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无论是在整体布局上,还是在局部的关连上,都有一定的空白。

这种空白,给人以空灵的美感、呼吸的顺畅和想像的空间,从而给人以特有的审美愉悦。这种空白,不是艺术家的遗漏,而是有意的创造。这种“造白”,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特征,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有其客观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

中国书法主要以线不是像西方绘画那样主要以色)为主要表现手段。线正是以白为前提的。没有白,就无法凸现线。白,一开始就是中国书法造形表意的重要手段,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生命。

微信图片_20181107155827

中国书法“造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计白当黑”。

这一书法创作的金科玉律,可以在中国的老庄哲学中找到根源。在老庄哲学看来,一切对立的两极都相辅相成。

在书法创作中,黑白相依,“有无相生”。所谓绝对的黑白、有无都是没有的。黑、有必须依白、无而存在,白、无一定依黑、有而显明。在书法创作中,线条的飞舞、徐行、方正、圆润等“有笔墨处”都很重要,处理好了都能给人以美感,因而要重视“有笔墨处”,重视“以黑统白”。然而,正如古人所说的:“书在有笔墨处,书之妙在无笔墨处,有处仅存迹象,无处乃传神韵。”近代书画家黄宾虹也强调“知白守黑,得其玄妙,未易言语形容。”书法家林散之更明确指出:“字要写白的”;“字要有大小,主要是要有气”;“不能不贯气,气不畅,太老实。要大小、疏密结合”;要“乱中求干净,黑白要分明”;书法中要“紧处,空处空在得势”

微信图片_20181107155830

从古至今,高明的书法家不仅在理论上重视空白,而且在创作实践中坚持“以白统黑”,凭借娴熟的笔墨功夫,在创作时眼不看笔,注意力全在空白处,使全幅作品的空白处留得大小相间、疏密相间,从而使整幅作品黑白相间而又气脉贯通。

中国书法的空白,不仅使整幅作品给人以虚实相间的匀称感、节奏感,而且还给人以特有的愉悦。

这种空白,像围棋中的“气眼”,使整盘棋富有了灵气和活力。

这种空白,像房舍内的窗口,使观赏者透过窗口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无意中化解了胸中的压抑和窒闷,感到一种特有的舒坦、透灵。

这种空白,在流通气息的同时尤其给人以想像的空间,使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阅历自由地想像那无字后的有字,笔断处的意连等等。

正是由于这空白,才使中国书法作品满足了人们生理的和心理的需要,才形成了它特有的审美价值。

微信图片_20181107155833

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白”或“无”,不是消极的、绝对的、无生命的“白”或“无”,而是“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白”或“无”,是积极的、相对的,因而是充满无限内涵的“白”或“无”。

这种“白”或“无”,由于满足了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因而以不同的形式贯穿于中国艺术的各种形式之中。

如中国画的空白云烟,音乐中的“弦外之音”,词中的“言外之意”,戏曲的不布景和故事情节的大段跳跃等等,都与中国书法一样,使人从无中看到有,从虚中看到实,从混沌中看到具体,从空白处看到无限的内涵,以至“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从而“超乎象外,得其环中”,获得自由、充实而又多样化的审美愉悦。

白,以其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价值,要求艺术家要特别注意“造白”的技巧,要努力使线、墨及其组合变化充分展现书法的气、神、韵。

微信图片_20181107155835

书家不仅要始终注意使线、墨汇集为具有特色的“具象”及通篇有意味的“黑白分割”,而且要特别注意黑白分割处的虚处、无处、白处,即无墨痕处的“白”的醒豁和空灵。

如果忽视通篇的“黑白分割”,如果不舍去部分“具象”而留白,就会使线、墨造成的种种“具象”充塞于画面;如果忽视线、墨断续之间布白的创造,如果悟不出线的盘绕和墨的浓淡、润燥的主旨在于妙造布白,就会使线一味地缠绕、碰撞,使墨一味地铺展、重叠,就势必使人感到拥挤压抑,心烦窒闷。这样,作品就不可能使欣赏者有任何审美愉悦,作品也不可能有任何艺术价值。

微信图片_20181107155837

“造白”,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创造的重要法门,非自然天成,而要靠自觉修炼。这种修炼,需要理论上的研习,更需要实践中的揣摩。这种研习和揣摩,既不能刻意追求,也不能毫不在意。刻意追求,必然压抑性灵的自由抒发;毫不在意,必然失去章法。最佳的心态,应是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强化自由、自在、自信的心理素质,使心理保持在“有所为而又无所谓”的状态,实是书法“造白”之切要,也是全部书法创造之切要。

 

微信图片_20181107155340

草书是极理性与极浪漫诗性相结合的艺术。

极理性—即对传统作品笔法章法的解读、感受——深度地感受——思考——判断——总结——找出经典——模拟——深度模拟——锤炼。

极浪漫诗性——即创作主体的天赋——才情——性情——情感爆发力——艺术地转化。当然,才情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所谓浪漫诗性:是指生命在遭遇苦难时,依然坚定信念,不会被压垮反而能够使境由心转,以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就像电影《芙蓉镇》里的秦疯子,被诬陷错打成右派去乡镇扫大街,还跳华尔兹舞,还满怀热情地去谈恋爱。还有《上尉的曼陀铃》,在充满战争硝烟的日子里,还热爱生活、爱好音乐、向往爱情。在艰难的境遇里活出人生的灿烂,这是大智慧、大境界。

微信图片_20181107155342

笔法、结体、章法、包括墨法等等,都是从阅读经典的书法作品和进行理论总结时得来的。笔法——能改变作品的气韵;墨法——能增加作品的气势;章法,称为形式——能决定作品的气象。这其中有共性的东西,也有极个性的。共性的是基本的笔法、字法、墨法,个性的是此书法家与彼书法家在用笔、结字、墨法不同的那一点。能够成为一个不被历史网眼漏掉的书法家,大都有其不同与他人的那一点。其实这一点也是最能体现这个书法天赋才情的一点仅有共性,是都能“操练”一下的技术范围,而不能用才情来衡量或评判。

所有的学科最基础的学习、掌握,都离不开模仿。尤其是书法。那么,也必须走临摹的途径。这是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几千年的传承和自身模式系统的特定。一个书法家从技法——艺术——道,是一个漫长锤炼达到渐变的生命与艺术互为修行过程。

微信图片_20181107155344

在草书中,狂草书的临摹很困难的,对于狂的临,只能是在技法和形式上的努力追寻,而很难做到神采的模仿。当然所有的神都需要形的承载。但是仅有形,未必就能有神采的很好表现。就像画一根线,这根线索表现出来的起、止、行和笔法生发出来的气韵,也一定有所不同。这似乎是一个很复杂而又难以言说的问题。因为无法寻绎到古代狂草书家当时书写时的真实状态。所以,邱振中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发出这种天问“神居何方?”

