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你是书法家,他说他也是书法家,其实你们都不是。

书法家是人民群众眼里嘴里出来的,具体就是这样的:

1、风格

书法家的作品须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不看落款就能知道是谁的作品;而且,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2、传统+创新

书法家传统功夫要扎实、要过硬,绝不可能是街头杂耍,更不会是练个两三年就自吹自擂。书法家在追求精品的同时,作品必须有创新,即使是在某一点上对前人的突破也是创新的表现。有创新精神和精品意识的艺术家才能不趋炎附势,不做应酬之作,拒绝平庸。640.webp

3、雅俗共赏

作品必须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最好是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心理,既非如此,也要符合未来人们的审美心理。即使不符合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也要符合另外民族的审美心理。

4、高难度

作品必须有高难度的技巧 。难度越高,越具有不可替代性,收藏价值越高。

640.webp (1)

5、高尚人格

书法家必须有高尚的品格,纯洁的心灵和良好的修养。作品是作者心灵的折射,技巧达到一定程度,最后的竞争就是书法家人格和人品的竞争,艺术的升华也是人格的升华。

6、有思想

书法家要有学识,有思想,有扎实的外功。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法家必须勤奋刻苦 ,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640.webp (2)

7、对书法的虔诚

书法家要有对书法艺术的虔诚和痴迷,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作风,乃至愤世嫉俗的锋芒和为艺术全身心投入几近疯狂的个性 。这是判断的书法家潜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所以,没达到或没靠拢这七点,请别说自己是书法家!

——END——

书法用纸说明

写字的人都知道宣纸。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宣纸的,反正古代貌似没有,比如王羲之和苏东坡那会儿。

现在,我们经常见到,每个书法家家里都有很多宣纸,玩的狠的家里会有专门一个屋子放宣纸,据说宣纸放的年代越久越好用,是这样的,新的宣纸有火气,不好用。所谓放的时间长了,就是让宣纸松软一些,类似发酵。

不过用什么样的宣纸写字好,这个对于书法家来说挺重要的,就跟你买了一台法拉利跑车,到底这车是该在山上跑,还是在农村溜达还是在北京的街上飚一下车,这是有点名堂的。

640.webp (6)

这么说吧,宣纸基本分成三大类:

1、生宣(纸),很洇墨。

2、熟宣(纸),不洇墨。

3、半生熟(纸),不太洇墨。

曾经见过很多人,临摹兰亭序用生宣,费了虚大劲儿也弄不好。为啥?因为兰亭序的字也就硬币大小,生宣很洇墨。为了写好笔画的精度,只能:墨汁少兑水,可是黏黏糊糊的很难写,跟油漆似的拉不开笔;或者加快行笔速度,一般人又做不到高速度下的精度。

其实,对于小行草书这类的字,根本就不能用生宣(特殊人物可以,不过这种人地球上罕见)。对于这一点,我们非常有必要去研究一下古人传世的那些作品。很多人几乎没有看过古人的真迹(连博物馆都没进过,整天就对着本黑白的破字帖临摹),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搞书法的不研究材料,你就比别人略逊一筹,我这么说,谁还别不服。

640.webp (7)

《兰亭序》根本就不是用生宣纸写的,大家可以这么想,东汉蔡伦造纸,东汉结束之后就是三国,三国归了晋,王羲之就是晋朝的,所以那时候的科学技术水平,哪能造的出来宣纸啊?对不对?咱用脚丫子一想就能想得出来。再说了,那时候造宣纸有嘛用啊?又没有中国书协,也没有国展。连苏东坡、米芾他们大宋朝都没有生宣纸,否则当时的中国美协主席宋徽宗早就干上大写意水墨画了,还整天画那些费劲的工笔花鸟,还不把眼睛弄花了。

说到生宣纸,曾经看过一个理论家的学术文章,说明清时候开始使用生宣纸写书法了,理由是明代后期徐渭他们(书法家+画家)画大写意画就用生宣了。前几年用红星生宣临摹徐渭的大写意,感觉很不对。立马就请教了国画家,人家告诉我—-徐渭那种大写意画根本不能用生宣。当再见到当代大写意画某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的时候,我也发觉—-他用的也不是生宣啊。看来,明代后期开始使用生宣纸写字,是扯淡。难怪女人们都说“宁可信世上有鬼,也不信理论家那张破嘴!”

曾经有个学王铎的人让我他的作品,我说你要用半生熟的宣纸写王铎。他说,别逗了,王铎用的生宣啊。我笑了,啥时候王铎用过生宣啊?我们之所以认为王铎用生宣,都是看的黑白字帖,丈二条幅被浓缩成手掌那么大。

为什么要说王铎没用过呢?

