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8894

先生一支笔

胜过十万毛瑟枪

三十功名袖两风

一箱珍藏纸几张

落落乾坤大布衣

一蓑烟雨任平生

IMG_8895

于右任

(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

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中国近代书法家,被誉为“当代草圣” 、“近代书圣”、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 。
出身贫寒,读书不敢不勤!

IMG_8894

1879年4月11日,于右任出生在陕西省三原县东关河道巷。从小家境贫寒,生母赵氏是插着草标买回家里的,在他2岁时不幸病逝。当时父亲于新三还在四川打工,只能由二伯母房氏代为抚养。6岁入名儒毛班香的私塾就读。

IMG_8897

于右任在《怀恩记》中写道:“伯母督课每夜必至三鼓,我偶有过失,或听到我在学校嬉戏,常数日不欢。” 每年清明节,伯母都带着他回乡扫墓,在生母墓前哭着说,孩子几岁了、读了什么书。每当此时,于右任都“闻声悲痛,读书不敢不勤”。

IMG_8898

父亲也对他寄予厚望,从外地抄些书文寄回,回乡后,还以身作则。他回忆道:“我白天上学,晚间回家温习,父子常读书至深夜,相互背诵。我向先严背书时,必先一揖;先严向我背书时,亦作揖为仪。”也算是天道酬勤吧!于右任16岁以第一名考取秀才,随后在陕西各书院游学,受教于刘古愚,与吴宓、张季鸾并称为“关学”余脉。

IMG_8899

他19岁参加岁试,再以第一名成绩补廪膳生,被誉为西北奇才。1900年慈禧出逃到西安,于右任甚为愤懑,故意照了一张披头散发的照片,背景是他撰写的对子:“换太平以颈血,爱发妻如自由。”三年后,于右任写下《半哭半笑楼诗草》,有句曰:“女权滥用千秋戒,香粉不应再误人。”

于右任乃民国,

不可多得的一大趣人,

周身上下都充满了正能量。

论学: 民国首席草书大家,毛泽东最敬重的大才子;

IMG_8900

于右任草书《岳飞诗满江红》

于右任为李宗仁书手卷

尺寸:31X240厘米

款署:李代总统德公正之于右任

藏印:李宗仁印,德邻。

1906年4月,于右任为创办《神州日报》赴日本考察,得遇孙中山,从而加入了同盟会。《神州日报》创刊后仅80天,因遭邻居失火之殃,整个报社毁于火灾。过了几个月,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呼日报》,被停刊后,再办《民吁日报》及《民立报》,5年期间绝不停止革命宣传,这正是人们说他“一支笔胜过十万横磨剑”的时期。

局部:
IMG_8901
IMG_8902
IMG_8903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于右任曾为交通次长,首创了国内火车夜行的先例。他与孙中山同进同退,在二次革命中担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还参与起草了《总理遗嘱》。北洋政府曾出每月3000元大洋聘他,还赠文虎一等勋章,于右任拒绝道:“钱,我见过。什么文虎章,你狗也给、猫也给,我看不值半文。”

IMG_8904

IMG_8905

IMG_8906

IMG_8907

1925年,冯友兰想去广东大学任教,求问于右任可否?于回答:“革命的人可以去,不革命的人不可以去。”冯想了想,还是去了。1931年,于右任就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留守此职直至逝世,凡34年。

IMG_8908

毛泽东在国共合作期间,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所以和许多国民党元老级的要人们都认识。但他最敬重的是大才子于右任先生。

IMG_8909

于右任草书五言联——“明月一壶酒,清风万卷书”

于右任早年曾主编过思想激进的《民立报》,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喜欢阅读此报,当时就知道了于右任的大名,对其很仰慕。不仅在青年时代受其影响,并与之有过谈诗论词等多次交往,晚年时还和秘书田家英索要“已存”的于右任草书。

IMG_8910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于右任曾在一起畅谈诗词。在谈话中,于右任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极力称赞,对该词的结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尤为赞赏,认为是激励后进之佳句。毛泽东却道:“怎抵得上先生‘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之神来之笔。”

IMG_8911

说罢,于右任与毛泽东皆拊掌大笑,举座皆欢。毛泽东与于右任都熟谙诗词,如果说能对古人的名作即兴拈来则不足为怪,可他们都能背诵对方的诗词,二人的学问之博,真令人不得不叹服。

IMG_8912于右任与蒋介石

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见大势已去,试图抢夺钱财与人才逃往台湾。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对文化名人的去留极为关注,其中就有于右任老先生。于右任虽然到了台湾,但毛泽东对他的书法却极感兴趣。

IMG_8913

于右任草书是怀素小草的继承和强化,其草书的意义在于,他第一个将魏碑和小草书打通成一片,为碑学开创出一个新境界,为后人开拓了一条新途径,使后来的习碑者避免了许多盲目的探索,为二十世纪碑派书法大师。

IMG_8914

他将篆、隶、草法入行楷,独辟蹊径;中年则专攻草书,参以魏碑笔意而自成一家。有人评论说:或如处子,或如蛟龙,或憨态人迷,或古树悬空,每一个字,莫不神化。于右任把写字当作一种乐趣,每日临帖不辍,每罄一罐则大呼:“取墨来!”

