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ebp

北宋时期二位著名的政治家及才子苏东坡与王安石,因为在朝辅政意识形态及文学风格的迥然不同,导致个人是非恩怨不断,所谓文人相轻,苏王犹烈。好在二人在晚年能握手言和,缘于最终在仕途的共同失意而能更清醒、客观看待对方的长处,由此而能包容对方的不足,进而认识自身、明心见性。二人的生平经历、思维起伏展现了封建社会典型的古代士子阶层的悲壮风情。

忆昔苏东坡刚参加制举时,锋芒毕露,在制策中全面地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众考官都欣赏东坡的“文义灿然”,将其列为高第。而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却认为苏东坡的许多观点,与自己以前向皇上所上的万言书意见相左,因而斥责苏东坡之文为“全类战国文章”,这就是二人的初次交锋,也即新旧党争的延伸。

640.webp (1)

▲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局部
纸本,34.5×199.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苏东坡任监官诰院时,主管官吏凭证文书的颁发,对王安石好为大言诡论行为非常不满,在对刘敞的祭文中予以隐约讥刺,后来更是竭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由此王安石十分恼怒,把苏东坡视为强敌,必欲与他逐出朝廷而后快,苏东坡因此备受变法派的打击排挤。

640.webp (2)

▲ 苏轼《邂逅帖》
又称《江上帖》,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熙宁二年(1069年)苏东坡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欣赏其主张,当天接见后想让苏东坡修中书条例。而王安石则竭力阻拦,并力荐吕惠卿担当此任。 神宗又想让东坡修起居注,王安石却说东坡不是“可奖之人”。王安石还多次劝神宗贬黜东坡,神宗未听,王安石就说对待东坡必须像调教“恶马”那样,“减刍秣,加笞扑,使其服贴乃可用”。

同年,苏东坡为国子监举人考官,策题以历史上君主独断或兴亡之事为问,王安石更是大为不悦。

640.webp (3)

▲ 苏轼《书杜工部桤木诗卷帖》
澄心堂纸本行书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兰千山馆寄藏)

二人时常见面,相互挖苦、贬低成风。比如有一次,两人来到一片碑林,见一处石碑有点倾斜,王安石便说:“此碑东坡想歪!”苏东坡当即反唇相讥道:“当初安石不正!”。二人峙才傲物,互不相让,由此可见全盘。

640.webp (4)

▲ 苏轼 《罗池庙碑》局部

又有一次,王安石考虑到以前苏东坡曾写过《进策》二十五篇而力倡改革,想请他协助自己主张政见,王怀抱一线希望亲自拜访苏东坡。当时,苏在书房与几名青年学者讨论王的《字说》一书,王安石高兴地说:“这是老夫为补救许许慎《说文解字》的不足而写,如‘坡’、‘笃’两字,明明是会意,许公竟解作形声。吾以为认为‘坡’者,土之皮也;‘笃’者,以竹鞭马也……”。

苏东坡反问道:“如此‘滑’字乃水之骨也,有谁听过水有精骨呢?还有‘笑’字,岂不成了以竹鞭犬了吗?”王安石听后心中不快,只能勉强解释道:“‘鲵’字从鱼从儿,合为鱼子。四马为驷,天虫为蚕。古人制字,并非没有意义的。”

640.webp (5)

▲ 苏轼《跋王晋卿藏挑耳图帖》
书于1091年(元佑六年)行书

苏东坡则说:“鸠字九鸟,君可知道有何典故?”王安石信以为真,欣然请教。苏东坡得意道:“《诗经》上说:‘鸣鸠在桑,其子七兮’……。”王安石不解而问:“分明七只鸟,怎能说是‘九鸟’呢?”苏东坡不紧不慢地回答:“七只小鸟加上它们的父母,不就是‘九鸟’吗?”如此玩笑使得王安石十分尴尬,因苏轻薄自己而拂袖离去。

从政见上的相互排斥发展到卖弄学问调侃对方,这是二个大文士的习惯。

640.webp (6)