那么,对于学习草书、狂草者有没有可供依循的方法呢?我想进行深度的感受、分析、思考、判断、总结还是能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的,是否可以分作两个步骤来分析学习,先学基本的共性的字法和点画,然后,再训练自己对于形式的整体把握,同时还要放弃以往其它书体中,顿挫,一波三折慢动作的分解,要用一种轻松自然而流的书写作来完成狂草连绵起伏的点画及线条的优美组合。因此它又需要手指、手腕,准确的动作和精微的控制能力,以及臂膀的挥运、心灵的放松、速度的提升。

微信图片_20181107155346

一、 笔法 

下面说下笔法要注意方面

(一)毛笔的选择:

古人说:“君从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合自己的写工具也是能写好书法的先决条件。虽然这似乎不是个问题,在一些辅导班上,有些同学因为选择的毛笔不对路,临摹起来很费力气也不容易写像。

长锋羊毫弹性大,蓄墨多,写出的线条柔韧性强。但由于锋太长又柔软很不好掌握,那么,可使用毛笔的三分之一就行,这样便于控制。

狼毫蓄墨少,弹性稍差,写出的线条矫健、劲爽,棱角分明。但由于蓄墨少不利于写一组字,尤其是狂草要写连绵的字组。

而兼毫是这两种笔性的折中,既不像羊毫那么柔软难以控制,也不像狼毫会出现圭角太多。但是,无论是什么品质的毛笔,最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加上勤奋训练自己的手与毛笔之间的细微感觉,体会自己的手怎样使用它,驾驭它时的席位感觉,让它在触纸的瞬间,尽可能地表现出良好的线质和自己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不同的工具(笔),适应于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心性,不同的纸张,不同字体的大小。还要根据自己所要临摹的字帖和自己的心性和习惯以及宣纸的品质来决定选择工具。就像调养身体一样,根据不同的阴阳虚寒、燥热体质来选择不同的食物,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食性,你要分析这个食物的食性适不适合你身体调养的需要,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一人一性,毛笔也是这样,一种毛笔有一种性能,一种性能表达出不同于其它毛笔的艺术效果。

微信图片_20181107155348(二)用笔

大家都知道中国书法之所以是世界文字文化中称得上艺术的汉字书法艺术,是因为它特殊的工具笔、墨、纸、砚和汉字特殊的书写笔法。无论何种字体,所谓用笔就是起、止、行、使转、提、按、顿、挫、切、接等,还有具体到个体书家的属于他自己的用笔习惯。其实,临帖就是在模仿这些具体而又细微的地方。比如,我经常看到有的人临帖就是在抄书,而不是模仿这些具体的写法。临帖要先读帖,认真感受体会,深刻领悟其笔法的来龙去脉,把它们分解,从横到折,从竖到弯钩,点的势是如何的对应,撇和捺笔锋不同角度。

例如:黄庭坚被后世评说是长枪大戟,他的长线条没有平滑、直爽的感觉,行进中多有波折,损失了线的畅达,却平增了线质的苍茫感和老辣。而怀素的《大草千字文》却没有长横,使转少顿挫多圆转。线条比较劲健圆润,能看出“二王”尺牍的渊源。

张旭的《千字文残石》用笔的速度之惊人是现代书家不能比的。从他的作品中以及李白、韩愈等人诗文的描绘中,仿佛看到一个身着长衫、头束发髻、提着酒壶、东倒西歪、跌跌撞撞沐浴在风雨中,在素壁前,泪雨纵横地尽情挥洒,在酒神笼罩的迷狂书写中不能自拔。那种生命状态,那种神性附体沉醉的书写状态,我们当代人万不及一,惭愧啊!

近一段时间好像当书坛特别关心草书的创作。所以,一些网络和报媒体前段时刊载了有关当代草书家和草书创作的讨论。

1.当代有没有草书大家。 2.当代草书的创作技法娴熟上的不足。3.当代草书家的才情、诗性,浪漫情怀在眼前利益欲望的消解、弱化、遗失……似乎当代人太现实、太实际、太有分辨之心,太不能放下,不懂得舍而后得的大快乐、大境界。 感觉这个时代需要草书也很期待草书。能否诞生草书大家,充满信心。当然,草书大家历代都少,有的时代还是空缺。没有必要强求,艺术家的产生不像割韭菜,会割了一茬又一茬。这个时代有没有草书大家不是现在说了算的,是要由历史来拣选的。

“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情性,指人的情感和性格,形质即形质本质,外在的形状。书的技法最为谨,不能任意长短。《草诀歌》说:“长短分知去。”“知”字和“去”字在笔画的长短之间来区别。草书若违背了使转不能成字,例,“等 术 ” 如果把这些细微处做错了,就会犯大错,写错字。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中,就有一个作者因为一个字不够准确,评委有争议,还搬出七八本草书大字典,也还是不能统一意见,结果没有评上一等奖,反落在三等奖里。草书是比较麻烦的,长一点,短一点,使转的大小都会变异,变成另外一个字。所以字的准确度很重要,这是致力于草书创作的书家要下的硬工夫。

微信图片_20181107155350

草书的使转不像楷书,把提、按交待得清清楚楚,草书的提、按在快速的行笔使转中,在瞬间内化,而不是简化,如果把笔头里面的动作都简化了,写出来的线条就没有内涵、不丰富,就像一个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曾经临过什么帖,写过多少种字体,都能在你的笔下流溢出来。比如,你曾写过篆隶,你笔下在收笔处就会出现章草和隶书的韵味,你的线条就有篆籀之气,就会格外高古,而你学过楷书、甚至小楷,你的入笔收笔动作就会显得很准确、干净。有过多种书体的学习或多年的临池经验,你可以从他的用笔上看出来。

帖学一类的草风格,一般使转多于圆转。也、外拓笔法。有人提出 “魏行书”、篆隶入(有的人不讲使转,还美其名曰,“我是用篆隶笔法写草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来圆转笔法呢?即中锋用笔,那么是否仅有中锋就是最完美的艺术效果呢?肯定不是,因为仅有中锋达不到中国书法的千姿百态的丰富美,就是在古代法帖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大量使用露锋(书谱)、侧锋《肚痛贴》(为何计非临 )、切锋《千字文残石》(连枝交投友),逆锋《怀素大草千字文》、绞锋等。

总之要重视笔法,笔法也可以说是传统书法中的核心和内在形式,是书法最本质的东西,不掌握好笔法就谈不到汉字的结构、章法、墨法等,我称之为形式。如果没有笔法,也可以说你不是书法作品,而是美术字、粉笔字、钢笔字、铅笔字,所以笔法是写好书法艺术的基础,是临摹功课的第一步和基础。

用笔与结构,似乎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固然,它们是各自相对独立的两种方式,用笔专注于对毛笔的驾驭,结构关心的是空间的构架。然而,若两者各自完全独立,便会走入极端主义的泥坑。许多人初学伊始,便妄图创出风格,“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往往以任意组合的构架标榜个性,而根本不顾用笔。却不说任意组合是否具有个性,不见笔法的结构犹如一个生命体缺少血的贯通,其生命的有机性与微妙性大大受到创伤。当然,只顾用笔不及结构者同样缺少生命力。故用笔与结构虽各自有其独到的内涵,但两者却须臾不可分离。

