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望经典》(经典书法二十四品) 摘录——

● 一直向往着多元而有质量的书法评论局面,不仅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一出语并能贯通古今,也梦想常有独立的简介与智慧。

● 凭直觉告诉我,一个能享受相对安静、细心的人,他一定比别人更具有文化的耐心。正是因为书坛中还存在这些有文化耐心的人,使我对书法这个群体一直怀着一份崇高的敬意,因为可以从侧面看到一位书法家对文化的心形与态度。

● 静下来,才能持守文化的修养。

2

理论篇:

1. 《兰亭序》和他的经典作品一起构成了“帖学”的源头,同时也构成士大夫书法创作的审美范式。

2. 好的作品都是笔势与体势合一,形与势兼顾。

3. 当代书法为什么没有动人的审美力量,一方面整体社会远离了传统书法的审美记忆,另一方面我们脱离了大中对书法审美记忆与审美期待。

4. 《兰亭序》能这样长期被广大的民众所熟知,不是因为“雅”的力量而是因为“俗”的力量。

5. 王献之将连绵草书作为一种自觉表现方向,就有了一系列不同于王羲之的连带方法与形态。

6. 其实书法史上的很多记载也因个人之喜恶,随意增减,或抹杀事实。

7. 欧阳询的书法在当时行程统领的力量,主要是因为最大程度的遵循了书法审美的共性。

8. 在书法中审美共性的第一要素就是结字,字内空间的分布均匀,字形稳定、有序的,这是关键的因素。

9. 书法源于中华民族文字记载交流的需要,书法向艺术、向文化的发展,其根本的动力都源于文字交流的需要。

10. 文化的意义侧重于共性,而艺术更侧重与个性。

11. 可以说用笔是“情感表达”最直接有效的书法语言,而结字是“表达意象与意境”最为直接的书法语言,这两者之间各有所长。

12. 如果当鲜活的意象穿越了理性的把控,一种生命的气质就会从笔端中不经意的流露出来。

13. 楷书在长期的演化中,就是追求完整而独立的笔画形态,慢慢形成自身的书法语言与独特审美价值。

14. 线条的表现在书法表现中最贴近情绪,情绪的反映不是由结构得到释放,而是由线条来倾诉,线条成了抒情最直接的语言。

15. 通常我们把经典视为一种书写的典范加以神圣化,希望它具有不容侵犯的真实面貌。于是,一种对经典的依赖贯穿整个书法史的主体。

16. 我认为书法创作最终的目标不是形成一种稳定书法风格,而是有效的表达自己,表达多样的、高雅的审美。

17. 书法如果仅仅是线条的艺术,可能会让我们的书法在文化层面,在审美层面失去很多。这样的书写线条质量再好,点画形质再妙也只是书法技术层面的把握。

18. 晋唐书法因为有各自庄严的法度与俊朗的结字的笔调给人一种典雅、庄重、沉静、大气、雍容的感觉,我们常将这种审美规划为“晋唐风骨”,也将唐以前的这种书法审美称之为“古典之美”。

19. 经典就是对这些法度热爱与呵护的结果,也是先进文化与精英文化选择的结果。

20. 宋代书法给中国书法开启了另一种书法思想与创作的道路——意态之路,将形态与意境更完整与系统的表现出来。

3

批评篇:

1. 实际上从当代书法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书法家还远没有达到能够让经典释放更新的意义的能力。2. 一件书法作品假如只有几个读者的欣赏,那么再“雅”的审美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3. 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讲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个人审美理念和精神写照的结果。

4. 从文化传承的规律来看,只有富于共性的、主流的审美才能被大众所接受、所理解。

5. 当代书法家在形式空间追寻下,更想求得不同于主流审美的汉字空间,以期刺激本已麻木的汉字空间造型的感觉。

6. 当代有个性的书法家尽可能想逃离大众,而古代书法家更想真实的表达自己。

7. 有时我们总以为已经很深入地阅读了经典,有时一读就是一二个小时,有时在经年累月里都临写某一经典,但是有时我们还是觉得离经典太远,或者说从经典里头我们受到的启发太少。

8. 书法的技术,只是用来锤炼书写能力的必然手段,而非书法的终极目的。

9. 一种自觉,一种极致,只有极少数的书法家有这样的书法精神。在当代极致表达被演化为对猎奇和游戏的心态,与书法精神的表达无关。

10. 很多人认为书写技术是书法创作的核心,所以当代书法创作对于书写技术非常依赖,进而对于书写技术的崇拜,使得当代书法的创作走向了对经典技术的复制,或当代名家的技术复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非是艺术创作,而是技术生产。

11. 当代书法家在观察经典时,更多的视点放在技术与法度的传承上,他们很少将意见作品放到一个动态的书法发展时空里做联系性的观察,他们的眼里已看不到书写背后精神意蕴的体验。

12. 我始终坚信:一个漠视书写与个人精神相联系的书法家,是无法获得通往写意之路的信心和力量的。

13. 更具体一点,晋唐一体,晋指王羲之,唐指颜真卿?然两者正式因为有着极大差异的艺术表现方式,才得以散发各自的生命力。

14. 我发现当代书法家,很多人愿意在经典的结字伦理与用笔方法中获得规范的书写力量,这种陈旧的书法视点和静止的书法观念,看似把握住了书法核心本质,实际上持有这种观念的书法家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书写特色,表达出书写者的精神气质。因此:当代书法家几乎都在笔法上寻找突破口。

