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传统型画家,
有像齐白石、潘天寿这样勇于革新创造,
个性和时代性十分突出的画家,
也有像金城、吴湖帆这样遍学古人、潜心传统,
个性和时代性并不十分鲜明的画家。
在世纪前半叶,后者人数更多,
影响也更大,在中国画画坛居支配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艺术“破旧立新”,
把“五四”以来的国画家褒贬分明地
划为“革新派”和“保守派”,久而久之,
所谓“保守派”从被冷落到被遗忘,
乃至形成对这一大批画家
有意无意的历史遮蔽。
吴琴木不幸就是这样一位被长期遗忘的画家。640.webp吴琴木

原名桐生,后改为桐,字琴木,
以字行,号冷枫居士,别号苍梧生。
1894年2月16日(甲午年正月十一日)
生于江苏吴江震泽镇,
1953年8月27日(癸巳年七月十八日)
逝世于上海。终年59岁。

吴琴木生在震泽的清贫之家,
自小喜爱绘画文学,及长,
任本地小学教师,余暇自修书画。

约1914年,他的才能被邻乡的一位著名人物——
南浔庞元济发现,从此改变命运,
走上了一条不归的艺术之路。

640.webp (1)

庞元济,近代的书画收藏大家,
最有名的乃是“南庞北张”。
“北张”是张伯驹,“南庞”则是庞元济。
民国六大书画收藏家之首
他是很有志气、开拓进取的超级富二代
还是雅好绘画、藏画和著画的精神贵族。

640.webp (2)

640.webp (3)

《仿古山水图》 1944年 纵32厘米 横28.5厘米

庞元济,字莱臣,
藏界也常称其为庞莱臣(1864-1949)。
他来自浙江湖州一个名叫南浔的小镇。
别看这一方水乡小镇,
以营丝而富,云集了近代中国最大的丝商群体。
当地人形象地以动物来比喻这些商贾豪门的财产,
称之为“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

“象”是指拥有一千万两银子以上的豪富,
500万以上称为“牛”,而100万两以上称为“狗”。
上世纪30年代的当地民谣云:
“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
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
生动概括了这南浔四大首富的特点。
其中“庞家”指的正是庞莱臣的父亲庞云鏳。

640.webp (4)

《探梅词意图》 纵109厘米 横54厘米
这“四象八牛”到底有多阔绰?
光绪年间,他们的家产估计总额
应在6000万两至8000万两白银之间。
这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当年清政府一年的
财政收入不过区区7000万两白银。

庞莱臣就出生在这样的超级豪门。
他原本是庞家的次子,但长子早夭,
于是继承家业的重任就落到他的身上。

640.webp (5)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庞莱臣一点没有
许多富二代那种坐享其成的慵懒与怠惰,
成长得十分周正,智商高、情商好、财商出众。
(此段文/杜卡)

庞元济酷爱中国书画,
不惜斥巨资收购历代名迹,收藏之富,甲于江南。
庞元济先后聘请三个艺术家
助其鉴定、管理、修补、临摹书画,
即早期的陆恢,后期的吴琴木和张大壮。

640.webp (6)


《秋山行旅图》 纵143厘米 横79厘米
其中吴琴木和张大壮,
都是年轻时就到庞氏家中,
在从事管理书画诸事物的同时,
用力于临摹名作,学习鉴定。
可以说,他们是庞元济
和虚斋藏画培养出来的画家和鉴赏家。

640.webp (7)

吴琴木从20岁(1914年)至36岁(1930年),
一直在庞家居住和工作。
他观赏、临摹、修补古代绘画作品。
吴琴木离开庞家后,
依然临摹虚斋藏品,或者为虚斋临摹他人藏品

可以说,临摹、鉴定古画是他中年前的主要工作,
也是他学画的主要途径:
不是固定的师徒相授,而是遍学古人、转益多师。
在西画家主导20世纪前半叶
美术教育的时代环境中,
有这样学习中国画的条件,是很难得的。

640.webp (8)

约1940年,吴琴木离开上海,
带着夫人、孩子“走码头,边绘画,边办画展”。
先后居浙江硖石、江苏苏州等地。
吴琴木在40年代过着流浪画家的生活。

640.webp (9)

《赵松雪诗意图》

1943年,他有题《墨竹》诗:
“尘埃车马日骎駸,安得从君一散襟。
待我清秋有暇日,抱琴来写万龙吟。”
“尘埃车马日駸駸”一句,
生动地写出了其浪迹生活的感受。

约40年代晚期,
在一幅近似王蒙风格的山水中,
吴琴木题了这样一首词:
“清露晨流,松风稷稷,消受静深秋晓。
茅檐矮屋,流水溪桥,景物凭他萦绕。
老子无情,年光有限,只似山水花鸟。
指凝云散,□朵奇峰,曾见汉唐池沼。
学渔樵,烟岚水窟山水,便容身了。
但愿结屋泉头,布衣无恙,终身棲迟林表。”
从词意推测,画家此时仍在流浪,
作为一个清贫的布衣画家,他渴望“结屋泉头”,
“终身棲迟林表”。1951年,他终于定居常熟。