IMG_8915

早年,于右任常背一个褡裢袋,里面仅有两个印章,倘有人求字,提笔就写、拿章便盖,从不收钱。故三教九流索墨者,直如过江之鲫。于右任为人写字,不看来者的职位与身份,标准是他喜不喜欢。

IMG_8916

宋子文很喜欢于右任的字,特置一把精贵的扇面,托人请于右任题墨。于右任拒绝。但他却为南京夫子庙大集成酒馆的女侍写了一副:“玉壶卖春茅屋赏雨,座中佳士左右修竹” 。

IMG_8917

由于他的字值钱,到台后颇有一些落魄文人假借他的大名卖字。他的下属知道后要“严惩”,于右任关照“不要为难他们”。有时到医院慰问伤兵,一晚要写几十幅。秘书欲为代笔,还被批评一通。

论道: 创建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

IMG_8918

由于诗集的印行,知县和巡抚以“倡言革命、大逆不道”的罪名,下令拿办于右任。此时他正在开封参加会试。幸而西安电报局和路驿同时发生故障,家信才比缉捕公文先到,他闻讯马上逃到上海,化名刘学裕,进入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读书。

IMG_8919

不久,法籍神父企图把持学院,学生们愤而追随马相伯离校,于右任找钱、拉关系,与马相伯、邵力子等另行筹组了新学校,连名字都是他给起的: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的前身。

论品: 食不厌精,留下诸多美食佳话;

IMG_8920

于右任祖籍是陕西省三原县,每次回乡探亲,都要在县城明德亭餐馆品尝地方风味菜点。于氏对这些菜点的制作技艺和风味特色倍加赞赏。他乘兴为该店挥写了“明德亭”匾额和“名厨师张荣”的题词,从而使这家创建于一九三一年的餐馆,蜚声遐迩,誉满三秦。

IMG_8921

于右任、高仲渔、赵作栋在国民代表大会合影

1921年清明节,他亲临西安东关长乐坊徐仁福开设的徐记稠酒店。这酒店有由三千多年前商周时期的“醪糟”演变而来的黄桂稠酒。风味独特的美酒使这位书法大师为倾倒,饮后啧啧称赞,即兴挥毫书写了,“徐家黄桂稠酒店”。徐家将之制成牌匾,高悬店门之上,声誉大增,在古城传为佳话。

IMG_8922

1947年夏,陕西师专第一届学生到教到南京观摩学习,当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的于右任闻讯,特意邀请全体师生到他的寓所会见。接着,招呼大家聚餐:有凉粉、酿皮、凉面、扯面、醪槽、元宵、甑糕、烧饼、腊汁肉等各种陕西风味小吃,诸色纷呈,香气扑鼻。于氏让大家不拘一格,任意就餐,宛似今日的自助餐。师生们情绪活跃,欢声笑语不断。

于右任喜食蒜头、辣椒,几乎每餐必备,还自创了蒜头煮石首鱼与辣椒炒肉丝两款菜。食家谭延闿对此赞不绝口。在上海、南京、重庆、台北等地,于右任画龙点睛的墨宝护持了一批百年老店,这是其他民国人物所无法企及的。论在海峡两岸的亲和力,只有孙中山可以超越之。

论德: 乐于助人而一笑了之;

IMG_8923

有一次参加宴会,于右任喝得酩酊大醉,盛情难却之下,迷迷糊糊中写了“不可随处小便”六字,就回家了。第二天主人登门请教,他很是不好意思,却令人取来一把剪刀,将字剪下,重新排列为“不可小处随便”。然后哈哈一笑说:“行了,这不是很好的座右铭吗?”

IMG_8924

有回,某妇人找上门来,说你不是主张恋爱自由嘛,今儿就看上您了,于右任苦笑道:“那也得双方都愿意啊!我家里有位好老伴,可是离不了的。”某天,他到院里处理公务,几位属下人员正在阅读“黄书”,被发现很是尴尬。于却笑道:“血气未定之少年,不能浏览此等之书,容老夫去闭户读之。”言罢,揣此书扬长而去。

唯不足论的就是财,此公一辈子都缺钱。

IMG_8925

1948年5月,国民政府副总统选举空前激烈,几位候选人各显其能,派车、摆酒、送礼、拉关系,问及另一人于右任,答曰:“我有条子。”代表们诧异:于大胡子啥时候有金条了?到时一瞧,却也不凡:一边是2000多代表的照片,一边是写好的“为万世开太平”条幅,最多时每小时一二百人排队来取。

第一天投票,于右任得493票,即遭淘汰。次日他准时出席,一派飘逸大度,全场代表起立鼓掌,达10分钟不息。最后是桂系李宗仁获胜,但于右任清贫豁达的形象,却成了民国官员的做人典范。

IMG_8926

贵为国民党元老、五院之一长的于右任,是在哭穷、作秀?非也。他的钱呢?

于右任出身寒门,又有浓厚的桑梓情结,他把钱都放在故乡人民的口袋里了。他认为“欲建设新民国,当建设新教育 ”。他任国民革命军陕西总司令期间,创办学校让穷人的孩子上学,减免学杂费,甚而提供助学金。资金完全由他募集。他无产业,亦不经商,其困难窘迫可以想象。

IMG_8927

1940年前后,民治小学校长王麟生写信给于,称学校经济困难难以为继。于右任复信云:“我就是穷得卖字,也要支撑这所学校。”

1949年,于右任迁居台湾,一共待了15年。由于还有妻子儿女在大陆,他年纪愈大,思乡之情愈烈,某次去基隆港,老人家有感而发、赋诗一首:

云兴沧海雨凄凄,港口阴晴更不齐。

百世流传三尺剑,万家辛苦一张犁。

鸡鸣故国天将晓,春到穷檐路未迷。

宿愿犹存觅好句,希夷大笑石桥西。

IMG_8928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5岁,葬于台北大屯山。他一生没有置办恒产,所有收入都捐给了家乡办学和慈善。人们收拾他的遗物,发现仅有一只铁箱,打开来看,竟是一些副官等人的欠条,联想他晚年连看牙科的钱都没有,不觉潸然泪下。

IMG_8929

据陪侍者云,于右任在病重时曾试写遗嘱,因心绪不宁,写了撕,撕了写,结果一个字也没留下。鉴此,治丧委员会将于右任1962年病危时写的《国殇》(即《望大陆》)视作他的遗嘱:

IMG_8930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在昏迷前,问老人家时,他先伸了一个手指头,后来又伸出三个,无论身边人怎么解释,于右任都是摇头。后来老友柳亚子想到他生活多年的老宅,言道:

“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

二百多年前,一位有着杭州户口的富家子曾公开“炫富”:“家有田几棱,屋数区,在钱塘江上。”他就是“扬州八怪”之首金农。

1▲ 金农手札

如果突然痛失上述亿万房产的是你,各位必定哭天抢地痛不欲生!可到了金农这里,家道中落以后,他最强烈的反应也不过是挠挠小辫,吱了一声:“钱?!再赚呗!”

2▲ 金农《墨梅》

其实,金农从三十多岁交游开始,就四处当起了“文艺包工头”,凭借自己的一双慧眼,甄选出能书善画的巧匠,承接各类艺术项目筹措旅资。

3▲ 金农《降龙图》立轴 设色绢本

能给飞扬跋扈、天王老子都不服的一流艺术家们四处揽活儿,金农堪称江南艺术家中的员外!时常仗义疏财的金农在江南文人中的威望无人能及。民间都戏称:“冬心先生太可怕了,他要是当盐商,其它盐商就只能当裤衩了!那老百姓才有好日子了!”

4▲ 金农《墨梅》镜片 水墨绢本

历来说扬州八怪,属金农最怪!最怪在于他对钱的态度,既充满理智又若即若离:他从未因万贯家财而骄横过,也从未因落魄而低眉折腰!

家道中落的晴天霹雳,常人眼中的人生谷底,却被“怪人”金农视作艺术腾飞的起点,五十岁遭遇经济危机的金农,觉得自己似乎没空哀愁,倒是可以在画画上再狠狠发力!

赚钱,不都是为写字画画嘛!

5▲ 金农《隶书》镜片 纸本

“怪咖”金农从不以穷富贵贱取人。穷人感恩于他乐善好施,却又不能理解他书画中的孤绝意境;富人尊崇他书画中的傲骨而不惜豪掷千金。扬州的盐商经常组织诗文酒会,金农常被尊为最尊贵的宾客出席。

6▲ 金农手札

仗义的金农深知,这是盐商们拉帮结派挤兑新人后再劝其归降的套路,每次他都挠着小辫,一边抿着小酒,细细观察盐商们的一举一动,准备适时帮助一下弱势的新人。

7▲ 金农《芝寿图》立轴 水墨纸本

一次,从行酒令开始,要求每人诵一句古诗,其中必须有“红”、“飞”二字,否则明里罚酒暗里就要被算计。

老辣的盐商们都对答如流,唯独到了一个年轻盐商这里,竟在慌乱之中,脱口而出:“柳絮飞来片片红。”

8▲ 金农 《隶书册》 水墨纸本

眼看着满面通红的年轻盐商因为失误,即将在一众“荒唐”的叫骂声中被狠狠灌倒,更要被老盐商瓜分他的利益!

金农挺身而出,即兴赋诗一首:“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并谎称这是元代诗人的诗作,众人皆啧啧称赞,对罚酒和瓜分利益之事绝口不提。

9▲ 金农《杖锡摩陀尊者》立轴 设色纸本

其实这些本是盐商之间的利益纠葛,金农大可坐视不管。更不必得罪那些连万岁爷都能搭上线的老盐商们。可毕竟看在眼里,金农的傲气和仗义驱使他必须为年轻盐商出头!

第二天,这位年轻盐商奉上纹银千两作为答谢,并问金农:“先生如何想到如此佳句呢?”

半晌金农才答道:“世人都说我的朱竹是学东坡先生。东坡先生曾以硃笔画竹,见到的人都问,世上难道有红色的竹子吗?东坡先生则笑道,那哪里的土地又能长出墨竹呢?”说罢,二人皆大笑不止。

10▲ 金农 《杂画册之新竹》

探究金农的“怪”,不得不叹服金农有位格局远高于任何巨商富贾的父亲:父亲深知与其给金农万贯家财,不如让他身体力行地读万卷诗书。于是他任由金农交游和涉猎诸多“无用之事”,只要金农不违反侠义道德,父亲永远都是金农经济和精神上最强有力的支持者。

11▲ 金农手札

终于在金农五十岁时,觉得即使父亲没有要求也得给老人家个交待。野了大半辈子的金农终于狠下心来,准备生平最有把握的一次应试机会:博学鸿词科。

他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刚刚京师,便惊悉雍正帝驾崩,乾隆新政不再重视这项考试!

金农一言不发,奋力挥毫用他独创的漆书在准备多年的复习材料上,一一写下了浓厚粗重的“也罢、也罢”,而后付之一炬!

12▲ 金农 《达摩老祖》

艺术家金农终于意绝仕途!

