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阴符经》的笔画要精细,起笔要弱,书写要像舞蹈,要有轻重变化,淋淋洒洒;

2、《魏碑》的重心不能乱,中线不能歪,不能死板,要有轻重变化,要具有书写性。落款用行书或是魏碑小字;

微信图片_20181203160357

3、《兰亭序》太难掌握,没人能完美进入,而且用兰亭创作很难,要学’二王’建议从尺牍入手。行书创作最好不用宣纸,可用粉彩纸;

4、《颜体》的粗细轻重变化要特别明显,’弧线’要表现出张力,而且可加入行书的味道;

5、《曹全碑》的用墨要有感染力,不能太张扬,字形偏扁;

微信图片_20181203160400

6、《铁线篆》最重要的是圆转,婉而通,结构要注意线条的流动性。创作的集字要从《说文解字》里面去找;

7、《爨宝子碑》的线条要厚重,结构要和谐,不能头重脚轻。书写时,创作尽量不写对联,因为对联的形式过于简单,形式定丰富。

微信图片_20181203160403

8、《圣教序》起笔的笔势“S”形,要做出在空中的舞蹈动作。

9、做形式是为了让作品更漂亮,味道更浓烈。

10、红色纸太俗气,尽量不用。

11、楷书作品要量多、字小。

微信图片_20181203160405

12、学习书法,篆书一定不能少铁线篆书作品’最大的变变化’,要有玉一般的质感,笔画要一气呵成,不能拖拉填补。练习铁线篆须画圆。画圆练的是用笔的运转是否顺畅,气息是否相通。自学篆书不能瞎折腾,要多看电脑视频。

13、作品一定要注意整体气息。大小搭配要协调,小字一定要精细,力求精到。

14、妙在有意无意之间。

微信图片_20181203160409

15、颜体字要大气。

16、椭圆的印章不稳,不能用在作品的下方。

17、选择字帖可凭自己的喜好,这样更富有激情,挑一个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专攻。但各种字体都要学习一下,因落款较多用小楷或行草,所以更要学。

微信图片_20181203160412

18、“几-桌-案”的改变也使写书法的人执笔方法有了变化。

19、要在魏碑中体现出行书的意趣,碑不能写雅,要往“壮”里面写。

20、可以多练习’汉简’、’尺牍’。

微信图片_20181203160407

金农,号冬心,扬州八怪之首。据《金农年谱》载:乾隆三年(1738)十一月,金农五十二岁,十一月客汉阳,十六日应鲍景熙之请,将所见典籍书画,作《冬心随笔》一卷。

微信图片_20181203155107

《冬心随笔》多记录金农见过的典籍书画,包括宋刻本《古史》、《永乐大典》第九千六十三、四两册、宋刻本《史通》、宋刻本《前汉纪》、元刻本《后汉纪》、宋刻本《古林馀录》、杨羲《黄庭内景经》、徐履《墨竹》、米友仁《楚山清晓图》、冷谦《吴山图》、赵孟頫《手简》等,内容涉及金农的行踪与交游,以及古籍、书画的收藏、流转与鉴定,有些善本已然无存,赖由随笔知其概况。

微信图片_20181203155110

京匡时2018秋拍 澄道——古代书画夜场

金农《冬心先生随笔》,纸本手卷,规格 28cm×379cm

RMB 600,000-800,000

 

著录:1.《冬心先生随笔》一卷,光绪四年(1878)当归草堂刻本。

2.《冬心先生集》P134-143,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

备注:

1.据《冬心先生随笔》跋文知此稿应为江湜、丁文蔚旧藏。江湜(1818-1866),字持正,又字弢叔,别署龙湫院行者,江苏苏州人。三与乡试,皆不第,出为幕友,历山东、福建等省。在京师得亲戚资助,捐得浙江候补县丞。诗宗宋人,多危苦之言。有《伏敔堂诗录》。丁文蔚(1827-1890),字豹卿,号韵琴,浙江萧山人。官福建长乐知县。工诗,善书,画花卉师白阳、南田两家,秀雅古逸。又善刻竹,亦工诗。

