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ebp (3)

赵孟頫《杜甫诗轴》,行书,绢本,纵129厘米,橫48厘米,新乡市博物馆藏。赵孟頫现存大字精品,书风流美遒劲,风格独特,为赵孟頫代表作之一。

640.webp (4) 640.webp (5)

此帖内容为赵孟頫行书杜甫《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诗一首》:“朔风吹桂水,大雪夜纷纷。暗度南楼月,寒深北渚云。烛斜初近见,舟重竟无闻。不识山阴道,听鸡更忆君。”款署:“子昂。”作品气势贯通,笔法娴熟,遒劲有力。作者借写北风、夜雪、冷月,更透出其孤寂无奈,才华不得施展的情怀。

此帖风格一反赵孟頫在书法作品中的中锋到底、秀媚妍美之气象,而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中锋、侧锋并用,提按分明,下一点如高山坠石,作一撇如力士拉弩。力透绢素,个个珠玑,没有过人之笔力,难以达到如此境界。

——END——

 

自从大唐出了个颜真卿,一千年来“颜体”就在书法圈站稳了脚跟。

后世凡成大家者,多半都从颜的身上揩过油,而其中有明显成就者,受益的往往不是颜真卿成熟期的《颜勤礼》《颜家庙》,而是壮年时的《多宝塔》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看看这两位书法大咖——

——  蔡 襄  ——

蔡襄是北宋著名书家,位列宋四家(苏黄米蔡)。他是四人中年纪最长的,但是排在最后,可即便如此,已经在地位上超越大宋绝大多数书家了。

宋四家里的几位,除了米芾比较狂傲,其他人都比较客气,比如黄庭坚就说苏轼是本朝第一;而苏轼则说蔡襄本朝第一。

640.webp▲宋 蔡襄 山堂诗帖

蔡襄的书法继承多于发挥,属于传统功力型。而他的功力,主要就来源于对颜真卿的研究。从碑拓《多宝塔》到墨迹《自书告身》,蔡襄无不涉猎,可谓颜真卿的铁杆粉丝。

当然,作为北宋大家,蔡襄也和同代很多人一样,取法五代杨凝式,他以颜楷为根基,加以挥洒,最终还是写出了个人气象。

640.webp (1)

▲北宋 蔡襄 行书自书诗卷局部

——  董其昌  ——

董其昌虽出现在晚明,但他博采众家,横扫众多前辈,成为有明一代最可称道的书法宗师——好吧谦虚点,之一

对大多数书法爱好者来说,董其昌是励志的,因为传说他起初写得很差,后来考试受到刺激,才发愤练字,终于成才。

而他发奋后努力写的第一帖,就是颜真卿的《多宝塔》,写了没两年他就自我感觉超过文徵明了,又超过赵孟頫了。然后他跳过唐朝,奔晋代而去,一接触二王行草,就把行草搞成了云里雾里的样子。

640.webp (2)

▲明 董其昌 书谢惠连《雪赋》

可是他一写小楷,就暴露了自己的“出身”,晚年所写《千字文》里,随便一划拉,都是噼里啪啦的《多宝塔》。

董其昌之后,学颜有成就者,刘墉,何绍基,钱南园,谭延闿……不过越往后,颜的痕迹就越重,自己的味道就越轻。

究其根源,只是因为后来者多取法颜真卿成熟时期的楷书,个性太明显,所以一入其境,终生难逃;反观蔡襄、董其昌,因为他们从《多宝塔》入手,颜的特征尚不明显,而笔画精到,气足神完,是入门的极佳范本。当然更重要的是,入了门还能出来!

——END——

怎样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

这个话题非常简单,但往往最简单的话题却最有探讨价值。原本在中国语境下根本不应该谈中国画怎么看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了中国的方式,不需要再谈。但问题恰恰在于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和每个人存在的方式、生活经历和视觉体验都与印象中如何看中国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怎样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绝对不是单一和僵化的标准,而是伴随着中国画审美方式的历史形成而逐渐形成的,并非有一个人突然拍着脑袋说要这样欣赏山水画。通过呈现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形成一个中国画的语境,才能欣赏山水画。也就是说要去了解中国山水画发展史和技法特点。

83469475_1文徵明《兰亭修禊图》

山水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即不是完全再现于真实性,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于真实背后的,一个主观的绘画空间的一种自我的、内在的结构关系。

