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se_picture.webp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
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电影《无问西东》台词

最近热映的电影《无问西东》叩问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关于青春、人生意义,关于向善向真。结尾彩蛋中的民国大师们,让人致敬和汗颜。而其中最应该值得我们致敬的便是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梅贻琦】,没有他便没有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的光辉成就。

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提到清华也就意味着梅贻琦清华校史、西南联大校史乃至中国学术界,梅贻琦是一个不能绕过去的名字。 他当清华校长期间,清华迅速升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名牌大学。他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也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因此也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

电影里,梅贻琦是祖峰扮演的,形神兼备,相似度高达99%。(看图你们自己对比下)

360se_picture.webp (1)

 ▲左为祖峰老师,右为梅贻琦先生

清华校长梅贻琦,他在电影里是别人故事里的配角,但我们知道他才是清华真正的主角。

作为教育家的梅贻琦鼓励学生勤恳学习,并不希望他们去谈口号,谈政治,但学生不听取他的建议,被抓了,他去保释,劝解,再被抓,他再去谈判,去保释,学生组织的激进活动,他不禁止,不参与,不干涉。

在《无问西东》中,祖峰老师扮演的梅贻琦曾劝说陈楚生扮演的学生吴岭澜转系。这个学生的英文和国文几乎满分,物理却拿了个不及格。

360se_picture.webp (2)

▲  陈楚生扮演的吴岭澜

这种偏科在今天看来简直无可救药,无法毕业。但在当时,却并不少见。

当时的清华转系制度是很普遍的,著名的“清华四剑客”中,除了季羡林没有转系,李长之从生物系转到了哲学系,吴组缃从经济系转到中文系,林庚则从学物理改为学中文,历史证明,他们的选择都是正确的。

身为校长,知人善任也许是职责所在。但是作为学者,梅贻琦先生的才学也是不输人的,他自幼酷爱读书,在南开学堂时,熟读四书五经,国学功底深厚。日后他曾对朋友多次说起:“假如我们之中有谁背诵任何中国经典有错漏,我可以接着背诵任何章节。”

他喜欢书法,今日再看梅先生的书法作品,不论是他沾墨写实记录的“日记手稿”,还是他为清华大学题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皆能看到唐碑的影子,梅先生的字体间更有无以言表的浓厚书卷之气。他也喜欢绘画,看评剧,鉴别字画都有极高的修养和审美。

360se_picture.webp (3)

▲ 梅贻琦书法

360se_picture.webp (4)

▲ 梅贻琦书法

360se_picture.webp (5)

▲ 梅贻琦书法

360se_picture.webp (6)

▲ 梅贻琦给陈梦家签发的聘函

梅校长的名言是“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他可能不是一个著名的教授,但他绝对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

1955年,梅贻琦从美国去台湾,继续筹办清华大学。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因病逝世,安葬在台北清华大学校园内的山顶上,墓园取名为“梅园”。蒋梦麟给他写的碑文中,对他盛赞道:“一生尽瘁学术,垂五十年,对于国家服务之久,贡献之多,于此可见。其学养毅力,尤足为后生学习楷模。

——END——

中国画对线条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平、圆、留、重、变五个字。640.webp作者:吴昌硕

1
“平”

即指勾线时在线条的每一点上用力都一样,“如锥画沙”。勾线时,笔尖要按下去,对纸有一个“压力”。同时手指还要向上擎住笔,有一个“提”力,然 后向行笔方向再用一个“拖”的力量。
压力与提力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只提不按就“飘”“轻滑”;只压不提就是“抹”。线条切忌忽轻忽重及“撩”“挑”“滑 ”。

640.webp (1)

2
“圆”

即指勾线要圆浑有力。要用中锋。用中锋线条勾出的线圆浑、饱满而有弹性,即所谓如“折钗股”、如“弯弧挺刃”。
凡行笔时,笔尖在线条中央者即为中锋,笔尖在线条一侧的为侧锋。

640.webp (2)

3
“留”