2.据魏锡曾序言,知此稿由丁文蔚嘱友人录出,光绪四年由当归草堂付闽工吴玉柱刊刻成书,魏锡曾命名曰《冬心先生随笔》。需要说明的,此卷现装裱顺次序间有不一致者,手卷以《朱子近仁》部分内容为第一段,《经解》为第二段,刻本以《经解》为第一段,《朱子近仁》排在最后一段。

 微信图片_20181203155112

刊刻版《冬心先生随笔》

 

《冬心随笔》后来刊刻世

据魏锡序中写到

《随笔》是丁文蔚嘱友人录出

光绪四年

由福建刻书家吴玉柱刊刻成书

 微信图片_20181203155115金农 冬心先生随笔(局部)

需要说明的是

手稿与刻本的内容并不完全致

有些是金农抄录的古书

而没有注解的文字

就没有出现在刻本中

微信图片_20181203155118金农 冬心先生随笔(局部)

另外此卷现装裱顺序

与刻本次序间有不一致者

手卷以《朱子近仁》部分内容为第一段

《经解》为第二段

刻本以《经解》为第一段

《朱子近仁》排在最后一段

微信图片_20181203155119金农 冬心先生随(局部)

大图,请将手机置横屏观看

微信图片_20181203155122

微信图片_20181130170717

良宽(1758-1831)是日本江户时期的禅僧,著名诗人和书法家。良宽有个最著名的观点:平生最不喜欢家的字、厨师的菜与诗人的诗。

他是越后国(今新泻县)出云崎橘屋山本左卫门泰雄(俳号以南)的长子,幼名荣藏,后名文孝,字曲。

微信图片_20181130170725《良宽书法全集》

出生在世家大族,所以良宽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良宽11岁入私塾,跟随著名汉学大师大森子阳,就读于“三峰馆,学习四书五经以及老庄哲学”。

微信图片_20181130170726良宽《天上大风》

18岁在光照寺从玄乘法师参禅,削发为沙门。22岁时曹洞宗圆通寺的国仙和尚来到越后,为其受戒,法名大愚良宽,后随国仙在玉岛圆通寺修行了12年。国仙圆寂之后,良宽云游日本各地。

微信图片_20181130170728良宽《南无阿弥陀佛》

38岁时回到故乡越后,倾心研究《万叶集》和中日古代名家的书法。1831年,因腹泻病卒于岛崎。著有《草堂诗集》、《法华赞》、《法华转》、《良宽禅师歌集》等。

微信图片_20181130170730良宽书法

良宽一生,住草庵,行乞食,孤独清贫而落拓自在,迥出时伦。在物质生活极为清贫的草庵里,良宽却能容膝易安,不改其乐。良宽的挚友解良荣重在《良宽禅师奇话》中说道:“与师语,顿觉胸襟清净。师不说内外经义以劝善,就厨上烧火,或就正堂坐禅。其言不涉诗文,不及道义,优游不可名状,但道义化人而已。”

微信图片_20181130170732良宽书法

良宽曾学习过二王、怀素、黄庭坚的草书以及小野道风的《秋荻帖》,同时从日本假名书法中得到灵感。良宽书法当时与寂严、慈云齐名。良宽最不喜欢“ 书家的字、厨师的菜与诗人的诗”,因为这里面只有技巧而没有自性,太多”表面文章而缺乏内蕴,过于一本正经而缺少自然而然的品质。良宽从中国、日本的古典书法着眼,在二者的融合中特立出自己的个性。

微信图片_20181130170734良宽书法

很多人看良宽的书法,便会不自觉地为良宽所特有的艺术情境所打动。看似不讲究技巧,但又似乎技胜一筹;看似不经意,且意味无穷。良宽的书法是从他的人生修养中产生出来的,一点一画无不昭示着纯净而超然的灵魂的影子。他的书法又像他所喜爱的鸟那样,高蹈人云,逍遥而又骄傲地翱翔在属于自己的精神天空。

