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不是一个很讨喜的时代,因为它凝聚了太多的不甘与屈辱,是中华民族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且不论民国的政治多黑暗,多民不聊生,至少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不是现在能比的。文学上,鲁迅,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艺术上,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丰子恺……,那个时期我们的教育吸收了很多西式的理念,培养出来了大批精英人才,这些人直到建国后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鲁迅、陆小曼、丰子恺的艺术之路,一起感受下他们的书卷气:

鲁 迅 】

mmexport1516510752834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的书法鲜有人知,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他文字的光芒太过耀眼,书法这种末技,轻易就被掩盖;二是因为他的墨宝流传太少,大都深藏于博物馆中,世人哪有见识的机会。

鲁迅的书法不像他的文字那样冷峻,点画浑圆,不见梭角,平和而从容,质朴而洒脱。格调极高古,深得六朝遗韵。他的书法,能脱开一般书家的刻板与拘泥,又没有名士的轻狂与孟浪,收放自如,不离法度。

mmexport1516510755804

鲁迅 《自题小像》183×45.5cm

1931年 北京鲁迅博物馆藏

 陆 小 曼 】

mmexport1516510758529

陆小曼(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著名近代人物。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

mmexport1516510761156

陆小曼书法

mmexport1516510764308

陆小曼《桐荫仕女图》,1942年

画家刘海粟这样评价说: 陆小曼的旧诗清新俏丽;文章蕴藉婉约;绘画颇见宋人院本的常规,是一代才女,旷世佳人。

 丰 子 恺 】

mmexport1516510767155

丰子恺,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以漫画闻名于世,但他对书法的看重和自许远在漫画之上。

mmexport1516510769860

丰子恺漫画

他曾说:“书法是最高艺术……艺术的主要原则之一,是用感觉领受。感觉中最纯正的无过于眼与耳。诉于眼的艺术中,最纯正的无过于书法,诉于耳的艺术中,最纯正的无过于音乐。故书法与音乐,在一切艺术中占有最高的地位。”

mmexport1516510772706

丰子恺书法

其书法宏大气度,蕴含于毫芒之间,其烂漫气质又流露在造型结字之内。

纷乱民国,名家辈出,他们挺立的身姿、繁密的树冠、沉沉的果实,日益彰显,他们的缅忆日渐清晰,环视当下,抚今追昔,令人不得感从中来。

也许我们无法真切地理清民国书法家们的尺长寸短,但显而易见的是,他们是独特的一群,既不同于前人,又异乎后辈。他们面对的是,烟雨楼台,风云世界。

常言“字如其人”,从他们的书法中,约略可追想他们当年的生活,那一个个意气风发、于大时代中行走奔忙的身形。他们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内忧外患,风雨飘摇,那时的人们终日流离奔走。而书法家或书写者,贯穿始终的,是各自的点画。

可能很多人看中国水墨画都会不以为然,觉得就是水和墨,没有什么特别。

其实一幅看似普通的水墨画,里面藏了无数的讲究。光光用笔的技法,古人就创造了近百种。

古人对水墨上技法的运用,就像是西方油画里所说的“笔触”。但神奇的是,水墨不需要颜料的混合、堆砌,只是通过用笔的技法不同,就能表现出事物完全不同的状态。

timg《雪堂客话图》 夏圭

从字面上看,南北宗所称的“南”与“北”,似乎是指的地区和方位即南方与北方。然而事实却并不完全如此。在分宗理论上,“南北宗”之本意并非指地域的概念,即不是以画家的生活地区来划分南宗北宗的,而是以“南禅”与“北禅”的不同修行法门来喻推和类比山水画的两种习艺方式、技巧特色和创作倾向。例如被划到“北宗”行列中的绝大多数人,如马远、夏圭、刘松年、赵伯驹、戴进、吴伟、蒋嵩等都是南方人;而被划到“南宗”行列中的许多人,如赵幹、关仝、李成,包括南宋开山祖王维等都是北方人。
微信图片_20180119155922

《读碑窠石图》 李成

从技法风格上,南宗圆柔疏散,北宗方刚谨严;南宗多线型结构,北宗多块面结构;南宗气局尚平淡混穆,北宗体势尚奇峭突兀;南宗倾向于自如而随意,北宗倾向于刻画而着意;南宗多用“积墨法”,一般情况下可改可救,北宗多用“泼墨法”,一遍写就无以复加;南宗之力多包容,笔墨运行往往较从容豁散,北宗之力多外拓,笔墨运行则往往需要发力且迅走疾行。前人论书法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内含刚柔”,另一种是“外露筋骨”(唐张怀瑾《书断》),这一理论也适用于山水画南北宗的不同笔路。无疑北宗应属于“外露筋骨”的类型。
微信图片_20180119145547
成军老师作品