魏晋时期的绘画有一种神仙气,隋唐的绘画有一种富贵气,宋以后的绘画则有一种荒寒气。

而到了宋代,文人时代开始崛起。宋代文人清淡为尚的审美方式呈现以后,迅速占据了文化话语权。而北宋时期文人的代表苏东坡、米芾则将这种方式引入绘画,确定了中国画以语言为中心的审美方式。一种是苏东坡戏笔的方式,另外一种是米氏云山。

微信图片_20180228155239米友仁《云山墨戏图》

宋代文人画不再关注所谓的物象特征,更多的是关注笔墨自身的转变与变化。米友仁的《云山图》不在于它画的山像山,树像树,而是在于它的局部。把带有水分的毛笔在纸上流出既有毛涩又有苍润的痕迹,成为了中国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审美感受。中国画这种笔触的质地,干燥中具有湿润,湿润中具有干涩,所以毛、涩、苍、润所形成的清淡的语言体系是中国画非常重要的一个语言特征。

一笔下去,既有毛涩又有苍润,这是一种极度的笔墨技巧。重墨处的墨是极度透气的,是好几遍积攒而成的,每一遍形成的叠加关系形成了墨色的微妙的的层次和丰富的变化,强调了这种清淡的节奏。这就是运笔,要靠一个画家对笔性、墨性、水性、纸性的功力。一幅好的中国画在强调一个形态特征时,他的笔墨运行果断、肯定,毫不迟疑,但是又恰当地表现出了形态特征。

微信图片_20180228155531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是中国山水画中不可回避的一幅图。“鹊”是指赵孟頫的朋友周密老家济南的鹊山,“华”是指华山。鹊山和华山相距数十里,不可能入一幅画。这就涉及到中国画的一个审美特质,即文人画超世俗、超功利的审美体验。

从后世来看,《鹊华秋色图》的左侧江渚处理得过于平行,黄公望的江渚绝对不会是这么平行的,一个圆包包的山和尖山放在一起未必就美。但在《鹊华秋色图》中,物象本身的组合并不重要,它的美在于与客观无关的笔墨。画笔变化的幅度极其微妙,可能有笔尖,然后有笔沟,再到笔锋,再到笔肚带一点擦笔,这种极其微妙的运笔变化形成了《鹊华秋色图》重要的审美基础。怎样欣赏一幅中国画?就是天天看好的中国画,看好的中国画的细部和局部,看的时间长了,慢慢就学会怎样看中国画了。

微信图片_20180228155820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作品,和《鹊华秋色图》有类似的运笔特征和笔墨感觉,苍、湿、毛、枯、润都统一在一个清淡的、超验的、非世俗审美中呈现出来。

怎样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绝对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只有通过欣赏更多的山水画,了解中国画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有了充分而细腻的体验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它。也就是说,通过这些体验,真真切切地构建了一些非常细节的关于中国画的审美体验,用这种审美体验才能欣赏一幅山水画,而不是用我们习惯的20世纪积累的图象经验来看中国山水画。

墨池学院特邀于灏老师开设中国山水画鉴赏与创作的课程,通过3个课时带领我们从秦汉走到今天,领略中国山水画发展一路的光彩,并通过对山水画技法和创作构思的详解,使学员深入了解山水画创作的过程和意趣。

下面有报名咨询入口和墨池福利哦 ☟

20077261163013147_2关 于 课 程 的 几 个 问 题

1、课程的内容是什么呢?什么时间上课呢?

第一课时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演变
上课时间:2018.03.08 19:00
1、不同时代山水画的特点与代表画家
秦汉—魏晋—隋代—五代—唐—宋—元—明—清—近代—现当代
2、不同的画法风格解析与欣赏
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3、山水画派及代表人物
吴门画派、南方山水派、常州画派、黄山画派、米派、湖州画派、虞山画派等
第二课时 中国山水画技法与临摹
上课时间:2018.03.15 19:00
1、山水画的笔、墨、技、法
2、自然对象:山石,树木,点景,云水,人物
3、节奏韵律与笔墨张力
4、详解一幅山水画的临摹方法
第三课时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
上课时间:2018.03.22 19:00
1、绘画语言与笔悄墨趣
解析谢赫六法论
2、立意与意境构成
解析平远、高远、深远
3、创作
意象造型与构图处理

