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
或《黄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之一,
是北宋时期苏轼的书法,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640_看图王.web《寒食帖》局部

《寒食帖》从文字部分来说,
是首遣兴的诗作,
是苏轼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
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他也曾有过报效国家的愿望,
可如今自己与世界似乎
已经产生了难以调和的裂缝,
在这无法得以圆满的人生境地,
他能做的只剩克制与放空。

11_看图王.web(苏东坡画像)

作为书法作品的《寒食帖》
通篇起伏跌宕,光彩照人,
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墨池学院特邀 崔岩老师
从《寒食帖》入手
逐步解析苏轼异于常人的用笔方法
和追求意趣的风格及独特的审美取向

—— 岩 ——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2212

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先后进修于北京画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省妇女书协理事、佳木斯市书协副秘书长。擅长书法、山水及花鸟画。书法和美术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展,并获奖。

微信图片_20170726101101

获奖/入展
1998年入选《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
1998年获《首届黄岛杯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
1998年入选“峄山风光全国书法家作品邀请展”并被邹城市博物馆收藏
2002年入展《全国第三届妇女书法篆刻展》
2004年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中日女书法家代表作品展》
2004年在黑龙江省第十届“群星奖”比赛中荣获成人组铜奖
2005年在“黄威杯”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大赛中荣获中国当代百名德艺双馨书画艺术家
获2004年度黑龙江省妇女书法创作优秀成果奖
被授予首届“佳木斯市杰出青年文化新星”荣誉称号
2006年作品入展西泠印社首届手卷书法展
2007年作品入展“首届中国普洱茶乡书法艺术节”
2007年在“首届陶人葛杯福字书法大展”中获优秀奖
2008年荣获“2008庆祝北京奥运纪念碑林”金奖书法作品被选刻在2008米长的奥运庆祝纪念碑上
美术作品:
2017年中国画《白鹿塬》入选“丝绸之路·翰墨通渭”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并被收藏(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4年中国画《物语.葵》获“金陵文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4年中国画《暗香》入选“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4年中国画《蝶恋花》入选“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5年中国画《秋色赋》入选“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5年中国画《秋色》入选“丹青扬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6年中国画《秋瘦雀肥》入选第三届“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5年中国画《物语·葵》获中国·大连首届中国画展(三年展)收藏三等奖

微信图片_20170726101101

—— 岩作品展示 ——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302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309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234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247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254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257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304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307

微信图片_20170721150311

崔岩《寒食帖》临写课

第一节 笔法
2017年08月27日 19:00
1.独特的“腕著而笔卧”的写法
2.侧锋起笔
3.从点、横的书写看起收笔法
4.沉且厚,撇画转斩处的笔法

第二节 字形与结构
2017年09月03日 19:00
1.字势与字态
2.长竖的形态和写法
3.字内空间的处理方法
4.字组关系

第三节 章法
2017年09月10日 19:00
1.大小平正变化
2.牵丝的形成与写法
3.不同的章法与情感表达
4.临摹演示

详情见下

崔岩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  END  ——

导读:《石门颂》摩崖是汉隶之上品,用笔圆浑劲挺,体势纵逸多变,有“隶中草书”之誉。杨守敬评曰:“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康有为云:“《杨孟文碑》(即石门颂)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

微信图片_20170810162228

此摩崖乃汉隶中之上乘,用笔圆浑劲挺,体势纵逸多变,有“隶中草书”之誉。杨守敬评曰:“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康有为云:“《杨孟文碑》(即石门颂)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正因为此,一般认为初学汉隶不宜以此作范本,而应从较规整一路汉碑入手,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攻此碑,自然水到渠成。这就要对隶书有一个历史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才好结合自己情况,由易而难,循序渐进。

一般言及隶书,便自然地想到两汉,这是因为隶书至汉代,尤其到东汉已完全成熟,非常完美。若就现有资料看,隶书的出现则应上朔到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青川战国木犊,已有明显隶意,有人称其为“古隶”,因为还保留着浓重的篆书成分。之后的睡虎地秦简、马王堆汉简,乃至居延、敦煌等简书,显示了一个清晰的隶变过程。学隶者对此不可不知,因为我们需要丰富文字知识,增加表现手段,就必须朔本求源。这些大量的战国、秦、汉简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窥探文字由篆而隶的演变轨迹、形体由来,而且由于大多是下级官吏的手迹,信手写来,饶有天然之趣,其笔墨行使转运清晰可辨,也非翻刻、传摹者所能及。

1

东汉盛行刻碑铭功记事,以广天下,传后世,这就不同于简牍大多作为一般记载、传递功能的文字,需要操办者认真对待,此大概是隶书达到辉煌时期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一时期存留下来的佳刻甚多,凤翥龙腾,各极其致。《石门颂》、《杨淮表记》圆劲纵逸,《衡方碑》、《鲁峻碑》方严雄厚,《礼器碑》、《史晨碑》凝炼典雅,《西狭颂》、《郙阁颂》宽博奇崛,《张迁碑》、《鲜于璜碑》古朴凝重,《曹全碑》、《孔宙碑》峻秀宕逸,《华山碑》、《乙瑛碑》谨严平实……可谓不胜枚举。其中的大多数碑刻由于风化剥蚀,又平添了一份天然情趣和金石气息,这种自然和岁月所赋予的美,是人工难以企及的。 汉代之后的隶书渐趋程式化,虽时见书刻,多不足取。直至清代,随着碑学的振兴,隶书才得以复苏,取得较高成就者有邓石如、郑簠、金农、伊秉绶、陈鸿寿、赵之谦等,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超越晋唐,直取先秦两汉,这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所在,也为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启迪。