在北方赶考之际,金农深入考察了宫廷画家的书画作品和清初“四王”的作品,他不禁感慨:满卷皆是春意,奈何尽是无谓的喧嚣,怎无动人之处!与其让喧嚣俗世洋溢着假春意,不如让老夫用这颗真冬心还尘世一个清净!

13▲ 金农《自画像》立轴  纸本

自此,金农定居扬州,悉心种植竹子和梅花,日夜不停地观察,反复写生。从一开始的写生,到后来无所不画的大境界:在金农的自画像中,他手握藤仗,徐徐迈出右脚,宽袍大袖中微微露出的红鞋暗喻了他“踏破红尘”的心境。

回望自己的一生,他深知繁花似锦的春天和自己此时寂寥的处境相悖,金农誓将怀抱一颗冷逸的冬心为艺。金农的“冬心”之号从此远播!

14▲ 金农手札

一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金农,曾给自己起了“三朝老民”的闲号,在“帖学”一统天下之时,金农一如寒冬里冷梅,坚持自己古朴浑厚的书风。无论隶书、行书、楷书、漆书,金农书法里处处表现出向传统挑战的勇气。

15▲ 金农手札

为了明志,金农给自己刻了一方“丹青不知老将至”的印章,然而金农的“冬心”并非要表现一颗冷漠的心,他的“冬心”也曾复苏过,六十岁时金农纳二十岁的哑女孟娟为妾。哑妾重病后,金农体恤哑妾,安排她到杭州老家养病,古道热肠的金农又恢复了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日常。

16▲ 金农 《墨戏图册》 水墨纸本

晚年的金农,凭借他孤绝的艺术坚持,收入颇为可观,但历经了人世沧桑浮沉后,散淡豪迈的性格使得他经常散尽千金!终于落得四壁皆空、无钱入殓,“怪人”金农终因自己对金钱的怪癖,终结了自己“不合时宜”的一生!

在富贾云集车水马龙的扬州,金农的冷逸,是激流跌宕后的冷静,浮躁中的平静,浊世中的一方幽静。冷却了心中一切躁动、欲望、挣扎等冲突,从现实的苦困中超越开来,与天地精神独往来。

17▲ 金农 漆书四言联 镜片 水墨纸本

同样在今天这个处处讲求效率,盲目崇拜成功的年代,金农的人生,又仿佛一记重锤抨击着成功学:金农终身都背离了功利的考量,坚守他那颗冷毅的“冬心”,就像他笔下的“月华”,虽无日光的耀眼,但处处体现着悲天悯人的奇情苦志,这种苦正是遍尝世间滋味后的以苦为乐和淡泊。

18▲ 金农《月华图》立轴

数百年来,人们常慨叹金农之怪,怪在他的坚持:人只有拥有超越了物欲的博大情怀后,方能焕发出恒久的生命之光。在这个充斥了各种庸常成功的年代,“怪人”金农的“失败”和对物质追求的“冷漠”与“怪癖”,恰如泽被万物而不屈于名利的月光,是最为低调冷毅的正能量!而对于世间所有求道的心来说,追求艺术的热忱,冷眼看待人生起起落落,才是此生最大的成就!

—— END ——

书法欣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一概而论,但书法欣赏仍有其基本规律可循,亦非“玄学”之术。笔者以为,欣赏书法是书法在人脑中“再创作”的过程,因此,必先“识形”,次而“赏质”,再而“寄情”,三步逐行,渐入佳境。

1

第一境 识形

书法是线条形象的艺术,“形”有四要素。赏得“四要素”则入第一境。

一曰格式。书法以条幅、中堂、横披、匾额、斗方、扇面、对联、尺牍、手卷、页册、题画等格式最为经典。

二曰书体。书体以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魏体、章草、行草等最为常见。

三曰色彩。书法的色彩以白纸、墨字、红印组合最为耐看。

四曰构成。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以正文、题款、印章构成最为普遍。

2

第二境 赏质

书法不同于写字。书法要讲究“法度”,“合法”才能“质美”。其“法”有四。赏得“四法”则入第二境。

一曰字法。字乃书法之根本。聚点画而成字,点画之间应当“平衡对称,对比和谐,主次得宜,疏密适度,多样统一。”

二曰笔法。用笔贵在因体而变、稳实丰富;中侧(锋)互换,法出有源;笔力遒劲、力透纸背。

三曰章法。章法即整幅书法作品的“布白”。它讲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以笔势连绵,气脉畅通、节奏分明,若如“行云流水”。即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四曰墨法。墨有六彩之说,即“浓、淡,枯、湿,燥、润”。若能“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则可达到“无声而乐的和谐”,“五光十色的神采”,“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谈笑”的境地。

3

第三境 寄情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语)。书法的目的是“畅寄幽情”。书法艺术的最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气质的一种抽象体现与表露。欣赏书法不仅仅是看功力的深厚,看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要看作者的精神、胸襟、气质修养。因此,欣赏书法的最高境界是通过书法作品与书法家“对话,交流”。而赏得此境需要赏者“见智”、“见性”,悟得书法之“出法”、“意境”、“气质”之妙理。

一曰出法。卓越的书法家总是善于在严格的法度之中自由驰骋并施展其创造才能。因此,他们往往任情姿性,纵笔所如,使人看出他们的“无拘无束”,而又不流于“荒诞狂怪”;既有“先圣”的遗风,又有自己的“圣地”,即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放豪之外”。

