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se_picture.webp

▲(晋)王羲之《得示帖》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

360se_picture.webp (1)

▲(北宋)苏轼《太虚诗帖》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林语堂

360se_picture.webp (2)

▲(元)赵孟頫《秋深帖》(局部)

或许,赵孟頫代表了一种心灵与外在现实两相矛盾下妥协的圆融。喜欢他的书法,称赞这“圆融”;不喜欢他的书法,也常以这“圆融”解释他一路委曲求全的“姿媚”。

——蒋勋《汉字书法之美》

360se_picture.webp (3)

▲(隋)智永《千字文》

吾之厌者有三,诗人之诗,书法家之书法及料理人之料理。

——江川澜《夏目漱石的百合》

640.webp (12)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胡兰成晚年给朱天文写信,谈到书法:“书法与能乐及剑道等同,必有师承。中国清末以来的大书法家有康有为、李徐、马一浮、李叔同、吴昌硕、郑孝胥等几位,及我的先师周承德先师。”

——陆灏《看图识字》

640.webp (13)

▲(唐)陆柬之《文赋》(局部)

书法,非专业之业也。书法专业之业者是不能成为书法家的,历史上也没有一个专业书法家的。书法虽讲究技巧,但要写出特色、写出气势、写出情趣来,没有渊博的知识、非凡的精神气质、不同寻常的经历、过人的悟性以及时代的底气的支持和江山之助,不能成功。

——陈传席《西山论道集》

640.webp (14)

▲(唐)颜真卿《刘中使帖》

对于中国书法的发展,一向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以为中国的书法,一坏于颜真卿,二坏于宋四家。一种以为宋人书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宋人宗法二王,而不为二王所囿,用笔洒脱,显出各自的个性和风格。

——汪曾祺《岁朝清供》

640.webp (15)

▲(唐)李白《上阳台帖》

只要你感到是为自己而生活,世界也许就会在眼中变一个样子。写文章,为什么一定要发表?自己对自己倾诉,会使心灵平和。练书法,为什么一定要展览?凝神屏气地书写,就是与天地古今的交融。教学生为什么一定要到学校?做善事为什么一定要别人知道?

——毕淑敏《幸福的七种颜色》

640.webp (16)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

“诗书画三绝”第一个在作品上集大成的人物,应该是赵孟頫。赵孟頫具体说出:画奇石用了书法上的“飞白”皴擦,画枯木用了古篆字的笔触,画墨竹需要了解精通写字的“永字八法”。赵孟頫重新界定了“书画同源”这一古老成语的全新理解,也清楚昭告了新文人美学以书法主导绘画的精神实质。

——蒋勋《汉字书法之美》

640.webp (17)

▲(北宋)米芾《粮院帖》

千百年来,中国书法的学习是围绕着历代名家法书(比如王羲之、颜真卿等)进行的,但自从清代碑学兴起以来,书法的经典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不但古代无名氏的作品被纳入学习体系,而且一些相当稚拙、不成熟的石刻和书写遗迹也被作为临习的典范。

——白谦慎《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640.webp (18)

▲(南宋)赵佶《欲借风霜二诗帖》

中国文明最高尚者不在画,画之上有书法,书法之上有诗词,诗词之上有音乐,音乐之上有中国先圣的哲理。那是老庄、禅、《易》、儒。固尚欲画高,当有以上四重之修养才能高。了无中国文明自尊心者与此无缘,勿与论者。

——李苦禅

360se_picture.webp (4)

▲(宋)李建中《土母帖》

生活和工作就象书法。生活中你可以写狂草,只要不犯法,可以随意挥洒,懂你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猜去吧;工作中你却只能写楷书,至少要写行书,横竖撇捺大概要交代清楚,尽兴挥洒,不懂的人多了,你就有麻烦了。

——沈尹默

360se_picture.webp (5)

▲(北宋)欧阳修《致端明侍读尺牍》

中国的笔有极大的表现力,因此笔墨两字,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

——宗白华《美学散步》

360se_picture.webp (6)

▲(南宋)文天祥《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

唐代楷书大多与政治历史息息相关,或是奉诏立碑书石,都有特殊纪念意义。宋代名帖更多是个人生活兴之所至的文稿诗词札记,更接近东晋文人的书翰手札,书法回归到平淡天真自在的真性情流露,远离政治,也远离历史,没有伟大的野心,只是要回来做真实的自己。

——蒋勋《汉字书法之美》

360se_picture.webp (7)

▲东晋·卫夫人

晋时有位女书家,世称卫夫人,王羲之尝师事之,她在论述书法时这样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林语堂《吾国吾民》

360se_picture.webp (8)

▲(明)唐寅《落花诗》

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美学是最高级的浪漫,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中国艺术境界的创成,是笔走蛇游的晋唐书法,是行云流水的昆曲京剧,是古色斑斓的四书五经。

——杨澜《一问一世界》

360se_picture.webp (9)

▲(明)董其昌《草书手札》

返璞归真,“返”字是价值的体现,“真”的程度决定价值的高度。现代书法、口语诗、当代艺术等,很多密码都在这个标准里。

——冬子《借山而居》

360se_picture.webp (10)

▲(清)八大山人《行书题画诗》

一个人只有清醒而明察各种动物肢体的天生韵律与形态,才能懂得中国书法。每一种动物的躯体,都有其固有的和谐与美质。这和谐是直接产生自其行动的机能。

——林语堂《吾国吾民》

360se_picture.webp (11)

▲(清)郑板桥《行书论书立轴》

欣赏中国书法,意义存在于忘言之境,它的笔画,它的结构只有在不可言传的意境中体会其真味。在这种纯粹线条美与结构美的魔力的教养领悟中,中国人可有绝对自由贯注全神于形式美而无庸顾及其内容。

——林语堂《吾国吾民》

–END–

明代黃道周詩翰冊,尺寸:24.9×2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黃道周(1585-1646),字幼元,號石齋,漳浦(今福建東山縣)人。天啟二年進士,歷官禮部尚書。明亡遇難殉國,以忠孝節烈的情操,聞名於世。詩文敏捷,書畫奇古,真、行、草、隸自成一家。本幅書於己卯年(1639),是黃氏五十四歲的小楷佳作。此作行距疏朗,筆法全由鍾繇變化而來,結體左右高低錯落,斜中取正;用筆樸厚精斂,但作風嚴峻,最能代表他的本色。

640.webp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END——

 

翁达十先生的第一幅荷花参加展览至今已三十余年,岁月悠悠去、弹指一挥间。匆匆一万余天,为了心中这朵莲······

他遍观古今画荷大家之作,悟境思源。

他研习书法篆刻,滋养心中这朵莲。

他问道圆霖法师,师从张立辰教授······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遵循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文脉之道——写意精神、笔墨传承、诗书画印、承古开今。

师自然造化、寻佛门禅缘,艺术和精神双修。艺术充实了精神生活,精神升华了艺术境界。

在他的作品中你会有新的解读······

640.webp (5)《心荷图》正天书心经 120cm×180cm 2017 年

640.webp (1)《同参画里禅》 69cm×69cm 2016年

640.webp (11)《相看此景最清绝》 69cm×69cm 2017年

明末清初书画家担当大师在论及禅画时,曾认为:“画中本来是无禅的,而画中空寂、虚幻的意境和笔墨趣味正是意识中禅的外化,是画而知禅也。”

禅画在中国有着较长的历史渊源,自唐代王维从真正意义上首开禅画先河之后,影响了一批像贯休这样的禅画大家。到了宋代,禅画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而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更是通过他的简远笔墨将儒、释、道并融的本土禅画推向无可质疑的艺术顶峰。

到了当代,翁达十的禅意荷花秉承了传统大写意绘画的艺术规律,注重诗书画印的全面修为,又能得佛学相助、悟得禅境,富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时代风貌。观翁达十的荷花,或奇,或正,或残,或破,随意挥洒,酣畅淋离。像梦境令人遐想,使人心净,使人清凉。

学过画荷的人都知道,在画面的处理上,如布局不佳易单调,在笔法的运用上,如笔力功夫不深,易浮现流俗,在意境的造化上,其越简越难。

翁达十老师通过三个课时,通过解析和示范禅意荷花的技巧,带领学员探寻传统大写意绘画的艺术规律,寻找创作思路。以笔墨写心,感悟莲性香洁。

课 程 安 排

第一节 荷花用笔、用墨
2017年12月20日 19:00
一、禅画(禅意绘画)概述
二、荷花的画法
1、荷花的自然结构
2、荷花的自然之象——心中之象——笔墨之象
(1)勾勒着色法(2)彩墨写意法(3)残荷花型的画法
三、荷杆的画法
四、荷花、荷杆笔墨禅境的表现(视频示范)
五、以书入画,书法与禅画的关系

第二节 画面的整体与细节、荷叶的画法
2017年12月27日 19:00
一、禅意荷花花叶的画法
(1)水和墨法
(2)墨融水法
(3)彩和水法
(4)墨和彩法
(5)勾筋法
二、经营构图
三、荷叶的笔墨禅境的表现(视频示范)

第三节 荷花的临习与创作
2018年01月03日 19:00
一、解读八大山人、石涛笔下的荷花(图片+讲述)
二、临习示范
三、荷花的创作章法
四、创作示例
五、篆刻与绘画 (视频示范)

