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名展(墨池二维码)

【墨池&中国书法网 全国中青年书家30人提名展】

周云平

周云平近照01

周云平,1971年生于四川自贡,现居苏州吴江,就职于苏州市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好草书,先后师从李双阳、王厚祥,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性书法展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吴江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云平川人也。学美术出生,未见其画,多年来他却更痴情于书法,似乎他更钟情于草书,准确的说是醉心于大草!书人说:“篆隶楷是练工夫,行草是练才思,那么大草、狂草演奏的便是才情了”!云平做人、为艺善于思考,不盲从、不随波。对于自我的笔墨道路,自有一番自省的思悟。在立足草书学习与创作的同时,他更多的关注“五体兼修”篆籀笔法统领下的书写!可见云平已经在路上,路上是川蜀的奇崛与江南韵雅。智慧的相融相生,秉承经典,塑造属于自我生命的笔墨世界,才是云平未来书法人生的课题与梦想!

——李双阳


云平居江南,大草能写出如此雄壮是难能可贵的。草书就一定要雄壮吗?当然不是,但对于写草书的人来讲,不管你最后喜欢什么样的风格,在他学习的相当长的时期之内,是要认真壮其气节和强其骨力的。此外,云平在书写气势的同时,还能把线写的扎实厚重,是其功力好,也说明他认识的境地。

——王厚祥


 布白空间调度着大草的意境

——周云平近年来的大草朝向

 by/董水荣

大草章法的空间把控,关涉一个大草书家的创作观。书法家有怎样的空间布白观,他的作品就会有怎样的表达追求和精神视野。

这一层次的追求,必须立足于坚实的控笔能力。这一点周云平下了很大的功夫。他的书法理念前几年也是比较保守的,坚守用笔之法,对各种用笔方式与各种不同的线质相对应的因果关系做了很多细致的分析。所以对什么状态下的笔锋与控笔动笔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线质效果,有了很多理性的把握。如果仅仅是将线质写扎实,就能写好大草,那么会离大草的精神相去甚远。

周云平草书《杜荀鹤〈送友人游吴越〉》234×53cm

这两年来,其实周云平已经遇到了这个问题。关乎大草的内在精神,看来远远不止笔法的问题。不同的空间布白,布满了各种审美图式差别;不同的速度节奏与力度节奏交织着相当丰富的精神状态。草性、草意、草境等等这一系列的表达,都指向空间变化,获得的内在书写体验。

很显然大草的空间布白与用笔相依相生。特别是大草,在较为快速的用笔推进过程中,空间变化也因此一一呈现。所以如果有了很强的用笔调控能力,就有自如的书法语言表达。

周云平草书《方干〈松江驿〉》234×53cm

周云平在书写瞬间的结字能力也很强。他可以在快速的运笔过程中应情、顺势调度着字形。对一位优秀的大草书家还是不够的,关键这种调度会带来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最终还得系统从大草的空间布白中探得消息。

周云平终于对空间布白这个大世界开始饶有兴致的探索。

HyperFocal: 0

这种探索从单字的草法,在经典的大草有何变化的可能。一本厚厚的草书大字典,一个同一草法的比较,不是记草法的基本功,而是细察草法的由空间调度出来的美感与传承的关系。这是相当专业的做法。

草书大字典听他说已经细看了几遍。当然不仅于此,下一步还将历代大草就某一局部做空间变化的分析,将由小至大的获取丰富的审美图式,以此形成丰富的大草表达语言。 

周云平草书《柳恽〈江南曲〉》234×53cm

我一直认为大草的布白空间也是一种草书的伦理,它主导着大草意境的调度。

大草的布白空间,它与个人的精神际遇,关乎到大草的想象力。所有大草的经典不是贡献出大草的笔法,而是贡献出了大草的不同的意境,才有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才有夏云变化等等经典审美图式和意味。

周云平草书《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因此以审美、个性、精神为主体的空间布白,重在呈现大草语言图式的丰富可能性,重在书写人性精神的复杂感受。它反对单一而重复的空间,也反对做作摆布的空间。实际上大草的空间终是精神境地的一面镜子。

相信周云平在大草书写的途中,会在空间布白中获得更大的质地飞跃。


当激情碰上韵致

——小议周云平草书创作

by/庆旭

说周云平草书创作的可贵是因为他不光看到当下流行草书或草书流行的范式的表面,而且更深一层地感受到草书书写、草书的艺术理想与自身的契合之处,那个点找得很准。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三四年前的周的草书在表现激情,滔滔不绝的激情。

现在的草书当然还有激情,但是方式有变。

周云平草书《毛泽东〈长征〉》180×48cm

早先的激情过于浓烈、直白,钟情于较多的大线、方线、块面线,现今被更多柔韧、连绵的圆线取代,更多地考虑到线条的内里,线条的质感也愈加丰富,韵致因之多了起来,这显然得力于旭素经典的滋养。得力经典者,必有持续发着的后劲,必有豁然开朗的可能,如此“方可绍于古人”。

反观历史,放眼当下,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很有些时候,会在一个特定的时段、因特殊的机缘涌现出大量的能书者,但终归更多的逃不过昙花一现的命运,过滤到后期站稳脚跟者无几。因素固然多种,但根源还在于缺少反思,不断地反思的修正、协调、融通的素质。



♦ 作 品 欣 赏 ♦

周云平草书《毛主席词卜算子•咏梅》180×48cm

周云平草书《倪瓒〈同里诗〉》234×53cm

未命名

周云平草书《宋代咏吴江诗三首》138×34cm

周云平草书《颜真卿〈登平望桥下作〉》234×53cm

周云平草书《咏吴江诗四首》234×53cm

周云平草书《张翰〈秋风歌〉》138×69cm

周云平草书《赵时远〈莺脰湖〉》234×53cm

周云平草书《楚辞句钞》138×35cm

周云平草书《正气歌》180×48cm

周云平草书《左思〈咏史〉》276×35cm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