640.webp (8)

看过很多王铎手卷真迹,那种材料基本类似牛皮纸(起码是熟纸或者类似现在的传真纸),这一点大家找点全彩色高清字帖,就会发现其中的笔画不是生宣的效果。至于个别涨墨线条,那都是在熟纸上墨堆积渗透的结果,绝不是生宣纸迅速渗化的痕迹。

有人说,字帖上他的大条幅都是生宣写的,不然咋会有涨墨啊?还是请大家有机会去看原作乃至高清复制品,这样你就会发现,人家王大爷一般都是写在绢或者绫子上面的,哪里是什么生宣纸啊?去年我在故宫看到一件王铎条幅,就是白绫子上面写的。如果把它印成黑白字帖,编辑再不注明,你又以为是生宣了。我们可以这么想:王铎很多时候那种丈二条幅,就是一笔一行,或者一笔写好多个字,生宣那么吸墨,他能一下子写那么多字?除非他用失传很久的“迅雷”手法写的。

曾经有高手说过一句话很经典—-远离生宣!

640.webp (9)

当然,并不是生宣绝对不能用,在当代,生宣作为书法创作最为重要的书写载体,已经不可逆转的成为大家常用的材料,而且很多当代所谓一些名家也用生宣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这也是当代书法的创举和巨大“开拓”。

随着书法的繁荣发展,尤其是国展的拉动,几乎带动了造笔、造纸、造墨、装裱行业乃至航空业的迅速发展,这应该称之为国展经济模式。其实国家发改委应该给予中国书协“拉动内需特别奖”才是。

那么,但就宣纸而言,因为二王书风的泛滥,导致大量的“书法家”开始寻求一种适合写精致笔画和小行草的载体。于是,我们就得以见到很多高手经常用的纸张了。

泥金、泥银宣纸,这种纸大概清代有点,好像民国的时候使用稍微多一些。当代很多书家却开始广泛运用。这种材质,类似熟纸,不洇墨,而且书写有一点摩擦力,比较好写。只是现在的粗制滥造(当代人的特点),导致很多泥金、泥银宣纸质量不佳,时间长了表面涂层会氧化变黑。而且这种宣纸比较“脆”,折叠几次容易断裂。

金卡纸,好像是当代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材质,是装裱在硬纸板上的。日本有很多各种颜色、材质、质地的金卡。国产的金卡貌似没有很好的。

粉笺纸,这个民国的时候就有,好像清代也有使用过。比如,我们看到现在很多清代和民国的老作品,对联啥的,都有皴裂,感觉纸张很厚,墨色浓黑,基本就是这种纸张,是表面有“粉状”图层的一种宣纸,和传真热敏纸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些书法家在书写前,都是用干毛巾在表面蹭几下,让粉状物更加密实一些,这样才好写,不然很难着墨。

元书纸、毛边纸,这基本属于练习纸,成本和售价都很低廉,因为具有特殊的书写效果,往往被众多书家所青睐。

枸树皮纸,这种宣纸近几年才被大家逐渐重视起来。这是一种采用陕西、甘肃等地特有枸树皮做成的纸张,有传闻说魏晋时期的书法就是写在这种宣纸上的,因为没有可靠的依据,我不敢这么说。但是这种宣纸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基本保持了古老纸张的制作工艺和纸张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这种纸近似半生不熟,书写的时候既能有涨墨,又能“见笔”(笔画的细节),书写感很不错,去年各类国展有很多作者都在使用。

对于书写纸张,大家应该关注。你都不知道别人用什么宣纸,怎么能写好字呢?不南辕北辙就阿弥陀佛了。那么,怎么才能追踪当代书法创作的宣纸材料呢?有两个途径:

一、看国展展览,去展厅,别买本作品集缘木求鱼。

二、跟中国书法超市或者书画市场网的收藏家们多讨教,因为他们手里有很多当代高手的真迹藏品。

对于书法家而言,对古代墨迹本书法中纸张的研究,是一个经常被忽略而又十分必要的环节,没有对这个进行研究,我敢说,你的字恐怕永远也写不太好。

线条,其实都是动作形成的。所谓的笔法,就是写字的动作。可是,如果你用同样的动作,但纸张不一样了,表现出来的线条形状也是不一样的,这里面就需要你根据纸张的生熟程度来调整速度。那么说,即使你弄明白了笔法,可是你没有弄明白书写载体,你依然很难做到和古人那样精彩的线条。