640.webp (10)

《武林游图》
自20年代中期到上海庞氏志隐草堂,
吴琴木始终是上海画家群的一员。
定居常熟后,由于户口制的约束,
他无法再迁回上海,但生存和艺术交流的需要,
他又离不开上海,只好奔波于两地之间。

50年代初,国家百废待兴,艺术市场凋零,
卖画生涯不好,他生活困顿,心情焦虑。

如其题画词《柳梢青》中说的
“渐老矣,无愁可攻穷”。
1953年,不满60周岁的吴琴木
突发脑溢血,卒然病逝于上海。

640.webp (11)

《月明千里故人来》 纵107厘米 横53厘米
除了山水,
吴琴木也擅画花鸟、人物和动物杂画。
其花鸟,师法恽南田,兼及清代诸家,
所见最早的作品——
画于1923年的《花鸟四屏》,
拟华新罗、李复堂和近代张孟皋等。
后来的作品,多为没骨花卉,
清润淡雅,一派常州风韵。
其人物,能工能写,尤能造境,
使人与景统一于特定的境界。

640.webp (12)

640.webp (13)

概而言之,吴琴木是20世纪画坛
一位功力深厚的传统型画家,
他以山水见长,兼能花鸟、人物,
其艺术道路,由师古人而师造化,
由临仿而综合创造,
由四王吴恽上溯吴门画派、元四家、
赵孟頫、李郭董巨,又旁及四僧、龚半千等,
综合创造,自成一格。

640.webp (14)

其作品,表现出对古代文人画艺术的
深刻理解与把握,结构严谨,
笔墨精纯而多变,风格温润秀雅。

其总的艺术倾向,
与同时代的吴湖帆、张大千、
张石园等相仿佛,绘画能力亦在伯仲之间。

随着20世纪画史研究的深入展开,
吴琴木和吴琴木类型的画家
一定能得到更新的认知与评价。

640.webp (16)

——END——

爨宝子碑原石

640.webp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附:爨宝子拓本局部

0

《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乾隆戊戌(公元1778年)出土于曲靖县城南70里的杨旗田(今麒麟区越州镇)。咸丰二年(1852)移置曲靖城内,现在存于曲靖一中爨园内爨碑亭。碑首为半椭圆,整碑呈长方形,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碑额题衔5行,每行3字;碑文13行,每行7—30字;碑下端列职官题名13行,每行4字。全碑共400字。除题名末行最下一个字残缺外,其余均基本上完整清晰可见。碑左下方刻有咸丰二年七月曲靖知府邓尔恒的跋,记录碑的出土及移置经过。爨宝子碑被视为书法作品中的奇珍异宝,阮元称它为“滇中第一石”,康有为誉为“已冠古今”。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滇人袁嘉谷曾为碑亭撰书一联“奉东晋大亨,宝子增辉三百字。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这里的“三百”、“二千”,是为了语言对仗,取其约数。实际上立碑至现在,已有将近1600年历史,碑文共有388字。大亨是晋安帝壬寅年(公元402年)改的年号,次年又改称元兴,至乙已(公元405年)又改号义熙。云南远在边陲,不知内地年号的更迭,故仍沿用。

爨氏作为南中大姓、豪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亲征云南,平定南中大姓叛乱后,“收其俊杰”为地方官吏,其中就有“建宁爨习”,官至领军;诸葛亮又“移南中劲卒”,充实蜀汉军队,“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至南北朝,爨氏已称雄南中。1971年陆良县曾出土石刻一方,上书“泰(太)和五年岁在亲(辛)未正月八日戊寅立爨龙骧之墓”。“龙骧”是晋将军名,地位略低于三公,晋南北朝在南中的统治者,多加封“龙骧”。这碑石虽仅寥寥数语,但证明在“爨宝子碑”之前80余年,爨氏就有人做龙骧将军。其家族早已赫一时,称霸一方了。

南朝沿袭晋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极少,而云南“二爨” ( 《爨宝子碑》, 《爨龙颜碑》)可谓灿若星辰,光耀夜空。 与《爨龙颜碑》相较,此碑字数较少,石碑较小(高1.83米,宽0.86米),故后人称《爨宝子碑》为“小爨”。《爨宝子碑》是云南边陲少数民族的首领受汉文化的熏陶,仿效汉制而树碑立传的。《爨宝子碑》,字多别体。后人多有考释。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碑中一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端重古朴,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却飞动之势常现,古气盎然。李根源说该碑“下毛钢健如铁,姿媚如神女”;康有为称其书法“朴厚古茂,奇姿百出”。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此碑为“端朴若古佛之容”是很恰当的。

——END——

当人们谈起蔡京的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

讲到这里,还要提起当时的一件趣事。

有一次蔡京与米芾聊天,蔡京问米芾:“当今书法什么人最好?”米芾回答说:“从唐朝晚期的柳公权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问:“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

由此可见一斑。蔡京书法留存于世的有《草堂诗题记》、《节夫帖》、《宫使帖》等。

640.webp (90)