微信图片_20181107154400

结构对用笔的依存,大略可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结构因用笔而具生命意味

结构,是指一个物体的框架。如果我们撇开线质、线形等因素,结构则只是一副骨架,是没有筋血、肉的。人体之肉生于骨上,筋在肉中,血散布在肉体各个部位。筋、血、肉之不存,骨架必为死骨一具。而书法之筋、血、肉以及骨,皆因用笔而生。自然生命中,骨架由骨与骨相互衔接而成,骨与骨之衔接部位,为关节,关节起身体活动的作用。若关节不能活动,人即如一架不能使动的机器。关节咬合处有韧带、筋脉等,以使肉体连带起来。而血管又使肉体具有整合性,通过心脏的作用,使血管内的血液无时无刻地不在运动之中。书法若不顾及用笔,自然难有筋、骨、血、肉的浑然一体。

微信图片_20181107154403嵩高灵庙碑

2.结构因用笔而贯通

在同样是使用毛笔的前提下,还存在着生命结构是否完善或生命力高下强弱的区分。用笔过于谨严,一板一眼,结构往往如布算;用笔严实而自然,结构灵性充足;用笔粗糙,使转僵直,结构不化。祝允明与徐渭同为明代草书家,都以追求大气、纵逸为目的,但祝书有时用笔多梗,以致粗糙,结构的关节部分转换出现断裂,或强为之力,形成破锋;徐书则大气、纵逸之中用笔结实而使转灵活,故字之关节处很少破锋,自比祝书高明。金农与郑燮皆为扬州八怪中人,同样以隶书的方法写行草,但板桥的许多隶字柜架用笔多简单,成搭置,造作显;冬心先生则在使转时用笔多切入,少提笔换锋,故成古朴。另有如郑郑板桥、伊秉绶同写隶书,但前者用笔有粗糙一面,收笔不藏锋,转折处多换锋少衔接,亦有造作感。伊秉绶则用笔中含,转折处藏锋暗渡,筋血贯通,故成清灵严实。当代书家中多有以篆隶法写行草或将篆隶草化者,但多数因用笔的不够贯通造成结构的做作,这或是步了郑板桥的后尘。

在对结构的古朴、古拙的追求中,对用笔的强调显得尤为重要。汉简、魏碑中有不少用笔拙陋者,如取法不当,必致病态。但汉魏至南北朝碑中确有许多字形古拙而用笔又很严实者,如《张迁碑》、《嵩高灵庙碑》、二爨、《泰山金刚经》等,这些古拙的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用笔。如线条的中实,转折处用笔的缓和暗过,起、讫笔的藏与含,运笔的柔和稳重等而今人误将古拙为粗糙,为追求古朴而舍弃用笔的完整性,是得不偿失的。

微信图片_20181107154405泰山刻石

3.点画之间的关系

书法构架,具体到最小的单位,是点画。故所谓结构,指的实际是点画之间的关系处置。而在这些关系中,上下笔的承接与对应及线条的粗细、节奏对应等都因用笔而生如王羲之《二谢帖中“”字,“讠”挑笔与“身”首笔之间的“似断还连”的牵带与“寸”横画收笔与竖画之间的牵带形成结构上的呼应。再如《得示帖》中“未”下两点的断开使下部结构具有透气感,但这种断开因为笔势上的承接而仍具连带性。首点三角形往右上出尖与下点三角形往左下出尖又恰好弥补上这一空白,并使两点在形态上有所呼应。再如《二谢帖》末“剧”字有两处横向的弧线均有按而提起形成的粗细对此,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弧线的纯圆性带来的结构上的单调感。即使在没有连带的篆、隶、楷书中,其点画之间的关系仍须有用笔的暗接与呼应。如《张迁碑》中“忠”字,上部“中”下横画中间略上提,形成一凹口,而下“心”字中间一点正好补上这一凹口。再如“外”字,首笔收锋缓和出尖,而一点上呈方形正好与此相对比,另有趣味。许多同类的笔画因不同的提按及粗细、方圆的用笔对比而避免了结构的单调与重复。另外,用笔的稳重、刚柔相济无疑使结构变得庄严肃穆,用笔的灵动使结构变得活泼,故书法的结构是无时无刻不依赖于用笔的。

微信图片_20181107154407《丧乱帖》 八行、 《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

4.用笔与结字风格

一位书家的风格,有体现在字上,有的体现在用笔上,也有的体现在线质上,而更多的则在这几方面同时体现。结字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用笔。我们所知的历代书法大家,他们的结字都有较强烈的个性,而往往独到的结字有独到的用笔。即使在同一书家的作品里,有因用笔的不同而引起结构的不同的(或因结构的不同引起用笔的不同)。如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比其平常所书信札在结构上有更大的变化,这或许是因用笔的相对大气、多顿挫及折笔、运笔的沉实所致。信札用笔则多轻灵婉和,结字也便相对清雅一些。下面兹从用笔特点上分析其对结构风格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181107154409

①内擫外拓的影响

内擫者线性内敛,线条中实,笔不虚发。外拓者笔迹流美,墨气外溢。内擫者收紧向内压,外拓者鼓胀往外推。故从线性上讲,大王、欧、虞等为内擫,小王、颜、孙(过庭)等为外拓;从线形上讲,大篆为外拓,隶书为内擫;颜、柳为外拓,欧、褚为内擫。内擫者结构紧结,外拓者结构宽实。内擫者多折笔,外拓者多使转。但是历代的作品,并非都是一味外拓,一味内擫的,许多作品既有外拓也有内擫。两者兼有者性格中和。

②方笔、圆笔的影响

方笔者起笔用折,回提即,铺毫行笔。圆笔者藏锋圆转,提锋而走。用方笔者结构多峻伟、沉厚、古朴,用圆笔者结构多温和、雅致、清明。如《龙门造象》用方笔,结构多峻拔;《张迁碑》用方笔,结构多整饬;《石门颂》用圆笔,结构多疏雅,《曹全碑》用圆笔,结构多温和。方笔铺毫较开,线路宽厚;圆笔提锋,线条圆融。

③中锋、侧锋的影响

所谓中锋,是令笔锋始终在笔画中心行。所谓侧锋,是笔锋偏侧于线条一边,另一边则是笔肚。两种用笔,写出的效果完全不同。中锋厚实,线条具力感;侧锋单薄,线条乏力感,或只能有一种外在的力(侧锋快速时也能产生一定的力)。中锋、侧锋对结构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看较好的印刷品,便会发现赵书力,原来其在转折处多有偏侧之笔(其是点、撇),即其在使转或顿挫时并没有将笔锋调顺、调正便急于写出下笔。王书、颜书皆有侧锋,如王书《初月帖》、颜书《祭侄稿》,但效果与赵书不同,在于王、颜用侧笔时入力较大,元气较足,这也是因为王、颜提笔少,按笔多而赵书按笔少,提笔多的缘故。

