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写字,一度想入魏晋,但下笔太狠辣,未得魏晋风流。其实,这主观上是米芾之憾,而客观上,则是米芾之福。为什么?

我们从书法史来看,得魏晋风流的米芾,不可能比得上开宋写意书风的米芾。比较来看,论魏晋平和蕴藉之韵,当时与米芾并称为“米薛”的薛绍彭还胜米芾一筹。但历史给出的答案是,得魏晋风流的薛绍彭最终比不上米芾,成为划时代的书法家。

640.webp (9)

薛绍彭《大年帖》

其实,米芾早年行书未成形前,尽学唐楷。在入“晋魏平淡”之前全学唐人,以楷书为多,因此集到多种唐书特征:欧书的险绝,柳书的挑剔,颜书的雄肆,禇书的流转,他很聪明地把各种风格吸收在自己的笔下,同时暗合了时代的潮流,成为集古字之大家,但问题来了,唐楷养成的书写习惯,又成了他“入晋魏平淡”,“专学晋人”的极大障碍,使他最终没能“入晋人格”。

因受唐人禁锢的书法现状,米芾很着急。

黄庭坚评米芾:“其书有鲁莽草率的情况。”

项穆说:“米之猛放骄淫是其短也。”

米芾不爽,于是自解说:“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

其实,这真实内心关于学唐人后无法触及晋人的极其矛盾心理。

640.webp (10)

米芾《德忱帖》

米芾在他的论草书中写道:“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聊徒成下品。”从这段米芾的书论中,可以说米芾把“晋人格”作为他一生书学的目标。米芾是在他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晋人的书法的呢?至少在他32岁之前没有过于关注,证据就是米芾在北宋元丰五年也就是他32岁时“谒东坡于黄冈,承其余论,始专学晋人”,之后才将晋人格作为他终生的书学追求。这句话也可以看出,苏东坡对米芾书法的意义。

psb

米芾学晋人草书《元日帖》

平实散淡,是米芾学晋人一直到晚年才明白的一个道理。

米芾中晚年的代表作《蜀素帖》,是学《集王圣教序》的。虽然在形式上、结字上学有所得,但仍然不时露出米芾从前作书的刷笔和怒张之气。有时为了蕴藏一些,用笔略就显的犹豫不决,出现了一些滞笔。米芾学《集王圣教序》和王羲之又从不说与人,除了不传之秘外还是因为“专学晋人”后虽然有大的进步,但始终没有能够做到“入晋人格”。

640.webp (11)

米芾中晚年《蜀素帖》

散淡至美,米芾终于晚年才明白了这个道理,“老无他物适心目,天使残年同笔砚”,书风较中年有所收敛,有晋魏平淡的趣味了。“既老始自成家”。米芾说“唐太宗学右军不能至……故大骂子敬”,而他自己呢,由于用力学习王羲之而达不到那个“入晋人格”目标,晚年也就大骂“二王”了。当然,这也为之自成一格,其“八面出锋”正是突破“二王”之处。

——END——

 

360se_picture.webp

蒋介石和钱大钧

这些蒋介石的密令手谕,是前国民党上将钱大钧所藏的,共140纸,其中蒋介石所书104通,共135纸;钱大钧手书回执2通,共5纸。时间跨度在1935年1月至1945年2月之间,涵盖整个抗战时期。这份《蒋介石密令手谕》在2015年拍卖,以1782.5万元人民币成交。

手谕内容既有对时局的判断,也有对下属的牢骚。而其中涉及的人物包括宋美龄、李宗仁、薛岳、陈诚、顾祝同、宋子文、马相伯、虞洽卿、杜月笙等。

360se_picture.webp (1)

“钱主任:以后来电,每电均须先签拟意见,再呈。不得原电搪塞,叫我自拟办法。”

钱大钧是国民党元老,曾在黄埔军校建校初期任教官。曾被委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

360se_picture.webp (2)

“钱主任:星期日讲演时间究竟是何人之过,为何不复(覆)报,限即刻详报。中正。”

360se_picture.webp (3)

1937年7月11日,就在卢沟桥事变后的第三天,蒋介石下达手谕:

“电话秦市长:如此刻日兵尚在对峙而不肯撤退,则彼必待其关东部队到后,积极进攻,绝无疑议,望从速切实加紧备战,万勿受欺为要。中正手启。”

秦德纯(1893~1963),字绍文。中国国民党国军将领。历任团长、旅长、师长、集团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次长、察哈尔政府主席、北平市长、山东省政府主席兼青岛市市长。

360se_picture.webp (4)

360se_picture.webp (5)

就在蒋介石下达手谕通知秦德纯市长的同一天,他还下令答复了英国大使:

“答复英大使:我军为日本关东军进入天津、丰台作大规模之战争,故不得不运兵预防,但专为自卫,而无能攻击。总之,中国军队专为应战,而无如日军之侵略与求战也。此可为贵大使负责保证也。”

360se_picture.webp (6)

1937年7月12日,蒋介石针对卢沟桥方面的战事作出指示:

“通告外交部与中央通信社:凡日本军部与政府谈话态度,以及同盟社各种消息,应时时向中正通报,不拘时刻为要。前日近卫内阁与其各社团谈话之发表,如此重要消息为何不报?以后对东京与平津消息,以及各国对芦案之态度、言论,皆应时时不断的详报为要。中正。十四日。”

360se_picture.webp (7)

1937年2月14日,蒋介石手谕:

“上海吴淞浦东间作战计画图,去年杨次长所定者,呈阅。中正,二月十四日。”

360se_picture.webp (8)

“先用电话:宋子文先生:上海各银行现银与钞票,从速先移运杭州与南京,准备向南昌、长沙集中,务望五日内运完。中正。”

360se_picture.webp (9)

电话李司令长官:由莒县至临沂一路应特别注意,恐敌军有一大部队出,该路应速设法防止。中正。”

360se_picture.webp (10)

“钱主任:极密。重轰炸机三架,务限下月(八月)十日以前准备完毕,在宁波机场候令为要。中正。廿二日。”

——END——

 

 