蔡京虽然是权臣奸相,但对于蔡京的书法,我们仍旧应当给予一定的地位,应该客观的评价其书法。

蔡京的书法从唐人入手,直溯“二王”,其笔法姿媚、豪健,痛快沉着,别具风格。他用笔挥洒自如却好不放纵,笔画结构天然呼应,布局精巧,气韵生动。

可以说,字如其人这一句在蔡京身上就完全不起作用了。

640.webp (91)

时代造就了“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苏轼天然,黄庭坚劲健,米芾纵逸,蔡京姿魅,各具仪态。

但因蔡京被称为六贼之首,而宋人书法“尚意”,特别注重个人风格与品性,故人们改蔡京为蔡襄,但实际上,应该是蔡京。

蔡京的艺术天赋极高,素有才子之称,在书法、诗词、散文等领域均有辉煌表现。

640.webp (92)

蔡京其人为官阴险狡诈,心狠手辣,打击政敌,他惑乱人主、结党营私,致使官风败坏、民不聊生;北宋虽然没有直接断送在他手里,他却是北宋灭亡的千古罪人。

时至今日,对蔡京的评价依旧基本遵循这一基调,就连蔡京的书法成就也因他的奸臣形象而被除名,不过,单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我们没有必要那么苛刻,值得欣赏的就是值得欣赏的。

640.webp (93)

640.webp (94)

640.webp (95)

640.webp (96)

640.webp (97)

640.webp (98)

 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1102年),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蔡京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END——

 

查升(1650—1707),字仲韦,号声山,海宁袁花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时康熙帝选儒臣侍值以备顾问,他经荐入直南书房多年,累迁至少詹事。著有《澹远堂集》。时人称查升书法、查慎行诗、朱自恒画为“海宁三绝”。

640.webp (38)

640.webp (39)

640.webp (40)

640.webp (41)

640.webp (42)

640.webp (43)

640.webp (44)

640.webp (45)

640.webp (46)

640.webp (47)

640.webp (48)

640.webp (49)

640.webp (50)

640.webp (51)

640.webp (52)

640.webp (53)

640.webp (54)

640.webp (55)

640.webp (56)

640.webp (57)

640.webp (58)

640.webp (59)

640.webp (60)

640.webp (61)

640.webp (62)

640.webp (63)

640.webp (64)

640.webp (65)

640.webp (66)

640.webp (67)

640.webp (68)

640.webp (69)

640.webp (70)

640.webp (71)

640.webp (72)

640.webp (73)

640.webp (74)

640.webp (75)

640.webp (76)

640.webp (77)

640.webp (78)

640.webp (79)

640.webp (80)

640.webp (81)

640.webp (82)

640.webp (83)

640.webp (84)

640.webp (85)

640.webp (86)

640.webp (87)

640.webp (88)

640.webp (89)——END——

 

640.webp (33)

沈鹏,生于1931年,江苏人,当代著名书法家,曾任中书协主席。

640.webp (34)

身为书法家、美术评论家,沈鹏在当代书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国内外文艺界享有很高声誉。

640.webp (35)

启功先生曾评价:
“仆获交沈鹏先生逾三十载,
观其美术评论之作,每有独到之处。”
“所作行草,无一旧时窠臼,
艺贵创新,先生得之。”
次之,是他在诗词创作上达到的境界,
已有两本诗集面世,在文化界得到佳誉……”

640.webp (36)

不过,对于沈鹏的书法,
民间质疑声颇高,有些评价毫不客气:
“的确不简单,开创了一个以丑为美的时代!”

640.webp (37)

另有评价比较公允:
欣赏不了并不代表作者的功力浅,
草书本就是小众艺术,
能以欣赏的视角看作品,
欣赏者自己就要具备一定的草书基础或理论素养,
否则,评论会有失偏颇的….

对此,沈鹏曾在某电视节目上如此说:
美包含着一种内涵,可以不是漂亮。

——END——

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

传说王铎入阁拜相后,皇帝让他书写一匾额:天下太平。楷书巨匾挂上后,在一片赞扬声中,一个太监忽然发现“太”字少了一点,成了天下“大”平。众人抬头细审,果然是真。正待发问之时,但见王铎不慌不忙地手握颓笔,饱蘸浓墨,将笔向匾上掷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点在“大”字左下方,遒劲洒脱的一个“太”字,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众目睽睽之下。登时一片喝彩,齐夸王铎神功。皇帝惊喜万状,脱口称赞道:“王爱卿真乃神笔也。”从此“神笔王铎”驰名天下。

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

王铎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640.webp (13)

王铎乙丑所书,时年五十七岁。此帖笔法精妙,气势磅礴,章法混然天成,为晚年佳作。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END——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在近代风云变幻的大变局中,难能可贵的是还有这么一位谦谦君子、江南才子,他风流倜傥、卓尔不群,他典雅飘逸、风骨凛然,他站在兰花丛中,脸上挂着自得的笑意,看着芸芸众生的万千气象:喏,我就是我,我是云间白蕉。

