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ebp

范宽,北宋画家,又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人,历史上对其生卒年份没有确切的记载。据《画史》记载,他约生于五代后汉乾公式年间,主要活动于北宋前期,宋仁宗天圣年间还健在。

范宽擅画山水,是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来觉悟到应当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观察、体验,因而长期在华山、终南山等处生活,对景造意,写山真骨,自成一家。范宽画作中的峰峦浑厚端庄,气势壮阔伟岸,令人有雄奇险峻之感。他用笔强健有力,存世作品有《云山秋霁图》《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等。

640.webp (1)

雪景寒林图

640.webp (2)

溪山行旅图

在宋代这个被称之为中国第一次文艺复兴的时代,各种艺术呈现百家争鸣的喷发状态,此时的山水画也发展得更为成熟,皇帝、贵族、士大夫及富户、商人都对山水画产生了兴趣。作品有装饰于殿堂厅室粉壁屏风的巨幅,也有绘于卷册展放案头的小幅。此时名家辈出、风格多样,画家重视深入观察、体验自然景物,技巧上有了巨大创造。

由于北宋定都开封,中原地区成为政治文化的中心。北宋山水画的主流是沿袭了五代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着重塑造黄河两岸关洛一带的山水形象。宋初以李成、范宽成就最高。

范宽深入山川,长居华山、终南山等山林之中,观察体验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等不同自然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并对景造意,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和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现于笔下,终于创造了与其师傅李成迥然不同的壮美景色。

北宋人评李成画的山水谓“笔润而墨精,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论范宽画的山水则谓“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认为师徒二人是“一文一武”,又认为“李成之画,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然而,这师徒二人,都在忠实自然的基础上把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新水平。

范宽作画,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这是范宽独有的风格。元朝人汤公式评价称“范宽得山之骨法”,郭若虚评价为“抱笔俱均,人屋皆质”。“抱笔”是书法中由蹲而斜上急出的一种用笔方法,富于力度。“人屋皆质”是指具有质感和体积感,这是由用笔反复笼染所形成的效果,后人称之为“铁屋石人”“界话如铁线”“刻削穷丝发而行笔坚硬”。

而对范宽的皴法历来有几种看法。就作品来看,下笔匀直,先用粗笔重墨侧锋勾勒出山岩峻峭刻削的边沿,然后反复用坚劲沉雄的中锋作雨点皴(或曰芝麻皴、刮铁皴),塑造出山岩的向背纹路和质量感。在外轮廓的内侧加皴笔时,沿边留出少许空白,近似于“高光面”,以表现山形凸凹和北方山石铁打钢铸般的风骨。由于皴后反复用水墨渲染,是为“积墨”,既浑厚又不干枯, 既滋润又沉着。在如此雄厚的气势下,白天似乎变成黑夜,诚如黄宾虹观画时之感慨:“如行夜山,昏黑中层层深厚。”但米芾却批评范宽“晚年用墨太多,土石不分”。也有人认为,此论有欠公正,土石不分在自然界中并不罕见。再则,画风随年龄而改变也属常情。

范宽坚凝厚重、雄峻茂墨的特色,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高峰。其山水画构图的复杂与高妙、意境的深远与神秘、山水的气魄与气势、通篇的气韵、用笔的古朴与骨气均达到了后人很难超越的境界。

640.webp (3)

临流独坐图

范宽的山水画在宋时已出名,《宣和画谱》著录收藏其作品58件。由于年代久远,范宽的真迹现存并不多,但是仅存的数件均为精品,如《溪山行旅图》《临流独坐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等。

其中,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图》为绢本水墨画,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画中巨峰巍然耸矗,山涧中瀑布直泻而下,峻厚的山峦长着茂密的树木,岩石皴纹历历可辨,显示出一种逼人的磅礴气势;山脚下雾气迷蒙,近处大石兀立、老树挺生、溪水潺潺;山路上有旅人赶着驮队走过,人畜虽皆画得小如蚁,却真实生动,使人仿佛能听到驴蹄“公式”之声。

范宽的《临流独坐图》是另一幅表现层峦叠嶂、千岩万壑的巨制:深郁的山坳间腾起弥漫浮动的云雾,吐吞变灭,更加强了忘身于万山之中的感觉;溪谷间,云烟弥漫动荡,使深山充盈着活力。这也是范宽很重视到大自然中去写生,观察山林间的早雾晚霞、晴阴雨雪及四时变化,为山川林壑传神的写照。

640.webp (4)

雪山萧寺图

而《雪山萧寺图》表现的则是大雪覆盖下的深山幽谷,点缀以古寺、关隘、寒泉及行旅情节等。皴笔不多却健硬有力,章法严整而有变化,墨色染出阴霾的天空,更加衬托出雪岭高寒的气氛。保存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的《雪景寒林图》,也以沉稳老辣的笔墨画出了雪后北方山川的奇观:山势嵯峨,岩壑幽深,近处树木形象甚有姿态,远处亦有峻岭起伏,折落而有气势。范宽画山峰善作冒雪出云之势,由此二图中可见其面貌。

基于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汤公式在《画鉴》中则认为“宋世山水超越唐世者,李成、董源、范宽三人而已”,又谓“董源得山之神气,李成得山之体貌,范宽得山之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为百代师法”。