▲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局部
苏轼诗文一章,行书
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
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藏处不详

又一次,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恰逢王安石睡觉,苏东坡见书桌上有两句王安石的《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认为菊花最终枯焦而不落瓣,便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看到秋风中吹落的满地菊花才明白是自己未实证而想当然。

640.webp (7)

▲ 苏东坡《祷雨帖》又称《颖州祈雨诗帖》局部
苏东坡自署书于元祐六年(公元1091)
纸本29× 120cm,诗文二则,行书
今不知藏所

又有一次,苏东坡被贬海南时,王安石为其饯行,王赋诗曰:“明月当空叫,五狗卧花心”,苏东坡却信手改成:“明月当空照,五狗卧花阴”。后来苏东坡在海南儋州时方知当地有一种叫“明月”的鸟,和一种叫“五狗卧”的花,他才恍然大悟。

苏东坡和王安石虽相互排斥、相互贬低,但毕竟以其文斗为主。随着时光的流逝,二人最终在政坛失意,清醒之后都认为是自身的嫉妒心造成二人争斗的主因。名利到头随烟而去,明心见性后双方都有了忏悔当初而赏识对方才华之心。

640.webp (8)

▲ 苏轼《尊丈帖》
约书于1093年(元祐八年)

在政见方面,王安石认为苏东坡是盖世英才,一代忠臣。当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被定罪候斩,性命危在旦夕,当时满朝异姓官员无一为苏东坡求情,王安石听说后从江宁上书神宗道:“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苏东坡对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及超人见解、办事果断等,非常佩服,曾称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对苏东坡《表忠观碑》一文大为赞赏,兴致勃勃地次韵苏东坡在密州所写的“尖叉韵”雪诗。
而苏东坡于元丰三年(1084年)途经江宁,深为《字说》一事当面讥笑王安石而感到内疚,专程拜访王安石以消除多年的隔阂。已经下野闲居的王安石,听说东坡到了江宁后,也是马上披蓑衣戴斗笠,骑一头瘦驴,风尘仆仆地赶到渡口去会苏东坡。

640.webp (9)

▲ 王安石《过从帖》
纸本行书 26×32.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交谈中,苏东坡对朝廷接连用兵和屡兴大狱的措施表示不满,认为“大兵大狱”是汉、唐灭亡的前兆,并劝王安石出面阻止。王安石先说那是吕惠卿主政的结果,自己已不在位,不便干预。

东坡接着说:“‘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这只是事君的常礼,而皇上待你以非常之礼,你岂能以常礼来报答皇上?”王安石顿时激动地说:“我一定要面见皇上陈述!”并叮嘱东坡不可泄漏此话,原来他对吕惠卿的倾轧心有余悸。

随后,两人又谈论诗文,苏东坡手书近作相赠,王安石意犹未足,也自诵其诗,请苏东坡书写后留给自己作纪念。苏东坡称赞王安石的“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二句有《楚辞》句法,王安石欣然认可。

640.webp (10)

▲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
纸本 29.9×119cm
上海博物馆藏

苏东坡在江宁数日,两人多次作诗唱和,苏东坡游蒋山的诗中有:“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二句,王安石大为赞赏并感叹曰:“老夫平生作诗,无及此之二句!”

王安石送走苏东坡后对人说:“不知更年几百,方有如此人物!”,此精典之述,实是二大文才风起云拥之写照也

(作者:古越中兴 原题:文人相轻,苏王犹烈 )

——END——

唐太宗李世民《屏风帖》,宋嘉泰四年(1204)王允初刻于余杭,元延佑三年(1316)县令尹王昌移置县厅壁间。《戏鸿堂帖》翻刻一部分,其中祝宽夫跋语云:“右唐太宗屏风书,余从兄季平家所藏,盖从祖绍兴初为江西漕属,以重赂得于北人南渡者,凡十一幅,皆绢素也。其上杂绘禽兽水藻之文,犹隐可认。

