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仝,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画家。一作关同、关穜。生卒年不详。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北宋米芾说他“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关仝的传世作品有《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等。取景多是山势雄伟的大山和深山,构图丰富,形象真实。

640.webp (4)

关山行旅图

640.webp (5)

秋山晚翠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640.webp (6)

溪山幽居图轴

分步解析

这幅画的构图为一开一合。下面近景为开,上面远景为合。古人曾把章法总结出几种章式,这幅的章法可称为犄角式,近景占左下角,远景占右上角。

这种构图方式忌对角一样大小。这幅画的左下角坡石向横向发展,树身较高,而右上角的山石向高处发展,树身较矮,这样就避免了构图的平远。

1.勾

用炭条起稿后勾墨线时,近树用最浓的墨,近处坡石用次浓的墨,无处树木房屋用次浓墨,山石用中墨。

注意面面中间的坡石及流水,要用淡的干墨,不宜和前边的树混在一起,一定要做到近实远虚。

640.webp (7)

2.皴、擦、点

关仝皴法中侧锋并用,人称泥里拔钉皴,笔法严谨。皴后用较淡干墨侧峰按皴笔方向加擦,擦是皴的辅助,不宜过重,否则将皴线掩盖,不见石纹。五代时点苔很少,画面之苔点尖圆并用。水中用立点表示水草,画水草要不齐之齐,既不要整齐一致,也不杂乱无章,应是齐中有变化。

640.webp (8)

3.染墨

先染淡墨,按轮廓线层层分染,上为受光的部分不染,下边阴暗部,从底线向上染。要求底部稍重,中部轻,上部白。染小范围时先将笔涮净,挤去水分,笔尖蘸淡墨水,由下部开始向上淡化,由于宣纸的渗化作用,就形成自然的深浅变化。至于蘸多少墨,应视被染范围的大小而定。

淡墨染完之后,再逐渐加深,有重点地加。

染远山时,从上向下运笔,用笔要准而快,远山轮廓要反复染,最好一次完成,用羊毫笔,几大笔画成。否则碎笔道多,显得乱。远山应有透明感,才能推得远。

皴擦点染不是一次就能满意的,往往在墨干后和湿时不一致,如果不够,可再加工。要大胆落笔,细心收拾。有时反复几次才能满意。但要注意,收拾并不容易,有时弄不好,反而帮了倒忙。只要认真反复实践,是能解决好的。

640.webp (9)

4.设色

此图按春景设色:

(1)赭石染树干、房屋木结构部、白衣衣纹及人脸。

(2)桃花用曙红,其他树叶填石绿。

(3)山石凡上部受光部分用淡赭,下部背光部分用墨青(花青和墨),必须注意:赭石和墨青交接处要淡化,不要有明显接痕;设色不同于染墨,要从大处着眼,一组山石当一块山石染。

(4)平地染三绿,极淡。

(5)用墨青或草绿点苔和水草。

(6)用淡花青画远山,勾水纹。天和水无色,全部留白。

640.webp (10)

640.webp

北宋山水画的布局代表了社会次序。高山堂堂,主山巍峨,象征着强有力的皇权。但到了南宋,却逐渐向“边角之境”发展,画风变得清淡。

“五代、宋元是中国绘画确立典范风格、达到鼎盛的时期,明清时期的绘画风格基本上源于这个时代。”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单国霖在接受采访时说。而中国山水画也是在这400多年时间里,渐渐独立为一门画科,进而成为水墨精神的一根主脉。

【山水画科的建立】

在唐代逐步走向衰败、五代长达半个世纪的动荡岁月中,李唐盛世已然逝去,帝国风雨飘摇的背影投射到了艺术领域。外在环境逐渐无法让人满足,那些曾经占据主流的历史叙事画与人物画也便从画者的眼中逐渐退去。如果说还有什么能够让当时文人画师借以安放心绪、彰显画意,那便是自然界的山川秀色、飞鸟走兽。“也正是在五代时期,山水画开始脱离人物画、宗教画中的叙事背景,开始成为一类独立画科。”单国霖告诉记者。