临习是学书的必由之路,犹如绘画之素描、写生。临习又是从书者毕生功课,至老不可舍弃。当然,不同阶段之临习自有不同的目的,所用方法也各自不同。譬如,入门初学必须一笔不苟地忠于原帖,如此方可得其形体,悟其笔意,练得法度,养好习惯;有了一定基础则取其意临之,或者取所需临之,如此方可心领神会,意到笔随,逐渐蜕变为自家面目;及至书有所成,仍应不断临帖,时时以古法修养手性,免得流俗之弊偷入腕底,以臻“熟后生”之高境界。大凡学书很久而收效甚少者,多因不愿苦功临帖或者不得临帖要领所致,有志于书道的同好们当引以为训。有人将临习分为对临、背临、意临三个阶段,还有人将临习分为心临、对临、背临和实临、意临、临意两个层次。此中不免有些概念上的模糊、范畴上的混淆。我不愿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读者莫衷一是,只把《石门颂》的临习分为实临和意临两个阶段叙述。

2

当今,写《石门颂》者不多,写得好者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是在追求“松”的时候,出现了散乱欹斜,那就更谈不上洒脱大度了。

由于《石门颂》笔法与风格不同于其他汉碑,所以在临习《石门颂》的时候,实临务必要追求形似,意临则是建立在扎实的实临基础上的情感表达,因此,“认真”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少人在实临阶段能够认真,一旦开始意临,便濡毫泼墨随意挥洒,把实临时学到的东西丢得一干二净。

临帖是手段,创作是目的
《石门颂》的好,只有懂的人才知道!

—— 李妙染作品展示 ——

微信图片_20170728165634

微信图片_20170728165649

微信图片_20170728165656

微信图片_20170728165659

微信图片_20170728165716

微信图片_20170728165718

墨池学院特邀 李妙染老师
讲述《石门颂》的临创

导师简介

微信图片_20170810161608

李强,又名李妙染,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武汉大学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当代青少年书画创作研究中心主任,《青少年书法报》社副社长,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自由职业书法工作部副秘书长

第一节
2017年08月18日 19:00
1.《石门颂》与其他汉隶的区别
2.如何避免线条流滑,表现内涵和力度(讲述+视频演示)
3.用笔方法(讲述+视频演示)

第二节
2017年08月25日 19:00
1.方折与圆转(讲述+视频演示)
2.体势变化(讲述+视频演示)
3.结构特点(讲述+视频演示)
4.写意临摹解析与演示(讲述+视频演示)

第三节
2017年09月01日 19:00
1.如何进行字形夸张变化(讲述+视频演示)
2.如何营造字内和章法空间(讲述+视频演示)
3.金石感的表现手法(讲述+视频演示)
4.创作演示(讲述+视频演示)

详情见下

李妙染海报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 END ——

《十七帖》

被誉为“书中龙”

草书学习《十七帖》开始

肯定是条正道

微信图片_20170810115955

许多初学者

刚接触《十七帖》时

无从下手

以至于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成果并不显著

计划 (3)

《十七帖》具体学习计划

请收下

练眼力,得笔力

王羲之《十七帖》全卷欣赏

(请横屏观看哦~)

IMG_1913

读懂笔法,突破技法关,掌握书写规律

1、独点独点一般为字的上点,或在字的外廓。起笔以尖锋人纸,向右下方顺势下按收笔。或空收,如“示”字;或下按后向左下方折转,顺势收锋,如“外”字。IMG_9655

2、两点这种点横向如“孙”字右部两点,左右呼应,前一点的收笔要与后一点的起笔在笔势上相一致;或为纵向,如“言”字上面的两点,并不强调呼应关系,而是意态独立,但要避免重复,或差异太大。

IMG_9656

3、多点。草书中一些字都有三点以上,“不”字上点独立,下面的两点形成照应关系,书写的要求与前面所说的横向两点—致。

IMG_9657

4、长横草书中出现的长横相对较少。长横很醒目,如多用则与草书整篇的流动睦相抵触。王羲之草书中的长横起笔一般露锋,行笔或由粗变细,或由细变粗,过渡自然。收笔或空收,或换锋下按,再向左下方收笔。如“廿”二字。

IMG_9658

5、短竖《十七帖》中短竖的写法也多种多样。如“顺”字的三竖长短相差很小,但中间一竖的起笔呈方形,与左右两竖形成差异。短竖的起笔多变,有时还有曲头的,如“土”字。

IMG_9659

6、垂露竖这种竖画也并不是干篇一律的一个形态,如“杨”字的竖画形成曲头,“粗”字的竖画写得浑厚有力,收笔圆中带方。

IMG_9660

7、悬针竖《十七帖》中的竖画也是千姿百态,如“情”字左边的长竖呈弧形,上圆下方,并逐渐加粗,“耳”字的竖中段开始向左倾斜,收笔呈针状。

未命名

8、短撇《十七帖》中,短撇有两种形态:一种起笔为方切式的,收笔出锋,如“年”字;一种是尖锋起笔、收笔呈方形的,如“悠”字。短撇行笔宜利落,不宜迟疑。

IMG_9663

9、直撇直撇在王羲之的草书中经常出现,形态大体一致,但其中也有些差异。有的撇以刚劲称胜,如“省”字;有的挺拔,如“既”字;有的柔中带刚,如“及”字。

IMG_9664

10、短捺其形状如长点,起笔、收笔都要出锋,形成两头尖的特征。附图中“彼”字的短捺上侧呈弧形,下侧弧度较小;“来”字的捺收笔时逐渐加力;“火”字的捺画不带弧度,中间粗,两头细,形如纺锤。