此卷《抱朴子残卷》最早发现于敦煌藏经洞,后来流入日本。其中此篇《畅玄》残卷原卷系孔宪廷(1873-1928)在甘肃省任职期间大力购求敦煌遗书所得。民国八年(1919年),孔宪廷将卷首残存的《畅玄》篇49行割裂赠与许际唐先生。后来许氏将其转售给日本的中村不折,后著录于《中村不折旧藏禹域墨书集成》。

640.webp

由于此卷无纪年款,罗振玉先生在《敦煌石室本抱朴子残卷铰记》根据文本抄写“不避唐讳”及书法风格特征断为六朝写本,后亦有学者质疑。虽其断代有所争议,然不出北朝末期至中唐这段历史范围。此卷书法精美,点画遒劲,结体淳古,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在日本被视为国宝级的重要文化财产之一。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END——

 

360se_picture.webp (7)

▲ 王铎像

“笔阵声威四海闻,敢移旧句策殊勋。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启功

王铎是一个天才人物。他不仅是大书法家,还是颇有成就的诗人和画家。王铎早年因诗名世。他与弟弟王青年时代活跃于洛阳一带,被称为「孟津诗派」。王铎在给王的信中曾说:「初为诗文千余卷,清初赴燕都,焚于天津舟次,行世仅十分之二。」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6月影印了清顺治苏州刊本《拟山园选集》(共54卷),其中载诗4900余首。以此类推,王铎的诗作应在两万首以上。从《选集》张镜心的序中得知,原书140余卷,乾隆时,经军机处奏毁,今残。《选集》共有21篇序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嗜书如命知识渊博的学人形象。

360se_picture.webp (8)

▲ 王铎行书《赠汤若望诗翰》

王铎的画作不多,与他的诗文和书法作品相比,只能算作是主业之余的副产品。据书史记载,他擅画山水和梅兰竹石。其山水画师承广泛,不专一家,脱却时习,饶有古意。他曾在一套设色山水册页的末页自题云:「用宋元人笔法作此山。」此画册浑厚雄劲,格调清新质朴,极富文人画情致。墙壁上悬挂一幅放大了的「枯兰复花图卷」。评家认为此画可视为王铎存世花卉画的代表作。卷末有王铎创作此画的记述。作品表面上如实记载祥瑞之兆,实际上是况花喻人,颂扬主人公宋权(商丘人,王铎的文友,亦是降清二臣):「雨先生为国家发无穷光华,流磬千里,为王者笃材,不与凡卉伍。」以枯花比喻宋权,也许还有自况之意。会不会有更深一层的寓意,暗示大明王朝有朝一日还会复苏?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360se_picture.webp (9)

▲ 王铎绘画《秋窗读易》

1645年,是王铎一生关键的转折口。

是年,清兵破了南京城,王铎在洪武门降了清,原明臣在一场雨中跪迎了侵略者。

默咽此等大辱,王铎接受了尊严扫地的现实。但这只是面上的辱,内心的悲更痛。在此之前,他的二个女儿、二个儿子、父母、妹妹、妻子相继离世,则是无人可抵挡的悲和无人可分解的忧。国破家亡,与王铎而言,是真真切切的现实人生,满腔爱恨,沧桑无言。

正因这次的倒戈,就算死去百年,王铎还是被乾隆扣上了“贰臣”的帽子,自此削了谥号,彻底身败名裂。约从那时起,“王铎”成为了一个无限悲情的名字。王铎自己,或许也觉得这一生很失败吧,否则也不会在死后立下遗嘱:用布素殓,垄上无得封树。

回溯降清后的第二年,某日,内心苦闷的王铎一口气草书了十首唐诗,长卷末端,他写下这样一段话:

丙戌三月十五日,戏书于北畿,为天政贤坦。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于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王铎五十五。

不服,不服!是说书,亦指命,但终为纸上牢骚,清风不识,甚为奈何。

读懂了王铎悲情的人生,才会明白王铎卓绝的书艺。

360se_picture.webp (10)

▲ 王铎的笔墨理想,全部蕴藏在这些牵丝映带里

清末书画大师吴昌硕极为推崇王铎,称其「有明书法推第一」。享有「当代草圣」之誉的林散之评价王铎是「自唐怀素后第一人,非思翁、枝山辈所能抗手」。1966年林散之借到一本日本珂罗版《王觉斯草书杜诗》,1972年归还时在其尾特书跋语:「朝夕观摩,不忍释手,‘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亦随身携带……佳书如好友,不忍难别,因题数语,以志留连之意云耳。」

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这样评价王铎:一生吃着二王帖,天分又高,功夫又深,结果居然能够得其正传,矫正赵孟、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了。」启功先生用七言绝句盛赞王铎:「破阵声威四海闻,敢移旧句策殊勋。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并在附注中写道:「……如论字字既有来历,而笔势极奔腾者,则应推王觉斯为巨擘。譬如大将用兵,虽临敌万人,而旌旗不紊。且楷书小字,可以细若蝇头,而行草巨幅,动辄寻丈,信可谓书才书学兼而有之,以阵喻笔,固一世之雄也。‘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倪云林题王黄鹤画之句,吾将移以赞之。」

360se_picture.webp (11)

▲ 王铎自作诗《吾洛与津为寇破》

20世纪40年代后期,日本出现了一个以宗法王铎等明末清初书风而得名「明清调」的书法流派,风行一时。「明清调」的核心是王铎。村上三岛因写王铎书风而出名,后来成为关西书坛的领袖人物。书风是与时代相应而生的。也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明末清初长条幅书风,与日本战后开放自由的气氛十分协调,所以,一种时代书风就自然形成了。日本人认为王铎书法虽然个性很强, 但他的用笔仍属于正统的二王系统。王铎用笔的魅力在于,学习到他的笔法,就无往不利,无论改写什么牌帖都可以适应,而不用再从头学起。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书法出现了王铎热,一直持续至今。这与日本当时形成王铎热的背景,有某些相似之处。

书法,其实是一个民族的乡愁,而书者往往积聚了太深的情绪与感怀。明清易鼎的特殊背景造就了王铎辉煌的书法世界,而那无处安放的焦灼笔触,或许正是他心底欲罢不能的一曲悲歌罢了。

——END——

 

360se_picture.webp沈曾植,浙江嘉兴人。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