指用笔积点成线,古人曰如“屋漏痕”就是此意。
勾线时要求做到处处可以控制,随时可以收笔,并可以随作者意图变化,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640.webp (3)

4
“重”

指用笔峻劲,线条有力。线的力量在于笔尖和纸的摩擦正确的方法是:通过肩、肘、腕和手指把力传导给笔尖,使笔尖与纸有一个摩擦力。有人使劲捏紧笔杆,几乎把笔杆捏碎,但是勾出的线条并没有力量。
勾一条线要有三个动作:
一曰藏锋,起笔时,欲向左行先向右顿笔藏锋,然后再向左行笔。向下行笔也要先向上藏锋,这样行笔即与纸面有了摩擦。
二曰行笔的速度要慢,力量要均匀。行笔中稍停为“顿”;向后折回为“挫”;中锋圆转用笔为“转”;折锋转向为“折”。
三曰回锋,行笔欲停时要把笔锋向来的方向收回,即所谓“无往不回”、“无垂不缩”。这样的线条才含蓄有力。

640.webp (4)

5
“变”

即指用笔的各种变化。平、圆、留、重,是对线条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线条还要有多种变化,如中锋侧锋,顺锋逆锋,顿挫、转折、粗细、方圆、连 断、疾徐、光毛、虚实,加上墨色的浓淡、干湿等,即可千变万化。
把线条的力量与线条的变化结合起来,就是白描用线在形式美感方面的要求。所以学习中国画 必须重视书法的练习,以锻炼勾线的能力。

640.webp (5)——END——

中国古代绘画体系当中,除了最庞大的山水画以外,花鸟也是不容小视的一个派别。

说起古代花鸟画,大家浮现脑海的往往会是这样一些大师——“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代表北宋花鸟的两大门派,提到宋代就自然想到宋徽宗赵佶,宋徽宗大概是古代皇帝中最喜爱艺术的一位,在治理王朝上毫无自律精神,不腐败才见了鬼~当然我们在此不论政治,只看艺术成就,可能很少人知道宋代还有一位画家岩叟,他有一幅《梅花诗意图》,这幅作品即使在优秀画家辈出的宋代依然能独占一席之地。

a80c18d9394d5e44e17019b62cda1b1d

463c5b0682ac6d2f67e242c591722b6c《梅花诗意图》 岩叟

中国历代文人志士爱梅、颂梅者极多,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此《梅花诗意图》运笔道劲有力,构图疏密有致,枝条穿插,富有韵味,画面流溢着作者的内在品格与文人情感,值得我们深入品读学习。用两个字夸一下:优秀!

职业画家马跃峰老师墨池学院特开设课程,以《梅花诗意图》为例,为学员解析梅花技法,带领学员品读《梅花诗意图》,了解此画的自然形态和笔墨特征,以及空间关系和构图意境,从而感受文人画的内在表达。

20077261163013147_2关 于 课 程 的 六 个 问 题

1、课程的内容是什么呢?什么时间上课呢?

课题:梅花技法研习之《梅花诗意图》

第一课时 《梅花诗意图》造型品读
上课时间:2018.02.27 19:00
1、梅花的自然形态
2、叶的特点
3、枝的曲折
4、干的表现
5、枝条穿插
第二课时 《梅花诗意图》笔墨考究
上课时间:2018.03.06 19:00
1、花的色调——淡墨勾画
2、干的色调——重墨对比
3、花的钩法
4、干的皴法
5、笔墨间的意境表达
第三课时 《梅花诗意图》空间关系与构图营造
上课时间:2018.03.13 19:00
1、高远——上枝清明
2、深远——重叠重晦
3、平远——明暗相间
4、画面的姿态顾盼
5、画面气势与文人画的内在表达
2、授课老师是谁呢?

微信图片_20180118152123

马跃峰,生于山西宁武,居浙江舟山,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苏州大学艺术硕土(MFA)在读,职业画家。工花鸟兼工带写,笔墨精准,气息古雅,现主持芦芽画馆中国画教学。

3、此次课程的难点有哪些呢?马老师将如何带领我们解决呢?