640.webp (5)

青年时期的白蕉

金学仪先生在《忆白蕉》文中如此写道:“书法和画兰,他都下过苦功,差不多每夜都要用掉一二杯子的墨,尤其是写大字时,用的更多了……他常常通宵达旦,精神健旺。一夜下来,狼藉满地,满壁龙蛇飞舞……”。据说白蕉从小就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练字倒墨,“墨不尽不休”,到老都不曾改变。因为在其胸中,始终秉着一个信条:“倍加工学临写,书法当自悟尔。”(唐代张旭语)。

640.webp (6)

白蕉学书,走的是苦学派的路子。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也是从楷书启蒙。早年的白蕉,学习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亦临摹东汉锺繇《荐季直表》、《宣示帖》等。他刻苦勤奋,一步一脚印,尤其在欧阳询的书体上用功最深。据说白蕉少年时临写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曾将完成后的临本和宋代的原拓对着太阳比照,竟能不差毫厘地重合起来,一丝不走,观者无不啧啧称奇。

640.webp (7)

白蕉自己曾回忆说:“我初学王羲之书,久久徘徊于门外,后得《丧乱》、《二谢》等唐摹本照片习之,稍得其意,又选《阁帖》上的王字放大至盈尺,朝夕观摹,遂能得其神趣。”他对自己的严格几近苛刻,常常把写好的字贴在墙上,近看三日,远观又三日,反复审视推敲,或征求同道意见,作品往往十纸撕其九,又弃其一;一切着意在“纯出于人之气度涵养”的晋人风韵。心追手摹,使得白蕉不仅对晋韵的理解十分准确,而且基于早年师法欧、虞两家的经验,也将晋韵唐法做到了很好的结合。晋人妙处在乎用笔使转,于笔画的流走中产生运动之美;而唐人贵在起止、转折处的用心,笔画厚实、结构严谨,得端庄之态。

640.webp (8)

因此,白蕉的行书并非一味再现“二王”的面貌,而是更追求用笔的起落无痕、结字求简,把“二王”的艺术语言化为自家血肉,融晋韵、唐法、宋意、元明之态于一炉,甚至兼用了一些现代笔墨的技巧。虽书出于“二王”,竟大有独造之妙,所书作品纵横有气,隽逸潇洒,随意为之而法度自在,确有晋人遗风。

640.webp (9)

白蕉先生的书法成就很高,尤以行书为最,他的行书以“二王”为宗,且专情如一,终生以“二王”帖学为自己研习的目标。尤其钟爱“大王”,认为王羲之的书法“英毅卓荦、恬和典雅”,因而推崇备至 。

640.webp (10)

不过,对于前人诸书家,白蕉的点评有时也老实不客气。他评论包世臣的草书用笔,“一路翻滚,大似卖膏药好汉表演花拳绣腿模样……”又评论康有为“本是狂士,好作大言欺俗,其书颇似一根烂绳索”。

640.webp (11)

白蕉曾在赠与友人的一柄扇面上,留下了这样一段话:“人生有二难,登天难,求人更难;有二苦,黄连苦,贫穷更苦;有二薄,春冰薄,人情更薄;有二险,江湖险,人心更险;知其难,守其苦,耐其薄,测其险,则可以处世矣。”这是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心经”。

——END——

微信图片_20180209092419

吴    行

自小至今,爱看丰碑大碣,喜弄残石片瓦,无论金石朽木,见有文字,便情不自禁,把玩品读。每遇碑刻辄驻足不前,远观近瞻,久而久之,由嗜好变积习,顽于心中。

在冰冷的石刻上,摩挲体味文字的温度,在字里行间穿行,与前人扣石相询,如同生理上的神经质和心理上的偏执症。钟情于斯,为之痴迷,也正因为如斯之癖,每于书斋呆上几日,便会作一次访碑之行。

出生于豫西,洛阳一代历史遗留的,为数众多的石刻题记、历代志石,为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访碑资源。记得早年入伊川万安山,拜谒范文正公墓园。一入山中,便会看到依山势伫立的大大小小的石碑,在高下不平的田埂上错落棋布。高大的青石经风沐雨,如同一个个挺立的古代雕像,使人忍不住走上前去,与之远近相对,注目品读。而今,万安山中道路纵横,一眼望去,昔日众多的石刻仿佛一夜之中,没了踪影,星辰寥落,屈指可数……

640.webp常与学生在工作室整理搜罗来的碑志拓片,林林总总如同与唐宋人对话交流,甘苦自怡。昔日,近期又将所收唐宋志拓片,一起与弟王君亚明、徐君䌽风一起分类存档。亚明无意中提起其少时就读于孟津老城小学院内存一经幢,铁画银钩,字体遒劲,印象颇深。此语勾起我的兴趣,着其询问此石安在? 不久,亚明告我小学久废,经幢依在,为唐人李景让所撰,问我何时得暇,同去一访。

