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每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既是过年期间欢乐气氛的高潮,也是尾声。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灯、逛花市、放焰火,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读古代书法大家“元宵节”墨迹,静静吟诵那份遥远的优美,品味千年传承的独特古境。情怀浸染,气氛熏陶……今日元宵节,大书法家邀你赏”灯”。

历代书法大家闹花“灯”

王羲之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书圣是安排结构的顶尖高手,为了防止左右打架,他将火字写小,灯字收撇放捺,似乎大人抱个孩子在散步,很从容。

褚遂良

640.webp (14)

王羲之的结字经验,大大影响了后世。褚遂良将笔画放松,这个字仿佛漫天飞舞的孔明灯,又像一篇精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颜真卿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鲁公的结字,有种舍我其谁的偏执,他把登字放得更大,火字变得更小,抱着孩子还不断调整姿势,后来干脆把孩子扛在肩膀上了。

柳公权

640.webp (18)

火苗紧凑,灯笼开张,柳公权这个字的笔画穿插几近完美。

蔡襄

640.webp (19)

都说蔡襄是宋四家中最保守、最传统的,但他用这个字提醒咱们:尚意,这老头儿也会玩。

陆游

640.webp (20)

陆游以诗人著称,但这笔字从任何角度上,都撑得起一顶书家的帽子。

宋克

640.webp (21)

会写草书的,小楷都不差,前有王献之,后有宋克。

吴宽

640.webp (22)

吴宽是个浓髯大汉,但他甘为东坡门下走狗,由此,可以猜想坡公风采。

唐伯虎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唐伯虎年轻时花前月下,灯红酒绿,对热闹的夜晚情有独钟。所以他笔下的灯,也极尽妍美之态。他有诗赞元宵道: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文徵明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同为江南才子,文徵明与唐伯虎性格大异,唐伯虎赏灯玩乐之时,文徵明大概在埋头苦读吧,所以他的灯总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陈道复

640.webp (29)

640.webp (30)

陈道复是文徵明弟子,但个性鲜明,不落俗套,故能开水墨画一代风气。在书法上,陈道复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你们把火写小,老子偏要火大,所以你看,他的灯都是冒着火的……

启功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启功先生在灯的结字上,也不走前人道路,火放得大,不过他不像陈道复那样在冒火,他的火大,是按照他发明的“黄金律格”来的……

来源:书法日课、书法功课

编辑:朱卿菱

——END——

元宵节,对于古人来说,吟诗临帖、提笔创作倒也是一件赏心乐事!

乾隆皇帝玩的就很嗨!

640.webp

释文:冰冻春池那冻泉,行宫原构溪前,到来人日仍逢倍,对去蟾徽欠边。翠火落时篆每叠,灯舞处阵偏。圆光含元玉如镜,有照中,无丑与妍。紫泉行宫叠,壬午(1762)上元前夕韵。

清 爱新觉罗·弘历行书手札。圆润秀发,盖仿赵松雪。惟千字一律,略无变化,虽饶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

640.webp (1)

张弼《草书元宵七言绝句轴》

释文:去年南郡赏元宵,歌舞声中度画桥。烂熳新诗谁记得,红梅零落路遥遥。东海翁。

也可以像米友仁、崇恩一样题跋法书

640.webp (2)

《远岫晴云图》为米友仁画作,纸本:

诗塘米友仁自题:“绍兴甲寅,元夕前一日,自新昌泛舟,来赴朝参,居临安七宝山,戏作小卷付与禀收。虎”钤“书*宝绘”、“米氏”二印,图轴上还有谢淞洲、郭颐

640.webp (3)

清  梁巘楷书册页。咸丰九年(1859)上元,书于济南节署。书宗二王,尤其得力于自藏《圣教序》,同时受到苏轼影响,多见偃笔,结体扁沓,饶有一家之范。

崇恩题:闻山先生此书固非时贤所解所喜,即其作书之笔,亦近人所未及知也。其笔犹存古法,笔头甚长而有脉,古名枣心,今名兰**头笔。乾隆年间皆用此笔,有万年青管、云中鹤、惟精惟一诸名,皆上品也。其用狼豪、貂豪杂兔毫、羊豪为之,非专尚羊豪也。笔尖硬而圆,可作蝇头小楷,然发用不得过深,傥过三分,则散而无力,不中书矣。寒家旧藏百十枝,多为虫蛀,择其未蛀者用之,使转自如,真文坛利器。惜已用尽,今不可复得矣。闻内府收藏尚多,每岁进呈春帖子词,例赐此笔,而得者或不知用法,往往置之高阁。用违其材,良可慨夫。咸丰九年(1859)上元,书于济南节署。玉牒崇恩。

