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宪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朵朵

朵朵是位江南才女,自幼便进少儿美校习画,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所以后来进附中,入国画系,再读研究生一路绿灯,毕业后去了北京,又考上了清华美院的博士,倘使没有才气,很难有如此顺利的求学之路的。然仅有才气是不够的,朵朵又很用功,肯吃苦,且善于动脑筋,因而她在班上的成绩总是很优秀,常常得到任课教师的赞赏。

《五子登科图》 33x33cm 金笺重彩


《五子登科图》 33x33cm 金笺重彩 2015年

有才气又肯用功,朵朵在专业上便有了大的进步,除了严谨扎实的造型基础之外,她对于专业技法的把握也十分娴熟,本科创作她画了张工笔,设色大胆亮丽,渲染出礼仪小姐的婀娜多姿;研究生的毕业创作,她一改清新地抒情风格,选择了煤炭工的题材,并使用写意的水墨技法来表现。近些年美院的本科及研究生的创作,用工笔技法的多,因为比较保险,容易出效果。而用水墨写意来画创作,是多少具有挑战意味的,所喜朵朵的挑战是成功的,狠而泼辣的笔墨技法,表现出一群质朴而厚重的矿工汉子,苍桑的画面效果与作者戴着眼镜的文弱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人似乎有些疑惑,朵朵那双白皙瘦弱的双手,怎么能画出如此沉重的画面?好几年过去了,我似乎还清晰地看到了她的那一群矿工有说有笑地向我们走来。

微信图片_20180316170355《福禄图 》33x33cm 金笺重彩

我常常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说,画人物首先要解决造型问题,造型问题解决的好,画家就自由得多,陈朵朵的创作实践,似乎也应证了这样的道理,是因为她有扎实的造型基础,所谓无论工笔,意笔她都能拿得起来,当然作为一个年轻的画家,她还有许多新的问题要解决,但我相信,她倘使一如既往的努力,她一定可以画得更好,走得更远。

微信图片_20180316170429《龟寿图》 33x33cm  金笺重彩

仇春霞(北京画院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陈朵朵

朵朵出生于艺术之家,从小就在具体的环境中感受什么是艺术,后来的学习也一直都是在专门学校中完成的。中学时考入门槛非常高的中国美院附中,随后被保送到中国美院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业,20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可以说,朵朵是一位从小就在名校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家。

微信图片_20180316170450


《击球婴戏图》 33x33cm  金笺重彩 

作为一名在中国美术学院深造过十一年的学生,朵朵已经具备一位优秀画家的许多素养,她的线条、笔墨和造型都远远超过了同龄人的水平。这种境界不是所有攻读博士学位的人都能达到的,它得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师承;二是个人的悟性和勤奋。师承方面的重要性,张彦远早就说过: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他强调从师承关系上来评价画家的艺术水平,“或自开户牖,或未及门墙,或青出于蓝,或冰寒于水。”朵朵是中国美术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师承渊源上,远可至唐宋圣手,近可到当代浙派人物画大师。可以说朵朵进入中国美术学院之后,就相当于进了大匠之门。

微信图片_20180316170513


《牧归图》 33x33cm 金笺重彩

个人的悟性和勤奋是艺术有所成就的重要保障。尤其对中国人物画来说,其所需要领悟的东西就更多了。从基本元素中的线条、笔墨,到中国画的意境等,都需要体会和领悟,否则便落入“匠”“俗”之气了。朵朵进入中国美院以后,她的第一门重要必修课就是对传统经典的临摹。这门课程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古人的画法,更重要的是感受古人对线条、笔墨、造型的理解,感受古代大师的心性和笔性,进而培养学生的修养和气质。从朵朵的一些作品来看,她有过长期严格的笔墨训练。她的用笔讲究法度,线条沉稳而流畅,流露出较纯熟的古典气息。这种气息在“乱劈柴”和“粗头乱服”到处可见的当今画坛上是一股令人愉悦的新风,也让那些期待传统艺术精髓得以发扬光大的人看到了希望。

微信图片_20180316170531《蟋蟀婴戏图》 33x33cm 金笺重彩

朵朵对中国人物画的诸多元素有自己的体会,尤其在“画意”的理解上,颇中肯綮。这从画家的艺术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认识。所谓“画意”指的是绘画的“意旨”,而不是画面呈现出来的表面内容。对于中国人物画来说,主要指画中所呈现出来的“意趣”。这个“意趣”既指人物本身的情思情意,也指笔墨本身的趣味。朵朵的人物小品中,仕女低眉回首,婉转多思;孩童活泼可爱,自得其乐;贤士读书弈棋,与世无争。他们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世界似乎与现实有一道距离,但这种距离却恰恰是产生吸引力的原因。古人说“画为心声”,从朵朵的人物画里也可以见出她自身的状态,这种状态与我们所熟知的她是一致的,毫无矫揉造作之意。

从笔墨本身的趣味来说,朵朵的画里有一种难得的“静气”。清代画家秦祖永曾说:“画中静气最难,骨法显露则不静,笔意躁动则不静。”说得非常有道理。但需静中有动,方能显气韵。朵朵笔过之处,似洛神行水,凌波微步,别有意韵。这种静中寓动的境界显示出朵朵较深厚的基本功,这为她未来的绘画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也因此有理由相信她将为我们呈现出更动人的作品。

微信图片_20180316171607 副本


《锦绣婴戏图》160x320cm 纸本重彩

古装人物画是中国绘画门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可以独立成科,也常在山水画的点景人物中出现。但是,因为古装人物画有特定的造型要求和绘画方法,所以,很多同学想要涉足却又难以进入。

墨池学院特别陈朵朵老师开设人物基础课程,陈朵朵老师会通过赏析中国历代经典人物画造型,带领同学们寻找各自最为喜欢的造型样式,发掘自己内心对于古装人物画的审美追求。着重对高士、仕女、婴孩的五官、发饰、手形、体态等部位的造型要点进行讲解,并对人物画造型当中经常出现并且要规避的问题做出提示。

在同学们对单个人物画造型要点了解的基础上,第二个课时着重讲解工笔古装人物画的设色步骤,学习笔墨的干湿浓淡技法在意笔古装人物画头手、衣饰等部位的具体运用。在第三个课时中,陈朵朵老师会带领同学通过临创经典人物画作品,学习如何将古代经典人物画作品唯我所用,以及如何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并通过单人、多人及道具环境的组合,最终完成一幅古装人物画作品。