640.webp (16)《心荷图》正天书心经 34cm×138cmx6 2017年

导 师 介 绍

640.webp (3)翁达十老师

翁达十,本名王治贤。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篆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南京印社社员,彭城印社副社长,西楚印社 副社长,徐州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徐州贾汪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大洞山印社社长,圆霖法师入室弟子,中央美院张立辰教授名家工作室画家。

参展/获奖

作品入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西泠首届国际艺术节中国画大展,中日标准草书联展,中韩第二、三界名家书画艺术交 流展,全国首届楹联展,全国第四、五、六界篆刻艺术展,第八界全国展,西泠印社首届国际书法篆刻展,四届篆刻评展,中国第六届艺 术节书画精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作品荣获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全国奖”,江苏省第四 届文艺创作政府奖“五星工程奖”金奖等,江苏省第二届美术周金奖。 
作品入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明鉴》《西泠百年——国际社团精品博览》《2008 共和国艺术家大辞典》等四十余部。
作品发表于《中国书法》《人民文学》《书法报》《美术报》《书与画》等国家级专业刊物。
出版《来自李可染故乡的书画名家——翁达十》
《般若心象•翁达十书画篆刻作品集》
先后多次在上海、南京、徐州举办个人书画篆刻艺术展

640.webp (14)《即现如来》 69cm×69cm 2017年

第一节课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入口

微信图片_20171213163200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END——

墨池学院 特邀 方匡水老师,通过三个课时,从赵孟頫《三门记》的创作背景入手,从基础技法、基本临写到临创转换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解,帮助大家掌握《三门记》的书写方法,找准学习方向,并从临摹向创作过渡。

导 师 介 绍

微信图片_20171101145659方匡水

1996-1999年温州大学艺术学院,导师马亦钊教授;

2010-2011年浙江大学访问学者,导师陈振濂教授;

2012-2015年湖北美术学院书法硕士,导师孟庆星教授。多篇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等专业学术期刊。

现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书法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青年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台州书画院书法研究员。

荣 获:

浙江省优秀指导教师奖,台州市第四届艺术节书法作品金奖,浙江省教职工书画大赛二等奖, “灵桥杯”第三届浙江省青年书法选拔赛铜奖,长三角群文书法作品交流邀请展铜奖。

入 展:

首届全国“小橄杯”县镇书法大展,第三、四、六、七、八届全浙书法大展,浙江书法精英展,万山红遍—浙江书法大展。

导 师 作 品

微信图片_20171101134049

微信图片_20171101134128

微信图片_20171101134138

微信图片_20171101134141 微信图片_20171101134158 微信图片_20171101134202

课 程 安 排

第一节 赵孟頫《三门记》背景知识及临写准备
2017年12月13日 19:00
1. 《三门记》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征
2. 学习《三门记》的工具准备
3.《三门记》不同起笔讲解示范
4. 《三门记》经典单字讲解示范
5. 《三门记》章节临写讲解示范

第二节 赵孟頫《三门记》笔法详解
2017年12月20日 19:00
1. 横画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2. 竖画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3. 撇画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4. 捺画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5. 点画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6. 提画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7. 勾画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8. 转折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第三节 赵孟頫《三门记》的结字章法特征及临创转换要点
2017年12月27日 19:00
1. 《三门记》的偏旁部首归类及结体特点
2. 《三门记》的章法特点
3.章节临写示范
4.简单创作示范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更多详情请戳下方海报二维码微信图片_20171031172159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麦嘉 | 墨池课程顾问(mochimaijia)

——END——

微信图片_20171212163218荀 海

荀 海,江苏响水县人。现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书法系,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秘书长、南京印社副秘书长、江苏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中国书协会员。先后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书法专业。2017081803413785072

荀海书法之我见

文/齐玉新

著名书画家、评论家,中国书法家论坛网CEO

   江南有两所很优秀的美术院校,他们的书法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书坛的中坚力量。如果说,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特点是优美,那么南京艺术学院似乎体现的是一种雄美。我不知道南京这个城市是否因为历史的原因,集合了大量的各地优秀人才而使得其更具有兼容性,还是这座城市介于南北之间的缘故,江苏书风骨子里面就透露着一种率意的大气,而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无论是南京人还是南京的书风都有着和江南不太一样的艺术趋向。南艺,似乎就是发源地。

微信图片_20171212163226荀海作品

  荀海兄,比我年龄小,大家都称其为海哥,于是我也跟着这么叫了起来。他先后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书法专业,因为优秀而留在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工作,现执教于该院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和省书法创研中心。早就听说了这个人,及至见过面到最后成为朋友的一个过程中,一如我初次见面的感觉一样——开朗、爽快,做事痛快,雷厉风行。其实,他也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很多场合见到他总是为师长和朋友的事情跑前跑后默默地张罗着,这一点让我很敬佩。

微信图片_20171212163230荀海作品

   当代,是书法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艺术发展最宽松的时期,因此书法家群体也囊括了各行各业。但是,作为受过学院专业教育的书法家,他们的身上有着与其他书法家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书学理念的不同,他们对于传统尤其是书法的经典沿袭和承续有着与众不同的宽度和广度。比如,荀海的行书,典雅端庄,透着一股清气。很显然,他把目光瞄准了初唐的行书书风,这其中可见他对于欧阳询的行书取法很深。尽管,我们现在对于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真伪还有存疑,这姑且不论。但是,欧阳询的行书用笔婉约,发力方式简捷,颇类似晋人笔意,这就是其优势。从后往前取法,我以为这才是上溯之法。比如,苏东坡由杨凝式上溯魏晋,王觉斯由米芾上溯魏晋,这都是前人的高明之处和成功办法。今人流行从《书谱》上溯二王也是一法。那么,荀海能够从初唐的欧阳询行书上溯魏晋的简约笔法和格调,我以为这就是其高明之处,甚至,这条路几乎没有人这么走过。学某家往往圉于某家而泥古不化,而学某家仅仅是作为攀登的一条途径,则显现出了高明,荀海的行书,让我敬佩!

微信图片_20171212163233荀海作品

     某夜,有位书法同仁问我“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想了一下说“不争。”其实,不光书法,做艺术、做人,不争就是境界。争,就必然会逞强斗狠,争,就必然会用尽一切手段,这就刻意了,刻意就失去了自然。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我觉得就是“自然”二字。只有不争,才会回归到自然的状态。“书肇自然”,或许很不争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无论是荀海兄的隶书、篆书的沉静之态,还是行书的简约,抑或是草书的飞动,他做书的内心状态一定是在完全的沉浸在自我的抒情中,他不会考虑是否合乎国展的要求、合乎评委的口味、合乎主流书风。他一定是在深入的继承和挖掘古代经典的同时,把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用笔尖流淌在宣纸上。书写,对他而言就是和自己的对话而不是为了给谁看,因为,他没有想用书法的笔墨去获取什么,这似乎就是不争。于是,他的书法是真实的也是自然的。

微信图片_20171212163237荀海作品

   我喜欢慢慢的看学院派书法家的创作,看他们的作品,一是能够从中获取他们对于书法历史梳理之后的取法角度;二是他们大多是带有研究成分的把自己的创作往前推进,这会让人厘清脉络。而这些学院派书法家的创作也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和学术意义的,他们并不是把书法当做技术来做,而是当做学问来做,如此,他们的书法作品中就承载了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最近,我陆陆续续欣赏了一些荀海兄的近作,虽然仅仅是管中窥豹,便做如是想。但我又很期待,何时他能把更多的作品呈现给更多的人,可能获益的便不仅仅是我自己了。

微信图片_20171212163241荀海作品

微信图片_20171212163245荀海作品

微信图片_20171212163249荀海作品

获 奖 经 历

书法作品曾获江苏省第二届“江苏书法奖”获奖提名奖;

“走进新世纪”青年书法篆刻精品展书法类银奖;

参加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展;

“廉江红橙奖”全国书法作品展;

首届“孙过庭奖”全国行草书大展等;

在书法专业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论文曾获第二届江苏紫金文艺评论奖三等奖、西泠印社主办的当代篆刻学术研讨会三等奖;

独立主持省厅级科研课题,参与文化部科研课题研究等。

虚线

墨池学院 特邀 荀海老师带领大家学习《西狭颂》,着重通过两个方面,一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在临摹中如何利用自己的经验技巧来还原。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够实现“精确到位”。

课 程 安 排

第一节 笔法要领
在线可听回放
笔法是笔锋、手势、使力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解析用锋要领
笔画的始终,解析笔画起收要领
既要注意表现点画的厚重感,还须注意行笔中的朴素,解析运笔要领

第二节 字形结构特点
2017年12月14日 19:00
分析独体字、合体字、包围字形的特点
笔画、偏旁部首的布置规律
空间布白,笔画多少与空间大小的关系

第三节 章法
2017年12月21日 19:00
横行,纵列,井然有序的章法
疏朗有致,字距大,行距密的章法
如何调整行之间的联系,使整幅作品精神焕发
创作示范2017081803413785072

详情请戳下方海报

2017081807383843165

微信图片_20171212160222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麦嘉 | 墨池课程顾问(mochimaijia)