以下为马跃峰老师自述:

《梅花诗意图》初学会略有难度,适合有初步了解过梅花画法的同学学习,在学习本幅画的过程中要多注意画面运笔,把道劲有力的笔法发挥出来,在临摹中从构图上也可多关注。

在《梅花示意图》这幅画中,会遇到的困难,首先是枝干,梅花的枝干本身比较遒劲有力,所以比较难把握把这种力度,容易画弱,勾花瓣时同样也是,需要笔力,这个笔力只有通过长期的练习才能有很好的把控,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通过大量的练习,量变才能有质变。

在画梅花的时候,如果是自己单独创作,会画到梅花的出枝,但凡画面上画一笔,就需要思考第二笔、第三笔,画的越多越要考虑整体的穿插和疏密,那么在临摹时就要多关注这种穿插关系,掌握美学规律。

4.与《梅花示意图》风格类似的作品有哪些?可以给学员参考帮助。

马跃峰老师:可关注扬无咎、王冕、金农、汪士慎画家等作品。”

5、有没有导师的作品呢?想更直观的了解授课导师

导师作品欣赏:(作品下方有导师参展经历和墨池福利,往下拉哦)

152038554549493417

249465879920243873

254651248665531417

602379322418450523

742819153391461887

893061320914263786

微信图片_20180118173951
微信图片_20180118173957

微信图片_20180118174000

导师参展经历:

2017《扬州.逐梦男孩》丹青扬州第三届全国中国工笔重彩画展入会资格。
2017《版纳暖风》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当代中国画的创作生态与时代走向
2016《版纳游行》入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长征胜利80周年浙江省美术写生创作作品展。
2015《风起芦花醉》入选纪念潘絜兹诞辰10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5《地涌金莲》入选第三届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国中国画展。
2015《禅心尽入》入选第二届全国少儿美术教育学术展。
2015《无 题》入选第二届全国少儿美术教育学术展。
2004《喜看冬去又一春》入选第四届中日“人与自然”绘画展。
2002《荷塘》入选第三届中日“人与自然”绘画展。
2002《冷露独栖息》入选浙江省第四届花鸟画展。

6、在哪里可以报名线上课程呢?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微信图片_20180118152118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墨 池 福 利 

微信图片_20180105170419

怀仁集王圣教序,因碑首刻七尊佛像,故又称“七佛圣教序”。由怀仁集内府藏王羲之真迹,历25年完成。全碑1900余字,字字珠玑,精微雅致,通篇王法。乃古今集王字最精妙者。无论从其结字本身、文辞表达,佛理阐述还是两代帝王的倾心,此碑都堪称“四绝之碑”。

墨池学院特邀范明旭老师开设此次课程,将以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圣教序。从其结构入,研习笔法,结合二王信札进行章法引申和创作。做到摹其字,品其文,知所用,打破圣教序一贯的“易临难创”的难题。

在开始学习之前,墨池学院特意问了范老师几个简短问题以帮助学员们更方便学好《圣教序》。2017081803401950587

墨池学院:圣教序在行书中的地位,以及其艺术价值是什么?

范明旭老师:《圣教序》在行书当中,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名帖,它是二王行书的字库,它也是二王集字帖当中最好的一个贴。

《圣教序》它是结构的最高点,不仅是因为它字多,还有就是它的结构、空间上面分布的非常的美,这个是其他任何帖无法比的。所以说我们在学习《圣教序》的时候,一开始就要掌握它的结构。如果我们能掌握《圣教序》的结构的话,那么就可以慢慢地从结构、到笔法,再到章法。

未标题-1范明旭老师作品2017081803420621704

墨池学院:对于初学《圣教序》的学员,学习重点是什么?

