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170810102308

点击查看视频

1_副本

胡抗美

1952年生于湖北襄阳,号鹿门山人、得天庐。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兰亭奖展、全国草书展评委,中央机关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

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全国展、全国中青展、兰亭奖展。作品被邀参加卢浮宫国际艺术大展和中日、中新、中韩书法交流展。应邀到英国、韩国等国就中国书法艺术进行学术演讲。理论著作出版有:《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书为形学·胡抗美教学文献》《中国书法艺术当代性论稿》《胡抗美书学论稿》《胡抗美书法课徒稿》《中国古代用人智慧》等;诗词专著出版有:《盼兮集》《志外吟》等;书法作品集出版有:《中国当代书法名家·胡抗美》《胡抗美诗词书法集》《胡抗美书法作品》《当代书法名家·胡抗美卷》《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 胡抗美》《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胡抗美》《中国书法家精品集·胡抗美卷》《进入狂草·胡抗美书法艺术展作品集》等。

2_副本

《十七帖》字势左右开展,点画圆厚,笔短形密,这些都是保留了篆隶、章草的一些遗意的结果。从章草到今草有一个从民间到官方的转变过程。汉末到西晋期间,民间对隶书有一种草化和减省的趋势,主要是去掉了它的波折之类,实际上就是在章草的基础上开始了向今草的变化。《十七帖》的艺术性的背景,就是篆隶和章草,这些都是《十七帖》精神特质的重要来源,需要重点把握。比如《十七帖》开篇中的“十七”,就有着浓厚的篆隶、章草的笔意。

第四,为了更好地学习《十七帖》,需要注意版本和途径。版本是直接学习和取法的范本,所以版本的选择涉及到榜样和来源问题,要有甄别的意识。一开始尽量选那些字口比较清晰,笔法表现比较细腻的范本。其中有一个“三井本”,对起笔、收笔交代得非常清楚,转折处的圆转处理也很好,甚至包括有些刻本里面根本没有的线条的弹性,一边弹一边转的感觉在这个本子里面都有生动的体现。当然,“三井本”的不足之处就是夸大了一些露锋入笔。这可能也是相应的,因为它把一些细节印的很清楚,因此也把一些露锋的用笔夸张了,露锋太过不符合王羲之中庸的思想。此外,还有一个本子叫“上图本”,它的线条比较厚重。有些刻本包括“三井本”在内,线的厚度都不是太好,这有很多原因:首先是刻工在刻的时候,对王羲之线条的厚度理解不够;同时,刻的过程也损伤了它的厚度。但是“上图本”比较模糊,细节问题看不太清楚。所以这两个本子可以结合起来看,取长补短。

一直以来有一个观点,认为墨迹是最好的临摹范本。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十七帖》都不是墨迹本。所以,我认为,对这个问题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不能人云亦云。刻本有刻本的风貌和味道,有其独特的艺术性,而且,自宋代《阁帖》广为传播以来,在它的滋养下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伟大的书法家也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刻本会失掉一些笔墨的细节,但它毕竟保留了墨迹的基本东西,而且有着不同于墨迹的鲜明特征,总体风格上相较于墨迹更为简率、雄强、爽劲。观墨迹本,由于经过千百年的磨砺,本来“奇怪生焉”的细微末节更加奇怪难测,那种在不提笔情况下的挫和衄,永远地蒙着神秘的面纱,让人觉得扑朔迷离,可望而不可及。观刻本,其妙在于敞开了“奇怪”之谜,揭开了挫衄之面纱,分解了古人用笔的动作,使复杂化的技法清晰化。如《十七帖》中“先”字的撇画,上粗下细的比例不是太明显,而收笔意向也只是顺着左下方走去,与王羲之墨迹相比(墨迹“先”字撇画上粗下细显而易见,收笔处或放或收,或翻转与右侧笔画连接),其指向没有那么肯定、明确,但好处是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得”字的右侧部分,墨迹本以圆转连贯为主,以表示起伏节奏,而刻本则将一笔分为两笔,用起笔和收笔代替了节奏,且第一笔实收,第二笔实起,分解了墨迹本的顿挫。“足下”之后的“书”字,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上面简单剖析可以看出,刻本的用笔不仅保持了墨迹的初衷,而且将墨迹笔法通俗化,使人们看到了古人用笔的轨迹。然而,当人们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时候,反倒怀疑得到的真实性,认为刻本丢失了书法主体的神韵,刻者偷换了书者的过硬本领。不止一个人问过我,王羲之的真迹与唐摹本中的使转顿挫,刻本能反映出来吗?或者说,刻本中表现出的笔意笔痕墨迹中有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由于刻本的工具是刀不是笔,它的长项不是“奇怪生焉”,而是“奇怪”露焉。所以我认为,刻本是对墨迹的解读,一个类似于白话文,一个类似于文言文。进而可以设想,假若书法史中没有刻本,人们对笔法的探索与认识,不知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