1850年,生于北京。1873年,乡试中第二十二名。
1880年,殿试第三甲中第九十七名,赐同进士出身,识康有为、朱一新等学者。
1889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俄国股章京。
1901年,任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
1917年,溥仪复辟,授学部尚书。
1922年,逝于上海。
王国维称赞他的成就足可比肩顾炎武,是“学术所寄”、“邦家之光”;日本近代汉学开创者内藤湖南称他为“通达中国所有学问的有见识的伟大人物”;俄国哲学家卡伊萨林称他是“中国文化之典型”、“中国之完人”;清文人金蓉镜称其草书“三百年来第一人”;沙孟海赞其书法“游龙舞凤,奇趣横生”……
他就是沈曾植,集诗人、学者、官僚等种种复杂角色于一体。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沈曾植所追求的梦想早已烟消云散,难觅痕迹;但他毕生力行的儒家风范仍在影响着后来者,尤其是他晚年倡导的振兴亚洲儒学的口号,在经过半个多世纪之后,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响应并为世人所接受。

360se_picture.webp (1)

“三百年来第一人”
金蓉镜称他的书法为“三百年来第一人”,有人也许会因其是沈氏弟子而心有不服,而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把他列为“帖学”的殿军人物,认为他已经把“书学的奥秘豁然贯通”。
在书法评论家眼中,书学家的字求法,画家的字求趣,学者的字得书卷味,碑学书家有金石气,帖学书家有滋润丰膄肌理。但唯有沈曾植的字兼而有之,独擅其美。
沈曾植早年的作品受包世臣的影响,对唐代的张怀瓘《药石论》中的“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最为心仪。中年由帖入碑,喜欢张裕钊的书法。晚年则碑帖相融,讲究会通。
他书风的转变,与当时的大环境密不可分。嘉庆、道光以后,由于大量古碑版器物出土,兴起了金石学。与此相呼应的是书学界出现“北碑南帖说”,提倡学碑。风气使然,沈曾植也主攻北碑。他将金文、小篆、隶、章草、魏碑、楷书的笔意笔魂,相对自然地化入行草。采取萧笛一体的方式去结字造型,横吹为主,直吹为辅,波诡云谲,笔尖笔腹,偶现飞白,干而不枯,即古人所赞美“润含春雨,干裂秋风”。

360se_picture.webp (2)

沈曾植独特的书风,来自于包世臣所述方法,转指正锋是其特点和关键。转指一法,曾遭不少非议。有人觉得不停地转动毛笔,把笔毛绞成绳子一样,如何作书?沈曾植的转指法,弟子王蘧常曾在《忆沈寐叟师》一文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说明。那是在运笔过程中笔锋行将失去中正时所用的纠偏还正之法,并且是在运行过程中不停顿的情况下且运且转,不是为转而转。捻指转锋,为的还是求得中锋。

晚清整个社会都在求变求新以自强。沈曾植的书法以古为变,以古为新,新意十足。放眼历史,米芾、赵孟頫是以古为新的成功实践者。沈曾植之所以能独树一帜,除了上述种种鲜明的见解外,还有敢于勇猛精进的心境。他在书学上没有像包世臣那样钻牛角尖,他非常大胆地运用“抽锋”、“卧笔”之类的手段,如果用正统的眼光来看,觉得有些偏,如果用新理异态的效果来看,恰如其分。

清末“四公子”之一吴保初的墓志,章士钊原想请康有为书写,一贯自视甚高的康有为婉拒说:“寐叟健在,某岂敢为?”最后是康有为撰文,沈曾植书志,传为佳话。

沈曾植心目中非常向往魏晋冲夷淡泊的境界,毕生均未实现过。他投入书法的时间毕竟有些晚,更何况身处书道衰落的时代。但他依然影响了一大批20世纪前中期的书家,如于右任、马一浮、谢无量、吕风子、王秋湄、罗复堪、王蘧常等。他用实践昭告着南帖北碑其实诸水同源,终归于大海。

360se_picture.webp (3)

“道情拯溺平生意”

他的一生经历了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张勋复辟、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见证了晚清时期所有凄凉与萧杀。在思想史上,他居于“保守”,不过他并不是不谙世事。

戊戌变法失败后,有人对新政的后果忧心忡忡,而熟读律法的沈曾植在1901年写给张之洞的信中提的四条建议中仍有“奉行新政”;新思想与旧思想在当时争论激烈,他在1906年访日时,对伊藤博文的宪法理论表示理解,并称赞这是“冶新旧思想于一炉”。因此说他是一个抱残守缺的人似乎并不恰当,他在《海日楼诗集》中自喻:“道情拯溺平生意,岂问迂儒抱一经。”

在沈曾植的为官之路上,有几件事是值得一书的:1895年,与康有为、陈炽、王鹏运、袁世凯、徐世昌、杨锐及其弟沈曾桐等在北京开强学会,开风气之先;1900年,因义和团起义闹事,沈曾植与刘坤一、盛宣怀、张之洞、李鸿章等人密商保护长江之计;1901年,出任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监督,兴办教育,被奉为上海交大第五任校长;1906年,东渡日本考察学务及文物制度,接触了许多新思想;1907年,在安徽设存古学堂,借鉴外国大学高等教育制度,实行“有研究而无课本,有指授而无讲解”的教学方法。与杨仁山创佛学研究会,与欧阳渐创设支那内学院。

360se_picture.webp (4)

沈曾植还有个“李白草诏吓蛮”的故事。在他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时,俄罗斯使臣喀西尼将俄人拉特禄夫《蒙古图志》里所载的《唐阙特勤碑》、《突厥伽可汗碑》、《九姓回鹘受里登罗汩没密施合毗伽可汗圣文神武碑》送到总理衙门,这有些故意考校中国人学问的意思。沈曾植看后,写了三篇精彩的考证性跋语,使俄国人大为佩服。

沈曾植与康有为交往密切,曾为其发动公车上书出谋划策,但在行动、性格上两人又颇多不合。沈曾植在思想上比较务实,又兼有儒家学者的风范,主张循序渐进,反对狂飙式的社会变革。他曾劝翁同龢开学堂讲新学,主张开设银行,开矿挖煤,派遣留学生,办造枪炮厂等等,均是赞成新政。