所以,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只注意了线条、结构、章法,而忽略了古人的书写材料(毛笔、宣纸或者还有墨)。除了要研究古人的技法,书写材料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 end -

关于米芾的解读很多,虽然只在世56年,但是这样癫狂多才的怪书家,再凝练地总结,也要用到5个字才能诠释。换言之,如果我们想要学好米芾书法,就一定要深刻理解、感受这5个关键字。

米芾生性狂傲,有两大爱好:石和砚,爱到癫狂,还喜唐服,帽子、袍子仿效唐人,奇装异服惹来不少争议。恰恰是这样的狂怪性情,显现字里行间。刻板迂腐之人,如何学好米芾?

米芾写字,最适用“刷”字来形容,用笔善正侧并用,偃仰、向背、转折、顿挫、轻重、急缓等,写尽沉着痛快与飘逸超迈气势,一波三折,极具特色。

640.webp (4)

米字精髓强调体势,力求“字不作正局”,他通过夸张造型、左斜右倒,上下错位,大小不一,偏侧不正,打破平衡而浑然一体,产生形色各异的结体姿态和笔墨面貌。

米芾极善用锋,用笔灵活多变、奇幻肆意。米芾所谓八面出锋,是利用上笔尖的全部锥面来书写。很多前人不能或不敢出锋的方向、方式、方法都被米芾打破了。

640.webp (5)

书法之力不单是力度,更是内心情感的宣泄。书法张力的表达与书者思维高度息息相关,有张力的线条觉之遒劲、富有弹性。正如米芾的线条,情感浓度高、富有激情与活力,这是书法线条力量最佳体现。

下面,我们综合米芾书法独特气质,将米字有机地集成大唐名诗《登鹳雀楼》,一起来感受米字作品之锋芒、气势、力量。

- end -

640.webp (3)

一、用笔

王羲之在《书论》中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这里的“迟急”、“曲直”、“藏出”、“起伏”说的都是在用笔过程中行笔的变化。

“迟急”是说行笔速度节奏的变化;

“曲直”是说行笔运动轨迹的变化;

“藏出”是说起笔、收笔的变化;

“起伏”是说行笔过程中提、按的变化。

这些都是用笔的要点,而且不同的行笔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艺术效果。通常情况下,“迟”表现“沉着”,“急”表现“得势”;“曲”表现“多姿”;“直”表现“刚劲”;“藏”表现“浑成”;“出”表现“爽利”;“起”表现“灵动”;“伏”表现“稳重”。然而,这些又都不是绝对的,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这里的“十”、“五”我们应该把它视为辨证关系,而不是绝对的量化标准,更不能把“十迟五急”作为每字的处理方法,否则将会弄巧成拙。因此,我们要将这些相互对立的元素组成一个和谐的矛盾统一体,使其书法线条丰富多彩,变化无穷。一句话,学会了用笔就等于学会了走路,只有能熟练地驾御毛笔,才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到那里就写到那里。

二、结构

蔡邕在《九势》中说:“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合势背。”

书法要求笔画搭配适宜、使转有情。线条决定质量,结构决定形态,韵味决定神采。

书法也是如此,其形在外,味在内,形可视,味可品,做到形似不难,要做到神似,有味道就不那么容易,二者皆佳者,可谓形神兼备也。

640.webp (1)

三、墨法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下》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墨法在书法中占着中要的地位,善于用墨,是书家一生不断的追求。

书法中的“浓淡”、“干湿”、“燥韵”的一切变化都在自然形成之中。一味增多,过激都可以引起不良反应。如用墨不可过淡,淡则灰,灰则伤神;不可过浓,浓则滞,滞则不畅(笔);不可过干,干则枯,枯则无华;不可过湿,湿则溢,溢则无韵;不可过燥,燥则焦,焦则狼藉。否则,就会失去天真。我理解的用墨很简单,如同吃饭一样,吃——消化——再吃——再消化,也即蘸墨——书写——再蘸墨——再书写。

四、章法

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古人作书很讲究章法,蒋骥《续书法论》:“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行间有高下疏密,须得参差掩映之迹。”

章法是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顾盼,行与行之间的相映,整体上气韵通达,虚实相生,神采飞扬。

章法也称“布白”,“布白”就是“布局”,把整幅作品的内容进行布白,如字距、行距、行款以及字的大小、款式的高低,天地的留白等。

640.webp (2)