微信图片_20180316170547《喜从天降》33x33cm  金笺重彩

课程主题

《古装人物画——高士、仕女、婴孩画法》

课程内容

第一课时 古装人物画的造型要点
上课时间:2018.05.24 19:00
一、历代经典人物画造型赏析
二、单个人物的造型要点
1、五官和发饰画法(视频+讲述)
2、手形和衣履画法(视频+讲述)
3、身姿和体态画法(视频+讲述)
第二课时 古装人物画的绘制方法
上课时间:2018.05.31 19:00
一、工笔古装人物画的设色步骤(图片+讲述)
二、意笔古装人物画的笔墨技法(视频+讲述)
1、头手笔墨技法
2、衣饰笔墨技法
第三课时 临创结合提高造型能力和画面组织能力
上课时间:2018.06.07 19:00
一、化古代经典绘画作品为己用(视频+讲述)
二、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视频+讲述)
三、注重配景和道具的运用(图片+讲述)
四、完成一幅古装人物画作品

陈朵朵老师幽默的说:“如果将课时安排用美食来打比方的话,那么第一个课时学习的是认识食材,第二个课时是烹饪方法,第三个课时是摆盘上桌。”希望通过这场视觉盛宴,让每位同学对古装人物画法都有所体会和收获。

导师介绍
形象-圆 副本

陈朵朵,1981年生于浙江,中国壁画学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200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获硕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获博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朵朵老师书房剪影

微信图片_20180316172127

微信图片_20180316172131

微信图片_20180316172135

导师参展/获奖

2005年    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南京博物馆
2005年    2005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温州博物馆
2005年    “美苑杯”全国高等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展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6年    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    中国美术馆
2007年    浙江省中国人物画名家作品展    浙江展览馆
2007年    浙江省第四届青年美展          浙江展览馆
2008年    美术解读·人文浙江——中国画精品创作系列展览    浙江展览馆
2008年    迎奥运·和谐浙江书画作品展    浙江展览馆
2009年    2009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安徽美术馆
2009年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浙江省展      浙江美术馆
2012年    齐物论——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推荐展       国家会议中心
2012年    2012艺术中国全国画展    湖广会馆
2013年    2013艺术中国全国画展    易爵美术馆
2013年    吴宪生师生美术作品巡回展    齐鲁美术馆
2014年    北京大学陈忠康书法高研班结业展    岭南美术馆
2014年    首届山东国际美术双年展    济南美术馆
2014年    为2014APEC会议中心绘制大型国画    2014APEC会议中心
2015年    雅韵清风——中国书画名家宫扇作品邀请展    金帝美术馆
2016年    再识传统——颐和园当代书画邀请展    颐和园谐趣园
2017年    艺苑芳华——国画邀请展    鲁艺美术馆
2017年    Asia Network Beyond Design 2017 Exhibition    首尔、东京、天津、台南

出版:
学术论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论坛,并被论坛论文集收录。多幅作品被各类大型展览画册收录,并有学术论文及作品在《美术观察》、《艺术与设计》、《东方艺苑》、《人民日报》等期刊杂志上发表。2012年,个人书画作品被印制成邮票由中国邮票印制局出版发行。

收藏:
2014年,为在北京雁栖湖举办的APEC会议中心国家领导人接见大厅绘制大型国画作品,并被永久收藏。另有多幅作品被北京市贸促会、江苏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潘天寿纪念馆、潘天寿艺术中心等单位及个人收藏。

报名方式: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微信图片_20180316160317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640.webp (30)

1. 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2. 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閒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閒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閒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閒章就不须盖了。
3. 国画横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閒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閒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閒章。此处如不须要盖閒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4. 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閒章,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閒章处之地位。
5. 方形閒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喧宾夺主。
6. 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末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640.webp (31)

7. 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8. 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
9. 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10.盖二印,上阳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11.盖二印,上阳文,下阳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12. 盖二印,上阴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640.webp (32)

13. 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制肘,就失去自然现象。
14. 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就失敬了。
15. 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
16. 匠刻印章,不可用于书画上,须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17. 普通印泥不适用于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
18. 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
19. 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20. 画上不可题打油诗,一来识者奚落,二来作品就贬为低俗。
21. 上款上端不可盖閒章,压在人名头上。一来失礼,二来破坏画面。
22. 盖压角閒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3公分 比较适中。
23. 盖压角閒章,不可盖二方以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1公分 适中。
24. 落款字下不盖印,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脱离字行,而成画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640.webp (33)

25. 书画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灭了美丽的画面。
26. 小画不可题大字,大画不可题小字。小空不可题字多,大空不可题字少。
27. 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三印以上,应盖二印,或一印妥当。
28. 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
29. 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
30. 画上不可题上粗俗字体,致影响画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
31. 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小印章。其馀不可盖,如统统盖上,行气就破坏了。
32. 贮藏印泥宜用瓷缸,晶玉亦可,最忌紫砂煨瓷,因期能吸取油分,易使印泥乾燥。又铜锡银漆器犀象及石制者,皆不相宜。
33. 每隔十日或半月,以骨签翻调一次,因砂体下沉,油性浮上,故须常调使之匀和也。
34. 图章盖印泥时,手势宜轻,轻拍印面所黏之朱已逾而匀,乃盖于纸上,须将印持正按下,切勿动摇,纸下宜垫以薄书一本。
35. 图章宜随用随揩,以免积垢,而影响色泽。
36. 印泥用过后,即须将缸盖盖好,防尘埃侵入,有损色泽。

640.webp (34)

640.webp (35)——END——

 

姜立纲,字廷宪,号东溪,温州瑞安人。他是我国明朝的一位书法家,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日本京都国门上的大字为其所书,被誉为“一代书宗”。下面,我们欣赏姜立纲楷书《东铭》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640.webp (23)

此书册用笔劲健方正,结体紧密,笔墨厚重,得力于柳公权书法,但更加饱满,中和了“台阁体”遗风,中正雍和,有庙堂气。王世贞《艺苑巵言》曾云:“立纲小变二沈为方整,就其体中可谓工致。

640.webp (24)

640.webp (25)

项子京《蕉窗九录》曰:“朱孔肠、姜立纲皆椽史笔也,所谓南路体也”。《书画跋》云:“姜自置身金紫,今遗迹在京都,价亦不减祝枝山、王宠。效之者多白衣跻显贵”。

640.webp (26)

《野获编》言:“嘉靖间,吾乡有谈相号木泉者,幼而门役,长而伟议,工书…以书供事斋官,大被宠眷,积官工部左侍郎”。足见后人对其书法好评如潮。

640.webp (27)

640.webp (28)

姜立纲的书法,不但当时国内有名,就在日本同样享有很高名气。据何乔遴《名山藏》所记,日本国门高十三丈,为求匾额,曾遣使来我国,请姜立纲书写。“立纲为书之,其国人每自夸曰:此中国惠我之至宝也”,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友好往来史上的一则佳话。