二曰意境。书法的意境是指于书法作品中流露出的精神内涵,则在生动的气韵、飞扬的神采以及空间余白所构成的幽深而旷远的意象。如,有的象行军布阵,旗帜飞扬,士马精研;有的象尺幅丹青,疏林远阜,错落有致;有的象江河大川,奔腾浩荡,一泻千里;有的象廻溪曲沼,春水繁花,清幽婉丽;有的象婀娜舞姿,素袖轻扬,一步一形;有的象悠扬乐曲,绕梁三日,牵人情思。这就是书法富于韵致,并且交织着生命节奏的意境。

三曰气质。常言道,“书为心画”,“字如其人”。书法是书法家抒情达意的特殊语言。如同作家之文,诗人之诗,歌者之声。因此,有独立性、创造精神的人,其书往往风格独具;依赖性强、唯唯喏喏的人,其书往往依傍门户、缺乏个性。性情豪爽英迈之人,其书往往气度恢宏;感情缠绵悱恻之夫,其书往往柔媚有余,劲健不足。志行高洁者,其书往往清气飘洒;格调低下者,其书往往俗气横流。心情恬淡者,其书往往气静端庄、淡泊旷达;追名逐利者,其书往往张牙舞爪、哗而取宠。

—— END ——

说到夏天的颜色,
大家会想到什么呢?

今天,徐掌柜就给你点颜色看看

微信截图_20170711162521

别误会,大家都是文明人
我们说的是

——墨池文房测评

撩倒各大书家的——墨庸

写书法,认真的你最帅

FndUD8I9Jlcl33_Yqu0vUXyqT-o5.jpg!580x580

—— 墨庸测评动图 ——

c14755a1c7b7f79a3a630a173526c79b_20170711152809

83bcf1bba36fa6007a9c239913a1223f_20170711152605

bc19eb187df0612f089e5cd22f0020b9_20170711152705

4ceb03489e06da2aa6735c4faffba081_20170711152507

8eb0d6a78af0afae1cea3aa67712b968_20170711152946

aecce70f5435771ad881d865e4a469ca_20170711154944.gif2

927acfb457262e5946123fa1adb38d5b_20170711153355

98071d75791a367a3722c2859aa4e418_20170711155328.gif1

—— 产品详情 ——

微信图片_20170711164752

点击购买2017070409081579472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

微信图片_20170710161108

三个字

吴 俊 云

146683098561756099

纳尼?

我很严肃

不信你看

微信图片_20170711153955

微信图片_20170711153207 微信图片_20170711153204 微信图片_20170711153201


据说

第二节不少于40个视频

每个知识点3个视频

所以

想知道  如何从米芾过渡到王铎

只需认准

吴 俊 云

2017-5-10-1

IMG_20170514_094051

吴俊云 』

吴俊云中书协会员,山西省书协会员,山西省美协会员。1997年书法专业毕业,1999年书法师从黄惇、曹宝麟两位老师,绘画得益于徐湛教授,王成喜老师。

书法初学颜柳,后转入王羲之怀仁集王圣教序,经黄惇、曹宝麟老师指导,转学米芾、王铎行草。

擅长工笔,写意花鸟画,尤其是写意梅花,作品空灵自然,清新生动,意境深远,功力深厚。

获奖入展情况 』

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三等奖;

文汇宣城杯全国书法大赛二奖;

淳化阁帖杯二王系列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

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

全国首届行书大展;

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展;

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

第二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

第三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

敦煌杯全国书法大赛;

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奖赛;

全国首届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

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法展;

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展;

全国书法大赛冼夫人奖;

高恒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

纪念孔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

作品欣赏 』

2017-5-10-1

IMG_20170613_213405

IMG_20170613_214027

IMG_20170614_093208(1)

IMG_20170513_115831

psb (2)

微信图片_20170616153425

7月12日 19:00

墨池学院  吴俊云 老师

与您讲述

王铎与米芾行草书的渊源

微信图片_20170616155158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玉(微信:mochixiaoqing

导读:

魏晋,是书法不可逾越的高峰。魏晋书法,其实只是魏晋名士的冰山一角而已。

只有了解魏晋,深入魏晋,才能真正的明白魏晋书法的源头和土壤。

遥想,一千八百多年前的魏晋名士们,确然是空前绝后地达至“悬崖”边的风流绝唱——此后至今,江河日下,士风日下,那一抹“悬崖”几成孤岭,横绝千载,偶尔或有些些梅兰竹菊之浅吟低唱,也不过遥致几缕挽歌而已。

微信图片_20170710174643大生作品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大生其学与其书

文/马玉琛

大生者,本姓刘。大学毕业后离开古都长安,赴羊城学易、学琴,更名刘蟾。因其八字纯阳,古体劉字又为卯金刀——为太阴之相,故取蟾字为名。蟾者,月精、太阴也。

大生是桥山人。每年清明黄帝陵祭祖,即在其家门口。年年寻根,岁沐古风。

中国人讲命相,讲冥冥之中。高天厚土,朴茂古风,孕育其人。大生清瘦而精神健烁,眼灵小而目光深邃,待人执古礼,访友必携琴,谈吐很儒雅,坐卧皆有形。

微信图片_20170710174647

在校读书时,吾即断言,大生有文心,文心可雕龙。

一时兴来,遂安排其为本科生作学术报告,记得所讲乃佛教偈子。老师中有尊者听后坦言:此生所讲,吾辈有许多尚未读也。时至今日,大生仍保持着吾校本科生为本科生开讲的学术记录。