IMG_9665

11、波磔捺。如“成”字,其捺画带有章草捺画的特征,即有一定的波磔。

IMG_9666

12、带钩捺《十七帖》中的一些捺画,出现了转折所带出的钩法,并与下一个字的笔势形成连带关系。如“获”字,在转折时要将笔锋包裹住,再顺势向左带出;“人”字在转折时停顿下按,再向左带出。

IMG_9667

13、短钩这些钩的转折处多轻盈灵便,如“来”字,转折时提笔拢锋,然后向左轻轻勾出,不要写出像楷书那样粗重的钩来。“尔”字的钩在转折时不需提笔,而是用笔锋包裹住,然后乘势向左拢锋勾出。

IMG_9668

14、挑钩这些挑钩是章草字形留下来的痕迹。“武”字在写挑钩时有停顿下按然后上挑拢锋的动作,显得厚重、沉着。“足”字的挑钩不需停顿,而是在转换方向时顺势上提。

未命名

15、圆转使转是草书中最常见的笔法,分圆转与方折两种。“眉”字中的第一笔拐弯处属圆转,书写时要拢住笔锋,转时行笔要放慢速度。“安”字中的平宝盖也是圆转用笔,只不过转时角度较大。

IMG_9671

16、方折古人草书圆转与方忻并用。如“迟”宇开始的两处拐弯,就是典型的方折。这种笔法要求在拐弯处转换笔的方向重新起笔,下按后再行进。转折时须注意笔画衔接,以防脱节。

IMG_9672

17、转折转与折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字的转弯处转、折兼蓄。如“同”字的右上角似方而圆;“事”字多处转弯,不露圭角;“周”字的转弯处也是圆中带方。

IMG_9673

看好作品,汲取精华

葛世权作品欣赏


dav

dav

dav

微信图片_20170721174226

dav

dav

dav

『 讲述 + 视频演示 』

看懂单字

更认清各字在整体章法中的摆布

仅需1元扫码报名

名师授课,实时交流

微信图片_20170810162512

用 笔 / 8月27日 19:00

怎样用锋 (讲述+视频演示)

笔势的断、连 (讲述+视频演示)

意到笔不到的写法 (讲述+视频演示)

结 构 / 09月03日 19:00

笔速与书写节奏的关系 (讲述+视频演示)

小草书的结构特点 (图片+视频演示)

单字的外部轮廓和内部空间 (图片+视频演示)

分析《十七帖》中的代表性单字结构 (图片+视频演示)

单字临摹示范 (讲述+视频演示)

行 气 / 09月10日 19:00

上下字的连贯 (讲述+视频演示)

行间布局上,字距、行距 (讲述+视频演示)

如何体现作品的整体性 (讲述+视频演示)

十七帖笔意创作示范 (视频演示)

2017-5-10-1


微信图片_20170721174229

葛世权,中国书协会员,《青少年书法报》副总编,佳木斯市书协副主席。


 8月27日 19:00

墨池学院  葛世权老师

以楷写草——《十七帖》

课程即将开课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2017-5-10-1

葛世权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要问一周七天最喜欢哪一天
我会肯定的告诉你——星!期!五!

1

有没有觉得
星期五的空气格外清新
星期五的阳光特别明媚
星期五的时间过得好快
星期五走路时都要旋转跳跃
只要同事说明天是周五了耶
感觉突然像打了鸡血,满格复活

19191117

星期五的魅力为什么这么大呢?
因为……
周五意味着将迎来悠闲的周末
周五意味着徐掌柜又“闲不住”了
… …

微信截图_20170810153431

那么问题来了
这么完美的周五想象如何才能满足呢?

看这里
↓↓↓

墨池商城 限量特卖
精选纸笔各一款,限量各5件

6.6折秒杀

【活动时间】

周五(8月3日)10:00点开始
截止12:00点结束

【秒杀产品】

—— 01 ——

隶书临创专用纸

微信图片_20170810154031

微信图片_20170810154034

微信图片_20170810154038¥23.00 ¥35

原价35元,秒杀价23元)

立即秒杀

微信图片_20170726101101

—— 02 ——

【墨客】墨池专供 隶书 狼羊兼毫毛笔
3支装包邮

微信图片_20170810154121

微信图片_20170810154118

微信图片_20170810154114¥56.00 ¥85

原价85元,秒杀价56元)

立即秒杀

【购买须知】
每个用户每款限购一件
拍下订单后5分钟内未付款的系统将自动关闭订单!!
把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哦!!!

早上10点,不见不散。
先到先得,抢完即止!