按《唐会要》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上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诚可宝也。”其叙述《屏风帖》由来甚详。不过当时所存《屏风帖》,也只是草书了,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谓:“文皇尝作真草书古帝王龟鉴语为二屏风示君臣,今所存者草书耳。轻俊流便,宛然有右军、永兴风度。”640.webp (19)

唐太宗习字作书,有其独到的方法,其《论书》说:“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尔。吾之所以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屏风帖》深得右军草书意趣及使转形势,所不足者正是骨力稍弱。盖草书走笔疾书,最难求者正是骨力,习草书最当体会。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640.webp (34)

640.webp (35)——END——

岳飞,精忠报国,成为民族英雄,一代名将,历来受到人们的尊重。他的词《满江红》备受推崇,他的书法作品草书《前后出师表》也是精品,却鲜为人知。书法作品《前后出师表》挥洒恣肆,刚劲挺拔,亦草亦行,兼有黄鲁直风范。虽为伪作,亦属精品。

640.webp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640.webp (1)

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640.webp (2)

(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 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640.webp (3)

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

640.webp (4)

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640.webp (5)

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

640.webp (6)

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640.webp (7)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640.webp (8)

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

640.webp (9)

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

640.webp (10)

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

640.webp (11)

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

640.webp (12)

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

640.webp (13)

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

640.webp (14)

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40.webp (15)

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因此我感动奋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640.webp (16)

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岳飞之孙岳珂书法墨迹

岳珂(1183-1243)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

640.webp (17)

岳珂跋《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即《唐摹万岁通天帖》),辽宁省博物馆藏。

640.webp (18)

岳珂《郡符帖》,纸本,楷书,30.3× 49.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360se_picture.webp (17)

欧阳中石是大师级的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学书先从师武岩法师,后又师从吴如玉。从唐碑入手旋即转临北魏诸墓志;后亦曾涉足 于篆、隶、甲骨、金文,尤于欧阳询诸碑临池用工更勤。常作行书,从法二王,而又取势于王。草书以王羲之、孙过庭为宗,亦得益于黄、祝点法。书风妍婉秀美, 潇洒俊逸。

他的书法功底深厚,书风大气挺拔,古朴之中不失华美,字里行间体现出的铮铮铁骨令人赞叹。

360se_picture.webp (18)

欧阳中石的书法作品炉火纯青的书法艺术,以及取法高古、上追秦汉魏晋、熔铸历代名家精华、师古不囿于古而自成一家的独特书风,被海内外各博物馆、收藏家、书法爱好者竞相收藏。其作品享誉极高,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法国、美国、瑞士均有重大影响。

就是这么一位声名大噪的书法家,关于学习书法,他有着不一样的见解,总结四个方面如下:

1、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

书法是学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这是欧阳中石先生的一向观点。有人练了多年书法,很刻苦,天天写,但是进步并不很大。而有的人学书法时间虽不很长,但进步很明显。原因何在?与方法(或称路子)有关。学习书法,公认的最好方法就是坚持临帖。提倡向传统学,向古人学。书法的学问在古代字帖中几乎都能找到。泛泛地练字不如精心临帖。临帖是从源头学起最受益的办法,也是被证明为可行的方法。

360se_picture.webp (19)

2、学书法要像练射击一样瞄准“圆心”。

他常用打“圆心”来比喻临帖。射击运动员打靶,总是瞄准圆心(十环)来练,瞄准圆心才有可能打出十环。学书法要像射击运动员那样,以圆心为目标,把起点定高一些。什么是书法的“圆心”(或者说“十环”)?就是优秀的碑帖,即那些在历史中形成的、被公认的范本。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以及欧、颜、柳、黄、米、赵等人的代表性字帖。在一个时期内,选择其中一种作为学书法的老师,照着临写。选好字帖就是找个好老师。从学古人精品入手,这是书法艺术的传统性使然,是提高书法技能的根本途径,可避免少走弯路。

360se_picture.webp (20)