墨池学院特别邀请成军老师,以8个课时为时间轴,带领学员深入探究山水画的北宗南宗,以“北宗”宋人小品和“南宗”明人董其昌小品作为临摹示范与简析,从水墨山水的基础入手,对山石、林木、水泉、云烟、点景、经营位置做了全面深入的剖析,使学员有法可依,有理可遁,在学习山水的道路上不走弯路,勤加练习以期到达自己想要的山水彼岸。

20077261163013147_2关 于 课 程 的 四 个 问 题

1、课程的内容是什么呢?什么时间上课呢?

第一课时 水墨山水画之“山石法”
上课时间:2018.02.01 19:00
1.山石的皴法之土山类(南宗山石表现技法)(讲述+视频演示)
2.山石的皴法之石山类(北宗山石表现技法)(讲述+视频演示)
3.山石的皴法之土石山结合类(讲述+视频演示)
4.山石的技法(讲述+视频演示)
5.山石的组合关系(讲述+视频演示)
第二课时 水墨山水画“林木法”
上课时间:2018.02.04 19:00
1.枝干的结构(如鹿角枝、蟹爪枝等)(讲述+视频演示)
2.树皮的皴法及树根的画法(讲述+视频演示)
3.树叶的排列与结构,点叶、夹叶法(讲述+视频演示)
4.丛树表现技法(讲述+视频演示)
第三课时 水墨山水画之“水泉法”
上课时间:2018.02.07 19:00
1.水的表现形式(讲述+视频演示)
2.水的画法(勾、留、擦、染)(讲述+视频演示)
3.泉瀑的画法(讲述+视频演示)
第四课时 水墨山水画之“云法”
上课时间:2018.02.10 19:00
1、云烟的表现与造境(讲述+视频演示)
5. 勾云法(讲述+视频演示)
6. 染云法(讲述+视频演示)
第五课时 水墨山水画“点景”
上课时间:2018.02.23 19:00
1.人物点景的表现(讲述+视频演示)
3.建筑点景(亭台、楼阁、桥梁、屋宇)的表现(讲述+视频演示)
4.舟楫点景的表现(讲述+视频演示)
5.鸟兽点景的表现(讲述+视频演示)
第六课时 山水画简述和水墨山水画“经营位置”
上课时间:2018.02.26 19:00
1.山水画发展简述(讲述+图片演示)
2.三远法(平远、深远、高远)(讲述+视频演示)
3.构图的一般规律(如宾主、呼应、远近、虚实、疏密等)(讲述+视频演示)
4.取景方式(讲述+视频演示)
5.落款的字体、格式和分类(讲述+视频演示)
6.落款的位置(讲述+视频演示)
7.印章的选择及位置讲究(讲述+视频演示)
第七课时 “北宗”宋人小品临摹示范(绢本)
上课时间:2018.03.01 19:00
1.构图剖析(讲述+视频演示)
2.笔墨表现(讲述+视频演示)
3.整体调整(讲述+视频演示)
第八课时 “南宗”明人董其昌小品临摹示范与简析(纸本)
上课时间:2018.03.04 19:00
1.构图剖析(讲述+视频演示)
2.笔墨表现(讲述+视频演示)
3.整体调整(讲述+视频演示)

2、授课老师是谁呢?
微信图片_20180119150724

成军,字林桐,江苏淮安人。号煮石斋主人,擅山水、人物、花鸟兼工书法。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水专业硕士,导师张友宪教授。丽水学院中国青瓷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尉晓榕工作室访问学者,浙江画院研究员,杭州市美协理事。

3、有没有导师的作品呢?想更直观的了解授课导师

导师作品欣赏:(作品下方有导师参展经历和墨池福利,往下拉哦)

微信图片_20180119145620

微信图片_20180119145617

微信图片_20180119145550

微信图片_20180119145553

微信图片_20180119145529

微信图片_20180119145543

微信图片_20180119145600

微信图片_20180119145556

微信图片_20180119145607

微信图片_20180119145614

微信图片_20180119145633

微信图片_20180119145652

导师参展经历:

获奖:
1999年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优秀奖
2006年浙江省第七届花鸟画展·优秀奖
2015年“悲鸿精神”全国中国画大展·优秀奖( 中国美协)
2017年纪念叶浅予诞辰110周年“潇洒桐庐”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优秀奖(中国美协)
部分展览:
2017 成军中国画作品展 (昆山、上海、杭州)
2016“ 以心接物”走进学院高校青年教师艺术邀请展(国家画院美术馆)
2016“造境”成军中国画个展(杭州)
2016“觅境”成军中国画展 (上海)
2015——2017秦淮七友—书画书画作品展(南京、马鞍山、淮安、苏州、扬州)
2012年 回望董其昌—中国山水画学术研究邀请展(北京炎黄艺术馆)
2009年 全国中国画名家提名展(上海)
2006年 浙江中国画大展·铜奖
1999-2006年 浙江省第四、五、六、七届花鸟画展
2006年 浙江中国画大展·铜奖
2006年 最具投资潜力浙派画家(浙报传媒)
2006年 第五届全浙书法大展
2000年 翰墨散怀四人展
个人专辑出版:
2007年《艺术家工作室—成军卷》,古吴轩出版社
2017年《唯美新视界—成军水墨人物画精品集》福建美术出版社

4、在哪里可以报名线上课程呢?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微信图片_20180119150535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墨 池 福 利 

微信图片_20180105170419

360se_picture.webp (77)

光绪年间,小桥流水、翠竹摇曳的江南村落牛桥村的一户人家中,男娃苏裕国睁大了双眼,回忆着刚才那个神奇的梦境:

苏氏祠堂里那位所有族人顶礼膜拜的祖先——苏东坡居然出现在自己梦里!还告诉了自己一件天大的秘密:

“小娃儿,刚才寿星和我打赌作诗输了,许我苏氏一族出一百岁寿星,那人便是你了,望你好自为之,万不可虚度一生。”

360se_picture.webp (78)

苏裕国一夜无眠,第二天把这个梦告诉父亲,苏老爹看着自出生起就常年因病身体瘦弱的小儿子,叹一口气,回想起大夫偷偷嘱咐他的话:

“小公子身体羸弱, 病根难除,恐怕时日不多……”

可说也奇怪,自从做过这个预言长寿的梦,苏裕国的病竟奇迹般好了,在他十岁那年,终于如愿进入了私塾学习。本不把他的梦当真的苏老爹这回也有点信了,祖先苏东坡被后人称为苏仙,这是他老人家显灵庇佑后人,为他的28世孙添福增寿呢!

360se_picture.webp (79)

“苏裕国啊,以后你就叫苏局仙吧”

“为什么?”

“咱们祖宗宋东坡是苏仙,托梦预言你百岁寿长,那是道破天机,有违天道。

“局”字内有一口,一尺,祸从口出,以尺约束。苏局仙,以后这个梦不论真假,你都不可再提。”

360se_picture.webp (80)

1906年,当县府的差人在一片敲锣打鼓声中,将写有“贵府少爷苏局仙第十六名中试,谨此致贺”的喜报送到苏家时,整个牛桥村都沸腾了:24岁的苏局仙考中了秀才!

苏老爹开心极了,仿佛能预见儿子状元及第、平步青云、光耀门楣的美好未来,拼时间,儿子多得是!但局仙十年寒窗苦却不是为考取功名利禄,眼看着风雨飘摇中的清朝不日将亡,你就算位高权重一时,也要战战兢兢活一世。

一百年太久,不如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于是他在镇公学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拿起教鞭,便做了一辈子老师。

360se_picture.webp (81)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大约是三十五岁,所有人都急着结婚生子,急着追名逐利,急着醉生梦死,每个不甘无为的人都焦虑不安,生怕比人慢一步,于是他们看苏局仙像个怪咖:

当别人争分夺秒地苦读诗书时,他竟然在功课之余耍起了太极拳,还兴致勃勃地找人打球、踢毽子……

这人怎么这么闲,别人恨不能把一刻掰成两刻来用,他却悠哉地不像话:“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早睡早起,午后短眠,饮食清淡,洗冷水澡,练长跑……

360se_picture.webp (82)

本该折腾的年纪却爱上了养生,众人摇摇头,觉得他没救了。如果你知道自己的人生长度是别人的两倍甚至三倍,你的脚步会不会就不再匆忙。

别人急着生忙着死,我不过是想让漫长的晚年不用在病榻上度过。没有健康的体魄,长寿百年就不是祝福,而是诅咒。日子,慢一点又如何。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他从私塾进入了小学堂教书,穷教书匠的工资却涨不过军阀混战下的物价,日子更紧巴了。

360se_picture.webp (83)

他跑到上海开馆教学,勤勤恳恳几十年,日子刚刚有点起色,上海又被卷入到抗战旋涡,日军推行奴化教育,让中国老师给孩子们洗脑,掩盖侵略真相,助纣为虐!