说起李景让,历史上可谓有大名,字后己,山西文水人,一代诗人名贤,历任御史大夫、西川节度使。关于他的传说故事很多,为人刚正方毅有守,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而其所以有大名,除政绩清明外,与他的母亲郑氏分不开。李氏少孤,郑氏含辛茹苦,守寡养其兄弟三人,虽穷困于洛阳,但仍训勉诸子,言动以礼。

某日,阴雨连绵,西墙倾圮,墙中现一船形木槽,内满金银无数,郑氏见之告诉景让兄弟“我听说不劳而获得此钱财如同灾难临近,如上苍假我故去丈夫的福泽而惠及后代,不若让他们自强自立,当官进爵以俸禄养我。不义之财,虽穷不取。”令人将木船原封不动,放回原处。天佑苦心母,正是在郑氏的教育下,兄弟三人皆进士擢第。并有重名,位及方镇。

郑氏不仅教育有方,而且颇有智慧,李景让作浙西观察使时,部下犯大错为其所不容,盛怒之下竟将其杖责至死,因处置过重,部下军吏愤而不平,眼见大乱将生,郑氏从后室走于前庭之上,大声呵斥景让,处事不能服众,辜负朝廷厚望,如此行径,使祖宗蒙羞,说毕,按倒景让,杖责其过,手下被郑氏之举感动,皆出劝解,天理人情之下,将一场即生哗变以智慧化解,史上传为佳话。

李景让除刚直不阿、治政声隆外,在唐一代颇有书名。宣和画谱上有其著名的法书论云:“前人法帖墨宝,并非都是以其人书法而名世的,然而后人之所以珍若拱壁的原因是因为除书法之外,人格成就了艺格。”此议讲清了人书合一的道理,为后世引为至论。他的书法名重当时,行书被当世认为可以追配古人而流传千秋者。

640.webp (1)

十月高秋,与诸弟同去孟津考察会盟镇扣马小学书法教室捐助事宜。老城访碑,也成了此行的主要任务之一。于是亚明嘱铭石山房主人,学生王五军,先行前去清理经幢,进行墨拓。相约次日出发,前往会盟镇。

孟津所以为中州名县,是其设县至今已有四千年历史,夏孟涂氏封国设津,故名。此地为河图之源,人文之根,是河洛文化发祥之地。八百诸侯会盟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许多历史故事曾在这里发生。洛阳十三朝,六朝在此定都。古人云,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此地皇天厚土,埋葬了成千上万从皇帝至官宦士子的各色人等。前朝历代,层层叠叠,卧牛无地。形成了此地古今不衰的盗墓风气,也因此风,历代碑刻志石亦能得见天日、层出不穷。

640.webp (2)

车入老城,穿行在街市巷陌,不时引入眼帘的是许多门户正墙上鲜红一片的张张喜对,街头巷尾红团簇簇,很是壮观,与豫西其它地方风俗不同。问及亚明,言说此风自古有之,谁家喜事临门,张灯结彩,街坊邻里,不必重礼,只一副小小喜对送至家里,主人便欢喜不尽,张于墙、炫于世,如同一张张喜事公告,将吉祥喜讯传播乡里,成就了这文脉厚重孟津的独特景致,因此这里自古而今,爱纸敬字,蔚然成风。

老城是王觉斯的故里,这里有他的故居、拟山园法帖、再芝园。神笔王铎的故事在这里妇孺皆知。王孟津的少年和老年都在这里度过,在这老城纵横的巷陌里,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几百年过去,孟津人喜谈字、爱书法,王铎这个中国书法史上的大人物,成了老城人堪为骄傲的谈资。

考察完扣马小学,便驱车在亚明的指引下,前去他少时就读的小学,做访碑之游。临近校门,巷子里人忽然多了起来,老老少少,十数人等在门前相迎。下车方知街坊有知我来寻访经幢,相约等候于此,热情之至,如见故人。

未及进校门,先被迎进了学校对门老城高中的老校长王姓老人家。院落简洁整齐,照壁和东墙上镶嵌着老人喜欢的书法作品,青石刻字,文雅之风扑面而来。长幼有序,客厅落座,沏茶倒水,侃侃而谈。席间,老人早已准备好纸张、笔墨,约我和孟津的书协主席李风暴君,各写福寿二字以作留念,并将此经幢保存的经过讲与我等。

老人讲经幢于此久置,文革期间将其镶于墙中,只留一面在外,方得以保持,向外一面,历久摩挲,已字迹模糊,其中一面造像,不知何时被人切去,不复旧观。

出院门,进校门,五军已将经幢置于空旷地中,清洗干净,覆纸墨拓,已在进行中,近前细读方知是李景让撰,李执方所书者。

640.webp (3)

经幢作六面,每面宽尺余,为李景让所撰陀罗尼石幢铭并序,是为其母所作祈愿文。面存楷书五至七行不等,行存十二至三十六字亦不等,今仅存三面,一面石泑,磨损不清;另二面清晰可读,读之为铭序部分和陀罗尼经文,顶部及其他三面皆被谋利者切割,当是精美造像及题记。

