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81107155340

草书是极理性与极浪漫诗性相结合的艺术。

极理性—即对传统作品笔法章法的解读、感受——深度地感受——思考——判断——总结——找出经典——模拟——深度模拟——锤炼。

极浪漫诗性——即创作主体的天赋——才情——性情——情感爆发力——艺术地转化。当然,才情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所谓浪漫诗性:是指生命在遭遇苦难时,依然坚定信念,不会被压垮反而能够使境由心转,以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就像电影《芙蓉镇》里的秦疯子,被诬陷错打成右派去乡镇扫大街,还跳华尔兹舞,还满怀热情地去谈恋爱。还有《上尉的曼陀铃》,在充满战争硝烟的日子里,还热爱生活、爱好音乐、向往爱情。在艰难的境遇里活出人生的灿烂,这是大智慧、大境界。

微信图片_20181107155342

笔法、结体、章法、包括墨法等等,都是从阅读经典的书法作品和进行理论总结时得来的。笔法——能改变作品的气韵;墨法——能增加作品的气势;章法,称为形式——能决定作品的气象。这其中有共性的东西,也有极个性的。共性的是基本的笔法、字法、墨法,个性的是此书法家与彼书法家在用笔、结字、墨法不同的那一点。能够成为一个不被历史网眼漏掉的书法家,大都有其不同与他人的那一点。其实这一点也是最能体现这个书法天赋才情的一点仅有共性,是都能“操练”一下的技术范围,而不能用才情来衡量或评判。

所有的学科最基础的学习、掌握,都离不开模仿。尤其是书法。那么,也必须走临摹的途径。这是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几千年的传承和自身模式系统的特定。一个书法家从技法——艺术——道,是一个漫长锤炼达到渐变的生命与艺术互为修行过程。

微信图片_20181107155344

在草书中,狂草书的临摹很困难的,对于狂的临,只能是在技法和形式上的努力追寻,而很难做到神采的模仿。当然所有的神都需要形的承载。但是仅有形,未必就能有神采的很好表现。就像画一根线,这根线索表现出来的起、止、行和笔法生发出来的气韵,也一定有所不同。这似乎是一个很复杂而又难以言说的问题。因为无法寻绎到古代狂草书家当时书写时的真实状态。所以,邱振中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发出这种天问“神居何方?”

那么,对于学习草书、狂草者有没有可供依循的方法呢?我想进行深度的感受、分析、思考、判断、总结还是能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的,是否可以分作两个步骤来分析学习,先学基本的共性的字法和点画,然后,再训练自己对于形式的整体把握,同时还要放弃以往其它书体中,顿挫,一波三折慢动作的分解,要用一种轻松自然而流的书写作来完成狂草连绵起伏的点画及线条的优美组合。因此它又需要手指、手腕,准确的动作和精微的控制能力,以及臂膀的挥运、心灵的放松、速度的提升。

微信图片_20181107155346

一、 笔法 

下面说下笔法要注意方面

(一)毛笔的选择:

古人说:“君从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合自己的写工具也是能写好书法的先决条件。虽然这似乎不是个问题,在一些辅导班上,有些同学因为选择的毛笔不对路,临摹起来很费力气也不容易写像。

长锋羊毫弹性大,蓄墨多,写出的线条柔韧性强。但由于锋太长又柔软很不好掌握,那么,可使用毛笔的三分之一就行,这样便于控制。

狼毫蓄墨少,弹性稍差,写出的线条矫健、劲爽,棱角分明。但由于蓄墨少不利于写一组字,尤其是狂草要写连绵的字组。

而兼毫是这两种笔性的折中,既不像羊毫那么柔软难以控制,也不像狼毫会出现圭角太多。但是,无论是什么品质的毛笔,最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加上勤奋训练自己的手与毛笔之间的细微感觉,体会自己的手怎样使用它,驾驭它时的席位感觉,让它在触纸的瞬间,尽可能地表现出良好的线质和自己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不同的工具(笔),适应于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心性,不同的纸张,不同字体的大小。还要根据自己所要临摹的字帖和自己的心性和习惯以及宣纸的品质来决定选择工具。就像调养身体一样,根据不同的阴阳虚寒、燥热体质来选择不同的食物,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食性,你要分析这个食物的食性适不适合你身体调养的需要,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一人一性,毛笔也是这样,一种毛笔有一种性能,一种性能表达出不同于其它毛笔的艺术效果。