要不就像苏东坡一样,早早约好上元日出门会友

《东坡集》卷五十《岐亭五首序》中记载了苏轼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五月贬谪黄州时与陈慥相见之事。并有“明年复往见之,……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在《东坡集》**有苏轼写给陈慥的十六封书札,“俱在黄州时作”。《新岁展庆帖》中所写时间(上元)与《岐亭五首序》中所记“明年复往见之”的时间与事由一致,而宋傅藻《东坡记年表》中记载,东坡于“元丰四年辛酉在黄州,正月二十日往岐亭”。

640.webp (4)

【释文】

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此字旁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季常先生文阁下。正月二日。 

640.webp (5)

姜宸英《行书勉斋说》轴,清,姜宸英书,纸本,纵174.2cm,横64.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轴系姜宸英为友人张愚庵之子张勉所撰、书之斋铭,末识:“康熙三十六年歲在丁醜正月上元日慈溪姜宸英撰並書。”左钤“姜宸英印”、“西溟”、“人書俱老”、“葦間書屋”印四方。引首题下钤“老易齋”印。本幅无藏印,未见著录。

姜氏书法以摹古为根本,融各家之长为己用,书风清劲,清全祖望谓其“书法尤入神,直追唐以前风格。”《清稗类钞》云:“西溟素以行草擅长于康熙朝”。此轴是姜宸英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初进京赶考之前,寓居天津时为友人所书,姜氏时年已70岁。书法上承晋人而多存董书韵致,是其晚年行书中精品。

要不就像杨维桢一样坐下来喝几杯!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杨维桢《元夕与妇饮诗》

【释文】元夕与妇饮

问夜夜何其,睠兹灯火夕。 月出屋东头,照见琴与册。

老妇纪节序,清夜罗酒席。 右蛮舞袅袅,左琼歌昔昔。

妇起劝我酒,寿我岁千百。 仰唾天上蜍,誓作酒中魄。

劝君饮此酒,呼月为酒客。 妇言自可听,为之浮大白。

款识:老妇曰:”人言天孙思妃,不如月娥守孤。”不知羿妇相弃以犇,曷若织女相望以久久也。

录呈子刚节判宗唐秋官一笑,竹林先生见此,烦缮写一本到秋官牙,仍要光和见教。

老铁桢再拜。

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640.webp (56)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等,是中国人重要的传统喜庆节日之一。元宵活动的主题强调一个“闹”字,放花灯、舞狮子、踩高跷、猜谜语、吃元宵。元宵节就是中国人的“狂欢节”,是中国人的“情人节”,是中国年的“压轴戏”。

热热闹闹的欢聚、喜庆团圆的节日气氛里,传承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你大概没有办法真正领略古代中国元宵节的盛景,据说当时是“家家走桥,人人看灯”,华夏闹元宵,天涯共此时有了确切的注解。就让我们一起从古书画中看看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过元宵节的!

先来看看一张巨幅画卷,该画卷描绘了明宪宗朱见深正月十五在皇宫里庆赏元宵节游玩的各种情景。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宫廷画师绘于明代

纵36.7cm 横690cm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画面中,从早至晚的各种节目,场面均有宪宗在场,其中演出、杂技、魔术、烟花爆竹及整山灯市等场面恢宏。画中,还有在宫内设街市,模仿民间**俗放爆竹、闹花灯、看杂的情景。图中身着便服的朱见深坐在殿前围帐中,侍臣们立于两旁,殿上悬有彩灯,一派繁华。

相传,明朝时期,每逢元宵节,百官便可放假十日。但昔日假期不同于今日,为了让宪宗皇帝开心,大臣们得煞费苦心、绞尽脑汁玩花招,只为逗皇帝一乐。常见的便是如下招数:

画作第一段

640.webp (57)

图中第一段明宪宗坐在殿前的黄色帐篷下,头戴黑色便帽,身着浅青色绣金龙袍,正在看太监、童子们燃放烟花爆竹。画的右下角,一名太监正从一只大木箱里往外取爆竹,准备分发给大家。

画面上的童子和太监表情欢悦,胆大的把烟花拿在手里放,胆小的把爆竹放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去点燃。还有的孩子手捂双耳躲在大人背后观看。在一片热闹喜庆的氛围中,宪宗皇帝面带笑容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似乎非常满意。