五、意境

意境是书法家把书法的情感注入笔端,用书法的形象来抒发胸中之意,让读者欣赏到书法作品的丰富内涵,从中得到感悟、启示和滋养。

意境是文化的体现,其表现方法,简单地说是虚实相生,实是虚的基础,虚是实的升华,虚实是相互依托的关系。

在书法的审美过程中,意境的产生,是一种心理现象。

六、统一

用笔的熟练程度决定着线条的质量。

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伸缩的准确与否,决定了结构的形态的优劣。

结构的宽窄、高低、大小、斜正、疏密的对比、变化准确与否,决定了章法的优劣。

书法是通过汉字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艺术,把笔画、结构、章法、意境等所有的因素以及对比、变化统一在一起,再注入作者的技术、情感、思想、境界、追求,就是经典的好作品。

总之,要想写好作品,就要技术、思想、文化全面地统一到位。掌握了以上技术,并把这些技术通过实践熟练地、自然地表现出来,就已经具备了书写书法、表现书法的能力。

- end -

明末胡正言编印的《十竹斋书画谱》是一本书画册,兼有讲授画法供人临摹的功能。分为书画、墨华、果谱、翎毛、兰谱、竹谱、梅谱、石谱八大类,收入他本人绘画作品和复制古人及明代的名作三十家。每谱中大约有20幅画,都配有书法极佳的题诗词,共180幅画和140件书法作品。 

此为《兰谱》,前有涂日昌“兰谱序”和画兰“起手执笔式”,此谱图解兰花,并附小注,颇为详尽,但无题赞。多为墨印,间有彩版,此谱可为之初学之范本。图二十幅,多是临摹赵孟頫等名家之作。 

兰谱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640.webp (34) 640.webp (35) 640.webp (36) 640.webp (37) 640.webp (38) 640.webp (39) 640.webp (40) 640.webp (41) 640.webp (42) 640.webp (43)- end -

 

分书写方法及选帖方法。首先选择名帖,如写行书应选王羲之圣教序。写隶书应从汉碑入手;写草书从章草入手等。接着就是临摹,临摹一定要准。要细心,不要小心,要大胆,不要大意。第二步进入背临,一定会背帖,不然就进入不了意临,无法创作。

就是你周围的人,包括妻子,儿女,兄弟,姐妹,亲朋等。你学书法他们能支持,给你时间与经济上的支持,你才有时间,才能静心的去练习。

古人有句话叫”无财不足以养道”。什么意思呢?这是说不管干什么事情都得有资金做保障,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没有一处不用钱,没有足够的资金就寸步难行。比如你参加****没有钱学不了,既是买一套好资料都是好几百元,所以说没有资金学书法是没法成功。

指练习书法的环境,写书法像琴棋书画气功一样。对环境的要求比较严格,首先要选择比较安静,空气比较清新的地方。如果环境吵闹空气又不好,你静不下来,就无法写出好的作品。

指学书法要有名师指点,有句话叫名师出高徒,名师是指在书法方面真正的明白这个领域的真谛。他不是”出名”的”名”,这个老师不一定有什么地位,但是他明白书法的精髓,这就是名师。

练书法先练做人,因为我们需要积攒那种心神怡得的感觉。就是为别人为社会干了好事之后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比较多的时候,心地坦然能够安静下来。没有各种各样的干扰,这样才能发挥创作能力。写出好的作品,作为一个书法家首先应考虑别人,考虑书法的发展普及。为书法事业做出贡献,为社会为人类服务。这是一个书法家必备的道德标准。

是讲每个人的慧根,每个人的慧根不一样喜欢的书法类型也不一样,就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法去练。不要见别人写什么,就跟着练什么。比如你喜欢行书就应选择王羲之的圣教序。喜欢隶书应选汉隶去练。总之你注意自己慧根类型这样不走弯路,来的比较快,千万不要跟着别人走,见别人练什么就练什么。

指悟性。练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特别强调悟性。不管是老师讲的还是资料上面的东西,你要善于捕捉关键的东西,要悟这里面的理,理法并重,理通法自明。平时要做知识积累,善于思考,到一定阶段,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会一下子大彻大悟,大彻大悟都是要经历一个从”渐悟”到”顿悟”的过程。