3、临帖要精练,不要贪多。

现在出的字帖很多,如果不加选择,一辈子也临不完。就一本字帖而言,也并非每个字都要重点学。怎么办?一次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少量的甚至是几个字,反复临习,研究,吃透,悟出其中的门道,学其精髓,触类旁通,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写字不止要下功夫,还要用一点巧劲。要做到精练出效果,要有“悟性”,动脑子,多琢唐,善于从用笔、结体、章法、用墨及意境等方面进行揣摩,用心领悟,找出规律,日积月累,不断总结提高。

360se_picture.webp (21)

4、“老天爷爱关照老实人”。

学书法是个慢活,要有相当的时间积累,没有捷径,难以速成,太急了不行,不下功夫不行。只有一步一步地学,老老实实地练,持之以恒,打牢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学有所成。既不可把书法神秘化,也不能简单化。“老天爷总爱关照老实人”。方法对头,功夫用到,加上善悟,自然是可以把字写好的。当然这是仅就“写字”而言,书法艺术作为一门国粹和博大精深的学问,还涉及文学、历史、文字、汉语、美学等很多字外功,那就说来话长了。

——END——

 

民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不是一个很讨喜的时代,因为它凝聚了太多的不甘与屈辱,是中华民族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且不论民国的政治多黑暗,多民不聊生,至少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不是现在能比的。文学上,鲁迅,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艺术上,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丰子恺……,那个时期我们的教育吸收了很多西式的理念,培养出来了大批精英人才,这些人直到建国后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鲁迅、陆小曼、丰子恺的艺术之路,一起感受下他们的书卷气:

鲁 迅 】360se_picture.webp (9)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的书法鲜有人知,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他文字的光芒太过耀眼,书法这种末技,轻易就被掩盖;二是因为他的墨宝流传太少,大都深藏于博物馆中,世人哪有见识的机会。

鲁迅的书法不像他的文字那样冷峻,点画浑圆,不见梭角,平和而从容,质朴而洒脱。格调极高古,深得六朝遗韵。他的书法,能脱开一般书家的刻板与拘泥,又没有名士的轻狂与孟浪,收放自如,不离法度。

360se_picture.webp (10)


鲁迅 《自题小像》183×45.5cm
1931年 北京鲁迅博物馆藏

【 陆 小 曼 】

360se_picture.webp (11)

陆小曼(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著名近代人物。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

360se_picture.webp (12)


陆小曼书法

360se_picture.webp (13)


陆小曼《桐荫仕女图》,1942年

画家刘海粟这样评价说: 陆小曼的旧诗清新俏丽;文章蕴藉婉约;绘画颇见宋人院本的常规,是一代才女,旷世佳人。

【 丰 子 恺 】

360se_picture.webp (14)

丰子恺,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以漫画闻名于世,但他对书法的看重和自许远在漫画之上。

360se_picture.webp (15)


丰子恺漫画

他曾说:“书法是最高艺术……艺术的主要原则之一,是用感觉领受。感觉中最纯正的无过于眼与耳。诉于眼的艺术中,最纯正的无过于书法,诉于耳的艺术中,最纯正的无过于音乐。故书法与音乐,在一切艺术中占有最高的地位。”

360se_picture.webp (16)

丰子恺书法

其书法宏大气度,蕴含于毫芒之间,其烂漫气质又流露在造型结字之内。

纷乱民国,名家辈出,他们挺立的身姿、繁密的树冠、沉沉的果实,日益彰显,他们的缅忆日渐清晰,环视当下,抚今追昔,令人不得感从中来。

也许我们无法真切地理清民国书法家们的尺长寸短,但显而易见的是,他们是独特的一群,既不同于前人,又异乎后辈。他们面对的是,烟雨楼台,风云世界。

常言“字如其人”,从他们的书法中,约略可追想他们当年的生活,那一个个意气风发、于大时代中行走奔忙的身形。他们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内忧外患,风雨飘摇,那时的人们终日流离奔走。而书法家或书写者,贯穿始终的,是各自的点画。