五代仅为半个世纪的岁月加之“纸寿千年”,使得存世五代绘画极罕。展览中,年代最早的作品即为《溪岸图》以及《夏山图》,两幅作品均出自五代画家董源。借此,人们可从1000多年前的人物手笔中探寻中国山水画初创时期的时代气韵。当时书画兴盛之地分布于四川、江南与华北,均是风景良秀、山青水明之处。

640.webp (1)

不同于北派“荆关山水”的峻伟峭拔,身居南方的董源笔墨秀润、山水舒卷。其早期作品《溪岸图》虽仍带有北方山水的余韵,却体现出江南特有的疏朗与温润。著名美术史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方闻评论此作为“十世纪中叶洞悉自然的巅峰之作”。

被视为董源代表作的还有《寒林重汀图》,现藏于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单国霖曾经向黑川古文化所提出希望借展上博,可惜未能成行。当时,他在这张画前凝神观看了足足一个小时,“这是董源晚期的一件代表性作品。《寒林重汀图》用了大量披麻皴(一种由董源首创的笔法)来描绘山势,墨染也很多,水波则用软硬穿插的线条来拉。《溪岸图》则连穿带插用很细密的鱼鳞纹来描绘水波”,单国霖对其用笔墨韵如数家珍。

于是,比之《溪岸图》,《寒林重汀图》更凸显了江南山水的空蒙、疏朗之气。在方闻看来,《溪岸图》与《寒林重汀图》是董源树立的两大标杆,前者传达的是一种描述大自然的信息,而后者则达到了一种讲求美学理念的意境。

虽然画法已趋“写意”,但五代的山水画仍保留了“写实”的部分。凑近琢磨《溪岸图》,在不起眼的角落仍可以看到房屋与人物活动,也证明了山水画初创时期对传统的延续。

【走入“边角之境”】

在两宋长达三个世纪的统治下,名家辈出、绘画题材无所不包,加之画院体制的重新建立,南宋皇帝对绘画的钟爱让绘画愈加繁盛。1074年,北宋著名绘画史学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大致勾勒了北宋时期相较于前代的发展特征:“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竹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背对世事,师法自然,宋代画家似是找到了新的天空。

范宽(传)《雪山楼阁图》,千年光阴已将绢本上的墨迹冲淡,画作呈现出来的雄伟壮阔仍旧可感:迎面而来的主峰直入天空;远山之上曲径交错,山间树林茂密。这件画作描绘的是范宽老家关陕地区山势险峻之特征。另一件北宋名件李成《晴峦萧寺图》主峰迎面兀立,肃然有高山压顶之感。侧边的群山均匀环绕,另有枯木散枝点缀其间。范宽笔下的山水恍如一片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的梦幻世界,邀约观赏者进入其中云游一番。

640.webp (2)

比起前朝,宋代的山水画多了一些“政治气象”。“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北宋山水画的布局代表了社会次序。高山堂堂,主山巍峨,象征着强有力的皇权。侧峰代表群臣,而周围的荆棘乱草则代表一些小人。”单国霖对记者介绍,《林泉高致》是当时一篇占有主导地位的画论。如果说五代画作表现一种面向自然界中的心态,带有一种隐居的思想,那么北宋山水则带有一种回归社会次序的意味。

北宋主要特征是大山堂堂,构图饱满而充盈。但到了南宋,却逐渐向“边角之境”发展,画风变得清淡,主题也不再寄情庙堂,构图于视角的变化大概与偏安的心态有关。不过,上博另一位专家告诉记者:“从全景绘画到边角之境的转换并不能完全归于政局变幻,而应该看到艺术本身发展规律。当一个题材被充分挖掘之后,画家转向了另一片土壤。”

【抒发内心的文人画】

政治气候对于艺术风格的影响,从南宋延续到元代。蒙古族统治者在立国之初并不重用汉族知识分子,一向以文章致仕的文人备受冷落。于是,文人开始作画寄情。元代初年的山水画呈现出一种对于个人困境的内心写照,避世隐居成为元代山水的常见意象。在单国霖看来,元代时期的文人画兴盛缘于两点:其一,元代不设宫廷画院,绘画风格更为自由;其二,蒙古族统治者在文化管制上比较松弛,即便知识分子写诗攻击当政者,也不会遭到厄运。“而绘画依旧是朝廷官员往来酬和的重要方式,会画画也更容易升迁。”单国霖补充道。