——END——

360se_picture.webp360se_picture.webp (1)

无论阴晴雨雪,位于南京市水西门大街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参观人流总是络绎不绝。

360se_picture.webp (2)

在入口处,每一个观众的目光都会被门前水池中一组雕塑所吸引,雕塑的形象是南京大屠杀中承受了苦难的中国人的形象,他们心中巨大的悲痛、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渴望,在雕塑中展露无遗。

360se_picture.webp (3)

这组雕塑,由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已经成为同类题材的经典作品。细心的观众还会发现,很多雕塑上有刀砍、棒击、棍敲等痕迹,那是苦难的记忆,也是暴行的记录。

雕 塑 家 —— 吴 为 山

吴为山,国际著名雕塑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中国雕塑院院长。

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生命题,首创中国现代写意雕塑之风,提出写意雕塑的理论和“中国雕塑八大风格论”。

代表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组雕》《天人合一——老子》《孔子》《达芬奇与齐白石的对话》等。

吴为山于1962年出生在江苏东台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中学老师,国学功底深厚。儿时的家教国学对吴为山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常有人说高考是人生的一场磨砺,而这样的磨砺,吴为山却先后经历了四次。那时,学画对他来说仍只能算个爱好。

然而,连续两年报考未果。最终,他来到无锡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泥塑。机缘巧合,他便这样无意间走入雕塑行当,却未曾料到这一举竟成就了他终身的追求。

虚线

2005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开始,吴为山应邀在纪念馆的建筑空间中做一组雕塑。

这组雕塑要跟建筑融合,要跟主题协调,还要和周边的空间融为一体,应当说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

更重要的难点是做这个雕塑的价值取向,究竟是要激起仇恨,把那些日本侵略者屠杀的场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还是通过艺术的创造使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引起对人类命运的反思继而引发对和平的呼唤。

吴为山的立足点是两句话:

记住历史,而不是记住仇恨。

吴为山在完成这组雕塑后把自己的一首诗刻在了碑上: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双手抚摩那三十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

360se_picture.webp (4)

10年前的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日,这组雕塑正式亮相,建筑大师吴良镛院士评价道——

这组群雕将当时的人间浩劫展现在拜谒者眼前……这里没有一点多余的笔墨,只是苦难同胞在野兽奴役下的恐惧悲号与死亡前的挣扎,展现了人类罕见的历史悲剧,是雕塑的史诗。

吴为山陪同过许多的国际友人、外交官和艺术家参观过这组作品。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雕塑》前对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外交官发表演讲:“这些作品表现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更是全人类的灵魂。”

360se_picture.webp (5)

2014年这组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时,展名被定为“塑魂鉴史”,吴为山说:“这就是我想传达给观众的创作主题。”

360se_picture.webp (6)

我接受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创作设计大型组雕是在2005年12月15 日,是“大屠杀”祭日——12月13日的两天后。

时值寒冬,北风凛冽。我心情沉重仿佛时间倒流到1937年那血雨腥风的岁月,那逃难的、被杀的、呼号的……那屠刀上流下的鲜血正滴入日本军靴下……我恍惚走向南京城西江东门,这里是当年屠杀现场之一。白骨层层铁证男女老少平民屈死于日军的残暴里。

——吴为山《魂兮归来——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群雕记》

第一篇章《家破人亡》

360se_picture.webp (7)

纪念馆门口有一座11.5米高的雕塑,一位悲痛至极被凌辱的母亲,双手无力地托着死去的婴孩,仰天呼号。这是一位悲怆的母亲,也象征着受屈辱、被践踏的祖国母亲。

有许多建议几乎是一致的意见:入馆处表现屠杀的惨烈,尸骨成堆,尸横遍野。主建筑下面血染成河。

我则认为,纪念馆处于街区,在喧闹的现代商业、人居环境中,世俗生活情感与惨痛历史悲剧之间需要过渡。

在这恢宏的精神意象辐射下,一个强有力的旋律在我内心油然而生:高起——低落——流线蜿蜒——上升——升腾!

——吴为山《魂兮归来——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群雕记》

第二篇章《逃难》

360se_picture.webp (8)

这一组雕塑被置于一条寓意逃难之路的水池中,塑造了一组因血腥屠杀而逃离家园的人。

有年迈的儿子搀扶着八旬老母逃难,有被污辱的少女站在井边决意以死洗刷耻辱,有僧人在逃难途中为死者合上含冤的双目。

360se_picture.webp (9)

360se_picture.webp (10)

360se_picture.webp (11)

“这些雕塑都有真实的原型,”吴为山表示,最让他动容的是一个婴儿趴在死去母亲的胸前吮吸乳汁的雕塑,“这一组尤其让人心痛”。

360se_picture.webp (12)

它源自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一家的悲惨遭遇,当时他的三个弟弟被刺刀刺死,妈妈被刺穿肺部。他哭着把最小的弟弟抱到妈妈身边,让小弟弟爬到妈妈胸前吃奶。

360se_picture.webp (13)

这最后一滴奶水,是生命的结束也是生命的希望。第二天,幸存的人们发现母子俩已经被严寒冻凝在一起,再也分不开,年迈的常志强每次讲到这里总是老泪纵横。

我常常在思索,如真的存在灵魂,那当年的受难者会是怎样地告诉今天的人们,他们身心的创伤?!

我曾访问遇难幸存者常志强,这位亲眼看着自己母亲被日本人刺死,亲弟弟泪水、鼻涕与母亲血水、奶水冻凝一起。

时光已逝去七十个年头,可这位八十岁老人仍然声泪俱下,噩梦未醒。我有一个强烈的欲望,要复活那些受屈的亡灵。

——吴为山《魂兮归来——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群雕记》

第三篇章《冤魂的呐喊》

360se_picture.webp (14)

在展览馆的入口有一座被劈开的山,一边的山顶上一只手直指苍穹,一边的山体上被绳索捆绑的人群密密麻麻,等待他们的,是被屠杀的命运。人们通过这道死亡之门、屠杀之门,走近那段历史。

整个组雕,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侵略者的形象,皆表现我遇难同胞,表现我中华儿女。

塑造手法中刀砍、棒击、棍敲与手塑相并用,其雕痕已显心灵伤痕,是民族苦难记忆,是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罪证记录。

塑造的悲与愤产生速度与力量,在《辛德勒名单》的主题音乐的回响中完成每一个形象……38度高温酷暑的露天劳作,深夜连续十多个小时的创作已注定了艺术家情感和民族情感、人类情感的相融,并将此投射到作品。                 

——吴为山《魂兮归来——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群雕记》

第四篇章《胜利之墙》

360se_picture.webp (15)

位于纪念馆主体的门口有一堵120米长的《胜利之墙》,8米高的墙上一个大大的“V”字贯穿始终,底部昂首吹军号的中国军人脚踏日军的钢刀和头盔。

“V”字一边是黄河在咆哮,中国军民“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另一边是滚滚长江奔腾不息,胜利的部队凯旋南京。

千千万万个吴为山

都在为历史而奔走

为正义而奔走,为和平而奔走

长存的是历史

是和平与正义

是血液里流动的

对同胞的爱、对家国的爱!

360se_picture.webp (16)

监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记者 | 李雅倩

编辑 | 张震宇

运营 | 邓   荣

(文章来源:CCTV文化十分)

——END——

640.webp

     草書共享   和平萬歲

    ——企盼和平·張旭光草書藝術巴黎展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隆重開幕

      初冬的巴黎雅致鮮亮,格外迷人。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榮寶齋書法院、北蘭亭藝術中心主辦的“企盼和平·張旭光草書藝術巴黎展”,于當地時間12月11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米羅廳隆重開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法爾特,中國駐法國大使翟隽在開幕式上講話。張旭光先生在開幕式上致答謝詞並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捐贈作品!中國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大使沈陽主持了開幕式。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副主任杜越同安哥拉、希臘、阿富汗、波蘭、印度、荷蘭、科特迪瓦、敘利亞駐教科文組織大使,阿爾及利亞代辦,法國、俄羅斯、葡萄牙、柬埔寨、塞爾維亞駐教科文組副代表、要員以及法國藝術家、北蘭亭中國書畫名家赴法研修團一行共300余人出席了開幕式和展覽活動。

640.webp (1)

中國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圖沈陽大使主持張旭光草書藝術巴黎展開幕式

640.webp (2)

中國駐法國大使翟隽在張旭光草書藝術巴黎展開幕式講話

       翟隽大使講話指出:中國書法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張旭光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書法家,他的草書作品兼顧傳統與創新,達到了很高的藝術造詣。畢加索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我出生在中國,我就不會去畫畫,我會去寫畫。我相信即便是不懂漢字的人,也能從今天展出的一幅幅出色的作品中,從這些流動不羁的線條中,獲得美的感受。書法是中國人表情達意的一種特殊的手段,承載著千百年來中國文化精神、哲學思考和美學理念。教科文組織是旨在促進世界各國教育、科學和文化交流與合作的聯合國專門機構,是世界不同文明對話的最高的殿堂。本次展覽以企盼和平為題,這與教科文組織促進構築持久和平理念相契合,通過文化交流增進文明之間理解與信任,是促進和平的必由之路。正是由于這些原因,我們歡迎張旭光先生和您的團隊來到法國,來到教科文組織,我預祝這次展覽取得圓滿成功。

640.webp (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法爾特在展覽開幕式講話

        法爾特先生致辭中說:第一:我非常榮幸參加張旭光草書巴黎展,首先感謝張旭光先生帶來他的作品,帶來如此美麗的中國傳統藝術—書法。第二:張旭光先生展覽的主題是“企盼和平”,這個主題遵循的是中國儒家思想中的“中和之美”,中國書法將這種美帶到了世界,促進了世界的美好與和諧。第三、中國書法的美在于他的筆鋒和結構,即使不知道漢字的含義,我們也能從這些作品流暢的線條中感受到美。中國書法是人類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多元文化的一部分。第四:通過張旭光先生的展覽,中國書畫名家代表團和張旭光先生傳遞了一個極其令人信服的宗旨,其寓意在于促進世界文化交流和追求人類和平。今天,我和我的夫人,我的作品,以及北蘭亭中國書畫名家代表團,第一次走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個全世界會員國最多的國際平台,感到十分榮幸,為此心情十分激動!

