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名展(墨池二维码)

【墨池&中国书法网 全国中青年书家30人提名展】

周云平

周云平近照01

周云平,1971年生于四川自贡,现居苏州吴江,就职于苏州市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好草书,先后师从李双阳、王厚祥,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性书法展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吴江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云平川人也。学美术出生,未见其画,多年来他却更痴情于书法,似乎他更钟情于草书,准确的说是醉心于大草!书人说:“篆隶楷是练工夫,行草是练才思,那么大草、狂草演奏的便是才情了”!云平做人、为艺善于思考,不盲从、不随波。对于自我的笔墨道路,自有一番自省的思悟。在立足草书学习与创作的同时,他更多的关注“五体兼修”篆籀笔法统领下的书写!可见云平已经在路上,路上是川蜀的奇崛与江南韵雅。智慧的相融相生,秉承经典,塑造属于自我生命的笔墨世界,才是云平未来书法人生的课题与梦想!

——李双阳


云平居江南,大草能写出如此雄壮是难能可贵的。草书就一定要雄壮吗?当然不是,但对于写草书的人来讲,不管你最后喜欢什么样的风格,在他学习的相当长的时期之内,是要认真壮其气节和强其骨力的。此外,云平在书写气势的同时,还能把线写的扎实厚重,是其功力好,也说明他认识的境地。

——王厚祥


 布白空间调度着大草的意境

——周云平近年来的大草朝向

 by/董水荣

大草章法的空间把控,关涉一个大草书家的创作观。书法家有怎样的空间布白观,他的作品就会有怎样的表达追求和精神视野。

这一层次的追求,必须立足于坚实的控笔能力。这一点周云平下了很大的功夫。他的书法理念前几年也是比较保守的,坚守用笔之法,对各种用笔方式与各种不同的线质相对应的因果关系做了很多细致的分析。所以对什么状态下的笔锋与控笔动笔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线质效果,有了很多理性的把握。如果仅仅是将线质写扎实,就能写好大草,那么会离大草的精神相去甚远。

周云平草书《杜荀鹤〈送友人游吴越〉》234×53cm

这两年来,其实周云平已经遇到了这个问题。关乎大草的内在精神,看来远远不止笔法的问题。不同的空间布白,布满了各种审美图式差别;不同的速度节奏与力度节奏交织着相当丰富的精神状态。草性、草意、草境等等这一系列的表达,都指向空间变化,获得的内在书写体验。

很显然大草的空间布白与用笔相依相生。特别是大草,在较为快速的用笔推进过程中,空间变化也因此一一呈现。所以如果有了很强的用笔调控能力,就有自如的书法语言表达。

周云平草书《方干〈松江驿〉》234×53cm

周云平在书写瞬间的结字能力也很强。他可以在快速的运笔过程中应情、顺势调度着字形。对一位优秀的大草书家还是不够的,关键这种调度会带来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最终还得系统从大草的空间布白中探得消息。

周云平终于对空间布白这个大世界开始饶有兴致的探索。

HyperFocal: 0

这种探索从单字的草法,在经典的大草有何变化的可能。一本厚厚的草书大字典,一个同一草法的比较,不是记草法的基本功,而是细察草法的由空间调度出来的美感与传承的关系。这是相当专业的做法。

草书大字典听他说已经细看了几遍。当然不仅于此,下一步还将历代大草就某一局部做空间变化的分析,将由小至大的获取丰富的审美图式,以此形成丰富的大草表达语言。 

周云平草书《柳恽〈江南曲〉》234×53cm

我一直认为大草的布白空间也是一种草书的伦理,它主导着大草意境的调度。

大草的布白空间,它与个人的精神际遇,关乎到大草的想象力。所有大草的经典不是贡献出大草的笔法,而是贡献出了大草的不同的意境,才有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才有夏云变化等等经典审美图式和意味。

周云平草书《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因此以审美、个性、精神为主体的空间布白,重在呈现大草语言图式的丰富可能性,重在书写人性精神的复杂感受。它反对单一而重复的空间,也反对做作摆布的空间。实际上大草的空间终是精神境地的一面镜子。