范明旭老师:第一个重点:一开始还是要把重心放在单字结构上,要掌握字形结构的基本规律,比如说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一些字形空间处理方法。

第二个重点:在学习这个《圣教序》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圣教序》内容非常长,单纯地临它的字,我们最好还是能够通过对《圣教序》本身内容的掌握。比如说,把《圣教序》通篇内容要分句分段。第一部分写了什么,第二部分写的什么,第三部分写的什么。它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圣教序》是一篇代表二王最高水准的一个行书的最高典范,还是一个非常美的美文。如果说我们能把《圣教序》通篇文章学习下来,我们的行文用句也会变得很美。

319134167159493933范明旭老师作品2017081803545466122

墨池学院:这次您会通过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圣教序,那么这次课程与往期相比会有什么不同呢?

范明旭老师:这次主要是希望从这个字形的单个结字出发,再结合它文本的内容,掌握它里面写的什么。通过内容掌握它那个年代,了解那个时代人的追求思想。《圣教序》的字可以放大,因为它经过刻碑的。墨迹本它不能放大,但是刻碑的字,它可以放大。而且《圣教序》的字很多都变方,它可以放大。在这个集字的过程当中,它对二王的这个字本身也有了很多改造。所以有了《圣教序》特有的语言。

我们书写的时候要透露出书卷气。有些人在上课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关注于字本身,但是如果处在一种学的状态,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技和道的结合,就是说技法。与理论相结合地去学习,这样的话我们能够更加洞达。

在讲《圣教序》的时候,可以分析王羲之在写字时的情绪状态,我们要把这个人分开。比如说我是一个性格非常好的人,但是你让我去写那种很险觉很狂怪的字,我驾驭不了的。比如我是一个比较急的人或者说是一个比较豪放的人,你让我去写这种工稳的字。我也没那么大信心,觉得枯燥。所以说往往成名成家的人,他们的书风与与他们的性格是高度吻合的,这就像我们篆刻名家们,他们的篆书书体与他们的篆刻的字体也是高度吻合的,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这么一个道理,其实书法也是这个道理。

394056889248921846范明旭老师作品2017081803554748787

墨池学院:从最初学习《圣教序》会遇到哪些困难?您又是如何克服达到现在这个水平的呢?

范明旭老师:《圣教序》的字太多了,容易找不到重点。我们在临字的时候,有时候感觉是对的,但仍然找不到它的规律。很多人总是喜欢通临,要么反复的就是一个字,比如说第一段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每一次打开都是开头临一下,所以很多朋友对这个圣教序后面的内容都不知道。所以现在我们要把它分段,分段学习,慢慢地由浅入深地学习,这样才是好方法,最终是看我们书出的作品怎么样,而不是看我们临得像不像。

我从不关心你临得像不像,我只关心你的落款。因为落款的字跟你临得字不一样,我可以从落款当中,看出你有没有从这个帖里吸取到一些规律,有没有学到些字型的结构和笔法。如果没有,临再像也没有用,当然临的像是我们的第一步。所以我们在学习上重要的第一步也是要以像为主,然后逐步地到慢慢地创作。

导 师 介 绍

微信图片_20180118143754

范明旭
别署:西阁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盐城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南京印社社员
盐城印社理事
鹿鸣书社社员
墨池学院导师
现供职于盐城市文联文艺创作研究室(盐城市书法家协会驻会)

入展获奖:
全国第四届草书作品展
第二届全国篆书书法大展
孔孟之乡汉碑行—全国隶书展暨中国汉碑与书法学术研讨会
“百年西泠·湖山流韵”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
中国首届佛像印艺术大展
“陕西省书法院奖”首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2015-江苏篆刻艺术大展
第二届江苏省篆刻艺术展
2015年度盐城市政府文艺奖二等奖
亭林杯江苏省硬笔书法大赛二等奖
爨文化奖首届全国硬笔书法名家作品展
文化中国森茂杯2016全国优秀书法作品展优秀奖
国缘杯全国国学精粹书法篆刻展篆刻三等奖
魅力宜昌全国书法美术作品展铜奖
远去的乡愁中华朱方篆刻大赛二等奖
第八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优秀奖
庆祝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成立30周年硬笔书法展
学习大军杯全国书法作品展
聚君堂杯全国书画精品展
长征颂安华杯全国书法作品展
第五届性灵派全国书法展
江苏省十届新人展
好风相从首届“中原水城杯”全国册页书法作品展
海纳百川·晒墨宝杯国际书法篆刻大赛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银奖
第二届“陈介祺奖”万印楼国际篆刻艺术大展
第三届“晋阳杯”篆刻艺术大赛 暨晋阳印社 苍文篆会中日篆刻交流展
中山王杯全国篆刻艺术大展
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
第九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
2016年度盐城市政府文艺奖三等奖