微信图片_20181130170735良宽书法

对于这样一位生性寡欲恬淡、超然于毁誉褒贬的书法家,在他去世后的近50年里,被人遗忘在角落,鲜少被人提及。到了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他的价值才被发掘,在日本文化界掀起了一股“良宽热”。

 

微信图片_20181130170737良宽书法

良宽的书法作品,于昭和三十五年被评定为“日本重要文化财”。日本当代著名的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川端康成对他不遗余力地宣传。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文学院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我在美丽的日本》。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良宽的诗歌、书法成就。良宽的书法价值才重新被人们发掘。

微信图片_20181130170739

良宽书法欣赏

 

微信图片_20181130170740

微信图片_20181130170744

微信图片_20181130172256

微信图片_20181130172258

微信图片_20181130172300

微信图片_20181130172304

 

 

为什么谈书法要先谈文化呢?“文化”问题,是一个根源问题——一切问题都必须从这里谈起。这个问题如不明确,就没有了依据,其他问题就没法谈起。尤其,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标志。

“汉字”与“汉文”

中国文字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字之一,但一直流传使用到今天的却只留下了我们的汉字。这是因为她一开始就抓住了“文字”的本质,尽管在历史的发展中,在形体上有很大的变化,而在基本原则上,只是愈来愈完善、精密而已。

微信图片_20181130170042

从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比较系统完备的甲骨看来,以“形”状物,合“形”会意,象形为本的成字要领,很早已成了汉字最根本的原则,这就使她超的限制而发挥出可传至久远的功能。所以我们说:汉字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譬如“又”,是手的象形,两个手同向左,一上一下,则是朋友的“友”;如果两个人出手相对,则成了“鬥”(斗)。

再如“人”,两个“人”同向左,则是“从”;同向右,则成了“比”;如一左一右,则成了“北”;如一正一反,就成了“化”。

微信图片_20181130170044

另外还有直接作符号专指某处的“指事”,一形一声的“形声”,辗转相注的“转注”,以及借字代用的“假借”等等,合起来称为“六书”。 

应该承认:这种为了解决长远的交流传播的实际方便,创造出了把形、音、意集中为一体的汉字,确实有着无可替代的科学先进性。我们不敢作更远的展望,想到那远的、人类语言都达到了统一的“将来”,仅从已经过来的历史或者比较近的“将来”来看,她的先进科学性是无可怀疑的。我们这样说,绝不意味着她不有待于向更高处发展,更不意味着她已十全十美,她当然在科学性上还须作更缜密的研究、改进。 

再说说“汉文”。由于汉字在锲刻以至于书写上,都有一个麻烦的过程,在展中需要简单直接,因此,在行文上自然地要求“简约”,要比直接记音成文的办法要简而无误。

 

微信图片_20181130170046

 

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发挥了极大的思维才智,创造、总结出来了一种“结字成文”的“文字”规范,逐渐通行于神州大地上。这套系统不是古代人们的口头所用,主要是书面的一套体系,所以称之曰“汉文”更确切一些。 

“汉文”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个“字”的作用,集结成文字规范。古文中的名篇、名句一直流传到现在,为人们所喜闻乐道。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古文”并没有“过时”,她有着她了不起的生命力。 

微信图片_20181130170048

 

我总这样认定:汉字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汉文是汉字晶体连结成闪闪发光的“串珠”。这是中华文化中一组“亮点”,也许正由于她们的存在与发展,中华文化更有展现的方便舞台。

怎样理解“书法”

“书法”一词的意思,一直不十分明确。很早时是说写文章的一种笔法,以后转成为书写汉字的一种规范。在流传中,甚至以为如果只局限在书写法度之内会降低了“书法艺术”的高度。甚至有人认为一幅字就是一张“书法”了。应当说,不管高看一眼,或低看一眼,都不关紧要,无论怎样都与书写的问题有关。但规范、法度、过程、成果,应有所区别,本不是一回事情,笼而统之,不太合适。 