商城总链接

备注:点击“立即秒杀”即可秒杀该产品,点击“商城总链接”可进入商城选购其他文房用品)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

墨池顾问

很多书法爱好者有这样一个困惑:临帖像大师,创作似婴儿。

其实,这同样也是古人的困惑。,从学古到形成个人面目。这是痛苦挣扎蜕变的过程。

明末的王铎是中国书法的最后一位古典大师。他的巨幅狂草,惊人的立轴,力拔山兮的气盖,无一不成为时人效仿的楷模。其单号临帖,双号创作的玩法,使自己终于“五十而自化”

微信图片_20170810115955

好久

没有看到宫春涛老师了

据说

上次见他

还是在凌晨一点半

timg

接下来

我竟发现了这个

未命名

这是上期课程

学员们的对宫老师的一致好评

★★★★★

微信图片_20170810135330

宫春涛老师

『从王铎行草谈临帖到创作』

课程 即将开课

timg1

  • 第一节  建立清晰的学书目标 /  2017年08月11日 19:00

建立正确的书法价值观 (讲述)

处理好书法和生活的关系 (讲述)

建立明确的学书目标 (讲述)

学会欣赏书法中的美 (讲述+图片展示)


第二节  设置科学的临创训练 /  2017年08月19日 19:00

造型训练 (讲述+视频演示)

行气训练 (讲述+视频演示)

风格训练 (讲述+视频演示)

节奏、提按、墨法训练 (讲述+视频演示)


第三节  全面进行创作实战 /  2017年08月22日 19:00

设计适合自己的形式 (讲述+视频演示)

集字练习 (讲述+视频演示)

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 (讲述+视频演示)

创作演示 (讲述+视频演示)

『从王铎行草谈临帖到创作』

仅需1元扫码报名

名师授课,实时交流

宫春涛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点击订阅

宫春涛老师课程链接

扫码订阅宫春涛老师课程

11

目前,有三种模板存在方式对书法学习很有影响:墨迹、刻帖和刻碑(包括墓志、摩崖等)。前二者关系更密切,是一个源派生出来,很多书法作品中二者并存。如,《十七帖》中的《远宦帖》等既有摹本墨迹又有刻本,这就给人的选择带来复杂的因素。后二者虽系统有别,但都以刻本面目出现,从物质材质的视觉传达上有共同点。关于这三者在学习中的作用及其历史上的影响,现在很值得研究。实践中大家都会有体会,但上升到一种理论性的研究则做得还不够。

1《远宦帖》唐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远宦帖》刻本(上海图书舘藏)

历史地看,唐以前大都师徒相授,直接临习墨迹;宋以来则基本以刻帖爲模板;明清以来,刻碑逐渐与刻帖并存,并产生碑帖之争;民国以来,西洋印刷术被引入模板,以珂罗版、石印等方式印刷是很重要的改革。当代,印刷术急剧发展,彩印、『下真迹一等』的技术使经典作品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以墨迹学习爲上的认识逐渐凸显。对入门者而言(尤其是笔法的学习),确实以墨迹爲优,学习墨迹能很快达到一定的效果;对高层次者而言,此三种模板方式则难以优劣论,关键在个人的取舍,后两者是很重要的学习补充。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十七帖》是刻本,而刻本必然失真,并且随着不断翻刻,越来越不行,艺术信息的损失是其致命问题。这一点宋代以来很多人已认识到,米芾认爲『石刻不可学』,董其昌认爲刻帖是『死句』,而墨迹是『活句』,还有赵宧光《寒山帚谈》里有很多篇幅谈论这个问题。但是很无奈,人们仍不得不以之爲模板。

同时,刻帖从另一意义上说又是『二次创作』。在部份信息损失的同时,又增加了很多信息,即经由刻、拓手续以及时间风化,木石材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刻本出现不同于墨迹(原始真本)的气质。例如《定武兰亭》、《十七帖》、《阁帖》系统及其它经典法帖等无不如此,给人以审美感知的微妙变化,或者说是异化。同时,刻帖本身也具有了独立的审美气质及评价方式。

3《定武兰亭》(局部)元代柯九思旧藏本

明清以来的『帖评』往往针对刻拓后的效果来评定帖的好坏,比如孙承泽等就以『浑论』一词作爲好的刻帖的一个标准。刻帖的某些因素与碑刻的美很接近,从审美接受上说,它或许是碑学兴起的准备或先声。比方说,现在舘本《十七帖》或《定武兰亭》除了字体是行草书外,其他方面的气质几近等同于碑刻的『金石气』。当然,也有人贬之爲『枣木气』、『木石气』,但这两种气质确实都有一种『浑论』、『朴厚』的气质。显然,这种气质在墨迹中是看不到的。之于这种认识,我们对刻本《十七帖》要有两方面的认识,既要看到它不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它不同于王羲之其他摹本墨迹的另一种气质。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十七帖》南海孔氏岳雪楼本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舘藏)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自唐以来都有崇高的地位。关于王的草书,唐张怀瓘的评价并不高,列他的草书爲第八,『有女郎材,无丈夫气,不足贵也。』这或许是当代更重视狂草大行其是的时代背景。张怀瓘所以借王献之的话认爲大王书法不能『极草纵之致』,『夫能宏逸』。但是,这种恰恰是更典型的大王体,更符合一种不激不厉的中庸之道,甚至『尽善尽美』(唐太宗语王羲之)。颠张狂素固然挟裹盛唐气息而在书史上引人注目,但不能替代王羲之这类草书的价值。尤其从学习角度看,这类小草更适合入门,所以宋以后《十七帖》便成爲草书入门的首选。当今,草书入门字帖往往被孙过庭《书谱》一类的墨迹所代替,《十七帖》有点受冷落。但进入较高水平后,《十七帖》及其它如《阁帖》系统的传统法帖仍是需要的参考材料,甚至可以说,这里面很多宝贵的东西还是没有被挖出来。