从元初大文人赵孟頫到后期“元四家”,士大夫画家对笔墨的强调,对诗、书、画融合的注重为元代山水平添更多写意色彩,成为文人抒发内心的媒介。“文人山水的兴起”,呈现元代文人画样貌,其中包括元四家中的三家之作:吴镇的《老松图轴》、倪瓒的《江渚枫林图轴》和《筠石桥柯图轴》以及王蒙的《丹山瀛海图卷》。

640.webp (3)

以元人赵孟頫为例,他是宋代皇族却又进入元朝为官,随后“荣际五朝,名满四海”,一度为南宋遗民所诟病。人们不难想象,这位大艺术家在家荣国恨间的心情,内心苦楚自是不言而喻。他的画作便表现出对退隐山林的向往,以及笔墨之间对古拙画风的追寻。

赵孟頫花鸟画《竹石幽兰图卷》则笔触潇洒,气韵秀逸,可以觅得其对“书画同源”理念的贯彻。“赵孟頫在山水画上回归了唐代和北宋的画风。他要远离的是南宋风格。”在单国霖看来,对南宋工巧画风的背离是此一时期文人的群体性特点。这种回避则来源于他们对前朝灭亡的反思:南宋重视文治,不重武功。画风精致柔美,洋溢着一股升平气象。不讲求实学的状态导致了政权的衰弱。

“赵孟頫的作品总显露一种贵族之气,而后来元四家的作品中,在野文人清雅散淡的意味则更为明显。”单国霖说。文人画发端于苏轼等宋代士大夫,经元代开拓,沿历史一路向下直到明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江在接受本报采访中说:“从整个绘画史脉络来看,文人画风的典范风格的确立是在元代,却一直为涓涓细流,一直到明朝,有了董其昌、文徵明和沈周才将文人画推进为绘画主脉。”

——END——

宋朝有个叫张商英的人,做过宰相,写字非常潦草,人们都讥笑他为“草圣”,可他自己却毫不在意。有一天,他诗兴大发,龙飞凤舞,挥笔写就。他洋洋得意地将诗稿交给侄子去誉写。他侄子誉写时,因为字迹太草,很多字无法辨认,左猜右猜怎么也猜不出来,只好拿着诗稿去请教张商英。张商英接过诗稿,横过来竖过去端详了好久,可还是认不出来。就瞪起眼睛,气呼呼地责骂侄子:“笨蛋!你为什么不早点来问我,现在连我也认不出来了!”

640.webp (38)

 我们不妨对照一下,自己有没有写字潦草的现象?有没有不但别人看不清楚就是自己过后也认不出来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像张商英那样写字。

  也许有人会说,毛泽东同志写字不是也很草吗?诚然,毛泽东同志的诗词、文稿很多是用草书写成的。毛泽东同志的草书潇洒、苍劲,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一般的书写潦草是不能与之同日而语的。

640.webp (39)

去韶山参观过韶山纪念馆的人都会看到,展出的毛泽东幼年读书时写的毛笔小楷,字体是那样工整,笔画是那样娟秀。正因为毛泽东同志有深厚的楷书功底,才会在草书书法上取得卓越的成就。

  楷书是汉字的标准字体。楷,楷模的意思。书籍杂志上的字都是楷书。此外,还有行书和草书。草书笔画简单,写起来灵活流畅,速度快,缺点是难以辨认。行书是介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比楷书容易写,比草书容易认。行书和草书也各有书写规范,不是随便乱写一气。要在练好楷书的基础上练习行书、草书。没有学会行书、草书的人,不要乱用行、草。

640.webp (40)

  我们写字,在多数情况下,是给别人看的。为他人着想,应当写规范字,字形要写端正,笔画写清楚,不要潦草。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记述了鲁迅先生一段话:“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大好的。”我们都应该记取鲁迅先生的话,不做“存心是不大好的”人! 

