点一画,从始至终,四面八方,都应是笔锋运走形成的。如写一点顿下后,须顿中有提,使笔锋走至原笔腹按下的位置,使笔力充分作用于纸面,如此方得收笔处坚实凝重的笔触。

刘熙载《书概》说:“张文史(张旭)书,微有点画处,意态自足,当知微有点画处,皆是笔锋实实到了。不然虽大有点画,笔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云!”“大有点画”指简单的笔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锋不立,笔画再大,也是笔腹形成的虚浮呆滞形象,而非锋端真力贯注的坚实笔质,细审王羲之行书诸帖,欧阳询行书,褚遂良《阴符经》,赵孟頫、文征明行楷书墨迹,无不如此。

 

640.webp (59) 640.webp (60)

640.webp (61)640.webp (62)理论上所说的笔锋的顶端,实际运用上,锋指的是锋端及笔毫近的那一段,再远些就是笔腰,笔腰是笔毫产生弹性的部位,也有不少书家惯用笔腰,如颜真卿等,“力点”常不在锋而在笔腰,腰一触纸即能弹走,所以顿重而能清劲。可惜很多学他的人,一顿即倒腰软无力,外形相似而神情大异。近代康有为,笔腹腰也运用得很精彩。

 

640.webp (63) 640.webp (64) 640.webp (65)

从学书的进程来说,初学者一开始就应努力练习立锋的本领,尽量以锋端运使。练到笔锋什么情况下都能弹起来的程度,则无论笔锋,笔腰、笔根、笔侧,无不能透纸背,就如武功高强之人无论拳、肘、肩、臂,全身各处,无一不能发力伤敌

书法对于中国人宛如性命,生死相随。从晋代战乱之时,王导仓惶过江也不忘把钟繇的《宣示表》缝在衣带之中,誓言“帖在人在,帖亡人亡”,到唐太宗指使萧翼骗取《兰亭序》真迹,临终又立下遗嘱,让太子李治把《兰亭》放入昭陵陪葬,再到黄炎培出借王羲之真迹给毛泽东,因过于贵重提前索要,被毛泽东评为“不够朋友,够英雄”的传说,书法与中国人的关系可用8个字来形容:言志明心,血肉深情。

640.webp (52)

观照中国文化的便捷方式

哲学家熊秉明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的核心”。应该说,中国的文字乃至书法艺术的特性,契合了中国文化的某种特质。从书法角度来观照中国文化,是一个比较便捷的方式。唐太宗李世民提倡王羲之平和淡泊、温柔敦厚的书风,既是出于初唐时期确立文化典范的政治需要,时也是个人的喜好。上至历代君王,下至普通百姓,书法都与之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书法是最能代表民族特质又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

老子崇尚的天人合一、阴阳辩证在书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阴阳相生、刚柔相济、虚实相间、计白当黑、“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等,这些书法中常见的矛盾关系,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原理。另一方面,儒家崇尚温良恭俭让的道德规范,影响着书法的风格品评标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体现出符合儒家标准的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形象。

实用文字的发展和作为艺术的书法的发展,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实用文字的发展讲求整齐简洁、美观规范,由繁至简;艺术则追求变化和特点。所以,一种字体在出现初期成熟之前,往往是艺术成就最高的时期。商周甲骨文已经是高度成熟的文字,至东汉末,书法的各种字体和风格样式都达到完备的状态,出现了一大批以书法名世而载入史册的书家,也出现了一批书法理论专著。这些理论不仅影响着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为绘画以及其它艺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字书写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领先并影响着其它门类艺术的发展,使得中国艺术从形成到发展始终注重意象化表达。中国画强调线条勾勒和书写性,正是书法影响力的体现。中国人对书写至始至终的情结、对书写特征的迷恋,在其他民族是极为罕见的。先哲许思园说:“书法为最普遍最实用之艺术,中国人审美修养,实基于此,因而陶冶成世界上最能鉴赏形式美之民族。中国之篆隶行草山水花鸟画幅,玉器与园庭布置,无上美妙。扬民族文化,必经恢复此艺术境界始,而其根本则在书法。”

640.webp (53)

表情达意的基本手段

半坡文化中,有作为装饰性的陶文。很多陶文是线面的结合,也有一些是用线勾描出来的。线条的形态丰富多彩,本身已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与后世书法的一些特征相当接近。

书法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是“书写性”,所谓“书写性”是指作品中笔触的运动感和连续性。中国书法就是把这种书写性发挥到极致的艺术。这种书写性在原始刻画符号中(包括文字的雏形和原始图画等)已有所体现。岩画中表现的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界的其它物象也是文字的雏形,后来演化为象形文字,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象形文字符号呈现的绘画形态美,也体现出原始先民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在人类发展早期是共同的特征,但在很多民族并没有得以延续,只有在中国的书法中得到充分发展至高度成熟,又贯通于绘画等其它艺术领域之中。郭沫若说:“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这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