如果把“书法”概括起来,无论规范、方法、书迹、评论、分析、鉴赏、考订,甚至文字学,用具等等都积聚梳理在一起,说这是一门“学问”,倒是很合适的。尤其我们不要把“法”简单说成“方法”,而理解为“佛法无边”的“法”,则可以说得过去,不会产生些糊涂观念,再不致拿着一张写成的字叫做“书法”了。 

“书法”是一门有关书写的学问

书写的内容是文字,文字的展现必须解决实际问题的。如果写出来不能让人认识,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因此,它必须写的是字。写出来的字还应该尽可能地好看,否则就会大大降低了它存在而动人的力量。因此,写出来的字必须正确、美观。 

怎样才能正确美观,就需要从许多工作方面进行考虑。比如字的形体、字意的组合、辞意的合时合体。字的形体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书写内容,在历史上有成功的范历上已经有了评定,我们对于这些都不能粗疏任意。 

到底“美”“不美”,不由我们来定,历史的眼光不能,忽视,发展的眼光不能迷惘,人类社会必然有明晰的看法。…… 

微信图片_20181130170049

因此,铺开来看,我们现在世界上所存在的学问,一点瓜葛都没有的学问几乎没有,对于一个文化人来说,这许多的学问,不能是无用的。当然有些是距离近的,有些是更接的诸如字学文学中的诗、词、曲、联,字体书体的历史、美学、哲学、品鉴理论、行款格式、称呼仪礼、甚至纸墨笔砚都有许多讲求,都是些必不可少的知识。 

还要说到“法书”,这确实指的是通过“书写”而形成的“书迹”情况而说的。

过去对比较“好”的书写作品作出称赞,说这是一件“法书”,意思是说:这是一件可以作为“法式”,作为“榜样”,可以作为学习“范本”的作品。这种“作品”之所以被称作“法书”,说明它本身已经是一件很有价值的“艺术品”了。在这种意义上说,“书法”是关于艺术的一门学问,通过这门学问的研究,要求有所“落实”,当然要落实到“作品”之上。因此,应该说这是研这门学问很重要最直接的一个落脚点。

 

微信图片_20181130170051

 

学问的发展,越来越细,越来越深入,表现的侧面越来越多。要求把许许多多的方面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很不现实,社会在进行着各方面的分工,应该互不偏倚,互相尊重,从不同的方面集中成一门学科的研究,必会取得很好的成效。尤其把“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实际感受经验结合在一起,一定会在相互印证参照中得到更全面的收获。 

关于“书法”实践的问题

我每每说,汉字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汉文是晶体结成的串珠。现在再说一句,“书”是“串珠”之外的绚丽“光环”。至于如何能使文字得到展现,如何使“书法”的理论落实到实际中去,则必须要有展现的能力的问题。

关于“学”与“练”。人们常说,在练字,“练”就是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成功。自己不断实践,要用“功夫”。“功夫”就是“时间”的积累。一个人的生命时间不是无限的,做了这个,就占用了其他,充其量能有多少呢?再说每个人的时间都差不多,“功夫”岂不大家一样,成就应该是差之不多。

微信图片_20181130170053

但事实上的确优差之间距离极大。所以我不太同意下“功夫”去“练”。“练”不得法,很可能是重复自己的错误。当然,必要的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但,用的“时间”越少而取得的成绩越大,才是最“合算”的“生意”。“学”则是把人家已经公认为成功的东西拿到自己手中来,不必自己去摸索,费事的不要,错误的不要,专拣好的拿,这是多么“合算”的事!

