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se_picture.webp

《建党伟业》辜鸿铭剧照

辜鸿铭,名汤生,以字行。生年至今是谜,有1854年、1856年、1857年三种说法(具体出生日期争议更多)。

辜鸿铭的书法,看似略显生疏,从风格结构上也无流派渊源,但线条苍茫而凝练,章法行气间,有一种烂漫天真的韵致。

在老北大的那批名家大师中,真正不擅书法的很少,这其中出名的该数刘师培和辜鸿铭了。前者曾被周作人调侃成北大文科教员中“恶札”第一名;而后者辜鸿铭,因为从小喝着洋墨水长大,不要说毛笔字没怎么写,就是传统中国文化,也是回国后“恶补”而成。

360se_picture.webp (1)

辜鸿铭被称作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奇人,他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英国人开的橡胶园里,自小聪慧,被苏格兰传教士布郎赏识并收为义子,后被带至欧洲接受西洋教育,先后就读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而后又去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游学,在总共长达14年的欧洲生活中,他不仅精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和马来亚等9种语言,更使他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成了深谙欧美文化精髓的通才。30岁回国后,他先于张之洞幕府做了17年的洋文案,后又曾官至外务部的左丞等。由于他曾娶日籍姑娘吉田贞子为妾,所以,他幽默地称自己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360se_picture.webp (2)

张之洞的幕僚中多翰林,辜鸿铭欲拜诸师,皆不可致。曾有故事说,当时同在张之洞幕中的沈曾植,就很小视辜,辜欲与沈交流,以求治学门径,不料沈曾植竟辱之曰:“尔所言吾尽知,然尔欲知吾所言,非二十年不可致也。”鸿铭闻之大羞,乃沉酣寝馈,以《康熙字典》为入,六经子史为出。他说“道固在是,无待旁求”,凭着天资聪颖,越十年而终获大成。有一次辜鸿铭特意拜谒曾植:“敢问可有先生通而吾不通者耶?”这回,我估计要轮到寐叟先生羞愧了。

360se_picture.webp (3)

自沉潜精研了中国经典文化后,辜鸿铭终于成了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学者。他的一些笔墨功夫,想必在浸淫国学十多年时也一并涉猎。不过从他现存的一些墨迹来看,他在书法上似乎没有下临池摹帖的苦功,但出于实用功能的考虑,其常规的训练以及对碑帖的浏览阅读,还是必不可少的。

360se_picture.webp (4)

有意思的是,英国小说家毛姆当年游历中国,拜访他时,还专门向他求一幅墨宝,辜鸿铭当即挥毫。看来,辜氏留下的墨迹虽不多,但偶尔还会有书作赠人。

而关于辜鸿铭的为人,有人说他“腐儒”,有人说他“醇儒”。有人说他大情大性、放浪形骸;有人说他太过刻意、偏颇做作。其实无论怎样的评价,都没什么意义,因为被评者根本不在意。

他标新立异,却能自圆其说;他品头论足,却一针见血;他言语犀利,却师出有名。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才情配得上心气,能力撑得起脾气。北大教授温源宁先生的评价十分公允:

“生前,他已是传奇;死后,可能成为神话。其实,他那个人,跟目前你每天遇见的那许多人并非大不相同,他只是一个天生的叛逆人物罢了。”

——END——

360se_picture.webp (5)

春光明盛世,玉犬贺新年

360se_picture.webp (6)

犬献梅花赋,鸡留竹叶图

360se_picture.webp (7)

春眠强国梦,犬护富民家

360se_picture.webp (8)

白梅凌雪尽,黄耳报春来

360se_picture.webp (9)

春晓金鸡唱,岁宁黄耳勤

360se_picture.webp (10)

红梅扬正气,黄耳报佳音

360se_picture.webp (11)

鸡舞三多日,犬迎五福春

360se_picture.webp (12)

户展新春景,家传义犬图

360se_picture.webp (13)

鸡携竹叶去,犬踏梅香来

360se_picture.webp (14)