画作第二段

640.webp (58)

图中第二段宪宗换上了金龙黄袍,他站在殿前石台的右侧,慈爱地看着童子们,围在货郎车周围。

640.webp (59)

货郎车上琳琅满目,顶盖上挂着各色彩灯。

640.webp (60)

640.webp (61)

 

车上摆满了孩子们喜爱的各种玩具和零食,惹得孩童们手举铜钱不断前来购买。货郎车周围,童子们拿着各种寓意吉祥的彩灯,其中象形灯象征太平有象,

640.webp (62)

马形灯寓意马到成功,蟾蜍灯寓意蟾宫折桂,另外还有漂亮的螃蟹灯、兔子灯、仙鹤灯和官员灯。

画作第三段

640.webp (63)

640.webp (64)

 

图中第三段描绘的是明宪宗身着浅黄色龙袍,正在欣赏化装演出和各式杂耍,化装演出的队伍里,有的扮作扛着毛笔的道士,有的扮作光头凸肚的弥勒佛。

640.webp (65)

四个手拿刀枪剑戟的人骑在竹马上,扮演《三英战吕布》的戏文故事。

640.webp (66)

化装队伍后面是一个由外国使臣组成的献宝队伍,他们牵着瑞兽、扛着珊瑚,兴高采烈向皇帝展示着进献的各种宝物。另有敲鼓的、吹笛的组成一个乐队,他们热热闹闹、浩浩荡荡走过殿前供宪宗皇帝检阅欣赏。

640.webp (67)

在杂耍表演的右后方还有一座用松柏树枝扎成的灯棚,据说它是仿照玉皇大帝巨鳌的形状而建造的,因此称“鳌山灯棚”,灯棚上挂着各式漂亮的彩灯,彩灯之间还有“八仙”往来穿梭,看上去非常喜庆。

640.webp (68)

图中另一边是杂耍表演,各种杂技演员各显其能,做出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他们有的钻圈、有的倒立、有的表演魔术,令人目不暇接。这位躺在桌上的男子仅用一只脚撑起一根细杆,杆的顶端站着一个光头童子,他一手抓着杆子,一手摇旗呐喊,看得人胆战心惊,而在底下撑杆儿的男子却悠闲地吹起了笛子,一副艺高人胆大的模样。为杂耍表演助兴的是一支乐队,他们敲锣打鼓,呐喊助威,好不热闹。

640.webp (69)

明宪宗身着浅黄色龙袍。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640.webp (70)

明代《上元灯彩图》画卷

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266.6厘米

明代《上元灯彩图》为绢本设色画卷,此画没有作者款印,当代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于1991年秋天鉴别后认为,这是“明中画师所作上元灯戏图意,写当日金陵秦淮一带居人于上元节日欢腾游乐之景。千门万户,狭巷通衢,住号行者,老幼男妇,计以千外……”。徐邦达在画卷引首题写“上元灯彩”四字,这幅描绘老南京元宵节繁盛景况的风俗画卷因此定名。

从全景内容来看,画家描绘的正是一次元宵灯市与古董贸易相结合的集市活动。明朝中叶金陵的富庶安逸,从这幅图卷上可略窥一二。

640.webp (71)

华夏闹元宵,天涯共此时。画卷的中心(上图右侧)就是闻名遐迩的鳌山巨灯,上有传统戏剧人物、山石亭台等物。如今人们熟悉的荷花、菊花、南瓜、鱼虾、蟾蜍、螃蟹等花灯在画卷上应有尽有,龙凤、大象、麒麟、骏马、兔子、松鼠、狮子、寿鹤等灯彩栩栩如生。此外还有不同形制的宫灯、走马灯、纱灯和几何造型灯等各式彩灯。有的灯彩表面还绘有花鸟、山水图案等,可谓丰富多彩,花鸟、鱼虫、神物、禽兽品类无所不及。

640.webp (72)

画面上人们逛街赏花灯、看热闹的同时,纷纷走进店铺欣赏字画,评头论足;或在摊位上把玩瓷器等,侃价购买;一个销售乐器的摊主为了招徕顾客,竟然自己弹起了三弦。街市上各式家具品种繁多,如桌、凳、案、几、椅、枱、屏、架、箱、床等,仅椅子就有圆椅、躺椅、帽椅、根椅,而床则有罗汉床、架子床等。所售家具做工精致,有些看似紫檀木所制,还有的家具上则镶嵌着大理石,藉以增强欣赏美感……这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明代家具形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赏花、养鸟、观鱼、斗虫等在金陵有着悠久历史。