事实上,在晚清接二连三的政治活动中,他喊不了多大的声响。当时的中国学术界留给沈曾植的空间也已经很狭窄了。

及至1917年,沈曾植参与张勋复辟事败,终日隐居于上海威海卫路二百十一号寓所“隐谷”, 以吟咏书画、校藏图书消遣度日。

王蘧常在《沈寐叟年谱》中称其晚年:“日惟万卷埋身,不逾户阈,及闻国事,又未尝不废书叹息,欹觑不能自己。”凄凉、无奈的晚景跃然纸上。

360se_picture.webp (5)

“世间原未有斯人”

1912年,俄国哲学家卡伊萨林经辜鸿铭介绍来见蛰居海日楼中读书的沈曾植,大为感叹,写下一篇《中国大儒沈子培》,称他是“中国文化之典型”、“中国之完人”。之后,除了王国维来请教音韵、伯希和来讨论契丹、蒙古、畏兀儿文和摩尼、婆罗门教源流,除了王国维、陈寅恪等有限几人时不时提起他外,他的经世之才、满腹经纶,却因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被学术史渐渐遗忘,这遗忘,或许是无意,或许是有意。

1918年,沈曾植写给自己的《自寿诗》中有这样一句:“蓦地黑风吹海去,世间原未有斯人。”没想到一语成谶,如今世人对这位“一代大儒”大多知之不多。

沈曾植祖籍嘉兴,世代为官,出生于北京。祖父沈维鐈,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左侍郎,是曾国藩的老师。可惜沈曾植八岁时,父亲逝世,家道衰落。沈曾植兄弟四人从小只有跟随母亲诵读唐诗,或在父亲生前好友家中跟读学习。最困难时,家中只有一件长衫,谁有事外出就由谁穿。

他23岁那一年,才在成都与父亲一位生前好友的女儿李逸静结为夫妻。这对患难夫妻举案齐眉,携手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不过这对伉俪夫妻终身没有生育,按照家族传统,四弟曾越的一个儿子沈慈护过继给沈曾植,并为他生下了两个孙子、一个孙女。

在隐居上海期间,每年清明节,沈曾植都会来到嘉兴姚家埭的老宅,并前往王店祖坟祭祖。

360se_picture.webp (6)

越到晚景,沈曾植心境越是明白,心情逐渐从激愤转为悲凉,从悲凉转为旷达,他在佛教思想中已经找到了自我平衡的心理方式,“世界是空还是色,先生非有且非无”。1921年,生活已经无以为继的他,开始卖字为生,这一时间,也是他书法的高产期。

不过沈曾植的书法高峰并没有持续多久。1922年,73岁的老人病情开始反复。当年六月十一,是他与夫人结婚5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按照老家风俗,两人重偕花烛。此后沈曾植又开始生病,并且“每日至戌、亥、子时,神情特定”,每到晚间,反而清醒起来,作为一个老人,似乎有些反常。医生说他,“心血太少,脑血太多,心房之力太弱,神经之用太强”。而他自己也明白大限将至,在五年前写给康有为的一首诗后写下了一段跋语:“余病益甚,岁不吾与矣。”

十月初二这天,他起得很早,向人说起昨夜“梦境极佳”,并写下了两副对联。甲联写在五尺白冷金笺上:“石室竹卷长三尺,山阴草迹编千文。”乙联书于五尺宣纸上:“岑碣熊铭入甄选,金沙绣断肋薪纰。”

几小时后,一代硕儒带着所有的赞扬与非议与世长辞。

虽然沈曾植生前曾在学术界博得了盛名,可后来随着他众多手稿的散失,和他在思想史上的位置,记得起他的人并不多。只是王国维、陈寅恪等人提到他时会流露出对长辈的尊崇,内藤湖南、伯希和等外国人提起他来会表现出对中国学术的一份敬意。最终,是一个俄国人卡伊萨林、一个日本人西本白川和一个中国人王蘧常给他写了介绍、传记和年谱。

——END——

书法就是写字,但不仅仅是写字。书法之所以为法,总是有一些基本特点和规律的。

书法的色彩简之又简,以黑白为主,再加上一点红。黑是墨色,白是宣纸的底色,那少许的红,则是充满着意味的那一方小小印章。恰是这极简单的色彩组合,造就了书法的独特之美。这种美,美在简约,美在布局。白的纸、黑的字、红的印,如何摆布,怎样组合,是书法对美的追求。色彩和布局之外,书法更注重的是笔墨,笔的抑扬顿挫,墨的浓淡干湿,落在纸上,每一笔都有不一样的韵味。

360se_picture.webp

气质原本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也指风度、模样。借用到书法上来,讲的也是其稳定的个性特点。书法的气质,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灵累积。这种累积,不仅是总和,更多的是特质。文人,是笔墨里生出来的魂灵,这样的魂灵,源于笔墨,而又付于笔墨。

书法是他们的心迹,如果说“迹”是书写,由心而生的迹则是书法。书法最讲心迹。“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讲的便是这个道理。中国文人的气质成就了书法的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的气质便代表了中国文人的气质,更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讲书法,最具特点的两句话是:结构严谨,法度庄严。两个“严”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和书法的高度自律精神。

360se_picture.webp (1)

法籍华人哲学家熊秉明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书法的地位和意义。书法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汉字最初多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书写要求更加简便、快捷,汉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符号化。而书法把这种生活的具体和符号的抽象统一起来,用真、草、隶、篆各种书体,各种书写风格,把这种黑白、动静、虚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体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而且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髓: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思维、情感与生活的统一。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学书法,不仅是学写字,更是学文化。书法教育不单单是书写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END——

都说画画是寂寞之道,到底有多寂寞?大师黄宾虹捐画,人家硬不要!硬捐了,30年后包裹才打开!看来画画这行不仅是寂寞,还有很多无奈!大师们的大红大紫、风光无限人人都能看到,可大师们的寂寞和无奈又有几人知?