文章转自网络 作者观点仅供参考

——END——

640.webp (17)

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安徽怀宁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640.webp (18)

这件书法册页是邓石如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冬至抄录给同僚孙香泉的,当时邓石如50岁,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旺盛期。欣赏研究这件书法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邓石如的行书本源还是“二王”,尤具颜真卿《祭侄文稿》的味道。自书诗稿,更加轻松自然,运笔流畅,生动活泼。也让我们领略到了邓石如诗作的风韵。诗中丰富的意象、恰当的用典、开阔的胸襟和真挚情意更是令人感叹。对于研习邓氏书法大有裨益,意义非凡。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640.webp (34)

640.webp (35)

640.webp (36)

640.webp (37)——END——

640.webp (4)

柳公权《大唐迴元观钟楼铭》 124×60cm 西安市和平门外出土

《大唐迴元观钟楼铭》,1986年11月出土于西安市和平门外。令狐楚撰文,柳公权中楷正书。石横置,长124厘米、宽60厘米、厚18厘米,青石质。碑题为“大唐迴元观钟楼铭并序”,令狐楚撰文,柳公权中楷正书。铭文共41行,满行20字,共761字,唐开成元年(836)4月20日立,由当时名工邵建和镌刻,刀口清晰,颇近真迹。

640.webp (5)

与碑相距不远,伴出了一截残断的无字棱形经幢,以及直径一米的八角形经幢顶盖,从雕刻风格看,应属唐代遗物。由于长期埋藏地下,碑面和十余字因擦磨或捶击受损外,其余字划基本完整,文可通读。碑文前半部分记叙了唐代迴元观的历史沿革,其中提到迴元观旧址原是唐玄宗赏赐给安禄山的宅第,以及“安史之乱”历史事件。碑文的后半部分,讲述了唐文宗给迴元观赏赐铜钟的经过,并赞扬钟声的美妙。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今人学书入门,依然首选唐代颜、柳、欧、褚、虞等书法家,特别是柳公权所建立的一整套楷书的规范,今天仍然是人们学习的榜样。柳公权在书法艺术的改革和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唐代书法发展进行总结,也为整个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柳公权曾随从唐文宗去未央宫花园中游玩,文宗停下车子对柳公权说:“有一件使我高兴的事。过去赐给边兵的服装,常常不能及时发下,现在二月里就把春衣发放完毕。”柳公权上前祝贺,文宗说:“只是祝贺一下,还不能把你的心意表达清楚,你应作首诗向我祝贺。”宫人催他亲口念给文宗听,柳公权应声念道:“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文宗高兴地说:“曹子建七步吟诗,你竟只需三步。”

——END——

书法之要,妙在能,神在能。离与合乃书艺之神妙境地,既为书法之要诀,亦为书艺一重要辩证法则。“离合”两个字,能参透书法中所有的玄妙。

640.webp

临帖中的离合之法

既要“离”,即“不可有我”;又要“合”,即“不可无我”,从而临帖不可不似,又不可全似,要始于形似,终于神似,为不似之似。“我”与帖既离又合,便是离合辩证法的运用。

640.webp (1)

结字或章法中的离合之法

清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分析过结体、章法的两大弊病:“患于散”,“病于结”;散(离)则贯注不下,结(合)则摆脱不开。他认为若能艺术地处理,从而可“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脱处见意境”。

对此历代书家莫不深究,欧阳询的《结字三十六法》其中数法即从离合着眼的,如“粘合法”、“朝揖法”、“附丽法”、“相让法”等都讲究其离合之美妙。

清王澍、蒋衡总结前人之说著《分部配合法》,亦是对于离(分)合的积极探索。孰离孰合,何离何合,其中组合无穷尽,而旨在完美。

640.webp (2)

书法虚实中的离合之法

如行草中笔法虚实离合的辩证法即在笔虚取圆脱,笔实取沉着,使虚实并用。故朱和羹《临池心解》指出:“书家秘法:妙在结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

640.webp (3)

古代书论中另有一种离合之法,是从整个学书境界而论,上升为更抽象的离合法则,此诀解者甚少: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欲离者,非欧、虞、褚、薛诸名家伎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哪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若别无骨肉,说甚虚空粉碎。始露全身。晋唐以后,惟杨凝式解此窍耳,赵吴兴未梦见在。”董氏认为自己“解此意,笔不与意随也”,还未能到得这一地步。

董氏所云的离合境界可谓高,也实在难。首先是合,使自己能合于历代名家技法,如欧、虞、楮、薛,更能上升为合于书圣王羲之的技法。由合而进入更高层次的离。就像哪吒般拆骨肉还诸父母,使自己另有一幅骨肉神韵!这种离合法,成为董氏书学的最高理想境界。他向往这种理想,也明知自己未能到达此峰巅。然其志存高远,放言雄肆,实在是很有胸襟、气魄。

董氏的离合法在清代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中宋曹在《书法约言》中继此阐发云:“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谓离者,务须倍加工力,自然妙生。既脱于腕,仍养于心,方无右军习气。”如果书家真能达此神妙的离合峰巅,那么即可以作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的逍遥游了!