640.webp (4)

張旭光先生致感謝詞

640.webp (5)

張旭光先生致感謝詞

        張旭光先生在答謝詞中說:心誠則靈!為了感謝大家,我把這次展覽的真實想法透露給大家:

第一,世界四大古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古巴比倫文字、古埃及和古印度文字全都消亡了,唯有中國文字綿延至今,發展成一門獨特的藝術。因為世界語言文字的發展趨勢是表音、表聲。其實中國文字也只有一千多個是象形文字,三千年前的中國人就把這一千多個象形字分成表音和表形兩類,任意組合,就構造出足夠中國人使用的所有文字,既適應了表音的趨勢,又保留了圖形記憶與表意的優勢。這就是中國文字生機無限的秘密。

第二,中國草書超越了“認字”的實用功能,成為純粹藝術。不但外國人不認識,中國人也不認識。因此今天這個草書展覽就比較公平,就有了國際共同價值。這是第二個秘密。所有的人都可以通過視覺,去感受線條的流暢與飛揚,行筆的浪漫與自由,墨色的輕重與虛實,空間的組合與分割,速度的快慢與節奏,通篇的氣勢與旋律等等。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甚至莫名奇妙的感動。至于寫的什麽內容,可以通過釋文來解讀。

第三,和平是人類發展,追求幸福自由的根本保證。我一個中國藝術家為什麽關心人類的大問題,是因為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與理想,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每個人先修煉好自身品德和才能,而後為社會和諧,為天下太平貢獻才華和力量。這一思想就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影響著中國曆代讀書人。這是我確定本次展覽主題“企盼和平”的秘密。我想,大家了解了這三個秘密,有助于對我指出批評和指導意見!如果我的展覽能給大家帶來審美的一點感動,我將萬分的欣慰!

       現場法爾特先生和翟隽大使、沈陽大使在張旭光先生陪同下觀看展覽,張旭光先生介紹說:這次展覽的作品全部用草書,但是不同內容又表現著不同的藝術風格,內容都是圍繞“企盼和平”這一主題展開的,形式都是中國傳統的民族形式,創作上即體現經典和到位,又表達了強烈的時代感和現代的審美意識。同時增加了國際審美通感的形式因素,以實現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審美共鳴。

640.webp (6)

觀展現場

640.webp (7)

觀展現場

640.webp (8)

觀展現場

640.webp (9)

觀展現場

       現場觀衆們對展覽反響強烈,敘利亞大使感慨的說:“我們的國家急需要和平,這個展覽讓我看到中國藝術家和中國人民對和平的追求與努力,因此獲得了國際上的贊譽和共鳴,讓我感慨萬千!感謝張先生”!波蘭大使說:“由于我在中國做過外交官,對于中國的文化和書法,不同與其他國家人的認識和感情,今天欣賞了張旭光先生的作品,進一步加深了對美的理解,對中國文化的敬畏之情”。阿爾及利亞一位要員說:“歡迎張旭光先生到我們阿拉伯國家舉辦展覽,展示中國書法藝術,中國一帶一路的發展更需要中國軟實力的傳播和影響”。許多外國觀衆表示,需要太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創作這麽美妙的作品,形式多樣、線條優美,真是不拘一格的藝術盛宴。觀衆認為:有些古典文雅,仿佛是在中國博物館看到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作品一樣感受,令人敬慕感歎!有些小作品,詩書合璧、心手相合,直接從內心流淌出來,這種生命之氣的貫通,在我們西方美術裏是所不具備的。還有部分作品最具形式感,最有意象,正所謂:有意味的形式!西方人更加容易接受。

640.webp (10)

張旭光先生舉辦學術講座

640.webp (11)

講座現場聽衆點文創作

       開幕當天,張旭光先生應邀舉辦了《中國草書藝術的國際價值》學術講座,並請聽衆出內容,現場完成了數副草書創作,當即贈送給點文者,講座引起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和法國藝術界的強烈反響與共鳴,當全場觀衆親眼目睹到張旭光先生現場創作的過程及作品,被震撼到了,全場沸騰了!一名法國11歲兒童酷愛書法,現場書寫,並請張旭光先生現場指導!豁然開朗,感動萬分!展覽期間,張旭光與法國當代知名藝術家,進行了高峰對話,以中國書法藝術的經典內涵、寫意精神以及與生俱來的現代審美元素,與西方古典藝術、印象主義、立體主義、現代表現主義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在造型視覺、節奏旋律、時間過程、空間組合諸多方面取得了審美共識,深化了草書藝術國際性價值的認知與展望,對中國書法藝術的國際傳播,擴大中國文化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640.webp (12)

開幕式領導嘉賓合影留念

640.webp (13)

北蘭亭書法家代表團合影留念

640.webp (14)

北蘭亭書法名家同法國藝術家共書百米長卷

      歐洲時報、華人衛視等多家媒體全程參與了展覽報道,並對張旭光先生進行了專訪。

展出作品

一、經典之光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二、吾心之往

微信图片_20171213142824

微信图片_20171213142833

微信图片_20171213142839

微信图片_20171213142843

微信图片_20171213142846

微信图片_20171213142850

微信图片_20171213142854

微信图片_20171213142857

微信图片_20171213142901

微信图片_20171213142904

640.webp (35)

640.webp (36)

640.webp (37)

三、和平之美

640.webp (38)

640.webp (39)

640.webp (40)

640.webp (41)

640.webp (42)

640.webp (43)

640.webp (44)

640.webp (45)

640.webp (46)

640.webp (47)

640.webp (48)

640.webp (49)

640.webp (50)

四、戰爭之苦

640.webp (51)

640.webp (52)

精彩局部 640.webp (53)

640.webp (54)

640.webp (55)

640.webp (56)

640.webp (57)

640.webp (58)

640.webp (59)

640.webp (60)

五、人類之福

640.webp (61)

640.webp (62)

精彩局部

640.webp (63)

640.webp (64)

640.webp (65)

640.webp (66)

640.webp (67)

640.webp (68)

640.webp (69)

640.webp (70)

聯合國憲章節錄

640.webp (71)

640.webp (72)

精彩局部

640.webp (73)

640.webp (74)

640.webp (75)

640.webp (76)

640.webp (77)

640.webp (78)

——END——

640.webp (14)

按:于右任为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身居国民政府要职,且热衷于收藏魏晋六朝碑版,书法以此为契机,化碑做草,提倡标准草书。然而,其做书理念核心则是围绕“自然”。

?

一切须顺乎自然。平时我虽也时时留意别人的字,如何写就会好看,但是,在动笔的时候,我决不是迁就美观而违反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你看,窗外的花、鸟、虫、草,无一不是顺乎自然而生,而无一不美。一个人的字,只要自然与熟练,不去故求美观,也就会自然美观的。

大风起兮云飞扬 ——于右任书法的意义

文|于明诠

至清末民初,碑帖合流融合发展,成为日渐明显的一个转折点,于右任就是居于这个转折点的代表书家之一。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以字行,号骚心、大风、剥果、髯翁等,晚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1903年癸卯举人,早年加入同盟会,为国民党元老之一,曾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国民党监察院院长等职。一九四九年后移居台湾。于右任先生既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当然,他一生致力于碑学书法研习,不遗余力地倡导和推广“标准草书”,成就卓著,因此,更是现代书法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书法大家。

640.webp (15)

清代乾嘉以来,考据之学大兴,碑学崛起,蔚成风气。而至道咸时期,致力于碑学的书家们已不仅局限于先秦篆隶书体的考证研磨,而更以魏晋六朝墓志造像为取法对象,并熔铸篆隶笔法迟涩浑朴拙厚凝重的特点,引入楷、行、草书体的研习与创造。或刻意刀凿之痕,方劲峻利,棱角兀然;或追求金石漫漶之象,逆行顿挫,苍茫浑朴。自邓石如、何绍基至赵之谦、沈曾植等,逐渐形成了与标榜“书卷气”的帖学书风全然不同的另一种技法体系——追求金石气息的碑学技法。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如此——“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技法意义上看,碑帖之疆界既然是人为所致,也就必然地人为来打破。至民国,三原于右任出,碑帖之融合由此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于氏之后,固然仍有以碑帖之界画地为牢者,但非碑非帖或亦碑亦帖的书法探求日益成为主流。于右任书法的根本意义,也正在于此。