相信周云平在大草书写的途中,会在空间布白中获得更大的质地飞跃。


当激情碰上韵致

——小议周云平草书创作

by/庆旭

说周云平草书创作的可贵是因为他不光看到当下流行草书或草书流行的范式的表面,而且更深一层地感受到草书书写、草书的艺术理想与自身的契合之处,那个点找得很准。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三四年前的周的草书在表现激情,滔滔不绝的激情。

现在的草书当然还有激情,但是方式有变。

周云平草书《毛泽东〈长征〉》180×48cm

早先的激情过于浓烈、直白,钟情于较多的大线、方线、块面线,现今被更多柔韧、连绵的圆线取代,更多地考虑到线条的内里,线条的质感也愈加丰富,韵致因之多了起来,这显然得力于旭素经典的滋养。得力经典者,必有持续发着的后劲,必有豁然开朗的可能,如此“方可绍于古人”。

反观历史,放眼当下,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很有些时候,会在一个特定的时段、因特殊的机缘涌现出大量的能书者,但终归更多的逃不过昙花一现的命运,过滤到后期站稳脚跟者无几。因素固然多种,但根源还在于缺少反思,不断地反思的修正、协调、融通的素质。



♦ 作 品 欣 赏 ♦

周云平草书《毛主席词卜算子•咏梅》180×48cm

周云平草书《倪瓒〈同里诗〉》234×53cm

未命名

周云平草书《宋代咏吴江诗三首》138×34cm

周云平草书《颜真卿〈登平望桥下作〉》234×53cm

周云平草书《咏吴江诗四首》234×53cm

周云平草书《张翰〈秋风歌〉》138×69cm

周云平草书《赵时远〈莺脰湖〉》234×53cm

周云平草书《楚辞句钞》138×35cm

周云平草书《正气歌》180×48cm

周云平草书《左思〈咏史〉》276×35cm

- END -

640-25黄庭坚书《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草书卷。据明代书画家沈周考定此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被贬黔中后所书,是他晚年的草书代表作。

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 ‘草圣’宜焉!”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为黄庭坚草书之代表作。

640-26


640-25


640-27


640-28


640-29


640-30


640-31


640-32


640-33


640-39


640-34


640-40


640-41


640-35


640-42


640-36


640-37


640-38

IMG_0605

每至酒酣

长啸数声,号呼狂走(发酒疯)

遂以头濡墨(用头发蘸墨当笔使)

于粉壁和屏障间尽情挥洒

这是饮酒与书法的巅峰愉悦

酒精作用下的龙飞凤舞

酒醒后看见自己用头写的字,自信地认为:太神异啦,不可多得!

于是乎,他在当时得了一个极“威风”的称号——张颠。

IMG_0606

然而,就是这个性好酒的男子,却有着惊人的履历: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合称“三绝”,与李白、贺知章等共列饮中八仙,与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对艺术极其痴狂,被后世尊称为”草圣”。他就是张旭。

IMG_0607

“饮中八仙”里,张旭其实是最接近于仙的。不仅因为他的潇洒不羁,还因为他的来去无踪。至今也没人搞清张旭的生卒年月,我们只确切地知道,他活在盛唐。

张旭以草书名世,他将张芝、二王一拉扯,就做了狂草的祖师爷。然而写狂草的他,却练得一手精绝的楷书。张旭的母亲是虞世南的外孙女,因此他从小就学太姥爷,得其笔法,颇类晋人。

IMG_0608

IMG_0609

IMG_0610

IMG_0611

楷书《郎官石记》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如世人一般,杜甫只看见了张旭的癫狂,而韩愈则真正懂得了张旭,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IMG_0612

张旭他酒后脱帽,以发濡墨,挥毫落纸,更泼墨上墙,用一种忘乎所以的癫狂,向世人宣告着“高兴万岁”。

IMG_0613

张旭的狂草,绝非一时兴起的胡涂乱抹,而是蓄谋已久的厚积薄发。

草圣学书,以天地万事万物为师。

平常人看不出端倪,而他总能联系到书法创作,时时刻刻、心心念念,只为做好这一件事。不像张旭一样投入,就不能体会他对书法那份爱,只会觉得真是“痴人”一个。

IMG_0614

公孙大娘舞剑,观者甚多,别人只看到剑舞之中的灵动,在张旭眼中却饱含书法神韵。于是下笔龙飞凤舞,变幻莫测。乃至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但凡有动于心者,都成为他挥洒的灵感之源。