2、介绍下授课导师吧?
微信图片_20180130170112

于灏,山东成武人,斋号墨山堂、木溪山房。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2009——2012年授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现为国家农村教育发展中心国博画院(北京)副院长兼第二创作室主任,副教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韩书画艺术交流协会副主席,北京万葫堂美术馆特约画家,曹州书画院画师,江西将军书画院(保利·南昌)和杏花村书画院(安徽池州)艺术顾问。

导师参展资讯

作品曾获庆祝澳门回归全国书画大展赛特别金奖
2006年全国教师书画大赛一等奖
入选2008《中国画100家扇面精品》(展)
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之星”高峰论坛(元首走廊)中国画名家收藏展
2011年第五届花鸟画作品展等。
应邀为故宫博物院建院85周年创作中国画作品《太行神曲》、为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创作国画《家园》并被清华大学“百年树人”教育基金会收藏,入编《中国画100年》(2014-四川美术出版社)。
出版有《于灏山水画精品》,《中国当代山水画家——于灏》等作品集。

导师作品

微信图片_20180130170737

微信图片_20180130170726

微信图片_20180130170719

微信图片_20180130170653

3、在哪里可以报名线上课程呢?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微信图片_20180130170115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墨 池 福 利 

微信图片_20180105170419

戊戌年可以说是教育改革大年,在今年的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到《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有关情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发布会上介绍,《攻坚计划》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640.webp (34)

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640.webp (35)

完善扶困助学政策

落实好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积极推进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免费教育,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合理核定编制,适应普及和高考综合改革的需要,根据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要求核定教职工编制,为学校及时补充配齐教师,特别是短缺学科教师;

二是创新补充机制,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

三是加强县域内教师统筹调配,探索建立校际之间教师共享机制,盘活用好教师资源,加强教师培养培训。

640.webp (36)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早就被提出来,据悉新疆预计在今年基本实现十二年制义务教育,这对于提高国人素质,营造更高的社会氛围有很重要的作用。根据教育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提出的最新目标要求:全国在2020年必须全面普及高中教育。现在浙江、河北、广东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已经是《十二年义务教育》了。

之前陈宝生部长介绍到,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从现在的42.7%达到50%。

640.webp (37)

640.webp (38)

这次改革也就意味着,这些学生以后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都可以“不花钱受教育”。很多家长听后都希望试点工作能够尽快展开,将15年免费教育进行全面推广。

但是也有不少家长存在疑问,不清楚这项改革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又担心这次改革会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

640.webp (39)

面对中考取消,许多家长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如果取消考试,孩子们将面临更接近学校的就近入学政策

640.webp (40)

如果取消中考的具体方案落实后,今后的高中如何改革呢?

此外,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数学等课标都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如美术课标增设“中国书画”640.webp (41)——END——

640.webp (13)傅抱石《李太白像》

今日,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诞辰之日(701年2月28日)!李白竟有书法传世?而且毛主席日夜观摩、爱不释手?确有其事!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名实在太大,掩盖住了他的书法成就。《上阳台帖》,李白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曾令历代大家赞不绝口。

缘  起


李白写诗奔放奇特、气势磅礴、飘逸洒脱,这与他信奉道教有密切的关系。李白自幼便饱读诗书,诸子百家无所不窥,尤喜道家思想。20岁时,李白便开始隐居岷山习道。25岁时,他出离蜀地,在江陵结识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与李白一见如故,赞李白有“仙风道骨”。

这个司马承祯,也是大有来头。他是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自号白云子,人称白云先生。他的个人文学修养极深,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640.webp (14)

阳台宫

司马承祯还深受唐玄宗的器重。唐玄宗曾命其到王屋山建立道观,并题写匾额。司马承祯在阳台宫内作山水壁画,画高一十六尺,长九十五尺,画中仙鹤、云气、山形、涧壑一一毕呈。

640.webp (15)

阳台宫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李白欲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观后,方知他已经仙逝,无缘再见。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有感而作四言诗《上阳台》: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鉴  赏

640.webp (16)

《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一共25个字,其书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雄健流畅,恰是《李白墓碑》中称其“思高笔逸”的绝佳写照。

640.webp (17)

引首乾隆皇帝题“青莲逸翰”四字

帖前黄绫隔水上是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题跋者有宋徽宗赵佶,元代的张晏、杜本、欧阳玄,以及清代的乾隆皇帝等人。每个人的题跋字数,几乎都是正文的两倍以上。引首还有乾隆皇帝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上阳台帖》及题跋