当,首先要能辨认“好”“不好”。肯定一开始自己是无能为力的,必须听一听社会历史的意见,不需要独特的偏见,而要听公允的社会历史的共识。“取法乎上”,是“便宜”的路程。认定目标之后,就要一点不差地把对象完全拿了过来,就是纹丝不改惟妙惟肖地学到自己手上来。

微信图片_20181130170054

这样,第一“炼”好了你的眼睛;第二“炼”好了你的手,看得既准,看到了就能写得出,你的书写能力就了不起了。能要写好一个字是很困难的,但只要会写这一个字,第二个字就容多了。会了两字,以的第三、第四,就步步容易多了,会上十来个字,差不多许多字就都会了。这种“先精而后深”的规律,是给能够抓住第一个字的人准备的,与那种从来都是一摸就过的人无缘。

这种“学”的方法,大家可以试试看,如果真能写好了四、五个字,结果其他都不会了,可以推倒这种“学”法。不妨“上”一回“上当”,试试再说。总的说来,不“学”光练不行,太费“功夫”,“学”而学不死,一定结果是“不死不活”;所以“学”必须“有实效”,抓死一个,越抓越多,“学”得虽“少”而“会得多”;这是“学”中最“便宜”、最“合算”的方法。

微信图片_20181130170056

“书法”实践,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只要想达到一般的水平,是人人可及的。以上只是我一些很幼稚的肤浅的看法,说出来请专家朋友们指正。我希望“书法”这一学科,能够从各种学科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能够为各学科提供方便,在社会的发展上焕发出她应有的光采。

微信图片_20181130165106

 

一、“学霸”于右任

于右任是陕西省三原人,生于1879年,其自少时即饱读四书五经,熟谙文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洗礼。他曾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成为秀才。与吴宓、张季鸾并称为“关学”余脉。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参加岁试,又以第一名成绩补廪膳生,被陕西提督学政叶尔恺誉为“西北奇才”,可见其传统文化积淀之深。其于诗文学养之厚,时人亦重之。

 微信图片_20181130165113

任何一个成功的论天资多高,如果没有“退笔成冢”“池水尽墨”,殚精竭虑、力耕砚田的辛劳,想取得卓越的成就无疑是痴人说梦。

微信图片_20181130165115

 

于右任先生曾自述学书:

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

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

可见其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所用心之多。

微信图片_20181130165117

 

二、主张和平与民主

于右任1906年在日本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从此追随孙中山先生,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和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组织靖国军,进行护法战役,反对军阀统治。先后任国民党政府委员、审计院院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和监察院院长等职,长期以来,于老为诚恳,作风平易近人。老贯张主和平,同共产党合作,反对打内战,同周恩来及民主人士有些来往,开起会来,要么一言不发,要么就提出国共要和衷共济、停止内战等等。所以蒋介石一直让于右任担任有职无权的院长,表面上是担任要职,实际上同坐冷板凳也差不多,所以20年也未更换。 

微信图片_20181130165119

 

于右任还是老报人、诗人、书法家和教育家。1927年开始研究中国历代草书;1931年创办草研究会,以后编著出版了《标准草书》、《草书字典》等专著。1905年,他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这就是今天的复旦大学,到2005年正好是100周年。1907年以后,他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在报上撰文反帝反清,提倡民主思想,介绍苏联十月革命经验。

微信图片_20181130165121

 

三、重点“护送”赴台对象之一

1949年4月20日,是于老在南京最后的一天。国民党有关方面专门负责“护送”于老去台湾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早就作计划,部署特工对一些“靠不住”的高官,要防止他们投向中共,要分别妥善“护送”去台。当然,“护送”就是“挟持”,不过好听一点而已。 

微信图片_20181130165123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时候跨出一步,会影响他以后的命运。几天前,于老差点,有机会去了北平,就会留在大陆。4中旬国民政府总统李宗仁,想利用于老的声望,派于老去北平协助和谈。可惜决定的太晚,当时于老已作好准备,专机已待命起飞,北平和谈已到了最后阶段。4月20日,国民党政府党政人员开会,否决了这个草案,李宗仁不敢在协议上签字。因此,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大举过江,于老已被挟持去了,再也无法留在大陆。于老这一步未迈出去,以至在台湾住闲,日夜处于乡愁抑郁中,15年后怅然辞世。 