640.webp (16)

于右任早年取法赵孟頫,温文清雅,自言“肥而舒”。及长,亦或时风导引,亦或阅历识见使然,遂移情于碑版,朝夕摩挲,如痴如醉。尝诗云:“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又有诗赞《广武将军碑》:“碑版规模启六朝,寰宇声价迈‘二爨’,……慕容文重庾开府,道家像贵姚伯多,增以广武真三绝。”不仅朝夕手摩心追,且事业奔波之余,广为搜罗志石,先后购置三百余方珍贵碑石墓志,传为佳话。今天我们在西安碑林一、二碑廊所见的大部分珍品,即是于右任先生当年所搜求捐献。于右任先生的部分楷书作品如《邹容墓志》、《茹欲可墓志》等,即明显带有《张猛龙》及元氏墓志的风格特点,足见其于此用功之勤。于右任先生虽然长期浸淫北碑,但与前代碑派书家不同的是,他却形成了非碑非帖又亦碑亦帖的独特审美特点,这就是:用笔的腴润简直,结体的扁宕松阔,点画的劲健坦荡,整体气韵的磊落真率自然大方。包安吴所标榜的“逆势”、“顿挫”之法,后世历代习碑者均奉为碑派圭臬和度人金针,竟被于右任如此轻松地颠覆涤荡。因此说,于右任是有清以来碑帖融合最为成功的典范,一代书风的开拓者。他的成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基本成因,这三个方面也昭示了其书法审美价值的历史意义。

640.webp (17)

其一,独特的习书方法和书学观念。他曾反复申述他的这种独特方法和主张——“学书法不可不取法古人,亦不可拘泥于古人”,“写字无死笔,……一有死笔,就不可医治了”;“临是临别人的,写是写自己的;临是收集材料,写是吸收消化。”这些看似寻常的观点对于今天的学书者仍不失指导意义,甚至是一种棒喝。在他的作品中,即使是楷体,也不易见到一般习碑者往往难以避免的生硬呆板的“棱角”,下笔简直,行笔率意,结体磊落坦荡,人们斤斤计较的藏露之法他似乎全然不顾,他所要的是碑的风韵而不是碑的刻痕,何故?刻痕皆“死笔”也。在他看来,“无死笔实为书法中之无上要义。”所以他的书法简直率真从容磊落,如此举重若轻的取法,与以描摹碑石之刻痕为能事的迂腐之辈,不啻天壤之别。当我们细细端详他笔下的点画形迹,那种爽直痛快,那种满不在乎,实在不像是一笔一划地写,倒更像是抓起毛笔饱蘸浓墨直接往宣纸上“摔”。那种由此而生成的大气、生气直击观者的精神与灵魂。“取法古人”人人皆懂而无疑义,“不拘泥古人”人人都自以为是,却未必能有几人懂得其真正的意义,何以如此?其一,“取法古人”有标准而“不拘泥古人”没有标准;其二,“取法古人”只需要灵气和勤奋,而“不拘泥古人”则除了这些以外还需要识见和勇气。因此,如果我们只从于右任的字里看出简直和痛快,则是看问题简单化、表面化了。

640.webp (18)

其二,中年以来,他以其深厚的功力而“胆大妄为”,致力“碑楷行书化”和“行草书北碑化”的探求。于右任曾反复说过这样的观点:“一切须顺乎自然,——在动笔的时候,我绝不是迁就美观而违反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在他笔下,碑体楷书的行书化和行草书的北碑化,就是他这种“自然观”的直接反映和成功结果。“迁就美观”无疑就是忠实于碑体楷书的方整端严和帖学行书的流美飘逸。怎样不迁就?又怎样不违自然?无非就是保持碑版刻石书迹笔法书写的“自然”和保持行书结构与书写书势的碑体用笔个性的“自然”。这是至今令我们深思的两个“化”,完成这“两化”,则不仅需要他“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功力,还需要他卓越不凡高屋建瓴的艺术识见,更需要他诗人的骚心文韵浪漫情怀和特殊经历所养就的胸中丘壑磅礴豪气。

640.webp (19)

其三,标准草书的倡导与实践。于右任倾其大半生的心血致力于标准草书的研究与推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过去草书作一总结帐”,这是他中年直到老年最大的使命和心愿。1927年始广泛搜集和研究历代草书的帖本、笔法与理论,1932年在上海发起成立“标准草书社”,出版《草书月刊》,提出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个标准来改革草书。他认为“文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其结构之巧拙,使用之难易,关乎民族之前途者至切!……广草书于天下,以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传统之利器,岂非当今之急务欤”。于右任把对标准草书研究推广与国计民生联系起来,足见其“书以载道”的宏伟愿望和书法艺术社会担当的责任和使命,使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要努力实现“易识、易写、标准、美丽”这样的标准和归宿。这种社会学意义上的责任和担当,也许与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视觉艺术审美追求实在不能简单地对接,但也十分有趣,不管他的这一意愿与草书艺术审美之间如何乖谬,但正是这一基本主张和理念,使他从传承两千年的草书圭臬中逃离出来,从完备进而封闭的帖学统系草书笔法的束缚中冲决出来,从有清以来碑帖藩篱对峙中实现了自然而然的融合与超越,从而打破了“碑不能草”的神话。也因此实现了草书艺术的“美丽”——坦荡磊落腴润酣畅。而这“美丽”并非以历史上某家某派“正统”的草书范式为旨归,而是以“易识、易写、准确”的世俗要求为标准和前提。所以,不管于右任“标准草书”这一主张在艺术理念上有何缺失,但“于体草书”在书法史上的辉煌成就和开拓意义是不朽的。

640.webp (20)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艺术探索在跋涉途中都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尤其是行草书的“随机性”特点更使其创作过程中的“成功率”遭遇到心态、情绪、材料、工具及当时环境等诸多因素瞬息万变的挑战,不可能件件都是精品。特别是于氏书名日隆,官高位尊,应酬之作过多过滥,甚至学生代笔的情形也在所难免,这些都是我们在充分肯定其书法艺术的创造性高度与书法史意义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的。

640.webp (21)

——END——

李中原:隶书流变及审美特色

摘要:作为书法五大体别之一的隶书,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兴衰交迭,耐人寻味:天真烂漫的战国古隶,异彩纷呈的两汉分隶,气格卑俗的晋、唐隶书,气息靡弱的宋、元、明三代隶书,张扬个性的清代隶书等等,无不承载着各个时期社会之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与审美崇尚的各种信息。探究其发展历程,剖析其兴废成因,研讨其审美特色,对于当代多元文化架构背景下隶书向前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天真烂漫的战国古隶
  隶书上承籀篆,下启楷行,无论在文字学上还是在书法史上都占有光辉的一页。那么隶书究竟从何而来?历来文献多认为秦代下杜人程邈所创。《采古来能书人名》就说:“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书曰隶书。”[1]《论书表》也说:“秦烧经书,涤除旧典,官狱繁多,以趋约易,始用隶书,古文由此息矣。” [2]此二则文献对隶书产生之因由与时代作了明确的阐释。与此相左,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出了“隶自古出,非始于秦” [3]的见解。文曰:“孙畅之尝见青州刺史傅弘仁说,临淄人发古冢,得桐棺,前和外隐为隶字,言齐太公六世孙朝公之棺也。惟三字是古,余同今书。”两种观点孰是孰非?随着建国以来大量简牍帛书的出土,为我们澄清这个问题提供了崭新而确凿的证据:1965年,作为记载春秋时代盟誓活动的《侯马盟书》在山西侯马市东郊出土;1980~1982年,河南温县发现了大量书写年代为春秋末叶的《盟书》石片,其书体与书风基本与《侯马盟书》相同;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竹简240余件,约6600字,考为战国早期物。此外,1957年春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的《信阳楚简》,1973年出土于湖北江陵县藤店的竹简,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的竹简,亦都为战国初期楚国作品;而195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仰天湖楚墓的《仰天湖楚简》,1951年在湖南长沙五里牌出土的竹简和1953年在长沙杨家湾出土的竹简,以及1978年出土于江陵长湖南岸天星观的竹简等皆考为战国中期楚国物。

  这些作品,从字体上看都是所谓六国古文。尽管因地因时及书者不同而有风格上的差异,但起笔顿重、收笔出锋、恣意草率、爽利痛快的用笔及天真烂漫的字态,却是它们共有的美学特征。这与秦、汉简牍线条的用笔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由此可证:早在春秋晚期,战国早、中期的古文字里,就已开古隶先河。