15. 真实的书写,总是起源于书法家对自己最熟悉的笔墨语言、经典体验、审美理解、情感起伏进行表达,也总是扎根于他自身的存在状态的,离开了这个联接点,书写就会流于虚假、浮泛。

16. 有人自认为书至晋唐而止的看法,目无唐以后书法,不能证明自己的眼光高,反而证明对深刻审美体认的粗浅。

17. 我们可以迷恋传统经典大草意境,但我们也要创造新的大草意境,文化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充满活力。

18. 很多的书法史学者在面对作品本身时无从欣赏,主要就是自我审美的迷失。

19. 自认为唐以后的书法不能学,并不证明自己的审美格调的高标,恰恰证明自己对书学理解的肤浅与审美见识的狭隘。审美可以有偏爱,偏爱就证明自己在审美的一端有特殊的敏感,但不能偏激否定另一端审美。

20. 我们认为一个书法家不能持续向前发展式审美转向,而是在某个创作高峰之后停滞或者迅速呈现“下滑”趋向,这只能标明这个书法家还不具备一个大家真正的素质。

21. 当代书法恰恰喜用各种对比强烈的节奏。用笔速度上求快,求快慢对比是一种时髦。一味的求快,常在纸面上留下疾速的动感线质,同时也使得当代帖学过于单一乏味。

22. 如果书法家不带着传统的印记而来,我们看不到精神和技术的来源,会让我们的欣赏无从安放。

23. 如果一位书法家仅仅还处于计较笔法、结字、章法等传统标准的学习,那么他永远只是一个学习书法的学生,而不是能用书法表达自己的书法家。

24. 长期以来又有多少带有自我心声的书法创作,没有一种超凡的书法洞见,多少的书法创作会有真正的艺术价值与书写的意义。

《草书篇》、《临帖篇》、《笔法篇》

下次发放

以上,均出自书籍《回望经典》

作者:董水荣

4

【如何购买】

点击下方链接

淘宝链接

商城链接

 

案上的花笺

笔下的墨痕

一个似梦,一个如云

汇在一起,便成了思念

无声、有声,一声、一百声

……

20160109100205958

何为?日常用纸,裁为小幅,小幅的纸,其名曰“笺”。纸张出现以前,用竹片写字,故“笺”字从“竹”“戔”声,戔是小的意思。笺纸小到什么程度?文献记载说是才容八行”,就现存实物进行测量,长约三十厘米,宽约二十厘米,这是一般经常使用的笺纸尺寸,现存实物按照传统规格制作,代代沿袭,不致有太大的出入。大于这个尺寸,即为大幅;小一些的,长约二十二三厘米,宽约十二三厘米的更为常见,是为小幅;再小的就是“便笺”了。

在素白的笺纸上写字,大小横直不便掌握,为了落笔分行有所参照,并使笺面匀称整齐,这就须印上边框、界栏、方格等等。这些,完全出于实用的需要,故而朴素无华

640.webp (6)

但是对于文人墨客来说,这似缺少了点雅兴。于是,单纯的边框栏格逐渐变出了诸多新颖别致的花样,制作出了图案式底纹,有规律地排列同一花纹,使之布满笺面,常见的有云纹冰纹等。古文人雅士更是自制笺纸,以标榜其高雅不入俗流。将素白的笺纸染上颜色、印上图画,笺纸就成为了“花笺”

“花笺”之名,古已有之,屡见于诗句言辞。南朝徐陵编《玉台新咏》序文中有“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之句;五代南唐时,欧阳炯为《花间集》作序,文中有“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之句。把经过了装饰美化的笺纸称作“花笺”,是几百年来已经被确定了的一个共名。

73b255bded4bf2271ef5bb6206b63168_orig

花笺的历史,至迟要从中唐时代的“薛涛笺”算起,至今大约一千三百年。薛涛制笺,全在染色,她染得最成功的,是一种很独特的深桃红色,这种颜色艳而不俗,备受喜爱,遂成标志,径称“薛涛”,一直流传,至今未绝。“薛涛”之外,还有一种叫做“松花笺”的,也是她的名作。“松花”容易被误认为是一种花样,其实不然,经过近人考证,可以确定它是一种颜色,又恰好与“薛涛”的深桃红成为对仗,即为“嫩松绿”

640.webp (2)

染色,对于纸性是有影响的,会使得它不再像生纸那样快速地洇透,于是用色笺写字可以行笔稍缓从容不迫。制作考究的色笺,染色之后还要经过一道“砑光”的工序,与裱画师傅最后往褙纸后面打蜡防潮的操作手法相似,用手掌大的一块卵石作工具,取其坚硬与光滑,用它在纸面上碾压摩擦,使之质地密实,表面平整。经过砑光的色笺,运笔不滞吃墨适中,写起字来格外舒服。

640.webp (3)

色笺诞生以后,颜色就迅速多样起来,元朝人著的《笺纸谱》记载,北宋时有一位谢景初,专门制作“十色笺”,其颜色分别是深红、粉红、杏红、深绿、浅绿、铜绿、深青、浅青,再加上明黄和浅云,共计十种,被称为“谢公笺”。宋代色笺,实物已不可见,但从现存的,后世继承古法染制的色笺中,还可以略窥一二。

640.webp (4)

其实,人们对色笺颜色的要求,并不会太多,大致十来种也就够了。人们更关注的则是画笺,那上面的花样可谓是多到不胜列举了!