微信图片_20181130165124

四、和平愿望的破灭
李代总统想借于老声望与共产党进行和谈,对此于老说:我也不知道李德邻是怎么考虑的,他跟我讲,北平和谈已经进行好几天了,为了推动和谈进展,我想有劳您辛苦一趟,作为“特派代表”,加强和谈,问我是否同意。这件事来得突然,容不得我考虑,不过,我觉得和平是好事,我一向反对打内战,因此,我表示愿为和平尽力,我知道和谈担子很重,我要去了北平,也就尽我一点力量,争取和谈成功。

 微信图片_20181130165137

可惜,于老的愿望,最终还是破灭了,北平也没有去成。 于老到台湾后,已不再担任监察院院长。平时无事可作,写写字,偶尔写点小诗,常倚杖站立,眼看西北方,那边“有我大陆,有我故乡”。1969年,于老80周岁,有老友倡议为于老庆寿,他心情凄苦,摇头拒绝;他说在此乱世,还做什么寿,于是吟诗曰:“平生只愿看到太平时”。在台十几年,度日如年。郁郁终日,到83岁时去世。离世前作《望大陆》,诗曰: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读了此诗,令人鼻酸。 

 

于老至死,还一心盼望祖国统一,期盼能重返故里。但他在绝望中含泪而别,只能魂归故里了。

 

石开先生概括篆书创作的几种模式:一是依样摹写,二是依样变形,三是解构重组。

一、依样摹写

以准确逼似为目的,如吴大征、蒋维崧,人们一般以功力称之;

微信图片_20181130164632

 

二、依样变形

以某种古代造型为依据,适当变形改造之,最终形成个人面目。如赵之谦依邓石如样,吴昌硕依石鼓文样。

微信图片_20181130164636

 

三、解构重组

为现代美术概念,它拆解多种已知的造型结构,进行重新组合,然后形成个人面目。这种模式看似很现代,但齐白石、黄宾虹他们的篆书已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这样表现了,此看似零件组装的模式,说越来容易做起来难,做不好则被人讥为胡来,如李骆公、黄苗子等,他们的篆书难免为世诟病。

微信图片_20181130164641

 

 

相传米芾非常聪明,家里便将他送入书馆学习。可孩子生性好玩,三年下来长进不大。一日,他听说有位秀才写字好就去请教。秀才看了米芾的临帖后说:“跟我学写字可以,但有条件,得买我的纸,可纸贵五两纹银一张。”米芾学字心切,一咬牙借来银子交给秀才。秀才递给他一张纸说:“回去好好写,三天后拿给我看。”回到家,因心疼纸贵,每当临帖时,必读帖多遍,待胸有成竹时方才落笔。如此所写之字,多已得原字精髓之八九。日后米氏书技精进,方才悟得,此乃秀才的良苦用心也。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434米芾《三吴诗帖》

由此足见读帖之重要,而临帖之所以会边临边忘,原因也正在于读帖不深。

临帖之事,开卷释然、闭卷茫然,想必是多数人都曾有过的体会。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439

临帖之时,最舒服的状态是看一笔写一笔,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一个字一个字写下去再说。这种方法有一个比较好听的名字叫通临。

最不舒服或者说最痛苦的临帖方法是先要认真读帖,记住每个字乃至每行字的字形、布白、气息等要素之后再落笔,这一点很难做到,也很耗费时间,但却是最有效的临帖方法。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441

有时候想想,这临帖真如复习备考无异。我们不能假装很努力的样子,每日临习不止,但事实上什么都没记住;我们需要做的是哪怕没有天天动笔,但却用心记住了每个字的样子。两相比较,孰优孰劣,不用多说。

然而问题在于,现在人们生活节奏都很快,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坐下来苦思冥想、认真读帖,更有甚者会觉得那是浪费时间,有时间坐那儿读帖还不如提起笔来写几个字。于是写则写矣,不是在重复错误就是边写边忘,蓦然回首,自己依然被帖拒之门外。