640.webp (73)

上图中一位孩童挑着一盏形似牡丹花的花灯在闹市上走过,花灯造型优美,十分逼真,当时的制灯技艺之高超可见一斑。

明代南京为开国京师,朱棣迁都后成为留都。不少王公贵戚,官吏商贾寓居于此,特别是那些遗老侠少嗜好赏玩花鸟鱼虫之事,更助长了此风的盛行蔓延。该画卷中描绘有蜡梅、兰花、水仙、细竹、小松等花卉植物,既描绘有配以奇石的盆景,也有销售奇石的摊位。这些都是南京民众赏玩花鱼的生活缩影,从一个侧面应证了明代金陵的社会风俗习尚。

640.webp (74)

除描绘有可供人观赏的盆景、花木、奇石外,还有鹿、兔、孔雀、鹤、鹦鹉、野稚、家鸡、金鱼,以及相应的摊位等。在上图的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笼中装的有孔雀、鹤、鹿等奇珍异兽。纨绔弟子提笼架鸟,游手好闲……

640.webp (75)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个售卖古玩奇石的摊位前,有两位老者戴着眼镜:一位正在玩赏眼前的古玩,另一位正在擦拭镜片。其实在古代是没有玻璃的,可是古代有水晶,还有玳瑁,都可以做镜片,而且出土的文物不要太多。当时人们所戴的眼镜应该就是由水晶或者玳瑁制作的镜片。 640.webp (76)

集市上的市民手握折扇,一边和亲朋好友谈天说地,一边欣赏商贩售卖的各种商品,场面十分热闹。

《上元灯彩图》因长期藏匿民间,近年才浮出水面。明太祖朱元璋一统天下定都南京后,金陵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街市繁盛景象一直延迄满清。而反映明代金陵本土民俗风情的画卷除有《南都繁会景物图》,已广为人知,但《上元灯彩图》细腻地再现元宵节期间老城南灯市与商贸集市盛况,不仅成为人们了解明代社会民俗风情的又一重要文献,而且也进一步丰富了金陵本土特色文化的研究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可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相媲美。

640.webp (77)

《上元灯彩图》所表现的是无名画家眼中的现实世界。画面记录的瞬间散发出许多明代南京文化、艺术、民俗、商贸、建筑等方面的信息,并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鲜活地勾勒出来。该画卷不仅富有十分浓郁的生活情趣,也蕴藏着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因此学术意义非同寻常。

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640.webp (46)

张大千作品 

“书画同源”这句话,在我国艺坛里是极普遍地流传着。

当然,绘画的方法,和写字也有相当的差别,如皴、擦、点、染这些方法,在书法上是绝对不能相通的;而能相通的,恐怕只有山水的画法和人物画的线条画法。

640.webp (47)

张大千作品 

皴法当然是要用中锋一笔一笔地写下去,而人物画的线条,尤其是要有刚劲的笔力,一条一条地划下去,如果没有笔力,哪能够胜任?

640.webp (48)

张大千作品

中国有一种白描的画法,即是专门用线条来表现。可惜后来人物画衰落,画家不愿意画人物,而匠人们能画人物,却又不懂得线条的重要。

640.webp (49)

张大千作品

所以一直到敦煌佛像发现以后,他们那种线条的劲秀绝伦,简直和画家所说的“铁画银钩”一般,这又是证明敦煌的画壁,如果不是善书的人,线条,绝对不会画得如此的好。

640.webp (50)

张大千作品 

而画人像、佛像最重要的便是线条,这可以说是离不开的。所以自从佛像恢复从前的画坛地位以后,这线条画也就同时复活了。

640.webp (51)

张大千作品

640.webp (52)

640.webp (53)

640.webp (54)

640.webp (55)——END——

 

民国初年,书坛有“南沈北于”之名,于是于右任,沈是沈尹默;又过了30年,书坛又有“南沈北吴”之称,吴是吴玉如,沈是沈尹默。这么看来,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沈尹默是书坛确凿无疑的大咖。

沈尹默《孙蕉轩九十大寿册页》640.webp (35)

抗日战争结束后,沈尹默自重庆回上海,静下心来,写下这套可称为代表作的楷书册页。他的楷书多从褚遂良而来,但他将褚的自由无羁稍加收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标准楷书”。

640.webp (36)

640.webp (37)

南沈北于二位实力书法家,对书法的宣传普及都有巨大贡献,于右任先生力推标准草书,而沈尹默在楷书和行书方面,也力图创造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字体,让广大国民认好字,写好字。