——END——

在时下热播的很多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太监宣读圣旨的镜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听得人很不舒服,因为在明代以前,圣旨的“开场白”,根本没有这八个字,这可谓是“戏说”和“穿越”。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正确断句法应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不是时下影视作品中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读法。360se_picture.webp

而圣旨的开头语也不全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是历朝历代各有其别,而最早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作为圣旨开头语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也就是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出现于圣旨中,始于明朝。

一起来欣赏下明代的一幅小楷圣旨:

360se_picture.webp (1)

360se_picture.webp (2)

这件圣旨描述的事情并不大,但是写圣旨的小楷书法很端庄,是封赠南京广西道监察御使王钦父母的敕令。看看皇帝是怎么夸自己的臣子的。

360se_picture.webp (3)

大意是,为了褒奖南京广西道监察御史王钦的父母对儿子的培养,封王父为文林郎,王母授孺人封号。

360se_picture.webp (4)

大意是,为了褒奖南京广西道监察御史王钦的父母对儿子的培养,封王父为文林郎,王母授孺人封号。

360se_picture.webp (5)

明代诰敕文书有一定的规格,首先材料是南京染织局特供的绢帛,诰命用三色或五色丝织成。

360se_picture.webp (6)

文曰“奉天诰命”,敕命用纯白绫织成,文曰“奉天敕命”,均用升降龙盘绕。末尾亦用五色丝织入“某年月日造”。

360se_picture.webp (7)

这封敕命来自日本文学家森鸥外的旧藏。

360se_picture.webp (8)

弘治十八年八月二十日

奉天承运

皇帝勅曰,旌奖贤劳,乃朝廷之著典;显扬亲德,亦人子之至情。顾惟风纪之臣,具有严慈之庆,肆推褒宠,实倍常伦尔。王聪乃南京广西道监察御史钦之父,洁己自修,与人不苟,负壮心于科第,独抱遗经严义,训于家庭,遂成贤子。宪台奏绩,名动班行,命秩推恩,光生纶綍。眷国章之伊始,见世业之有征。兹特封为文林郎南京监察御史,远增林壑之光,益享桑榆之乐。

勅曰,母氏劬劳,义实兼乎教育;朝廷宠数,礼特重于褒荣。肆缘报本之心,诞示貤封之命,亦惟有德,始称厥名尔。谭氏乃南京广西道监察御史王钦之母,惠朗知书,温恭守礼,佐良人之儒业,行重乡评;成令子之才名,荣登台宪。顾慈龄之未艾,属禄养之方隆,揆厥彝章,可无褒宠?兹特封为孺人,茂膺冠帔之华,永示家庭之式。

——END——

 

与古为徒——感悟汉代碑刻与摩崖的气息

常 猛

  笔:农耕笔庄兼毫

  墨:红星墨液+墨条

  纸:粉彩纸

  砚:端砚

  2017年夏天有三个国展截稿,分别是第八届全国楹联展、全国第四届隶书展和第四届全国青年展,这是练兵的好机会。近两年,我投稿中国书协的专项展以草书为主,偶尔用隶书投一些其他征稿,如历代名人咏成都书法展和孔孟之乡汉碑行书法展就是隶书入展。全国第四届隶书展截稿前两个月,我每天拿出大量的时间来临习《石门颂》和《张迁碑》,感悟汉代碑刻与摩崖的气息。

  一、准备阶段

  隶书是一个庞大的书法体系,包括碑刻、摩崖、简帛书等,由篆书演变而来,到西汉后期形成了成熟隶书。因此,学习隶书要通篆法,这样字形才能高古。当下展览创作中大字隶书较弱,此次投稿我决定从大字隶书入手。以前临摹汉代摩崖较多,但不够精,此次展览的作品我决定取法要精,从《石门颂》与《张迁碑》吸取营养。除了临摹学习之外,还走出书房,去泰安访《张迁碑》,更好地感悟古人的气息。