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如此评价李白的书法:

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

由此而知,李白的书法是很见功力的,只是被他的诗文所掩盖了。

640.webp (21)

宋徽宗题签

640.webp (22)

宋徽宗题跋

宋徽宗赵佶在题跋中写道:

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他提到的这件李白行书帖,今未存世。但赵佶自身书画造诣极深,竟如此推崇李白的行书,可见李白的书法水平确实不流凡俗。

640.webp (23)

张晏题跋

此外,从元代张晏的题跋中,也可略窥李白的书风:

谪仙书传世绝少,尝云:欧、虞、褚、陆真书奴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积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

可见李白的书法与其人个性奔放豪迈相一致,不拘法度,超逸神妙。

递  藏

640.webp (24)

《上阳台帖》局部

《上阳台帖》在宋代宣和年间,被收归于内府;后流入宋末权相贾似道手中;元代经张晏处,到明代曾藏于项元汴天籁阁中;至清代,为收藏大家安岐所得,后被收入清廷内府。

640.webp (25)

《上阳台帖》局部

1911年清帝逊位,溥仪兄弟将《上阳台帖》携出宫外。此帖在兵荒马乱之中流落到民间,辗转流入古董商人郭葆昌手中。1937年,为了保住国宝不流出外境,一代名士张伯驹先生以六万银元将之购得,终于让它有了个妥善安全的归宿。

目前《上阳台帖》藏于故宫博物院。这件稀世国宝如何从张伯驹手中进入故宫收藏,还有一则佳话。

640.webp (26)

晚年张伯驹与夫人潘素

张伯驹先生十分崇敬毛主席。1956年,他通过统战部长徐冰将《上阳台帖》呈献给毛主席,并附了一封信。信中写道:“现将李白仅存于世的书法墨迹《上阳台帖》呈献毛主席,仅供观赏……”毛主席喜好书法,收到此帖后十分珍爱,反复欣赏把玩,简直是爱不释手。

640.webp (27)

《上阳台帖》在故宫展出

1958年,毛主席自己立下规矩: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礼品一律缴公。于是这件《上阳台帖》就被转交至故宫博物院珍藏,至今还完好无损的被保藏着。

《上阳台帖》高清欣赏

640.webp (28)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END——

 

在众多的名家墨迹当中,小编最为推崇的就是弘一法师的字。

李叔同,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号弘一法师。弘一的字,并不是那种凛然、高拔的作风,恰恰是太澄明,太静洁,这就更加让人不敢夹带半丝的庸俗与低级趣味去走近它,走进它。

640.webp (6)

我曾想,法师该是以怎样的状态写他的字呢?他大概就跟平时吃饭、穿衣、诵经一样,想起“哦,我还要写一张字呢”,于是便自然而然在桌上拈起一支笔,拿过一张纸,自然而然地抄写起一段有些意思的经文或偈语,一阙自吟自哦的诗歌,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短信。他当然就没去想什么好不好的问题,而他的字就写得那么好了。

640.webp (7)

法师的字好在哪里?在我看,便是让我不会痛苦地想到颜柳欧苏,想到板桥冬心,不会将我诱渡到许多熟稔的碑帖里,将我的思绪与视线困扰在那些缠人的法度中,而使我立刻就会把他们忘掉。他是那样自然,那样随心所欲,那样的了无虚华,使我就像亲近一个朴讷而睿智的长者,一个可以掏心的朋友。让我沿着他瘦瘦的墨线草草铺出的小径,静静地走到他的身边去,走进他止水般的心里去。这是不是一个了不起的本事呢? 640.webp (8)

看了法师的字之后,我就知晓了,好字与好书法,端的是两回事。好书法是一种功力,一种艺术,而好字则是一种风神,一种境界,这在内质上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可惜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至多成为一个书法家,却写不出好字。法师因为懂得这个道理,故而断然从深深沉湎的艺术华堂里走了出来,这一走,他的字就好了。法师之大美,盖无为之果断也。

640.webp (9)

记得有一次,与几个朋友忽然谈到寂寞这个话题。有朋友说,寂寞是一种境界,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恒守寂寞而不觉着寂寞者,像弘一法师。这话说得极是,当然,看法师的字,不免就有些清寒。但是,心尘却没有了。我不知道法师一生究竟写了多少幅字,但铭心刻骨地记着他最后的留墨:悲欣交集。四个字,好少好少,好多好多呵! 640.webp (10)