微信图片_20181107155348(二)用笔

大家都知道中国书法之所以是世界文字文化中称得上艺术的汉字书法艺术,是因为它特殊的工具笔、墨、纸、砚和汉字特殊的书写笔法。无论何种字体,所谓用笔就是起、止、行、使转、提、按、顿、挫、切、接等,还有具体到个体书家的属于他自己的用笔习惯。其实,临帖就是在模仿这些具体而又细微的地方。比如,我经常看到有的人临帖就是在抄书,而不是模仿这些具体的写法。临帖要先读帖,认真感受体会,深刻领悟其笔法的来龙去脉,把它们分解,从横到折,从竖到弯钩,点的势是如何的对应,撇和捺笔锋不同角度。

例如:黄庭坚被后世评说是长枪大戟,他的长线条没有平滑、直爽的感觉,行进中多有波折,损失了线的畅达,却平增了线质的苍茫感和老辣。而怀素的《大草千字文》却没有长横,使转少顿挫多圆转。线条比较劲健圆润,能看出“二王”尺牍的渊源。

张旭的《千字文残石》用笔的速度之惊人是现代书家不能比的。从他的作品中以及李白、韩愈等人诗文的描绘中,仿佛看到一个身着长衫、头束发髻、提着酒壶、东倒西歪、跌跌撞撞沐浴在风雨中,在素壁前,泪雨纵横地尽情挥洒,在酒神笼罩的迷狂书写中不能自拔。那种生命状态,那种神性附体沉醉的书写状态,我们当代人万不及一,惭愧啊!

近一段时间好像当书坛特别关心草书的创作。所以,一些网络和报媒体前段时刊载了有关当代草书家和草书创作的讨论。

1.当代有没有草书大家。 2.当代草书的创作技法娴熟上的不足。3.当代草书家的才情、诗性,浪漫情怀在眼前利益欲望的消解、弱化、遗失……似乎当代人太现实、太实际、太有分辨之心,太不能放下,不懂得舍而后得的大快乐、大境界。 感觉这个时代需要草书也很期待草书。能否诞生草书大家,充满信心。当然,草书大家历代都少,有的时代还是空缺。没有必要强求,艺术家的产生不像割韭菜,会割了一茬又一茬。这个时代有没有草书大家不是现在说了算的,是要由历史来拣选的。

“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情性,指人的情感和性格,形质即形质本质,外在的形状。书的技法最为谨,不能任意长短。《草诀歌》说:“长短分知去。”“知”字和“去”字在笔画的长短之间来区别。草书若违背了使转不能成字,例,“等 术 ” 如果把这些细微处做错了,就会犯大错,写错字。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中,就有一个作者因为一个字不够准确,评委有争议,还搬出七八本草书大字典,也还是不能统一意见,结果没有评上一等奖,反落在三等奖里。草书是比较麻烦的,长一点,短一点,使转的大小都会变异,变成另外一个字。所以字的准确度很重要,这是致力于草书创作的书家要下的硬工夫。

微信图片_20181107155350

草书的使转不像楷书,把提、按交待得清清楚楚,草书的提、按在快速的行笔使转中,在瞬间内化,而不是简化,如果把笔头里面的动作都简化了,写出来的线条就没有内涵、不丰富,就像一个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曾经临过什么帖,写过多少种字体,都能在你的笔下流溢出来。比如,你曾写过篆隶,你笔下在收笔处就会出现章草和隶书的韵味,你的线条就有篆籀之气,就会格外高古,而你学过楷书、甚至小楷,你的入笔收笔动作就会显得很准确、干净。有过多种书体的学习或多年的临池经验,你可以从他的用笔上看出来。

帖学一类的草风格,一般使转多于圆转。也、外拓笔法。有人提出 “魏行书”、篆隶入(有的人不讲使转,还美其名曰,“我是用篆隶笔法写草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来圆转笔法呢?即中锋用笔,那么是否仅有中锋就是最完美的艺术效果呢?肯定不是,因为仅有中锋达不到中国书法的千姿百态的丰富美,就是在古代法帖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大量使用露锋(书谱)、侧锋《肚痛贴》(为何计非临 )、切锋《千字文残石》(连枝交投友),逆锋《怀素大草千字文》、绞锋等。

总之要重视笔法,笔法也可以说是传统书法中的核心和内在形式,是书法最本质的东西,不掌握好笔法就谈不到汉字的结构、章法、墨法等,我称之为形式。如果没有笔法,也可以说你不是书法作品,而是美术字、粉笔字、钢笔字、铅笔字,所以笔法是写好书法艺术的基础,是临摹功课的第一步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