年过半百的老苏前半生与世无争,这次却非一争到底不可,学馆乃培育中华英才之地,断不能为日本人培养走狗奴隶。

他闭馆罢教,搬回老家,日伪政府请他出任汉奸乡长,他就自囚于书房吃斋念佛不问世事。还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水石居”:意为“如水清澈,似石坚定”。 水落石出,日本人制造的假象早晚要被揭穿,这一天老夫等得起!有些事,绝不能一时糊涂,悔恨半生。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68岁的苏局仙等来了新中国,跨过两个世纪,出生在满清朝的老苏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他的后半生定要活地比前半生精彩。从教师岗位退下来的苏局仙,古稀之年重新出发,将作诗当做精神的寄托、青春的延续。他从65岁开始作词,到1966年时累计写了6千余首诗词。偏遇到十年浩劫,这些心血之作全部毁于一旦。

360se_picture.webp (84)

杜甫诗

可这算什么,诗稿没有了,人还在,他继续写,苏局仙一生写下万余首诗,晚年还出版两部诗集:《水石居诗钞》、《东湖山庄诗稿》,这样的长寿诗人,史前未载!长命百岁是人人爱听的吉祥话,但我们又都怕老,长寿的代价是沧桑,长寿如苏局仙,从不见悲凉之态,越到晚年越发乐观豁达,连写的诗都有趣得很:

小溪昨夜添春水,戴笠渔翁垂钓竿,

三四鱼儿误上钩,只交厨下佐三餐。

——垂钓 

拥有童真情趣的人,心态永远年轻。老苏晚年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长寿?长寿没有灵丹妙药,就要养生啊,生命靠养!

360se_picture.webp (85)

胸无人我

养生方法那么多,有没有一种简单易学好上手,还不容易半途而废的?
那就只有一样了,这件事人人能做,我从8岁到现在,坚持了一百多年,越来越喜欢,从来没放下过。那到底是什么?
写字,练书法。

360se_picture.webp (86)

论文人画

“以吾来说,素来柔弱多病,心烦意乱,后来日日晨间临写几个字,凝神端坐,如在古人面前恭恭敬敬地做功课。年积月累,就觉得病也少了。活到今朝,虽老态自然要暴露出来,然终算自身料理,无待于人。”
老苏说的对,古往今来,长期练书法的人大多都高寿,在平均寿命30-40岁的古代。那些书法大师的寿命却是:柳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虞世南80岁;其后的杨维祯74岁,文征明89岁,梁同书92岁,翁同和85岁,何绍基74岁……
书者,抒也,散也,写字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动静结合的运动:
“洗笔调墨四体松,预想字形神思凝。神气贯注全息动,赏心悦目乐无穷。”写字才真该是中国人一辈子的嗜好。书法,一旦结缘,便是一生。

360se_picture.webp (87)

读罢新诗

苏局仙自小从学柳、颜楷书入门,后来钟情于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
1979年,97岁高龄的他手写行书长卷《兰亭序》参评《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群众书法竞赛。
整幅作品笔力稳健,点画扎实稳健,又兼从容娴和,气盛神凝,大有自然天成之趣,令他一举夺魁,轰动书坛,从此长寿书家苏局仙闻名于世。

360se_picture.webp (88)

诗稿

他的字苍劲中有俊秀气,质朴中有雅俊美,被世人所喜。
但老苏对这些名头看得淡,对小辈们说:“我的字还不够老,评委是看我人老才给第一。”他还专门刻一“从头学起”的印章,激励自己继续活到老学到老。
晚年的苏局仙,仍然坚持每日练字,年轻的小辈怕他累坏身体,劝他不听,就作势要抢夺他手中的毛笔,却没想到被他左闪右躲,围着八仙桌拼成的书案你追我赶一圈又一圈,硬是让小辈先累趴了。
这位上海第一老人,在110岁时无疾而终,按照生前遗愿,他的遗体捐献给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病理解剖室,解剖结果惊人:苏老的心脏十分健康,还能存活十年以上。