微信图片_20181107154411

有学者曾始终怀疑王书《七月帖》、《都下帖》、《游园帖》摹本及敦煌本数帖是极其失真,因为与诸如《频有哀祸帖》、《二谢》、《丧乱帖、《得示帖》、《行穰帖》、《何如帖》、《奉橘帖》、《平安帖》、《远宦帖》等摹本相比,前数帖在用笔及结构上相去甚远。这区别点主要在于这些帖在用笔上少骨力、线条疲软,转折处用笔少顿折,锋芒常常未及转正即一挥而下,以致多出侧锋。但这数帖的侧笔却与《初月帖》之侧锋力感完全不同。如将它们放在赵书一边,倒发现与之相当接近。前数帖虽传为唐摹,《七月帖》甚至有褚题,但似乎唐几大家中也无如此弱笔者,抑或是摹工自已发挥所致。赵孟頫书与之相近,大概是赵所取法的正是这些“弱笔”之帖。用提笔多、偏侧多的结构,因少折笔调锋,自然难有骨气,而往往侧锋连带方便,以致结构多单一。

④平动、涩动、绞动的影响

中锋行笔并如出一辙的,有运力均匀,为平动;有的在行进时力不仅向前推进,同时也向线条两边扩散,有微妙的顿挫及一定的节律,以使线质周边毛涩,此为涩动;也有中行时在转折处绞锋而过者,为绞动。平动用笔者结构稳定,涩动者结构重实,绞锋用笔者结构灵活。平动者如欧阳询楷书、弘一法师楷书;涩动者如《张迁碑》;绞锋如王羲之行草书。

⑤顿折、使转的影响

在各字体中,隶、楷书一般用顿折。行书顿折与使转常相结合。草书多使转,篆书多圆转。但不及草性灵活。故从字体而言,顿折者多严正,使转者多灵活,行书介于两者之间。草书在使转中间出现顿折(如王书),使结构在洒脱中寓谨严。楷、隶、篆书若在顿折中间使转,也常常能有灵动感(如汉简隶书等)。

以上诸方面,可见结构的审美特征常有赖于用笔的不同表现。舍弃用笔,实际上也便舍弃了对结构风格的表现手段。故对书法空间的表现,是须臾不可离开用笔的。

微信图片_20181107154413

草书是极理性与极浪漫诗性相结合的艺术。

极理性,即表现对传统作品笔法章法的解读、感受——深度地感受——思考——判断——总结——找出经典——模拟——深度模拟——锤炼。

极浪漫诗性,即创作主体的天赋——才情——性情——情感爆发力——艺术地转化。当然,才情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微信图片_20181107153904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笔法、结体、章法、包括墨法等等,都是我们从阅读经典的书法作品和进行理论总结时得来的。笔法–能改变作品的气韵;墨法–能增加作品的气势;章法,我们称为形式——能决定作品的气象。

这其中有共性的东西,也有极个性的。共性的是基本的笔法、字法、墨法,个性的是此书法家与彼书法家在用笔、结字、墨法不同的那一点。能够成为一个不被历史网眼漏掉的书,大都有其不同与他人的那一点。其实这一点也是最能体现这个书法天赋才情的一点。

微信图片_20181107153908

再怎么有天赋才情,最开始的学习也得是从临摹开始。在草书中,确切地说狂草书的临摹是很困难的,对于狂草的临摹,只能是在技法和形式上的努力追寻,而很难做到神采的模仿。当然所有的神都需要形的承载。但是仅有形,未必就能有神采的很好表现。

我们在欣赏古代经典作品时,都能感到一股强烈的气息扑面而来,正像一个人的气质,有有形的外在形式,也有无形的内心修炼。

从佛学的理念来讲,人的相貌是会变的。你如果真学真干,三年后你的相貌一定会有所改变。我认为一个人的外相也一定是他内心的外化,所谓相貌实则是他的心貌,他的心乱不乱,疲不疲惫,烦不烦,痛苦不痛苦,全在他脸上写着。

所以我们在训练笔法和对毛笔的控制力的时候,还要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儒、释、道等哲学、思想、文化、书法理论的学习,慢慢地,点点滴滴地修化我们的内心,这样我们才能在阅读临摹传统书法经典作品中,包括技法都会有更深刻的感受、理解、领悟。在长期执著的学习修炼领悟中,我们的才情也会不断地被开发出。

微信图片_20181107153910

许多朋友喜欢草书,苦于不知从何入手,看到古代草书大家的作品非常激动,却不知从何下笔临摹,下面提出几条途径供大家参考。

1、从章草入手,先学章草

有一种字帖是一行楷书,一行是草书,这样可以对照着,便于认字、记字。先学草字的草法也是学草的基础。个帖很容易帮助我们清每字和每个笔画的来龙去脉。

2、由小草到大草

有些大草是无法学的,那是神灵附体,《千字文残石》只可欣赏或分析局部临摹,所以可先学小草。小草重理性、共性,把基本的字法形式、笔法搞清楚,再扩充到大草,作为将来写大草的资源,使将来大草的创作合乎法度,要字字、笔笔有来历处,万变不离其宗,固好我们的根和本。比如像王羲之的《十七帖》。

3、参看《草诀歌》

《草决歌》我个人认为只可把它当做参考工具来用,而不可长期临摹,就像有的人,拿着字典临摹一样,是不可取的。

微信图片_20181107153912

那么学习草书的过程中会有那些问题出现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书写惯性,有的人想当然地随意书写自由体”龙飞凤舞”,不注意深入传统,拟古不深。高度的动态和特殊的汉字符号造成了大草书入门和提高的难度。

话又说回来,大草的难度不仅在于技法,还在于天性的浪漫才情的发挥和良好的创作心态调整。诗性的浪漫虽然是天赋,同时也在于我们后天的用力培养和挖掘。大草书家在当下的激情书写挥洒,是需要有一定的感情爆发力的,并很好地将情感进行艺术的转化。

微信图片_20181107153914

作为当代书家,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面对的机遇与诱惑同样多,要注意培养自己其它艺术门类姊妹艺术的修养,保持自己情感的细腻和敏锐、思想的深刻和丰富、精神的高贵和纯粹,不为眼前利益和欲望所左右,坚定自己的术理想追求,实现从物境到情境到意境的术升华

由于草书单字字法不同类型的差异,”章务检而变,草贵流而畅”,小草简约具象,大草连绵抽象。

微信图片_20181107153916

隶书、楷书、行书、篆书等各书体之间的学习积累都会营养着我们大草书创作,使得我们的大草线条更加丰富,再加上我们对传统文化、书学美学理论的学习,虽然大草是一种很难学的书体,但只我们这一代人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也一定产生我们个时代的大草书家而无愧于这个时代。

 

陈海良老师出身吴地,个性中秉有吴门书家的狂狷气质,这使其对中晚明吴门及徐渭的狂狷书风有着天然的亲合,不论是祝枝山还是徐渭的草气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着强烈的表现。同时,陈海良无疑是一位有着草书先天禀赋的人物,其对草书的直觉性敏感和视觉空间的出色把握都说明了这一点,而后天严格的学院化训练,更从技术层面深化和巩固了他的草书才能,同时也从经典层面对他的草书之才作了全面的开拓。