导 师 作 品

微信图片_20171009202052

1

课 程 安 排

第一节 认识圣教序,理清学习圣教序的思路
上课时间:2018.03.01 19:00

1. 圣教序的时代因革
2. 与兰亭序的“矛盾”
3. 圣教序中“碑法”与“帖法”的转换与使用方法
4. 寻找学习圣教序的突破口

第二节 圣教序结构精讲
上课时间:2018.03.08 19:00

1. 上开下合
2. 上合下开
3. 上下错落
4. 左右错落
5. 正斜对比
6. 疏密对比
7. 粗细对比

第三节 圣教序笔法精讲
上课时间:2018.03.15 19:00

1. 实入与虚入
2. 切笔跳转
3. 收锋转入
4. 方折与圆折
5. 收笔的变化
6. 《折纸法》探微

第四节 圣教序章法运用和处理
上课时间:2018.03.22 19:00

1. 疏密和虚实
2. 块面和大小
3. 打破排算
4. 巧用连带

第五节 圣教序临创新法
上课时间:2018.03.29 19:00

1. 分析二王信札的章法美
2. 如何套用二王信札章法
3. 集字性临摹
4. 引入性临摹
5. 依托性创作

报名咨询入口

↓↓↓寻找圣教序的学习要点和使用方法海报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东汉晚期碑刻,隶书。明初出土,保存完好,现陈列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碑内容为故吏韦萌等追念县令张迁的业绩。

此碑书体多为“方笔”, 棱角分明,结构严整,笔法凝练,呈现古茂朴厚,方劲雄浑的风格。笔道粗细介于二分笔与三分笔之间。波画的提按过渡不甚明显,有别于孔庙三碑的大撇重捺。

《张迁碑》字迹看似规正古拙,实则结字巧丽,用张迁碑笔意写春联,不亦宜乎。360se_picture.webp (51)

360se_picture.webp (52)

360se_picture.webp (53)

360se_picture.webp (54)

360se_picture.webp (55)

360se_picture.webp (56)

360se_picture.webp (57)

360se_picture.webp (58)

360se_picture.webp (59)

360se_picture.webp (60)

360se_picture.webp (61)

360se_picture.webp (62)

360se_picture.webp (63)

360se_picture.webp (64)

360se_picture.webp (65)

360se_picture.webp (66)

360se_picture.webp (67)

360se_picture.webp (68)——END——

草书,快捷书写,行云流水,是最直接表达了书者情感的书体,被书界认为是书法之最高境界。今天,小编按历史顺序为大家盘点中国历史书最著名的10大草书大家。意料之中,王羲之父子俩继续上榜!

NO.1 张芝640.webp (41)

东汉“草圣”张芝《终年帖》局部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

张芝书法的原迹流传极少,只有宋刻的《淳化阁帖》卷二载张芝五帖,这些是真品还是伪品,众说纷纭,至今难以论定。

NO.2 王羲之

640.webp (42)

王羲之草书《游目帖》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NO.3 王献之

640.webp (43)

王献之草书《中秋帖》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NO.4 孙过庭

640.webp (44)

孙过庭《书谱》局部

孙过庭,648年生,703年逝世,字虔礼,其籍贯有二说: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般均称富阳人,可是他自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陈子昂为其作墓志铭,谓过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他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人,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草书师法“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书断》),如“丹崖绝壑,笔势坚劲”(唐韦续《续书品》)。以草书擅名,尤妙于用笔,隽拔刚折,尚异好奇。他又善于临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谓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其逼真可知。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书迹,比作魏的钟繇,可见对孙氏的书法造诣推崇备至。过庭又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著有《书谱》,深得书法之旨趣。至今流传,成为学习草书的楷范。宋高宗评述:“《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草法兼备。”可见此《书谱》不但书法浓润圆熟,而且文中有很多精辟的独到见解,可以说是书文并茂的典范。