鸡鸣知日上,犬吠报春来

360se_picture.webp (15)

金鸡报捷去,锦犬送春来

360se_picture.webp (16)

金鸡歌国泰,义犬报民安

360se_picture.webp (17)

金鸡操胜券,玉犬报佳音

360se_picture.webp (18)

金鸡争报晓,玉犬喜迎春

360se_picture.webp (19)

金鸡辞禹甸,玉犬乐尭天

360se_picture.webp (20)

犬护祥和宅,人过幸福年

360se_picture.webp (21)

犬守良宵夜,莺歌娱乐春

360se_picture.webp (22)

犬守太平世,梅开如意春

360se_picture.webp (23)

犬守平安夜,雀鸣幸福年

360se_picture.webp (24)

燕剪千丛锦,犬迎万户春

360se_picture.webp (25)

月异日新鸡报晓,年祥岁吉犬开门

360se_picture.webp (26)

辞旧灵鸡歌日丽,迎新瑞犬报年丰

360se_picture.webp (27)

春风六九观狮舞,气象万千乐狗年

360se_picture.webp (28)

鸡年利事家家乐,犬岁发财户户欢

360se_picture.webp (29)

国富民强缘改革,鸡鸣犬吠报升平

360se_picture.webp (30)

鸡去瑶池传喜讯,犬来大地报春意

360se_picture.webp (31)

鸡声笛韵祥云灿,犬迹梅花瑞雪飞

360se_picture.webp (32)

鸡为岁归留竹叶,犬因春到献梅花

360se_picture.webp (33)

金鸡报捷梅花俏,义犬迎春柳色新

360se_picture.webp (34)

犬卧阶前知地暖,雀登梅上唱春明

360se_picture.webp (35)

日新月异雄鸡去,国泰民安玉犬来

360se_picture.webp (36)

犬效丰年家家富,鸡鸣盛世处处春

360se_picture.webp (37)

天狗下凡春及第,财神驻足喜盈门

360se_picture.webp (38)

神犬仰天迎旭日,雄鸡昂首唱丰年

360se_picture.webp (39)

新年伊始山川秀,玉犬初临日月长

360se_picture.webp (40)

迎新春事事如意,接鸿福步步高升

360se_picture.webp (41)

戌岁祝福万事顺,狗年兆丰五谷香

——END——

360se_picture.webp程十发 少女与鹿

我能够用线条来传播我思想感情的时候,我是十分骄傲的,我十分珍惜这一份艺术遗产。
——程十发

360se_picture.webp (1)程十发 拈花双娇

画中国画、形成独特的画法,风格很重要,要画得与别人不一样。法国哲学家罗素讲,我并不比人家高明,但就是和人家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因为爱好、性情、脾气、经历每人都不一样。艺术创作主要是真情实感,自然形成一种风格。

——程十发

360se_picture.webp (2)程十发 重阳采菊

为讨好什么人而画,还是照自己的意愿去画,这是关键。

——程十发

360se_picture.webp (3)

程十发 梦中的线条

要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先要形成个人的艺术性格。我的风格是因为通过学习求得与前人不一样而形成的。总之,每个作者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扬长抑短,自然会有自己的面貌。

——程十发

360se_picture.webp (4)

程十发 婚礼

我的绘画风格并不同别人两样,我也是“抄袭”,但不抄袭人家已经抄过的东西,只是我抄的人家不易发觉。我有时从古人中比较冷门的,或是在古代曾经热门过而又冷下来的东西中吸取。

——程十发

360se_picture.webp (5)

程十发 藏女牦牛

我的画的风格如同山里一棵特殊的树,它既不能避开政治气候的各种要求,又要符合自己的艺术追求;既要避开左的侵扰,又要避开右的干扰。风格的形成是不能脱离社会的影响的。

——程十发

360se_picture.webp (6)

程十发 江南雨中

画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意境,具有比现实更高和更有想象力的东西,而不是画具体的场面和建筑物绘。

——程十发

360se_picture.webp (7)

程十发 牧羊图

360se_picture.webp (8)