640.webp (38)

640.webp (39)

此楷书字帖结字方整谨严,气势开张,神情气爽,深得褚遂良宽博伟岸之神韵。不板不怪,典雅润逸,神理健畅,实实在在,故此作遒劲秀丽,容夷婉畅,清劲婀娜,精美之至。

640.webp (40)

640.webp (41)

郭绍虞教授评价沈尹默书法时说:“运硬毫无棱角,用细毫有筋骨,得心应手,刚柔成宜。用笔粗处不蠹,细处不弱,骨肉停匀,恰到好处。”

640.webp (42)

640.webp (43)

640.webp (44)

台湾大学教授傅申先生在《民初帖学书家沈尹默》一文中谈到:“楷书中我认为适合他(沈尹默)书写的,还是细笔的楮楷,真是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孟頫后,难得一睹。”

640.webp (45)——END——

640.webp (15)

王宠

王宠(1494年–1533年),中国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为邑诸生,贡入太学。王宠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他的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而尤以书名噪一时,书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为明代中叶著名的书法家。著有《雅宜山人集》,传世书迹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

书法初学蔡羽,后规范晋唐,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融会贯通。小楷尤清,简远空灵。其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评其书:“衡山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兼人品高旷,改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上。”著有《雅宜山人集》。

1520 年,王宠游昆陵包山,曾任游诗数首,结为《包山集》。1526年冬,王宠过鸿溪宿友人补菴居士处,居士几他索书。第二年(1527年),他便将八年前游包山所作的游诗用小楷抄录了二十二首寄给了补菴居士。他的朋友文嘉在居士处见到这卷小楷后,称之为“天才妙绝”。后人普遍认为《游包山集》是王宠的小楷代表作。宋苏轼曾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640.webp (34)

王氏这卷《游包山集》,其结体“宽绰而有余”,其书风旷适疏宕,遒媚飘逸,谓王氏上乘之作言而不虚。

——END——

1900年6月22日,举世闻名的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禄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 尘封千年的敦煌遗书终于重见天日,这其中的《敦煌曲子》就重现了古人的词曲。

《敦煌曲子词》,古代流行歌曲抄本。曲调失传,空余歌词但是,对比起古人的这些笔迹,咱们以前抄的歌词太弱了!640.webp (12)

《敦煌曲子》残稿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

更漏长(温庭筠作)释文:

  金鸭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尽。鬓云残。夜来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心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菩萨蛮 (欧阳炯 作)释文:
  红炉暖阁佳人睡。隔帘飞雪添寒气。小院奏笙歌。香风簇绮罗。  
  酒倾金盏满。兰麝重开宴。公子醉如泥。天街闻马嘶。

菩萨蛮 (佚名作)释文:
  霏霏点点回塘雨。双双只只鸳鸯语。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黄。  
  盈盈江上女。两两溪边舞。皎皎绮罗光。轻轻云粉妆。

重新问世的唐五代民间词曲,或称为敦煌曲子词,或称为敦煌歌辞。它们是千年词史的椎轮大辂,内容广泛,形式活泼,风格繁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词兴起于民间时的原始形态。

640.webp (13)

欧阳炯《更漏长》释文:

三十六宫秋夜永。露华点滴高梧。丁丁玉漏咽铜壶。明月上金铺。红线毯。博山炉。香风暗触流苏。羊车一去长青芜。尘镜彩鸾孤。

640.webp (14)

《虞美人》释文:

东风吹绽海棠开,香榭满楼台。香和红艳一堆堆,又被美人和枝折,坠金钗。金钗钗上缀芳菲,海棠花一枝。刚被蝴蝶绕人飞,拂下深深红蕊落,污奴衣!

在流传下来的千余首敦煌曲子中,有较为细腻缠绵的闺情词,有慷慨激昂的边塞词,有描写世情民俗的词,还有很重时代色彩的咏时事词。

这些曲子风格质朴,格调清新,感情醇厚,语言直白,较多保留着词产生时的原始状态,对了解词的起源,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敦煌曲子在我国词史上有重要价值,是中国文学遗产中珍贵的一部分。对研究唐代社会及民间说唱文学有重要意义。

——END——

 

640.webp

2017年1月,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开始了民间收藏明清时期御医手稿的征集活动。此次征集活动中,尘封近200年的清代御医汪必昌所著《聊复集·怪症汇纂》为此中上品,其中记载了约650个偏方秘方。对于该稿本价值,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古籍善本部原总经理预估,如果以每种秘方或偏方40万元作价,此稿本的市场价能达到2.16亿元。