微信图片_20170710174653

毕业时曾谋其留校,可惜与校方选材硬件不符,遂使一只花孔雀,张翅东南飞。两年后,折而北返,留居首善之地京华。吾以为此路可行,想昔日北伐,红军长征,皆首义南方,然后北上,“革命”方能成功。

南去而北归,为地理图标。大生胸中之志,未见丝毫改观。居今好古、澄心向佛,其间以易求变通。学问如百草,逢春便茂盛。凭此只笔,安身立命。


【大生作品展示】

微信图片_20170710174836

◆◇◆◇

微信图片_20170710175102

◆◇◆◇

微信图片_20170710175105

◆◇◆◇

2

◆◇◆◇

1


大生简介

微信图片_20170710174638

大生,又名刘蟾
陕西人,客居北京。
擅书法、古琴。
80后作家,《中国书房》丛刊执行主编,
出版《诗经密码》《悬崖边的名士:魏晋政治与风流》《诗说中国》等书。

何为建安风骨?
魏晋玄学到底说的是什么?
第三讲 《广陵散》真的绝迹了吗?

2017年08月09日 20:00

墨池特邀 大生导师
为你讲述魏晋政治与书法风流

详情如下

微信图片_20170711150603

第一节1元试听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  END  ——

慈善捐助

看来

这一切已经不住了

仇高驰 其实是

一位慈善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MG_8848

IMG_8849

IMG_8850

IMG_8851


枕霜饮冰写真书

——走近书法名家仇高驰兼为纪念先生

“小善大爱”书法义捐活动两周年而作

文/黄继锋

仇氏高驰者,字眇斋,号枕霜,别署眇斋先生、枕霜阁主人,乃为“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江苏丰县籍著名书法家是也。2015年7月10日,岁次乙未年小暑后三日,仇先生于徐州云龙湖畔之市立美术馆,义捐义展60余幅书法扛鼎之作,将130万余元所得倾囊捐赠徐州市红十字会,注入“高驰博爱基金”,希冀以此善款用于助残、助学、助困等民生事业。

彼时,善人善举融入大情大爱、好山好水映照盛世盛景,一个人于顷刻间温暖了一座城。时光荏苒,一路艳阳,仇先生在此活动后不久,即以等身名誉荣任省书协副主席,客居金陵。近日,吾再访枕霜阁时,见贤思齐之情愈发迫切,遂以正言记之也。

1

有学界专家指出,惟有中国书法,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才是中国符号中最为凝练的物化形态,才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方式与途径。笔者高度认同这一观点。根植于中华文明厚实土壤里的书法篆刻艺术审美,正是以作品本身作为审美对象,以人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研判,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这正如众所周知的“书画同源”那样:写在前,画在后,重在写,轻在画,作画之前先求书法。

2

而书法有方法、书法重写法之于“写意画”的大写意、小写意而言,“写竹先写个、写个须写破”即是将笔墨纸砚中的核心元素和盘托出:写在先,意在后,一个“写”字,已完全诠释了书法本质所蕴涵的深刻内涵。而将“写意”落到实处的,还是书法本身。

3

仇高驰书法篆刻艺术的成名之路,先追钟鼎石鼓秦篆汉隶,后学邓石如、吴让之、吴昌硕、黄牧甫、萧退庵、沙曼翁等诸位前贤的书风印风,融古而发新意,守正而又创新。其书法,在长期追寻“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艺术宗旨下,以“不破不立、先破后立”的理念笃定书法有法的信念,层层融入自己思索变化后的孜孜以求,而不囿于诸家流派所缚而偏向一隅;其篆刻,遍学各家后,出汉印、出浙派、出皖派,融历代印学之大成,于古贤遗风里汲取法度,入而能出,出而不群。此一路畅行,书法与篆刻互为体肤与筋骨,逐步形成了仇氏浑厚拙朴、稳重端严的书风印风,用自己的实践为传统书法篆刻艺术开辟了新的融合之路,增添了新的范式与意境,卓然立起了自家风貌。

4

毋庸讳言,书法艺术绵延千年发展至今,就其高度、广度、深度而言,本质上仍是要求一种安静的定力与一种守正的自觉。因此,“虚静”仍是书法中最为主要的审美本质和审美境界:无我之虚静,惟于静中得之,惟有以真情写真书,才谓之有真境界。仇高驰先生在追求书法事业的过程中,与之长期相伴的,是一种“惊人的安静”。这种安静在探求中融化成了一股最纯粹的力量:坚韧。

5

他一直坚守着书法篆刻艺术的清苦之路,把愿心和念力用多年的修行完全倾注进去,激发和磁化出文字的灵性和内涵,极力表现出每一个字的美感、每一个字的规范、每一个字的意趣,把书法篆刻艺术进行美的再革新再塑造再弘扬,以一己之力为书法篆刻事业赋予新的担当,长此以往,殊为不易,极为可贵。

综合观之,仇高驰先生在书法领域内跨度最大:分别荣获兰亭奖首届一等奖、五届二等奖,在14年的时间跨越中,依然能够金榜题名,可见其源源不竭的创造力和时时出新的真本领。更让人震惊的是,流逝的时间和易耗的精力并没有阻挡他进取的步伐:连续五届兰亭奖,全部入展、两次获奖,当之无愧地是这一项目的全国纪录保持者。