程十发 少女双鹤

360se_picture.webp (9)

程十发 倚梅图

360se_picture.webp (10)

程十发 牧羊图

360se_picture.webp (11)

程十发 孺子牛图

360se_picture.webp (12)

程十发 饲鹿图

360se_picture.webp (13)

程十发 读书图

360se_picture.webp (14)

程十发 少女饲牛图

360se_picture.webp (15)

程十发 牧羊女

360se_picture.webp (16)

程十发 远方传来葫芦

360se_picture.webp (17)

程十发 少女与鹿

360se_picture.webp (18)

程十发 牧羊姑娘

360se_picture.webp (19)

程十发 早春

360se_picture.webp (20)

程十发 飞天女图

360se_picture.webp (21)

程十发 1977年作 小梅姑娘

360se_picture.webp (22)

程十发 1981年作 归牧图

360se_picture.webp (23)

程十发 2002年作 快乐图

360se_picture.webp (24)

程十发 版纳人物

360se_picture.webp (25)

程十发 癸亥(1983)年作 长乐

——END——

360se_picture.webp360se_picture.webp (1)

清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局部

乾隆一直觉得,使用皇帝的权力让大臣和子民对他毕恭毕敬没意思,所以每次和大臣讨论学术问题的时候,大多情况以一个学者身份自居,不过别人看来他是真有才,加上自己有权,偶尔耍个赖皮,感受作为一个成功学者的欢乐,乐此不疲。乾隆喜欢写,他还有个三希堂,里面放了些宝贝,他喜欢告诉大家这都是真迹,不过真不真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拿着这些宝贝,感受到一种不同于当皇帝的快乐,忙里偷闲,又不误正事,十分有趣。这说明他对书法和文化的热爱,虽然不是专业擅长的领域,兴致到了,取得点小成绩,拿来炫耀一下,也颇有情致

360se_picture.webp (2)

王珣《伯远帖》三希堂法帖之一

清十二帝都特别喜欢书法,康乾盛世如此,之后的嘉庆、道光皇帝也是如此,至于皇帝们为何这般“不务正业”?可以从乾隆看出来。

乾隆学书法,学汉文化,自然免不了和汉臣的交往,继续深入汉文化,塑造自身的“儒雅”和正统形象。他借此提拔了很多汉人,皇权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彰显,没有皇帝的提拔绝不会有这些汉人的飞黄腾达。而优待近臣也使得他们感恩戴德,无形之中形成一种凝聚力。他们走出京城后,无论是京畿首辅还是封疆一方,都时时想着报效皇恩,不只是要求自己,也影响身边的人,而最终皇权也得到稳固。

360se_picture.webp (3)

康熙书法

比如,最受帝王优待的书家是乾隆提拔的张照。乾隆喜欢这个人,把他列入国史,说“羲之后一人,舍照谁能若”。这种话是皇帝说的,能不能担得起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乾隆学书崇尚正宗,将身为臣子的张照推至书圣的位置,一下子引导了清中期朝廷书学的发展,教化了天下士子。能得到皇帝的赏识,而且将与赵孟頫(谥“文敏”),董其昌(谥“文敏”)并列,称“三朝三文敏”,并有肖像画传世,足见其在清前期的书坛领袖地位。对一个人好,赐其高官厚禄还不够,还要捧到极点,让张照感激涕零。

360se_picture.webp (4)

清· 张照行书《弘历读昌黎集诗轴》局部

没有无缘无故对人好,乾隆能对一个汉臣这般好,是彰显皇权的手段,使书法的发展与其统治需要相适应。张照小变董字的秀媚为厚重,与乾隆统治下的“盛世气象”相暗合。启功先生曾经说:“有清八法,康、雍时初尚董派,乃沿晚明物论也。张照崛兴,以颜米植基,泽以赵董,遂成乾隆一朝官样书风。盖其时政成财阜,发于文艺,但贵四平八稳。而成法之中,又必微存变化之致,始不流为印版排算之死模样。此变化也,正寓于繁规缉矩之中,齐民见其跌宕,而帝王知其驯谨焉。”也就是说,学会皇帝喜欢的字体,能够走上人生巅峰。也就是说,推行统一规范的朝廷书法书写标准,更好的端正人心、统一思想。