人们不禁会问,古代中医药方手札为什么这么值钱呢?其实刨去千剂秘方的巨大医用价值,娟秀的手札本身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中医药方手札更能自然灵动地不同时代医者相同的人文情怀和悲天悯人,可谓寸纸之内见洞天。

其实,作为国粹的中医,与书法之间有着很微妙的关系。

640.webp (1)

▲ 

民国老中医手抄古籍

历代名家书写的方药字幅,很多都是书法史上的不朽杰作:

640.webp (2)

张旭《肚痛帖》

传统中国文人除了精于琴棋书画之外,都具有基本的医学知识。旧时老中医带徒有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按脉,四季衣裳。”其中,字写得好是第一要紧的事情。有些病人,先看处方、病历写得好不好,来判断医生水平高不高。

640.webp (3)

清或民国-老中医手稿本【丸散膏丹药酒】配方秘方

书家中的陆维钊、诸乐三、张宗祥,以及国学大师马一浮,也都旁通医术,他们亲手开的方子,让人耳目一新了。值得一提的是,陆维钊先生的药方手迹世间仅此一件,极为难得;马一浮先生精通多门学问,看病自然也在行;诸乐三先生以书画名世,而他本人就是中医科班出身的。

640.webp (4)

陆维钊 药方

640.webp (5)

张宗祥 药方

640.webp (6)

诸乐三 药方

640.webp (7)

马一浮 药方

中医与书法的相通之处,是到了一定境界,必须开悟。如果做不到,那就很难向上走了。没有开悟的天分,写再多字也成不了书家,看再多病人也成不了名医。我们常说庸医害人,也许他也想救人,只是能力不够罢了。

我们看看近代那些大名医家的药方字迹。我们从中也许会对这种“草书”有不一样的认识。这些名医都有良好的书法功底,字体多以行楷书为主,美观大方且清晰易读,因此也得以保存至今。他们虽不以书法名世,但我们仍不禁对其“书作”肃然起敬。

640.webp (8)

清代御医陈莲舫 药方

640.webp (9)

清名医陈大堃 药方

640.webp (10)

民国杭州名医何公旦 药方

640.webp (11)

民国杭州名医詹子翔 药方

他们的书写很随意,然而不求章法而自得章法,不求书卷气而自得书卷气,这些,可都是很多书法家努力甚至刻意追求的。这种书卷气其实不是写来,而是修来的。在这些药方的背后,他们不知写下了多少方子,挽救了多少患者,写得多了,修养到了,好的气息就跃然纸上了。

黄宾虹曾提出:“艺术是最高的养生法,不但足以养中华民族,且能养成全人类的福祉寿考也!”所以观人品看酒后,看书法看手札。中医药方手札之美,在古朴中透露出娟秀,洋溢着医者对于病患的无限关怀,是值得我们不断发现和传承的古典之美

——END——

《松荫策杖图》为青绿设色,画一白衣文士策杖逰于茵茵绿草的湖岸,童子携琴紧随,本幅意境幽雅苍松青翠浓密,用脂粉点出桃花,似写春天游春情景,设色清丽。

宋代在中国绘画史上正式确立了一种崭新的绘画形制——扇面画。扇面画作为一种小品性的绘画形制,已完全从它的实用性中脱离出来,而被文人视为绘画创作中的另一种清新、活泼的艺术表现形式。扇面画以其形制灵活小巧,与传统的长卷、立轴大异其趣,从它诞生以来,就显现出了巨大的艺术发展空间。

在扇面画的创作中,画家主动地将视角由远观转为近察,用截取式的图样,以小观大,在有限的画幅中创造出一个自然清新的意境。

003BCy7agy6O7hUdp4A38&690《松荫策杖图》绢本设色 南宋 佚名 纵28厘米,横28.7厘米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松荫策杖图》无疑是南宋扇面画中的高水准之作。无论是景物的描绘,还是人物的刻画,画家都将技法和人文情怀完美结合,并使之在画面上呈现出最佳的效果。

自唐代李思训开青绿山水之风以来,山水画逐渐形成了“青绿巧整”一格,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赵伯骕的《万松金阙图》等。但在“金碧勾染”的青绿山水里,也有轻重之分。重者,山用石青、石绿,人物用粉衬;轻者,山则薄罩青绿,不掩下面墨笔,树石用花青合墨统染,人物不用粉衬。此二者亦分别称为“大青绿”和“小青绿”。《松荫策杖图》属于“小青绿”范畴,画面毫无辉煌之意,而是充满了幽远之感。