640.webp (29)

640.webp (22)

爱新觉罗·永瑆(1752年3月22日-1823年5月10日),号少厂,一号镜泉,别号诒晋斋主人,满洲爱新觉罗氏,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第十一子。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异母兄。清朝著名书法家。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END——

 

陈洪绶虽不以书法名世,但其于书法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相当惊人的。陈洪绶作书严循中锋用笔之法,他深谙掌竖腕平执笔的奥秘。其间虽小有以侧锋取妍处,但他能立即将笔调整过来。如此高超的控笔能力,无疑只能以掌竖腕平执笔法为之方可。

再有,书法所要求的“回藏”、“提按”、“顿挫”、“绞衄”、“呼应”等等笔法要略,在他的运笔过程中,似无一处有缺憾,只是他做了无痕迹罢了,这也正是大相不雕、信言不美、修养至炉火纯青境界的具体体现。书思今天分享他的一幅信札作品:

640.webp (9)

陈洪绶行草信札

从其书作中,我们可以感到,陈洪绶作书,心态是愉悦恬静、轻松欢跃的,书写过程对他来说似乎是一种最甜美适畅的享受。因此可以说,陈洪绶已找到了一种执运笔法的最佳方式,而这方式正是书法执笔、运笔的“真义”,在这“真义”中,书法的中锋运行、回藏提按以及顿挫绞衄,全都是为畅爽书写且写出美感服务的。

下面,我们进行分页放大欣赏: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陈洪绶(1598-1652),明末富有革新精神和独创风格的画家。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清兵入浙东后,自号悔迟,亦称老迟。人物、山水、花鸟无一不工,尤以人物画独标高格,个性鲜明,他的画艺对后代影响很大,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独特风格的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

陈洪绶一生秉性孤傲倔强,吞恨而终。时与北方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

——END——

在古代,虽然榜书使用范围较为广泛,擅长这种书体的名家也不少,但研讨榜书书写艺术规则的书论却并不是很多。640.webp (2)

(一)执笔

书法的执笔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讨论得比较热烈的话题,自从书法创作走向审美自觉以后,书家们就从多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研讨,一个好的执笔方法无疑有助于书家自如而尽兴地挥洒。榜书书写也是如此,自唐代开始就有一些书论家对榜书书写的执笔方法进行了研究。大致有以下三种:

1、握管法

握管法是用食指到小指的中节和大指一起握管,即捻拳握管于掌中的一种执笔方法。最早提到握管法的是唐人韩方明,他在《授笔要说》中说:“第四握管。谓捻掌握管于掌中,悬腕以肘助力书之。或云起自诸葛诞,倚柱书时,雷霹柱裂,书亦不辍,当用壮气,率以此握管书之,非书家流所用也。后王僧虔用此法,盖以异于人故,非本为也。近有张从申郎中拙然而为,实为世笑也。”元代的陈绎曾对握管法也作了补充,他说:“握管,四指中节握管,沉著有力,书诰榜疏。可见握管法是用于书“榜”的,”它的长处在于握笔着实,通过肘的运用,达到力劲的笔画效果。但也有不足,由于五指紧握,不能运动,所以运用此法只能做到腕运与肘运,而指运则做不到。可指运却是最能表现笔画风姿、态势和细微变化的一种运笔方式。没有指运法,打、抢、提按、挫、驻、蹲等笔法会显得很生硬,调整笔锋和变换运笔节奏也很难做的到。因此用握管法写出的榜书,虽然力道很足,但往往会有鼓努为力;死板、僵硬的毛病。韩方明认为此法“非书家流所用也”也是从这个角度讲的。

2、撮管法

撮管法是用五指一齐握于笔管末端的一种执笔方法。最早提到此法的也是韩方明,他在《授笔要说》中说:“第三撮管。谓以五指撮其管末,惟大草书或书图幛用之,亦与拙管同也。”韩方明虽然提出了撮管法,但他没有说明五指“撮其管末”是如何撮法,是像抓物件一样五指齐头聚拢,还是别有他法。而陈绎曾则作出了明确的解释,他说:“撮管,以拨镫指法撮管头,大字草书宜用之,书壁尤佳。”*可见撮管法主要用于大字草书。由于执管较上,且使五指执笔法,所以它的长处在于肘运、腕运和指运都比较灵活,有利于纵横挥洒,左右取势。‘s’但由于手指距离笔头较远,如果使用的是斗笔,对于力弱者而言,不太容易把臂、腕、指的力量传达到笔端,有时还会出现失控的现象。因此,除非臂力、腕力、指力强者,一般人较难使用好撮管法。

3、提斗法

提斗法是一种专门执斗笔的方法,执笔方法和撮管法大致相似,但因斗笔的大小而执笔略有不同。如清人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执笔郑第二》就说:“韩方明日:‘提斗运肘,作榜署法也,与撮管略同。斗大则后以一指拒之,斗小则后以两指拒之。’其法顺易而逆难,故不拒不可也。”

以上是三种见于古籍记载的榜书执笔方法。从这三种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榜书执笔的两大要求:一、臂力、腕力和指力强劲,能够作到力透纸背;二、肘运、腕运和指运要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将榜书开张的字势、质实的笔画和丰富的笔意表现出来。当然书写榜书时并非必须使用握管法、撮管法和提斗法,执笔只要符合了上述两个要求,就方法本身而言应该是很灵活的。启功先生就曾经说过,书法的自然源自于执笔法的自然,执笔和拿筷子是一个道理,拿筷子只要能够如愿夹起东西来就可以了,而执笔只要如人意志在纸上自如地画出道来也就对了。

640.webp (3)

(二)用笔

一件成功的榜书作品必须具有高明的用笔方法。从历史上的榜书作品看,唐以前的用笔法和唐以后是不一样的,包世臣就曾经说过:

至书碑题额,本出一手,大小既殊,则笔法顿异。后人目为汇帖所目迷,于是有《黄庭》、《乐毅》展为方丈之谬说,此自唐以来榜署字遂无可观者也。

可见唐以前在书大字碑榜时,所用的笔法和小字是不一样的。但是到了唐以后,书家以《阁帖》为书法之宗,于是将写《黄庭》和《乐毅》的方法拿来写榜书,自然难得其理。在史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唐以前写大字碑榜和小字真行笔法相异的史例。据《周书》卷47《赵文深传》己载:文深少学楷隶,……深雅有钟、王之则,笔势可观。当时碑旁唯文深及冀而已。……及平江陵之后,王褒入关,贵游等翕然并学褒书。文深之书,遂被遐弃。文深惭恨,行言于色。后知艰尚难反,亦攻习褒书,然竟无所成,转被讥议,谓之学步邯郸焉。至于碑牓,令人犹莫之逮。王褒亦每推先之。宫殿楼阁,皆其迹也。迁县伯下大夫,加仪同三司。世宗令至江陵书《景福寺碑》,汉南人士,亦以为工。梁主萧观而美之,赏遗甚厚。天和元年,露寝等初成,文深以题牓之功,增邑二百户,除赵兴郡守。文深虽外任。每须题牓,辄复追之。