360se_picture.webp (5)

乾隆书法

张照作为典范被树立,是因为他的树立有助于引导书学发展,端正士气,这是出于统治的需要。由时代背景看,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赢得在人口和文化上都远超本民族的汉族的认可,特别是汉族士人的认可。诸位皇帝都为此头疼不已。所以,以武力得天下之后,亟需重新建立社会秩序,规范世人行为,使之符合伦理纲常,这是一种全方位的对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要求。

换句话说,清代诸位皇帝都希望借由书法“教化天下”,所以就有了乾隆爷研习书法、做学问、在画上乱题,忙的不亦乐乎,虽然毁了很多名画,但确实有点小才华,用书法得了天下士人的心。

比起有才的乾隆爷,其它几位皇帝,对书法都有着非一般的钟爱,他们引导书法发展,不但树立典范,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状元,同时也有着内在的教化理念——就是对“正”、“敬”书风以及对帖学正宗的推崇。

360se_picture.webp (6)

乾隆在《快雪时晴帖》御笔题诗

还说乾隆,乾隆在《快雪时晴帖》《游目帖》《七月都下帖》《行穰帖》题跋中均用到“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评语,“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对王羲之风格的典型描述,反复运用此句,乾隆意在表明其书法以正宗为依托。在品评其他名帖时,乾隆也以正宗观念为参照。如在跋《蒙诏帖》中即提到“险中生态,力变右军”。最能说明乾隆对此推崇的,是一开头说的三希堂,他酷爱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三帖,就把古代法帖都找来,刻印成册分赐下臣,这样他的理念也就有了实物对应,对书法时风的引导也更加强有力。

360se_picture.webp (7)

康熙赐书

清代皇帝们自己崇尚帖学正宗,也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影响臣下。赐书是一种方式。因为赐书不光会展现帝王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造诣,书写的内容也极为关键,更重要的是获帝王赐书本身就是一种无上的荣耀。以康熙帝的赐书为例,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十一月,康熙南巡至孔庙行礼,为大成殿书“万世师表”匾额,紧接着,又赐给孔子的66代孙子孔毓圻《御制过阙里诗》,也让他感激涕零。

五年之后,他又南巡,自己把孔子、孟子及周公庙的碑文抄了一遍,赐给孔毓圻,大学者孟贞仁,东野沛然等人。他这种赐书是经常性的,孔子、孟子等圣人的遗迹及后人、忠臣、封疆大吏,赐的都是“万世师表”、“忠贞炳日”之类的话,这些人得到之后,受宠若惊,肯定更加效忠康熙。这也是一种对“正”、“敬”书风的推崇。

360se_picture.webp (8)

360se_picture.webp (9)

欧阳询书法(上)与清顺治年间状元邹忠倚书法(下)扇面

上之所好,下必流行。顺治皇帝喜欢欧阳询的书法,当时的状元邹忠倚、孙承恩写的都是欧阳询的书法。康熙喜欢二王的书法,状元归允肃、蔡升元、汪绎写的都是二王的书法。清朝书法上的另一座巨擘是“三朝三文敏”之一的董其昌,董其昌的影响大到连康熙都受他影响。孙过庭说过:‘不激不厉,风规自远’,此香光之得右军也。康熙推崇董其昌书法,在朝廷之中便形成了一股崇董的书风,在众多朝廷书家中,陈邦彦专学董书,晚年几乎可以乱真,于是1703年康熙年间成为进士入馆选侍值内廷,乾隆初起原官仕至礼部侍郎,走上人生巅峰。康熙年间进士查升也是学习董其昌书法,殿试中因为书法被定为当科状元。除此之外,高士奇、毛奇龄、姜宸英、张英等人,都是董其昌书法的潜心传承者,因为追随当时的潮流而进入历史。皇帝喜欢的,一定可以引领一个时代,但更深层原因是,皇帝为什么喜欢,比如皇帝规定清代科举当中,楷法不工者,难以入仕,而在文书的书写方面,稍有差池,就可能受到责罚。书法即是心法,在笔迹上的要求,可以规范内心的态度,这也是清朝皇帝们反复推崇书法以及“正”、“敬”书风的良苦用心。