书写者李执方,为兵部尚书,怀州刺史,执方为执金吾出身,属乃文乃武之吏,其楷书上承欧、虞,气象高古,温润工稳,雍容挺拔。由此经幢来看,有唐一代;当是圣手。此书结体寓方整之内,点画在规矩之中,法度谨严,尽显唐楷规模。

640.webp (4)

五军弟常年生活于孟津,终日醉心书画,以写字刻石聊以生计,安贫乐道,留心墨拓。平日有暇,游走于乡野村落之中,见残石片字,便拓以研读。近年来虽诸多好古者往此搜罗古迹,但留意者仍可见散于农舍田野间的碑刻残石。黄肠题凑、汉砖瓦当、唐宋志石,时有见之,故常以墨拓示我。闻有新出土者,便寻而求拓,故此,凡孟津新出者,我多能先睹为快。

今所见经幢是我见洛阳出土,发现之李景让所撰的文志三中之第三石,李之行书虽史有名望,惜只纸片石,至今未见,引为憾事。

近闻千唐志斋博物馆长,好友陈君花容告我,新见农舍壁上有宋诗人晁补之所书志石一片,闻之大喜,余闲有日,亦可有一睹之幸。

丁酉十月二十九日于羊城拾翠山房

——END——

王飞涯老师【传统山水画零基础训练营】五、六、七期陆续落下帷幕,墨池学院特意挑选了部分毕业学员的作品,举办本次线上传统山水画零基础训练营五、六、七期结业作品展

总有不少小伙伴,看到别人随手画的画,都会膜拜不止。

机会终于来了,零绘画基础的人也可以逆袭成为高冷画者。

中国画的学习不是为了使我们成为画的比别人好的人,而是在一遍一遍地与古人最直接的揣摩交流中,学到教养、风骨、耐心和趣味。最珍贵的是,学会欣赏万千笔墨,欣赏这世界难得的艺术之美。

我们一起来欣赏学员的学习成果吧

微信图片_201801262114108 副本【五班学员 长风】

微信图片_20180206110536

dav【五班学员 黄沙】

微信图片_20180206093507【五班学员 A王大平】

微信图片_20180130094845【五班学员 桂花香】

微信图片_20180205172102

微信图片_20180205172112【六班学员 土楼人家(沈其思)】

微信图片_20180131150319【六班学员 林钦】

微信图片_20180202093445【六班学员 白发余樵】

微信图片_201802061005306 副本【六班学员 may_may】

edf【六班学员 crh】

微信图片_20180205095338【六班学员 在路上】

微信图片_20180205095515

微信图片_20180205095500【七班学员 hhwl】

微信图片_20180207150459【七班学员 向阳花开】

微信图片_20180207150736【七班学员 林慧丽】

同学们的学习感想

▶▶ 中国画是指根中华民族土壤中的艺术,但是真正能看懂中国画的人还不是很多。我正是带着一种对中国画的好奇与探求心加入了墨池组织的国画学习,在王飞涯老师和曹薇薇老师的指导下,我欣赏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学习了传统山水画基础,了解了真正的中国画的笔法和理法等。虽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了很深的了解,但是也在老师的熏陶下我对中国画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感谢老师在课堂上的认真讲解和示范,更要感谢老师在课后对我们作业的认真点评和指导,开启了我认识中国画的大门,让我受益匪浅。以后有机会还会继续跟老师深入的好好学习,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五期学员 A王大平】

▶▶ 习书法一年后,想体验传统画之妙,直到遇见“王飞涯老师传统山水画零基础训练营”,一听,如获至宝。王老师的8节课,从笔墨理法、线条、节奏、质感、层次、染墨、布局由浅入深,丝丝入扣,讲理清晰,示范易懂易学,画技娴熟,美伦美奂;曹薇薇老师辅导作业,细致耐心,点评到位;群里的学友互相帮助,启发交流。我亦步亦趋,从开始的一段线条到画出一幅小品,从不会赏析作品,到能基本判断作品的优劣,而这一切,是在27天内发生的,真正练习的时间也就十小时!深感习画没有捷径,唯有得法+勤奋,所以,诚挚道一句:衷心感谢墨池,衷心感谢老师!引导我从零基础探寻水墨山水之美。【五期学员 桂花香】

▶▶ 喜画山水,已有多年。然东临西看,好坏不辩。兴致偶来,信手涂抹。浅尝辄止,不得门径。苦不得法,终无长进。幸遇王老师,深受裨益。临习宋元,引领正途。明理知法,强调线质。薇薇老师,点评到位。学习平台,督促作业,学习便利。学友班群,相互激励。回首以前,学无要领。不懂传统,习气日重。纵有效率,终无效能。略有心得,不忘初心。感谢老师,继续努力。【五期学员 长风】

▶▶ 南齐谢赫《画品》中的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六法者,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虽有古法,但非教者言传身授,学者难以体会其中妙处。之前我看过央美陈相峰副教授讲授宋元花鸟,说:“书画用笔之要,顶、涩之势而已”,什么是“顶、涩”,我多年未理解。今结合王飞涯老师的理法示范视频,恍然大悟,视频教学的直观性还是毋庸置疑的。王飞涯老师的山水画课程开篇即讲理法,要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度,讲“顶峰、铺峰”的区别。笔力,力感,结构表现等等元素,这即是“骨法”用笔呀!什么“屋漏痕、锥画沙”,大概就是用顶峰涩行吧,真是一语中的,醍醐灌顶。