——END——

 

于右任先生的书法在二十世纪史书法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他的书风磅礴大气,纵横捭阖。潘受诗称他的书法是:“关西大汉美髯于,大笔如虹吐湛卢”。于右任是民国四大书家之一(其他三大书法家指胡汉民、谭延闿、吴稚晖),他是一个真正将北碑与帖学打通的一个人。

640.webp (1)

于先生自幼习字。七岁开蒙时“入村中马王庙为学生”。“师从旬邑老儒第五先生。初学识字,即习毛笔字。由先生题写影格,学生模写。”过去一般入私墅学习写字,老师并不具体指定学生写某一体,他是自己写字让学生去仿,称为“写仿”。然后再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笔性,指定学生去学颜、柳、欧、赵。于先生是从赵字入手的,但他的字完全看不出赵字的“柔媚”的体格,表现出来纯然是一派“大江东去”的气象。

640.webp (2)

过去傅青主说赵松雪的字“如与小人游,不觉日亲”,傅山这段话还是“因人废字”有弦外之意的。傅青主是一个骨梗之士,他很看不上赵松雪在元朝做官的经历。现在我们通过于右任的学习书法的经历来看,字终究还是看什么人写。一个气场强大的人他临什么帖最终出来还是他自己的面貌。他能将别人的好处夺过来,但别人休想牢笼住他。

640.webp (3)

于右任在41岁书写的《刘仲贞墓志》,已经全面转向北碑,他特别推崇《广武将军碑》。他说:“我最初学魏碑与汉隶,后发现了《广武将军碑》,认为众美皆备,即一心深研极究,临写不辍,得大受用。由是渐变作风。”《广武将军碑》与《兰亭序》是同一时期的出现的。一南一北,康有为赞曰:“此碑在陕亦为关中楷隶冠”。《广武将军碑》正处于我国文字由隶向楷的演变过渡过程中,包孕元气。这个时期隶法已经成熟了,楷法尚没脱隶书形质。这种似隶似楷的书体,笔画细长均匀,结字平直宽博,同《三老忌日碑》、《好大王碑》相近,有点儿像现代的美术字,然而行笔恣肆,气象朴茂,时呈逸宕之势,无雷同刻板之弊,故在古代碑刻中称得上是上品之作。

640.webp (4)

于先生从此碑中逐渐形成自己浑朴凝重的书风。从于右任所写的碑志来看,纯魏楷的碑文很少,大多碑帖相融,刚柔相济。于右任从来是将碑帖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在创作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对象、环境等因素来书写不同风格的作品。但从他一生的创作风格来看,“帖”还是主导。明确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花费那么大的精力开创和推广“标准草书”,收集的标准字体百分之八十以上又都是“二王”、怀素、孙过庭等帖学书家的字体。

640.webp (5)

他在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帖后题曰:“此为素师晚年最佳之作。可谓‘松风流水天然调,抱得琴来不用弹’矣。”他于此帖也是下了极大的功夫,《标准草书》中的许多结体和用笔都有《小草千字文》的影子在里面,只不过于右任给它们都穿上一件北碑的外衣。于先生于素师的《小草千字文》堪称独具只眼者!

640.webp (6)

他自己曾经写诗道:“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于先生极其推崇北魏书法中的“雄强”气质。他一生致力于搜集、保护古代书法遗迹。杨吉平说:“于右任草书是怀素小草的继承和强化,他解决了小草的碑化问题。”杨吉平这段话的确说到问题的根子上去了。从清代阮元首倡尊碑开始。怎么样将北碑的体势与运笔方法融汇到行草书当中去,一直是令很多书法家挠头的事情。民国有许多书家是学碑的。大部分只解决了楷书和行楷的问题,但一到行草书,立刻马脚就露出来了。如清道人、曾熙辈,说是打通了南北,其实只是皮相。于右任《标准草书》中的草法规则,说是引碑入草,莫过说是章草与今草的融合。他的书法实践一直在追求用笔、结字、章法上的变化。他说的“活笔”,就是在一笔字当中,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形态。