360se_picture.webp (89)

苏局仙110岁留影
(1882年1月1日-1991年12月30日)

童年时,被问多大了?
我大声说五岁了
成年时,被问起多大了?
我毫不犹豫回答我二十五岁了
中年时,被问起多大了?
我一点都不想回答这个问题
晚年时,被问起多大了?
我只想像老苏一样,骄傲地回一句:我一百一十岁!
那还等什么?

备好笔墨纸砚,写起来!

图文来源于网络

640.webp (19)

李银桥和毛主席合影

李银桥(1927-2009),曾任毛泽东的卫士长,后为作家。1962年4月,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十多年的李银桥与毛泽东分别,要去天津工作,毛泽东非常不舍得,手书《长征》一幅,送给李银桥作为亲情留念。

640.webp (20)

上图就是毛泽东送给李银桥的这幅《长征》书法手迹原稿。

值得一提的是,李银桥获得毛泽东赠送的这件手书后,回家发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中少写了一个“索”字,第二天又请毛泽东提笔在“铁”字旁加了一个小小的“索”字。改完字后,毛主席笑着对李银桥说:“你呀,人老实,办事又认真”。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这首《长征》诗词第三句原为“金沙浪拍云崖暖”,后毛泽东采取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的建议改为“金沙水拍云崖暖”,将“浪”改为“水”。

这首词目前所见有五幅手书:(一)标题为《长征诗一首》诗末写有“毛泽东一九六二年四月二十日”字样(二)诗末写有“长征诗一首”一九六一年一月十四日写字样,(三)诗末有“右长征诗一首毛泽东字样”(四)标题为《长征》诗末写有“毛泽东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二日为孩子书”字样,(五)无标题,无标点符号、无写作日期,诗末有“毛泽东”的署名。在这五幅手迹中,第三句“金沙水拍云崖暖”都是写的“金沙浪拍云崖暖”。

这幅作品是毛泽东60年代成熟的行草代表作,传遍海内外,几乎传遍了中国大地的千家万户。这幅手书是毛泽东赠送卫士长李银桥的作品。一九六二年四月,在毛泽东身边工作18年的卫士长李银桥调到天津工作,李银桥花了一个月工资的钱从北京荣宝斋买了一个很长的折子,请毛泽东为他写字留念。在李银桥全家向毛泽东告别时,毛泽东已写好。李银桥看后非常满意,后又请许多中央首长在折子上题了词。郭沫若又推荐许多著名画家在折子上画了画。康生知道后借去欣赏,在归还时还送给了一幅复印件。

李银桥非常珍视这幅《长征》书法,带至天津,后被人知晓并借去欣赏,先说借一个月,后来延期。再到后来,就失去了踪迹。

《长征》书法的丢失,让李银桥非常痛心,在去逝之前,还在寻找它的下落,但始终未果。

640.webp (26)——END——

 

他的书法独辟蹊径,
融北碑南帖于一炉,
创造了影响晚清书坛百年之久的“南宫体”
他还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书法家
他就是张裕钊640.webp

张裕钊(1823-1894),近代散文家、书法家。字廉卿。湖北武昌(今鄂州)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考授内阁中书。后入曾国藩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曾国藩推许为“可期有成者”(《清史稿·张裕钊传》)。生平淡于仕宦,自言“于人世都无所嗜好,独自幼酷喜文事”(《与黎莼斋书》)。曾主讲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书院,培养学生甚众,范当世、马其昶等都出其门下。 

640.webp (1)

出生书香门第,为“曾门四学士”之一

张裕钊生于鄂州市梁子湖畔东沟镇龙塘村张家湾的一书香世家。自幼天资颖异,青少年时期悉力研读唐宋古文辞和历史等经世之学。尤其对宋代古文家曾巩的《南丰集》揣摩精熟,颇有心得。

640.webp (2)

道光18年,张裕钊时年16岁,应县试考取秀才。道光26年,于湖北乡试中举。道光30年,张入京会试落第,后参加考选国子监学正。既而中选,官授内阁中书。

640.webp (3)

这次考选的主试官为曾国藩,因张文似曾子固而奇之。张氏后趋游于曾门,与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等被人合称为“曾门四学士”。