据文献所载,北宋师法范宽的画家有黄怀玉、纪真、商训、宁涛等人;南宋的李唐好学范宽,其后又有马远、夏圭等人学习李唐,使得整个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几乎全部出自范宽一系。

范宽还影响了明清两代画家沈周、文徵明、蓝瑛、王时敏、王鉴、王公式、唐岱、周鲲等人,在明清文人画家的作品中,不难发现题“仿范宽”“法范华原”“拟范中立”者众多。即使到了清末、民国时期,仍不时有人在作品题跋中提及范宽,足见其影响之深远,也可以得知范宽已成为后世画家心目中的典范。

元朝大书画家赵孟公式称赞范宽的画“真古今绝笔也”,明朝大画家董其昌评价范宽“宋画第一”。2004年,美国《生活》杂志将范宽评为前1000年对人类最有影响的百大人物第59位。

——END——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主要有行、转、折、提、按 、捻六种笔法。笔法是书法的基因密码,学书法,须先知笔法,方可打通学书之径,直通学书法门。既知笔法,深入实践,乃悟书学之理,笔下自有神采焕发。

此文,就从陆机、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等9位古代书法名家的名帖里,择单字来一窥那些千古不易的笔法之谜!

1

西晋陆机《平复帖》中的“属”字

360se_picture.webp

 

《平复帖》用秃笔渴墨写成。这是“属”字的草写,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转右向行进,折笔左下行进,再折笔右向行进提笔;另起笔右转下行,再折笔右上转随势出锋,完成“属”字。

360se_picture.webp (1)

2

东晋王羲之的《丧乱贴》中的“首”字

360se_picture.webp (2)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转右上行进,提笔锋不离纸,随后触纸右转笔开锋,向左下方行进,自然提笔;紧接着空中转向,侧笔入纸,笔左转右上行进,随后断然折笔,右转左下行进,锋不离纸,在折笔向上,右转向下,提笔离纸,再顺势入纸,转笔、折笔、转笔,提笔离纸,再入纸按笔,戛然而止,完成“首”字。

360se_picture.webp (3)

3

东晋王珣《伯远帖》“游”字

360se_picture.webp (4)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转右上行进,左转折笔下行,折笔左上行,再折笔右转调峰右上行进提起出锋;空中回转,左下行进,右转折笔右上行进,断然折笔引带下行,锋不离纸,折笔右上行进,再折笔左下行进,再折笔、转笔,顺锋离纸;空中回环,侧笔入纸,转笔提起,引带入纸右转左下行进,折笔左转向右行进,顺势出锋完成走之。

360se_picture.webp (5)

4

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倾”字

360se_picture.webp (6)

自右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下行进,提笔另起下行,再转折笔向右上提起出锋;空中贯通,动作不断,快速入纸,右行转笔,离纸、入纸下行,再折笔右上快速行进,再折笔左下行进,再折笔连续两个右转,左下行笔,再折笔、转笔出锋,完成“倾”字。

360se_picture.webp (7)

5

唐代怀素《自叙帖》的“颜”字

360se_picture.webp (8)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再左转飞掠而出;空中回转取势,右上空侧笔入纸,右上行进,断然折笔左下行进,折笔向上、再向右下,再折笔向右上,渴笔引带,再折笔下行,再转笔、折笔,再左转,带出写一个字。

360se_picture.webp (9)

6

宋代苏轼《寒食帖》的“食”字

360se_picture.webp (10)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右下行进,再提笔引带右转,再折笔、折笔,转笔,捻笔轻提,再入纸下行,折笔右上,再转笔提起,完成。

360se_picture.webp (11)

7

宋代米芾《珊瑚帖》“取”字

360se_picture.webp (12)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右上行进,再折笔左下行进,写成“耳”字的左竖;再提笔,用四个折笔,写成“耳”字的两横一提;再空中入纸,迅速下行写成“耳”字的右竖,再回避右上引带,右转笔,再折笔,转笔完成“取”字。

360se_picture.webp (13)

8

元代赵孟頫 “竹”字

360se_picture.webp (14)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左下行进,再折笔换锋右上行进,再提笔空中回环入纸,右转下行,写成“竹”字的左边;再回锋提笔,空中运转取势,入纸右转笔左下行进,断然折笔右上行进,回锋提笔,再空中运转取势,入纸右转笔向下行进,右转向左上放锋而出,完成“竹”字。

360se_picture.webp (15)

9

明代王庞 “雲”字

360se_picture.webp (16)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飞掠而出;再空中回环,侧笔入纸,右上行进,右转笔提起出锋;再空中回环,侧笔入纸,右转折笔,再折笔轻提出锋;再另起笔,承接上笔,入纸右转下行,再左转自然提起,完成。

——END——

 此前咱们聊和珅,聊馆阁体,聊字如其人,和字因人废,这些话题都出集合在和珅一个人身上,正如整个清中后发展都与他相关。因为嘉庆捣毁和珅后,整个国体快速下滑。

640.webp

嘉庆帝对于乾隆帝的作法颇多不满,于是想速战速决。捣毁和珅集团后势如破竹般全国反贪。当时全国有11个总督中,嘉庆通过彻查,发现过半贪腐极其严重,于是快速撤换过半总督,这个动作的影响力不逊于革命。

这些权威贵族的背后,是和珅的规矩与延续。因为和珅这个人,的确不简单。

640.webp (1)