书法是一门技术活,既然是技术,就得费点脑筋,光靠多写而不动脑筋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三吴诗帖》放大欣赏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443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444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446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448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451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453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454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456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458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459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501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503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505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507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508

微信片_20181130162510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511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513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515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516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518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520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523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525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526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529

微信图片_20181130162550

 

孙过庭(646~691),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名虔礼,以字行。吴郡富阳(今浙江富阳)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著《书谱》2卷,已佚。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有墨迹《书谱》传世。

孙过庭的书法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有很多书法家给予肯定和推崇,今天我们就根据他的理论,通过六点来说明他的书法理论的历史价值:

关于发展性

孙过庭用发展的眼光,从书体发展的大形势来评说四家的优劣(这四家指的是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对于今不逮古,孙过庭是不赞同的,也反对抱守残缺、食古不化。孙过庭论书不拘泥于古法而追求美感的倾向,本人风格以妍美居多,孙过庭主张王羲之胜过王献之,对于子敬说自己胜过王羲之的说法深表不满,当然这种说法肯定也受到了唐太宗推崇王羲之态度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181129174804

关于书体的论述

他的书论中强调辩体,指出各种书体的用途,特征和规律的区别。如:隶书欲精而密,篆书尚婉而通、草书贵在流畅等,这些相容比喻都说出了各种书体的基本核心准则。另外,他好主张融会贯通,重视各种书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写草书者,不兼通楷书,写楷书者,不兼通草书都是说(这些书法现代书法家们也应该注意,并且努力实现这些准则,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微信图片_20181129174809

关于书家的论述

他指出了书家性情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到王羲之:王羲之在写《乐毅论》的时候,心情不是很好,写《兰亭序》的时候就是思绪飘逸,神采飞扬。写《黄经》时,就是心情愉悦,思想空灵。他不仅论述了人的性格与书风的关系,还重视习性与书法的关系。还说到了关于对书法初学者的告诫:初学者,要追求平正,这也是规矩的认知阶段,既然是追求平正,就不要去追求险峻,这是不切合实际的。“人书俱老”也是孙过庭的批评标准,也成为后代书论中常用的批评词语。

关于创作的论述

关于创作,他说的是作者的精神和情感是主观方面的因素,还有作书时的外部环境条件,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偶然作书,这个属于即兴创作的范畴。知识古代没有这一词语说明而已。

 

微信图片_20181129174811

关于书法风格的论述

孙过庭谈书法风格的论述主要追求和谐自然中庸的美,主张融合各类风格,博取众家之长。主张作品有变化,更需要有统一。达到相互协调的程度,这些都表明了他以中和为上的审美取向。

关于书法批评的论述

他提倡书批中立考的精神,他认为评论书法要有不为时尚所囿的精神(就是不要被局限的意思)。其次他说,书法批评要实用,不做虚浮和空洞及玄幻莫测的评论(意思是要有切中要害的批评和指点,不要一味的形容一个人的书法好坏),他对魏晋以来各书家的赞美评论非常不满,觉得他们的评论都是说一些大家能看到的,不合实际的评论,而更深层次的批评并没有达到,这样是不能让人进步的,更会影响后世的学习方向。

1、无画眼:全篇显平,无神采,终下人一等。

2、无大破:全篇无大的留白,无破则无立。全篇则平淡无奇且有拥塞的感觉。

3、无势:则伤神。全篇无流动的感觉,处处让人感觉到跌跌撞撞,此种心态极差。

 

微信图片_20181129174425

 

4、长横:如拦腰一刀,气势全断。横画长,则转换迟缓。

5、多竖如束薪。直画不要太过,过则神态呆板。且同样的竖画让人感觉到雷同而无变化。

6、忌平、散、挤、弱。平则无起伏变化;散则气势全断;挤则全篇无重点,嘈杂纷乱,不堪入目;弱则全篇无精打采。

 