阿炳的音乐是要跪着听的。这话阿炳没有说过,是小泽征尔说的。弘一法师的字是要弄净身子才能看的。这话法师也没说过,是我听书法界说的。

640.webp (11)

山寺中,一树静洁的菩提。此际,又听得那平和、安详的钟声镗镗响来,绵长,绵长……

640.webp (12)——END——

640.webp

颜真卿三表帖

我们知道,自汉末开始,书法只有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一派面目与风格,到了唐中期,颜真卿打破了这一局面。当然,颜真卿最早、或者说年轻时也是紧跟王羲之的,也是紧密团结在以王羲之为权威、为核心的书法“中央”周围的。但颜真卿是个不甘于寂寞的人:难道书法就都应该这么写吗?

故此,颜真卿下决心创新、变法,试图打破王羲之垄断的书法这种单一的面目风格。我们知道,改革艰难,创新就更难,没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审美、造诣、修养,没有极高的悟性恐怕很难成功,但颜真卿经过努力,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成功。这种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因为从王羲之开始至今,书法创新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人数众多,但成功者寥寥,比如碑派创新,就不是很成熟,只能算准成功,或者说半个成功。因此,书法创新真正成功者也许只有颜真卿一人。

640.webp (1)

《多宝塔碑》 局部

立坚实骨体,求雄媚书风

在50岁以前,可以说是第一境界的历练。在这一过程中他初步确立了自己的“颜体”面目。虽然各碑面目或有差异,但总体上说是“颜体”的初步形成阶段。从他的《多宝塔碑》等典型作品分析可知,颜真卿所追求的是用笔上沉着、雄毅,以健力立骨体,敷以较厚的肉彩;结体上整密、端庄、深稳,由瘦长型变为方正形;在布白上减少字间行间的空白而趋茂密。这一阶段,颜真卿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点画皆有盘骨,点画净媚。

另外,他基本上专门攻习真书、草书,虽有隶书、篆书之作,但并不多。颜真卿的第一境界从初唐而来,又脱出初唐之轨辙,自立一家面目。这阶段的代表作主要有:《张仁蕴德政碑》、《郭虚已碑》、《郭揆碑》、《夫子庙堂碑》、《东方朔画像赞》等等。

640.webp (2)

《祭侄文稿》 天下第二行书 局部

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

从50岁后至65岁,可以说是第二境界的历练。这一过程中“颜体”已形神兼具,已渐成熟。其间作品有《金天王庙题名》、《郭家庙碑》、《麻姑山仙坛记》等等。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以及其后接二连三的被黜(chu),使他一次又一次拓展了心灵的空间;书生——斗士——统帅,立朝——外黜——立朝,生活方式频繁转换,人生体验更多,艺术体味也就更深。这些,颜真卿“一寓于书”,将前期的“颜体”反复锤炼,炼形炼神,从而神形兼备,终至成熟。

 既至此境界,颜真卿已一扫初唐以来的那种楷书风貌:前者侧,后者正;前者妍,后者壮;前者雅,后者直;前者瘦,后者肥;前者法度深藏,后者有法可循;前者润色开花,后者元气淋漓。真可谓变法出新意,雄魂铸“颜体”。

640.webp (3)

《颜勤礼碑》 局部

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

在65岁以后的十多年中,可以说是第三境界的历练。从成熟中加以神奇变化,一日有一日之进境,一碑有一碑之异彩。此时期的作品有《元结碑》、《颜杲(gao)卿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等。如《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典型碑刻中,颜书在老辣中富有新鲜活泼的生机,在疏淡中显示质朴茂密的风神,在笔锋得意处显现功力的炉火纯青,在圆润丰腴中透露自己的豪迈气度。

 颜真卿开拓了书艺的崭新的恢宏境界:从特点上论,颜体形质之簇新、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从美学上论,颜体端庄美、阳刚美、人工美,数美并举,且为后世立则。从时代论,唐初承晋宋余绪,未能自立,颜体一出,唐中期书坛所铸新体成为盛唐气象鲜明标志之一。

640.webp (4)