和珅楷书立轴《积学明理》

尺寸:98×36cm

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北京翰海 2005仲夏拍卖会

专场总成交额:660.33万元

1799年,这只中国历史上最大老虎下马,合计贪污数额约值10亿两白银,所拥有财富超过了清政府15年财政收入总和。捣毁和珅,嘉庆是赚大了。但国家是彻底走下滑了。

和珅此人聪明过人,能言善语,才华横溢,他广读诗书,最喜读《演义》和《春秋》,对四书五经十分精通,尤其对朱熹理学颇有研究,对字画收藏与创作,也颇有才情,是大才子,当然,贪污严重。而且是个高级管理人才,他建立起了庞大的贪腐集团与规则体系。乾隆当然知道他贪腐,但为什么不动他?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今天给大家展示的这幅作品是和珅大楷立轴,虽是馆阁体风格,但也是在他大量书法作品中,相对成熟和优雅的佳作。我们把单字裁剪开来观赏,能清晰地看见行走于字里行间的优雅。此外,你还能看到什么?

——END——

成年人的理解力优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年满30岁大龄人有知识储备,这是优势。对于书法各种书体的结构掌握和指导教师对于汉字结构的讲解理解力优于中小学生,这是大龄学书的核心优势。但是,大龄初学书法的劣势不容乐观,我们看看:

1

如果是成年初学者,

大龄劣势是手指的肌肉配合不如中小学生

此一细节往往受到忽视,写字执笔不是手指力量的表现,而是手指间细微动作的表现,也是手指、手腕、手臂之间配合而达到毛笔书写规范要求。640.webp (6)

2

大龄人惯性动作大

在进行实际书写中,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使手指、手腕、手臂的肌肉配合达到毛笔书写的要求。这需要耐性和坚持,许多成年人学书法就是在此关节放弃学习,学习容易,人改自己的习惯难。

640.webp (7)

3

成见阻碍学习和进步

大龄人的理解力优于中小学生是优势又有危险,形成成见阻碍学习书法,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成年人不临帖或随便临帖后就按自己的风格和想法写,而且还不听别人劝解。不过,这一点比第2点好克服,空杯心态大家都懂,放下一切,多听老师或者高手的,哪怕是不完善的先和盘接受也无大碍,隔行如隔山,先入门再求发展。

640.webp (8)

4

大龄人直接从行草书入手,十有九废

大龄人学书法不愿从楷书打基础,一上来就行草书,这是要命的错误。学书法未必先写好楷书,但是一定先要从静态书体开始(篆书、隶书、楷书都是静态书体,行书、草书是动态书体)。

5

急于求成

容易认为自己年龄大了,浮躁了,不愿意循序渐进,不安心学习,老想着写作品也是要不得的思想。

640.webp (9)

面对这些劣势,倒不必过于失望,而是应该加以重视和调整。我们要充分发现自己的突出问题点,予以重点矫正、请教老师,并慢慢解决。

至少是不能忽略这些劣势,而去盲目自学,甚至盲目地自我满足。大龄人的劣势很明显,所以大多数成年人学书法很吃力,甚至容易迷失,也就促成了江湖书法、干部体及我字体等江湖性质的书法。这个问题相对常见,值得我们重视。

——END——

一提到欧体的“学生”,我们很容易想到一大串名字:黄自元、卢中南、房弘毅、田蕴章、刘小晴等等,但是站在历史角度而言,这些人都在欧体里打转,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学出来”。看看历史上真正“学出来”的高手就知道了。

最突出的代表是米芾学王献之。他学王献之可谓大取大舍,先把二王的基本功打牢(比如早年《方圆庵记》《白云居》等),然后朝着自己对王献之的领悟与审美方向去努力,临摹时通过“寄兴”“取其意气”表现自己的真面目。得到了王献之的“隽雅奇变”,风貌淋漓痛快,骨子里是王献之的精髓,而风貌上全然是自己的,书艺水平和影响力也不逊于王献之,这就叫学出来。

640.webp

米芾早年作品《方圆庵记》王羲之痕迹较重

再比如何绍基学颜真卿,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去其疏阔,还掺入了北碑茂密特点,还有《张黑女》和《道因碑》的神气,融铸一体。而到了中老年,把颜体的外拓表现的淋漓尽致,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炉火纯青。书法被誉为“清代第一”。

640.webp (1)

何绍基临《张黑女》堪称典范

640.webp (2)

何绍基楹联作品

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无论是田蕴章还是卢中南,都是对欧体的弧度、长度、速度等“方式”的探索,并没有从“方法”的更高层次的突破。这个“高层次”有多高?相当高。连赵孟頫大神,行书都还是二王的影子,比米芾的创造力要差很多。

说起欧体,中国书法史上,唯一学出来的,只有一个人。

这个人叫褚遂良,唐代宰相。

640.webp (3)

看到褚遂良作品,很多书友要懵了:“虽然很美,但是和欧体太不像了吧?”