微信群里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日夜交流绘画技法,曹薇薇老师随时点评、矫正我们的缺点,大家都受益匪浅。我是有一点绘画造型基础的,但年少贪玩,荒于嬉,成年又为生活奔波。今已不惑,方想初心,年少的梦想时时萦绕。我得知墨池学院平台后毫无疑问的加入学习,真是陷入学习之中不能自拔。

我临摹的这幅沈周《青园图》作业,是第三稿了。有时候画着画着自己会不满意,但又看不出缺点,这时候老师的指点就及其重要。画了改,改了再画,如此在曹薇薇老师的指正下,查漏补缺,逐步改进,慢慢提高绘画技能水平。虽然这张作业还是有很多瑕疵,但是给我时间,我一定会画的更好。【六期学员 林钦】

▶▶ 我是一个书画爱好者,但一直也没有太多时间练习,也苦于没有时间和合适的平台来学习。自从结识了墨池平台,我可以自由的在自己的空闲时间,学习到正统的教学,可以得到老师的指点,还可以从老师给众多的学员点评中吸收到养分,潜移默化中自己也成长了不少。

自从参加了墨池学院山水画训练营第6期的学习以来,虽然没有多少时间练习,但还是从王老师的教学中学到了太多。以前自己想尝试临摹一些画作时,不知从何入手,也根本不了解线质的轻重与用笔的快慢等的关系,不清楚笔墨理法。通过学习,懂得去理解用笔用墨,表达物性的质感。不仅知道了如何来完成一幅作品,也知道了什么样的作品算是一幅完整的作品,什么样的作品算是一幅好作品。当然我相信随着我进一步的练习,进一步重复消化老师的课程,自己的品读水平和创造水平还会有更多的提升。感谢墨池平台给了我这样的人一个自由学习的机会,也感谢老师们辛勤的付出和指导。【六期学员 crh】

八个课时虽然结束了,但是画画的过程应该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墨池学院将一直陪伴你。

 如 何 成 为 山 水 课 的 一 员 

此课程将持续招生,下面有导师介绍、课程大纲、报名咨询入口。

导师介绍

微信图片_20171228112237

王飞涯,字持源,职业画家,1975年出生于江西新余,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专业,师承方严,中国美院竹林会馆会员。

导师作品

微信图片_20171226181122

178128745393962609

89254440163623643

511716268394467962

参展/获奖

花鸟作品《默香》入选2015年湖南省五市花鸟作品联展获优秀作品奖
山水作品《秋山农居图》获2015首届江西省优秀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山水作品《清泉人家》获2015山水家园首届全国山水画创作展优秀作品奖
2014年6月参加中国美院举办《万壑家园第三届山水画作品展》
2015年10月长沙举办《智绘画堂-王飞涯师生作品展》
2015年12月江西举办《持源-王飞涯中国画回乡展》并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

课程内容

第一课时 笔墨理法
很多人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画的笔墨,为帮助学员掌握学习传统山水画的方法,本课中,王飞涯老师将讲解如何认识笔墨的基础知识,如何正确学习中国画的基本理法,并进行示范。

第二课时 线质训练
传统的中国画对线质的要求非常高,王飞涯老师在本课中强调懂得笔墨理法后,线质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对不同线质进行示范,并讲解用笔的标准。以使学员掌握山水画中不同线质的表现手法,为山石树木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课时 树法讲解
为使学员理解并学会在山水画中树的处理方法,本课中王飞涯老师将讲解和示范树的生长规律和用笔,在线质训练的基础上,观察和掌握树的生长结构,将线质和用笔节奏运用在树法中。

第四课时 石法讲解
有树必有石,山水画里山石是最重要的,也是较难的一项,为使学员学会不同山石的不同画法,根据山石具体结构去表现画法皴法。本课中王飞涯老师将主要讲解如何理解山石结构,怎样去勾勒山石结构和不同山石的各种皴法。

第五课时 树叶的画法
在传统山水画中,不同的树有不同的叶,为使学员掌握多种树的画法,学会在画面中多种树的组合方法,增加画面的丰富性和意境,在本课中王飞涯老师将示范不同树和叶的画法。

第六课时 松树的画法
松树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多山水画中,松树常常作为主体存在,在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画法,在本课中王飞涯老师将讲解并示范不同松树树干和松针的画法,以及如何运用笔墨线条。

第七课时 竹子的画法
本课中王飞涯老师将详细讲解竹子的生长规律,强调竹子的线质和层次感,示范竹子的画法。使得学员掌握画竹子的用笔方法,并结合山石创作以竹子为主体的小品。

第八课时 树石组合练习
为使学员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与大量练习,能够自由创作山水画作品,在本课中,王飞涯老师将示范由一棵树自由生发,创作一幅完整画面的过程,并详细讲解。

微信图片_20171226170253

微信图片_20171226170503(课程剪影 因经过压缩有损清晰度 课程为高清的)

别怕自己是零基础,让我们怀着初见的心,一起进步吧~

报名咨询入口

微信图片_20171228150333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640.webp

都说他倔强高冷像“奋青”
可又有谁知道他的孤寂
八大山人是谁?