1980年,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秦墓出土了2件木牍。其中1件正、反面书有154字,时间为公元前309年(即秦武王2年)。这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件具有明显隶变风格的作品。作品除个别字仍保留着篆书的基本形体和用笔方法外,绝大部分的字已初具隶书形态、笔意、笔势之规模,有的甚至与我们今天见到的汉隶十分接近。总体上看,这些字用笔尚无波磔挑法,线条短捷干练,俊活利落,给人以“斩钉截铁”的艺术美感;布白疏宕明朗,有纵行无横列,字亦大小、阔窄、肥瘦不一,显得格外活泼自然。1986年3月,甘肃天水放马滩1号秦墓出土了460枚竹简,分《日书》甲、乙和《墓主记》3册。成册时间甲种本稍早,其余为公元前239年(即秦始皇8年)。甲种本书风超迈俊逸,洒脱痛快。用笔以中锋为主,偏侧辅之。起笔往往藏锋或顿笔重按,形成“钉头”,收笔每每出锋,或尖锐而劲险,或速折而方峻,显得极为随意,奔放跌宕,神采夺目。乙种本及《墓主记》风格与之小异,古厚拙朴而内敛,故少豪放之气。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了12座秦墓。其中,7号墓的木制椁攵 室门楣上刻有“五十一年曲阳士五邦”9字,为秦昭襄王51年(即公元前256年)物。11号墓出土了约1150枚有关秦的法律文献的竹简。其中《编年纪》所记时间始于秦襄昭王元年(即公元前306年),断于秦始皇30年(即公元前217年),也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称帝后的第4年。这些作品与《云梦秦简》、《青川秦简》在风格上十分相似。

  《青川秦简》、《天水秦简》、《云梦秦简》,是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隶变作品。它雄辩地告诉我们:1、隶书滥觞于春秋晚期、战国早中期的草篆,以秦系文字为主体,兼承六国古文,至战国晚期已基本成型,遂与古文大篆分流,成为当时普遍应用的字体,至秦代,与小篆并驾齐驱,各领风骚。2、尽管我们尚未见到大量被确认为秦王朝统治时期的古隶作品,但透过这批简牍,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秦代是古隶的发展期。因此,应该说“奏事繁多”、“篆字难制”,迫使人们“以趋约易”来广泛使用“秦隶”,而绝不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突然间创制出来的。倘使没有这15年的发展,肯定不会有两汉隶书的成熟、鼎盛以及小篆的“淘汰”。

http_imgload

异彩纷呈的两汉分隶 

  汉代统治长达426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王朝之一,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都得到空前发展。书法也不例外。简便快捷的隶书,不但发展成熟,而且上升为占主导地位的通行字体。从此,以象形意味为主体特征、屈曲繁复、不易书写与辨识的古文字时代宣告结束,开创了今文字时代的新纪元。
  汉代隶书的发展进程总体上可分为两大时期:西汉为成熟期,东汉为鼎盛期。
  过去,人们受材料限制,对西汉书法的评判只能依靠仅有的一点史料去推测、臆断,因而生出许多讹误来。今天,我们在目睹建国以来出土的大量西汉简牍帛书之后,不得不以全新的理念去审视西汉书法艺术的伟大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与审美价值。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先后在湖南、山西、湖北、安徽、广西、山东、江苏、甘肃、青海、河北等省出土了20多处西汉简牍帛书。1972年,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了至今保存完好的遣策共312枚竹简,还有49块附于竹简上的木牌,总计2063字。总体来说,这些字体态修长俏丽,横扁者不多;用笔潇洒率意、流畅自然,尤其是纵势笔画的恣肆夸张,给人留下深刻印象。3号墓也出土了若干竹简、木牍,而最有价值的是那些折叠起来放在漆奁里的帛书。从书法的角度看,帛书《杂疗方》与《云梦秦简》比较接近,形略呈扁平之势,亦尚工整。《战国纵横家书》形呈纵势,线条纤细,露锋尤多,篆意亦较其他帛书浓。《老子》甲本、《春秋事语》风格较为接近,形亦呈纵势,点画肥厚,带有草意。《老子》乙本独具面目,结体呈横势,端庄齐整,横画、捺画波意初具,书风含蕴内敛,清秀恬淡,实开东汉八分先河。汉初隶书,此本当为极则。1983年~1984年间,湖北江陵张家山第247号汉墓出土竹简1000余枚,书风亦与《云梦秦简》近似,浑朴而厚重,爽捷而俊逸,大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感,是典型的古隶作品。1973年~1975年间,湖北江陵凤凰山9号西汉墓葬出土了3件木牍,字迹尚清晰可辨。其中1件有文帝16年(公元前164年)的纪年,说明成牍时间为西汉前期。三牍布白匠心独运,字距相间较远,行距也很宽舒,给人以疏宕淡远的艺术享受;结字亦十分独特,体态呈纵势,每逢竖、竖钩、捺、戈钩、主横等画则恣肆夸张,显得极为洒脱俊俏,与《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竹简遣策似乎有共通之处。而尤使人感到惊讶、震慑的是其主横、捺画、戈钩等的波磔挑法已十分精熟,与东汉成熟的八分相差无几。这是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具有波磔挑法的作品,说明早在西汉前期,蚕头雁尾、极富华饰之美的波笔就已形成。因此,尽管数量殊少,但对于我们研究隶书发展演变的历史却有着极为宝贵的价值。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了西汉武帝初年(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20年)的两座墓葬。其中,1号墓出土竹简4942枚,2号墓出土竹简32枚,总计4974枚。这些作品点画丰腴肥厚,稍带草意,与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可谓一脉相承。1972年~1973年间,考古专家们从甘肃额济纳河流域发掘出土了19637枚简牍。这些简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断代清晰、书体多变(不仅有古隶,亦有成型的八分及草隶、草书)。1973年在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西汉墓出土了许多竹简,从经过处理与放大的样片看,书体已是相当成熟的八分:扁平,呈横势,波磔挑法备至,结体谨严、端庄,点画排叠匀称,与《史晨》、《曹全》等东汉名碑很接近。说明隶书发展至此,已完全摆脱了篆书的束缚。因而我们有理由说《定县汉简》是隶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标志着古隶已成为过去,分隶已经成熟!1959年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的《武威仪礼•甲种本简》,书写讲究,技巧娴熟:用笔干练老到,劲健精微;结字以横取势,撇捺开张,波磔纷呈有致,字形大小基本同等,字距间隔疏朗,且基本衡一,不像其他简牍那样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听任自流。显然,这是已经融进了受作者主观意识支配的人工排布因素的成熟的八分书。从无意到有意,从天真烂熳的自然美到规整有序、极尽矫饰的人工美,是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透过以上具有鲜明理性化审美追求的简牍分析,让我们看到了由萌芽于春秋战国的古隶历秦而汉演变成八分的清晰脉络。

  东汉是隶书高度成熟、空前鼎盛的时代。它以中晚期桓、灵间的几十年石刻艺术的绝代勃兴及著名碑碣的集中涌现为标志,完成了隶书生命由滥觞—-成熟—-鼎盛的第一个轮回。东汉早中期的100多年,书法的发展进程比较滞缓,基本上是承袭前汉旧制。览阅这一时期居延、武威汉简及为数不多的刻石,即可证实这一点。而东汉中晚期的隶书,无论从成熟程度、字径大小、尺幅阔窄、形制样式、材质选择以及作品的气格态度等等都与前期大相径庭。

  作为早期仅有的刻石,《莱子侯刻石》、《三老讳字忌日刻石》、《开通褒斜道刻石》、《大吉买山地记刻石》、《司马长元石门题字》无论用笔,还是结字都有着共同的美学特征:圆润浑穆,寓健于柔,尽用篆法(即康南海所谓“以篆笔作隶者” [4]);有波磔意蕴,但无明显挑法。故拙朴内涵,自然率真,饶有古趣。因此,显现在结字上给人的印象是既不像《云梦简牍》那样具有典型的古隶特征,亦不像《石门颂》那样具有鲜明的八分特点,全然介乎两者之间。透过它们,不难看出《石门颂》、《杨淮表记》以及后来的《泰山金石峪》、《四山摩崖刻经》等圆浑雄放、萧散古穆一路作品的裔承关系。

  中期著名的刻石有《子游残石》、《祀三公山碑》、《太室石阙铭》、《阳嘉残碑》、《裴岑纪功碑》、《北海相景君铭》六种,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组合:《残石》、《残碑》为一组,是已高度成熟的八分书;《太室》、《裴岑》为一组,是波磔挑法不甚显明,饶有籀篆意趣,介乎古隶、八分之间的作品,因而与早期的几种刻石有某种共通之处;《祀三公山》与《景君》为一组,是体在篆隶之间的两件作品。用笔方折外拓,崚嶒多姿,锐气逼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与桓、灵时期《张迁》、《西狭》、《鲜于璜》以及吴之《天发神谶》诸碑之间的渊源流变关系。