这就是重点。

褚遂良最早学二王,尤其能临摹一手隽永《兰亭序》,而楷书则在欧阳询与虞世南一并指导下学习的,最后打通行意楷法,呈现己貌,出类拔萃。李宗瀚评价褚遂良说:“遒丽处似虞,端劲处似欧,而运以分隶遗法。”这句话小结了褚遂良对于虞世南和欧阳询的处理。

褚遂良晚年代表作《雁塔圣教序》,风格纯熟,但这确实可以认为是褚遂良在欧阳询硬朗险绝与虞世南笔致雍雅、圆融冲和之间找到的一种答案,只是这种解答之前,我们无法猜度。

640.webp (4)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纯熟

而褚遂良十多年前的《孟法师碑》,则呈现了他的一种摸索过程,这份中期作品吸收了其两位老师欧阳询和虞世南的优点,用笔轻重虚实、起伏顿挫均富于变化,结体疏密相间,顾盼照应,章法缜密而气势流动,逐步向晚年风格靠拢。

640.webp (5)

褚遂良《孟法师碑》未出欧体范畴

关于褚遂良对比欧虞,著名书法评论家张怀瓘认为:“铅华绰约,欧虞谢之。”也就是说,张怀瓘认为褚遂良的成就,是在老师之上,青胜于蓝。对于老师而言,这是何等的骄傲?

我们再回顾褚遂良、米芾、何绍基等人的学书路程,试探性地小结下:

1、形,似与不似间,但绝对合乎法度与情理;

2、意,是活的,能感觉到形体的思维与意致。比如宋四家,虽然没有绕开二王,但是相互间对于行意的相互感染,很容易体会,尤其是苏轼与黄庭坚,甚至米芾,都能从作品中看到他们对于形体意致的共鸣。

所以,如果你能很快地分辨一个人作品学谁临谁的,不管他是众所周知的名家,还是获奖高手,借用曹宝麟的话:“还在古人笔下打转。”

——END——

《庐山高》是沈周经典之作,也是他转型时期的代表作,沈周为他的老师陈宽(醒庵)70岁生日祝寿,凭借想象而创作的一幅国画精品。时年沈周41岁。此幅画于成化丁亥(1467年),取法为宋元文人画传统,故精力专注,特为杰出。画中山石林木笔法全仿王蒙,益以本身功力,更觉浑朴雄健。几无空处,山石融合了王蒙的解索皴与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层层皴染,再施以浓墨逐层醒破。笔法稳健细谨,不恣意逞任,用墨浓淡相间,於满幅布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觉实中有虚。而画悬泉百丈直泻冲下,涧水轻柔,云光山色极为精彩。

沈周的山水画以北方画风特有的遒劲、浑厚之气,表现南方山水秀美、凄迷之韵,使南北画风有机融合,又各尽其妙。这一绘画风格的形成不仅在于其“师古能化,自出机杼”,还与其人品、阅历及修养的历练有关。他作品风格的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以“细笔”画为主,晚期呈现出粗笔放逸的风格,《庐山高》可以说是两种风格兼具的代表。

640.webp《庐山高》明 沈周 纵193.8cm 横 98.1cm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与齐名的另一位画家唐寅,都曾以庐山作为审美载体,却表现出不同的意味。沈周用庐山的崇高来比喻老师的学问与道德,同时庐山上有著名的五老峰,沈周就借万古长青的五老峰来祝贺老师的寿诞。所以他选《庐山高》这个画题是含有特殊意义的。因取庐山的崇高博大赞誉其师,故画面上所画崇山峻岭,层层高叠,近似王蒙的笔法、布局,作危峰列岫,长松巨木,起伏轩昂,雄伟瑰丽。近处一人迎飞瀑远眺,比例虽小,却起着点题的作用。由于作者极善于虚、实和黑、白的均衡处理,故画面虽饱满却不觉得挤迫窒息。画面上水的空灵、云的浮动,再加上直泄潭底的飞瀑,使密实的构图里有了生动的气韵。整幅画笔墨显得坚实浑厚,景物郁茂,气势宏大,虽笔法师王蒙,但更显清新空灵,融“崇高”的人格理想与壮丽的大自然为一体,也揭示了画家的胸襟。640.webp (2)《庐山高》明 沈周 (局部)

《庐山高》自题: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踞。岌乎二千三百丈之巃嵸。谓即敷浅原。培嵝何敢争其雄?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旦夕吞吐乎其胸。回崖沓嶂鬼手擘,涧道千丈开鸿蒙。瀑流淙淙泻不极,雷霆殷地闻者耳欲聋。时有落叶於其间,直下彭蠡流霜红。金膏水碧不可觅,石林幽黑号绿熊。其阳诸峰五老人,或疑纬星之精坠自空。陈夫子,今仲弓,世家庐之下,有元厥祖迁江东。尚知庐灵有默契,不远千里钟于公。公亦西望怀故都,便欲往依五老巢云松。昔闻紫阳祀六老,不妨添公相与成七翁。我常游公门,仰公弥高庐。不崇丘园肥遁七十,著作 白发如秋蓬。文能合坟诗合雅。自得乐地於其中。荣名利禄云过眼,上不作书自荐,下不公相通。公乎!浩荡在物表,黄鹄高举淩天风。

