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发力点”是指在运笔过程中,

手臂用力最重之处和锋变最大之处。

微信图片_20181016092528_副本

书法笔法的变化是极为复杂的,

尤其是行草书,很难以定量分析。

在“发力点”这个问题上变化就十分复杂。

我们发现在传统经典行草法帖中,

古人在“发力点”技巧的运用上是非常有机巧的,

手段也是非常多样的。

我们分析大体有,

常规式(或称经典式)、

均衡式和变异式三种“发力点”的技巧。

微信图片_20181016092648_副本

 

常规式
常规式的“发力点”主要在笔画的两端和直折处,

其“发力点”相对比较固定。

比如汉隶和唐楷比较典型。

不管其风格是有多大差异,

但在每一笔发力的位置上是非常固定的。

微信图片_20181016093014_副本

凡隶书“蚕头”和“雁尾”的部位必是“发力点”;

凡楷书“藏入”、“顿收”、“折笔”和“钩根”的部位

必是“发力点”的位置。

行草书中王羲之、董其昌、赵子昂是典型之例,

尤其是赵子昂更趋于经典化,

其“发力点”几乎完全恪守楷法法则。

其风格是工整、平稳和娴雅。

均衡式
均衡式的“发力点”实际上是没有清晰的发力点。小篆一系比较典型,尤其铁线更为典型。

朱耷、怀素的草字

也具有明显的均衡“发力点”特征。

微信图片_20181016093328_副本

变异式

变异式的“发力点‘可能是落在点画的任何部位。相当多的魏碑楷书具有清晰的这点特征。

与常规经典式的”发力点“比较,

我们发现,它有的按常规”发力点“发力,

更多的是不按常规的”发力点“发力。

如以撇为例,

常规的”发力点“是在起笔处,

极为少见将’发力点”下移到别处,

而北碑撇的“发力点‘可以设在这一笔的任何部位。

这种”发力点“的变异

会直接造成线形的变异和风格上的差异。

故而形成了北碑的一石一格、一石一貌的现象。

在行书体系中,

在“发力点”上变异较大较明显的

当属米芾、郑燮、王铎和张瑞图。

米芾、郑燮和王铎

是从常规经典式“发力点”技巧和锋变中蜕变而来,

而张瑞图的“发力点”锋异变则走向了另类。

当运笔均衡发力时,

锋变小,点画多显长短之别而少重轻之异,

其节奏也就不清晰明快;

当运笔不均衡发力时,

锋变跌宕,点画线形变化必然丰富,

节奏自然清晰强烈。

在评价笔法的好坏高下时,审其“发力点”是否准确而精到,

“发力点的变异是否精妙而奇巧,

应该是一条不应忽标准。

因为它可以直接反映出书者的功力和造诣。

草书艺术的欣赏,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要想欣赏好草书艺术,先须了解草书的特点,草书艺术的美在哪里。

有人说草书艺术的美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表层的外形美和深层的蕴涵美。也有人将草书艺术的美概以十点:曰点划飞动,曰笔情墨趣,曰结体多变,曰章法生动,曰线条优美,曰血脉连通,韵天成,曰转化跌宕,曰气势磅礴,曰奇逸潇洒。总之,草书艺术之美宛若无言而有诗篇之意蕴,无动而有舞蹈之神形,无色而有绘画的斑斓,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

草书欣赏标准
欣赏草书(行书)艺术作品的标准,可以说并无式对同样一幅草书艺术作品,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素养,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悟性,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标准;同样的人因早年、中年、晚年的差别,其标准也可以变异。

尽管如此,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把欣赏书法标准多有概括。

有人归纳为四条:曰气韵,曰选材,曰墨色,曰装背。也有人归纳为六条:曰形体,曰魄力,曰意态,曰流派,曰才学,曰气象。

微信图片_20181015161228

微信图片_20181015161232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为草书(行书)艺术的欣赏标准:

一、线条美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的线条,尤其是草书的线条,更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不仅有形状上的区别,方向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

草书艺术线条的千奇百怪、变化莫测,最能表现出一个草书家微妙的内心感受。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线条才明快愉人,给人以美感呢?