微信图片_20181107151645陈海良书法

这件草书作品,是我在给学生做示范时完成的。当时讲到创作应该怎样写,草书该怎样进行章法处理等情况。于是,我边讲边写,完成了这件作品。有人认为这件作品的尺幅较小,应该是小草书,但其实这是一件大草书作品,体现了我对大草书的理解。作品的形式感比较新,内容包含了七八首诗。

这种章法处理我在前就尝试过,每次碰到特别开心愉快的事情,就有创作欲望,我都会用这个内容进行发挥。内容在我心里已滚瓜烂熟,所以不会再考虑内容怎样处理、字法怎样处理。

书写的时候只在表现笔墨元素、字与字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通篇的构成组合。在大草书创作中我经常会用这个内容进行突破,它是我的一块试验田。当然它依然还不够完全展现我心中对草书想象的感觉,但这就是今天实验的结果,可以代表今天我对大草书的理解。

信图_20181107151653陈海良书法

我希望有一日洗尽铅华,返本开新,不刻意地构建,只是将生活中精彩的感悟记录。《古人诗》这幅作品也是我在课堂上,随手扯来一张纸条示范而得。学生正好在写这个内容,但是不得其法。

小行草也要放开手脚,不可写得拘谨。这件创作,草书多行书少,所以我在创作时放得比较开,好比古人写的手札的状态。总体来说要体现笔法的精美细腻,力求耐看,不能粗糙。

另外,我的每张作品中都有一些奇异的东西,被观众称为不可捉摸的东西,它们在视觉上起到调剂作用。好多学生困惑自己的作品为什么写的不精彩?我认为是因作品中的光点太少,至没,一件好的作品要有一个或者几个闪光点,才更为吸引人。

微信图片_20181107151655陈海良书法

这件李白诗《月下独酌》,是在北方创作的大草书作品。我是南方人,平时创作大草书一般会回到南方。北方的空气与南方不同,虽然现在是春天,但北方的天气还是很干,墨汁容易干,纸拿出来都是有“哐哐”的声音。南方雨季,纸放在桌上是没有声音的,很柔软、滋润,纸面舒展。从墨色上看,南方创作的作品里面有湿度,而北方创作的作品这种感觉就没有。

自然生发是书法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审美要求与书写法则,通俗说就象与人打交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到东山唱东山的歌,到西山唱西山的歌,没有固定套路。

笔法要娴熟,铺、绞、裹、擦、点厾…要自由、熟练地再现,随性而出,什么样的笔法能再现怎样的点画外形要做到心中有数,意在笔先。还要合理、灵活应用二元对立法则,长短、粗细、浓淡、聚散、虚实…应该熟练应用。

当然,应用这种对立法则的具体应用应根据文字的内容而定,有没有给你展现其中对立统一而进行组合的机会,没有给你机会你就不能故意为之,而是由内容的具体性而随性应用,不拘一格,突发奇想。

 微信图片_20181107151657陈海良书法

最高境界的作品都是没有底稿的,最精彩的人生也是没有底稿的!不能设计!书法作品不是工笔画,《兰亭序》、《祭侄稿》、《寒食诗》是没有底稿的。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自然生发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对字法的了解、纸张大小的把控等,你要心中有数,有底稿的总是有设计的嫌疑。

创作就像打仗一样的,战役怎么打,高山大川等地形地貌怎样,部队驻扎在哪里,敌方兵马在哪里,双方的优劣在哪,心中要有数。一张纸,假如写到最后写不下了,就是没有完成任务,按军法论处,就得推出帐外斩首。

反过来也一样,内容写完了纸上还留出了很多空档,也不可以。这从职业高度来讲,这个饭(从事书法)就不是你吃的!有学生问我,老师,多余的纸我可不可以裁掉?我认为不允许,比如打仗的时候,这种情况也是没有完成任务,同样要枪毙的。

明确了内容,字多大,落款在哪里,心中要数。正古人所讲,临阵决计,务在必胜,稍有疏忽,满盘皆输。这需要经过不断地锤练,假如说经常写字写到这里,总是写不下了或者留白很多,那就得告诫自己,赶快改行,别再写字了。

微信图片_20181107151659陈海良书法

创作一开始就写八尺整张肯定是要失败的。我一开始会写一个四尺对开的,技术上整体的驾驭能力得到巩固以后再进一步扩展成四尺整张,技术成熟后再把它扩展成六尺整张,然后再到八尺整张,循序渐进。有的人只能写四尺整张,那说明他的控制能力,领导能力,驾驭能力,运筹能力还不够。

艺术创作追求运筹帷幄,怎么运筹驾驭来完成你的使命?大草书作品尺幅越大,对功力的要求就越强,所以我也是不断地在进行扩编。这好比带兵打仗,有的人只能带一个连,有的能带一个师,有的能带一个军,更有的能带大兵团作战。但这是经过不断的实战经验积累的结果。

微信图片_20181107151701陈海良书法

古人的书法比今人写的好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古人书写的大部分的内容都是他们自己的,而我们今天写的很多内容都是古人的,自己的内容很少。这在创作时就意味着,我们总是要考虑内容,思想不集中,思维受到影响、干扰,被内容局限,书写时也不够流畅。这件作品的内容是我自己写的,我对内容特别熟。同时,因为是自己的内容,我可以随便创作,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流畅、通达。

微信图片_20181107151703陈海良书法

这张作品的整体跨度比较大,章法的起伏,墨色变化、字形大小等冲突都比较大,但整体来说是和谐的,但时时控制点画的质量。这件作品中不管怎么变化,都是以中锋为主调,字形跟平时也不一样,字形偏长。律动上不只一个频率,而是由几个频率组成的。就像唱歌时偶尔加入了“花腔”,提高作品的丰富性、可看性。

微信图片_20181107151705陈海良书法

另外,也要注意你的身体和情绪,它们与你的作品质量都有关系。比如说一个士兵生病了,体质虚弱,拿了长枪大刀上战场,肯定是要败仗的。所以要养兵千日,而不是有得写没得写,天天在写,那是要消耗生命的。

在该爆发的时候不爆发,也是对身体有害的在怒气、怨恨、兴奋、无聊等之类的情绪,正好书大草书,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所以我往往一个月里只会写一、二次大草书,而且只写半天就不写了,一方面字也写好了,把身体也调理好了。

大草书创作时用肘、肩的动作比较多,尽管字很小,但盘旋动作多,比较浑厚,气度也比较大。章法的理解要依照你平时的积累,把轻重、虚实、聚散等表现出来。

和篆书一样,我平时也很少搞隶书创作,只是经常临《张迁碑》、《西狭颂》、《石门颂》、《衡方碑》等碑。

隶书书写一般会注意到一行里面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但很少考虑横向关系,因为隶书从横向看是连在一起的,纵向的字距拉得很开,所以在横向里同样要注重这种体势关系和字形的自然变动。创作时我们要充分利用传统哲学思想里的大小、聚散、虚实、长短、浓淡等二元对立关系,并不露痕迹。