640.webp (4)

弃官南归,桃李遍天下

张裕钊在京供职两年,官职不显。目睹官场腐败,但以书文自娱,后弃官南归。

640.webp (5)

1852年,张裕钊受聘主讲于武昌勺庭书院落。1854年,曾国藩进兵湖北,闻裕钊在鄂,遂召入戎幕参办文案。此后相从十余年,同僚各有升达,唯张氏“独以治文为事”,并不热心于政治,故始终未得一官半职。最后终于绝意仕途,转而致力于教育、文学和书法的研究。 640.webp (6)

自1871年起,张氏先后主讲于江宁(今南京)凤池书院,保定莲池书院,武昌江汉书院,襄阳鹿门书院。直到光绪18年(1892年),张氏已70高龄,始由其子后沆、后浍从襄阳鹿门迎养至西安。1894年正月十四日,于西安寓所逝世。

640.webp (7)

张氏一生桃李满天下,从学门徒较负时望者有范当世、张謇、姚雪臣、朱铭盘,日本宫岛咏士等多人。许多门生后来成为学者、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和实业家,在政界文坛各负盛名,卓有成就。其中日本弟子宫岛咏士追随裕钊先生8年,奉学惟谨,于书法得益犹多。张辞世后,宫岛咏士回国创办“善邻书院”,传播张氏之学,使张氏书体在日本衍为流派,至今不衰。

640.webp (8)

书创“南宫体”,影响深远

张裕钊的楷书端产浑穆,取法六朝碑版之纵横奇肆,兼融唐楷之峭拔俊秀。运笔扎实凝重,转折处呈外方内国之势,自成一家之体。清光绪十二年,河北南宫重修县学,张裕钊撰书《重修南宫县学碑记》,又叫《南官碑》。此碑为其代表作,故称其书体为“南宫体”。此碑文字双美,镌刻精细,在当时影响很大。

640.webp (9)

《南宫碑》刻于清德宗光绪十二年(1886年),通高2.4米,宽0.89米,厚0.25米。碑额雕有二龙戏珠,中间阳刻篆书“重修文庙碑记”。碑文楷书13行,共650字,龟跃,张裕钊撰文并书丹。这是他64岁时的作品,笔势劲健老辣,比较娴熟地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南宫碑的内容,是建议终止腐朽的科举制度,主张“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必出于学”的思想。为了使国家富强,他大胆提出了废除“八股之文”的设想,文笔感人,激人奋发。该碑堪称“文字双美”、刻镌兼优的艺术珍品。

640.webp (10)

康有为评价其“千年以来无与比”

曾国藩在《求阙斋日记》中称:“门徒中望有成就者,端推此人。”他的书法艺术受到康有为、章太炎的高度赞扬。

640.webp (11)

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赞说:“湖北张裕钊,其书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意态逋峭特甚。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甑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吾得其书,审其落墨运笔,中笔必折,外墨必连,转必提顿,以方为圆,落必含蓄,以圆为方;故为锐笔而必留,为涨笔而实洁,乃大悟笔法。” 640.webp (12)

黎庶昌称其“渊雅超逸”,“论醇辞足”(《续古文辞类纂》)。

640.webp (14)

吴汝纶更推尊他能“变而后大”,“独得于《史记》之谲怪”,虽“文气雄峻不及曾,而意思之诙诡,辞句之廉劲,亦能自成一家”(《与姚仲实》)。

640.webp (15)

张裕钊作品欣赏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梵高于1880年写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中,他写道: 我要做的事是学习如何画素描,以成为一个大师,不论是用我的铅笔,用我的炭笔,还是用我的笔刷。我没办法告诉你(虽然新的挑战每天都会出现,未来也会继续出现)我有多开心我又开始画素描了

360se_picture.webp (43)

Vincent Van Gogh

一个游走于艺术世界的精灵。一支画笔,一块画布,便是他的一切。激情的投入,血与火的碰撞,对自然的热爱和尊敬,顺着画笔在画布上卸下一片汪洋。有生之年倾注了全部生命的画作。没错这个人就是梵高,全名文森特·梵·高。