线条的力感

凡给人以美感的线条都是有力度、并富有立体感的线条。力感在传统书学中又称“笔力”。

古今研习草书者反复强调正确“运笔”,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使书法线条显示力,富于弹性(内有劲力的表现)。

书法的线条应象“钟表中运的发条”,而不可“汤里煮烂的面条”,这个比喻“力的艺术”;告诉我们书法是线条的力感,是草书艺术的生命。

线条的情感

“书者,抒也”。中国书法的点、划、线充满着活力,韵律和节奏,显现动人的表情美。

所谓表美,是书家和欣赏者双方书法艺上共同配合的视觉审美经验。一幅成功的草书作品,是作者凝神结思,蓄情而发,一泻而出的情感流露。

“以情感人,用情作书”,是书法成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线条的节奏感。

微信图片_20181015161236

“一画之间,变化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草书如若粗细一致而无节奏的线条是不能给人以美感的,所谓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虽寂然声,却有乐的旋律,这恰恰是草书艺术备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代书法家特别注意线条的主次对比,并往往将最能表现书者个性的笔画作为“主笔”以展示特有的美感。如颜真卿饱满的悬针竖,黄山谷一波三折的长横和大捺,米芾别致的竖勾等。此外还有大小、纵横、向背、偏正、疏密、粗细、浓淡、方圆等多种对比手法。

线条的呼应

“起笔为呼,承笔为应”。呼应之作用,在于将原来个自独立的线条贯通为有机的统一体。线条有呼应,就象有气在流动,就象被赋予了生命一样。传统的书学称为“引气”、“血脉”,提出以“首尾呼应,上下相接为佳”。

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的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

微信图片_20181015161239

二、结构美

对结构的欣赏,一般的理解常常是结构是否整齐,是否符合于平衡对称的要求,实不尽然。平衡对称固然是一个基本要求,但结构美更注重平衡对称中又有变化,而且其变化是否有所创新,不落俗套。成功的草书艺术结构,既合乎平衡对称,各部对比照应;有长短、大小、阔狭、疏密、横直……种种富有新意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

三、章法美

章法就是一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是否疏密得当,大小相宜。

一幅章法讲究的草书作品,则能表现顾盼有情、精神飞动、全章贯气的艺效果。

微信图片_20181015161241

四、墨韵美

草书艺术主要以水墨线条表现其美。一幅作品有无神采,要看运墨是否灵活:即整行、全篇墨色之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不宜完全一样。
微信图片_20181015161244
五、意境美

在欣赏了笔墨结构章法之后,仍须进一步去把握整幅作品所特有的意境美。

草书的意境美,指的是作品所表现出作者在精神、审美、风格,及对欣赏者产生的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微信图片_20181015160028皇象《急就章》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微信图片_20181015160044王羲之《初月帖》

草书是“写意之书”,它既有严格的规约,又具最大的自由度和抒情性,书家非天资出众,且积学深厚,往往不能造次,故历来书家能以草书名世者为绝对少数。中国书法以草书为最高境界,这是书界之共识。正是这个原因,书法中有“草圣”之名而无篆圣、隶圣、楷圣、行圣。

宋代文艺鼎盛,书家虽多,但包括“四大家”中的蔡襄、苏轼、米芾在内,基本上都不善作草书。中国书法史上草圣有两个东汉张芝和唐代张旭,这被书法界公认。

微信图片_20181015160049张旭肚痛帖

古人讲究名副其实,不随便给人以尊称。

三国的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微信图片_20181015160053钟繇楷书

对楷书鼻祖钟繇的楷书虽推崇备至,但也不把他称之为楷圣,更何况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子昂;王羲之诸体皆精,称之为书圣。擅长小篆的李斯、擅长隶书的钟繇没有被称之为篆圣、隶圣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两种书体的写意性不强,它们虽有严格的规约,但不具最大的自由度。

由隶书演化而来的楷书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过渡书体,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经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在其中,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这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康有为评价有“魏碑十美”。

微信图片_20181015160058北魏 元瑛墓志

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到了唐末,楷书已发展到了顶峰,风格已过于规整,于是逐渐走下坡路了。

微信图片_20181015160104欧体《皇甫诞碑》清末高清拓本

应急赴速起源于实用的草书形成于西汉,至东汉一些重要的书法家,如杜度、崔瑗等,开始参与草书创作,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张芝又在学习杜、崔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成为草书艺术的领军人物。

微信图片_20181015160107张芝冠军帖

在张芝所处的时代,社会上出现了学习草书的狂热潮流,当时的赵壹在《非草书》中对此有所记录,其甚者仰慕张芝的草书超过仰慕孔子和颜回(“慕张生(芝)之草书过于希颜、孔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草书家张芝成为众人心慕手追的楷模,被推举到了时代的最高点上,为其身后得草圣之名做好了准备。

为张芝加冕草圣的始作俑者是曹魏时的书法家韦诞,他说:“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崔氏法之,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张芝喜而学焉,转精其巧,可谓草圣。超前绝后,独步无双。”草圣之称肯定了张芝草书的神乎其技,草圣之名因是而传。

微信图片_20181015160110孙过庭书谱(局部)

张旭史”草圣”。他自以继”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说:”张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他创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辨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

微信图片_20181015160112当代草圣于右任书法

历史上的楷书名家众多,但草书大家举世公认的只有张芝、二王、智永、孙过庭、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等几位,楷书和草书的难度谁高谁低不言而喻,楷和草书的艺术性孰高孰低也言而喻在毛笔普遍失去实用性的今天,如果谁还认为工整是楷书的最高水平,那就不需要书法了,电脑打印的字最工整;照相机照出的图片最逼真,那还叫艺术吗?