- end -

中国画中花卉画的基础训练通常以梅、兰、竹、菊为入门方法。梅、兰、竹、菊基本上代表性地涵盖了所有花卉画中的木本、草本、花、叶等表现方法。

梅花的枝干老若屈铁,展如篆籀;兰花的草叶若撇若捺,花如长点;竹子之杆圆若篆字,叶如啄挑;菊花叶片若榜书之浑点,勾花如隶书一波三折。

中国的先贤们深入地认识了梅、兰、竹、菊的本性,又智慧地将这四种花卉选作了花卉画的基础训练对象。

699274256254295800元 王冕 墨梅图 纸本50.9×31.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9863786945242366元 柯九思 横竿晴翠图 (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中国青年画家贾志发在谈到“四君子”时说过,梅兰竹菊占尽了春夏秋冬,画遍了宋元明清,它将文人墨客有限的内在精神品格升华为永恒的无限之美,表现着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

如果说学花卉从梅兰竹菊入手,那么学习梅兰竹菊最好从《芥子园画谱》入门。

781189260537472144

【芥子园选图】

贾志发老师说,《芥子园画谱》中“梅兰竹菊”的笔法可以直观体现”书画同源”的理法,非常适合书法专业或者绘画初学者学习。如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所讲“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其次,书中内容都是作者在深入观察自然美学规律的基础上,对物像剪裁、总结出适合笔墨造型的方式,涵盖了点、线、面的组合规律。

631727042999514711【芥子园选图】

683026658003350998

【芥子园选图】

墨池学院特邀贾志发老师,围绕《芥子园画谱》中”四君子”的造型规律和笔墨技法展开,梳理画法源流,帮助大家掌握梅兰竹菊的笔墨造型方法与其写意精神。

导 师 介 绍

贾志发2

贾志发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绘画专业,201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美协会员,北京工笔画会会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办公室副主任;任职于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从事山水画创作与教学,代表作品《沉默的高原》、《驿站》等。

参与编著:《中国画技法传承系列——青绿山水画技法》人民美术出版社,《浪漫芬芳——穿越千百年仍活色生香的爱情诗词》中国青年出版社。

近期展览

2017“云心所系”——云心社成员作品展(云心社 北京)
2016 变革中的水墨艺术(山水美术馆 北京)
2015 中巴艺术家交流展(德美艺嘉美术馆 北京)
2015 古法.新生——CYAP水墨评选公示展(炎黄艺术馆 北京)
2015学院派——2015.青年水墨展(李可染画院美术馆 北京)
2015艺路秋实——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红博馆 北京)
2015 笔墨心象——当代中国画十二人邀请展(罗湖美术馆 深圳)
2015 绘事微颜——烟雨寻踪张家界写生展(雍和美术馆 北京)
2015 春风大雅——乙未年四人联展(大千画廊 北京)
2015 翰墨如诗——贾志发、王宏水墨作品展(元亨利文化艺术示范馆 北京)
2015绘事微颜——青年艺术家高校巡展(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
2014 幽人梦境——80后水墨艺术家邀请展(远阳英明美术馆 北京)
2014绘事微颜——青年水墨画家邀请展第一回(上海证券报社 上海)

重要展览

第九届中国西部大地风情展.优秀奖(中国美术家协会 )
第三届全国工笔山水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
锦缋纷华——中国工笔画学会历届获奖作品回顾展(保利大厦 北京)
北京市第十一届新人新作展(北京市美术家协会)
全国艺术院校硕士博士生联展(中国国家画院)
第二届全国青年工笔画新锐艺术展(中国国家画院)
意境与品格——中国当代工笔画艺术成就展(北京工笔画会)
“微观与精致”第二届全国工笔重彩小幅作品展.丹青奖(中国美术馆)
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中国美术家协会)

导 师 作 品

微信图片_20171213113158

微信图片_20171213113242

微信图片_20171229140327

微信图片_20171213113300

微信图片_20171229140336

微信图片_20171229140348

课 程 安 排

第一节 《芥子园画谱》——兰谱
2018年03月24日 19:00
1.画兰源流
2.兰叶法
3.兰花法
4.双勾式、点心式
5.笔墨与布局
6.古今诸人画谱

第二节 《芥子园画谱》——梅谱
2018年03月31日 19:00
1.画梅浅说
2.枝画法
3.干画法
4.花画法
5.画花生枝式
6.构图布势
7.设色法
8.墨梅画法
9.古今诸人画

第三节 《芥子园画谱》——竹谱
2018年04月07日 19:00
1.画竹浅说
2.竹竿法
3.竹枝法
4.竹叶式
5.笔墨与布局
6.墨竹法
7.设色法
8.古今诸人画谱

第四节 《芥子园画谱》——菊谱
2018年04月14日 19:00
1.画菊浅说
2.画花式
3.点墨叶式
4.勾勒叶式
5.笔墨造型与布局
6.设色法
7.古今诸人画谱