IMG_0615

后世对颜真卿这样的正能量人物,也多有微词,而对张旭,却几乎没有负面声音。

IMG_0616

余光中有首诗赞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而另外半个盛唐,要留给张旭。

李白是谪仙,张旭是真神。

IMG_0617

如果说忘我是一种境界,张旭就到了那种境界吧!忘我也是一种享受,徜徉在书法之中,追自己所好,何尝不是人生一件幸事?

IMG_0618

博文堂大正元年(1912)出版《王履吉正书琴操》,王宠于嘉靖乙酉(1525)十月朔日用金栗山藏经纸书写,内容为韩愈作仿古《琴操》曲十首,此迹落款「乙酉十月朔,书于石湖竹下,雅宜山人王宠」,钤「王履吉印」、「韡韡斋」二印。王世贞《三吴楷法十册》跋语中评:《琴操》“兼正行体,意态古雅,风韵遒逸,所谓大巧若拙,书家之上乘也”。 其三十二岁所书写,是一件典型的以拙取巧佳作,原迹曾是罗振玉旧藏,后经久野氏黄裳簃、高岛菊次郎所得,今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三省堂《书菀》第三卷.第五号王履吉集、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117号内均有刊行。
王宠高清小楷《琴操十首》

640-25


640-26


琴操十首     将归操   孔子之赵,闻杀鸣犊作。

秋之水兮,其色幽幽;我将济兮,不得其由。涉其浅兮,石啮我足;乘其深兮,龙入我舟。我济而悔兮,将安归尤。归兮归兮,无与石斗兮,无应龙求。

640-27


猗兰操 孔子伤不逢时作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640-28


龟山操
孔子以季桓子受齐女乐,谏不从,望龟山而作。龟之氛兮,不能云雨。龟之枿兮,不中梁柱。龟之大兮,祗以奄鲁。知将隳兮,哀莫余伍。周公有鬼兮,嗟余归辅。

640-29


越裳操 周公作
雨之施物以孳,我何意于彼为。自周之先,其艰其勤。以有疆宇,私我后人。我祖在上,四方在下。厥临孔威,敢戏以侮。孰荒于门,孰治于田。四海既均,越裳是臣。

640-30


拘幽操 文王羑里作。
目窈窈兮,其凝其盲;耳肃肃兮,听不闻声。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与星。有知无知兮,为死为生。呜呼,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

640-31


岐山操 周公为太王作。
我家于豳,自我先公。伊我承序,敢有不同。今狄之人,将土我疆。民为我战,谁使死伤。彼岐有岨,我往独处。尔莫余追,无思我悲。

640-32


雉朝飞操
牧犊子七十无妻,见雉双飞,感之而作。雉之飞,于朝日。群雌孤雄,意气横出。当东而西,当啄而飞。随飞随啄,群雌粥粥。嗟我虽人,曾不如彼雉鸡。生身七十年,无一妾与妃。

640-33


履霜操
尹吉甫子伯奇无罪,为后母谮而见逐,自伤作。
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儿在中野,以宿以处。四无人声,谁与儿语。儿寒何衣,儿饥何食。儿行于野,履霜以足。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640-34


别鹄操
商陵穆子,娶妻五年无子。父母欲其改娶,其妻闻之,中夜悲啸,穆子感之而作。
雄鹄衔枝来,雌鹄啄泥归。巢成不生子,大义当乖离。江汉水之大,鹄身鸟之微。更无相逢日,且可绕树相随飞。

640-35


残形操
曾子梦见一狸,不见其首作
有兽维狸兮,我梦得之。其身孔明兮,而头不知。吉凶何为兮,觉坐而思。巫咸上天兮,识者其谁。
乙酉十月朔,书于石湖竹下,雅宜山人王宠

640-36


640-37

黄泊云 157907

 