微信图片_20181107151707陈海良书法

写书法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有前途但是乎看不到光明的路。书法起步门槛很低,我们都是中国人,都会写汉字,但是真正要达到书写的高度,那就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不能一蹴而就,得慢慢来。

 

在古典书法中,转折是衡量书家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古人也是书写的另一个难点,在魏晋墨迹中,转折都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齐整,如同刀切;二是厚实,绝不单薄;三是有力,体现出骨骼强健之美。

下面,就以王羲之、苏轼为例,看看大师们如何写好转折。

一、王羲之的折笔

首先,王羲之入笔是尖峰入纸,硬朗,细腻,变化丰富。书圣书法的起笔与折笔息息相关,在单字内两者存在紧密的呼应关系。

微信图片_20181106115102

王羲之的折笔有三大特点:
一、内擫用笔,折笔向内(左侧)收,右肩(转折处)呈平直切线;
二、硬朗,骨力强健
三、干净利索,转折处不露圭角,不见笔锋。
就是对折笔的游刃有余的把握,让书圣书法高妙无比。
微信图片_20181106115108
微信图片_20181106115110
二、苏东坡书法折笔
东坡书法的高妙,尽在转折,能出宋代书坛脱颖而出,折笔的能量巨大。请看图:

微信图片_20181106115112

微信图片_20181106115114

苏轼书法的转折处方硬齐整,如“昆刀切玉”,又似“金刀之净割,玉尺之量齐”。苏轼书法折笔的主要特点:一是方,二是齐,三是硬。今人学东坡,但摹其形,发笔、转折混沌而邋遢,结果谬之千里。

微信图片_20181106115116

转折时出现侧锋是因为折笔时没有先提笔,或者没有调锋。这两种情况在初学时问题很大,还是笔法的问题没有解决。

我们先来看看各种转折笔法的区别。

微信图片_20181106115118

横折分“转”和“折”

①中“當”字宝盖,他的横折就是属于直转,没有任何多余动作,行笔中稍慢,行至横末端,自然下转。这种横折,宝盖外角是“圆”的,这种笔法和篆书的转笔外角差不多,这种“直接转”就是从篆书来的笔法,演变成“帛书”“竹简”的笔法,统称“转”。

②中“停”里的秃宝盖,是“提笔转”,俗称“折”。明显看到宝盖外角是有一点凸起的地方,那是提笔再下按出来的。这种提笔下顿,就是“折”的笔法,是从隶书中发展过来笔法。提笔顿下去,就是为了中锋运笔。顿下去和重新起笔一样,可使中锋,这是折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181106115120

如说转笔出现侧锋,一定是没运腕,或者没有捻管。这两种皆可能出现转笔之后笔力虚的情况。所以现在一波人提倡初学先写“篆书”是有道理的。

篆隶功力深,就会有雄强的笔力,行笔收笔不虚,苍劲有力。上图中直转处也是中锋用笔,说明篆隶功底是有的。运腕和捻管,皆是调锋的动作,所以写转,一定要会调锋,使其中锋行笔。

转笔最快的笔法是“抹”,就是侧锋蹭一下纸面,学这种笔法需要一定功底,米芾董其昌能会其意。

 微信图片_20181106115122

还有一种“顶笔”,颜真卿楷书中笔法,不用提笔,不用调锋,直接顶一下,然后下拉。顶笔外角有方有圆,这是运笔所致,用那种都可以,皆能保证中锋。可做参考。

 总结:

笔法,一定是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用侧锋,需在不笔虚的情况下。一切有法皆无法,每个字体的笔法都没有硬性规定,却有规律,这是书法难点,也是临帖的必要处,临或者少临,都不能掌握其规律。

所以大家努力吧,笔法不玄乎,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学书者都卡在这个环节,业余爱好和专业不是自己评的,不是证件评的,有些人写的专业却说自己是爱好,这是谦虚。大部分爱好者还弄不清笔法,这是难以走向专业的原因,其实也不多难,只在多临多看。

观当代学书者,也不外乎以古人经典法帖为临摹对象,至自以为有一定的把握后,试作己书,即所谓“书法创作”。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创作是很尴尬的,甚至是经不起严格推敲的,因为,这种创作心态是有某种负担的。比如,创作者如果仍然处在一种集字状态下的话,必然会导致其胸中无底、笔下迟疑、字态无神等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本,就是在临帖中没有经过对原帖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

微信图片_20181106114540

毫无疑问,学书临摹是为创作做准备的。那么,怎样才算是合格的临摹呢?回答很肯定,像古人。如何才算像古人呢?对于这个问题,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就回答得很到位。姜氏说:“摹书最易,唐太宗云:‘卧王濛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亦可以嗤萧子云。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其次双钩蜡本,须经意摹,乃不失位置之美耳。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

我认为,姜氏对怎样临摹古人法帖已经讲得很透彻了。我甚至想,他的理论应是完全来自于他实践中的深刻体会吧,因为,我在学书的过程中恰恰有这种感受。

微信图片_20181106114543

那么,何谓临帖中的“二度创作”呢?我以为,当书者对原行若干时间和阶段的实际临摹后,在基本上掌握了原帖的用笔技法,并对原帖作者内在的精神面貌有一定了解以后,就可以大胆尝试对原帖进行面对面的创作式临写,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意临原帖,这个过程要完成至能基本背临原帖为止,这就是所谓临帖中的“二度创作”。但是,在对原帖进行二度创作时,对每一个学书者来说,其悟性是占第一位的,也就是说,要多动脑筋,舍此,则一切皆为空谈。

与人交往,时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读书多了,不用临摹古人法帖也照样能写出古人之书卷气来。对此我是持否定态度的。读了再多书,如果不临帖,还是写不出书卷气的书法来。如果读书与书法二者兼重并续,或可成正果。对于这一问题,我的观点是:只读书不临帖,不一定写得出书卷气来。但是,只临不读书,肯定写出书卷气来的。

微信图片_20181106114545

由于书法环境和书写氛围的缺失,造成了当代许多人在书写汉字方面,竟然不如过去的一个账房先生!所以说,中国书法的环境和地位还有待于提高!中国书法在当代应该成为一门真正的独立的艺术,并在学术上进一步得到提升。学书者应该由技至道,渐次修为。否则,中国书法“申遗”成功何益?