第五节 “四君子”组合经典作品临摹
2018年04月21日 19:00
1.《岁寒三友图》赵孟坚
4.《漪兰竹石图》文徵明
5.《梅花图册》金俊明

第一节课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入口

微信图片_20171229114252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END——

 

越来越多零基础的人开始学篆书,有的书友每天都有进步,而有的书友却是成效缓慢,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路径和指导老师。

作为刚入门的书法爱好者,我们确实很难接触到各大美院系统正规的教学模式若要去参加名家开设书法班,不仅价格昂贵,可能还需要特地留出时间赶往外地学习,资金和时间都成了问题

但好在我们都是幸运的,有了互联网,在网上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自己想要的书法课程,互联网给我们学习书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比如在咱们墨池,就能足不出户听到全国名家的课程,与各地书友交流学习。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墨池陈泓凌篆书零基础入门训练课!

3.2

1987年10月出生于福建罗源

毕业于空军航空大学

眼前这个认真的人

就是陈泓凌

微信图片_20180302134343

別署燕堂,室名文心书屋
毕业于空军航空大学,
空军十大“文艺之星”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
南京印社理事

作品发表于《解放军报》、《空军报》、《解放军画报》、《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篆刻》、《青少年书法》等。

【 获 奖 经 历 】

2016.海岳风华–《中国书画》杂志社2016书法邀请展(《中国书画》杂志社)
2016.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全军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最高)奖(军委政治工作部、中书协)
2015.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军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最高)奖(总政治部、中书协)
2014.空军蓝天文艺创作奖银翼奖(空军政治部)
2013.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中书协)
2013.第二届全国篆书作品展(中书协)
2013.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军书法展三等奖(总政治部、中书协)
2013.“恒铭实业杯”江苏省第六届青年篆刻展优秀作品(最高)奖(江苏省青书协)
2013.南京篆刻艺术展(南京市书协)
2013.“墨彩青奥”南京市青年书画家精品展(共青团南京市委、市青书协)
2013.长三角三省一市十印社篆刻精品联展(上海书法节组委会)
2012.江苏省第八届新人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最高)奖(江苏省书协)
2012.苏州市首届军旅书法大展优秀作品(最高)奖(苏州市书协)
2012.“百年西泠、翰墨春秋”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型选拔活动(西泠印社)
2012.江苏省第七届青年书法篆刻展(江苏省青书协)
2011.第五届全军书法作品展(总政治部、中书协)
2011.第三届福建省书法篆刻展(福建省书协)
2010.第二届吉林省篆刻展(吉林省书协)
2010.纪念刘亚楼将军诞辰100周年百名将军暨书画名家作品展(空军政治部)
2010.第二届全军军营廉政文化优秀书画作品展优秀奖(总政治部、军委纪委)
2008.第四届全军书法作品展(总政治部、中书协)
2008.“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吉林省书法大展(吉林省书协)

……

篆书的“精气神”

陈泓凌

我对篆书有着特别的情结,这些年伴随着临摹与创作我不断在思考,执着追求篆书线质的纯粹和体势的磅礴。由于非科班出身,我更多是以实践促进思考,起初我也尝试着去读些生涩难懂的书论,终不如执笔挥毫来得痛快。随着书写的深入,我渐渐排斥辞藻华丽的论述,当其与书者创作水平大相径庭的时候,我觉得这只是有肉无骨的丰满。我认为一个书写者的理论是由书写技法而引发的,理论指引技法的方向,理论的高度是由技法的水准来促进的,理论和技法相辅相成,这种辩证关系我们不可否认。

微信图片_20180302134353

 技法的高低是“精气神”最直观的表现。我认为技法层面上的讨论很重要,不要轻言淡化技法,技法是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在其之后有两条岔路,一条走向油滑,一条复归于平淡。如果只是走向油滑,那只是低级的玩味,难以去深层次思考问题;只有将一种熟练走向“复归于婴儿”,技法上的“精气神”才开始显露。毕业以来,我从事军营文化工作,提振军人“精气神”,军营文化则是催化剂。军营文化的“精气神”何在?我觉得既有顶层设计,又能紧接地气的军营文化才能具备。那么军队文艺工作者何为呢?一位将军和我交谈过:军队文艺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至少一项专业文艺,能够具体指导部队开展文艺活动,在文艺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具有顶层设计的思维和眼界。这是精准的定义,文化领域需要先接地气,再扩眼界,彼此影响。由此,我以对职业的理解,来探寻篆书的“精气神”