《颜氏家庙碑》碑阳篆额及碑阴楷额

 时代造就了颜书境界,就象时代造就了王羲之的书学境界一样。因而,唐代进入了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的时代,政治、经济、军事超越以往,达到鼎盛,文化艺术如百花吐艳,人们以一种新的目光和价值观面对社会的巨大进步。

颜真卿是创立一代新书体的先觉者,他是唐代社稷之臣,又是书艺世家的后裔,对于书法的演变,无不瞩目关注。因此,杜诗、韩文、颜书,无不以新的时代为背景自立风貌。颜书的尚骨、尚肥、尚法,崇端庄、阔大、豪放,重气势、魄力、雄风,都可以从唐代社会中折光投影。颜真卿造就了在书法中的盛唐之音,这便是颜书的恢宏境界。

——END——

640.webp (53)

 李燕歌(以下简称李):自唐代六祖禅成为中国式禅宗弘扬后,禅宗思想就大量融入中国画之中。如王维,他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参禅画禅,溶禅于诗画之中,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禅,画中亦有禅的禅意画风。王维可称为禅画之先驱。又如写第一篇山水画论的宗炳,他亲近佛教皈依慧远,并有专著《明佛论》。宋以降,梁楷、牧溪、玉涧、石恪、倪瓒、八大、石涛、担当、虚谷等一大批禅者画家,在他们的绘画之中将禅画不二的法门展现得淋漓尽致。吴老师不知您对禅与绘画之关系有何见解?你画里面的追求和禅有直接关系吗?

  吴冠南(以下简称吴):没有关系,但是我知道我的脾气,我的个性和我理解的那种审美,跟禅离得很远,我只能做一点,就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画画前总是想着要怎么样,但是你真正画的时候一定要自自然然放开。就是要放松,无求反而好,有求每次都画不好。

640.webp (54)

    李:真实地表达自己,这不是很具禅意吗?

  吴:也算带有一点禅意,当然如果严格来讲“禅”意的问题,我做得并不好。

  李:中国的禅宗,六祖之后,一些佛教公案都很峻烈奇特,甚至有些无厘头。

  吴:可以奇特,但是不可有情绪,我的画是有情绪的。

  李:你的画里清新有奇构,笔墨自在淋漓。这些和祖师禅都是很接近的。

  吴:我觉得我画里面还是憎恨的情绪比较多一点,看不惯这世上好多事情,以后应该学着看得惯,什么事情只要存在就有理由,我们没有必要看不惯。我还没学到那个份上,呵呵!有情绪终归是不好的,禅是没有情绪的。

640.webp (55)

李:禅修的方式为了应机方法众多,董其昌修的念佛禅就偏于清静。

  吴:他是应该没有情绪的。树木没有情绪,石头没有情绪,大自然没有情绪,尽可能地修炼到没有情绪。

  李:您本人会去寺庙里上香礼佛吗?

  吴:我到庙里从来不磕头,朝佛看看,我不跪下去的,拜佛尽心,并不在乎形式。

  李:中国古代的禅院,没有大雄宝殿,全寺就供达摩像、六祖像,或者供他们的师父,平日里就是做务参禅。

  吴:喜欢佛教的大家都知道达摩面壁十年,为什么面壁呀?为什么不好好待在庙里面,他为什么要面着墙壁?你就要想想。我说我不参禅,我要参禅我对着大树。

640.webp (56)

  李: 是!心里首先要把佛,把自己都放下,你心里有个佛,你就想成佛,还不是平常心。

  吴:所以说对着石壁,对着大树,对着石头,像米芾拜石,都比待在庙里参禅要好得多!另外,壁和树没有分别心,谁来看我,我都这副脸给你看,人却做不到。就像这个杯子,谁来用都一样!

  李: 达摩刚到中国时,梁武帝礼请达摩问法。当时梁武帝热心护持佛教,广建寺院佛像,修路建桥造福百姓。梁武帝问达摩像他这样不断地行善造福百姓,会有什么功德?达摩回答:“了无功德。”梁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摩又答:“廓然无圣。”梁武帝又问你面对的是谁?达摩再答:“不识。”梁武帝理解不了,心里很不高兴。最后不欢而散。

  吴:他是懂心和自然的问题,看你怎么对应,怎么理解。

  李:平常心是“道”。

  吴:像我这样就好,不要去争,蒋介石喝白开水,毛泽东的衣服补了又补,他们都通禅的。我自己没有禅,也不跟禅去比。跟当代出了名的画家比,我坐得住,这也通禅。我从来不到处挣钱,到处追名逐利,我这个比别人做得好吧?呵呵!我放弃了到北京去的机会,这个也比别人好吧?坐得住,守得住寂寞。