画笺,根据推论,最早应该是手绘的,伴随着晚唐以后雕版印刷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手绘笺逐渐被取代。

木刻雕版水色印刷,是制作画笺的最基本的方法。木版水印的画笺,有实物可证,最迟当出现在南宋时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友南宋张即之“致尊堂太安人”书札一通,这大概是我们今天能够寻访的最早的画笺了!

张即之“致尊堂太安人”

南宋以后的二三百年间,花笺的消息比较沉寂,好像陷入停滞的状态。及至明末,花笺的制作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空前繁荣。天启年间,出现了吴发祥的《萝轩变古笺谱》;崇祯年间,出现了胡正言的《十竹斋笺谱》,这正是花笺日臻完美终于成熟的标志。

清朝初期,花笺套版彩印的制作技艺达到高峰,有的成品堪称“精妙绝伦”。清初制笺各家争奇斗胜,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李渔所制的“芥子园名笺”尤其引人注意,挂牌出售,且对盗版仿制者深恶痛绝,“誓当决一死战”,即是宣言,又是广告,很有点自我炒作的意思。

640.webp (5)

笺纸既要染色印花,又要往上面写字,期间必然产生矛盾,那么就只能作出必要的取舍,于是,就有了避让淡化

避让,即是把图案印在角落,写不着字的地方。第二种就是淡化,颜色淡化了,就不会抢了字的风头,淡彩浓墨交相辉映。

640.webp (7)

然而有些以色彩艳丽取胜的画,淡化以后不够鲜明也是遗憾,所以,大概从晚清光绪年间的画家王振声开始,他画的一些笺稿不再淡化,照原色印称画笺,只是题字和款识不用黑墨而用其他颜色。

475

从清末到明初,由于多位一流画家参与制作,画笺的制作又掀起了高潮,如清秘阁、荣宝斋、文美斋、朵云轩等,都出过上乘作品,可谓盛极一时

640.webp

欣赏了这么多漂亮的花笺,

大家有没有心动手痒

在如此精致的花笺上,

留下自己的墨痕

是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360截图20161024151006526

墨池 定制款花笺

来咯

2346445467782

6

墨池 定制款花笺 对开页瓦青款

▼​

纸性:半生熟
规格:26×41cm   每包20张

采用高档粉彩笺,制作精美,图案优美。适合小楷,小行草等的书法创作。

✦​

5

墨池 定制款花笺 红八行瓦青款

▼​

纸性:半生熟
规格:22×45cm  每包20张

采用高档粉彩笺,制作精美,图案优美。适合小楷,小行草等的书法创作。

✦​

5

墨池 定制款花笺 红八行复古款

▼​

纸性:半生熟
规格:22×45cm  每包20张

采用高档粉彩笺,制作精美,图案优美。适合小楷,小行草等的书法创作。

怎么样,

有没有一种挠心的喜欢?

那还犹豫什么,

快点下单购买吧!

☟​

商城链接

淘宝链接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1

和宋贞题城南草图原韵

门外风花各自春,空中楼阁画中身。

而今得结烟霞侣,休管人生幻与真。

送2

春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1234

断句

  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送3

为了纪念弘一法师

诞辰136周岁

墨池学院展开了

首次书法专题公开课

薛明辉老师主讲

 

 薛明辉 

13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河南省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书法作品先后20次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各项展览,作品和文章散见于《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法》等专业报纸刊物。创作的歌曲《漫天花雨》《爱是什么》《嵩山挑夫》等曾获五个一工程奖。

 首次书法专题公开课

来咯

详情点击查看

1111

弘一法师

人生际遇

书法形成

书法赏析

将在10月23日与您准时相约

不想错过的就

点击购买

公开课入场券

为了纪念弘一法师诞辰

弘一法师定制镇纸 红檀木款 7.5折

弘一法师定制镇纸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123

林妹妹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可见她总是心事重重;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可见她总是细腻善感。这样的眉与目配合在一起,该是何等的清丽而凄美

林妹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这是她的真性情,她傲岸不驯,个性自由不羁,却因为身世不得不压抑自己,才造成了她的多愁善感,她的一首《葬花吟》充分表明了她的全部内心。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webwxgetmsgimg (1)

林妹妹才情高,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不在话下。

提到林妹妹的字体,就只有她帮宝玉写作业,大家都帮着写字帖,唯独她是模仿宝玉的笔迹写蝇头小楷。写过毛笔字的都知道蝇头小楷有多费功夫,更难得的是她对宝玉满满的爱意啊。

1acdc25ebbac970b1e6af9623eeb0b8b

记得八十二回里写道“黛玉微微的一笑,因叫紫鹃:“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二爷如今念书了,比不得头里。”就是说以前给宝玉的茶不拘着什么,现在长见识了得配好茶了才给上自己的体己茶。林妹妹是姑苏人,自然喜欢龙井,她的性情也真符合绿茶干净清爽