孙过庭书法,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

NO.5 张旭

640.webp (45)

张旭狂草《古诗四帖》局部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NO.6 怀素

640.webp (46)

怀素《自叙帖》局部

怀素(737~799),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因他出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NO.7 黄庭坚

640.webp (47)

黄庭坚《诸上座草书卷》局部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

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NO.8 董其昌

640.webp (48)

董其昌《草书扇面》

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元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人称“董华亭”。万历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华亭(上海松江)人。一作上海人(上海在唐为华亭县地,清属松江府。华亭、云间、松江、上海、娄县俱为一地)。

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

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

NO.9 王铎

640.webp (49)

王铎 临张芝《冠军帖》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福王南京称制等待为东阁大学士。入清官至大学士,擢礼部尚书。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画山水宗荆、并、丘壑峻伟,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

王铎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NO.10 傅山

640.webp (50)

640.webp (51)

傅山《晋公千古一快》四条屏

傅山,明万历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1684,78岁),字青主,号真山,山西阳曲(今太原)人。是我国明末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医学家。傅山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多有文名,但至其父,家道开始中落。傅山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与弟都是平常之人,惟独傅山自幼聪敏,博文强记,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他继承家学,并发扬光大,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

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的书法初学赵孟頫、董其昌,几乎可以乱真。他的《上兰五龙洞场圃记》为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作,与宋人风范毫无二致。邓散木《临池偶得》中说:“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但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象他的为人”。他的颜体写得非常好,流传至今的颜体大字楹联和榜书多件,皆端庄遒劲,刚健有力。他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他以大草形式写行草,增加了联绵的线条与组合,更加丰富,更有表现力。

转自:江苏书协

——END——

齐先生接受徐悲鸿邀请授课,可以不登讲台,不拿粉笔。徐对齐先生说:“你不上讲台,我替你讲,你在下面演示就行了。”学生自然欢迎二位名师同时授课。640.webp (28)

齐白石

但齐先生还是很少来授课,一般多是碍于交情,面子拉不下,才去上课,所以写齐先生文章便很少有人写他授课的一些事情。抗战期间,白石老人授课四块钱一小时,授一次课三小时,十二块钱。他有辆黄包车,外面蓝色布幔子,帘子绣着两个醒目的白字:“齐宅”。先生头戴毡帽,帽顶缝一个大红球,手持藤杖,鞋上缝了个铜铃,出门时发出叮咚、叮咚的铃声响。

640.webp (29)

齐白石 萝卜

齐先生每次上课,一般都有几个女学生特别殷勤卖力,研墨铺纸,整理课桌,再用宜兴壶泡好上等茶,等齐老师一到,好多学生跑下楼梯围着他拍手鼓掌。老人迈步下车,满脸堆笑,当走到萧琼前,伸手掐一下她的小脸蛋,问:“你爸爸在家吗?”———该学生的父亲是萧龙友,北京城内四大名医之一。萧琼回答:“去天津了。”“告诉你爸,过两天我去看他。”随后齐先生又和别的女孩子问东问西,闲聊个没完,当他走进教室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小时。

640.webp (30)

齐白石 蝶虫小品

我们男学生因为受到冷遇,心里不平衡,低声向女学生喊话“半袋面粉没有了”,因那时一袋面粉四元钱。齐先生迈步走进教室张望一下,见课桌上纸已铺好,墨也研好,就拿了一支大斗笔蘸墨,但不画,又开始闲聊。女生围着桌子两三圈,把我们男生挤在外层。齐先生问问这个女孩子,又问问那个女孩子,一个钟头过去了,才画了一个像大萝卜一样的东西,同学们都不知道画的是什么,只见他又取了小笔,信手勾几笔,原来是一只雄鹰,同学们又拍掌叫好。