墨池学院特邀 徐业春老师,通过对《庐山高》局部的临习示范,帮助学员掌握构成山水画基本元素的解析,笔墨的特点,构图与立意的关系。

导 师 介 绍

mmexport1508573967487

徐业春中国当代中青年画家、笔名长林、山石。斋号南州堂。中国山水画研究会会员、江苏美协会员、淮安市美协理事、市美协山水画研究会会员及花鸟画研究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北京大风堂山水画研究会研究员、北京集文阁书画院画家、中国书画网络签约画家。深造于北京清华美院及中国国家画院。师从施云翔、程大利、陈克永等导师。专研青绿、彩墨、水墨山水画。大风堂张大千再传弟子。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和省市美协及文化部门主办的多项展览并入展和获奖。

艺术成就:

《秋岩山居》入展第二届江苏省山水画作品展

《泉边幽居》入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江苏省美术作品展

《山魂》入展江苏省美协第四届新人新作美术作品展

《工笔山水》、《云横翠谷》、分别入展第二届、第五展海峡杯全国书画展

《溪山云居》首届淮安市百姓文化艺术节书法美术作品展获二等奖

《苏北新农家》喜庆十八大淮安市书法美术作品展获三等奖

《文楼小记》走近运河淮安市书法美术作品展莸三等奖

《溪山清幽》入展淮安市美协举办首届美术奖作品展

《夏凉》入围颜真卿杯魅力句容全国书画展。

导 师 作 品

mmexport1508573977676徐业春作品

mmexport1508573992125徐业春作品

mmexport1508573996568徐业春作品

mmexport1508574005115徐业春作品

课 程 安 排

第一节 《庐山高》简析
2017年12月16日 19:00
1、明代绘画的艺术特色及时代背景(讲述+图片演示)
2、《庐山高》笔墨特点(讲述+图片演示)
3、材料及工具的选用(讲述+视频演示)
4、《庐山高》皴法的运用(讲述+视频演示)

第二节 构成《庐山高》基本元素的解析
2017年12月23日 19:00
1、《庐山高》山石法简析(讲述+视频演示)
2、《庐山高》树木法简析(讲述+视频演示)
3、《庐山高》云水法简析(讲述+视频演示)
4、《庐山高》点景法简析(讲述+视频演示)

第三节 《庐山高》章法解析及运用
2017年12月30日 19:00
1、《庐山高》构图分析(讲述+视频演示)
2、《庐山高》立意分析(讲述+视频演示)
3、临习示范(视频演示)

第一节课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入口

微信图片_20171123135606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END——

 日本现代书法的问世,是借助于《每日书道展》《日展》的展览交流途径。最早引起轰动的是1945年上田桑鸠的《爱》、手岛右卿的《崩坏》。

640.webp

▲ 日本 上田桑鸠《爱》

 

640.webp (1)

▲ 日本 手岛右卿《崩坏》

战后的日本,一是想借用书法将本来就有的民族亲和力凝聚起来,二是想书法能走向世界。因此,他们们不自觉地关注和融入西方抽象艺术,强调书法的视觉感受、视觉冲击,并对视觉范围内的装被、纸色、镜框、质料以及悬挂的环境都予以安排。再加上“每日新闻社”的参与,书法的各种风格、各种流派得以大规模地展览和比较。 

当年,日本的“新”“旧”书法流派进行大规模的研讨,西川宁将上田、手岛的现代书法归于“表现主义””。现代书法的理论就此产生,起初是以线条为主表现对象,强调造型与抒情。

640.webp (2)

这种理论似乎何其相似,其实是来源于当时的后期印象派绘画的理论。如果我们记得,20世纪80年代,我国流行过一本美学书,是英国人克菜夫・贝尔的《艺术》,作于1913年。他在书中将除了内容以外的打动人视觉的东西,称为“有意味的形式”。他的理论被认为是现代派艺术理论的柱石。

日本书法在现代绘画的大气候下,很快也取消了汉字结构即内容,出现了墨象”派“前卫”书法。“有意味的形式”,立刻可以作为现代书法最有力的理论依据。此时,西方抽象派绘画的理论与现代书法的理论融为一体。

640.webp (3)

瞧人家,已经将后期印象派、抽象派绘画的理论说得一清二楚。书法如果像绘画,真的只剩下视觉的感受,克莱夫·贝尔的理论真的适用于书法,其汉字结构是可以不必要了嘛。古言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不觉得吗?问题大了!

何谓绘画?何谓书法?

“墨象派”书法与“抽象派”绘画,区别在何处?是不是仅仅一是用油彩、画布,一是用墨、宣纸?观念上已融为一体,是否在于材料的不同?若在宣纸上喷油彩、在帆布上洒墨汁,孰画孰书?孰是孰非?

看来这一刀是切不下去了。

——(文:孙晓云)

——END——

 

640.webp朱乒乓

朱乒乓,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丹青盛世书画院副院长。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获得美术学硕士学位。中国国家画院贾广健工作室画家。

书法作品在全国、省级各类书画展览中参展获奖情况

2006年全国第四届妇女书法篆刻展览特等奖

2007年入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

2007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8年首届册页大展

2008年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

2009年浙江书法60周年”精英展”等展览

2009年浙江省首届女篆刻家作品展

2010年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五百家书法精品展

2011年纪念中书协成立30周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

2011年万山红遍——浙江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

2011年邓石如书法大展

2011参加”右军麾下,瓯越书风”温州十六人书法展

2011西冷印社出版《温州书法百家系列——朱乒乓书法作品集》

2012年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年度提名奖

2012年获得温州市个人精品文艺奖

2012参加”全国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

2013年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2014年度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二十家