对于梵高,相信大家对他都不陌生。1853年生于荷兰南部布拉班特省(Brabant)的Zundert。做过不成功的画商,传教士。在他短暂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内的职业是“无业游民”。只有表弟提奥理解他,支持他。供给他生活与创作费用。就这样梵高过着“寄生虫”的生活直到自杀身亡。梵高一生历尽坎坷。经常挣扎在饥饿之中。他所追求的女人都拒绝了他。在一个矿区做传教士时,抛弃自己的一切享受来帮助贫苦的矿工,得到的却是教会的解职。当他在二十几岁发现自己真正的职业应该是画家后,开始不断地探索进行艺术创作。然而他用心作的画却得不到世人的承认,有生之年都没有实现靠画画谋生的愿望。由于行为特异,被别人称为疯子。

360se_picture.webp (44)

360se_picture.webp (45)

360se_picture.webp (46)

360se_picture.webp (47)

360se_picture.webp (48)

360se_picture.webp (49)

360se_picture.webp (50)

360se_picture.webp (51)

360se_picture.webp (52)

360se_picture.webp (53)

360se_picture.webp (54)

360se_picture.webp (55)

360se_picture.webp (56)

360se_picture.webp (57)

360se_picture.webp (58)

360se_picture.webp (59)

360se_picture.webp (60)

360se_picture.webp (61)

360se_picture.webp (62)

360se_picture.webp (63)

360se_picture.webp (64)

360se_picture.webp (65)

360se_picture.webp (66)

360se_picture.webp (67)

360se_picture.webp (68)

360se_picture.webp (69)

360se_picture.webp (70)

360se_picture.webp (71)

360se_picture.webp (72)

360se_picture.webp (73)

360se_picture.webp (74)

360se_picture.webp (75)

360se_picture.webp (76)——END——

 

范曾与郭沫若书法结缘

从此24岁范曾名声大振

      文姬,指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蔡邕东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蔡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当时东汉天下动乱战争不断,蔡文姬于兵荒马乱中被董卓旧部羌胡兵所掳,流落至南匈奴左贤王部,在胡中十二年,生有二子。后中国北方遂趋于统一,曹操不惜金璧玉帛将蔡文姬赎回。归汉后,蔡文姬整理蔡邕所遗书籍四百余篇,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这就是历史上所谓“文姬归汉”的故事,以此郭沫若写下了历史剧《文姬归汉》。

      当时24岁的范曾在中央美院面临毕业,就以《文姬归汉》为题材创作了工笔人物画《文姬归汉图》,之后范曾找到郭沫若题词,作为文人的郭沫若爱惜人才,就在作品上以郭体书法题了长跋(内容见下),内容是长达四十八句的诗作,而且还有简跋和落款。范曾就拿这幅作品参加了毕业展览,从此范曾名声大振……

640.webp (6)

范曾丨《文姬归汉图》丨1962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640.webp (7)

郭沫若题跋

题跋内容丨

文姬归汉
汉家失统驭,四海繁兵马。
千里不闻鸡,兽多人转寡。
我蒙贤王救,寄身穹庐下。
相随十二年,相爱无虞诈。
马洼淳且芳,其味如甘蔗。
悲壮胡茄声,肯从琵琶亚?
本拟踵明妃,青冢留佳话。
曹公遣使至,要我回车驾。
纂修续汉书,继承先文雅。
愧无班姬才,倍觉责大嘏。
圣人作春秋,辞难赞游夏。
垂世千百年,褒贬乱贼怕。
我愿学齐史,笔削不肯假。
生死皆以之,用报知音者。
感君识此心,慷慨无牵挂。
盛装送我归,转教难割舍。
儿女向我啼,羌笛声喑哑。
踌躇复踌躇,顿觉天地窄。
君是好男子,笑我欠潇洒。
胡汉本一家,千秋眼一眨。
何为临歧路,泪眼如杯斝。
史成卿再回,儿大来相迓。
莫用再踌躇,珍重香罗帕。
感君慷慨意,纵身随大化。
“一九六二年七月八日,江左小范作《文姬归汉图》索题,因成此诗。
郭沫若

640.webp (8)

郭沫若题跋局部

640.webp (9)

郭沫若题跋局部

640.webp (10)

作品局部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END——

 

寄墨尺素,不计工拙,一往而情深,
信手挥洒之际,却真意流露,
古代书家书信手札,世人视若拱璧,
竟相仰慕、珍藏。
一封封手札,一笔笔心思,
背后是一桩桩故去千年的往事。640.webp (14)