640.webp (31)

齐白石小品

隔壁是西画科的教室,我们的声音引得隔壁老师学生跑来围观,他们感到很奇怪,上课怎么还拍巴掌。齐先生让女孩子把画挂在墙上,半天不吭声,然后才添松枝。同学争着说:“齐老师给我题款呀。”他说:“题款就不够本了。”老人家心里明白,薪资一共才十二元,抵不上一张画。半天勉强画了两张画,都不题款。

640.webp (32)

齐白石

得了画的女孩子高兴极了。她们想出了一个点子,过二三天拿着画去齐家,说:“齐老师,我们来看你了。”于是出示画件:“齐老师给我们题上款呀!”齐摇摇头,这时上去两三个女孩子逮住他的左右手,另一个拿笔舐墨说:“你题不题?”齐先生无可奈何,笑着说:“好,好,我题,我题。”放开他的右手,左手还逮着,题了款,还得盖章。齐不肯盖。女孩子们就到处找图章,齐的图章很多,有二百多方,找到几方,齐见了摇摇头,忙说那些图章不能用,用嘴呶一呶,指指抽屉里。打开抽屉,同学们在一张画上盖了六七个图章。“齐老师,我们走了,过几天再来看你。”老人家捋着胡子,目送几个女孩子的身影,两眼眯成一条线,甜甜地笑着。我的女同学收藏着齐先生的一些画,那都是精品。

——END——

点的写法很多,但是很多人写点,多数就是对落笔方向的处理,而米芾就比较厉害了。他不仅如此王羲之笔势论云:夫着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名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1、侧点

永字八法详说云: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故名侧也。先右揭其腕,次轻蹲其锋取势紧则乘机顿挫,借势出之疾则失中,过又成俗夫侧锋顾右,借势而侧之,从劲轻揭潜出。侧点写法在米芾作品尤为精彩,多有出现,如图一:

640.webp

2、露珠点

裹锋起笔,围转向右下行而顿之,稍驻即提笔向左上方回锋收笔与楷法略有不同如图二:

640.webp (1)

3、引天应地点。

逆锋起笔下按,折笔向左,顿而提锋左下带出,多为横势,起收均有纤丝如图三:

640.webp (2)

4、杏仁点。

裹锋左下按,顿而围转提笔向右上方回锋收笔多居于一字的左下方,常与露珠点呼应如图四:

640.webp (3)

5、平点。

搭锋平按,向右下方略顿,回锋收笔此点多代替短横用之如图五:

640.webp (4)

6、右趯点。

逆锋入笔,向左下按继而折笔蹲锋趯出,与下一画成呼应关系如图六:

640.webp (5)——END——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徐贲,宋克,张羽等卜居相近,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唐魏晋各代,师古而后成家。他才思俊逸,风格多样,为明代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640.webp (37)

高季迪楷书跋張雨題倪瓚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640.webp (38)

高启行楷书《题仕女图诗》,纸本,纵25.9厘米;横43.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页书法笔画圆转清劲,结体疏朗。《书史会要》称“启善楷书,飘逸之气,入人眉睫。”此帖亦极具斯人风釆神韵。

640.webp (39)

640.webp (40)

——END——

640.webp (31)

卫铄(272–349),字茂漪,自署和南。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晋女书法家。传为王羲之之师。

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师承钟繇,尤善隶书。传世楷书八行在《淳化阁帖》,及书论《笔阵图》,大概均为好事者为之。家学渊源,有名当代。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

《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640.webp (32)

卫夫人书法《近奉帖》,来源:淳化阁帖游相本。

640.webp (33)

卫夫人小楷《古名姬帖》,其笔法古朴肃穆,体态自然,是楷书中的上品。

640.webp (34)

卫夫人书法《急就帖》(稽首和南帖),来源:玉烟堂法帖

640.webp (35)

640.webp (36)

卫夫人书法《近奉帖》,来源:绛帖明刊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