我认爲学习《十七帖》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1、要以二王整个系统爲背景,尤其是墨迹系统,先从这里获得笔法的基础。
2、要选择好的本子。《十七帖》的本子不如《兰亭》复杂,存世版本似以舘本爲最佳。

3、要对比着学。首先,可以舘本爲主,参考三井本、文征明硃释本以及其它本子,古人称之爲『校帖』,征引赵宧光言如下:『校雠法帖,大能速化。即使伧父,若详校一二名帖,未有不爽然生欣厌者。其笔墨肥瘠,引带断粘,顾盼乖合,起止来去,各有得失。……』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较,互征其趣,对审美感受能力也很有帮助。其次,《十七帖》中的书法还有墨迹及其它刻本存世,也要对比着看。

15《十七帖·丝布衣帖》版本对照

4、可利用刻帖效果,即从刻本的『二次创作』中寻找灵感。不同本子会提供不同的信息,做多方面的意临尝试,把一个帖写得多样化。既可逆向地透过刀锋看笔锋,想象其挥运之时的感觉,也可以正向地传达其『浑论』一类的气息。

—— END ——

timg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

(一)郗司马帖

【释文】十七日先书,郗(xi)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先给你写了一封信。郗司马(郗昙tan字重熙)没有去。当天收到你的信,很是欣慰。先前的信已经都陈述清楚,写几个字作为回复吧。

(二)逸民帖

【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译文】我过去在会稽内史任上时,总体上看还是有政绩的。我想做隐士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你(郗愔)怎么现在还犹豫不决?像是说梦话一样哩!没有机会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如何能表述清楚我的心意呢?

IMG_1878

(三)龙保帖

【释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zhi)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译文】龙保(王羲之的晚辈)等人都平安,谢谢您。很希望见到你。舅还好;路途遥远,只能书信问候了。

(四)丝布帖

【释文】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译文】现在送上丝布做的单衣,只此一件,聊表一点心意!

IMG_1879

(五)积雪凝寒帖

【释文】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xing)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算起来和您(周抚)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现在虽然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间,也许能再得到您的来信。近来悠闲自得,怎么能用语言表达呢!

IMG_1880

(六)服食帖

【释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译文】我服丹药很久了,但效果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凑合可以吧。您(王羲之的妻弟郗愔)自己保重珍爱为要紧。面对书信,只有无限的惆怅而已!

(七)知足下(至吴)帖

【释文】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zhi)知问。

【译文】知道您(郗愔yin)行将出任吴郡之守,想其地离家太远,不适合居处(后来郗愔固辞,乃改至浙江临海)。叔(郗昙)是否将西行?希望您能回信!

(八)瞻近帖

【释文】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耳。亦度(duo)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

【译文】看来最近尚无机会见面,只有悲感叹息而已!您(郗愔)家中大小都平安吧?听说您准备来这里(会稽,即今浙江省绍兴市)居住,不胜欣喜之至!此言想必可以实现,要告诉我日期喔!我早就意料您不想住在京都(建康,即今南京),这里既能远离尘世,气候又好,所以很高兴您能前来。写此信意在回复您的问候。

(九)天鼠膏帖

【释文】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译文】天鼠膏治耳聋,有效吗?有效的话,才是所需要的重要药品。

(十)朱处仁帖

【释文】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译文】知道朱处仁现在的住处吗?以前收到过他写来的信,没有及时答覆,现在想借着您(周抚)的回信顺便寄给他,可一定要送到啊!

(十一)七十帖

【释文】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懃加颐(yi)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si)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译文】您(周抚)今年七十岁了吧?得知身体、精神都很好,这真是福气啊!愿你再进一步坚持调养。我现在年近六十了,依人寿常理推算,能获如此年寿,我已觉得是莫大的幸运了,只是担心未来的岁月紧迫啊。因此想去游览岷山,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望您一定要好好保重,等待同游的日子,不要以为我在说空话。若真能实现这一愿望,必成为一段稀奇的故事。

IMG_1881

IMG_1882

IMG_1883

IMG_1884

(十二)邛竹杖帖

【释文】去夏得足下致邛(qiong今四川邛崃)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

【译文】去年夏天,得到您(周抚)送来蜀地的邛竹杖,全都到了。这里读书人多有尊敬老者的习俗,都已很快地一一送达,让他们知道您从远方馈赠的心意。

(十三)蜀都帖

【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杨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zhi)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译文】看到您(周抚)的另一封来信说:您那里(蜀地)山川的种种奇观,就连杨雄的《蜀都赋》、左太冲(思)的《三都赋》都比不上您的详尽了。您那里的山川确实多有奇妙之处,越加令人兴起想饱览一游其意方足的念头。果真能实现,当告诉您派人来接,人数不要多。可以去的时间,到时候告诉您。等待这个日子的到来,真有度日如年之感。猜想您镇守蜀地,一时没有调动的道理。想要借着您还在蜀地的日子,与您一起登上汶岭(四川岷山)、峨眉山而归,这真会是千古不朽的盛事呀!说到这里,心已飞驰到您那里去了!

(十四)盐井帖

【释文】彼盐井、火井皆有不(fou)?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

【译文】你们(周抚)那里蜀地盐井、火井都有否?你亲眼看过吗?为了想增加特殊的见闻,请回信详示!