林妹妹的专情是最打动我的地方,多少次了,一读到那两句“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都会泪崩,专情亦是两情相悦,世间最美好的,莫过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有中有,揭下林妹妹的窗户纸给你当信笺

花草茶叶宣纸

中有

中有

深情不可辜负

细细品味

IMG_1757冯错老师试用

IMG_1758

webwxgetmsgimg

墨池 花草茶叶云龙皮纸信笺 红花款

尺寸:69*34CM

IMG_1763冯错老师试用

IMG_1764

IMG_1765

墨池 花草茶叶云龙皮纸信笺 茶花款

尺寸:69*34CM

IMG_1767冯错老师试用

22

IMG_1769

墨池 花草茶叶云龙皮纸信笺 茶叶款

尺寸:69*34CM

IMG_1772冯错老师试用

IMG_1773

IMG_1774

墨池 花草茶叶云龙皮纸信笺 青丝款

尺寸:69*34CM

分割

IMG_1755

花草茶宣

书法与茶的完美结合

手工制浆

植物纤维

清新美观

天然清香

感受咫尺间的淡雅芬芳

今天

了吗

✲商城链接✲

✲淘宝链接✲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宋朝写字最出名的数“苏黄米蔡”四大家,“米”就是米芾(fu,草木茂盛之意),因为办事二百五,人送外号“米颠”。除了有点儿癫狂外,米芾还有恋物癖洁癖。不过这个神经兮兮的家伙是一全才,文辞字画金石器玩无所不好无所不通,而且为了自己喜欢的这些玩意儿,坑蒙拐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5

糊弄长官,上班就跟玩一样米芾六岁的时候,每天就读律诗上百首,而且过目不忘。米芾的老娘据说是一高级妇产科大夫,进出皇家专门伺候阔太太。有了这层关系,加上少年天才,米芾成年后被破格提拔为公务员。虽然吃上了公家饭,但米芾脾气太各色,谁也不敢放心让他办什么事,所以米芾一辈子就是东混混、西跑跑,没干过什么正经事。和别人不一样,米芾对当官一点儿都不感冒,他反正也想好好干活,对分内的事情从来就是吊儿郎当。米芾在江苏涟水当地方官时,离安徽灵璧很近,灵璧出产的灵璧石是有名的玩石,正是米芾所好。米芾不正经上班,到处搜集灵璧石,然后整天躲在画室里赏玩,一进画室就一天不出来,连到单位打卡签到都不去。

13

领导杨杰跑到米芾那儿说,你小子什么意思,不想干了是不是?米芾不回答,从袖子里拿出一块玲珑剔透的灵璧石给杨杰看:这样的石头怎么能不喜欢?杨杰不理他。米芾又拿出一块来,杨杰还不理。米芾最后拿出的一块有鬼斧神工之妙,还是那句话:这样的石头怎么能不喜欢?杨杰再也忍不住了:不光你喜欢,我也喜欢。一把抢过石头,出门上车就走。

不是所有领导都像杨杰那么好糊弄。米芾曾经负责过漕运,上司张励对他的玩世不恭很不待见,想起来就拎他来训一顿话,弄得米芾非常不爽。不久大奸臣蔡京当了宰相,米芾和蔡京关系很铁,就悄悄派人到京城,请蔡京把自己的职务调成跟张励平级,蔡京一切照办。

米芾拿到任命书,兴冲冲地连夜亲自动手做了一张新名片,凌晨就咋咋呼呼地冲进张励的办公室。张励吃惊不小,不明白出了什么事。米芾把自己的新名片给张励,说以后咱就平起平坐了。张励这才回过味,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米芾走后,张励才跟旁边人说:米芾这小子浑身都是毛病,今天在这里大发作了。

洁癖严重,洗手不用毛巾擦米芾有严重洁癖,平生从来不用别人用过的东西。他曾经当过太常博士,负责皇家宗庙的祭祀事务,祭祀时穿的标准工作服他当然嫌脏,就玩命地洗,连工作服上的花纹都被他洗掉了。因为这个,米芾受到降职处分。米芾身边总放着水,动不动就要洗手,而且他洗手跟别人大不一样。过去没有自来水,洗手只能用盆接水。米芾嫌用盆不卫生,自己发明了自来水:他让人用一个银壶往外倒水,自己就着流水洗手。洗完之后,米芾两个手互相拍打,一直到手干了也不用毛巾擦。那时候还没有显微镜,米芾居然能知道毛巾上细菌多,真是天生当卫生部长的料。

16

没谱的是米芾挑女婿也按着自己的洁癖来。上门求婚的人里面,有一个南京人叫段拂,字去尘。米芾一看就高兴了:已经拂过了,还要再去一下尘,绝对是讲卫生先进个人,这真是我的女婿。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这个人。

周种跟米芾关系不错,知道米芾的德行,凡是米芾看中的东西,由着他拿走。一天米芾跟周种说:我得了个砚台,品相非凡,简直不像人间的东西。周种没当回事:你老吹自己是鉴定大师,收藏的东西却有一半是假的,就是能说大话,你敢让我看看这砚台么?米芾就从箱子里往外拿,周种知道米芾的洁癖,于是连忙去洗手,米芾见周种这么懂事也挺高兴。