微信图片_20180302134357

林语堂在《中国人》中写到: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可见书法是中国艺术的缩影,书法提供了中国人最基本的美学。篆书作为我国古文字阶段发萌最早并具有独立意义上的书体,已脱离实用价值,但是我们依旧在对其探寻,探寻的是其文化的内涵,那种平衡、匀称、虚实、对比、呼应,恰恰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美学基础。

我谈及篆书,十分注重篆书的线质,一根貌似纤弱的线条足以弹射出一发千钧的力量感,这是何等壮观。以秦篆为例,摆脱了大篆的烦琐装饰,线条突显纯粹,极富张力。从一根线条引发对中国古典美学中“优美”和“壮美”的认识,《峄山碑》代表的是优美,《泰山刻石》代表的是壮美,鲁迅先生更偏爱“质而能壮”,想必他对秦篆古拙和生涩的钟情,一种从大篆延续的线条,“壮美”可以更好诠释秦篆的质感。

微信图片_20180302134421

“壮美”何解?借用康南海对北朝碑版的描述:“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点画峻厚”、“血肉丰满”,这是掷地有声的描述,有敦厚雄浑的气象。敦厚是线条走向成熟的标志,敦厚的产生是线条内的一种凝聚力造成的。从甲骨文发展到金文,书写过程中的随意性和模糊性渐渐淡去,萌生出对审美欲望的表达,此时线条作为一种极为直观的载体,通过制模、浇铸等工序,出现了让书写者始料未及的效果。到了秦代,“书同文”的文化专制制约,秦篆趋于平整和对称,线条趋于回归。敦厚一词描述的重点绝不是简简单单字面上的,既需恰如其分,也需复归于朴。西周金文的敦厚渐渐在扩张,如果一味如此,即是肥厚;秦代首创“玉箸篆”,线质的回归是一种极高的审美意趣,用笔不激不厉,从容不迫,质体宏壮、敦厚不减。

微信图片_20180302134417

对于书写的认识很关键,他决定了书写的取向问题,一旦取向出现偏差,所呈现出的难以尽如人意,何谈“精气神”了。取向是认识层面上的,技法层面上的对于书家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每一位大家都需要经历由技入道的过程,“精气神”才开始显露。

篆书在笔法上以中锋用笔为主,辅以提按与捻管。“二李”的篆书圆起圆收,行笔平移,线条婉转流通。这种基础性的训练必不可少,书法技法上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积累,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是这种训练容易出现机械性的书写,由“工”成“匠”,是我们当代篆书创作的致命点。我在书写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难道线条就如此简单吗?我曾尝试想一根钢丝向两头延伸,在两力均匀的情况下,中间微微向上拱起;如果不断延伸,线条必将断裂,然而这种断裂处很难出现细尖的痕迹,而是圆中带方的线质。如此给我在技法层面上带来极大的启示,书写的效果在平实之中耳目一新。到了清代,以邓石如为宗,隶意入篆,起笔、收笔、行笔、转笔都引入提按的笔法,强调篆书笔法的书写性,线条层次感和爆发力,都是我临摹过程中的领悟。书法勿在低层次的技术层面重复循环,由技入道,技是基础,道是至境。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进入道境,但是技法之道也不能代替书法之道,只是书法“精气神”呈现出来的一个方面。

功夫在字外,对书者的学识、涵养、品格都有严格的要求,锤炼的是书者的心性。我们这一代的书者应当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不能一味追求技法的环节,要注重个人素养的提升和时代担当的锻造。书者,“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同时,更不能以此为借口,在这浮躁的社会,脱离“字内功夫”去寻找偏激的“字外功夫”,明知无果,为何为之,当扪心自问!

恕我赘言,书法承载着我的梦想与执着,也让我看到新一代书法人身上的担子和脚下的足迹,我以我钟情的篆书作为支点,撬动书法天地的“精气神”。

此次课程将通过八个课时带你零基础系统入门篆书!11111

第一课时 篆书入门基础知识和基本用笔(上课时间:2018.03.03 19:00)

篆书的分类
书写的工具
临摹的方法
直线、弧线的写法
及指力与腕力的训练

第二课时 线条力度训练(上课时间:2018.03.10 19:00)

正确认识线条的发力点,改变一成不变的思维

第三课时 打造完美弧线(上课时间:2018.03.17 19:00)

如何让书写的弧线自然生动、平中见奇?
如何避免弧线相接时出现的疙瘩?