(十五)远宦帖

【释文】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du),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译文】看到您(周抚)另一封信:问候起我家族里的大大小小,甚为感谢。大家多分散各地,感念您的挂念之情!陶武昌(陶侃,镇守武昌。周抚之妹嫁陶侃之子为妻)孩子们亦多远在各地做官。你关怀备至,都常通信吗?我的老妻最近常病重,救治中,我们一直担忧。其他人都大致平安。感念您的深情厚意!

(十六)旦夕帖

【释文】旦夕都(du)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奕外任,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

【译文】近来京中(建康,即今南京)情况清静平和,我猜想您(周抚)这次的使命已经完成。时值统帅桓公(桓温。周抚曾助桓温平定四川,后来被封为益州刺史,镇守蜀地三十余年)来信告知,很是欣慰。并深切期待您常能担负起更多使命来。谢无奕(谢尚谢仁祖的弟弟:谢奕字无奕)外出继任其兄的职位,数次来信,一切平安没事。谢仁祖过世,心里时常有无限的悲苦酸楚,怎么可以用言语表达呢!

(十七)严君平帖

【释文】严君平、司马相如、杨子云皆有后不?

【译文】严君平、司马相如、杨子云(雄)等(东汉隐士)都有后代(留在蜀地)吗?

(十八)胡毋帖

【释文】胡毋(wu)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勿勿。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不得也。

【译文】嫁给胡毋氏的堂妹一切安好。她原来住在永兴,离这里(会稽)大约七十里地。我在目前的官职上,诸事极不顺利,近来又非常忙碌、匆忙。(胡毋氏堂妹)来信说,有信交给其家婢女,但问此来信,并没有得到。

(十九)儿女帖

【释文】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译文】我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一母(正室郗璇,字子房)所生,都已结婚,只剩最小的一个(王献之)还没结婚。只等这一婚事完成,就可以到你那里(蜀地)去。现在内外孙总共有十六人,眼前颇觉安慰。您(周抚)对我情深意厚,所以具陈以告。

IMG_1885

IMG_1886

IMG_1887

IMG_1888

IMG_1889

IMG_1890

(二十)谯周帖

【释文】云谯周有孙秀,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

【译文】听说谯周(蜀汉名士 诸葛亮任为蜀汉学政)有个孙子(谯秀)志向高远而隐居不仕,现住何处?(桓温于晋穆帝永和三年,率师平定在蜀自称汉国的李势,居留成都三十日,举贤擎善,蜀人悦之。此王羲之促其访察先贤后裔,后桓温果然荐举谯秀,然终不愿出仕),不知道此人是否名符其实、有此节操呢?此事令人念念不忘,期待您的回信详示。

(廿一)汉时讲堂帖

【释文】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译文】闻知蜀地尚留存有汉代的讲堂,不知是汉代哪位皇帝建立的?了解到其墙壁上画有三皇五帝以来的种种事迹,应有尽有;画的原身也颇精妙,甚为可观。您那里有能画画的人吗?想请他临摹下来,不知能否办到?请写信详细告诉我。

(廿二)诸从帖

【释文】诸从并数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shuo),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具。

【译文】我们王氏同族堂叔兄弟们常与我通信,大家都大致平安。只有修载(王耆之,字修载)在远处,不常通信,心里常挂念。司州(王胡之,字修龄)病重,终不能西行赴任(晋穆帝永和五年授司州刺史,以病重,未行而殁)。于公于私都让人痛心。您(周抚)信中所言,对时势的分析都很中肯,我没什么异议。王氏同族诸位兄弟们那里,想必您都另有书信给他们,我就不再多叙。

(廿三)成都帖

【释文】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示。为欲广异闻。

【译文】昔日,在都城见到诸葛显时,曾经详细询问蜀中的情况。他讲:成都的城墙与护城河、门屋以及楼观都是秦时司马错所修造的。让人追忆久远的历史,顿生感慨,您是否有同感,来信详示。为我增广奇特的见闻。

(廿四)旃罽帖

【释文】得足下栴罽(zhan ji毛织品)、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译文】收到您(周抚)寄来的栴罽、胡桃和两种药,深感您的至深情意。戎盐是关键的成分(产于蜀地戎州,即今四川宜宾),是服食丹药的必备品。从来信知道您最近也在服食,方回(王羲之的妻舅郗愔,字方回)对此也有研究,但他的看法和我不一致。所谓“知我者希”,古人早有这句成语了。没有机会见到您,书写此信聊博一笑吧!

(廿五)药草帖

【释文】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

【译文】您(周抚)那里(蜀地)若需要我这里的药草,可以告诉我,我当设法帮您弄到。

IMG_1891

IMG_1892

IMG_1893

IMG_1894

(廿六)来禽帖

【释文】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

【译文】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的种子,寄来时都以布袋装着较好,若密封在匣子里,种下去往往不能发芽。

(廿七)胡桃帖

【释文】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译文】您来信所说:这种水果很好。即请为我寄些种子来,我会种下。这里种下的那些胡桃都已成活了。我很喜好种植果树,而今闲居在乡里田间,独以栽培果木作为主要的工作。麻烦您这么远为我寄种子来,这真是莫大的恩惠啊。

(廿八)清晏帖

【释文】知彼清晏(yan)岁丰,又所出有无,一乡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

【译文】知道您(周抚)那里(蜀地)宁静清和、年岁丰收,特产又常为他处所没有的,自古以来就是闻名的地方,而且山川地理形势也是如此著名,怎可以不去游赏观览呢?