  二、打造作品

  隶书作品入古最重要,只有入古方能出新,入古最重要的价值是得古意,古意是对古人作品悉心临习和感悟中得来的。在内容的选择上,我选择了刘勰的《文心雕龙》里完整的一段。通过查阅隶书字典先确定每个字的规范写法,避免使用异体字,更不能有错别字。在章法的处理上,我一开始选择的是两块拼接而成,中间用一条白色宣纸间隔开,后来发现多余,把通篇的气息给打乱了。作品纸张要求不能超过六尺整张,对于大字隶书,想在六尺整张的宣纸上表达出正大气象很难。最后干脆自然书写,落款处用两行小字行草书,与正文的大字隶书形成对比,效果更好。在字形的处理上,没有过分变形,尽量保持每个字的原状。用笔上强化一些绞转与提按,使得作品更老辣、古朴些。

  三、展后思考

  书法是情感的记录与表达,对于书法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过程。2017年11月18日,全国第四届隶书展在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幕,我到展览现场学习参观,收获很大。此次展览中的作品风格取法丰富,形式多样。每件作品都值得考究,特别是很多优秀作品,在用纸、章法、形式等多方面都别具匠心、非常巧妙。很多优秀作品在内容上是自作诗文,并且落款与题跋充分显示出其文学素养,为作品增色不少。董其昌道:“字须熟后生。”由熟返生大概是每一个书家必须攻克的难题。书家要形成个性、风骨,必须要“生”。由熟返生不仅是书家技法的积累、文化内涵的充实,还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生活阅历的增长。书法学习是一生的事情,同时还需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要避免匠气、习气、俗气。

mmexport1516511761689

常 猛 全国第四届隶书展入展作品 规格180cm×90cm

mmexport1516511535477

mmexport1516511539197

mmexport1516511543476

mmexport1516511547651

mmexport1516511551562

mmexport1516511555756

mmexport1516511559232

mmexport1516511562272

mmexport1516511565561

mmexport1516511568964

mmexport1516511572799

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贰臣、书画家。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 孟津(今河南孟津)人。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 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微信图片_20180121131045

杨勇

《书法》杂志主编


(“翰墨醇香•六十年代”全国书法名家学术邀请展专论之一) 

群体的价值

—六十年代书家的书法高度与历史重负 

杨 勇

没有一代书法人的崛起,就不可能有书法的真正复兴。书法的困境不在其本身,而在书法之外。没有比书法更保守的了,但现在又面临一个创新的时代,书法也需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伴随着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书家的逐渐步入老年,书写当代书法史的重任无疑落在了六十年代书法名家们的身上。

六十年代书家的幸与不幸

“六十年代书家”特指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书法篆刻家群体,如今大都已是知天命之年。与五十年代或七十年代的书家群体相比,六十年代书家的成长阶段恰恰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政治运动、经济匮乏、文化单调等,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成长经历甚至塑造了他们的思想观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书法家是经历过艰难磨砺的一代,自然灾害、“文革”、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几乎贯穿了六十年代书法名家群体的整个学习创作生涯。从六十年代书家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与五十年代书家或七十年代书家确实存在许多不同,这些不同是与中国社会的变革紧密联系的。他们出生的六十年代及成长的七十年代,整个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运动,以致他们很少像七十年代书家那样接受完整而正规的书法训练。但六十年代书家的成长经历恰恰为他们带来了不同的人生界面,也带来了更扎实的书写。

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使六十年代书家的书法有了景深,使他们的书写和生活构成一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使得六十年代书家的书写生发出一种质朴的墨香,与当下很多书法青年的书写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审美路径,背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成长经历。正如“翰墨醇香·六十年代”全国书法名家学术邀请展的学术定位所言:六十年代书法名家群体以对传统书法深厚的体认积淀及对当代书法的创新推动,游刃有余地展现出各自的艺术个性及心中的超逸高迈之境。在艺术审美和风格追求上,成为了时代引领,构成了当代书法绚烂星空中耀眼的星群,为中国书法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时代审美风范,志气平和,技道双胜,成为当代书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实力派艺术家。