天下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艺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独创性和个性化,如果千篇一律那就不是艺术,写字人人都会,可是人人并非艺术家,写字不等同于书法,想做艺术家,除了勤奋、可能更需要的是特立独行的创造性和天赋艺术细胞!

微信图片_20181015154120_副本
王羲之不但精笔法,且于结字处理也是鲜人能及。后来也不少有用笔一流的大家,但细品其单字,尤其是在纵横取势、对比变化、奇肆古风等起王羲之来,手段总归有限。

王羲之写字,遵法守律而合于自然。《圣教序》则完美地收录王羲之行书精华,单字最多,变化最为丰富,历来学者,无不奉为圭皋,可谓高峰。

一、字法无常,尽得其势 

微信图片_20181015154542
在《圣教序》中,王羲之结字表现淋漓尽致。该方的方,该圆的也一定圆,长的长短的短,字形特征被强调,字体动感十分明显,和之间字形区别变化无常,如下图,方圆尽得其势。

 二、外定内变,大开大合 

微信图片_20181015154549
外形既定,内部的点画就可以尽可能多的寻求分割变化,以增大同类外形字的细部区别,使通篇变化更加丰富。如下图“载”字的几个横画,“来”字的两个横画和两组左右连带点的开合对比;“降”字的右竖斜曲,有意空开中下部等等,犹如篆刻的布白,大开大合,各显手段,尽求变化。

 三、经心无意,自然意外 

微信图片_20181015154552
三角形的字形不论欹侧,外形特征鲜明,犹如天然几何。此亦非巧合,更不是有心计算,乃长期经心致无意而成。不仅整个字的外形如此,就连字内分开的偏旁部首也同样遵守这种外形规律。如“明”“复”等字:

 四、收放自如,无有雷同 

通篇、小收、放,字字变化,无有雷同。正如王澍所论:“魏晋人书,一正一偏,纵横变化,了乏蹊径。”这便是王羲之的大本事。不信可试试,能在书写的片刻之间,在笔下生出如此丰富的变化,并且一气贯注,自然和谐,古今以来,通法之极则,一人而已。我们知道“有”字不好处理,而王羲之《圣教序》给出了6种解答。

微信图片_20181015154554

 五、楷正之法,端庄古雅 

如图中的“寺”、“神”、“东”、“白”、“皇”、“部”等字,方正剀切,如垒墙之砖,使结字有着端正结实的内质,细节的变化,使之熠熠生势。这些楷法功夫在圣教序得到了精湛体现。

微信图片_20181015154557

六、形质高古,意趣难求 

我们看看今人笔下的字形,同样以此方式来检验,则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计。笔下无形,纵称笔法如何了得,也是枉然。所以今人之字,给人总感觉入古不深,一种古人笔下的骨鲠之气,今天的研究者多将原因归结于用笔,字形问题也非常关键。

 七、集字高峰,后世典范 

怀仁集《圣教序》高就高在理解到此规律后,依此规律来安排收集到的每一个字。从后来得《大观帖》中所保留下来的王羲之《追寻伤悼帖》和《建安灵柩帖》中能窥见怀仁心目中集字《圣教序》的理想。

微信图片_20181015154602

比起同时人所集的《金刚经》(下图)来看,《圣教序》要高明不少。

微信图片_20181015154604

《圣教序》中的字,来自于王羲之不同的帖中,我们通过现存的王羲之帖可以知道,王羲之是一帖一面目,将这么多规定内容的字收集起来,并要做到风格大致协调。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怀仁采取了避免连带,字字分开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
因此,学此帖,最大的好处是解决字形,而最大的障碍在于字和字之间的连贯和行气的畅达。后来凡是打通此障碍者,易成大气候。
最后说句不大好听的话:评估一个人的眼力如何,可拿《圣教序》来衡量,如能真正从内心体会《圣教序》的魅力,还能评价一番,则此人眼光差不了。

640.webp (3)

1、请王老师简要谈谈黄宾虹的山水画特点?

王镛:黄宾虹的山水特别注重整体,他眼中的风景看成是混沌一体的,整体的气象,因为人们肉眼观察到的山水景致其实是没有古代山水画中那么层次分明,一棵树画的不清楚,意义不大,他不拘泥一颗石头、一棵树,不把结构扣的很具体,看着很丰富的;另外黄宾虹的用墨是第一的,难度很大,及其丰富,他的画,近看很乱,在混乱中远看有山石结构,用笔质量表面荒率,实则讲究。

2、怎样鉴别一副好的中国画作品?