  李:这个就是禅。

  吴:大树、石头就守得住寂寞,你来与不来,它都这样,守得住寂寞。

  李:佛教讲的戒、定、慧,戒,我们不可能像僧人那样去戒,但是要定得住,就可以养慧。

  吴:我正在往这方面靠,戒我正在做,定还好,嗯!因祸得福哇!因为我腿不好,就相对坐得住一点,要腿好,讲不定……呵呵!所以说任何时候坏事也会变好事。一切都是定数,一切都是合理的,有人打你一下,你也不要生气,前世欠他的,人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的。打我也笑,骂我也笑,不跟你计较,这是高人。640.webp (57)

  李:中国从梁楷就放笔直写,这种写意精神西方在文艺复兴才开始,中国画走到现在只有写意画离本心最近的。

  吴:时代变了,人的观念也会跟着变,一代代在接近市民化,尤其是到海上画派,它更接近市民化(市民和平民是有区别的),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当成商品进入市场,除了之前扬州八怪把自己的作品当商品流向市场外,一般文人画家都是不愿意的。中国画一路走过来,情绪都在变,变到我们现在都一塌糊涂了,欲望几乎取代了一切。古人不是这样的,宋代人不是这样的,他们在画上落款落的很小很小,几乎找不到!

  李:是,宋人画题款是不容易找。以前我在我编的杂志上专门登过一篇宋代绘画题款研究的文章。尤其是藏在石头缝、树缝里,或骑边的,不用放大镜仔细去找,根本找不到。

  吴:我就是说,他们的功利心相对我们现在少,时代不一样,一代人跟一代人不一样,心态在走下坡路,画当然也在走下坡路。

  李:现在国内美术界一窝蜂似的涌向写意,很多不画写意的画家也给自己冠以大写意之名,您是一直坚守大写意创作的,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吴:大写意,所谓的大写意,三个字都各有内容的,串并到一起的。什么叫大呢?画得大,不叫大写意;用笔粗大,也不叫大写意;心志大才叫大写意。写呢?就是书法用笔,必须每一笔都是写出来的。这是把汉字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表达,这才叫大写意的写。意呢?就更深刻一点了,就像我们讲的禅一样,很难用语言来讲得清楚,意就是内心世界,你的学问、你的品格、你的其它一些因素。作为一个人的真实因素,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包括对生命、对宇宙的认识,综合反映到你的作品上来的那一种深度。你含有多少那种成分,你的那种意就有多深,你理解不了,你画的作品就没有那个意,三个字中少了任何一字,就不叫大写意。

本文选自第六期《禅画》杂志

——END——

《刘京闻临集王羲之圣教序》

对照本出版发行640.webp (41)

本书规格:23cm×34cm,共计80页码

特种纸彩色印刷,装订精美

640.webp (42)

自 序

从“三味书屋”到“圣教序”

文/刘京闻

去年与朋友来到绍兴,因为书法,我一定会到羲之故居去聆听王右军的故事,当然还有明代大书画家徐渭的“青藤书屋”。绍兴人杰地灵,历代大家不胜枚举、灿若星辰,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倒是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但是可能并不了解到底是哪“三味”呢?其实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们都知道,经书作为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书籍,包乎万象,最根本、最核心!但也很晦涩,读起来像吃稻粱一样没有滋味,很难吃!读史就不一样了,如同吃美味佳肴,因为里面有了故事、有了人物,读起来有滋味、好玩了!读诸子百家更像吃酱菜,味道更浓了!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人们会喜欢读一些有故事情节、能够吸引人甚至有些肤浅、不用思考的文字了!很少有人喜欢去读孔子的《论语》《中庸》,也不愿去研习老子的《道德经》,尽管我们都知道那些是真正的经典!就像我们永远喜欢一些美味佳肴而不屑于“稻粱”一样!我们再往深处想一想,所有的美味佳肴不都来源于那些看着并不起眼的“稻粱”吗?“稻粱”本身没有滋味,只要是能工巧匠,便可把它变成各种各样的美味!因为“稻粱”是美味的源头。

因为喜欢书法,我会不自觉地把写字和“三味”联系起来,由此我想到了“圣教序”。初识“圣教”,你一定不会觉得它有多少魅力可以吸引你,甚至觉得不过如此!尽管有很多的专家甚至经典书论告诉你,“圣教序”是行书的经典、历代书家学习的典范,但大多数的情况是,很多人学习了几天之后便没有了兴趣,转而去学习一些有特点、有“滋味”的法帖了,因为很多法帖不用想,一眼就能看到它的“滋味”所在!