360se_picture.webp (10)

陈邦彦书法

无论是崇尚董其昌的书风,还是规定科举取士的书法取向,抑或是御笔赐书,都带有浓厚的政治目的。对于皇帝来说,书法是一种皇权的体现和教化手段,对于满清子弟来说,研习书法及汉族典籍,游心翰墨,附庸风雅,也促使一个游牧民族早早的因为文明而进入到农耕时代,使得彼此间差异化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更加融合,成为时风转变的指针。这是书法的妙用,无论在历史各个朝代,还是在当下,书法即心法,研习书法,不仅风雅,蒙养正气,也可以找寻内心,无论“体”如何变,其内在的笔法始终带有一个时代的烙印,这也正是作为外族皇帝的清朝十二帝对书法如此痴迷的原因,因为他们知道,书法兴盛的时代,一定是安居乐业的盛世。

——END——

 

泼墨、泼彩画法由张大千晚年所创,最早出现在大千先生山水画作当中。善于体现光雾之色的浑阔变化,多呈现出阴雨后的晴明景色,或是明快的云影山光的短暂停留,或是飘动的阴云、浓雾附着的山峰、掩映的溪水,或是幽谷和深林中的明净、沉郁的氛围。

微信图片_20180115173337《泼彩荷花图》张大千

张大千笔下所画荷花,无论工笔、没骨、写意、设色、水墨皆精绝当世;晚年更以泼墨、泼彩为之,气势憾人,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属性,更将文人花卉画的笔墨范畴拓展至一更新的境地。随着时代发展当代绘画中又有了综合材料,从而给了泼墨泼彩新的生命。

微信图片_20180115173546张东辉老师作品

当代艺术家张东辉老师说过,中国画是很讲究笔墨的,如果一副作品里面缺少了块状的墨也就显得飘逸有余而分量不足。泼墨荷花的过程讲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墨法的变化和墨块边缘的处理。而泼彩是必然中的偶然,泼墨泼彩的结合不是一个破字能解释的,但是也是最重要的。

墨池学院特别邀请张东辉老师,通过四个课时,利用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讲述历代名家画荷花的渊源,示范熟宣泼墨泼彩的基本技法以及生宣泼墨技法,讲解荷花类作品构图要领,帮助学员完成整幅泼墨泼彩作品。

微信图片_20180115173551张东辉老师作品

在谈到本次课程学员将会有哪些收获时,张东辉老师如是说:

“泼墨泼彩的精彩贵在一个泼字,泼又分了很多种方法,干泼湿泼,色墨混合泼。课程当中还穿插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特技,所谓特技就是特殊技法。让学习不再枯燥乏味。泼是动词,墨是名词,我们要让静止的墨流动起来产生千变万化的效果。快哉!

每一次讲课我都很紧张,这种紧张是怕大家没有学到东西,所以我会很努力的去准备,想把更多的东西奉献给喜欢国画这门艺术的大家。画者需要开阔眼界我就准备了很多历代的荷花精品。除了开阔眼界就是亲自动手,我会把泼墨泼彩的每个细节一样一样示范。让大家理解的更透彻。构图方面是每个学画的人比较痛苦的事情,我希望和大家一起来分析和分享一些构图方面的知识。让大家对泼墨泼彩的认识更上一层楼。”

 关于导师 

微信图片_20180115170519

张东辉,河北保定人,现定居成都。2001年毕业于河北美术学院国画系,2015至2016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申勇,郑雅风工笔花鸟走兽高级研修班。 现为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工笔画协会会员。新乐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导师作品

微信图片_20180115174140

微信图片_20180115174143

微信图片_20180115174147

微信图片_20180115170741

微信图片_20180115170800

微信图片_20180115170803

 