18

砚台一拿过来,周种就没命地夸奖,又问:不知道用起来怎么样?说完就叫人拿水来磨墨。水还没拿过来,周种等不及了,就用墨沾上口水开始磨。米芾脸色一下就很难看了:你老兄刚才还挺爱干净的,现在怎么这么不讲究?这砚台脏了,我不能用了,送给你吧。周种以为是开玩笑,想把砚台还给米芾,可米芾说什么都不要了。

不顾形象,为收藏不惜耍赖米芾不怕影响形象,所以很多别人干不出来的事,他说做就做,一点儿也不费劲。宋徽宗请米芾写字,让他用自己的专用文具,米芾一边写一边就看上了宋徽宗的端砚。写完后,米芾抱着那个砚台说:这个砚台被我用过了,哪还配让领导用啊,您换一个吧。皇帝一听大笑,这明摆着是敲竹杠,还挺会说话,就把砚台送他了。米芾乐得手舞足蹈,抱着砚台往外就跑,砚台里剩下的墨汁都洒到衣服上了,而他却一点儿都不在乎。皇帝回头对旁边的蔡京说:这家伙名不虚传啊。蔡京说了句大实话:米芾这样的主儿不能没有,但有了第二个就受不了了。

22

米芾擅长伪造别人的字画,水平高得可以乱真,然后用伪造的把真的偷换过来。有人卖唐朝画家戴嵩的牛图,米芾不肯买,把画借来说要看几天,然后临摹了一张假的还给别人。过了几天,那人拿着假画回来要他归还真的,米芾不觉得不好意思,还挺奇怪:我造假水平还不到家?那人告诉他:原画牛眼睛里看得见牧童的影子,您造的这个没有。

21

米芾虽然糟蹋苏轼的字不行,不过他还是愿意要。苏轼路过,米芾请苏轼吃饭,苏轼到了,米芾安排一人一张桌子,上面放了好笔好墨和三百张纸,菜放在旁边。苏轼一看就明白了,两个人每喝一杯,就写几幅字,快得两个磨墨的书童都有点赶不上。到晚上酒喝完,纸也全部用完了,两个人各自拿了对方写的字开路。

坑蒙拐骗

不信

个

什么都可以骗人

写字骗不了人

米芾作品欣赏

结果究竟

问号

米芾作品欣赏

6《临沂使君帖》,纸本,纵31.4厘米,横25.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芾顿首。戎帖一、薛 帖五上纳,阴郁,为况 如何?芾顿首。临沂使君麾下。

此帖头二行以行书写出,将要言之事交待清楚,至第三行“如何”开始变为草书,连绵而下。第四行为受信札者,故空约一行位置,此虽为格式如此,客观上却形成了丰富多变的章法。

7《韩马帖》,纸本,行书,纵33.3厘米,横33.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芾顿首启:前日幸披晤。即日起居冲胜。韩马预借三五日,节中数贵游宴集处使之赏玩如何?忝亲契敢尔。过节面纳也。谨奉启,不宣。芾皇恐。寺丞仁亲阁下。

8《惠柑帖》,纸本,纵22.7厘米,横33.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芾皇恐。蒙惠柑,珍感、珍感。长茂者适用水煮起,甜甚。幸便试之。余卜面谢,不具。芾顿首。司谏台坐。

9《淡墨秋山诗帖》,纸本,纵29.1cm,横31.9cm。

释文:

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此帖书自作七绝一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使转灵动,结字端妍,结态造势宽展肥美,精神饱满,无款印。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此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幅钤有清代安岐及乾隆、嘉庆内府鉴藏印多方。收入清宫旧藏《米芾诗牍册》。

 墨池之前连续推出

米芾书帖临创专用纸

大家用得怎么样

用完了?

动

淡定!

米芾书帖第三波

重磅来袭

有真相哦

IMG_1696

IMG_1697

IMG_1699

墨池 米芾书帖临创专用纸系列之临沂使君帖

尺寸:34.5cm×34.5cm

IMG_1700

IMG_1701

IMG_1703

墨池 米芾书帖临创专用纸系列之韩马帖

尺寸:34.5cm×34.5cm

IMG_1704

IMG_1705

IMG_1706

墨池 米芾书帖临创专用纸系列之惠柑帖

尺寸:34.5cm×34.5cm

IMG_1708

IMG_1709

IMG_1711

墨池 米芾书帖临创专用纸系列之淡墨秋山诗帖

尺寸:34.5cm×34.5cm

图片1

IMG_1713

眼见为实

欢喜吧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

我的书法

米芾书帖临创专用纸

还不快到碗里

商城链接

淘宝链接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代书法几乎少有学术意义上的作品鉴赏,相关鉴赏工作几乎无法介入到书法批评系统中。这从专业的学术报刊中可以看出来。事实上,从事当代与古代书法作品鉴赏所面临的问题、工作心态及操作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我们将当代书法鉴赏作为一个独立的论题提出来,应该说既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又有学理上的可能。

我同所有评论作者一样,企图在对当代书法作品的确认和思考中寻找到维系书法作品价值的通道,以此获得对当代书法作品有效的评价和价值判断,进而带动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思考,让书法批评与书法创作结合得更紧密一些。