中国人普遍不信仰宗教,生活中的没有终极感,苦难便真的是无涯苦海。六十年代书家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焦虑”和“迷惘”,我们仍能从很多人的学书自述中品读出来。但经历的痛苦和迷惘,对于六十年代书家的成长是疾风苦雨,最终又是深深的滋养,当这些经历自然而然地融入进他们的生命底色,会让成长了的心变得异常饱满。苦难出诗人,这或许就是时代洪流冲击下,六十年代的书家的不幸与最大的幸运吧。

六十年代书家的历史使命

在当代书法史上,六十年代书家无疑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对于当代书法所能达到的高度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书法之事恒永,书法之事又常新,传承与创新是每一个有抱负的书法家都需要终生面对的问题。在传承与创新的纠缠中,我们写下的每一笔,都隐含着对于书法传统的忠诚,同时,亦暗含着对于创新的期盼。以创作名义进行的书写,每天都在大量的产生,但在大量的作品中,能够把传承与创新结合得比较完美的作品并不多。有人说,这是个时代难题,有高原没有高峰。其实,这可能是任何一个时代面临的难题,留存在历史长廊中的经典作品,理论家们从各个角度努力寻找其价值并做出阐释,但当我们退回到纯粹的欣赏角度,我们只会在意它能不能打动我们。

六十年代书家在书法学习方面是具有优势的,他们对古代碑帖的熟悉程度和对书写技法的训练,明显优于他们的师长;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也优于师长辈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所能达到的高度。然对于当代书法所交付的历史重任,并非所有的六十年代书家都能完全领受。继承与创新,置于书法史的长河之中,彼此缠绕,乃至寸进尺退。在这个意义上,虽然通过自身的长期努力,六十年代书法名家应当有机会塑造中国书法新的辉煌。然而,他们面临的困难也很多。如何突破自我,如何超越前人,如何应对书法职业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六十年代书家必须思考的问题。

与普通书法大众随风而动不同的是,六十年代书法名家必须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审美特质究竟是什么,二是如何保证自己的创作不断向前推进。这些追问首先需要有心力、有识见,能够拨庸见奇。当我们提起六十年代书法名家这个群体,陈洪武、张建会、鄢福初、梅墨生、朱培尔、张继、洪厚甜、郑晓华、王厚祥、王学岭、刘彦湖、张羽翔、于明诠、毛国典、白砥、汪永江、韦斯琴、王家新、李啸、刘京闻、叶培贵、陈忠康、龙开胜……如同镶嵌在书法天空中的明星此起彼伏地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相信通过六十年代书家们的努力,他们一定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中得到涵养,一定能在笔墨技法的锤炼上穷其奥妙,也一定能在书法的意韵上通其真诠。倘若再过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六十年代书法名家中仍有很多人为后人所记取,并成为书法研究和取法的对象,那才是我们所期望的结果,才可以说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重负—创造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群体风流。

群体的价值

李修文在《山河袈裟》中说道:“只要时间还在继续,时间的折磨还在继续,寻找同类的本能就会继续,黑暗里,仍然希望有相逢,唯有与同类相逢,他们才能在对方的存在之中确认自己的存在。”这种对于群体的认同,并非通俗意义上的抱团取暖,而是类似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和《哈姆雷特》所表现出的飘零感和离散感。

对书法群体的关注是书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往往能揭示对书法家个案研究所不能揭示的更具广泛意义的问题。像“六十年代书家”这样,把书法家按照具体出生年代(比如以十年为一个阶段)来作细分,从真正意义上的同龄人中选取代表性人物,进而对这个群体进行研究。当我们步入全新的时代,踏入全新的书法现场,应该以何种姿态进到书法的深处,寻找和发现六十年代书法名家群体心灵的幽微之处?我们关注的这数十位书家,均是近年来创作颇丰的六十年代的书法名家,他们在书写,他们亦在思考。