苏轼丨《东武帖》丨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东武小邦不烦牛刀责无可以上助万一者非不尽也虽隔数政犹望掩恶耳真州房缗已令子由面白 悚息悚息轼又上

时至今日,书写工具的革命性普及,
以及电脑、微博、微信等冲击人心,
以毛笔书写尺牍的心思,如烟消云散,
古代名人尺牍却成为一种历史与积淀,
尤其如苏轼,留下了很多精彩手札,
大文豪的风采,历历在目。

640.webp (15)

苏轼丨《获见帖》丨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轼启。近者经由获见为幸。过辱遣人赐书,得闻起佳胜,感慰兼极。忝命出于余芘,居承流喻,益深愧(慰)畏。再会未缘,万万以时自重。人还,冗中,不宣。轼再拜长官董侯阁下二八月廿八日。

《一夜帖》应是苏轼最优美的手札,
笔性敦厚,丰腴多肉,用笔沉着凝练,
前半段情感平和,逐渐趋于起伏,
所以全作字形大小、笔画粗细、
字体型态等也随心情不断发生改变,
情境变化,游离字里行间。

640.webp (16)

苏轼丨《致季常尺牍》丨又名《一夜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纔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漂泊四海,
这些丰富的经历与睹物思情,
正是他艺术创作的顶峰时期,
于是留下了诸多精彩绝妙的手札。

——END——

刚开始练毛笔字手发抖是因为姿势不正确,或者心理紧张,握笔太用力造成。360se_picture.webp (40)

开始练字应注意的几点:

1 姿势要正确,两脚平放地上,两手据案,肩平、背直、头正,目注纸上。

2 握笔要指实掌虚,执笔在指,运笔在腕。开始练字枕腕,逐步提腕、悬腕。

360se_picture.webp (41)

3 笔法要分清,一般分方笔和圆笔两种,还要明确中锋、侧锋、卧锋的应用部位。

4 楷书是学习毛笔字的基础。楷书学完再学行书,最后是草书。您先学魏碑也行。

360se_picture.webp (42)

5 临帖时不要看一眼写一笔,先要读帖,吃透要领,然后把一个字一气写成。

6 首先要把各种偏旁部首练好,以后再组成各种字就容易了。

——END——

 

360se_picture.webp (7)

▲ 王澍

王澍,1668年生,1743年逝世(一说卒于1739年),字若林,号虚舟,江苏常州金坛人。康熙五十年进士。精鉴古,尤工书法,法欧阳询,亦工篆书,称一时好手。著有《古今法帖考》、《淳化阁法帖考证》等书。官至吏部员外郎。康熙时以善书,特命充五经篆文馆总裁官。

下面这件精彩的楷书册页《圣谕碑原稿》,就是出自王澍之手:

360se_picture.webp (8)

360se_picture.webp (9)

360se_picture.webp (10)

360se_picture.webp (11)

360se_picture.webp (12)

《清史稿》评价王澍楷书“于唐贤欧、褚两家,致力尤深”,王澍的楷书在当时王澍对褚遂良的书法尤其是楷书十分推崇,他在《虚舟题跋》中这样评价褚遂良:

褚河南书陶铸有唐一代。稍险劲则为薛曜,稍痛快则为颜真卿,稍坚卓则为柳公权,稍纤媚则为钟绍京,稍腴润则为吕向,稍纵逸则为魏栖梧,步移不失尺寸则为薛稷。

认为褚遂良之后的几位唐代楷书大家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褚字的影响,在其基础上生发而形成了自己的风貌。这样的论断未免有夸张之嫌,但的确反映出了褚遂良在唐代书法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王澍对褚书的一种偏爱。

360se_picture.webp (13)

360se_picture.webp (14)

360se_picture.webp (15)

360se_picture.webp (16)

360se_picture.webp (17)

360se_picture.webp (18)

360se_picture.webp (19)

360se_picture.webp (20)

360se_picture.webp (21)

360se_picture.webp (22)

360se_picture.webp (23)

360se_picture.webp (24)

360se_picture.webp (25)

360se_picture.webp (26)

360se_picture.webp (27)

360se_picture.webp (28)

360se_picture.webp (29)

360se_picture.webp (30)

360se_picture.webp (31)

360se_picture.webp (32)

360se_picture.webp (33)

360se_picture.webp (34)

360se_picture.webp (35)

360se_picture.webp (36)

360se_picture.webp (37)

360se_picture.webp (38)

360se_picture.webp (39)——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