由于扇面这种特殊的形制,画家在构图上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如此幅图中的景物安排,一改传统山水画层峦叠嶂、布置茂密的全景式构图,而是采取以简代繁、以少胜多的方式,“近岸广水,旷阔遥山”,在小景山水中追求空间的趣味感。

墨池学院特邀彭瑾慧老师以宋人山水小品《松荫策杖图》为例,为学员解析并示范,使得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能学习到水墨技法,也能够掌握一定的青绿山水的制作方法,还能够跳出宋人全景式山水以外来了解在扇面这种特殊的形制上如何造景,学习如何在小景山水中追求空间的趣味感。

下面有报名咨询入口哦 ☟

20077261163013147_2关 于 课 程 的 几 个 问 题

1、课程的内容是什么呢?什么时间上课呢?

第一课时 山水画基本技法与画前准备
上课时间:2018.04.14 19:00
一、山水画的鉴赏(格调)与基本技法讲解
二、画小品之前需要准备的材料
1、摹本的选择
2、毛笔 墨汁等材料的选择以及石色的介绍与选取
3、画框及绢的选择与制作
三、《松荫策杖图》技法解析
四、《松荫策杖图》松针、山石树木局部示范(纸本示范)
五、《松荫策杖图》中人物的勾勒方法(纸本示范)
第二课时 拓稿及临摹
上课时间:2018.04.21 19:00
一、拓搞的方法及步骤(构图 出枝 硫酸纸/玻璃纸拓稿)
二、临摹(勾勒底稿 树枝之间的穿插及遮挡关系)
三、松石的用笔用墨(绢本示范)
四、桃树的用笔以及出枝方法(绢本示范 地面植被以及水草 )
五、人物画 白鹭的用笔及墨色变化(绢本示范)
六、远山的画法(绢本示范 勾勒云朵)
七、点苔
第三课时 青绿上色方法解析及意境的营造
上课时间:2018.04.28 19:00
一、烘染
1、松针及山石
2、山根以赭石自下而上烘染
3、地面以汁绿罩染打底
4、淡墨罩染远山
二、分染
1、人物衣物上色
2、分染远山处云朵
3、山石分染其结构
三、罩染汁绿
四、罩染石青、石绿
五、人物及山石地面白鹭处在反面以白粉衬染

2、介绍下授课导师吧?
微信图片_20180301150901

彭瑾慧
201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本科山水工作室
2013年3月至2013年7月受北京市171重点中学邀请 担任中国画外聘教师一职
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受望京诗书画研究会邀请 担任中国画指导教师一职
2012年11月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国家励志奖学金
2013年4月15日受北京广播电视台邀请录制节目“老年之友”获得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使者”称号
2013年12月获得中央美术学院“优秀社会工作者”称号
2014年6月获得2014年E-LAND优秀毕业创作奖学金
2014年6月获得2014届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创作三等奖
2014年6月本科毕业创作《家乡-新化系列二》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
2014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2017年 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山水工作室

导师参展资讯

2014年7月 参展HIHEY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展
2014年10月1日参展江南SHOW-2014年大学生艺术博览会 参展作品被私人收藏
2014年10月 25日参展千里之行—2014年中国重点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展
2014年11月作品刊登于VISION看艺术杂志并发表
2014年12月15日参展如日之升-首届全国青年艺术家优秀作品展
2014年12月19日参展东方好画家-新锐提名展。第一季 参展作品被私人收藏
2015年11月21日参展水墨新浪—当代中国画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2016年1月16日参展八零.八零当代中国画八零后艺术家提名展
2016年8月6日湖南省娄底市娄底书画院举办“愫心“彭瑾慧个人山水绘画展
2016年10月8日参展《精妙雅逸》中央美院优秀青年艺术家作品展
2016年11月17日参展《苍山墨履》云南大理写生作品展
2017年4月29日参展《澄观》丘挺工作室师生作品展
2017年 12月14日参展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

导师作品

微信图片_20180301151230

微信图片_20180301151227

微信图片_20180301151224

微信图片_20180301151221

微信图片_20180301151217

微信图片_20180301151214

微信图片_20180301151211

微信图片_20180301151206

微信图片_20180301151203

微信图片_20180301151159

微信图片_20180301151146

3、在哪里可以报名线上课程呢?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微信图片_20180301150856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在近代风云变幻的大变局中,难能可贵的是还有这么一位谦谦君子、江南才子,他风流倜傥、卓尔不群,他典雅飘逸、风骨凛然,他站在兰花丛中,脸上挂着自得的笑意,看着芸芸众生的万千气象:喏,这就是白蕉,云间白蕉。