640.webp (7)

于右任喜欢写陆游、辛稼轩的诗词。这两个人诗词与于先生性情相合,都呈现出豪迈、大气的特点。于右任书法风格成熟得很早,大约在四十来岁就很突出了。他晚年的书法可以用一副对联来形容:“右军书法晚来善,庾信文章老更成”。晚年的书法由绚烂归于平淡,用笔无一丝一毫火气。纯以意象胜,纯以神彩胜。在形质与精神上达到高度的统一。

640.webp (8)

于右任曾对人说:“我生平没有钱,年轻时以教书为生,现在仅拿公务员的薪水,所有办公费、机密费一概不受。别人的袋子是放银子的,我的褡裢袋只放两颗图章,参加任何文酒之会,或者有人馈赠文物,我别无长物为报,只好当场挥毫盖上两个印就算了”。他自己出钱辛苦搜求来的汉魏隋唐碑志三百八十多方。对此视若拱璧,但他从不自密,1936年委托杨虎城将军派专人将这些国宝送回陕西,全部捐献给西安碑林。现在西安碑林第二、三、四陈列室之间碑廊镶嵌的就是于先生捐赠碑石的一小部分。

640.webp (9)

他的“清廉”在国民党中是出了名的。1948年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选举总统、副总统。作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也参加了副总统竞选。别人问他拿什么出来竞选,他说他有条子。许多觉得很惊奇,于院长是出了名的穷,他那里来的“金条”。其实于先生说的条子是给每个代表写书法。凡是代表来求字的,即书“为万世开太平”的条幅赠送之。

640.webp (10)

1964年,于右任病逝台湾,临终作《望大陆》曰: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在台湾的故交与属下,打开他的保险柜。但有老妻亲手做的布鞋一双,借据几份。观者莫不泫然欲涕。

——  END  ——

640.webp (5)

640.webp (9)钱沣《楷书节录水经注轴》 绢本楷书 129×63.6cm 云南省博物馆藏

释文:七贤祠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徙河内山涛、司徒琅琊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自得之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也。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后人立庙于其处,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于长泉水。郭缘生《述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康故居,以居时有遗竹焉,盖谓此也。 
款署:宣臣六弟属书,案头适有水经注,随录数行。癸丑岁长夏六月也。沣。 
【资料来源】《中国法书全集》-17-清代2(文物出版社)

640.webp (6)

钱沣《行书摘录陶渊明家书句轴》 纸本行书 173.7×80.7cm 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尔有喜。五六月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 
款署:沣。 
【资料来源】《中国法书全集》-17-清代2(文物出版社)

640.webp (7)

钱沣《行书临米芾岁丰帖轴》 纸本行书 云南省博物馆藏

释文:芾顿首再启:弊邑幸岁丰无事,足以养拙茍禄,无足为者。然明公初当轴,当措生民於仁寿,县令承流宣化,惟日拭目倾听,徐与含灵共陶至化而已。 
款署:钱沣。 
【资料来源】《中国法书全集》-17-清代2(文物出版社)

640.webp (8)

钱沣《行书节录世说新语轴》 纸本行书 135.4×62.4cm 贵州省博物馆藏

释文: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涧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款署:刘义庆《世说》。沣。 
【资料来源】《中国法书全集》-17-清代2(文物出版社)640.webp (9)

钱沣《行书韩愈感春诗轴》 纸本行书 115×4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我所思兮在何所,情多地遐兮遍处处。 
东西南北皆欲往,千江隔兮万山阻。 
春风吹园杂花开,朝日照屋百鸟语。 
三杯取醉不复论,一生长恨奈何许。 
皇天平分成四时,春气漫诞最可悲。 
杂花妆林草盖地,白日座上倾天维。 
蜂喧鸟咽留不得,红萼万片从风吹。 
岂如秋霜虽惨冽,摧落老物谁惜之。 
为此径须沽酒饮,自外天地弃不疑。 
近怜李杜无检束,烂漫长醉多文辞。 
屈原离骚二十五,不肯哺啜糟与醨。 
惜哉此子巧言语,不到圣处宁非痴。 
幸逢尧舜明四目,条理品汇皆得宜。 
平明出门暮归舍,酩酊马上知为谁。 
朝骑一马出,暝就一床卧。诗书渐欲抛,节行久已惰。 
冠欹感发秃,语误惊齿堕。孤负平生心,已矣知何奈。 
款署:沣。 
【资料来源】《中国法书全集》-17-清代2(文物出版社)