3_副本

所以,我们讲到墨迹好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刻本的好,我们也应该学习刻本中好的特征。有很多人把方折等类似刀刻的感觉都归于刻本,这是错误的。因为王羲之时代使用的毛笔都很小,书写的材料都是不吸墨的,不像今天的宣纸有吸墨的效果。我们可以想象,用小笔在那种不吸墨的纸、绢上书写所出现的类似“刻”的感觉。试看《远宦帖》这个墨迹本,其中有很多像刀刻一样的点画形态,这就是当时墨迹所呈现出来的东西。还有,现在流传下来的唐人摹本墨迹跟真迹比起来是有差距的,它的点画比较光滑,没有自然书写的弹跳和涩劲,点画的起笔和收笔处所显示的笔触与真迹相比也有区别。另外就是墨色的单一,因为它是勾了以后填进去的,不是在书写当中进行的,因而在节奏和情感的表达上是有所缺乏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有分辨能力,不能把刻本和墨迹的特点相混淆,也不能把刻本的一些优点说成是墨迹的缺点,反之亦然。

当然,反过来,墨迹仍然是我们学习王羲之书法的重要来源,今天的复制、印刷技术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墨迹的有利条件,利用这种条件,通过学习墨迹来更深入地理解《十七帖》也是必要的。首先,我们可以从王羲之同时期的一些墨迹中了解王羲之书法的总体特征。比如,王珣的《伯远帖》,是东晋书风的一种真实反映,所以我们临《十七帖》就可以先来研究一下《伯远帖》。另外还有《万岁通天帖》,王羲之本人的墨迹本尺牍如《远宦帖》、《游目帖》等等。这样会帮助我们准确认识《十七帖》。其次,是跟二王风格相近的一些墨迹亦可参照。所谓相近的例如孙过庭《书谱》和米芾的一些信札。《书谱》是最典型的魏晋意义上的复古代表,唐代有很多类似的书法,但以孙过庭《书谱》为最。学习《十七帖》的同时兼习《书谱》可以起到很好的配合作用。还有米芾的一些手札,其中的一些技法、特征都可以作为对《十七帖》的墨迹原貌进行推断的一种参考。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来“还原”《十七帖》墨迹本的原貌特征,同时也掌握《十七帖》刻本所体现出来的技法和意韵。另外,还有一些后人临摹《十七帖》的墨迹也可供借鉴。从古到今的书家都在临《十七帖》,比如赵孟頫、董其昌、王铎、傅山等等都有临摹《十七帖》的记载,有的有临作留传下来,通过参考这些临作并进行一些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并加深对《十七帖》的进一步认识,《十七帖》就如同一个宝藏,不同时代的不同人都能从中发现和取得真经。

墨迹、刻本都值得我们学习,要真正能够把墨迹和刻本的感觉临出来,说明《十七帖》临到家了。

临好《十七帖》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圣教序》。《十七帖》和《圣教序》都是刻本,从内在到外在,二者都有很多相通之处。《圣教序》对王羲之书法的形象表现得非常准确。《兰亭序》当中的一些字都被收进来了,比如“崇”、“会”、“岭”等等。所以,先临一段时间的《圣教序》再临《十七帖》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果说《十七帖》临到一定阶段没有感觉也很正常,此时回过去把《圣教序》临一临,然后再去临《十七帖》则会比之前更有感觉、体会更深。

4_副本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