  东汉盛行树碑立传之风,尤以桓、灵两朝为最。作为官定文字的隶书,因之步入了灿烂辉煌的时代,出现了流派纷呈、风格殊异、杰构林立的局面。就刻石的形制来看,不外碑、墓志、摩崖、造像记几类。人们往往根据实用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形制,书写特定的文辞。由于场合庄严的程度不一、刻石形制的不同,因而书写风格也有很大差异。日本学者浦野俊刚根据碑的制作目的及书风,把这一时期的汉碑划为“五类” [4]:一类是以《祀三公山碑》、《封龙山碑》、《白石神君碑》、《西岳华山庙碑》为代表的歌颂神冥灵验者的“神碑”。此类作品结构严谨,体态端方,波磔劲俏,气势开张,构成了“威严书风”[5]的群体。一类是以孔庙三碑(《乙瑛》、《礼器》、《史晨》)为代表的记述祖庙祭祀与修造者的“庙碑”。庙碑通常法度严密,是“完美高尚” [6]、“足资楷模” [7]的标准八分,但失之谨饬。一类为歌颂个人德行者。属于政德碑的有《裴岑纪功碑》、《曹全碑》、《张迁碑》等等;为墓碑的有《景君碑》、《夏承碑》、《孔庙碑》、《衡方碑》、《樊敏碑》、《尹宙碑》等等。此类碑是东汉碑刻的重头戏,所占比例大,分布面积广,时间延续长。就书风而言,不像前两类死守法度,端严谨饬,而是容颜迥殊,互异其致。如《曹全》以清瘦、流美、飘逸胜;《张迁》以凝整、拙朴、强劲胜;《衡方》以丰茂、古厚、峻严胜;《夏承》以奇古、浑圆、肃穆胜;《孔庙》以疏宕、洒脱、秀美胜。第四类为纪念土木工程峻工而刻的纪念碑,以“摩崖三颂”(《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为代表。摩崖刻石的最大特点就是石面本身不像石碑那样光洁平整,面积也比碑不知大多少倍,书写时完全“因形就势”,加之纪念碑无须神碑、庙碑以及墓碑那样神圣庄重,因而成就了此类作品在书风上萧散飘逸、宽博雄放、真率自然的共同审美特征。其他如题字、墓记、石经为一类,代表作有《阳三老石室画像题字》、《朱君长题字》、《马姜墓记》、《熹平石经》等。此类作品,除石经书写工整,法度严密外,其他几种都较随意草率。这是因为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次于墓碑的缘故。但从艺术的角度看,漫不经心的“随意”与“草率”,却往往使作品自然地流露出“真趣”,因而佳构时出。

http_imgload (1)

气格卑俗的晋、唐隶书 

  当隶书从春秋战国古文草篆发端到两汉登峰造极之后,形势便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三国历两晋、南北朝至隋唐(公元220年~公元907年)的677年来看,隶书的发展基本沿两条路径进行。一条朝楷书方向演化,最后发展成为魏碑和唐楷;一条朝隶书本体方向发展,最后形成了晋隶、唐隶的风格。前者由汉碑中《鲜于璜》、《张寿碑》、《西狭颂》、《张迁碑》等古厚、朴茂、方整一路风格的作品演变过来,至本时期则以《郛休碑》、《谷朗碑》、《王闽之墓志》、《王丹虎墓志》、《刘剋墓志》、《爨宝子》、《灵庙碑》、《枳杨阳神道阙》、《爨龙颜》等为脉络,最后发展为具有成熟楷书风格的魏碑(如《龙门二十品》),历唐欧、褚、颜、柳而造极。由于这是一场从一种字体向另一种字体嬗变演化的文字革命,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成为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主流。作为诞生在由隶而楷过渡时期的作品,它们都以似隶非隶,似楷非楷为总体特征,成为一种新型的中介字体。其用笔大都以方为主,拐角用折,波挑翻翩,钩 趯 峻峭,故点画厚实、苍劲,神采显耀。这些都是从母体先天的遗传基因那里获得的。由于尚不成熟,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若幼儿牙牙学语,跃跃欲步的稚拙与天趣,体现在结字上则是大小参差,重心偏移,时出险态,真率烂熳。因此,该类书风具有浓郁的艺术情调,自清尊碑以来,一直受到书法家们的偏爱。后者是承袭东汉“孔庙三碑”、《曹全》一路具有庄重、清健、流秀风格以及兼有古穆奇气,饶有装饰趣味的《夏承碑》的。从《上尊号》到《曹贞》、《王基》至西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便已完成了它的蜕变使命。此后几乎一成不变,形成了晋、唐隶书固定的风格模式:1.用笔单调平乏,千篇一律,没有变化,缺少凝重厚实和蕴藉。2.结字工稳平正,排叠匀一,法度森严,伤于板滞,故缺少意趣、韵味。3.章法排布规整,横、直、斜均能成行,状若算子,故伤于馑饬。可以说,隶书沿本体方向发展至晋、唐已是穷途末路。这类作品,人工雕凿的刻意成分严重,把追求装饰效应上的美感推到极致,汉碑之真率自然、淳朴古雅的气息荡然无存。总之,格调卑俗,满纸匠气,毫无审美价值可言。

  关于这一时期的隶书作品,还有两种现象值得关注。一是由于两条路子并行发展,对于生活在这一特定时期的书家来说,无疑会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压力和影响,于是便出现了像《孔羡碑》(三国•魏黄初元年,即公元220年)和《玄宫刻石》(南朝•刘宋永初2年,即公元421年)以及《刘贤墓志》 [约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即公元493年)前]之类的混血儿。《孔羡》与《刘贤》撇画的装饰味(当然渊源于《夏承》)与晋唐隶书完全一样(这种收笔带钩的装饰性的撇,是晋唐隶书的典型特征之一);而《玄宫》的横画则又与二爨的一模一样。二是以《符秦建元四年产碑》(十六国前秦符坚建元4年,即公元368年)、《好太王碑》(东晋•文熙10年,即公元414年)、《泰山金刚经》(约北齐天保年间,即公元550~公元559年)及《铁山摩崖•石颂》(北齐皇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等为经脉的圆笔隶书作品,基本是承袭《石门颂》、《杨淮表记》等而自成体系的,尽管它们都或多或少的带有楷意,但与前面的路子似乎不太相干。这几件与魏晋隶书风貌迥异、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醒世之作,也许正是隶书走向末路前的回光返照。

http_imgload (2)

气息靡弱的宋、元、明三代隶书 

  当崇尚法度,循规入矩,不越雷池半步的唐人把隶、楷推向绝壁之后,紧步其后的宋人已无前步之阶。于是,一场摆脱束缚,寻求新生的叛逆运动悄然兴起,这就是以“尚意”美学观念为内核的艺术革命。他们另辟蹊径,把目光投向生龙活虎,流宕多姿,极易移情的行书(当然也包括草书),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大家辈出,成就卓著,以实力引领时代,塑造了永垂书史的不朽形象。在他们眼里,唐人楷、隶被视为没有艺术内质的“俗品”而不屑一顾,因而问津楷书者相对较少,隶书就更不足齿数—-从此步入了历史的低谷!

  元初,赵孟頫 出,师古重法,回归传统,故頫时作分隶。又有吴睿 、唐元等,皆于朝野以八分名重。但毕竟势单力薄,不成气候,且一味摹古,不求新变,境界难高。至朱明王朝,亦不相伯仲。尽管以隶书名世者有沈度、王民、文征明、文彭、宋珏、孙克弘等,但其作茧自缚,泥古不化,步元人之后尘,入唐人之窠臼,因而作品充斥着匠俗之气,很难找到传情达意、映现自然之美和作者精神气格的艺术语言。总之,宋、元、明三代隶学不为人看重,风气衰败,萎靡不振,是隶书史上极为萧条的时期。

http_imgload (3)

张扬个性的清代隶书 
  众所周知,清代是一个政治上昏聩、腐朽、没落的王朝,而书法尤其隶书却在这个时代得到复兴。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如前所述,隶书自东汉桓、灵之后,形势急转直下,至宋、元、明三代已少有人问津,“篆籀八分,几于绝迹”[8]。而被尊为帖学鼻祖的“二王”书风,由于得到梁武帝、唐太宗等的极力推崇,长期笼罩书坛。以“二王”为衣钵而失之于“俗”[9]的元人赵孟頫书及失之于“软”[10]的明人董其昌书,本不足为重,却深得明清皇帝的赏识,以致出现了从明季到清初赵、董书风交相辉映,天下附影的局面。加之科举而馆阁体兴,千人一面,一字万同。可以说在“二王”帖学范围内讨生活的清人书法至此已是衰朽至极。物极必反。书法艺术这种自身的矛盾运动,客观上为隶书的复兴积聚了巨大动能,犹如一座巨大的活火山,一触即发。一方面,康、雍、乾时期,清政府为了强化皇权,防止颠覆,加紧了对汉人中学人思想的钳制,以致文网密布。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人们不得不转事他行。其中,不少人则致力于古籍的勘理和金石的考证。于是,作为记载着汉代文献史料的碑刻,受到人们的空前青睐。同时,汉碑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与重视。许多人考证之余便埋头于汉隶书风的探究,学界由此大兴“汉学”和“尊碑卑帖”之风。显然,是至今想来还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狱”激活了“隶书”这座沉睡了1400多年之久的火山。