4a9c142agx6D5a3D3HQ22&690

黄宾虹的一生著述颇丰,上海出版社曾经出版了6本黄宾虹文集,都是他对中国艺术,主要是书法、绘画、篆刻、金石文字、书论、画论、画史的研究。在20世纪,像黄宾虹这样有如此广泛学养的艺术家不多,而且除这些,他还精通烹调、太极拳、围棋、中医,堪称绘画界里的国学大家。

黄宾虹早年一度是一个革命者,崇拜谭嗣同这样激进的革命派,曾经加入过南社、黄社这样的同情革命、主张进步的进步团体,所以黄宾虹的一生是从一个革命者变化成为一个文化人。他在上海做过许多事情,组织出版编辑国学、美术类的丛书,同时在艺术学院教学。

在中壮年时期,黄宾虹是作为一位综合的活动家、出版家、教育家、学者的身份出现的。但到了北平之后,作为老辈的艺术家,他没有齐白石当时那样红火的生命,也没有像徐悲鸿那样奔走于社会事件当中,这个时候又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学人,一个艺术家。

144424281

在给自己学生的信中,他曾说,他是十年在京城蜗居。可见,虽然黄宾虹跟齐白石一样,都说过绘画是寂寞之道,但是黄宾虹的寂寞在他的生前,而且不是一般的寂寞。我的老师亲眼见到他把自己的画拿出来送给来访的人,却被来访的人拒绝了,说你的画黑乎乎的,我看不懂,黄宾虹很尴尬,只好将画又收回来。在当时黄宾虹的艺术不被时尚所看好,但是黄宾虹对自己的学生说,五十年以后你把我的画拿出来裱一下,那个时候人们有可能看得懂我的画。可见,黄宾虹生前的寂寞是和他对自己将留名后世的自信结合在一起的。

黄宾虹一生大体是上述经历,他从来没有登高一呼过,像徐悲鸿那样,他从来也没有红得发紫,像齐白石那样。他把自己所有财富都用于收藏古器物、古玺印、古字画,在日常生活中却经常捉襟见肘,不是一个特别富有的人,他更不是善于经营和炒作的人,在赢得社会声誉方面,他不能跟张大千相比,尽管他们两个人都叫“大千”,当年黄宾虹也曾号“大千”。

黄宾虹的画为什么难以被人认同?因为他的绘画里文化含量太重,他的绘画里审美历史感太苍凉,他的绘画不像当下满街走的靓女那样打扮入时,也不像张大千和吴湖帆的绘画那样靚丽,所以欣赏他的画需要人生阅历,需要文化积淀,需要美学修养。这三方面缺一个,我以为都不可能真正地欣赏他。或者你会怀着对他绘画的神秘感,但很难进入他的世界。

20171201101241818

我认为,人类的艺术一个是生命的阅历,一个是文化的积累。如果没有这两者,就不会有伟大和深沉的艺术。黄宾虹是一个怀抱家国情怀的人,他的父亲是一个商人,指望他经商,但是黄宾虹走上了一条文化道路。他在上海提出艺术救国,甚至提出了一句叫“艺术是特健药”,认为艺术有益人生,是最好的营养品,可是这样的话几十年过去了,依旧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他不是登高一呼的人。但是今天中国经济富强了,黄宾虹的这句话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我看来,黄宾虹的一生虽然以儒学入道,但是他对道家的追求成就了他的艺术境界。

一位艺术家的灵魂在于文史哲的思想,黄宾虹的艺术审美思想落点落在道家,看他的画论和著述经常提到庄子,这透露出他对道家特别是庄子思想的钦佩与向往,这些都与他绘画的精神有关系。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绘画,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了解他的生平和生活态度,了解他的艺术足迹,这样才能在欣赏,或者鉴定他的画作时减少误读。

下面说一下黄宾虹艺术的分期。目前我们所见到黄宾虹的绘画中,1907年到上海之前的作品极少,但肯定有留存。目前出版的黄宾虹画册里有一些早期的作品,但是没有年款。黄宾虹这个人挺有意思,他的绘画里有相当一批作品是没有年款的。他最后捐给浙江博物馆的作品好多都没有款,甚至没有题字,上面只盖了一方浙江博物馆的收藏印。假如那上面有一方黄宾虹的章,那一定是他的夫人在捐赠的时候盖的,不是他自己盖的,可见他活着的时候对艺术的求索是没有终结的。作为一个探索性、实验性的画家,黄宾虹的每张作品,或者每一个时期都处在探索和实践的状态中。

201505310047573605270978

黄宾虹到40岁时作品还不算成熟,这一阶段他处在酝酿的时期,花费很多的时间学习古人揣摩传统。但是他自己早期的风貌里,已经透露出后来成熟时期的端,这个端倪就是六个字:“实处易,虚处难”,这是他早年求学时,启蒙老师指点他的话,即画有形象的地方容易,画没有笔墨没有形象、留白布虚的时候难。在这个时期的画作中可见,他已经显示出这方面的能力了,山梁留白的地方已经很好看了。

清朝的画论家笪重光说“妙在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景”。虚与实相生,就像中国人的太极思想,阴阳并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生互动。黄宾虹的绘画是表达中国古代易经思想、道学理念最成功、最集中、最典型的画作。

黄宾虹晚年会凭着印象,拿20年前,或者30年前的作品再题,80岁的时候可能把50岁的作品题一下,90岁的时候把60岁的作品再题一下。他这个人不太在意作品本身是不是很完美,他心里想的是这个阶段要解决艺术上的什么问题。

我的老师李可染是黄宾虹的弟子,李可染后来治学也是这个办法。有一次他亲自跟我讲,自己一度画不好山水中的点景人物,虽然自己很早就会画人物,但是把人物放在山水里总是画不好,便用了两年的时间专攻点景人物。这是李可染先生的原话。我想这是潜移默化受到黄宾虹先生影响的结果。

u=1643068166,1500819232&fm=214&gp=0

有些黄宾虹在体会学习宋、明画作时绘制的作品,应当是他在50岁上下创作的,有很明显北宗山水的风格。南北宗论断的提出者是明代的董其昌,有人批评董其昌的分类不严谨,确实他的分类很简单,即北宗的山水是职业画家画的,南宗的山水是文人画家画的。北宗的山水设色讲求形式,比较注重再现;南宗的山水是水墨写意,注重表现。