微信图片_20181129174432

 

 

7、首行不正:作品首行之首字与尾字,要在同样的位置,否则整行歪斜矣。

8、不熟:所书内容、意境、结字、连断、下墨、留、画眼均要熟,勿抄勿存思想,乃得放纵。书随心动,笔由心发。不熟者,处处断开,气息不通也。

9、字字断开:字字分开者有散的感觉,虽单字极尽变化,然非高手。紧密者,互相揖让,此乃变化高手也。

10、当连反断,当断反续,不识向背,不知起止,不领会转换。理论的错误运用所致,说起来头头是道,写出来却离题万里。

 

微信图片_20181129174434

 

 

若说中国书法,必然就会谈到王羲之,因为他是一个无人能及的书法家,被后世称为“书圣”。千百年来,学习他书法的人不计其数,能得之一二已经是书法家了,然而真正能与之匹敌者寥寥无几。

学其书法者前赴后继,甚至有人穷其一生都在研究他的书法,何至于此呢?然而将他的书法放大20倍后,不由得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其笔法精妙程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今天,笔者就着大家一起来分析,这位千古书圣的行草书《丧乱帖》。

 

微信图片_20181129173353王羲之《丧乱帖》

 

《丧乱帖》原帖现藏于日本,国内所藏是宋代石刻拓本,据学者考证此帖乃唐人摹,在我看来即使是摹本,水平也让人敬畏,摹本技法都这么高,原帖更是无法想象。内容大概是说,作者得之自家祖坟被刨后,期间复杂的心情,同时对这种刨人祖坟的行为表达气愤不满。

 

微信图片_20181129173356《丧乱帖》局部

 

我们来看上图放大后的效果,两字虽有很多一样的笔画,然而作者处理的却恰到好处。两“横”一个是裹笔带出,一个是侧锋落笔打点后迅速调整中锋;两“撇”与横的交叉处,一个是搭接,一个是切笔翻锋;两个撇捺虽是相同的笔画,处理的角度完全不同;左右两“点”,一个是上扬,一个是俯视。可见作者对汉字及笔法的驾驭超乎常人的。

 

微信图片_20181129173358《丧乱帖》局部

 

再看上图“奔驰”二字,“奔”字采用上松下紧、左开右合的处理方式,再加上搅转的用笔,给人的感觉极其灵动,就像一匹骏马在奔腾。再看第一个字和第二个字的衔接,笔虽断但意还连,看到这样的用笔,不由得让人拍案叫绝。“驰”字左边笔画非常紧凑且用笔很厚重,一个提笔到右,忽然笔画变的轻灵最一托把整个字稳定住了,这个字也很形象,犹如人骑在马上,紧握(拽)马缰绳。

 

微信图片_20181129173401《丧乱帖》局部

 

上图“当奈何”三字,用笔方圆互用、笔画之间的搭接和呼应,可谓恰到好处,多一点太多,少一点太少。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画圈的部位,这里并不是笔法的特殊,而是纸折的有印,由于行笔较快出现了这种牵,这种问题的出现,不但没影响品的果,而更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

 

微信图片_20181129173403《丧乱帖》局部

帖中出现了四个“奈何”,几乎是依靠毛笔的搅转顺势而成,每个写的都不一样,可以说一个比一个快,如果不是纸的面积限制,字都能飞出来,足见作者当时心情是极其复杂的。在这样复杂的心情下,还能把字写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效果,不得不作者点。

 

微信图片_20181129173405《丧乱帖》局部

这些效果是自然的流露,并非刻意为之。试想自家祖坟被刨,已恼羞成怒,你还让作者注意用笔藏锋、顿笔、连带、搭接等等吗?我认为注意这些方法的人,那是初学者,对于作者王羲之而言,这些技法早就和生活融为一体,下笔一蹴而成。我觉王羲之能成为“书圣”,是在情理之的,之所他是王羲,而不王二牛,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微信图片_20181129173406《丧乱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