王镛:传统作品有两方面,“六法“即是。一是气韵生动、古法用笔、点线有较高的艺术质量,平、留、圆、变、重,随类赋彩。二是经营位置,欣赏时首先看的是构图讲究变化,不对称的平衡,中国园林一样,讲究的好似变化中的对称,西方人 是机械的平衡,中国画是要自然变化中的不对称。三是,最好的国画作品应该是有新意,反之就是模仿。

640.webp (4)

3、请王老师谈谈关于“丑书”?

王镛:丑,只要符合艺术规律就不是丑,要历史的看问题,如米芾看颜真卿的字就是丑书,可我们当今承认颜真卿是要的书家。我觉得丑的东西原来并不丑,丑和美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人们情感世界的丰富,到后来我们不断挖掘出来的各种当时不能接受的东西提炼出了最有价值的东西。长期受二王的影响,碑兴起后觉得不好,人们也不能接受。真正有勇气的人才能坚持扛起这面创新的大旗。审美是人心里对事物的认识,如果没有勇气创新,那作为一个艺术家是由遗憾的。

640.webp (5)

4、王铎和傅山草书特点?

王镛:王铎的草书其主动原创的大作品很少,手卷有一些是抄的古诗,算是创作。比较精彩。大条幅里大多是临摹,用自己的创新的笔调意临王羲之,王铎的草书成就比其行书差。可能与其只活到六十出有关。

傅山的草书连绵多一些,缠绕很多,连带有的很复杂,连绵营造出小的空间太多,不够简,但这正是他的草书特点。傅山的草书也参杂了很多的行书,因为草书的笔画少,傅山没有成组的。林散之的草书结构也实为行书,没有摆脱字法的连绵关系,所以和张芝,怀素、张旭比起来,说林散之是草圣是名不副实的。

傅山的草书也有很多不大好的作品,但是,评价一个艺术家,如十张作品里有七张差的但一张相当精彩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即为大家。王铎更扎实,傅山更飘逸。

640.webp (6)

 5、山上的赭石、花青是按明暗染的吗?

王镛:错,是按对象的常理来的,不按明暗来染,油画是这样的。

6、请您用一句话评价张大千和黄宾虹的山水画风格

王镛:一句话我还不能概括,而且俩人要我用一句话(笑)。黄宾虹我前面说过了。张大千山水画风格不明显,晚年功力扎实,什么都能画,但欠缺的是在山水画中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640.webp (7)

 

7、请问王老师,您艺术上得益于师长传授,还是自己思考的多?

王镛:我人还自己思考的多,老师水平再高,但针对特定风格下有道理,或没有普遍道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思考,勤学,勤思考,学问,问了也有自己思考。我不大喜欢热闹,愿意一个人在家“捣鼓”专业方面的事。

  什么是截笔呢?

“截笔”是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朝的一种毛笔的用笔方法,是一种笔法。

我们现在正常的使用毛笔,一般都会有起笔、行笔和收笔,而截笔是在行笔的中间部分突然断开,就好像行笔的路线突然被截断,故名截笔,这也是我们现代人给它起的名字。

晋唐时期的书法作品都比较小,都是可以展于手掌的尺牍手札,这样的用笔在小小的手札里出现,可以说是非常明显的,一眼就能被看出来,所以还是有很强的视觉的冲击力的。

这种突然的中段,打破了常规的用笔,让人突然精神为之一震,这种审美享受只能是看到真迹才能体会到吧。

从王羲之的《二谢帖》里我们能看到多处截笔,如下图:

640.webp

关于截笔的两种不同的说法。

关于截笔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它是一种偶然的现象,魏晋时期的人用笔不会这么不讲究,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所使用的纸上有折痕,这些折痕相当于我们今天练习书法时候画的格子。

有些书法家不按照自己折的痕迹书写,有的笔画写在了折痕的棱角上,自然形成的一种用笔的自然阻断,这个和笔法毫无关系,这是一种偶然现象。

这一点从孙过庭的《书谱》里就可以看出来,因为孙过庭《书谱》里面凡是出现折笔的地方,一般都不是一处,而是连续竖着着出现一排折笔。而且位置还都一样,很明显,孙过庭写字的这个地方是有一道痕的,要不然也不会同时出现一排折笔。

这一点我曾经仔细的观察过,确实是这样的,这个地方应该是接纸的地方,孙过庭写的长卷《书谱》长900.8cm,不可能是用的一张整纸,当时也没有这个技术,只能是隔一段接一次纸,练习过书法的朋友都知道,接纸的地方一边高一边低,如果书写的速度过快,很容易产生用笔的中断,就会自然的形成截笔。

刚开始自然的写出这种效果的时候,我还挺诧异,以为这是一种败笔,没有想到古人竟有如此用笔,甚至后人把这种用笔奉为至高无上的笔法。

关于截笔的第二种说法认为“截笔”就是一种笔法,是古代人有意识的写出来的一种用笔方法,是他们为了增强书写的艺术性和变化,故意出来,以打破整篇书法用笔的平衡,是一种有想法的经营。

持有这种想法的人认为,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出现了这种笔法是无意间的事情,但是有一部分古代的书法家认为这种无意出现的效果非常的有意思,也非常好看,就在后来的的书写中有意的把它表现出来,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笔法。

因为这种笔法不仅仅出现在了王羲之、王献之的手札尺牍里,魏晋时期和唐代的很多书法家都使用过这种笔法,如果这只是一种偶然现象,不可能有这么大的书法名家团体同时出现这种笔法,所以认为截笔就是当时的一种笔法。

640.webp (1)

“截笔”真的失传了吗?