我们对六十年代书家所能表达的最大敬意,恰恰是不要将上述代表性人物的书法成就理解为无以复加。伟大的作品不是去抄袭古人,而是把经典解体,再适当地加以组合,这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要把传统表现得更富于多面性。缺乏这样的精神和勇气,或者缺乏相应的娴熟技法,都并不足以承担起反映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使命。

“翰墨醇香·六十年代”全国书法名家学术邀请展最出色之处是它重新解释了群体的价值。群体的价值不只是不同的超强个体形成一种合力,也不只是与其他群体形成比对,甚至也不只是使单独的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无力,最为重要的是彼此都能感受到群体的力量。每位六十年代书家都能清楚自己及群体在当代书法史上的坐标,并进而认真地拿起了毛笔,进入到纯粹写作状态中。铁凝曾言:“文学应当有力量惊醒生命的生机,弹拨沉睡在我们胸中尚未响起的琴弦;文学更应当有勇气凸显其照亮生命,敲打心扉,呵护美善,勘探世界的本分。”书法具有同样的能力和特质,只是不曾被我们记起而已。

当置身于一个群体,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环顾四方,想必每一位参展六十年代书家都会于“蹙蹙靡所骋”的局促中神奇地获得力量。如今,是否该像抵达时间的怀抱那样承担起当代书法史赋予六十年代书法名家的历史重负?即便这种承担的过程中有着太多的变数,但至少是一种具有宝贵价值的省察。

那么,什么是当代书法史赋予六十年代书法名家的历史使命呢?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承继中华文脉,陶铸时代审美。审视此次展览中的六十年代书法名家,他们身上“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又不乏冲破固有模式的不懈努力;既充满着对人生人性的价值关怀,又蕴藏着创新创造的无穷活力;既呈现出对现代审美的步步追寻,又体现了对历史传承的种种反思。”而毋庸置疑的是,在传统和现代的周而复始之间,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痴缠,也蕴含着流水不腐、书法常新的神秘源泉。

mmexport1516510772706

你不必因为喜欢书法,

而一定要成为书法家。

看看三千年的书法史,

你就应该知道,

真正的书法家其实很少。

你不必不练成高手不罢休,

武侠小说里全是练家子,

可高手总是那么几个。

你不必为入不了中书协而烦恼,

入与不入,只隔着两次入展的距离,

但是真正的水平,

不一定只有展览才知道。

这和古代的科举一样,

很多失败者如今都是好汉。

mmexport1516511186548

你不必一定要办个展,

你只要写得好,熟悉的人都知道,

如果写的不好,天天展览也没人看,

即使有人捧场也大多是名利场上的外行。

你不必天天发朋友圈,

你不必见人就炫耀,

甚至,你不必天天写字,

王羲之也一样,书法不是生命的全部。

你不必一定要个拜个名师,

你不必把一些名家看得太高,

见个面一定要合影留念,

多年之后,他们可能和你一样无名。

你不必天天穿着唐装,

你不必留着长发和胡须,

懂书法的人只会看你的字,

不会关心你的外表包装。

你不必花钱买枪手的评论,

更不必厚脸求名家美言,

过度的炒作只会适得其反。

你不必非得要求孩子也学书法,

不喜欢书法的孩子,

你会把他逼成一个书法的仇人。

你不必要求自己四书五经皆通,

你也不必非要学什么律诗填词,

喜欢写个字,没有这么多的附加条件,

写得开心就好。

mmexport1516510772706

你不必和身边的同行攀比,

得奖是人家的功力和运气,

卖字是人家的能力和福气。

处处与人相比,你会失去写字的意义。

你不必迷恋什么红袖添香,

喜欢书法有时只是一个人的修行,

青灯伏案,你在笔墨中前行,

与古人对话,与心灵沟通。

你不必做一个自私的书法白痴

把更多的时间多陪陪家人,

临帖练字只是自我独处的心灵花园,

油瓶倒了扶起来,米没了去买米,

不热爱生活的人也写不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