黄宾虹在50岁左右还在南北二宗之间游艺,并且着重学习北宗的绘画,用笔规矩,山的皴法明显,不像后来画得那么自然、率真、空灵。他这个时候多用小的狼毫笔,要知道黄宾虹一辈子是用小笔画大画,他们这种传统型的画家不会画很大尺幅的作品,所以黄宾虹特别大尺幅的作品凤毛麟角,扇面、册页是比较拿手的。

在黄宾虹早期细腻的作品中,笔法很多,点线很多。这个时候他的虚实感已经越来越强,有时会用很明显的南宗画法,南宗的画法是以书法入画,笔法上比较柔韧,墨法比较滋润。在早期的作品中,山头上的草木用长短披麻皴画出,叫矾头山,五代的董源乃至北宋的范宽都是这样的风格。此时,在构图上他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图式风格,就是太极阴阳的意味还不明显。

u=2304460897,3842190522&fm=27&gp=0

我们看黄宾虹的画,除了以水墨的面貌为主,再就是浅绛,浅绛就是淡设色,主要用两个颜色,一个是赭石色,一个是花青色,一般不超过三个。我们中国人的设色不同于西方色彩学说的色彩,我们是五行阴阳系统的哲学色彩。用赭石代表大地,用花青色象征天,合起来就是天地。中国古代认为最大的阴阳就是天地,在地面最大的阴阳是山和水,山是阳,水是阴。黄宾虹画浅绛山水,在早期很少用大青绿的画法,偶尔画过一点小青绿,所谓青绿就是用水墨勾勒轮廓在里面填色,而且以青色和绿色为主。

艺术是由可见世界和不可见世界组成的,黄宾虹的可见世界刚才我们讲了,外表不漂亮,画得不工致,不优雅,容易令观者有隔阂。而当我们穿过这道隔阂,会发现黄宾虹想要传达的东西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气质,这种气质他自己概括为四个字:“浑厚华滋”。他有诗句“浑厚华滋我民族”。他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古老而智慧的民族,这是他的理念。他说中华大地无山不秀,无水不美,他热爱这方土地,更热爱这个土地上诞生的文化。

黄宾虹这一生到底画了多少张画?实际上我们现在只能粗略估计。据我所知,他去世以后,他的夫人宋若婴捐给浙江博物馆的作品,如果无论尺幅大小,无论创作还是写生,共有5000张左右,还有一些别的文物,加在一起有1万多件。我估计他作品的总数不会超过1万件,这只是大概的估计。

u=2829927108,3875533699&fm=214&gp=0

保存在浙江博物馆的作品很有故事,当时按他的遗嘱,这些画作是要捐给国家的,可是当时浙江没有人要,他的夫人很着急,说这些东西在我手上,万一坏了或丢了怎么办?便不断地去联系接收单位。浙江博物馆据说对接受这些东西并不积极,后来在一个爱好艺术的领导人直接过问之后,才勉强答应了。悲哀的是接收之后,浙江博物馆的人连包裹都没有打开,就搁置到一边去了,直到黄宾虹去世后三十年包裹才被打开,这就是黄宾虹的遭遇。

黄宾虹懂易经,他好像真的对命运有所卜算,在世时曾说,50年以后人们会看好我的画。结果他1955年去世,恰好在50年后的2005年,浙江博物馆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大型展览和系列活动,纪念黄宾虹,由此确立了黄宾虹绘画的学术地位和市场价值。

原题《绘画美术是人生必修课》文:丰子恺

从前英国的大诗人拜伦(Byron)的葬仪在伦敦举行的时候,伦敦街上的商人们望见了这大出丧的威仪,惊叹之余,私下相问:“诗人到底是做什么生意的人?”从前日本有一个名画家,画一幅立轴,定价洋六十元,画中只是疏朗朗地描三粒豆。有一个商人看见了,惊叹道:“一粒豆值洋二十元!?”zc-9283-1801

这种大概是形容过分的笑话吧。诗人不是做生意的人,画中的豆与粮食店内的豆不同,这是谁也不会弄错的,不致发那种愚问吧。不过,“诗到底有什么用?”“画到底有什么用?”也许是一般人心中常有的疑问。

在展览会中,如果有人问我:“绘画到底有什么用?”我准拟答复他说:“绘画是无用的。”“无用的东西!画家何苦画?展览会何苦开?”“纯正的绘画一定是无用的,有用的不是纯正的绘画。无用便是大用。容我告诉你这个道理。”

IZ_20071210163336_0022

普通所见的画,种类甚多:纪念厅里的总理遗像也是画,教室里的博物挂图也是画,地理教科书中的名胜图也是画,马路里墙壁上的广告图也是画,然而这种都不是纯正的绘画。展览会里的才是纯正的美术的绘画。为什么道理呢?就为了前者是“有用”的,后者是“无用”的。
IZ_20071210163336_0002

纪念厅里总理的遗像,展览会里也有人物画。但前者是保留孙中山先生的遗容,以供后人的瞻仰的,后者并无这种目的,且不必标叫是何人。博物挂图中有梅花图,吴昌硕的立幅中也有梅花图。然前者是对学生说明梅花有几个瓣,几个雄蕊与雌蕊的;吴昌硕并不是博物教师。

地理教科书中有西湖的风景图,油画中也有西湖的风景图。但前者是表明西湖的实景,使没有到过杭州的人可以窥见西湖风景的一斑的;后者并不是冒充西湖的照相。马路里墙上的广告画中有香烟罐,啤酒瓶,展览会里的静物画中也有香烟罐,啤酒瓶;但前者的目的是要诱人去买,后者并不想为香烟公司及酿造厂推广销路。大厦堂前的立幅,试问有什么实用?诸君手中的扇子上画了花,难道会多一点凉风?展览会里的作品,都是这类的无目的的、无用的绘画。——无用的绘画,才是真正的美术的绘画。

a11bacabhd6a17312655f&690

何以言之?因为真的美术的绘画,其本质是“美”的。美是感情的,不是知识的,是欣赏的,不是实用的。所以画家但求表现其在人生自然中所发见的美,不是教人一种知识;看画的人,也只要用感情去欣赏其美,不可用知识去探究其实用。真的绘画,除了表现与欣赏之外,没有别的实际的目的。前述四种实例,遗像、博物图、名胜图、广告画,都是实用的,或说明的。
换言之,都是为了一种实际的目的而画的。所以这种都是实用图,都不是美术的绘画。但我的意思,并非说实用图都没有价值。我只是说,实用图与美术的绘画性质完全不同。看惯实用图的人,一旦走进展览会里,慎勿仍用知识探究的态度去看美的绘画。不然,就不免做出“一粒豆值洋二十元”的笑柄来。美术的绘画虽然无用 (详之,非实用,或无直接的用处),但其在人生的效果,比较起有用的(详言之,实用的,或直接有用的)图画来,伟大得多。

20160619231145_JUSPv

人类倘然没有了感情,世界将变成何等机械、冷酷而荒凉的生存竞争的战场!