鉴此,在下文榜书用笔法与取势法的论述中,我们均以南北朝榜书为例加以研讨。

1、沉实的用笔法

康有为曾经说过:”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静穆也好,雄健也罢,实际都是在强调一种力。这种力充盈在笔画中,笔画就有了生活和活力。从外部形态看,具有力感的笔画是富有弹性和韧劲的,而不是干瘪和平面的。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就曾经说,欣赏大字应该玩赏“笔画之中截”。为什么包世臣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原因就在于优秀的榜书作品笔力沉实,给人以一种巨大的张力。这种张力深入笔画内部,入木三分,所以笔画有立体感和弹性。我们比较一下《论经书诗》(图2)和比较拙劣的榜书(图3)就会发现:同样是榜书,前者笔画虽然较细,而其中的内力却似钢铁般的强劲;后者尽管笔画肥硕,但力感却非常轻飘。那么如何才能使笔画内力充沛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二个方面着眼。

(1)直落管

所谓直落管指的是落笔时笔管贵直,这样臂力、腕力和指力就会充分体现在笔头和宣纸上,写出的字才会劲健。南朝书家王僧虔就认为,书法要有神采,“心圆管直”是一个关键。那么,为什么只有直落管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臂力、腕力和指力输送到笔头和宣纸上呢?这与笔锋的构造有关。笔锋由主锋和裹在主锋周围的副毫组成。主锋是笔锋的根本,主锋运用有力,写出的字才能遒劲,所谓“中锋取劲”就是这个道理。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就列有“骨法”一节,认为字要有骨力,应该采用蹲提主锋的方法。而副毫主要起到蓄水墨的作用,善于调控水墨,字就别有一番风致,因此前人讲究“侧锋取妍”。为了使主锋顿提有力,直落管是最好的方法。试举一例,老人拄手杖都是直落地,为何?便于杖头着地有力,不至于失力滑倒的缘故。有些人写出字没有力量,就是因为不会直落管,而一味把毛笔左右撇抹,认为这样会有风致,殊不知正因此才失去了古人论书重骨力的根本。当然,有些古人把直落管的问题也看僵化了,他们认为只有笔笔中锋才能使笔画沉实,而且所谓的“中锋”必须是笔毛顺,笔心在笔画中心。其实只要直落管,力量能够直落纸端,至于笔毛的形态是顺,是绞,我们大可不必计较。这样笔画中蕴涵的力才是运动、生动而富于变化的,而不是一种僵死而没有变化的力。

(2) 涩与疾

要使笔画沉实而生动,除直落管外,运笔的速度也是一个关键。过滑过快的运笔不利于让笔沉下来,相反,过涩过慢的运笔也不会让笔画中的力生动起来。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涩与疾的关系呢?我们在行笔时应该充分体味其中的抗争之力。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说:“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唯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这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这种与阻拒之力的争势、争力很好地说明了涩笔的力度特征和运笔的灵活生动感。沈尹默对这种寓疾于涩的运笔方法也有一段很好的阐释,他说:

涩的动作,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使毫行墨要留得住。留得往不等于不向前推进,不过要紧而快地战行。“战”字仍当作战斗解释。战斗的行动是审慎地用力推进,而不是无阻碍的。

可见,要让笔画有力而生动,寓疾于涩的运笔方法是一个关键。

2、摄人的方、圆用笔法

一件优秀的榜书作品,除笔力沉实外,要使其神采外射,还必须使用一些特殊的用笔方法。受篇幅所限,此处掇其大要,主要论述方、圆两种用笔法(康有为将榜书用笔分为方、圆两种),其他有关笔法将在这两种用笔法中用着重号提及。

(1)方笔

米芾在《海岳名言》里曾有一段论述,他说:老杜作《薛稷慧昔寺碑》云:“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士口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

所谓“勾勒倒收笔锋”指的就是笔笔回锋藏锋。也正因为如此,“慧普寺”三字才会神气全无,“笔笔如蒸饼”。实际上在唐以前,古人作书是非常讲究锋芒的。例如,中国古代书论史上第一篇专门讲技法的书论——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就说:“锋,谓端也。”此外,梁武帝在《答陶隐居论书启》中也说,“运笔邪则无芒角”,“棱棱凛凛,常有生气”。可见要使作品生气凛然,起笔和收笔具有“棱棱凛凛”的“芒角”是很重要的。我们比较一下被康有为誉为方笔榜书代表作的郑道昭《白驹谷题字》(图4),和专务于笔画回藏的“蒸饼”类榜书(图5)就能发现:前者笔力劲拔,生气外现;而后者笔画笨拙,生气全无。

那么,如何才能作到下有锋芒,又很自然呢?我们认为有以下两个关键:其一,用健锋直入的方法切、打起笔(如“谷”字左点、“中”字一竖和一折、“生”字下面两横),收笔时或用折挫结合法、或用折转结合法(“生”字的横),或用提锋抢法(“谷”字一捺、“中”字一竖)。有人或问:如果用“健锋直人切折法”起笔,笔画会不会显得单薄轻飘?我们认为关键在于书者如何使用,如果下笔沉实,折锋有力是不会出现这个问题的。‘皿至于收笔,只要使用“折转结合法”和“提锋抢法”就能既保持笔画的锋芒,又能使笔势不飘,且有一种风骨和含蓄相结合的效果。其二,为了使笔画的方折的锋芒不至于过分露骨,我们在书写时可以采用折转结合的方法,但一定要注意折转笔法要过渡自然,在瞬间通过指腕的转动完成(如“谷”字右点)。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榜书第二十四》中评价郑道昭《白驹谷题字》:“转折点画皆已数笔成一笔,学者不善学,尤患板滞,更患无气”,就是讲的这个问题。

640.webp (4)

(2) 圆笔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榜书第二十四》中说:

榜书亦分方笔圆笔,亦导源于钟(繇)、卫(觊)者也。《经石峪》圆笔也,《白驹谷》方笔也。然自以《经石峪》为第一,其笔意略同《郑文公》,草情篆韵,无所不备,雄浑古穆,得之榜书,《观海诗》尤难也。若下视鲁公“祖关”、“逍遥楼”、李北海“景福”、吴琚“天下第一山”等书,不啻兜率天人视沙法众生矣,相去岂有道里计哉!