首先,八大山人不是八个人
而是一个人的别号

传说中的八大山人
其实是明末清初的一个艺术家
真实的名字叫朱耷
他还有个大的吓死人的背景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第十代孙
就是下面这位

640.webp (1)

《八大山人》 靳尚谊 布面油画

他是与凡高齐名的中国艺术家

其实在中国的文化史上
朱耷是一位亦僧亦道、亦画亦诗的人物
他的名号三百多年来为世人惊叹不已
简单说吧,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就像凡高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地位是一样样的

640.webp (2)

为什么拿凡高来对比
因为凡高与他确实有许多共同点,比如
第一,他们都是划时代的伟大的艺术家
第二,他们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三,他们都被社会所排斥

最关键的,他们都有”精神病”!

不过,虽说这二人都有精神病
却是精神病中的两个极端
凡高的作品中,感到扑面而来的是火一样的激情
痛苦隐在激情的烈火之中
而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
感到扑面而来的冷漠、孤独和痛苦
感到在八大山人的内心深处,是一座冰山
这画风到底是咋形成的呢,且慢慢往下看

640.webp (3)

家中90余口人全部被杀,仅他幸运逃出

明朝灭亡后,就在朱耷19岁时,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亲手杀死了爱妃和女儿,在景山上吊死了。崇祯的死,标志着明朝的灭亡。这对于八大山人来说,是毕生的痛。崇祯死后,清兵入关,1645年,朱耷20岁,南昌陷落,朱耷家中90余口人全部被杀,只有他一个人幸运逃出。他在荒山野岭中避难。后来,被人救到一个庙里。

于是,23岁时,他剃发为僧。这个时期的绘画,主要是写生画。例如,《西瓜》、《石榴》、《水仙》、《草虫》等等,以写实为主。

640.webp (4)

《传綮写生册》

640.webp (5)

《传綮写生册》

一个小虫,一片叶子,都画得栩栩如生。

但是,对情感的表现是不够的。所以,他对这些作品是不满意的。他认为,太过于写实,影响了情感的表现。

临川发疯 ,步回南昌

1680年,八大在临川发病癫狂,哭笑无常,他疯了。最后,撕裂身上的僧衣,一把火把它烧了,然后步行回到了南昌,后来经过一年多的调养,才恢复正常,继续作书作画。

640.webp (6)

此时,他开始靠卖画维持生计,开始用”八大山人”这个名字。另外,他不说话了,他大书一个”哑”字贴在门上。最后,他对投靠清朝的官吏更仇视了。此时的绘画总的特点就是对情感十分露骨、率直的表现,过于直白。

鸟情感

成熟期,八大山人画了许多禽鸟图,表达了蔑视,仇视,傲视,逼视,怒视等情感。总之,八大山人有多么复杂的情感,鸟儿就有多么复杂的情感。

640.webp (7)

640.webp (8)

《鱼鸭图》局部

《鱼鸭图》那些鸭子,睁着大大的白眼
中国人说,青眼看人,是表示尊重
而白眼看人,是表示仇视

这只鸟,低着头,闭着眼
虽然立在孤立的芦苇杆上,但怡然自得
旁若无人,不管不顾
气质比王菲还孤高清冽
好像在养神,那是蔑视

640.webp (9)

今天我们看朱耷的画,每一幅都极具个性,画中的青白眼、蜷缩的鸟、傲然屹立的荷花,都相当传神,你看得出八大山人藏在画中的孤寂、高傲和愤世嫉俗,这种亡国异乡的遗民之情在他的画中,想来这就是他区别于所有画家的地方,毕竟这样的家仇国恨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以下是八大山人近年来拍卖最贵的画
看完他的坎坷经历,我们再来看下这些画
也许就会明白这些画为啥这么贵了

640.webp (10)清 八大山人 竹石鸳鸯 立轴 水墨纸本 成交价1.187亿元

640.webp (11)清 八大山人 松鹿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成交价2243万元

640.webp (12)

清 八大山人 黄雀图 草书合璧 立轴 纸本 成交价1207.5万元

640.webp (14)

清 八大山人 1697年作 岁寒三友图 立轴 纸本设色 成交价2128万元

640.webp (15)

清 八大山人 荷石栖禽 四屏 纸本 成交价7475万元

640.webp (16)

清 八大山人 鹫梅花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成交价1150万元

640.webp (17)

清 八大山人 孤禽图 成交价6272万元

640.webp (18)

清 八大山人 墨荷 立轴 水墨纸本 成交价1107万元

640.webp (19)

清 八大山人 群雁鸣集图 水墨纸本 嘉德2010秋拍 估价4500万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