IMG_8582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研究书法篆刻艺术,只有勤奋才是王道,只有正途方可成就。数十年以来,仇先生以致虚守静、储才养望的精神为引领,不舍真心,不违本心,枕霜饮冰,磨砚成痴。他不受书法圈内相轻相远之驱使,不做翘首观望之姿态,不为流俗而从俗,时时保持自身的品性,在艺术道路上咀嚼孤独却拒绝无味,享受寂寞却安然自得;他不断挖掘心灵深处书法篆刻艺术“内美”的源泉,不断提升超越物质的审美境界,使内心追求时时充盈,让翰墨岁月处处流芳。这正如其斋号“眇斋”之寓意一般:超然物外,境界为上;正如其名字“高驰”之蕴意那样:润己澍人,自成高格。吾有诗为证曰:

眇漫墨海舞龙蛇,

斋明治心独起家。

高因直上多奇崛,

驰以逸群愈风华。

——丁酉年小暑后三日矞泓写于彭城南郊毓澍楼


微信图片_20170711142232

微信图片_20170711142408

仇高驰,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南京财经大学中国书画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文联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2012年被中国书协授予第五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十杰”荣誉称号。2005年被江苏省委宣传部遴选为首批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 2006年、2012年被江苏省文联、江苏省书协先后评为“江苏省优秀书法篆刻家”和“江苏省十大优秀中青年书法家”;2006年被《青少年书法报》“国展精英”评为全国最佳中青年书法家。2010—2011年度书法报·书法海选“兰亭诸子奖”第一名。第四届《书法》“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金奖并以最高票名列榜首。

微信图片_20170711142258IMG_8852

IMG_8853

IMG_8854

IMG_8856

IMG_8857


微信图片_20170711143207

仇高驰篆书渊雅清醇,气息高古,能达此境界十分难得,相信再假以时日,其前途不可限量也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国学大师启功

仇高驰教授的书法,远追秦篆汉隶,近学书坛先贤,既穷源竞流、上溯下探,又深得其法、贵在独树,实为当今书坛之楷模也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

大师李可染画山水卓然成家,自称苦学派。仇高驰亦是苦学派也。然苦而不善思知变,则徒费日用,虚掷精神耳。高驰苦学而善思,于国内重大书展赛事每射得鹿,深得艺林同仁称道。因其倚余门墙多年,深知其致力斯道之勤,用述所知,乐为推介。破壁十丈,已见真龙!

——江苏省书协顾问、徐州市书协原主席王冰石

仇高驰先生的篆刻章法稳实,线条劲健挺拔,更可贵的是作者不满足于平实,不停留在稳健的层面,而是努力在平实稳健中求线条的变化,求轻重不同的表现。而他的这种变化和表现又能做到统一、和谐、浑融,是极为难得的

——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篆刻院研究员徐正濂

仇高驰先生也擅篆刻,有汉印质朴大方的一路,也有古玺圆融生变的一路,相比之下,还是静穆的汉印一路更能给人以深厚感,质朴、拙朴、素朴,这些美感毕竟离我们太远,以至于更我们倚重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委、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以撒

IMG_8864

IMG_8865

已故国学大师启功老人生前指点仇高驰作品

IMG_8866

IMG_8867

IMG_8868

现任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先生与仇高驰探讨书法艺术

IMG_8869

IMG_8870

IMG_8871

如何让篆书不再生硬死板,而韵味无穷
如何让篆书不再板滞无趣,而个性鲜明
如何让篆书不再迟钝臃肿,而婉约多变
如何让篆书兼具沉雄、厚实、多变、妖娆而精气内敛

【墨池逐字专栏】

仇高驰老师 赵之谦篆书《铙歌册》百字精临

详情见下

仇老师

点击订阅专栏

话题从这里开始….

▷3月2日上午,首都博物馆的新闻发布会上传来讯息,考古挖掘5年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大墓的墓主人,就是第一代海昏侯,也就是汉废帝刘贺。据考古专家介绍,主要通过木椟、金器及一枚印章确认墓主人身份。

1

2

3

刘贺印为少见的蟾纽
这个样式比较特别
也似乎有些特别的寓意

这只是一颗私印
它所隐含的意思
也许只能由主人的心思上去揣度了

这样的一只蟾蜍
出现在一个废皇帝的印信上
又给人留下多少想像的空间呢?

4_副本

汉印是中国印章艺术中的精品,而汉代的玉印、鸟虫篆印、肖形印更是汉印中的三枝奇葩。

汉代社会的高度发展,玉器加工工艺的不断进步,使得玉印的使用也达到了顶峰。由于它特殊的材质和琢磨方法,玉印的钮式、印章的布局、印文的篆法、篆文的线条形态都形成了与同期铜印颇不相同的一些特点。

由于私印没有制度的限制,故得以大放异彩。普通汉代铜质私印姓名后多加“私印”、“之印”、“印信”等,以凑足4字,故文字多为正方形。而玉印可能是由于材料坚硬难琢,故多为两字。南昌西汉海昏侯大墓出土刘贺的玉质私印,正符合这个特点。

5_副本

刘贺的这枚私印,文字呈竖长方形,契合于小篆修长潇洒的字形特点。同样由于玉材坚硬,玉印线条多不及汉铜印线条宽厚,这就造成了汉玉印修美颀长的特征。加之玉石坚硬不易腐蚀,更使其纯洁宁静,神定气足。