可见康有为认为榜书上乘用笔应为圆笔,其具有“草情篆韵”、“雄浑古穆”的审美效果。因为笔画厚实,所以能给欣赏者带来古厚的感觉。那么,在实际书写时我们如何能表现出这种古厚的笔意呢?如果一味用回锋、藏锋,又很容易会陷入米芾所说的“笔笔如蒸饼”的丑态,是否有其他途径呢?实际上这个问题不难解决。所谓“圆”指的就是圆浑,为了达到这种效果,除了适当使用回锋、藏锋,还有一些可以既能够保持笔意圆浑,又不失雄穆和生动的笔法。以下试举几例:

第一、空逆。

用实逆法很容易使笔锋在原地画圈,致使笔画笨拙。如果改用空逆法,则既可以使笔锋灵活自若,又能在笔势上保留一种“留”的逆势。运用之要在于摆腕灵活。

第二、蹲法与驻法

用逆锋与回锋方法起收笔,写出的笔画不太能够保留笔的风致,如果改用蹲法与驻法,则能够克服这个问题。因为蹲法与驻法在很大程度上不会改变笔锋的大致形态,相反用了蹲法与驻法可以增添笔画的厚度。比较一下《泰山金刚经》“食”字(图6)和明人伪托虞世南名所作的“攀龙附凤”“凤”字(图7)撇的起笔,我们可以看出,“食”字圆厚灵活,“凤”字则比较笨拙驽钝,缺少一种灵气。运用之要在于把握用锋深浅的程度。

第三、衄法

笔画起收除了可以用蹲法与驻法外,“衄”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张怀瑾《玉堂禁经》云:“衄锋,驻锋暗挼(搓的意思)是也。”陈绎曾《翰林要诀》云:“(衄)三分三摇笔杀力。”又云:“衄以圆之。”可见所谓“衄”就是指起收时,来回搓揉笔锋,以达到一种笔下水墨,笔画圆厚古雅的效果。运用之要在于摆腕灵活,下笔力度控制自如。

第四、转法。

在折笔处,用方折的笔法可以使笔意方峻硬朗,神气外现,如果用圆转的笔法则能使笔意圆融灵活,康有为所说的“草情篆韵”即指此。所谓“草情”指的是笔意灵活,不僵死;所谓“篆韵”指的是笔意通畅,不滞板。我们比较一下《白驹谷题字》(图8)和《泰山金刚经》(图9)的折笔就能看出其妙处。转法运用之要在于指腕灵活,绝不要斤斤拘泥于古人所谓的“中锋之法”。

以上介绍的几种主要的榜书用笔方法,实际上在真正挥运之时,方法应该是非常灵活的。所谓“临事从宜”,“冷暖自知”,关键在于熟中生巧,意从心生。

640.webp (5)

(三)取势

气势是榜书的魅力所在,而气势的表现一则关乎用笔,此外也与结字取势有关。对于取势,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榜书第二十四》曾经说过:

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若有意作气势,便是伧父。凡不能书人,作榜书未有有作气势者,此实不能自掩其短之迹。昌黎所谓“武夫桀颉作气势”,正可鄙也。观《经石峪》及《太祖文皇帝神道》,若有道之士,微妙圆通,有天下而不与,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气韵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绝,岂暇为金刚努目邪?
康氏所说的“安静简穆”指的就是“平划宽结”的取势法,“雄深雅健”指的就是“斜划紧结”的取势法。当然“平划宽结”的“平”与“斜划紧结”的“斜”都是相对来说的,我们大可不必细究其“斜”与“平”的度数。以下分就两种取势方法作简要论述。

1、“平划宽结”法

据沙孟海编著《中国书法史图录?南北朝书法序言》,“平划宽结”取势法继承了隶法,保留了隶意,因此在布白上更多讲究平实与宽博。我们通过对南北朝时期此类风格作品的观察(如图10《泰山金刚经》、图11“四山摩崖”、图12《论经书诗》等)可以发现,此类取势法结构平稳,布白宽博,虽然在取势上缺少跌宕的动势,但从其平实宽博的布白中,欣赏者确实能够体会出一种“安静简穆”的气势。

2、“斜划紧结”法

“斜划紧结”取势法讲究结构中宫紧凑,结势峻拔。启功先生说,在处理这类取势方式时,书写者“常常随着字形的结构而自然的来安排笔划,例如:哪些偏旁笔划较多,便把它写密一点。并不把一字中的笔划平均分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由于采用了“斜划紧结”取势法,所以单字的重心一般偏上,字的下半部常常宽绰有余,架势比较庄重稳健 (如图13郑道昭《东堪石室铭》、图14郑道昭《安期子题字》)。但这种取势法也有缺陷:由于字形构造随势而布,因此部件之间便相对缺乏灵动而宛转的联系,有时经常为了夸张方硬的笔画而使得整修字势欹斜和失重。

以上是笔者对榜书书写艺术规则作出的肤浅思考。我们认为榜书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变化余地颇大的书体,其书写规则不是用几种方法就能囊括的,而且各种规则之间也不是一种雷池不越的僵死关系。但是作为一个榜书研究者和学习者,我们对这些大的规律必须有所了解,否则写出的“榜书”将离榜书艺术的根本“失旨大矣”,这也是本文撰写的意义所在。不当之处,祁请方家指谬。

640.webp (6)

 

榜书也叫擘窠书。多大的字才算榜书?没有具体规定。一般说来,牌匾上的字都算榜书。一张四尺宣纸上写一两个大字就是榜书。与此相反,像指甲盖一般大的字称为小楷。在书法里,榜书和小楷从大小上说,都是两个极端;从难度上说,也是两个极端。这一大一小最难写。难就难在“疏密”二字,常言道:“大字宜密,小字宜疏”。宋朝的苏东坡也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正因为这一大一小难写,所以有不少书法爱好者不愿意接触榜书和小楷。尤其是榜书;不仅难写,而且费时、费纸、费墨。解决“三费”问题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每次用完的墨不要倒掉,加上清水调成灰色。然后用板刷刷在旧报纸上。等报纸晾干后,用毛笔沾清水在上面写字。报纸是灰色的,而用清水写出来的字则是黑色。这一灰一黑,灰黑分明,清晰可见。用这种方法预先刷出十几张报纸备用。一旦有空,兴致来临,就可以在桌案上铺上报纸,用毛笔沾沾清水在上面尽情挥洒。第一张写完放在一边晾着,接连不断地写第二张、第三张……依次类推,一直往下写。当写完最后一张,第一张也就晾干了。这时,可以从头开始,继续往下写。写完晾干,晾干再写,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十几张报纸永远写不完,岂不是既省时,又省墨,又省纸的好办法吗?有兴者,不妨一试。