释文

是日常于此 目及青叠嶂 微风入我怀 天地知其旷 碧水春悄生 垂柳枝轻漾 岁华恍如流 湖山皆无恙 我自同我游 山阴失何向 楞伽问晚钟 塔影云之上 薛遂初题

独享湖山十余里 轻舟任泊水中央 早春风物多清寂 且枕微波一梦长

岁朝泛舟石湖数里之内人车绝迹 湖山脉脉 似为我私设

丁酉元月十八日 黄泊云并记


黄泊云 157908

 

释文

旧迹今来未可陈 遥峰近苇幻犹真 苍波万顷天河水 暗卷云帡出洛神 丁酉元宵前一日 遂初

天气深寒路绝尘 归鸥时下荻花滨 清嘉多在人静后 万顷澄波孤月轮 冬月太湖道中有此廿八字 今复作图记之

丙申腊月 黄泊云


黄泊云 157909

 

释文

江山何处问行藏 玉管金刀田舍郎 漫折初梅春在手 素香一束礼空王 丁酉元月于欠伸堂 遂初

宜然堂图 丁酉正月初十于石湖之畔 黄泊云


黄泊云 157912

 

释文

画图出品自成逸 居止非常始到幽 剪取水云三四尺 一皴一点亦风流 丙申小阳春于吴门 秋扇

南浦寄清间 浮云去复还 钓舟横绿水 无语对空山 柔兆涒滩应钟录旧稿 以奉  泊云兄嘉作 徐云鹤

春秋佳日每登楼 把卷欣然看未休 偶觉形劳诗思倦 五湖烟水润吟眸 丙申十月中浣第八日吴门客次 书隐

佳兴东山意渺然 青鸾引我旧仙缘 瑶池西畔绿杨宅 遗落人间若许年 丙申九月  次泊云兄太湖幽居诗韵 遂初

半世营营觉惘然 棲迟尚欲续前缘 我观山水浑如昨 山水应忘旧少年 泊云又题

太湖幽居图 丙申深秋雨窗拟惠崇大意 黄泊云于吴门


黄泊云 157914

 

释文

翳翳幽其户 清阴护毛羽 踌躇效凤棲 不复鸣风雨

丁酉正月初一写于吴门 黄泊云并题


 

黄泊云 157915

 

释文

丁酉正月初八拟大痴笔意 黄泊云

bt

24

黄泊云,名鸿蹇,以字行。1966年生,苏州人。从2002年始,以画为业。十余年来,遍临历代经典名画,兼修诗文书法,闲暇之时,自娱于琴棋,悠游于山水。长期闭门蛰居,不问世事,以古为师,潜心书画创作,所作山水、花鸟、人物皆具清雅古淡之气,近年来其作品深受藏家青睐。

《方圆庵记》是米芾三十三岁时的书作,陶拯镌刻。据《金石萃编》记载,,原碑高五尺六寸五分, 广三尺五寸七分。凡十七行, 每行四十八九字。书法、摹刻应当作于同一时期, 即元丰六年。

IMG_0582

据《武林梵志》卷8记载: “元丰初,慧才律师授菩萨戒于南屏之雷峰, 方羯磨, 观音像腾宝焰, 映夺日灯。法真(即守一) 撰《证戒光记》, 命公(即米芾) 手书, 勒石寺中。公于幽居洞之左岩, 复摩崖书”琴台”二字。惜碑与字今俱不存。惟《龙井方圆庵碑记》尚在。”由此可知, 守一请米芾书写的碑文实际不止《方圆庵记》一种。《方圆庵记》是米芾早期所谓”集古字”时期之佳作, 书法腴润秀逸, 潇洒俊发, 有晋人风度。对才刚过而立之年的米芾而言, 实属难能。

IMG_0583

由此可见, 作者的确是一位早熟型的天赋极高的书法奇才。清李宗瀚跋《方圆庵记》拓本云: “此《方圆庵记》书于元丰六年癸亥,米芾才三十三岁, 正专学晋人之时, 所以运笔能控引王(献之) 、羊(欣) 。其他诸帖每以奇气掩其古法, 求如此逗露机缄者不多见也。”而大部分论者谓此作从集王《圣教序》出, 如沈鹏《米芾行书简论》说: “其结体与圆劲转折处很像《圣教序》。”