导师参展经历

2014年进修于四川省诗书画院王申勇工作室参加四川省第三届工笔画大展即全国名家邀请展。
参加我爱丹青中国画大展。
2015年进修于清华美术学院王申勇,郑雅风工笔花鸟走兽高级研修班。
参加四川省第四届工笔画大展。(获奖)
参加四川省文华奖四川美术大展。(获奖)
2016年进修于清华美术学院王申勇,郑雅风工笔花鸟走兽高级研修班。
受邀成为四川将星书画院特邀艺术家。
参加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0周年书画展获优秀奖。

微信图片_20180115170806

微信图片_20180115170812

微信图片_20180115170818

微信图片_20180115170825

微信图片_20180115170828

微信图片_20180115170833

微信图片_20180115170836

微信图片_20180115170841

微信图片_20180115170844

 课程内容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2018.01.15 19:00
1介绍荷花品种
2历代名家画荷花渊源
3历代荷花精品赏析
4示范泼墨的基础知识
5荷花各个部位的画法示范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2018.01.22 19:00
1熟宣泼墨泼彩的基本技法
2熟宣工笔花头技法示范
3熟宣泼墨泼彩时的特殊技法,以及特殊效果的示范
第三课时
上课时间:2018.01.29 19:00
1生宣泼墨技法以及泼墨时应该注意的细节
2生宣泼彩技法以及颜色的搭配
3生宣花头的勾勒法,和点垛法示范
第四课时
上课时间:2018.02.05 19:00
1泼墨泼彩整幅作品示范
2荷花类作品构图要领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

微信图片_20180116095049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微信图片_20180105170419

640.webp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云:“河南《圣教序记》其书右行,从左玩至右,则字字相迎;从右看至左,则笔笔相背。噫!知此斯可与言书矣。”
河南,即褚遂良。
《圣教序记》,即《雁塔圣教序》,原碑现在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640.webp (1)

 1、大起大落的仕途 

初唐因唐太宗崇尚右军,其书风较为注重骨力,丰神劲拔。而初唐诸名家中真正开启李唐门户者实属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父褚亮,为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骑常侍。褚遂良博通文史,唐贞观十年(636),由秘书郎迁起居郎,专门记载皇帝一言一行。以善书由魏徵推荐给太宗,受到赏识。贞观十七年太子承乾以谋害魏王泰罪被废,褚遂良与长孙无忌说服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唐高宗)。贞观二十三年,太宗临终时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同被召为顾命大臣。

640.webp (2)

高宗即位,赐褚遂良河南县公,又进封郡公,故人称“褚河南”。后出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召还,任史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四年,为尚书右仆射。是年,书《雁塔圣教序》。永徽六年,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他认为王皇后系出名门,且无过错,竭力反对废立,由此被贬为潭州都督,后转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又贬为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三年(658)死于任上,享年六十三岁。

640.webp (3)

 2、“初唐四大书家”之一 

褚遂良博涉文史,其书法初学史陵、欧阳询,继学虞世南,终法二王,精于楷书。其早期风格多刚健朴拙,后逐渐演化为清雅灵润、秀劲舒展的自家风姿。清代刘熙载评曰:“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并与唐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合称为“初唐四大书家”,被誉为“唐之广大教化主”。

其楷书代表作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尤以《雁塔圣教序》最为著名。

640.webp (4)

 3、大雁塔下的“双子碑”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唐永徽四年(653)立。褚遂良书,万文韶刻。共二石,二石皆为楷书,原在西安慈恩寺,现存西安南郊慈恩寺大雁塔底层,分立塔门之东、西龛各一。

640.webp (5)

东龛内为唐太宗所撰之《大唐三藏圣教序》,书写行次从右排向左;西龛内为唐高宗还是太子时所撰之《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书写行次从左排向右,两碑对称。《序》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记》二十行,行四十字。题额前者为隶书,后者为篆书。褚遂良官名前者为中书令,后者为尚书右仆射。书刻时间前者为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十五日,后者为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二月十日。