确切的说这种笔法到了宋朝时期已经少有人使用,这和当时的书写工具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所书写的字体开始变大,不再是小小的尺度和手札作品,开始有了大尺度作品的出现。

而像截笔这种微小的用笔的变化,在大尺幅的作品里已经明显不起眼了,可以忽略不计了,书法家们也开始寻找新的表达方式。比如米芾的用笔的跌宕起伏,黄庭坚的左右开张。

到了元代的赵孟頫更加视用笔的气韵和流畅性,他自己写字就非常的快,据说一天能写一万字,所以对于这些小的技巧,包括截笔在内都不是很关心,其实复古的气韵,是离不开精细化模仿古人用笔的,只能说赵孟頫的复古主义还是不够全面。

而到了明清时期,由于高桌子和高椅子的出现,书法家们开始站着写大字了,书法工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出现了羊毫毛笔和生宣纸,羊毫毛笔的蓄墨量更大,价格便宜,能够造出更大的毛笔,书写起来表现力更强。

而生宣纸的出现,更是让书法的的表现力如虎添翼,生宣纸由于发墨比较好,能够产生能够产生枯、湿、浓、淡等各种各样丰富的效果,其表现力远远胜于之前的章句小楷。

所以你看明清时期的书法,一般都是写大字,尤其是明代期以后,比如王铎的大部分作品就是长条,其用笔和用墨都和以前产生了很大的区别,书法史学家们也说明清尚变,不是他们愿意变,而是时代和社会发展使然。

有了这些丰富多样的改变,书法家们也就根本不需要截笔这样微小的变化了,虽然在一些明清书法作品里截笔还会偶然的出现,但是再也没有形成晋唐时期那种大规模的书法家群体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截笔是失传了。

但是随着现在学院派书法的兴气,尤其是各大美院开设了书法专业,对于古代笔法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加上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大部分书法家都能看到下真迹一等的书法字帖,截笔这种被人遗忘已久的笔法又被重新提上了日程,很多青年书法家开始主动的使用这种笔法,截笔又活。

640.webp (2)米芾大字

“截笔”可以学习吗?

那么我们现代人可以学习截笔吗?我认为是可以的,不管截笔在书法史上是偶然现象还是书法家们故意为之,这种笔法有他的美感所在,是可以去学习的。在整篇书作品的平铺直叙之中,突然出现了几个截笔笔法,于调整体的章法和气息都有很大的好处。

这个符合当今的书法上审美需求,追求变化、视觉冲击力和求新求变。

但是,使用这种笔法,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要太多,一幅作品里面出现一两次就可以了,要是出现的太多,整体的章法和气息就乱套了,反而适得其反。

总之,截笔虽好,也不要贪多哦!

 

一幅书法作品,其中有看得见的东西,笔画、墨色、字形、诗句等,这是“躯体”; 还有看不见的东西,感情、风神、韵律等,这是“灵魂”。 书法出“味”, 往往就出在这“灵魂”上,故此只能靠细细品味,才可感悟得到。要使书法打动人心,使观赏者产生思想共鸣,则作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字内功夫,

二是字外功夫。

字内功夫,即笔墨功夫。就是指驾驶笔墨的本领、能力、造诣。

微信图片_20181012144148

1、笔的运,提、按、使、转,抑、扬、顿、挫,中、侧、逆、顺,方、圆、藏、露等等,达到驾御自然,随心所欲,一种“必然” 程度。

2、是“脱化生新”,在精心临摹古人法帖的基础上,得形得神之后,不断溶入自己的个性之“味”。

3、是文字功夫,要熟练掌握汉字的八个笔画及其变化,汉字的结构及其变化,尤其是草书符号及其变化。

还要具有 “六书” 汉字知识。因书法是依托于文字,当文字出现错误,即使不是“佛头浇粪”, 也是“白璧有瑕”。 如果是“人云亦雲”,“ 后”“ 後” 不分,就会贻人口实。最后,还要熟练布白安排,用墨技巧,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有技巧,才能出“味道”。 要使书法出“味道”, 那就必须下功夫。坚持不懈,刻苦临池,突破高原,不断进取。“多看自知,多作自好”, “跬步不休,跛鳖千里 只要下功夫,定会出“味道”。