汉玉印的钮式以简洁易加工的覆斗型钮为主,其他钮式尚有螭虎钮、螭龙钮、鸟钮、鼻钮、桥钮,但绝少使用。由于信息不全,通过出土的图片来推测,刘贺私印为螭龙钮。

—— END ——

元代九十余年,书法“初则宗唐,后则宗晋”,兴起了向“二王”回归的以继承为主的复古主义潮流。赵孟頫固然是力倡回归之风的领袖人物,但有一个人不能忽视,那就是李倜,他在表现晋人的韵感方面不输元代大书家赵孟頫,。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李倜却历来被书法史者所忽略,其身世、作品仅能在一些零星的书话著录中窥见一鳞半爪,至今仍受到冷落,书法爱好者大多不知李倜为何许人。这是很不公平的。

目前能见到的李倜墨宝只有他为陆柬之《文赋》所作的两段弥足珍贵的跋文。不妨以其领略一下大家的风范。这幅佳作笔画间架的处理,信手拈出而触处成妙,在平和宁静之间尽情挥洒,儒雅动人,舒卷自如,无一笔不痛快,无一笔不沉着,含蓄、潇洒、清隽、超逸,无雕饰,无燥气,全是天真自然。正像他《跋陆柬之书文赋》中所说:“如浮云变化,千态万状,一时之书一时之妙也。”既得晋人形质,又得晋人之神韵,充满感人的鲜明的书卷气息,真是极完美的技巧与极自然的审美意识的自然反映。就此一幅佳作就足以使李倜跻身于书法大师行列。

IMG_8841

IMG_8842

IMG_8843

IMG_8844

IMG_8845

大师临帖系列:明 董其昌 临魏晋唐宋诸书

苏州博物馆所藏董其昌《为高观察临魏晋唐宋诸书卷》,纸本,高25.4厘米,长776.7厘米,系其临古之作,计有小楷钟繇《还示帖》;行书王羲之《兰亭禊帖》(节临)及草书《初月帖》、行楷《言霜寒帖》、行书《何如帖》、《奉橘帖》、草书《服食帖》、《破羌帖》、《远近帖》;行楷褚遂良《枯木赋》(节临);行书欧阳询《过秦论》(节临),行楷李邕某帖;行书颜真卿《争座位帖》(节临)、《送刘太冲帖》(节临)、《使李希烈时某帖》;草书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并行书释文;行书苏轼某帖;行书米芾《蜀素帖》(节临),共七接,末董自署云:“观察高悬圃使君征余各体书,为临晋、唐诸帖,断自米、苏,所谓五技而穷也。使君落笔便是孙过庭合作,余书只堪覆酱瓿耳。董其昌。”自谦如此。“观察”之称,明无此职,殆省级三司长官特派的道官,参政、参议、副使、佥事之类,每年二月至七月及九月至十二月,遍历所属辖区的府州县,代理长官事务。“高悬圃”则不知何许人也。观此卷书风,当是董65岁前后手笔,时赋闲于松江。

1_副本

此卷用纸系名贵的“宣德笺”,因其质地洁白光腻,故笔墨神采焕然,董书精神悉出。董对自己的临书能力是颇为自信的,《容台集》中曾云:“余书与赵文敏(孟頫)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今观此卷临书,魏、晋、唐、宋凡涉九家,楷、行、草计十有八帖,此九家皆董生平所服膺的大家,此十八帖亦是董时时临摹的法书,貌看似,细察则皆不似,若云不似则又似之。其笔法的虚和变化,骨力内含;其字法的欹仄精密,势奇气正;其章法的映带而生疏空简远,墨法的浓淡相间,秀润流韵,无一不是董书风度,而钟繇的古拙、王羲之的隽逸、褚遂良的蕴藉、欧阳询的峻朗、李邕的遒媚、颜真卿的宏博、杨凝式的险绝、苏轼的清雅、米芾的洒脱又无一不神气相属,这是一种“貌离神合”的创造性的临古,这些不与临本相同的临仿,实是以此为一种过程而写己之心,正如同禅家做“渐修”以“顿悟”一样。董云“吾得其十七”也正宣扬自己七分合古,三分自意,若“得其十十”也是董所不屑的。

2_副本

关于如何对待临古的问题,董的意见是:“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容台别集》卷二《书品》)合者,是合古人之神,所谓“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容台别集》卷三《书品》)。离者,是要树“吾辈之神”,所谓“脱尽本家笔,自出机轴,如禅家悟后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容台别集》卷二《书品》)。

3_副本

董因其勤奋及高寿,留下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其中不乏率尔应酬之作,更兼之晚年以后的赝作纷起,故董的作品往往良莠不齐。《为高观察临魏晋唐宋诸书卷》,纸佳笔精墨良,书来气定神闲,一笔不苟,当是精品,故清初大鉴藏家高士奇著录于其《江村书画目》之“自怡手卷”目中,并品为“神品上上”。此卷递经朱之赤、高士奇、潘奕隽、潘遵祁等鉴藏家收藏,可谓流传有绪。

4_副本

5_副本

6_副本

7_副本

8_副本

9_副本

10_副本

11_副本

12_副本

13_副本

14_副本

15_副本

16_副本

17_副本

18_副本

19_副本

20_副本

21_副本

22_副本

23_副本

24_副本

25_副本

26_副本

27_副本

28_副本

29_副本

30_副本

31_副本

32_副本

33_副本

34_副本

35_副本

36_副本

37_副本

38_副本

39_副本

40_副本

41_副本

42_副本

43_副本

44_副本

45_副本

46_副本

47_副本

48_副本

49_副本

50_副本

51_副本

52_副本

53_副本

54_副本

55_副本

56_副本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