IMG_1895

IMG_1896

(廿九)虞安吉帖

【释文】虞(yu)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liao僚)。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

【译文】虞安吉这个人,以前曾和我共过事,常常想起他,现在他担任殿中将军的职务。前次路过我这里,谈到他与您(周抚)是中表亲。不因为自己年老,很想去您那儿当您的属下。以他的资历,应该可以管理一个小郡。您有意录用他吗?心里惦记这事,特地远道寄信给你。

IMG_1897

微信截图_20170810102308

点击查看视频

1_副本

胡抗美

1952年生于湖北襄阳,号鹿门山人、得天庐。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兰亭奖展、全国草书展评委,中央机关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

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全国展、全国中青展、兰亭奖展。作品被邀参加卢浮宫国际艺术大展和中日、中新、中韩书法交流展。应邀到英国、韩国等国就中国书法艺术进行学术演讲。理论著作出版有:《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书为形学·胡抗美教学文献》《中国书法艺术当代性论稿》《胡抗美书学论稿》《胡抗美书法课徒稿》《中国古代用人智慧》等;诗词专著出版有:《盼兮集》《志外吟》等;书法作品集出版有:《中国当代书法名家·胡抗美》《胡抗美诗词书法集》《胡抗美书法作品》《当代书法名家·胡抗美卷》《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 胡抗美》《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胡抗美》《中国书法家精品集·胡抗美卷》《进入狂草·胡抗美书法艺术展作品集》等。

2_副本

《十七帖》字势左右开展,点画圆厚,笔短形密,这些都是保留了篆隶、章草的一些遗意的结果。从章草到今草有一个从民间到官方的转变过程。汉末到西晋期间,民间对隶书有一种草化和减省的趋势,主要是去掉了它的波折之类,实际上就是在章草的基础上开始了向今草的变化。《十七帖》的艺术性的背景,就是篆隶和章草,这些都是《十七帖》精神特质的重要来源,需要重点把握。比如《十七帖》开篇中的“十七”,就有着浓厚的篆隶、章草的笔意。

第四,为了更好地学习《十七帖》,需要注意版本和途径。版本是直接学习和取法的范本,所以版本的选择涉及到榜样和来源问题,要有甄别的意识。一开始尽量选那些字口比较清晰,笔法表现比较细腻的范本。其中有一个“三井本”,对起笔、收笔交代得非常清楚,转折处的圆转处理也很好,甚至包括有些刻本里面根本没有的线条的弹性,一边弹一边转的感觉在这个本子里面都有生动的体现。当然,“三井本”的不足之处就是夸大了一些露锋入笔。这可能也是相应的,因为它把一些细节印的很清楚,因此也把一些露锋的用笔夸张了,露锋太过不符合王羲之中庸的思想。此外,还有一个本子叫“上图本”,它的线条比较厚重。有些刻本包括“三井本”在内,线的厚度都不是太好,这有很多原因:首先是刻工在刻的时候,对王羲之线条的厚度理解不够;同时,刻的过程也损伤了它的厚度。但是“上图本”比较模糊,细节问题看不太清楚。所以这两个本子可以结合起来看,取长补短。

一直以来有一个观点,认为墨迹是最好的临摹范本。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十七帖》都不是墨迹本。所以,我认为,对这个问题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不能人云亦云。刻本有刻本的风貌和味道,有其独特的艺术性,而且,自宋代《阁帖》广为传播以来,在它的滋养下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伟大的书法家也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刻本会失掉一些笔墨的细节,但它毕竟保留了墨迹的基本东西,而且有着不同于墨迹的鲜明特征,总体风格上相较于墨迹更为简率、雄强、爽劲。观墨迹本,由于经过千百年的磨砺,本来“奇怪生焉”的细微末节更加奇怪难测,那种在不提笔情况下的挫和衄,永远地蒙着神秘的面纱,让人觉得扑朔迷离,可望而不可及。观刻本,其妙在于敞开了“奇怪”之谜,揭开了挫衄之面纱,分解了古人用笔的动作,使复杂化的技法清晰化。如《十七帖》中“先”字的撇画,上粗下细的比例不是太明显,而收笔意向也只是顺着左下方走去,与王羲之墨迹相比(墨迹“先”字撇画上粗下细显而易见,收笔处或放或收,或翻转与右侧笔画连接),其指向没有那么肯定、明确,但好处是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得”字的右侧部分,墨迹本以圆转连贯为主,以表示起伏节奏,而刻本则将一笔分为两笔,用起笔和收笔代替了节奏,且第一笔实收,第二笔实起,分解了墨迹本的顿挫。“足下”之后的“书”字,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上面简单剖析可以看出,刻本的用笔不仅保持了墨迹的初衷,而且将墨迹笔法通俗化,使人们看到了古人用笔的轨迹。然而,当人们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时候,反倒怀疑得到的真实性,认为刻本丢失了书法主体的神韵,刻者偷换了书者的过硬本领。不止一个人问过我,王羲之的真迹与唐摹本中的使转顿挫,刻本能反映出来吗?或者说,刻本中表现出的笔意笔痕墨迹中有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由于刻本的工具是刀不是笔,它的长项不是“奇怪生焉”,而是“奇怪”露焉。所以我认为,刻本是对墨迹的解读,一个类似于白话文,一个类似于文言文。进而可以设想,假若书法史中没有刻本,人们对笔法的探索与认识,不知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