微信图片_20181012144152

字所精良应在书中法度;书之妙趣当于字外功夫。字好,在法、在手;出味,在意、在情。书法要有“味”, 还必须有字外功夫,即:

一是要有文化素养。

书法是系统的书法,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涉及到史学、哲、文学、美学等。曾《书法与人生》一书中就论述过有关知识,如“书法对立统一说”、“ 书法心理学浅析”、“ 书法系统浅论”, 书法与气功、书法与音乐、书法与人生等等。故此要借鉴古法,借鉴自然,借鉴姊妹艺术,掌握书法技理,以我性情,我书我书,书出“书味”。

二要有学识修养。

古今书法家尚来重视字外功夫,宋·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书亦然,明·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清·杨守敬说:“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因为书法作品是书家渊博的知识、高深的修养、娴熟的技法的结晶,所以,没有一定的学识修养,是无法创作出上乘之作的。学深,意气平和;学识高胸怀达;学识广,联想丰富。凡是卓有成就的书家,都是学识丰富深广的文人、学问家。识广方能才高,才高方能创作出“书味” 。古代的王羲之、颜真卿也好,近代的吴昌硕、于佑任也好,当代的启功、沙孟海、欧阳中石也好,都是学识深厚,修养颇高,独树一帜的大学问家。书品人品,人所共仰。

三是要有艺术素养。

书法是一种精神产品,一个人如果没有几个艺术细胞要创作出艺术产品是不可能的。这种艺术素养,有先天因素,更主要的是后天的努力,不是读了一两本“美学”就可以学到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 艺术素养是要从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培育出来的。

微信图片_20181012144155

四是要有品德素养。

首先,善是美的内容,美是善的表现形式,这种“美善统一” 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基本观点。人的道德品性与书法作品的风格及其价值是切切相关的。毛泽东的字,处处锋芒毕露,表现出他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品性。周恩来的字,处处藏锋不露,与他的清风明月、真诚忠义的高贵品性一脉相承。从价值观念上讲,品德高尚的人的书法作品价值高。诸如,立身清廉的王羲之,风雄特的鲁公,秉性刚强的柳公权,爱国名将岳飞等,都是人品高尚,为后人所崇的书法大家,他们的墨迹也都是永垂千古,成为无价之宝。相反,蔡京、汪精卫、秦桧、胡长清之类的字也不错,并名噪一时,但因他们品德恶劣,故字与人同臭,无一字传世。这正如古人说的:“书品即人品。”

其二,中国传统道德观是“和为贵”, 而书法艺术不论是笔法、字法、章法、墨法都是要达到“和而不同” 的有机统一,以表达人们的美感。书法是体现人们心灵美的特殊造型艺术,书家的道德修养越深,则书法艺术境界越高,书法必然越有“味”。 明·项穆说:“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王昱说:“立品之人,笔墨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微信图片_20181012144157

总之,书法是中国的艺术,只能有“书味”, 不可有“洋味”; 书法是高雅的艺术,只能有“雅味”,不可有“臭味”。 只有具备了字内和字外两种硬功夫,才能使书法真正有“书味”、“ 雅味”。

梁同书(1723–1815),字元颖,号山舟,钱塘人。大学士梁诗正之子。乾隆十七年(1752)特赐进士,官侍讲。清代著名书法家。

同时期,多数书家写字多为“乌黑、方正、光亮、等距”的馆阁体,千人一面,如印刷体一般,没有自己的特点。而梁同书的小楷,源于馆阁体,却高于馆阁体,非同凡响。

微信图片_20181012143451

微信图片_20181012143455

微信图片_20181012143458

微信图片_20181012143502

微信图片_20181012143505

 

杨吉平

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

兼书法研究所所长、

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个书法学者能够做到学问精进,其书法也大多不会写得太差,白谦慎教授便是这种类型的学者兼书家。实际上,当代书坛往往只把白谦慎当教授看,而忽视了他作为书法家的存在。

白谦慎教授以学术著作《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为书法界普遍关注,但其介入书坛则比这要早得多。早在1981年,白谦慎便获得影响颇大的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一等奖,但与同时获奖的曹宝麟、王冬龄、鲍贤伦等不同,白谦慎此后便主要致力于学术研究,且一直在海外工作游历,故其书名远不及上述几位书家。白谦慎采用西方的学术研究方法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给国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故其《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汉语版一经出版便引起较大的轰动,许多人知道白谦慎的名字便从这作开始的。

白谦慎先生长于小字,常以小楷与小字行楷示人。其早年的小楷取法魏晋而字形略为修长,笔法内敛,有弘一法师的意味,也有简书的飘逸,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作品(图1)与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图2)相比较,飘浮不稳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微信图片_20181012142352

图1 白谦慎 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作品(1986年)