第四课时 掌握篆书的笔顺与现实书写异同点上课时间:2018.03.24 19:00)

了解规范汉字的笔顺与现实书法创作存在矛盾,篆书亦如此。
掌握准确的笔顺,也要另辟蹊径,重组顺序,解决现实书写矛盾。

第五课时 对称结构重新审读(上课时间:2018.03.31 19:00)

对于结构对称性的认识,决定了篆书的格调。
如何脱离僵化对称的束缚,辩证看待非对称下的对称?

第六课时 偏旁部首总结归纳(上课时间:2018.04.07 19:00)

篆书偏旁部首独立性强,专业解读,总结归纳。
篆书偏旁部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灵活组合,一通百通。

第七课时 斗盦篆书《千字文》上课时间:2018.04.14 19:00)

以斗盦篆书《千字文》为例,详细解读:
1、线条力度训练方式
2、完美弧线的打造
3、结构的重新审读
4、偏旁部首的总结归纳
5、书写中遇到的详细问题
我们在学习先贤篆书的同时,也可以关注小林斗盦的《千字文》,学而化之,他的笔墨别有味道。

第八课时 篆书创作(上课时间:2018.04.21 19:00)

临摹固然重要,以创促临也是学习提高的一种办法,篆书的创作需要经营,经营也是一种思考。
1、篆书创作的形式与方法
2、篆书创作的内容与形式
3、篆书临写示范
4、篆书创作示范22222

报名咨询入口

↓↓↓

篆书零基础入门训练-海报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640.webp

憨山大师书法,灵动!

640.webp (1)

憨山,法名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明金陵全椒县古蔡浅人(今安徽和县绰庙先锋村)。俗姓蔡,生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师幼结佛缘,十二岁寻佛金陵报恩寺,十九岁削发为僧,尤其历经千辛万苦重修南华寺,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兴祖庭宗师。

640.webp (2)

启功对憨山大师的书法有过很多评价,其中有一首诗写道:“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来见几曾。笔法晋唐原莫二,当机文董不如僧。”

640.webp (3)

憨山《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 ,此本内容为性理修养之说,涉佛教。写法上本于王字,不少字的结字与《圣教》相类。然取势用 笔颇有自己特色,与明末书家喜一笔顺势带下,连绵不断的行草写法迥然有别。

640.webp (4)

此本总体的特点是静穆而不乏灵动,端稳而不乏妍美。取行楷法,字字独立以倚侧引势,以大小错落取得变化,以粗细轻重显现节奏。舒展处尽展其势,内敛处不乏其韵。

640.webp (5)

全篇章法总有若干重字以醒目,若干轻字显灵动,通篇取左低右高侧势,款款书来极为自然,一如一股清泉从山间缓缓而下,绝少火气和鼓噪之气,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既有古意又有时趣,古意者取大王儒雅的神韵,时趣者,用小王内擫笔法圆转引带,以消泯火气,不过分追求转折顿挫的变化,因而显得妩媚,当然个别笔画也会显得不很硬朗而有些飘浮。

640.webp (6)

从其取法的角度看,憨山悟性极高,有聪慧之气,所以他的作品前人的影子不多,自己的个性不少,有时还善于在个别点画中以隶意出之,这在妍美的风格上掺和进了一点古拙的意味。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640.webp (34)

640.webp (35)——END——

开始临帖学书法和临帖不深者,面临一个共同的困境,那就是临帖的时候写得还行,可是一到日常书写实际应用或者创作的时候,就把临帖的字忘得一干二净,写出来的字还是自己原来的老习气,这是通病。

如何能打通两个场景呢?办法就是——背临!通过背临熟练掌握,然而能够达到肌肉记忆状态!启功老先生谈书法时也说到这个方法。

640.webp (56)

1、从对临到背临

对临是一边看帖一边临摹,看一字写一字,或看一行写一行;背临是离开法帖凭记忆将法帖中的字照原型写下来。通过背临训练,要达到离开字帖也能记住字形该怎么写

640.webp (57)

2、从背临到熟练

背临以后,光能写还不够,还要熟练。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面临考试和书写快速的时候,写出来的字就乱七八糟的原因,因为不熟练,书写速度就跟不上。

640.webp (58)

3、从熟练到肌肉记忆

熟练以后还要训练,目的就是达到肌肉记忆状态。一旦到了这个境界,一出手就是平时临帖那样的书写效果。还有一些字帖上没有的字,也能够凭手感,写出基本风格相同的字形。真正到了这个境界,就完全打通了书法临摹到日常应用甚至创作的两个场景。

编辑:朱卿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