2014年第三届财富与艺术全国名家书画展览

2014年“花非花”朱乒乓 石双樑于栋华艺术联展(天津站)

2015 年“墨韵芳菲”全国优秀女书法家作品邀请展

2015年 “灼灼其华”-朱乒乓十年书画精品个展(北京)

2015年 《灼灼其华-朱乒乓十年书画精品集》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5年“花笺声声慢”北京博书屋新书发布会暨作品展览

2015年《花笺声声慢——朱乒乓书李清照诗词》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5年“花笺声声慢”北京博书屋新书发布会暨作品展览

2016年 温州市市委宣传部评为“三八”十路英才百名“最美温州女性”

2016年 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提名“旅京十大青年书法家”

640.webp (1)朱乒乓作品

 名 家 品 评 

中国绘画和书法的核心是笔墨,精神是写意。写意就是借物抒情,呈现内在心象,通过对象来表达主观的情与意。写意精神贯穿笔墨和线条,文以载道,书画同源,为天地立言,唱出心灵之歌,所以一个优秀的水墨艺术家总是精通写意的内涵,融通书法和绘画。朱乒乓的小行草取法魏晋书风,点画自如,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她的小写意花鸟画中的线条得益于她的书法,线条勾勒轻松自如,充盈着率性的性情,一花一木,一石一草用写出了事物内在的气韵。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传席)

640.webp (2)朱乒乓作品

可以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朱乒乓同学的书法艺术。她有一种安定和持之以恒的心态,使她能够真正地潜心钻研书法艺术,从而挖掘出她内在的艺术天赋。她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能够充分地表现“二王”笔法的细腻特征。

(中国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书法系主任沈浩)

朱乒乓的书法作品取法传统,从传统的路子里来,这点是可以肯定的。小楷取法钟 ,写的比较拙,而且取横势,写的比较活泼。行草取法二王,线条质量高,字的造型,用墨浓淡效果处理的不错。

小楷和行草比较符合女性柔美的气息,女性书法不一定要写的比较开张,雄奇,符合个性为好。希望继续把这个路子发展下去,使之熟练,最好能融入篆书和隶书等。艺术最后还是综合的,把各种修养和各种书体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我,这个我就是自己的艺术语言。

(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倪文东)

640.webp (3)朱乒乓作品

朱乒乓的小写意花鸟绘画擅长小尺幅,但是咫尺之间能营造出清新古雅的气息。宗法恽南田,笔法秀逸,设色明静。既工整秀丽刻画,又有写意洒脱用笔,工写兼能。特别是书法题字能与画面巧妙结合,书画合璧,透出一股文人气。

(中国国家画院青年画院副院长、天津画院院长 贾广健)

朱乒乓师承古人,技法娴熟,尤其是个人所需要的性情展现在书法里面,现在已经进入一个自由书写的阶段。花鸟画也是有个人的特点。实际上天津的花鸟画霍春阳以水墨为主,非常静雅,贾广健以非常华美的色彩为主。朱乒乓都能吸收此两人的特点,既用水墨还用色彩,有自己的风格。

(天津画院原书记 陈英杰)

640.webp (4)朱乒乓作品

面对几十件朱乒乓的书法小品,从用笔到线条质感、从结字到空间、从取法到取舍、从章法到构图,这些更加专业性的书法因素不由得我们不重视她的创作了。

的确,朱乒乓走的也是从魏晋二王经典一路取法的帖学体系,然而她又旁涉了很少有人涉足尤其是女性很少涉足的赵孟頫、苏东坡、米南宫、董其昌等。尽管,人们习惯性的认为女性取法婉约的二王帖学体系是比较适合性情的书写风格,但我们审视当代女性书法创作的时候,很难找到有哪些人对于这个体系做过认真、系统甚至深入的亲密接触。为什么呢?因为二王这个体系技法太过于发杂、风格太过于内敛而难以把握。有关我的这个看法,或许通过对当代女性书法作品的技术分析会得到验证。

朱乒乓以小行草书作为主打方向,对于经典帖学的线条、线质的把握,这除了大的训练量,还应该是来源于她对古人用笔技术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这一点至关重要!

(中国书法家网站首席执行、中国书法家论坛坛主齐玉新)

墨池学院特邀请当代青年实力女书家朱乒乓老师开设《兰亭序》课程,将从《兰亭序》的丰富笔法、独特的字法与章法处理方法等方面细致深入地讲解、示范,为广大学员厘清学习思路、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兰亭序》体悟王羲之行书的奥秘,从而更好地将临摹与创作相结合。

课 程 安 排
第一节 丰富笔法
2017年12月14日 19:00
1. 露起露收方法
2. 基本笔画的写法及同类笔画的变化
3. 牵丝映带的处理
4. 用笔变化方法(方圆兼施,中侧互用,轻重、粗细变化,借用楷、草笔法)

第二节 字法处理
2017年12月21日 19:00
1. 基本偏旁的写法
2. 相同偏旁的变化
3. 不同结构的处理方法(平正匀实、欹侧取势、穿插避让、呼应有致)

第三节 章法处理
2017年12月28日 19:00
1. 单行的处理
2. 重心线条的处理
3. 章法中的矛盾关系营造
4. 在创作中的应用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详 情 见 海 报 上 