3_副本

所以,我们讲到墨迹好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刻本的好,我们也应该学习刻本中好的特征。有很多人把方折等类似刀刻的感觉都归于刻本,这是错误的。因为王羲之时代使用的毛笔都很小,书写的材料都是不吸墨的,不像今天的宣纸有吸墨的效果。我们可以想象,用小笔在那种不吸墨的纸、绢上书写所出现的类似“刻”的感觉。试看《远宦帖》这个墨迹本,其中有很多像刀刻一样的点画形态,这就是当时墨迹所呈现出来的东西。还有,现在流传下来的唐人摹本墨迹跟真迹比起来是有差距的,它的点画比较光滑,没有自然书写的弹跳和涩劲,点画的起笔和收笔处所显示的笔触与真迹相比也有区别。另外就是墨色的单一,因为它是勾了以后填进去的,不是在书写当中进行的,因而在节奏和情感的表达上是有所缺乏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有分辨能力,不能把刻本和墨迹的特点相混淆,也不能把刻本的一些优点说成是墨迹的缺点,反之亦然。

当然,反过来,墨迹仍然是我们学习王羲之书法的重要来源,今天的复制、印刷技术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墨迹的有利条件,利用这种条件,通过学习墨迹来更深入地理解《十七帖》也是必要的。首先,我们可以从王羲之同时期的一些墨迹中了解王羲之书法的总体特征。比如,王珣的《伯远帖》,是东晋书风的一种真实反映,所以我们临《十七帖》就可以先来研究一下《伯远帖》。另外还有《万岁通天帖》,王羲之本人的墨迹本尺牍如《远宦帖》、《游目帖》等等。这样会帮助我们准确认识《十七帖》。其次,是跟二王风格相近的一些墨迹亦可参照。所谓相近的例如孙过庭《书谱》和米芾的一些信札。《书谱》是最典型的魏晋意义上的复古代表,唐代有很多类似的书法,但以孙过庭《书谱》为最。学习《十七帖》的同时兼习《书谱》可以起到很好的配合作用。还有米芾的一些手札,其中的一些技法、特征都可以作为对《十七帖》的墨迹原貌进行推断的一种参考。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来“还原”《十七帖》墨迹本的原貌特征,同时也掌握《十七帖》刻本所体现出来的技法和意韵。另外,还有一些后人临摹《十七帖》的墨迹也可供借鉴。从古到今的书家都在临《十七帖》,比如赵孟頫、董其昌、王铎、傅山等等都有临摹《十七帖》的记载,有的有临作留传下来,通过参考这些临作并进行一些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并加深对《十七帖》的进一步认识,《十七帖》就如同一个宝藏,不同时代的不同人都能从中发现和取得真经。

墨迹、刻本都值得我们学习,要真正能够把墨迹和刻本的感觉临出来,说明《十七帖》临到家了。

临好《十七帖》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圣教序》。《十七帖》和《圣教序》都是刻本,从内在到外在,二者都有很多相通之处。《圣教序》对王羲之书法的形象表现得非常准确。《兰亭序》当中的一些字都被收进来了,比如“崇”、“会”、“岭”等等。所以,先临一段时间的《圣教序》再临《十七帖》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果说《十七帖》临到一定阶段没有感觉也很正常,此时回过去把《圣教序》临一临,然后再去临《十七帖》则会比之前更有感觉、体会更深。

4_副本

—— END ——

《十七帖》为书圣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之作,不过原迹早已遗失,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拓本。历代书家都在其上面做题跋,此作便是文徵明在《十七帖》后面所作的题跋,为他的楷书精品。

微信图片_20170810101751_副本

释文:

右十七帖一卷乃旧刻也,此贴自唐宋以来不下数种,而肥瘦不同多失右军矩度,唯此本神骨清劲,纯墨中自由逸趣允称书家之祖,晋人笔法尽备是矣,惜世更兵变,传者甚鲜。独此为蒋侍御伯宣所藏,云传子上世且纸墨完好□悉具备诚不世之□也,为宋本无疑,兹间以示余命为音释余□书之如画蛇添足,宁免识者之□耶,嘉靖乙酉八月十六日徵明识。

—— END ——

1

闲话少说,直接上图
高清局部,放大欣赏
这才是临摹学习的最佳资料
南宋 周季常 应身观音 绢本 111.5×53.1 波士顿

2

3

4

5

6

7

 

宋 李公麟 维摩居士像 绢本 95×56 京都国立博物馆

8

9

 

宋 宋神宗后坐像 絹本設色 77×60 台北故宮博物院

10

11

12

13

张暄 虢国夫人游春图 画芯老版

14

15

16

17

元 王蒙 秋山草堂图 纸本 123.3×54.8

18

19

20

21

清 王鉴 远山岗恋 绢本151×66

22

23

24

25

26

 

清 王原祁 仿大痴山水 纸本 35.9×98.2

27

28

29

 

清 王原祁 仿王蒙 夏日山居图 纸本49X96

 

30

31

32

33

 

清 郎世宁 八俊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34

35

36

37

 

清 郎世宁17 花阴双鹤 绢本

38

39

40

 

清 蒋廷锡 蜀葵萱花图纸本76X39.8代绢

41

42

43

 

清 王武 花卉册224

44

45

46

 

清 邹一桂 蟠桃图 绢本87X166

47

48

49

50

 

清 郑板桥 风竹石图纸本65.7×136

51

52

53

 

余稚花鸟-12

54

55

56

57

 

恽寿平-01-35.7×26.3

58

59

60

61

62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