在对书法创作进行复杂而隐秘的分析中,我不敢说批评家要成为书法创作的引导者和规范者,但是至少要有有价值的追问,从而能使读者(包括书法作者自身)更自由地阅读和选择。当代书法作品的鉴赏作为当代书法批评的组成部分,我想应该充分予以关注和思考。

说实话,当代书法作品鉴赏隐含一个需要提出来的问题——当代书法作品是否需要鉴赏。回答总让人沮丧,因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是,鉴赏的对象应当是经典、是名作。

那么,当代书法作品有无经典可言呢?这就看各人对经典的定义了。

如果把经典看作是经过时间的沉淀与选择的结果,那么当代书法就是缺少时间的沉淀。如果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经典,经典是一个时代的精品,那么精品的遴选标准是什么?目前书坛有人抛出“当代书法作品垃圾论”和“书法全面复兴”两种论调。

如刘正成在《当代书法篆刻获奖者作品点评》序言中明确指出:“当代书法的总体水平,超过南宋、明初和清代而接近晚明和北宋。要说明的是,水平是很难量化的,特别是个别杰出书家的特有文化艺术价值更难估计与比较。”当然,在当代书法经典的遴选中,不同的批评家推出的精品系列也有相当明显的差异。这在古代作品经典选择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人们有理由问什么是经典、书法作品经典应由怎样的途径来确认。再冷静地思考,传统的经典是如何形成的?对传统经典,人们为什么乐于接受而几乎不加审问?人们在这样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上遇到了麻烦。人们之所以缺乏思考,是因为经典从来都是先验的,不证自明。经典与其说是一个有关作品价值的说法,倒不如说是一个时间性的范畴。

在普通的书法作者看来,当代书法研究本身就不是学术,无法从学理上予以规范,没有固定的研究对象。书法史研究划分的依据一般以时间为标准。当代的书法研究该从哪里开始,又在哪里结束?严肃的书法史作者总是坚持这样的看法:经典的确认需要一个漫长的反复筛选、沉淀、检验的过程。这恰恰是当代书法研究所无法承担的。因此,从当代作品中去指认经典一直是一个冒险的工作。也许三五年之后,你所指认的经典被人们怀疑,甚至遗忘和搁置。这让人们倍感尴尬和恐惧。

也许,人们应当更新观念。既然书法史可以重写,经典也就不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对历史、对经典的认识,很大程度是受自身时代文化的影响,所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实,书法史上一次次的复古运动都有不同的复古内涵,对经典的争论也从未间断。前些年不就有关于哪个是“天下第一行书”的争论吗?

陈传席对颜真卿的《祭侄稿》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情感抒发的力度与王羲之的《兰亭序》进行比较,认为《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因而引发了一系列经典观点的碰撞。其实我们应该将书法经典看成是一个相对主义而不是绝对主义的概念。不过,这种心平气和、宽容大度的立场在鉴赏实践中往往不容易达到,因为我们不能没有经典。能想象经典不再经典吗?显然不可能,那会使人们陷入空虚的无所凭依的状态中。

我们没有了源头,没有了范本,没有了依傍,就无法接续自己的审美活动,甚至我们自身的文化、知识、审美经验都一下子变得一文不值。所以深究起来,问题其实不在经典本身,而是在经典如何被确认。我们说书法作品的经典诞生于时间,但这只是个表象的问题。若要揭示这种背后的运作机制,那么最简单而直接的答案就是经典来源于人们对经典标准运用的结果。

如果说传统经典与当代经典在确认的权威性与通用性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别,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乃是因为它受到了多重标准的确认,那么每个时代内部都存在不同的价值体系,每个时代又在这些不同的价值体系的冲突与碰撞中形成共识和妥协,从而或显或隐地产生一些大体一致的趋向、风格和趣味,于是有了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等时代风格明显的作品气息。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验越具有普适性,它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种普适性来自作品对人性深层次的挖掘,因为人性的层次越深,共性就越大。它又来自作品所提供的信息与人类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所以,书法作品表达与人类相关知识的多少往往也构成它能否成为经典的要点。普适性也来自对人类生活历时性的把握,因为人类具有一种延长自身心理的向度。最后,普适性还来自作品审美体验的独特性,来自对人类认知世界的潜在模式的把握。

所以说,“普适性”既是一个共时性的概念,又是一个历时性的概念。普适性自身也是一个变量,在不断地充实、不断地扩展、不断地变化。因此在某一时期与人们处于共时性状态的书家作品,在当时也许未获得经典性地位,在他们身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才成为经典;而有些书家作品,譬如“馆阁体”,在共时状态时蔚为时尚,却在其后的岁月里未获得经典的殊荣。当然,对于清代“馆阁体”的认识,我们有更多说明它不能成为经典的原因,比如对法度的固守,比如只是举子应试的一种标准书写。

在这里,对经典与时代的关系可以用邱振中的话来说:“每一位未来的书法家都与他的同伴一样,学习这个时代通行的方法、技巧和风格——包括执笔姿势、范本至书写节奏等一应细节,作为创造未来伟大作品的第一步,这个简单的事实对中国书法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这种艺术与每一时代的知识者——并通过知识者与整个社会——建立了异常亲密的联系。”也因为有这种联系,批评者才能与广大的作者群与读者群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认识,从而有一个自觉的价值判断。