微信图片_20171212161705

扫描海报上二维码,关注【墨池】即可报名加入【朱乒乓】老师《兰亭序》课程!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麦嘉 | 墨池课程顾问(mochimaijia)

——END——

640.webp (17)

沈 门 七 子 国 博 展

——  李 明 先 生 作 品 欣 赏

640.webp (18)

名家介绍

640.webp (19)李 明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导师工作室导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MBA国学艺术中心艺委会副秘书长;

全国第十届文代会代表;

中央数字电视台书画频道《名家临碑帖》节目主讲老师,曾主讲赵孟頫行书《洛神赋》32讲;

2007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班;

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精英班成员,国书会副会长,沈门七子之一。

作品四十余次在全国大展中参展获奖,曾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最高奖),第五届兰亭奖佳作奖二等奖,首届中国书法院奖,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二等奖,第二届兰亭奖、第九届全国展提名奖,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全国二届扇面展提名奖等。

640.webp (20)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画院联合主办的“沈门七子书法展”于2017年12月9日15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

640.webp (30)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原总政治部副主任唐天标,空军原副政委王晓龙,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民政部原常务副部长罗平飞,林业部原副部长赵学敏,原总政宣传部部长、第九届中国文联副主席周涛,空军政治工作部原副主任周卫平,解放军报社原总编辑谭健,中部战区空军副政委衣剑辉,武警陕西省总队原司令员王春新,原第二炮兵装备部政委冯传生,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中国书协顾问张飙、申万胜,中国书协副主席何奇耶徒、刘洪彪、刘金凯,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曾来德等以及在京部分理事、全国各地书法爱好者、院校学生10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640.webp (31)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分别讲话,“沈门七子”代表龙开胜致答谢词。沈鹏先生因身体原因未能参加开幕式,但亲自撰写了贺信,表示对七子展览的祝贺与鼓励!开幕式由著名主持人王志主持。

640.webp (33)

“沈门七子”展作者分别是:王厚祥、刘京闻、龙开胜、周剑初、李明、张志庆、方建光,他们均为中国国家画院开办的沈鹏课题班的优秀学员,都在全国各类书法大赛中获得过一等奖,都是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的中青年书法家。展览从2011年开始已分别在山东滕州、北京、江苏南京、山东济南、四川成都、甘肃张掖等地成功举办了六届,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年是第七届。七年来,“沈门七子”在沈鹏先生“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这16字方针指引下,在执行导师曾来德先生的精心组织下,严格遵从沈鹏先生的教学理念,深挖传统,植根经典,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的共同特色是传统功力深厚,艺术感染力强,既有传统笔墨语言,又有鲜明的现代气息,笔法运用的熟练度,线条墨色的表现力,章法构图的掌控力,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震撼力。他们继承古人,又异于古人,相互间都有各自特色,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面貌和艺术语言:王厚祥的大草纵横驰骋,挥洒自由,线质苍茫,千姿百态,具大唐气象;刘京闻深得二王笔意线质古朴厚重,欹正变化,疏密相间,得晋人意韵;龙开胜五种书体均有很好表现,楷行尤佳,结字凝练平和,不激不励,风规自远,颇得魏晋风度;周剑初五体兼习,大字雄浑苍茫,小字险峻耐品,古拙潇洒;李明大字楷书线质老道,结字开张,小楷沉着痛快,疏密得当,行书得晋人法度,悠然自得;张志庆的大字行草线质苍茫老辣,章法疏密相间,小字行草温文尔雅,颇有宋人尚意之风;方建光深得二王意韵,用笔自然,变化丰富,又参以米意,结字奇崛,耐人寻味。他们通过不断地展览,和各地广大书家形成良好的互动,得到了各地书家同道的关注和赞誉。 

IMG_3345 70-140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20日,展览结束后,七位书家将把这次展出的作品全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开幕式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分别向七位作者颁发了捐赠收藏证书。

作 品 欣 赏:

4A7A5458

IMG_3371 21-30

李明 66-34 5O6A8092

640.webp (34)

(请点击图片横向欣赏)

640.webp (35)

此次,墨池学院特聘导师沈门七子李明老师带领大家通过对《汲黯传》的学习,对钟王小楷多做揣摩。学赵孟頫就要学习晋唐,体会古人的章法布局、节奏韵律、书写技巧等。

 

课 程 安 排

第一节 用笔特点
2017年12月15日 19:00
《汲黯传》的风格特点分析
用笔的轻重与虚实
书写中的发力方法
小楷书写的节奏
临摹示范

第二节 结字特点
2017年12月22日 19:00
适宜小楷书写的笔、纸、墨
点画和结体的丰富性和随意性
结字特点解析
字态的正斜表现手法

第三节 临摹示范
2017年12月29日 19:00
不同的书写状态带来的虚实对比和动感
适宜小楷内容创作的形式
小楷小品创作示范(扇面、斗方、条幅等)

2017081803413785072

课程开课在即

机不可失

心动不如行动

2017081807302928107

扫码订阅课程

2017081807383843165

微信图片_20171212142303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麦嘉 | 墨池课程顾问(mochimaijia)

——END——

16世纪上半叶,吴门画派进入了全盛时期,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吴门画派的核心人物。