中国人具有诗灵性,崇尚心灵自由的诗意人生。“书者抒也”(许慎《说文解字序》),“书,心画也”(扬雄),“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蔡邕)……书法艺术这种直抒心意的表达方式,非常符合中国人直觉感知世界的方式。因此,书法能通透地表达中国人的诗性心灵,成为中国文人表情达意的基本手段。

王羲之书《兰亭序》,记叙兰亭山水之美和集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感慨;颜真卿书《祭侄稿》于亲人罹难、“父陷子死,孤城围逼”的情况之下,借其文其书表达对叛贼的痛恨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书文辉映,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苏东坡于困顿之中书《黄州寒食诗》,“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寓忧患之意于点画之间,将抑郁却旷达之情倾泻于笔端……历代志士的家情怀无不体现在书法之中。

在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中,作为静态书体的篆、隶、楷书,用笔内敛平和,更多地表达一种静穆平和的秩序感;作为动态书体的行、草书,用笔跌宕飞动、变化莫测,追求犹如交响乐般的强烈节奏。这种节奏性在草书中发挥至极致,尤其是张旭、怀素的狂草,变动如鬼神,不辨端倪,对书法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表达在草书中合二为一。某种程度上,草书与原始刻符中体现出的人性本初有意无意的表达方式尤为契合。

640.webp (54)

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书法是古代文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明清文人追求所谓“三绝”——诗书画,近代文人要求做到诗书画印四全,还有所谓琴棋书画、书房四艺……这些对文人基本技能和素养的要求都离不开书法。书法在传统社会里一直都是文人士大夫的专利,既是书斋雅玩,也是必修功课。于读书治学之余,挥毫染翰,即可证经悟道,又可消磨时日。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古代君子立身的四个原则,也可看作一个层层递进、人生境界不断提高并最终升华的过程。为学始于立志,致力于道德,终于优游于艺术境界。只有依靠艺术达于“游”的神自由境界,才可体味如“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生大境界。

书法能表达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对力、气、韵、势、节奏的追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穿插、避让、担夫争道,又是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表现。张旭见公主担夫争道“而得笔法之意”,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自此草书长进”;怀素自述草书所得,“谓观夏云多奇峰,尝师之”;黄庭坚“于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以古人为师和以造化为师是书法学习的两条重要途径。师古人,就是学习历代积累的书写经验;师造化,是要参悟宇宙人生和自然万物之理,以技进道。

硬笔、电脑等新型书写工的介入,使书法的实用功能逐步弱,艺术的功能却得到发展。新时期持续不断的群众性书法热潮即是很好的佐证。书法在当下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强化视觉的表现力上,很多美术化因素融入进来,例如强调单字结构的造型,甚至出现极力变形夸张的方式,还有强调章法的构成,融入现代构成设计意识,甚至出现各种色纸拼贴等非书写手段来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这些尝试不管成功与否,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书法的表达空间,丰富了传统书法的表现形式。

宋代陆游有诗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雨后的春光下,明窗净几,铺毫展纸写上一通草书,闲情疏意,随纸斜行,不着意,不求工,写累了就晒晒太阳,细细地品鉴雨前春茶。这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快意人生!

 

写字,离不开“组合”这两个字,或者叫“搭配”、“配合”,都可以。要思考如何把线条配合在一起,这是就是结构。字与字的配合,也是有很多方法、规律可循的,王羲之小帖中选出几个例子,其中《初月帖》选5例,《得示帖》选1例,《远宦帖》选1例。总结了一下,发现大致有以下一些字与字配合的规律,每种规律各选一例。这些方法随处可见,细致读帖,会给我们很大启发,再一次燃起我们对书圣的景仰之情。

640.webp (44)

1、大小配合:这是常用的,随处可见。

640.webp (45)

 

2、轻重:这是一个整体的感觉,字形大小、笔画的粗细都可以导致轻重的变化。轻重变化也会形成章法的虚实变化。

640.webp (46)

 

3、断与连:断连会形成章法的顿挫、连贯节奏。

640.webp (47)

 

4、字形变化:字形的大小、方扁、长短等。

640.webp (48)       

5、远近:字与字的离,是有差别的,在王羲之帖中,经常出现,即使是怀仁集字的《圣教序》,细细观察,也明显存在,这可以形成章法上的虚实。

 640.webp (49)

 

6、角度变化:字的倾斜、倚侧,导致字的中轴线角度有不同程度的倾斜。

640.webp (50)

     

7、错位:字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上,这样会形成这一行形成曲线变化。

640.webp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