世界倘没有了美术,人生将何等寂寥而枯燥!

美术是感情的产物,是人生的慰安。它能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

所以说“真的绘画是无用的,有用的不是真的绘画。无用便是大用。”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便是绘画的大用。

选自:《无用之美》丰子恺聊绘画

60232867_2

康里巎巎《草书张旭笔法卷》

在赵孟頫书法风行的时代

此淡墨书迹尤为难得

细心读他的字,感受他的用笔

高出鲜于枢是肯定的

60232867_3 60232867_4 60232867_5 60232867_6 60232867_7

康里巎巎的书学师承,《书史会要》认为“正书师虞永兴,行草师钟太傅、王右军。笔画遒媚,转析圆劲”。以墨迹看,他的师承不仅仅是这几家,广泛吸收了晋唐名家及本朝赵孟頫之长,最后形成个人风格。他的书法对元末明初的书坛,产生过很大影响。宋濂、宋克、解缙以及后来的文征明,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他书法的长处。

一、中国画表现岂能缺失笔法

  写意笔法的缺失导致当下写意画的表现逐渐走向淡化。何谓“写意”?是用不求工细的用笔,表现出物象的神态、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抒发出作者的情 感。当下不少写意画笔法与立意缺失,导致作品格调、品位、意境表现等非常庸俗。而中国画独特表现方式中“以书入画”“书画同源”“书法通画法”的要求,决 定了写意画的表现方式是用“骨法用笔”“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之笔法,把深邃的意境呈现出来。谢赫在《古画品录》的“六法”中列出“骨法用笔”,且 在其他相关论说中指出“用笔骨梗”等具体体现。后人认为其论说只是针对当时的人物画的,这恐怕存在理解上的偏颇。事实证明,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绎,这一理 论仍不过时。五代荆浩《笔法记》所讲“六要”中的“五曰笔”也阐述了用笔的问题。他还讲道:“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意思是: 用笔虽然有法则,但要变通,笔法熟练至挥写自如,如飞如动;用笔既不能专顾物象实质,又不要刻意于物象外形,笔法精熟后方能自由变通,这时笔法生动活泼而 不生硬刻板。

  今天的写意画应在与时俱进的大发展中,很好地消化、吸收适合表现当下写意画的笔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与创新。那么,笔法应该从哪些方面 去认识、理解?吾之薄见以为,首先应从书法之法认识写意画之笔法。书家在创作书法作品时,毛笔行走于纸面,凝结成具有提按、顿挫、藏露、波折、粗细、疏密 等变化的线条,使书法有了变化多端的艺术效果,抒发出书家丰富的情感、思想与人生理想。如王羲之《兰亭序》之书写,线条舒畅潇洒,刚柔相济,一气呵成。书 家怀着畅叙幽情的真实情感和对人生俯仰之间的感叹,在惠风和畅的大自然中尽情展露灵动飘逸的笔法,真可谓快哉!王氏在《兰亭序》中所写出的每一个字如富有 鲜活生命一般,字与字、行列与行列之间具有主次、朝揖、向背、借让、穿插变化的生动,最终造就了王氏书法之典范。王氏制胜的法宝是书法之笔法也。我以为, 中国画中写意之表现亦如此。而这不仅是用笔、用墨要有变化,也不仅仅是章法、构图要有变化。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主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这句话说明了善画者多 善书的道理,具体而言就是善画者都善于用笔。而元代赵孟頫用“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来阐释书法笔法与绘画笔 法的关系。这样的理解与认识,使写意画特别强调的笔法变化有了依据。写意画的用笔如果不讲究笔法,就像一具有肉无骨之躯体。创作写意画应做到用笔大小结 合、行笔快慢适当,提按停顿,疾徐转换,轻入轻出,聚散兼备,逆流而上,顺流而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齐不齐。用笔不能太圆滑,而要方中求圆。笔与笔 之间要有衔接,墨、色的面积大小不能平均处理,应避免雷同。

  梳理当代中国画家用笔、用墨的表现,便可知笔法之重要性。已故画家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潘天寿、傅抱石、陆俨少、钱松喦、李苦禅、 程十发、高冠华等没有一个是不讲中国画笔法的,也没有一个不是通过书法笔法探究,在中国画上取得突出成就的。明白此理,方知绘画之大道。

  二、中国画表现岂能缺失文化内涵

  中国画表现除了需重视用笔之道,更应该重视文化内涵表现。当下写意画,不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文化内涵的缺失导致意境平庸、流俗泛 滥。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给人民生活带来富足的同时,也把一些富有才华的画家推向了制造中国写意画“快餐作品”的境地,大量平庸之作泛滥成灾,并流向市场。 在强大利益驱动下的“著名画家们”被市场诱惑得已失去过去做学问的严谨与文化人应有的平和心态,精品意识荡然无存,学术思想麻木……回眸大家齐白石艺术创 作的时代,全国人口仅有现今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多。那时,只要稍微懂些收藏知识,得到的作品十有八九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珍品。那个时代的画家,谁像今天的 画家一样疯狂地炒作和追逐名利与市场呢?而当下中国画坛,制作成风、写意笔法淡化、文化内涵缺失已成通病。殊不知,那些已成大家者,谁不曾是文化修养的集 大成者?时至今日,有人提出,当下中国画坛为什么看不到大师的影子?大师还能出现吗?审视和思考当下看似一片繁荣的中国写意画,我们会发现,它存在两方面 的问题:一是在技法上,有墨无笔者多,无笔无墨者更多,见笔见墨者寡;二是写意画具有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者少之又少。