他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传承不绝,直接嗣承他书画风格的亲属就有子文彭、文嘉、侄文伯仁,学生陈淳、陆师道、陆治、钱榖、侯懋功、朱朗、周天球等人,私淑者更是众多,形成了以文徵明为核心的庞大画家队伍,后人称之为“吴派”。

640.webp

▲文徵明 松石高士图

吴门画派继承了元代文人画“遣兴移情”的创作思想,但随着社会时代环境的变迁,文人画的内涵也相应发生着变化。

元末文人山水画流行隐居乐道、草堂雅集、林泉丘壑等主题,以传导寄情山野的高逸之志和清虚超脱或躁动不安等情绪,境界多为淡逸寥寂。文徵明的绘画主题,除了描绘高士的隐逸生活外,还把视野扩大到文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注意文人生活的现实性和具体性。

同时在意境上,也摆脱了元人一味以淡逸空寂为高的程式,而赋于平和明朗的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是明代中期社会趋于安定繁荣、文人生活宁静安适的社会现实的折射,是当时文人理想精神的物化形态。

640.webp (1)

▲文徵明 千岩竞秀

文徵明的绘画,擅长山水、人物、花卉、兰竹各科,尤以山水著称。他长期活动在吴中和江浙地区,对自然景物有着深切的感受,他创作了许多实景山水画,更为广泛生动地描绘江南的湖光山色和名胜佳地。如《石湖清胜图卷》(1532年)、《吴中胜概图卷》等作品,都以自然景物为蓝本,注入清雅、温馨的情感,情景交融,引人入胜。

640.webp (2)

▲文徵明 兰竹图纸本

文徵明山水画以浅绛和细笔水墨山水为主体,被称之为“细文”。这两种画法渊源同一,取赵孟頫之婉约、黄公望之松秀,又从王蒙的细密演变成简约的形式。

其细笔山水,笔法工细松秀而不板滞,色彩明洁而无富艳气,墨气清润而不混浊,具有俊逸秀润的风神,成为“文派山水”的主体风格。

《洛原草堂图卷》(1529年)《寒林晴雪图轴》(1531年)、《句曲山房图卷》(1541年)等,都体现出了他的浅绛和细笔山水的艺术特征。文徵明另有一类粗放简疏风格的作品,被称为“粗文”,则发扬了宋元水墨写意画的长处,融书法笔意于画中,水墨酣畅。代表作品如《双柯竹石图》(1531年)、《虞山七星桧图卷》(1532年)等。

640.webp (3)

▲文徵明 扇面作品

文徵明的老师沈周在发展水墨山水的同时,于青绿山水倾注了颇多的心力,这一事业由文徵明继续下去,他在更加广博的传统滋养根基上,融入自己的才情和艺术意趣,努力改造传统,拓展技法,建立起新颖的青绿山水画风格范式

他的青绿山水画宗法元赵孟頫,兼取南宋赵伯驹、赵伯骕技法,综合陶熔,形成笔法工细松秀、设色浏亮明丽的风格。他的青绿山水有小青绿和重青绿两种风貌,小青绿山水以赵孟頫为宗,笔法简略疏放,率意而朴拙,表达出一种清旷高逸的意境,代表作品有《浒溪草堂图卷》(1535年)、《木泾幽居图卷》(1537年)、《赤壁赋图卷》(1558年)等。

另一种重青绿山水画法,具有工整细劲和色彩盈满的特点。主要继承赵伯驹、赵伯骕的造型、笔墨和设色方法。典型之作有《惠山茶会图卷》(1518年)、《花坞春云图卷》(1532年)等。

640.webp (4)

▲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

文徵明偶作人物,主要学习李公麟流畅劲挺的线描技法,又融入元人的简洁洒脱,如他48岁时所画的《湘君湘夫人图轴》,就有高古清逸的气息。到他晚年,如80岁所作的《老子像轴》(1549年),线条趋于细劲简练,造型注重刻划老子静穆沉思的神情。

他的花鸟画多以竹、菊、兰、玉兰为主要题材,很少画禽鸟。这类作品,追求书法的笔墨趣味,写竹如书八分,沉着浑厚,画石多用干笔,时露飞白,如《双柯竹石图轴》、《兰竹图册》等,即充分体现他融入书法性笔意的艺术特征。

640.webp (5)

▲文徵明 扇面作品

明代中期,吴中书坛有号称“吴中四家”者,即为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4人,而影响最深最广的为文徵明。

他的小楷最为人称道,时有“小楷名动海内”之誉。他楷书取习钟繇、智永、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各家,早年体态略扁,起笔尖细,如《小楷铁崖诸公花游唱和诗卷》(1514年)。

明代擅隶书者不多,文徵明是写隶书的高手。他取习魏晋的《受禅表》、《上尊号奏》等碑,字体方正,挑拔平硬,表现一种凝重端庄的美。如书于78岁的《四体千字文卷》(1547年)反映了他在篆隶书方面的深厚功力。

文徵明的行草书,严整、肃然的结体与用笔,与飘逸柔婉的笔法和舒放自然的行气相结合,体现出文人的“士气”,同时又适度增以婉美之意,使文人书法的高雅趣味显得平易近人。

因而,文徵明的行书风格靡行一时,从学者众多,影响波及江、浙、闽一带,成为流播甚广的文派书风

640.webp (6)

▲文徵明  山庄客至图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文徵明 兰亭修契图

640.webp (16)

▲文徵明 浒溪草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