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则沉稳平和,用笔简易,结构紧密而富有张力,其中借鉴古人的范围远远超过了早年的书作,比如《韭花帖》的和缓瘦劲、傅山的深奥繁复、弘一的清寂孤冷、俞平伯的文雅平易等,在其笔下均有迹可循,至少在气息上颇多相似。这种气息或气质,应更多得自于他的学养。

其游历海外,经眼的古今法书远远超过常人,目耕既宽,耳濡目染,气质自然有所变化,笔墨亦自然不同。但学者书法往往过于平正,缺乏视觉冲击力,这在展厅时代明显是比较被动的。就章法而言,白谦慎先生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落两次款,也表现出其对当代书法艺术一定程度上的陌生状态。但书法艺术讲究内涵,这一点是一般书家所不具备的。还是那句话,关键看气质!

周德聪

三峡大学书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硕士生导师

白谦慎先生是恢复高考之后,进入北京大学的学子。读书期间,即在1981年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毕业之后,留学美国时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在波士顿大学获得中国艺术史终身教席,主要从事中国书法研究。从政治学转向艺术学书法的研究,可见白谦慎先生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及其对书法的热爱。他对书法史学的研究,以个案推及时代,他对经典的研究,由传统推及当代,相信读过《傅山的界:十七世纪中书的嬗变》《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的读者,从中可以窥其作为一个学者的“问题”意识与研究的独特视角。

作为一个大学的知名教授,他的主要精力显然不在临帖和创作上,读书、思考、研究当是他的生活常态,即如用毛笔书写,他也似乎在作“文人余事”的表达。无论是日常生活中友朋之间的书信往来,还是文人骚客间的诗文唱和,他都保持着用毛笔书写的习惯,偶有展赛的约稿,他也多以尺牍示人,不像现代展览会上动辄巨幛盈室的作派。这在本质上保留了传统文人书法的样态。当人们都在关注书法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时候,白谦慎似乎更在意书法走向内心的情感慰藉。

微信图片_20181012142359

图2 白谦慎 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2017年)

其全国第二届中青展的横幅作品(陆游诗二首)是作为评委特邀的作品,当时白谦慎还是北大的研究生。30多岁即成为中青展的评委,显然得力于中国书协成立之前所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获得一等奖奠定的业绩。此作以楷书面貌出之,掺用隶法书写,笔法稳健沉实,不激不厉,结字于修长之际时显开张展拓,如楷似隶,故有古雅之态,看得出他对钟、王楷书的心仪与借鉴,也有对王宠萧散意的眷顾与流连。能在20纪80年代写出如此格调的楷书,必定是深识书者。

31年之后,全国第四届青年展特邀其再书陆放翁诗参展,白谦慎没有用横幅形式,而是用两纸花笺,各录一首陆游诗。装裱时将同一书写内容的两首诗前后位置调换,制成了适宜悬挂的立轴。依然是楷书,但在用笔中明显增强了提按顿挫,用笔稳健、沉静,毫不苟且;结字正而不拘,紧而不促,长者秀整,短者敦实,不枝不蔓;署款钤印亦恰到好处。

比较前后两件作品,前者用笔似更放逸,而后者趋向内敛;章法分布虽然匀整,然少变化,无论是横幅还是尺牍,都可以适当错落分布,或于疏密大小中传达其“有意味的形式”。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两纸各自独立,虽共处一轴,然实为两件作品。如白先生在创作之初即考虑两首诗作是一件作品的话,也不会出现装裱时文辞内容与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作品所书诗作的顺序不一了。

亓汉友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书法势理论研究所所长、

教授、硕士生导师

白谦慎先生引起笔者的注意是从其《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一书开始的,从那时起知道了先生对书法有着深刻的思考,也知道其早在1981年就获得了首届全国大生书法赛一等奖,1986年任全国第二届中青展评审委员,同年赴美国罗格斯大学攻读比较政治学博士学位,后任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并获得了终身教席,这实属不易。庆幸的是,先生对书法的研究和创作没有间断,所以才有了《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白谦慎书法论文选》等著作的问世。

下面以书法势理论对先生的这两幅作品(图1、图2)进行分析。

笔法势方面: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作品由于年代久远,拍摄效果不理想,笔法势因素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但含蓄内敛的起笔、收笔方式尚依稀可见。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作者起笔运用了切笔、顿笔、裹锋、折笔等笔法势因素,以顿笔、折笔起为主;行运用了一分笔、铺毫、折笔使转等笔法势因素,以一分笔行笔为主;收笔运用了裹锋、顿笔、切笔、中位露锋等笔法势因素,以裹锋收笔为主。见下图:

微信图片_20181012142402

白谦慎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局部笔法势分析示意图

字法势方面: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作品运用了上紧下松、上松下紧、左紧右松、左松右紧等字法势,以左紧右松为多;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运用上紧下松、松下紧、左紧右松、左松右紧等字法势,以上紧下松为多。两幅作品中字内松紧关系不同: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作品中字内结构比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紧凑。

章法势方面:两幅作品均运用了线条粗细、字体大小、结体纵横等章法势因素,但运用的章法势因素形态不同:前者的线条粗细比例大于后者。

从以上书法势因素分析可知,作者的书法风格从全国第二届中青展到全国第四届青年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前者为长卷作品,笔法含蓄,线条内敛,结体古拙,呈现出来的气息质朴稚拙,又时露俏皮。后者由两幅小楷手札拼接而成,笔法、字法、章法均一丝不苟,一如先生文章之缜密。笔法方面,起笔、行笔、收笔笔笔到位;法方面,随字赋形,一任自然,又兼顾与其字之间的长短横变化;章法方面,字体大小错落,行与行之间、字与字之间气息畅达,呈现的作品气息是文静的,似大家闺秀。

如果说作品有什么不足的话,笔者以为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作品结构过于紧密。苏轼《论书》云:“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文徵明《停云馆帖》云:“小字贵开阔,字内间架宜明整,一如大字体段,诸美皆具也。”而其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的结字达到了“宽绰而有余”“诸美皆具”,这正是作者这30多年在书法上的成功之处。

虽然作者的书法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品浓浓的书卷气却没有改变。为什么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作者依然能够使书法作品保持着浓浓的书卷气笔者以为,有以几方面原因:首先,作为文人,先生的学识为创作富有书卷气的作品提供了充分的客观条件,为其认知书法提供了足够的鉴赏力和坚定力;其次,作者在这两次展览中展出的作品形制本身均是“书卷”。除此之外,先生长期生活在异国他乡,书法风格没有跟随国内书法展览风向标的改变而改变。正是由于这些“书法创作客观势因素”的存在,才使得其作品更加清新脱俗、与众不同。


微信图片_20181012141116

一、前与后:意为作书前即应考虑通篇的章法。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作书前先考虑章法。唐代书法家徐王寿说:“夫欲书先当想,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然意在笔前,笔居心后,皆须存用笔法。想有难书之字,预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笔,自然容与徘徊,意态雄逸。不得临时无法,任笔所成”笔者刚学书法时,不懂章法,任笔纵横,心中无数,结果写成的字幅,不是前松后紧,就是前紧后松。后来采取先写小样数次,琢磨思考字的大小、笔画粗细、全篇分几行、每行大体上写多少字、天地如何留白、落款和印章如何安排,然后才在大幅宣纸上书写,这样在章法上就可以避免出大的毛病。

二、行与列:直排叫“行”,横排叫“列”。

草书是生动活泼、变化多端的书体,要求章法上有行无列,即竖看成行,横看无列。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形容怀素狂草的诗句那样:“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

微信图片_20181012141125

三、疏与密:草书满纸云烟,如夏云奇峰。

章法上应富于变化,有疏有密。清代书法家邓石如说得好:“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当然,这是形象夸张的说法,疏与密也应有变。

四、黑与白:有墨处是黑,无墨处是空白。

黑与白的关系,也是实与虚的关系。邓石如强调“知白当黑,奇趣乃出”。现代草书大家林散之在《自序》中说:“古人重实处,犹重虚处;重黑处,犹重白处。”他从老师黄宾虹学到好经验,善于处理草书中黑与白的关系,并写出以下诗句:“守黑方知白可贵,能繁始悟简之真。”记得在一次书画大展中,我看到一幅草书,写得密密麻麻,全篇挤得满满的,很少空隙,使人看了透不过气来,这就是黑与白的关系处理了。

微信图片_20181012141128

五、动与静:流动、跳动、飞动,草书从章法上看,动感极强。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这是杜甫称赞张旭狂草的动感。“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这是我们在欣赏怀素《自叙帖》是的动感。在观摩书法大展中,好的草书作品,往往使人感到它不是静止的平,而是飞动的立体。有如大江东去,惊涛骇浪,排山倒海,势不可当;又如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冲锋陷阵,挥舞刀枪。这种动感来之于作者善于构思章法,做到正偏和谐、上下贯通、左右交错、前后呼应、大小搭配、长短相济,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微信图片_20181012141133

六、美与丑:中国书法是举世无双的绝妙艺术,欣赏书法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宋代文学家苏轼有“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名句,可以化用一下来形容书法:“从来佳书似佳人。”于右任整理标准草书时提出的四个原则之一就是“美丽”。一幅好的草书作品,令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从章法上看很美。欣赏书法犹如赏花。花有盛开、半开、未开,有向上、向下、向左、向右,这正如书法中字有大有小、笔画有粗有细、墨色有浓有淡,令人看后有和谐的美感。如果章法处理失当,那就显得丑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