——END——

笔墨当随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书风。任何一个时代的审美都是多元的,书风也是多样的,但崇尚正大气象、追求中和之美始终是书法艺术创作的终极目标。

“江湖书风”蔓延

也许是受到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影响,当下社会上不少人有一种江湖情结,认为江湖人士自由自在、敢爱敢恨、不受约束,具有反叛精神,豪爽大方讲义气,因而十分欣赏和推崇那种江湖人物和江湖式的为人处世方式。爱屋及乌,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书法创作也需要这种亦正亦邪的“江湖气”,全然不知此非书法正道也。而当下在一些媒体的大力炒作之下,书坛这种“江湖书风”似有蔓延之势。

640.webp

书法的江湖是这样的

身份决定价值。明星签字、官员墨迹、高官书法,价钱不菲。单其出场费也大的惊人。在官场做官做腻了,兴起时故作风雅的舞笔弄墨挥洒狂飙的“秀”一番。明明是“皇帝的新衣”的丑字,却被掌控着书坛话语权的权威喝彩叫好,违心的肉麻吹捧。所以才有了“官员字”、“老干字”、“名人字”、“明星字”的尴尬。

640.webp (1)

迩年书法走红,倍受推崇和声誉鹊起。报道有人用40斤重的大笔,写6米宽的“山”字,引起轰动的“巨型书法”;继又有人挥90斤如椽巨笔,写四层楼高的“舞”字,耗墨汁90余斤,名噪一时之“气功书法”。还有2700米之“长卷书法”和一味求小的“微型书法”。更有“指涂、掌擦、拳抹”的“指掌书法”和“左右开弓”与手嘴并用的“三管齐下”及左右手、左右脚加嘴同时书写的“五管齐下”的“全身书法”。前上海大世界表演“撕纸书法”、“倒写书法”,“霹雳旋转式书法”竟然入注大世界基尼斯记录之新奇“绝活”。

640.webp (2)

还有在女人身体上写字,还有将女人抱着倒过来用其长发书写的所谓“行为书法”。愈演愈奇,不一而足,殊令人兴“观止”之叹。这些以技巧表演乃至杂耍表演的所谓“书法”,除寻求新奇、博人一粲之外,与书法这门造型艺术的美学观念大相迳庭,其艺术价值不可同日而语。这些低俗乃至恶俗的“江湖书法家”,常常披一头长发,长鬚飘胸,身着一袭对襟中装,摆出一幅神秘古怪腔调,装腔作势,哗众取宠,到处唬人的江湖骗子。甚至被媒体制造成“名家”,和化钱吹捧炒作的“大师”,虽亦冠以“书法”二字,但与书法艺术有其质的不同。殊不知书法艺术,乃至一切门类的艺术,其价值在艺术品质的高下,而非以“基尼斯世界记录”为能事。

640.webp (3)

所谓“江湖气”

据“百度百科”解释,所谓“江湖气”就是走江湖者的鄙俗不雅的风格和习气。从这个概念的解释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它指向江湖人士所特有的一些鄙俗不雅的德、言、行,并且这种德、言、行已形成了一种风格和习性。于书法而言,“江湖气”即是与庙堂气、书卷气、金石气等相对立的一种比较粗陋、狂野、怪诞、低俗的书风,它虽不一定属于“江湖书法”,不能等同视之,但也是习书者必须自觉抵制和坚决摒弃的。

640.webp (4)

书法有法,抵制“江湖书风”

当下正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中国书法发展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提升期。在这样的时代文化背景下,传统书法艺术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传承发展,自觉抵制“江湖书风”,书写时代的最强音,弘扬正大气象,传播书坛正能量,这也是每一个真正的书法人必须不断坚守的艺术底线。

书法有法。有技法、法规,讲法则、法度。总之,书法讲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