此碑研媚超逸,历来备受推崇。

640.webp (6)

唐张怀瓘《书断》云:“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真书甚得其媚趣,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

640.webp (7)

清王澍《虚舟题跋》云:“雁塔本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而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绝,直欲离纸一寸,律以右军之法,虽不免稍过,要之晴云挂空,仙人啸树,故自飘然,不可攀仰矣。”

640.webp (8)

 4、日本学者的“修正线”研究 

日本学者荒金治在所著《〈雁塔圣教序〉的修正线》一文中,考证了圣教序碑中许多笔画多次修改补充的现象。日本别府大学教授荒金信治(号大琳,即荒金大琳,荒金治的父亲)为研究《雁塔圣教序》,分别于1997年、1998年与2006年三次去西安大雁塔进行拍照,回来后把照片放大就发现了许多类似”形”字的修正线。甚至还有一个字里进行5处修正的现象。找到的总数是978个字,修正处达1492。荒金父子通过反复研究考证后,认为”修正线”现象与历史的大背景有密切的关系。修正的特点就是从行书笔画改成楷书笔画。

640.webp (9)

 5、最佳拓本 

此碑传世拓本以明末清初拓本为最佳。本书刊印之本为朵云轩所藏明末精拓本,“灵”字右鈎笔未损。有曾熙题签及边跋。

640.webp (10)

640.webp (11)

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康里巎巎(nao),他根本不是什么将军武士,而是元代的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中国历史上第一号的少数民族书法家。

《元史·本传》记载他:“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啻金玉。”巎巎书法火到这个程度,你说厉害不厉害?

还有更厉害的呢!有人跟他说赵子昂真牛啊,能日书万字。他一听,嘴一撇,回道这算个大白菜呀,我能日书三万字。

360se_picture.webp

(元)康里巎巎《十二月十四日致彦中贤友书》
纸本 30.8×55.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赵孟頫书法风行的时代
此淡墨书迹尤为难得
细心读他的字,感受他的用笔
高出鲜于枢是肯定的

360se_picture.webp (1)

360se_picture.webp (2)

360se_picture.webp (3)

360se_picture.webp (4)

康里巎巎的书学师承,《书史会要》认为“正书师虞永兴,行草师钟太傅、王右军。笔画遒媚,转析圆劲”。

以墨迹看,他的师承不仅仅是这几家,广泛吸收了晋唐名家及本朝赵孟頫之长,最后形成个人风格。他的书法对元末明初的书坛,产生过很大影响。宋濂、宋克、解缙以及后来的文徵明,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他书法的长处。

——END——

祝允明小楷《和陶饮酒诗廿首》

        诗作于四十岁,为祝允明得意之作,故多次抄写,此册写于六十六岁。小楷结构宽扁,点画圆润,行笔短促,渊源于钟繇楷体,反映出他对钟繇小楷的理解与诠释。钟繇名迹《荐季直表》曾在苏州地区流传,直接影响该地区的钟体流行,祝允明约三十岁时跋此墨跡。

        祝允明《和陶饮酒诗》册,每页17.3×10.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640.webp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称”祝京兆”,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幼聪慧过人。弘治五年(1429)中举,后久试不第。正德九年(1514),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

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与唐寅意气相投,遭际与共。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

《名山藏》云:”允明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

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云:”祝京兆大草深得右军神理,而时露伧气;小草则顿宕纯和,行间茂密,亦复丰致萧远,庶几媲美褚(遂良)公。”

代表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所书”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皆为传世墨宝。

       诗作于四十岁,为祝允明得意之作,故多次抄写,此册写于六十六岁。小楷结构宽扁,点画圆润,行笔短促,渊源于钟繇楷体,反映出他对钟繇小楷的理解与诠释。钟繇名迹《荐季直表》曾在苏州地区流传,直接影响该地区的钟体流行,祝允明约三十岁时跋此墨跡。册中一段章草,祝允明以流畅行书笔意融合楷书与章草,克服明初章草的生硬突兀感。用笔则是沉稳俐落,结体疏密有致,字形变化错落,行气摇曳,为明代章草之佳作,惜未有全彩清晰图。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END——