只是当代书法恰恰无暇从容地从这一历时性的普适性角度来确认它的经典。当代作品与读者共处于一个时态、文化氛围和价值系统之中,这种近距离的关系实际上是极不利于对作品本身的价值或可能具有的价值给予认识和定位的。如果一个社会处于长期的稳定结构之中,传统得以正常、自然地延续,那么读者与作品也许会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关系,特别是鉴赏与创作都会在传统的惯性与制约下保持相对一致的审美倾向。

要是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的价值系统、语言方式、文化方式都处于变化和重组的状态,那么鉴赏与创作的关系就会处于不稳定的随机状态中。这不是指鉴赏与创作的关系疏远了,而是指我们几乎无法寻找到一个大家都认同的标准。当然,一个思想开放的时代、信息科技的时代、审美多样化的时代,统一的标准被打破,没有共同的标准,又怎么会有共同的经典呢?在这里,我们必须承认审美与功利的区别。

距离导致审美,这是一个旧识了,但旧识往往是轻易不能违背的基本常识。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大家必然会关注作品能否经受得住时间的淘洗,但这谁也不能保证。鉴赏与批评又好像没有理由让眼下人们关注的,尤其是主流文化关注的作品榜上无名。也许在这种方式操作的开始,操作者就无奈地意识到自己必然要受到怀疑,乃至他们的工作最后会是徒劳的。

来源:《中国书画报》

少珂的印象—我以为这个年轻人不可限量!

by齐玉新

当七零后刚刚成熟,不知不觉间九零后就已经开始在书坛攻城掠地了。山东的高少珂求学于哈师大书法专业,在校期间就已经不断入展国展,其中在cctv的电视书法大赛上,与诸多书坛高手角逐,过关斩将,以弱冠之年龄杀出重围而获奖,这实属不易。

他的行草书得东北雄强之气,大开大合,水墨淋漓,具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挥洒之气,勃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气象,也可见其在传统经典中浸淫的汗水。

他的篆刻依然走豪放路线,无论大印小印,方寸之间用心良苦,从玺印、汉印中汲取营养而辅以自己的艺术天分和才情,纵意张扬而又拿捏有度,有着尽精微致广大的意象。

今年,他又屡屡入展国展,如此年轻,有如此厚实的传统功夫和良好的艺术天分,假以时日,我以为这个年轻人不可限量!


【高少珂作品欣赏】

9df86c5 f1c5a03 7ac8aaa 52ef877 812bfe4 c6db111 c542c94

微信截图_20161019171739
 高少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青少年书法报》编辑委员会委员,民进黑龙江省开明画院理事。作品10余次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并有获奖。40余次参加全国各级展览并有获奖。

高少珂墨池公开课上线中,首次听课只需1元

32147595691658052

点击进入:首次1元

点击进入:公开课入场券

天姿凌轹未须夸,

集古终能自成家。

一扫二王非妄语,

只应酿蜜不留花。

这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王文洽对米芾的评价。如果说米芾最早是以“集古字”、学前贤而走入书坛的话,那到后来“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之时,他已是一位入古出新的大师了。

b3119313b07eca807e1044f4952397dda144838f

米芾在晚年所作的《自叙》对自己学书经历是这样描述的:

余初学先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小字,大不取也,大不取也。

97139195138379449

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852856756003472411

由此可见,米芾书法艺术成就的取得,是与其向古人广泛学习和自己刻苦修炼密不可分的。专攻米芾书艺研究的著名书法家曹宝麟在《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中称:“米芾对古人技法的深刻理解,得之于持之以恒的揣摩临习。古来没有任何一个书家,可与元章的精勤相敌。”其子米友仁在米老的一件书跋中也曾写道:“先臣芾所藏晋唐真迹,无日不展于几上,手不释笔临学之,夜必收于小箧,置枕边乃眠。”

121570065500600226

米芾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而尤以行草书见长。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在当时就被同为“宋四家”的苏轼和黄庭坚大加赞赏,后世更成为文人学者临摹研学的对象。黄庭坚称赞其书法:“如快剑阵,强弩射千里,所挡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可见其笔力惊人。米芾能诗擅文,又取长于各家各派,故“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在书法理论上也有着较高的成就。他对于书法的用笔、布局以及整体风格,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与体会。米芾的用笔、布局的特点主要在于富于变化

144432050805261177

在布局上,其在《海岳名言》中云:“石曼卿作佛号,都无回互转折之势,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张颠教颜真卿谬论,盖字自有大小相称,且如写‘太一之殿’,作四窠分,岂可将‘一’字肥满一窠,以对‘殿’字乎!盖自有相称,大小不展促也”,“余尝书‘天度之棍’‘天’‘之’字皆四笔,‘废’‘觏’字多画在下,各随其相称写之,挂起气势自带过,皆如大小一般,真有飞动气势也。”从中可以看出,米芾认为字体大小应符合文章的结构和情境,不能千篇一律