用这种方法练习榜书,长此以往,坚持不懈,练好榜书指日可待。当自己觉得有把握时,方可在宣纸上创作榜书作品。在案上写好的榜书,因为距离眼睛太近,无法看出字的好坏,非得上墙不可。俗话说:“人怕上床,字怕上墙”。字一上墙,人在远处观看,字的所有毛病就会暴露无疑。知道第一张的毛病以后,再写第二张,第二张写完依旧上墙远看,发现毛病再度修改。就这样不断总结,反复纠正,直至自己满意为止。

榜书作品写好后,落款的字和印章不能太小,要与榜书相配。加盖朱文和白文的印章时,两个印章的距离不能太近,起码相隔两到三个印章的距离,这样才显得大气。

说完榜书,再说小楷。小楷难写。难就难在写出来的小字要有大字的气派和风度,不能小里小气,要落落大方。练小楷,不像练榜书那样费纸费墨。可利用写完大字的废纸,在空白处加练小楷,我们小时候就是这样练字的。那时候上作文课时,首先用铅笔打草稿,然后拿毛笔用工笔小楷抄在作文本上。我初学小楷时,执笔手不稳。为解决不稳问题,我想了个办法,把执笔的小指伸出来撑在纸上,这么一来,手就稳当多了。可是这样执笔总觉得有点别扭。执笔不随便。过了一段时间,我收回小指,执笔的手不知不觉也稳当了。而且得心应手,行笔自如了。

写小楷用的笔墨纸都有讲究,尤其是小楷笔很难买到好用的。以前我买小楷笔,都是一次买十几支,回家挨个试用,十几支笔中能选出一两支就算不错了。即使是比较好的笔,用不了多长时间,笔头一出叉就不能再用了。写小楷的笔不好买,这也是人们不愿写小楷的原因之一。

640.webp (7)

写小楷的宣纸有生熟之别。有人愿意用熟宣,我则喜欢用生宣。熟宣虽然比生宣好掌握,但是熟宣写出来的小楷总叫人觉得干巴巴而不滋润;生宣则不然,生宣虽不好掌握,但写出来的小楷显得圆润丰满。生宣不好掌握的地方就是容易泛墨,一泛墨整个字就糊涂了。

防止泛墨有两个办法:第一是,将墨汁倒在砚台里,用墨砚一砚,增加墨汁的浓稠度,再用就不容易泛墨了。第二个办法是,把墨汁倒在砚台里挥发一段时间再用,也可避免泛墨。

初学小楷,不能随着自己的书写习惯自由发挥,应该对照小楷字帖临写。历代的小楷字帖很多,我最喜欢的有以下三种:唐朝钟绍京的《灵飞经》、元朝赵孟俯《汲黯传》、明朝文征明的《真赏斋铭》。学小楷选帖很重要,可按着自己的兴趣选定一种字帖,专心练习,持之以恒,心不厌精,手不忘熟,决不能一曝十寒。如时间少,每天写两三行也可以。千万不能停止。写小楷就怕间断,间断一段时间再写就不那么闲熟了。要想恢复原状,就得再练一段时间。

当熟练掌握了小楷技法之后,方可创作小楷作品。写小楷的内容很广泛,通常是抄录古代诗词和古文。为了保障字面的整洁,防止丢字错字,动笔之前,必须数清所写内容的字数。需要写多少行?每行写多少字?都要提前计算准确。然后用一张相等的白纸在上面打好方格,再用钢笔在格内抄写全文。随后覆盖上宣纸,用夹子固定好位置,按照透过来的字迹抄写,这样就可万无一失了。

640.webp (8)

写小楷要心静如水,不能有任何杂念,一旦有外界干扰,应迅速停笔。每笔每划都要认认真真,不能有半点马虎。小楷很挑剔,在一幅几百字的小楷作品里,如果有一点瑕疵,就会立刻跳进人的眼帘,令人“隔眼”,十分遗憾。小楷作品要求很严,不允许失误,一旦有一处败笔,就得全篇报废。

小楷的章法要求整齐。开始就写正文,标题最好放在落款上写,作品的最后一行不能写到底,也不能只剩一两个字悬在上面,应以写半行留半行为宜,留多半行或少半行均可。落款要另起一行,可写:右录ⅹⅹⅹ“书”,因为录和书是意思相同,不能重复。小楷作者的印章也有讲究,印章的大小应与小楷的大小相仿。如果印章太大,就与整幅作品难于匹配。

小楷是书法里的精品,历代书家都把小楷推向了书法的顶峰。如清代书法家钱泳说:“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我想,志存高远的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听到钱泳的这句名言,一定会奋力攀登小楷高峰的。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字,榜书宜紧密,不紧密则松散而无神采;小楷宜开阔,不开阔则拘谨而不大气。


——END——

640.webp (56)

憨山(1546-1623)法名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明金陵全椒县古蔡浅人(今安徽和县绰庙先锋村)。俗姓蔡,生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师幼结佛缘,十二岁寻佛金陵报恩寺,十九岁削发为僧,尤其历经千辛万苦重修南华寺,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兴祖庭宗师。大师一生致力于佛教研究,著作累累,弟子万千。 明天启三年(1623)十月十一日,禅师世缘已尽,圆寂于南华禅寺,享年七十八岁。大师的肉身法像现供奉于广东南华寺内。

  明中叶,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万历时期,佛教中名僧辈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国重新复兴的繁荣景象,憨山、云栖(即袾宏)、紫柏(即真可)、蕅益(即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憨山十九岁出家,到栖霞山学习禅法,后又学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此后,憨山云游各地,名声也越来越大,万历元年(1573),他来到五台山,喜爱五台山的憨山神奇秀丽,便以此为号。明万历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经》十五部送给天下名山寺庙,太后将其中一部送给正在东海牢山(青岛崂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请憨山主持。万历二十三年,憨山因”私修”庙宇获罪,被充军到广东雷州,他在广东继续弘扬禅宗,并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宝林寺说法,主张禅宗与华严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为当时人们所赞同。憨山在粤五年,竟名满大江南北。

  随后,憨山获准回牢山海印寺,著有《法华经通义》、《庄子内篇注》等十余种,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门徒还汇篇了《憨山梦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语录》二十卷。憨山大师于天启三年(1623)年圆寂。享年七十八岁,至今肉身尚存南华寺,为后人瞻礼赞叹。。

  其著作甚丰,不拘一家之言,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开创新风,影响至为深远,主要著作有《华严纲要》八十卷、《楞严经通议》十卷、《法华经通义》七卷、《净土会语》、《老子道德经注》、《春秋左氏心法》及《大学纲目决疑》等。其门人汇编成《梦游全集》,已分别收入《大藏经》及四库全书。