IMG_0584

此《方圆庵记》刻手陶拯在当时应属于名匠, 其刻工精良, 毕现真迹之神采, 细微之处丝丝入扣, 效果如同作者以笔蘸白垩(e)在漆板上挥写一般,完全表现出元章早期书法如狮子搏象、骏马斫阵般的神韵与气势。遗憾的是, 米芾所书原石久已亡佚。时至今日, 连旧时复刻本也荡然无存。

IMG_0585

IMG_0586

IMG_0587

IMG_0588

IMG_0589

IMG_0590

IMG_0591

IMG_0592

IMG_0593

IMG_0594

IMG_0595

IMG_0596

IMG_0597

IMG_0598

IMG_0599

IMG_0600

IMG_0601

IMG_0602

IMG_0603

IMG_0604

640-25

中国画与西画相反,主张黑白分明,“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把纯黑的墨色作为统帅画面的骨架和基调,色彩处理要在墨骨的基础上考虑,特别是水墨画的色彩,基本上是在墨的基调上进行,以求得单纯中的变化。即使是重彩画,也是在大块面固有色之间以墨骨的线进行统一协调,以求得变化中的和谐。

因此,中国画的用色受着用墨的制约,用色与用墨是分不开的,关键在于解决好色和墨的关系。640-26五代南唐 巨然山水图轴144.1×59台北故宫

640-27五代南唐 巨然山水图轴144.1×59台北故宫 局部

在山水画色墨关系处理上,大致有三种方法:

(1)色墨重叠法

在较为完整充实的墨稿基础上,解决画面调子。用透明度强的颜色(如花青、藤黄、赭石、曙红等)在墨稿上罩染,不可能一次完成,要多次层层积染,使画面逐步形成统一调子,或冷或暖,或青或赭。关键的一点是水分要充足,用色和用墨不同,要有滋润感,不可干涂、干擦,把墨的韵味盖掉,要“色不碍墨”。

(2)色墨对比法

在绘制墨稿时,有意识、有计划地空出一部分(或山或树叶部分),留待用强烈的颜色完成,以使色和墨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如墨的树干树枝,用石青、石绿、石黄、朱砂等不透明的矿物颜色点染树叶部分;或用墨画山石与重色的树相衬。这样画面上就会色墨互映,相得益彰。

(3)色墨混合法

此法花鸟画多用,山水画中的没骨法也常使用。如花青或赭石调以少许淡墨画远山或云水,也很别致,色墨混融,合二而一,笔中即有微妙的色墨变化,比单用色显得有分量,比色墨两次罩染显得鲜活生动。在画没骨山水时此法特别显著。但初学者较难掌握,一下笔后不易更改。要“成竹在胸”然后挥毫,一气呵成。640-28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绢本156×160台北故宫640-29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绢本156×160台北故宫 局部

一勾:

执笔略倾力在腕,中侧结合须自然。

起行收笔要果断,墨有浓淡可略干。

慢行涩进送到位,有实有虚有断连。

要按结构来勾线,前后大小分层面。

二皴

山水皴法是关键,分为三类点线面。

皴的部位很重要,阴凹纹理后石面。

皴笔果断莫重复,保留笔触不可乱。

深入刻画求厚重,一遍不可可数遍。640-30宋 范宽 雪景寒林图  128×103640-31宋 范宽 雪景寒林图  128×103 局部

三擦:

皴纹不足擦笔添,增加厚重粗糙感。

擦笔要干轻触纸,不可破坏纹理线。

由轻而重莫过分,一遍不足可数遍。

山石质地有不同,皴擦可以不增减。

四染:

为了增加色彩感,可用墨染和色染。

墨染阴凹后石面,由浅而深要自然。

墨干之后再着色,一般不可伤墨线。

色染必须有主调,适当分出冷和暖。

五点:

最后用墨点苔点,如同山水长眉眼。

横点竖点尖与圆,用笔触纸莫迟缓。

根据山形来选择,笔法一致有聚散。

前后上下有虚实,以碎求整更深然。WechatIMG3宋 马远(传)山水图 绢本设色 25.5X25.7cm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640-33北宋 燕肃 关山积雪图绢本30×40故宫640-34北宋 米友仁 好山无数图卷 局部640-35明 谢时臣 仿王蒙山水图58.5X31.2南京640-36明 杨士贤 寒山飞瀑页44X49640-37明 萧云从 山水图轴67×52640-38

 

a
提笔
笔锋在书写点画时不可能一样粗细,当点画要求变细时毛笔就要提起。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的。提笔大多用于横画的中间及字的转折连接处、露锋出锋时。即前人所说:”密处险处用提”。注意提不要过虚、过细。

b

顿笔
线条点画要求变粗变特出时,用力下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字的收笔处或转折处常用顿笔,其顿的力度大于”蹲笔”与”驻笔”。在书写过程中提与顿时常交错使用,有时提在前、顿在后,有时是先顿后提,所以要注意协调性,提按顿笔在行草中交互使用更是密切,正是由于提与顿的交互使用才形成了点画线条的轻重粗细变化。而在楷书中,提顿表现是很明显的,如一横与一竖就是两头都用提顿法。顿笔用的好,可使点画坚实有力,笔力充盈,但不要顿的太重,形成墨团。

c

蹲笔
运笔方法象顿笔,但按下力度可轻些。在点画的轻重粗细之间有一个过渡性的动作,即是用蹲笔法,所以唐·张怀灌在用笔中说蹲笔是:”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蹲笔和顿笔常用于笔画的转换过渡处。因此,起着调节换笔的作用。

d

驻笔
用笔力量小于”顿”与”蹲”。是用于上一个运笔动作结束,下一个运笔动作开始,为时很短的转换间隙,即”稍停”,力到纸面即可。这样驻笔一下,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要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其它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清·蒋和曾说:”驻,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

e

衄笔
即是运笔时既下行又往上,在写钩和点时,原来顿笔后挫锋下行的笔,突然地又逆转而上,即为衄笔。由于衄笔取逆势,增加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充实加强了笔力,使点画线条更加苍劲。如颜真卿的楷书多”鹅头钩”,就是把钩衄回到一个鹅头形的势态后,再出钩。

f

挫笔
就是运笔时突然停住,以改变方向的笔势,大都是在转角处,先顿笔,然后把笔略提起,使笔锋转动,从而变换方向。可见挫笔就是顿笔后又有一个微小位置移动,使笔法表现的更加完美,以弥补顿按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写钩或转折处,顿按完笔后还不足完成笔姿,这时把笔锋微微提起挫动一下,既可作调整,又可作转换笔势以利于行笔。注意挫锋要有分寸,过分则做作,太微小又不便表现笔姿和转换运笔。

g

抢笔
是指提笔入纸时,空中先落笔起势,或提笔离纸时在空中的回力动作。抢笔与折笔有相似之处,但折笔速度慢,而抢笔是快速的瞬间动作。如写横时,一般在起笔处先竖下再折笔向上,即横画直落笔,向右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内折线,而采用抢笔时,即可临空作成这一折笔动作,而后迅速落纸,即”虚抢”。写行草时,行笔较快,运转幅度增大,就可用抢笔起笔或收笔。

h

转笔
有二层含义,一是与”折笔”相对而言,圆笔多用之即写字运笔时左右圆转运行,在点画中行动时,是一线连续又略带停顿,连断之间似可分又不可分。所以,汉蔡邕在《九势》中说:”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这样运笔写出的线条点画浑而厚实。二是指字中转角屈折之处,用圆转法写之成圆势。注意圆转的时候,运笔不要太慢,形成臃肿之病。

i

折笔
是对”转笔”而言,方笔多用此法。折笔时笔锋从阳面翻向阴面,即”方笔用翻”,从而显出棱角方正,以折笔这一动作来带出方势。折笔的速度要比转笔快些,这样才形成方劲刚健,痛快遒劲之势。

j

 

艺术,是一份充满孤独,且没有退休的工作,一旦爱上,便是一生。有人说,艺术不就是随意涂涂抹抹么?哪能那么孤独?如若,这位朋友拿起毛笔,扎实或写,或画十天,他再也不会这么说了。艺术,是一段孤独的探索旅途,你永远不知道,在路上你会遇见什么!