483864668097090869

而在用笔上,米芾自称“刷字”,即善于在转折和顿挫之中展现出其豪迈的气势与张力,有时极为流畅,有时又一波三折。写大字时容易露拙,因此要像写小字那样精细,一笔不苟;写小字时容易马虎,故要像写大字那样有气势和气韵。米芾在用笔上更倾向于侧倾,虽是中锋但却在转折顿挫中一波三折,给人以“八面出锋”的动态美感,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二字,体现了米芾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心、尽势、尽力

米芾作品欣赏

米芾 《竹前槐后诗卷》,亦称《致希声吾英友尺牍》、《非才当剧帖》。 行书。纸本。纵29.5厘米 横31.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米芾《竹前槐后》,亦称《致希声吾英友尺牍》、《非才当剧帖》行书纸本29.5cm×31.5cm,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芾非才当剧,咫尺音敬缺然。比想庆侍,为道增胜。小诗因以奉寄。希声吾英友。芾上。竹前槐后午阴环(改繁),壶领华胥屡往还。雅兴欲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闲。

此为致希声书札。内容为一尺牍并加一首七言诗。希声氏黎錞字,时錞致世居汴京,实捐馆前一年也。米芾元佑七年初夏始为百里之长,“非才当剧”,词谦而喜在言外,诗中亦不无闲适满志之情。后有人谓“英友”为“英年之友”,不能为老人。但米芾称贺方回为“人英”时,贺亦不在“英年”,故未可以今义范古人也。

“十客具”疑为泛称。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一云:“韩持国(维)为守,每入春,常设十客之具于西湖,旦以郡事委僚吏,即造湖上。”则十客之具当为盛筵矣。

米芾《烝徒帖》,纸本,行书,29.9cm×31.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米芾《烝徒帖》,纸本,行书,29.9cm×31.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芾烝徒如禁旅严肃,过州郡,两人并行。寂无声,功皆省三日先了。蒙张都大、鲍提仓、吕提举、壕寨左藏,皆以为诸邑第一功夫。想闻左右,若得此十二万夫自将,可勒贺兰。不妄、不妄。芾皇恐。

米芾《盛制帖》,行草书墨迹,纵27.4厘米,横32.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约元丰五年米芾《盛制帖》,行草书27.4cm×32.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盛制珍藏荣感。日夕为相识拉出,遂未得前。见寒光之作,固所愿也。一两日面纳次。黻顿首。天启亲。

此帖为米芾致友人蔡肇(字天启)尺牍之一。小行草笔势飞动,形态曼妙;“天启亲”三大字则一气呵成,淋漓痛快,充分表现了“刷字”的艺术特色。署款用“黻”而未用“芾”字,可证作于米氏41岁之前。

该幅钤有明代项元汴,清代梁清标、王鸿绪及乾隆、宣统内府鉴藏印多方。裱边有明代董其昌题跋:“米老此尺牍似为蔡天启作。笔墨、字形之妙,尽见于此。”收入清宫旧藏《米芾诗牍册》。

寒光帖米芾《向乱帖》,又称《寒光帖》纸本行草书27.3cm×30.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向乱道在陈十七处,可取和,及未?寒光旦夕以恶诗奉承。花卉想已盛矣。修中计已到官。黻顿首。

此为致蔡肇书札。《向乱帖》是米芾四十一岁以前书写的。此帖书法与一般常见的米字略有不同,其行笔时提处细若丝发,圆润遒劲,按处中锋直下,沉着不滞;结字因势生形,行间丝带连绵不断,熟而不俗,险而不怪,欹正相生,出乎自然。

米芾行草书《戏成诗帖》,又称戏成呈私谏台坐诗札;呈私谏台坐诗;岳麓诗帖,翰牍九帖之九纸本,纵23.9厘米,横34.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米芾《戏成诗帖》,又称戏成呈私谏台坐诗札》《呈私谏台坐诗》《岳麓诗帖纸本,行草书23.9cm×34.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戏成呈司谏台坐,芾。

我思岳麓抱黄阁,飞泉元在半天落。石鲸吐水(点去)出湔一里,赤日雾起阴纷薄。我曾坐石浸足眠,时项抵水洗背肩。客时效我病欲死,一夜转筋着艾燃。(下注:关漼)如今病渴拥炉坐,安得缩却三十年?呜呼!安得缩却三十年,重往坐石浸足眠。

昨个,墨池给大家推荐

米芾书帖临创专用纸

还喜欢吗?

20160104613366671

觉得不够

没关系,

米芾书帖第二弹

来了

来了

来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1

墨池 米芾书帖临创专用纸系列之《竹前槐后帖》

尺寸:34.5cm×34.5cm

5

墨池 米芾书帖临创专用纸系列之烝徒帖

尺寸:34.5cm×34.5cm

2

墨池 米芾书帖临创专用纸系列之盛制帖

尺寸:34.5cm×34.5cm

4

墨池 米芾书帖临创专用纸系列之向乱帖

尺寸:34.5cm×34.5cm

3

墨池 米芾书帖临创专用纸系列之戏成诗帖

尺寸:34.5cm×34.5cm

360截图20161019153524264

激动

开心

兴奋

心情是不是已经无法言语啦?

483c640f99e42a1b0a062

淡定

还是开始静下心

练字

❖ 商城链接 ❖

❖ 淘宝链接 ❖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