  在诗文书法方面,大师皆有造詣,少时,与雪浪洪恩翰墨交游,晚年展纸信笔,一一出自光明藏,都无思议;其书法师尚唐人欧阳询、虞世南,善行草,下笔平稳、含蓄凝炼、秀润中和,于平淡中见功力,这与他参襌净业有极大关联。尝刺血书《华严经》,有行书《 怀净土诗帖》等流传。

640.webp (57)

《行书六言偈语条幅》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640.webp (58)

《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 ,此本内容为性理修养之说,涉佛教。写法上本于王字,不少字的结字与《圣教》相类。然取势用 笔颇有自己特色,与明末书家喜一笔顺势带下,连绵不断的行草写法迥然有别。

此本总体的特点是静穆而不乏灵动,端稳而不乏妍美。取行楷法,字字独立以倚侧引势,以大小错落取得变化,以粗细轻重显现节奏。舒展处尽展其势,内敛处不乏其韵。全篇章法总有若干重字以醒目,若干轻字显灵动,通篇取左低右高侧势,款款书来极为自然,一如一股清泉从山间缓缓而下,绝少火气和鼓噪之气,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既有古意又有时趣,古意者取大王儒雅的神韵,时趣者,用小王内擫笔法圆转引带,以消泯火气,不过分追求转折顿挫的变化,因而显得妩媚,当然个别笔画也会显得不很硬朗而有些飘浮。

从其取法的角度看,憨山悟性极高,有聪慧之气,所以他的作品前人的影子不多,自己的个性不少,有时还善于在个别点画中以隶意出之,这在妍美的风格上掺和进了一点古拙的意味。

640.webp (59)

640.webp (60)

640.webp (61)

640.webp (62)

640.webp (63)

640.webp (64)

640.webp (65)

640.webp (66)

640.webp (67)

640.webp (68)

640.webp (69)

640.webp (70)

640.webp (71)

640.webp (72)

640.webp (73)

640.webp (74)

640.webp (75)

640.webp (76)

640.webp (77)

640.webp (78)

640.webp (79)

640.webp (80)

640.webp (81)

640.webp (82)

640.webp (83)

640.webp (84)

640.webp (85)

640.webp (86)

640.webp (87)

640.webp (88)

640.webp (89)

640.webp (90)

640.webp (91)

640.webp (92)

640.webp (93)

——END——

张之洞丨(1837—1909)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抱冰老人。同治进士。 直隶(今河北)南皮县人。他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首领之一,是近代重工业的创始人。 张之洞书学苏东坡,善用侧锋,然有其横肆而无其敦和。640.webp (35)

张之洞《行书扇面》

纸本丨18×51.5cm
西泠印社拍卖2005秋拍作品

640.webp (36)

张之洞《盛宣怀尺牍》 上海图书馆藏

640.webp (37)

张之洞《行书立轴》


曾国藩丨(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清代大臣、文学家、洋务派和湘军首领。道光十八年进士。授检讨,累擢为礼部侍郎,咸丰初在籍奉命帮办团练,旋编为湘军,率湘军出战,授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十一年复命节制苏、皖、浙、赣四省军务。曾国藩同治三年以湘军破天京,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书法源于深厚的传统帖学基础,习字极其勤奋,不管是驰骋战场,还是赋闲在家,俱不忘事翰弄墨,其对于子女临习碑帖也极其严格,这在他的家书中屡屡可以见到这类记载。曾国藩毕生信奉程朱理学,书法讲究笔笔有法,从不逾规矩,可惜缺乏个性。

640.webp (38)

曾国藩《楷书赠显庭参军扇面》

640.webp (39)

曾国藩《“灵芝绛阙”七言联》

纸本行书丨174×38.1cm×2 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丨靈芝美箭生無數。絳闕雲臺總有名。 
款识丨長慶總戎屬。滌生曾國藩。

640.webp (40)

曾国藩《复曾国荃、曾国葆书札》

湖南省博物馆藏

释文丨沅、季弟左右:
十二早接弟贺信,系初七早所发,嫌到此太迟也。兄膺此巨任,深以为惧。若如陆、何二公之前辙,则诒我父母羞辱,即兄弟子侄亦将为人所侮。祸福倚伏之几,竟不知何者为可喜也。默观近日之吏治人心,及各省之督抚将帅,天下似无戡定之理,吾惟以一勤字报吾君,以爱民二字报吾亲。才识平常,断难立功,但守一勤字,终日劳苦,以少分宵旰之忧。
行军本扰民之事,但刻刻存爱民之心,不使先人之积累自我一人耗尽,此兄之所自矢者,不知两弟以为然否?愿我两弟亦常常存此念也。沅弟“多置好官、遴选将才”二语,极为扼要。然好人实难多得,弟为我留心采访,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敢轻视。
谢恩折今日拜发。宁国日内无信,闻池州杨七麻子将往攻宁,可危之至!即问近好。
兄国藩手草七月十二日

晚清官员要花多长时间写字?举例来说,曾国藩每天都会给自己定一个课程的时间表:“每日早起,习存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他的学生李鸿章,也学习老师每天练字。前几年拍卖市场上出现的李鸿章临《圣教序》,里面都写了日期,每天临一篇,大概一百来字。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是中国派到欧洲的大使,他也写字,而且非常系统。看他的日记,他有时按照篆隶正草的次序临帖,亦即一天临篆,下一天临隶,然后正,最后草,如此循环往复。


曾纪泽丨(1839—1890)清末著名外交家,字劼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少负俊才”,1870年(同治九年)由荫生补户部员外郎,1877年(光绪三年)承袭一等勇毅侯。

640.webp (41)

曾纪泽《篆书四条屏》之一

640.webp (42)

曾纪泽《篆书四条屏》之二

日常的书法活动还包括朋友之间的切磋书法和独自领悟书法,曾国藩的友人何绍基,是晚清最有影响的书法家,曾国藩与其见面时经常切磋书法,据其日记记载,如:“酒后,与子贞谈字”,“至何子贞处,观渠作字,不能尽会悟,知平日所得者浅也”。


何绍基丨(1799-1873) 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人书法家兼诗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一作猿臂翁,因其执笔县肘,若开劲弩,故取李广猿臂弯弓之义。官至文渊校理,武英殿篆修、学政等职。曾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寓长高码头东洲草堂。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

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何氏博学多才,尤工于诗。有《东洲草堂集》。何氏晚年寓沪,卒于吴县,归葬长沙南郊石人冲。

他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 化,不可测已。”至今存临本仍然不少。中年潜心北碑,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

640.webp (43)

何绍基《行书论书扇》 18×51.5cm丨 纸本

640.webp (44)