 

临帖如何有效?这是个大问题,不搞点临摹的心理学是难解决的。必需对临摹的流程有所考察。我认为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起点)对象–看(观察)–体验–心理传递–手部反映–落实纸面
第二,对照–纠错–再次心理体验–加强记忆(终点)
第三,再一次轮回

临摹的最大意义是通过准确重复古人的书写而达到与古人接近的书写状态及心理状态,入古深浅就看这了。

640.webp (18)

临摹的基本方法

所谓”临”,就是将字帖置于案前,观察字的形态、结构、笔划,领会其精神,再下笔仿写,如同”临渊”。”摹”,则是将薄纸蒙在字帖上,随字的大小、线条的粗细而把它描写下业。

根据本人临帖的体会,我认为:要想临好帖,必须突出一个字”“!临写必须勤。临一本好的字帖,要求通临。有人临帖,挑选自己认为好的字,或是自己喜爱的字来写,即使写也写得不多,甚至写上三两遍便乏味了,以为熟了,其实,非但一个字学不好,而且通篇的精神更无从领悟。这样是不行的。

640.webp (19)

 临帖的核心要点 

一、学帖似帖,形似神似

似帖,形似易而神似难,这就要求临帖者,开始临帖时形势要求力学原作,笔划、结构、运笔诸方面越象越好,以至真伪难辨,这就说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专注一端,以究其难

初学一种字帖,对它印象不深。对其中的难点,就要多次推敲,反复执笔实践,在书写中逐步就会穷根究底,为已所用的,一本字帖有其难点,此帖与彼帖的难点也不一样,而难点往往是它们各自的特点。我们临帖时可以各击破,取其精华,左右逢源。这种专注一端的方法,仍然可以说是打基础的。

三、精通一帖,博取众长

专学某人的字体,即便学得很好,但终归是追随人后,步人后法。”工”虽”工”,但这”工”并不高水平,还要用”博取”将它解脱出来。这里,”工”与”博”仍然是辩证统一的,没专工而无所谓”博取”,”博”要以”工”为起点,进而向第二期工程–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迈进。

四、临中求创,”脱胎换骨”

我们要从临帖中寻出一条新路子来。不能总是圈在字帖里出不来。我们在临写时,学习字帖,而同时要”高视字帖”,即不可把字帖临”死”了。学习字帖是入乎帖,高视字帖是出乎帖,能入是”临”、能出是”创”,从”临”中求”创”。临帖千万不可死临,死临,必现效颦丑态;死临,即便再下功夫也是徙劳无功。总之一句话:”临帖”而不忘”创新”,最后达到”脱胎换骨”,自成一家,写出高风格,写出新水平。

——END——

640.webp (12)柳如是剧照

柳如是本名杨爱,又称河东君。
她喜欢用名“柳如是”,
“秦淮八艳”之首。
20岁嫁“当代文章伯”-明朝才子钱谦益。
两人度过二十余年,
钱谦益死后,柳如是也因故自缢。
他们的故事成为士人的段子,传唱至今。

640.webp (13)


柳如是《河东君仿古真迹》册页,
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尤为可贵的是,
柳如是的高贵品格以及才艺,颇为后人所重。
大学者陈寅恪,晚年耗时十年,
著成《柳如是别传》,
并高度评价她是“民族独立之精神”,
为之“感泣不能自已”。
柳如是书法,秀媚温婉,柔情妩媚,
和她部分特质极为接近。

640.webp (14)


柳如是书法款识:
小诗奉酬石翁先生并正。
这张作品估价5万至8万,
最终在某场拍卖会上以33.35万被拍走。
640.webp (15)


柳如是诗《雨中游断桥》
见于柳如是诗文集之《湖上草》
浙江图书馆藏明刻本。

640.webp (16)


柳如是尺牍页

640.webp (17)


柳如是楹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