  我们回望宋代苏轼“能文而不求举,善 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的文化修为,其用枯木怪石题材传达出画贵有“意气”(文化气息和文化内涵)的艺术追求值得我们深深思考。而苏轼 坚持的画家只有在学问、品德、修养的基础上才能“独得于象外”的思想主张,成为此后文人画家从理论到实践的文化精髓。这也正是当下中国画坛画家们应该自觉 追求的高尚圣洁的文化品质。但这里所讲的中国画境界与文化内涵表现,是要求画家的文化修养、精神境界、价值观念与观照自然的思想与理念必须要上升到中国传 统文化层面上;否则,所创作的中国画作品缺少的不仅仅是笔墨语言、构图章法、表现形式上的变化,而且更多的是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的缺乏,甚至最终导致艺术 思想的缺失,这对一个从事中国画艺术的人而言是很可怕的。

  三、中国画表现岂能缺失“格调”

  绘画艺术要讲“格调”。什么是“格调”?它是指艺术作品的综合表现以及人的风格或品格。要使作品有格调,作者的思想、品质、境界、修养、追求、 德行、审美、认识等等就要达到较高的层面。观赏作品、欣赏艺术,首先扑面而来的一股气息就是画家人格气质与品质的彰显。一幅好的作品,可以让欣赏者为之愉 悦、为之赞叹、为之动情、为之倾倒,大概就是因为画家表现出了物象之气象、气势、气魄、气韵,且具备了高雅的、正直的、向上的、积极的、昂扬的、大美的精 神境界。具备了这一系列文化品质、精神境界、高尚情操,方能显出国画作品的“格调”。

  “画如其人”的道理就在于此。所以,历代格调高雅的作品正是画家自身 具备了一流品格与高尚情操的体现。而今天的很多作品“格调”为什么不高,甚至没有“格调”?这正如前人所讲的“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宋郭若 虚)。做人有高下之别,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人的修养与综合素质,从而决定着一个人做事、做人的方 向。追求真、善、美,赞美仁、义、信,颂扬忠、孝、礼,崇尚法、道、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与高尚境界的体现。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品格与境界,画者才可以 悟得画之“格调”。再者,不论画花鸟、人物还是山水,为什么有的画家出笔落墨清新雅致、卓尔不群,意韵四溢,情趣盎然;有的画家一笔下去却俗不可耐,数笔 下去,笔笔流俗,终而满眼浮气躁动、墨色污浊,平庸不堪?其原因就在于文化修养、思想品格的不同。做一个一般的画家容易,做一个不一般的画家就难,做一个 有文化修养、思想境界、高尚品格的画家更难。人品,是画家艺术格调的基石。

  四、中国画家应懂得何为“大象无形”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讲到“道”的最高境界时说:“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象无形”之“象”是高于 具体物体形象之上的“象”,是抽象化了的“象”,这就是中国画中写意画所表达的“传神”的含义。画家画出的物象传神与否,瞒不过三岁小孩儿。我有一次在江 西画画,一位收藏家朋友带着他四五岁的孩子来看我。我正画鸭子,一时心血来潮,指着寥寥数笔画出的鸭子问小孩子:“伯伯画的是不是鹅?”小孩稍微看了一会 儿后,肯定地说:“伯伯画的是鸭子!”我想,这就是中国画——它用“不似之似”的笔法,把物象的形、神都表现出来。其实小孩子并不知道鸭子的头、嘴、翅 膀、爪的具体造型是什么样的,他们对形象的认识是对一种整体印象的认识,或者是对某种神态的记忆。这正是中国画中所谓的“传神”表现,也说明“似”与“不 似”关键在对物象“神态”的表现上。“大象”看似“无形”,实则呈现出泱泱气象。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中,“大象无形”所体现的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内涵与精 神象征。因此,国画艺术也应该秉承这种精神,使中华文化不断走向辉煌。

  老子曰:“执大象,天下往。”(《道德经》)每一个绘画者,在寻求艺术创新切入点的同时,还要成为“执大象”的画者。大象无形,“有意”可化为 “无意”,“有象”可化为“无象”,所以你不要刻意怎样,而要胸襟自由、容纳万有,无固定形态、无条条框框才能容纳一切,才能得绘画之大气势、大气象、大 境界。

  五、中国画家应该懂得“养画”的道理

  为什么有的画家画了几十年,自己的绘画作品既没有新内容,又没有别具特色的风格面貌,反而与其他画家的极为相似,毫无生动感?画家要明白“养 画”的道理,因为画好画儿不是光靠练笔墨、练造型就能达到的,而是要用丰厚的文化修养、高深的思想境界、高贵的人格品质涵养自己的绘画艺术,最终形成自己 有特色的绘画风格。画家首先要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然后才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但如果不深入研究传统绘画和传统文化,最终会导致作品既没有思想,也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不用谈高深的艺术境界了。画 家思想境界的形成来自于画家的人生境遇、阅历,甚至更多地来自于一种逆境、困境。一个人若经历了苦难、磨炼,还能毅然决然地坚持理想、坚强地生活,他就具 备了坚韧不拔的性格、坚毅顽强的意志、正直不阿的人格品质,思想自然已经达到一个崇高的境界。中国历代绘画大家恰恰是由于具备了这种人生境界,才能在笔底 流露出一股清气、一股雅气和一股正气。

  此外,人的文化涵养是积年累月慢慢培养而来的。不管是作家、书法家还是画家,读书可以使之明理,读好书可以使其思想更加智慧敏锐、修养更加深 厚、德行更加端庄大方、气质更加儒雅超脱、境界更加朴素高尚、心胸更加自信旷达……当这种修为转化为艺术创作行动,不论是文章诗词还是绘画艺术,流露在笔 墨间的会是一派文雅的气息、文明的气象、文人的气节。反之,如果在艺术创作上缺失文化修养,观念庸俗,思想肤浅,心胸狭隘,所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品位与气质 必会相应低下。对于艺术家来说,天下之大事,莫过于艺术创作。好的艺术作品既可以悦己,又可以悦人,终而传世。既然选择了绘画艺术,以自己的文化涵养和人 生阅历为作品增色、为生活添彩,为他人的精神生活注入活力,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