如果把“圣教序”比作书法的“经书”,比作食物中的“稻粱”,倒是恰如其分!

其一,“圣教序”集王羲之一生之精华,用笔之丰富、结字之变化叹为观止,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历代大家无不从中吸取营养,取其一二便可成自家面目。

其二,“圣教序”的特点不明显,缺少滋味,这看似是缺点,实则是优势,没有明显的特点,可以让我们自己更好地发挥特点。学习太有特点、太有滋味的东西,恰恰是容易陷入到别人的特点之中,从而限制了我们发挥自己的特点。就像已经做好的美味佳肴,他的味道就不易改变了,而“稻粱”经过加工可以变成你喜欢的任何美味佳肴。

其三,学习“圣教序”和我们读经一样,一定有很多人不喜欢这些晦涩而且没有滋味的东西,只有那些愿意学习并且有智慧的人才能从这些经典当中去寻找乐趣、挖掘本源、理清脉络,从而成就自我。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可以选择吃别人制作的佳肴,而不去想创造自己“美味”,他们可以去选择读一些有滋味、有故事情节甚至无聊的文字,以消磨时光,也不愿去看一看孔孟、老庄那些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光芒的经典的思想。

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善于寻根溯源,读书如此!写字亦如此!人生何不如此?

《刘京闻临集王羲之圣教序》

部分对照本

640.webp (43)

640.webp (44)

640.webp (45)

640.webp (46)

640.webp (47)

640.webp (48)

640.webp (49)

640.webp (50)

640.webp (51)

640.webp (52)——END——

我们知道,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上,初民的线条表现力便很强了。从审美的角度说,这一类漂亮的线条已经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胎儿——书法艺术。

汉字产生后,线条的随意性便由线条的组织性来约束和替代,线条在按照字形去组织字的同时还要“好看”。其中的潜在意识,正是书法艺术美感的渐积过程。

640.webp (25)

行书之名最早出于《晋书·卫恒传》。“行”本出于甲骨文、金文的路径相交之形,后引申出行走、移动、流动等义。故“行书”之名即体现其书写时有如行云流水,通畅顺利,字里行间表现出流动形态的特征。

640.webp (26)

明朝丰坊《书诀》说:“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如行云流水,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点出运笔节奏轻松自然,连贯不断,藉由点画牵丝与使转的流动感,揭露出楷、隶、篆严谨的书体不易显现的内在关联,发挥书写者跌荡的情意。

天下第一行书

行书最著名当属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被宋代米芾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请将手机横过来欣赏)

640.webp (27)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天下第二行书

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文稿》,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抵抗叛军。

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640.webp (28)

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则鲁公在援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萦纡忿激,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情不能自禁。

颜真卿此文,正义凛凛,有不忍卒读之感,故黄庭坚《山谷题跋》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640.webp (29)

评论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祭侄文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籀,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蘸墨,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

《祭侄季明文稿》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当是存世鲁公手书第一名墨迹。

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是一幅将人的心境、诗的意味、书的形式和谐统一,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

真情实感自然流露,书卷之气溢于行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妙手偶得,无意于佳乃佳。

640.webp (30)

通篇书写随着伤感情绪的激增,字体前小后大,笔姿从细到粗,墨色始淡终浓,节奏缓起渐快,直到后一首诗,越写越奔放,如滔滔江河,不可抑制,作者贬谪黄州后的抑郁失意之情和全部伤感、哀愁,泻于毫端。

此书以宋人惯用的手卷形式写出,刚柔相济,以柔寓刚,外韧内强,纤拙适中,寓忧患之意于点画使转之中,但沉郁又不失旷达。气势连贯,整体感很强。

给人以巨大的情感和视觉冲击力。无怪乎亲眼见过苏东坡此帖的苏门四学士之一,宋代另一大书家黄庭坚眼睛一亮,拍案叫绝,他说:“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后人甚至称其为“天下第三行书”。

640.webp (31)黄庭坚《题苏轼寒食帖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