640.webp (2)白蕉

白蕉,这位民国时期的传奇书家,堪称二王帖学的最后一个重镇。白蕉书法潇洒朗畅、才情横溢,其行书更是造诣颇深、直逼二王,沙孟海曾赞其为“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白蕉所存行书《兰题杂存》等作品,字里行间颇有二王行书“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之高古境界,成为了行书学习的极佳范本。

微信图片_20180301155440

《兰题杂存》

无疑,《兰题杂存》是一件伟大的作品,它像一支红烛,照亮了近世帖学。沙孟海说:“白蕉先生题兰杂稿长卷,行草相间,寝馈山阴,深见功夫。造次颠沛,驰不失范。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寥寥数人,都是哪位,沙孟海没说;“数人”能为,“为”了没有,沙孟海也没有说。而历史事实是,自王铎、傅山以后,虽然碑学显而帖学微,而帖派书家亦自不少,但由于历史原因,造就不世杰作,产生像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杨凝式—《韭花帖》、苏轼—《寒食帖》这种人与书的对应关系,一件作品说尽作者风遒的作品,恐怕仅此一件而已。它境界高、技术难、篇幅大、字数多,是一定时段内、一种书法发展方向的登峰造极之作,有不可替代的书史文献价值,有历久弥新、令人玩味不尽的艺术魅力,符合了伟大作品的一切条件。

2017081803413785072

墨池学院特邀六届兰亭罗华华老师开设课程,白蕉《兰题杂存》等行书经典作品为范本,重点讲解演示白蕉行书的用笔、结体方法,总结白蕉行书创作中章法布局、气息营造的技巧,帮助广大学员掌握一套有效的白蕉行书临摹、创作方法,上追二王,切实提高自身行书创作水平。

此次课程将分为三个课时讲解:微信图片_20180301150220

白蕉书法特征(上课时间:2018.03.06 19:00)

一、书法审美中的,意与法的关系
1. 法的概念
2. 意的概念
二、魏晋玄学思想下的二王书风
1. 魏晋玄学
2. 二王书风的审美特征
三、白蕉书法
1. 白蕉其人与近现代书法的帖学复兴
2. 白蕉与二王书风中的审美共性
3. 白蕉与二王书风的技法共性
4. 白蕉的意义
5. 白蕉临习作品的选择
6. 书写工具的准备
7. 白蕉书法主要技法特点

微信图片_20180301150227

白蕉行书技法详解(上课时间:2018.03.13 19:00)

一、基本笔画和锋面的运用
切锋、按铺、使转、连带、甩锋、收锋、提按
二、偏旁部首及相关单字讲解
三、结体方法及相关单字讲解
四、章法处理及相关篇章讲解

微信图片_20180301150230

白蕉行书临创转换及未来深入方向(上课时间:2018.03.20 19:00)

一、对临和背临的交叉训练
二、创作训练
三、白蕉未来深入方向

【 导 师 简 介 】

微信图片_20180228174933罗华华

罗华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昌市书协理事。南昌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西中山书画院和南昌市政协书画院特聘书法家。中国书协国学修养与书法第四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班成员。2011年底由毛国典老师亲自出资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学习。2014年《江西日报》、《书法报》作专题介绍。

【 获 奖 经 历 】

第六届兰亭展入展
第五届兰亭展佳作奖
第十一中国艺术节优秀书法篆刻展
《书法》第三届百强榜提名奖
“品质东乡”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
第二、三届“临川之笔”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
江西省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一等奖
江西省第七、八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三等奖
江西省第四届楹联书法展三等奖
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展: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四届草书展
全国二届楷书展
全国三届隶书大展
全国四届扇面书法展
全国首届小品书法展
全国第二届赵孟頫书法篆刻展
全国“生态大连” 书法篆刻展
全国“廉江红橙奖”书法展
全国“沈延毅”书法篆刻展
全国“陶渊明”书法篆刻展
全国“王安石”书法篆刻展
全国“孙过庭”行草书展
全国“信德杯”建党九十周年书法展
全国第五届教师书法篆刻展

【 导 师 作 品 】

微信图片_20180228174956

微信图片_20180228175001

微信图片_20180228175004

微信图片_20180228175008

如 何 报 名 ?

扫描海报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学习

三百年来一复翁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