微信图片_20181106114547

中国自有文字始,书法就走上了漫长的岁月征程和发展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奠定了中国书法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成为人类不朽的文化遗产。纵观中国书法史的发展脉络,历朝历代,没有不研习和继承前人法书经典而成正果者。临池长修,创作随机而出,先有古人而后有我,这就是中国书法乃至中国文化得以长久发展的根源。临帖中“二度创作”的行为从古人那里就开始了,并且从未中断过,它是每一个学书者在进入自我创作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微信图片_20181106114016

王阳明的草书笔意清新,瘦劲坚挺,随意为之而无飘浮之嫌。特别在龙场贬谪期间所书《何陋轩记》、《象祠记》行笔疾如风雨,矫若龙蛇,纵跌变化万端,是神韵超逸、气势豪迈的佳作。

王阳明草书《若耶溪送友诗稿》

微信图片_20181106114018

王阳明(1472–1528),生于余姚瑞云楼。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学者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著有《阳明全书》。他创立“心学”,提出了“致良知”学说,在世界哲学史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著作门人辑《文成公全书》38卷。史称其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微信图片_20181106114021

在书法上,王阳明也有极高造诣。他曾对弟子说:“我开始学习写字,对照临摹古人的字帖,只是得到字的形状。后来拿起笔来不轻易落在纸上,专注思索,静心思考,在心里构造它的形状,时间久了才开始懂得它的法则。”

微信图片_20181106114023

明中后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称赞王阳明书法说:“古人论右军(王羲之)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王阳明)乃不然,以人掩其书。观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已传矣。”

微信图片_20181106114025

书法家朱长春评价其书艺时说:“书法度,不尽师古而遒冲逸,韵气超然重表,如宿世仙人生具灵气,故其韵高冥合,非假学也”。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归庄赞誉说:“阳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于书法如此,岂非艺即道耶?余学道不成而谬以能书名,既耻为一艺之士,其敢不勉。”

微信图片_20181106114027

信图片_20181106114030

微信图片_20181106114032

微信图片_20181106114034

微信图片_20181106114035

微信图片_20181106114037

在《中国书法史论》中,陈云君评价说:“他书法学晋人,守古法中风韵悠长,儒人重书古使之然也,阳明力行。他初学《圣教序》,甚得右军之法,偶参时人笔意。因为本人为政府中官吏,所以习气难免,幸知时弊,其书重雅而摒俗”。

微信图片_20181106114039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244

释文

忧悬不能须臾心,遣取消息。羲之报。

注解

①首行“忧悬不能须臾忘心”句:“忧悬”:忧思挂念。“忘心”:忘怀。王羲之尺牍中有“弟佳宁善,然复忧之不去怀”句。

②次行“故旨遣取消息”句:“旨”:意图。遣:遣书(发信)。王羲之书帖中有“音问转复难通。情慨深矣,故旨遣,承问,还愿具告”句,以及“贵奴差不?想不成大病。伤寒可畏,令人忧。当尽消息也”,“聚散人理之常,亦复何云?唯愿足下保爱为上,以俟后期。故旨遣此信,期取足下过江问”等帖。

大意

挂念悬思片刻也不得释怀,因此,意遣书发信以获你近况。

一、行气章法

《忧悬帖》章法的动线特征:汉字每个单字,都可画出一条直线,它的位置是表示字倾侧的方向,同时把字分成感觉上份量相等的两个部分。画出的直线称为单字的动线,以确定作品的位置和方向。《忧悬帖》一开始的“忧悬”两字错位较大,但不影响行气,反而是在连续中,带了些许的波动,加强作品的灵动感。动线在书法作品中连续不断出现直到终篇,形成了一幅作品的音乐属性——旋律。书法的时间性和流动感,是一种无声而有形的旋律。

二、重要技法 

1、切笔

有人说:王羲之那叫一个厉害,笔笔中锋啊!”

我现在觉得,谁要写字笔笔中锋那才是傻子!那就如同用剑,一下一下砍,一下一下剁!那绝对不是高手,高手是:剁、砍、片、切、抹、刺、挑。。。都用的。高明的书法家手中的毛笔就是剑。

我以为,王羲之用笔,最妙的就是侧锋!我们看看现在存世的王羲之墨迹就知道,他用笔基本上都是:侧锋入纸—然后扭转为中锋。或者就是直接用侧锋。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248

为什么这么说?比如:我们用刀切带肉皮的生肉,直接用刀直立下去,那可能切不动。如果,你用到在生肉皮上把刀向前推–同时用力下压,那样刀就切进去了。

或者:护士输液的时候,用针头把你的肉皮轻轻挑起来一些,然后再推进你的肉–血管。

简单地说,这是一个力学原理。而,用笔何尝不是呢?!

咱们一起看一下王羲之的这些墨迹,起笔的地方都有一个小尖尖的线,其实这就是切入的痕迹。这么说吧,这个小尖尖就是笔毫进入纸的第一个动作,他的作用是把笔毫打开,或者叫做把笔毫开。

(提示一下:把笔毫打开非常重要!)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250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进入一个房间,需要先用手把门推开。那么,起笔的这个小尖尖,就是推门的手臂!

那么有人会说《姨母帖》很多字没有小尖尖啊,这是为啥?我告诉你,这是隐藏笔法,这叫含蓄。比如,王羲之的《姨母帖》,进门的时候,没用手推门,而是用肩膀拱进去的,这叫踏雪无痕,一门很厉害的功夫,知道不?!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252

很多人不解笔法,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学《兰亭》,总是把起笔的小剑剑当作线条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知道那是一个前奏的动作,于是学了那个形,但永远不知道那个小尖尖干嘛用。于是,不带那个拐弯的小尖尖,似乎就不是王羲之,唉。。。。一地鸡毛!

2、节笔

王羲之的《忧悬帖》里面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技法:节笔,主要表现在“忧”字的一横,如图: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254

这笔画再孙过庭的《书谱》运用广泛!

历代对于孙过庭行笔使转时的突变笔法颇有歧义,被称为“节笔”、“折笔”、“触笔”、晋人“弹跳笔法”。

我以为孙过庭的这种笔法是《书谱》中执、使、转、用,几种笔法的综合应用,即由中锋转换为侧锋、用力下按笔心后迅速提笔转换为中锋形成墨迹形态的突变特征。实际上不是什么新笔法,就是二王的中锋、侧锋的快速转换时的突变笔法。

再说,笔法的要害是控制中锋行笔,草书笔法的要害是使转中的中锋、侧锋转换的发力特征。使转本身就是中锋与侧锋之间的转换方法。这种节笔特征毕竟要比使转简单得多,只是使转笔法结束时的一个次要动作,可以学习,也可以不学。

试想,纠缠于这种节笔特征的唯妙唯俏,对于掌握核心笔法和审美情趣又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没有必要在节笔特征上过多纠结。学习草书使转的关键是要掌握草书使转的基本要领形成书法节点

学习《书谱的重是要掌握线条的弧度张力把控、笔锋的转换控制力度、字法结体的审美情趣和章法节奏的疾、滞调节能力。

请欣赏孙过庭《书谱》放大版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257

首先,孙氏在阐明由掌握篆、隶、草、章各体书写不同特征,进而上升为书写艺术时:”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可达其性,形其哀乐。

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就是说,在掌握了各体书写特征之后,还要以”凛”与”温”、”鼓”与”和”等各种艺术手段,使文字的书写具有”风神”与”妍润”、”枯劲”与”闲雅”等多种相反相成的阳刚与阴柔之美,才能升华到艺术的境界;只有进入了这种艺术的境界,才能实现书法”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最终追求,书法作品也才能具有”千古依然”、”百龄俄顷(书家一生中不同时期的情怀于书作中顷刻可见)”的长远审美效验。”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就是表达、体现作者的个性与情感,即表情达性。