  此外,清初几位先知先觉、具有强烈个性的大家对清隶复兴亦功不可没。首先是傅山。傅山以草、行书名重于世,作风仍属帖学一路。但他从言行上已很透彻地表明了自己尊碑的思想理念。他说:“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在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旁宽窄,左右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11]尤其是他的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12]的美学思想,更是道出了与妩媚婉秀,充溢着阴柔之美的帖学风范格格不入的艺术主张。他身体力行,行草之外,兼习分隶。尽管尚不成熟,但作品拙朴真率的情趣,一扫晋唐以来八分恶习,在当时具有强烈的反叛意义。因此,傅山可说是清代碑学崛起、隶书中兴的先行者。其次是被誉为“清初三隶”的王时敏、郑簠、朱彝尊。郑、朱二人殚精竭虑,提倡碑学,毕生浸润于金石的研究与考证,且注重实践,创造出了个性鲜明、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八分书体。王时敏于画学虽为复古守旧派代表,但所作八分直追秦汉,带有古气。线条也不象唐隶那样浮滑单薄,用墨上更没有明人那样“黑”、“死”,很讲究苍涩浑润的变化。就这些而言,他的作品较之唐隶还是富有新意的。“清初三隶”的成就,基本代表了清初书坛分隶的水准,为后来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打开了通路。最后是作为朱明后裔的高僧石涛。石涛以其巨大的绘画成就与创新精神倍受人们钦慕。在书法上,他也是提倡个性解放,尊碑卑帖的一个重要人物。所作八分,“散朴有致,不格绳墨”[13],气格非凡,为随后的书家冲破晋唐以来隶书樊篱提供了又一崭新的“旗标”。

640.webp (13)

  从康熙晚期历雍正、乾隆至嘉庆的一百多年间,隶书承接清初气息,得到空前复兴。以隶、篆为创作主体的碑派书家与以行、楷(主要是唐楷)为创作主体的帖派之间的势力已相当悬殊。后者尽管有刘墉、翁方纲、王文治、钱南园等一批出色的书法家,但同阵容整齐、大师辈出的碑派书家群相较,已是大势所趋、无可类比。而嘉庆以后至清末,帖派势力完全衰竭,从此未有大家出现。碑学一派则以绝对优势独占鳌头,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以碑学笼罩天下的奇特局面,造就了何绍基、赵之谦、杨守敬、吴昌硕等一大批以隶书见长、个性鲜明的杰出人物。翻开清代隶书史,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各具审美特色的杰构:天真烂漫、韵美气舒的郑谷口隶书, 生拙苦涩、真率自然的高凤翰隶书,苍古奇逸、魄力沈雄的金农隶书,“高简古朴,风姿绰约”[14]的郑板桥隶书,率意洒脱、简淡意远的陈鸿寿隶书,端严工稳、雄强朴茂的桂馥隶书,波挑纷披、姣丽流美的邓石如隶书,宽博伟岸、古穆深沉的伊秉绶隶书,泽润含敛、气清神凝的何绍基隶书,涵容万有、气格超迈的杨守敬隶书,古拙淳朴、老辣苍劲的俞樾隶书,圆浑苍健、质朴雄厚的吴昌硕隶书等等,无不以个性独具、领异标新而屹立于艺术之林。

——END——

陈半丁,名年,半丁为其字。他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山阴县澄湾(今属绍兴县柯岩街道)人。他的表叔系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篆刻家吴隐(1867—1922,潜石,山阴县州山人)。陈半丁六岁丧母,九岁丧父,幼年失学,生活凄苦,很小就外出做工以自给。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对书画、印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要在艺术上有所成就。

640.webp (5)陈半丁篆刻作品

光绪二十年(1894年),陈半丁的表叔吴隐自上海返家,看到陈半丁爱好书法,又聪慧用功很是喜欢。刚好这时上海严家在做的《七家印谱》缺人手,吴隐就带着陈半丁来到了上海,先为严家做伙计。这一次上海之行改变了陈半丁的一生。他在上海先后结识了吴昌硕、任伯年、蒲作英等海派大家,得到了他们的指点,艺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后来在金诚(1878—1926,巩北)的邀请下由南北上,来到了北京,不久金诚又将陈半丁推荐给肃亲王善耆(1898—1922)。善耆附庸风雅,他对能书善画又精于刻印的陈半丁甚为器重。

640.webp (6)陈半丁篆刻作品

陈半丁在上海多年的学习中,打好了书画印的基础,客居北京以后艺术风格进一步完善成熟,他在原来学习吴昌硕等海派大家后又广收博取,对乡先贤徐渭、赵之谦也用功颇深,又参悟陈白阳诸家。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海派艺术的殿军人物。

640.webp (7)

陈半丁最为大家熟知的是画和印章。记得五年前朱昆明老师问起我是哪里人,知我近柯岩一带,就说起陈半丁的印章。当时我所见陈半丁印章甚少,知之尤浅,也就没敢多说。后来在撰写《绍兴县文艺志》有关篆刻章节时,才对陈半丁的印章做了一个较系统地学习和欣赏。 640.webp (8)

陈半丁篆刻作品

陈半丁的印章直取吴昌硕,吴氏当年对他极为器重,倾力教授,使之得益终身。在1904年到1906年期间,陈半丁到苏州随吴昌硕游。更是朝夕相处,使得陈半丁在书画印等各方艺术上突飞猛进,其中印章尤得吴氏真传。这期间陈半丁对印章的认识得到了极大的深化,其一生的印章风格尝试和转变尝试都依此为基础。

640.webp (9)陈半丁印风浑雄中颇具朴实,白文、朱文皆如此。这种风格表现为三类作品。一是布字平实者。如“哂翁”、“笔底烟云”等。“哂翁”此印左右均等,笔画分布规范。这一类作品与吴昌硕极相近,但在笔画的处理上,更简洁干净,不太追求残破。在字法上相对平均,大小疏密比较平和。朱文“陈年”、“藐州头陀”等作品亦可作如是观。二是篆字活泼者。如“半丁九十后又字哂翁”、“年九十以后作”等。此类作品就单字而言,仍较平稳,但大小、长短有别,疏密相衬,一般而言,印文空疏,留红都比较多,使整方印章灵动活泼。同时还是十分注重印章内单字的清楚明了和稳定。在这一类中有几方尤其值得注意。如“意在神似不在工”一印,此印面目虽不像吴昌硕,但字法巧妙,参差合理,点画圆浑大气而不粗糙,留红与残破地处理富有节奏感。下半部的留红,更使印章多生几分古朴厚实之意。可以说是,从中可见陈半丁参得了吴昌硕篆刻的印理,而在具体创作中则通过相对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大凡个性的成功之作,最不能少去艺术的原则性。过于张扬自我,而舍弃一切,显然会变的单薄无力,甚至坠入“野狐禅”的尴尬境地。书印之道,皆以神采为上,只是神采太过形而上了。具体操作,不妨可以从求像开始,但更要学理,法理法不通,最像也是徒有其表。学得理法,肆意为之,也会得古人高妙。正应当如陈半丁刻的这方印章的内容一样:“意在神似不在工”,神似的关键就在得理法,这才是抓住了根本和关键。

640.webp (10)陈半丁的艺术总被人称之为:吴昌硕加点陈淳。这个认识其实只是一种表面地猜测。陈半丁的取法和融合当然不可能是如此简单地相加,他在学习和建立自我艺术语言时,更注重寻求名家的成功作品共通性。这个共通性才是艺术家神采焕发的一大源由。当然放下以贤者讳的角度来看,陈半丁的以上两类印章在印边的处理上有些差强人意。太注重印边的刻画,印边与印文之间过于出现“逼边”的现象,而与印文平和空疏的风格略有不合之处。印边的残破以孔云白的话来说是:“印之四周,棱角崭齐,病于板执不化,须用刀轻击其边角,仍得神化。然击边之轻重适中,须领悟于古印”。陈半丁在这方面对印边处理存在着程式化的问题。另一类陈半丁印章则是风格古直的朱文。如“半丁老人”、“千秋老衲”等。尤其是“千秋老衲”一印,古直硬朗,穆气森然,有明人意趣。这类作品极易刻俗,非有灵气与悟性者不可学。

640.webp (11)

陈半丁的边款刻的尤为文雅,这似乎与其略带豪放的印风不相吻合。更与其师法的吴昌硕边款相距甚远。其实陈半丁印章的豪放往往只是通过后期的残破来完成,这种豪放仅仅是一个表象,内在的温和才是他本色的艺术精神。前面提到的“逼边”问题,也是使陈半丁印章似乎颇具豪放的原因之一。如果仔细地将边款与印章两相比较,就能发现,其根本上是如此的一致和协调。这一点可以参阅陈半丁的书法作品。陈半丁所书金文、草书,皆文雅温和,甚至走向平淡一路。书法作品创作的一次性使得在作者的心性上更直观的反映,也正是这种对文雅温和追求与偏爱,他在学习吴昌硕篆刻的过程中虽然悟得其理,但并没有大开大合,制造雄强的印章风格。与吴昌硕篆刻相比,陈半丁印章更多的显现出温文而雅、内敛含蓄的一面。所谓“吾道一以贯之”,每个艺术家的艺术都秉承自己的一个“道”在运行,而“道”与“道”的表现如同是月映万川,他是一元下的多元,他可以散发于一切,相对抽象地表现为如其字、如其文,乃至如其人。如此,我想到了陈半丁曾经面临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他在对吴昌硕豪放雄强印风地学习中,他是怎么样直取其印理、刀法,转成符合自己心性的艺术语言。这种取神不兼形的心态是否值得后来者学习所借鉴?另一个是陈半丁所学为吴昌硕豪放雄强一路印风,这与他秉性所慕的文雅相差极大,甚至可以说是艺术风格的两端,他是怎么将文质结合,刚柔互化的。是不是又回到了中国人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中庸之道上了呢?至于陈半丁个人的选择和把握,我想这也正是他之所以为陈半丁的原因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