1

李可染  万山红遍

你的孤独,成就了你的艺术高度!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艺术创作或许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并取得令人惊叹的效果。但是,艺术家在背后的努力,可能你从未了解过。有的艺术家从小就开始投入时间学习,长达几十年的学习,让他抛弃了很多交际、应酬等耗费时间、精力的事情,让自己长时期处在一个人的孤独中,练习、研究艺术。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你的孤独有多深,艺术水准就有多高!

2

张大千  青山绿水

你的孤独,成就了你的浪漫!

一辈子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和你慢慢变老!更浪漫的事,就是和爱人、还有艺术,慢慢变老。人书俱老,是艺术家的终极追求。文征明八十高寿仍坚持小楷、齐白石衰年变法等等,莫不在成就最浪漫的事情。而这些浪漫,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积淀成就的,细品滋滋有味!

3

陆俨少  返照入江

你的孤独,滋养你的心神!

真正对艺术的爱是滋养心神的,孤独久了,气质自来!很多艺术家长寿,大多不是因为书画健身,而是书画养心。心态好了,不容易得病;心态不好,再怎么健身也是白搭

4

齐白石  桃花源

你的孤独,培养你的静气!

艺术家的感染力,并不是口能说,画得精,而是其作品和人格中传递出来的静气。静,是一个人的“磁场”,积蓄的静气越多,磁力越大,影响也越大。和有静气的人在一起,如同松间听风,如临瀑听水,直指内心。爱静的人,必有大格局。静中有诗,静中有慧,静中有仁,静中有禅,静中出格局。静座常思,思而不乱,胸有成竹,不乱方寸。有静气的人,小能修心养家,大能定乾坤。

5

黄永玉  荷花

你的孤独,成就你的人格!

真正被孤独滋养的艺术家,其人格魅力是无限的。或是博学多才,或是谦虚忍让,或是宽容博大,和真正的艺术家交往,是赏心悦目的,是充满着快乐的。这就是艺术家人格的魅力!

 

 

 

编者按

当代中国书坛,真可谓百花齐放,书法家群体中不乏有实力高手,也有以学术专长的,或行政出身的,也有江湖派、老干部体等,林林总总,相互影响,好不热闹。今天给思友们展示中国各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看看那个省的“书法一把手”实力最强?(暂不含台湾)

北京|林岫

640-3


640-4

上海|周志高

640-11


WechatIMG3

天津|唐云来

640-12


640-13

重庆|刘庆渝

640-14


640-15

河北|刘金凯

640-16


WechatIMG5

山西|石跃峰

640-17


640-19

辽宁|王丹

640-20


640-21

吉林|毕政

640-22


WechatIMG7

黑龙江|马国良

640-23


640-24

江苏|孙晓云

640-25


WechatIMG9

浙江|鲍贤伦

640-26


640-27

安徽|李士杰

640-28


640-29

福建|陈奋武

640-30


640-31

江西|毛国典

640-32


WechatIMG11

山东|顾亚龙

640-33


640-34

河南|杨杰

640-35


WechatIMG13

湖北|徐本一

640-36


640-37

湖南|鄢福初

640-25


WechatIMG15

广东|张桂光

640-26

a20bf93egcefad5d1f3c2&690


 

海南|吴东民

640-28


640-29

四川|何应辉

640-30


640-31

贵州|包俊宜

640-32


640-33

云南|郭伟

640-34


640-35

陕西|周一波

640-36


640-37

甘肃|林涛

640-38


640-39

青海|王庆元

640-40


640-41

内蒙古|何奇耶徒

640-25


640-26

广西|郑军健

640-27


640-28

西藏|杨双举

640-29


640-30

宁夏|郑歌平

640-31


640-32

新疆|于小山

640-33


640-34

香港|方志勇

640-35


640-36

澳门|连家生

640-37


6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