这里,孙氏一语道破了书法艺术的根本,这是有重大意义的。情感–这一中国书学的根本命题,在孙氏以前,除去东汉蔡邕《笔论》在阐述书法创作心态时提到”欲书先散怀抱”,以及南齐王僧虔《笔意赞》在阐述如何体现”神采”时提到”心手达情”之外,向来无人论及,更没有人把它视为书法创作的根本追求,而孙氏竟破天荒地、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了书法这门表现心灵的艺术的真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300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303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305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308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310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312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314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316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318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320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322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324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326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328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330

微信图片_20181106113335

 

一、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最美的艺术

梁启超认为:中国写字有特别的工具,就成为特别的艺术。中国书法的美是线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现个性的美。他说:“美术一种要素是发挥个性,而发挥个性,最真确的莫如写字。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就是最高的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我赞成梁启超先生的意见。

微信图片_20181106112551

二、中国书法之美,源于中国汉字之美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卫恒《四体书势》说:“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汉字有六义:曰指事,曰象形,曰形声,曰会意,曰转注,曰假借。汉字的创造、使用、演变、发展和无穷组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辉灿烂和流光溢彩,造就了五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华文明。一部中国书法史,是一部汉字的演化发展史,也是一部形象的中国文化史。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基础和缩影。

微信图片_20181106112556

三、汉字和书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汉字因书法而有无限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无比丰富的内涵之美。而书法和汉字之美,又源于自然之美。且看孙过庭之滔滔宏论:“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再以真、草、隶、篆为例。

微信图片_20181106112558

四、真书之美

古人《字》云:“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yí)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卉苯(běnzǔn)以垂颖,山岳峨嵯而连冈;虫跂(qǐ)跂其若动,鸟似飞而未扬。观其错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员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特出,若龙腾于川;森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若鸿雁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阿那,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风厉水,清波漪涟;就而察之,有若自然。”真书之美,是正大光明、仪态万方的包容之美。

信图_20181106112600

五、草书之美

崔瑗《草书势》有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员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崎。竦企鸟跱(xiè),志在飞移;狡兽暴骇,将奔未驰。或(zhǐ)(zhǔ)点(niǎn),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生奇。或凌邃惴栗,若据槁临危。旁点邪附,似蜩螗(tiáotánɡ)挶(jū)枝。绝笔收势,馀綖(yán)纠结。若杜伯揵(qián)毒缘巇(xī);螣(ténɡ)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cuī)焉若沮岑崩崖;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草书之美,是灵动流畅、千姿百态的变化之美。

 

微信图片_20181106112603

六、隶书之美

古人《隶势》有云:“或穹隆恢廓,或栉比针列,或砥平绳直,或(wān)蜒胶戾,或长邪角趣,或规旋矩折。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落其间。若钟簴(jù)设张,庭燎飞烟。崭岩(jié)嵯,高下属连。似崇台重宇,增云冠山。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奇姿谲诡,不可胜原。”隶书之美,是厚重凝聚、庄严典雅的宁静之美。

微信图片_20181106112605

七、篆书之美

蔡邕《篆势》有云:“或龟文针列,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短复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焚缊;扬波振(piě),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似凌云。或轻笔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水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员;若行若飞,跂跂翾(xuān)翾。远而望之,象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端际不可得见,指(huī)不可胜原”篆书美,是奇正相生、逶迤盘旋的活力之美。

微信图片_20181106112607

八、书法极美,亦极难,所谓“二十年学画,三十年学书,人书俱老”

怀素《论书帖》云:“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名,后来足可深戒。”自肺腑中道出了书法之难。书法之难,难在文化积累上。文化是书法的根脉和源泉。苏东坡说:“字之法,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黄庭坚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圣哲之学,书乃可贵。”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先贤们的这些经验之谈,实质讲的都是文化,是学书者的深根固本之道,不可等闲视之。故稚子学书,虽形可逼真,然不可以文化论。正如一位西哲所说:“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书道精微宏大,但归根结底以文化为本源,学者不可不识。

微信图片_20181106112609

九、中国书法五千年,高峰连绵,群星灿烂

有论者认为,从书法大的发展阶段来分析,唐以前始艮终乾,南宋以后始巽终坤。这个意见值得重视。就书风而言,大体上是不错的。唐以前的书风高古苍健,南宋以后清雅秀隽,正所谓“古质而今妍”。我国古代书家,芝(张芝)动、繇(钟繇)静,羲(王羲之)神、献(王献之)韵,旭(张旭)狂、素(怀素)畅,欧(欧阳询)峻、虞(虞世南)和,颜(颜真卿)筋、柳(柳公权)骨,苏(苏东坡)厚、黄(黄庭坚)奇,褚(褚遂良)伟、米(米芾)隽,等等,其风格虽各个不同,其本质则各个相似,唯美而已。林散之先生《题画》诗有云:“有法兼无法,今人认人。若能寻造化,笔墨自通神。”画如此,书亦然。而从书法品位来区分,又大体可以分为情趣、境界、气象三种情形。

微信图片_20181106112612

十、情趣品位

所谓“形其哀乐,达其情性”。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谈到张旭的草书时说:“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韩愈此论,不但恰当地品评了张旭,而且为书法的情趣品位作了最好的注解。孙过庭论王羲之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书谱》)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是“兴来得意无真草”的情趣极品。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这是很值得深思的。

微信图片_20181106112614

十一、境界品位

颜鲁公出身名门,一生正气浩然。他的《祭侄季明文》,雄浑之气、忠义之风布满尺幅,写就了伤亲哀思奔涌、忧国情怀激荡的高尚境界。林则徐是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也是有重要影响的书法家。林则徐的人生轨迹与笔墨情怀高度统一。他的字沉静端庄,刚柔相济,有正人执法、面折廷争之风,有君子藏器、忠直博学之气。林则徐所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名联,直抒钢铁意志、博大胸襟,开拓千古境界,泽被后人,影响深远。

微信图片_20181106112617

十二、气象品位

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太白纯以气象胜。太白不独其诗,其字亦然。被认为太白真迹的《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虽然只有十六个字,然而它所造成的奇绝气象,却足以雄冠古今。再以米芾为例。米芾自许:“善书者只得一笔,我独有四面。”米芾之书八面出锋,纵横挥泼,有时如群峰耸峙,有时似骏马奔腾。读米芾,固然可以从情趣上,在境界上,但终究非气象不能解。再以毛泽东为例。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家、革命家、理论家、政治家,也是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毛泽东青年时期就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他的一生波澜壮阔,气壮山河,他诗如其人、书如其人,更是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宏大文化气象。

微信图片_20181106112619

十三:情趣品位、境界品位、气象品位三者之间,有区别,有联系,有贯通,并未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书法作品,有独擅其一的,有两者兼得的,也有三者皆备的。但不管哪一种情形,都不可缺少一个“真”字。有真性情,才有真情趣;有真修养,才有真境界;有真襟怀,才有真气象。中华民族正处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真情趣、真境界、真气象的伟大时代。当代书家应当自觉意识到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不懈怠、不浮躁、不媚俗,坚忍不拔,勇于创新,努力开拓和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符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高尚精神文化追求,充分体现大国风范的一代新书风。

微信图片_2018110611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