何绍基《临张迁碑》选登 资料来自《中国书法家全集•何绍基》 (河北教育出版社

640.webp (46)

何绍基《楷书“鹏鹗龙鸾”五言联》

释文丨鹏鹗厉羽翼,龙鸾炳文章。何绍基。

为什么晚清官员要花这么多时间来练字?张佩纶在致友人的书札中,曾提到李鸿章为人写对联的事:“合肥每年必写楹联一二月,藉以消夏。戊子(1888)后因病中辍,家人以解衣磅礴,出汗过度劝止,去年九月,因为兄旧居名致书屋榜,乃先君斋名,必欲亲书,恐手生荆棘,活腕十余日始书之。”练了十几天的字才下笔,为什么这么认真?因为那个时代大家都懂书法,你还真不能随便写。


李鸿章 丨(1823-1901)本名铜章,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640.webp (47)

李鸿章《行书八言联》

腊笺丨1881年丨165×34cm×2

释文丨水流花开得大自在,风清月朗是上乘罥。 
款 识:济川大属书。 辛巳闰月鸿章。 
钤印:李鸿章印(白文)、大学士(朱文)

北京保利 2006春季拍卖会 

640.webp (48)

李鸿章手札

张佩纶丨(1848——1903)字幼樵,一字绳庵,又字篑斋。直隶(现河北)丰润人,清末名臣。同治进士。1875年,以编修大考擢升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后入李鸿章幕,为李鸿章女婿,孙女近代才女张爱玲。

640.webp (49)

张佩纶信札 保利拍卖2014秋拍作品

640.webp (50)张佩纶 书札 北京保利十周年秋拍作品

640.webp (51)

局部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口增加。中国的人口在清代有很大的增长,清初的时候差不多1亿,到了光绪年间大概有3、4亿。人口增加了,但有些官职并没有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晚清的官员其实很忙,放假少,应酬多。这时候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人口多了,读书人也多了,那能不能分担写书法的人的负担?说起来在理,其实不然。中国书法的流动有三种模式,一个是同辈之间流动,一个是由上向下流动,一个是由下向上流动。而真正的流动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官越大,名气越大,写字越多,所以增长量越大,他们就越忙。


左宗棠丨(1812-1885)季高。一字朴存,号上农人。长沙府湘阴(今湖南湘阴县界头铺镇)人。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字早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咸丰年间定居长沙司马桥(今司马里)。道光12年(1831年)举人。三次会试不中,遂绝意考场,潜心专研舆地、兵法。为人多智略,性狂傲。

左宗棠身为武将,兼通文墨,擅书法,崇碑版,篆、隶、行、草兼善,笔力雄健,风格豪迈,楹联作品流传颇多,为时人所爱。据说,他从12岁开始,就爱好书法。其书风沉着激迈,文辞通畅,瘦劲的笔致、清峭的结字和疏朗的布局,依稀透露出一种踌躇满志的盛气。近人评价他的书法称:“文襄公行书出清臣(颜真卿)、诚恳(柳公权),北碑亦时凑笔端,故肃然森立、劲中见厚。”

640.webp (52)

左宗棠《篆书“前席等身”七言联》

纸本篆书丨 155×36.5cm×2 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前席爭傳宣室貴。 等身惟守魯堂書。(篆書)。清卿仁兄正。左宗棠。(行書)。 

640.webp (53)

640.webp (54)

640.webp (55)

左宗棠《致士良书札一》

湖南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藏

释文丨 士良仁兄大人阁下: 前缄奉复,计达台照。肝气为患,虽宜疏利,却以养阴为主。闻已渐就平减,想易调摄复元。 
绍郡善后事宜,已饬许守督办,而以副中旂隶之,令水师一营以驻义桥,查治游勇,以通商路。宁游击各营,已饬其勿占民房。小四渡已饬叶副将带所部前往。大约绍郡之事须俟富阳到手,乃易料理耳。 
皖南及富阳、新城战事均顺。贤斋初一日击贼大捷,几获听逆。是夜因未筑营垒,为贼所乘,退保新城。贼蚁傅城根,猛攻两日一夜,均经质斋及精捷营击退。弟处十营自西往援,方伯亦派兵自东来援,贼乃鼠窜。初七日,方伯击贼富、新之交,克获全胜。水师杨镇、罗都司忽乘溜驶下杭州,破贼城外之垒,并获贼船数十而归。杭贼惶恐,求听逆回援,听逆亦畏官军之逼,遂回杭州矣。 
少荃中丞书来,言苏、常之贼麕聚杭州,伪忠已辍江北之行,踞苏以待。看来贼势亦殊忙乱耳。 
德格北申复前事,词意尚谨。伏提督三月初四日来文,竟至昨十二日始到,驿务之坏至此,亟须整理也。闻英、法、美三国有欲租招宝山为医院之说,未接尊牍,不知毕竟云何。此事与闽省往事相似,时林文忠在籍,以士民公信致英人,事遂中止。此时似可仿办。

——END——

640.webp (21)

1937年在南京狱中的陈独秀

时于2000年,中国书协评定“中国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原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沈尹默先生也入秩其列。沈尹默(1883—1971) 的书法成就,以行书最高。郭绍虞教授生前评论沈尹默书法时说:“运硬毫无棱角,用细毫有筋骨,得心应手,刚柔成宜。用笔粗处不蠹,细处不弱,骨肉停匀,恰到好处。”

沈尹默的书法誉满天下,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沈尹默当年的书法练习与陈独秀对他的一次批评有密切的关系。

640.webp (22)

陈独秀扇面书法

1909 年底,陈独秀任杭州陆军小学历史、地理教员时,和高君曼同居,过着隐居式的生活。一日,在好友刘三案前见一张书法,陈独秀说:“这诗写得很好,字却不怎么样,流利有余,深厚不足。”刘三说:“昨日,沈尹默在我这儿喝酒,回家乘酒兴写的。他爱好书法,15 岁便为人写扇面,但底气不足。仲甫若有兴趣,哪日我带他去你处坐坐?”陈独秀忙说:“不必,不必,还是我去看看他吧。”

640.webp (23)

沈尹默书作

第二天,陈独秀敲开沈尹默家的门。进门就说:“我叫陈仲甫,昨天在刘三家看到你写的诗,诗做得很好,字则其俗在骨。”沈尹默听了,觉得真是刺耳:天下还有这样的人,素不相识,见面便把人贬一通。但转而一想,自己的字确实平常,忙招呼客人坐下。

陈独秀超逸不俗、谈笑自若,沈尹默情绪受了感染:“我的字受了南京仇涞之老先生的影响,用长锋羊毫,至令不能提腕,所以写不好。”“我的父亲是练隶书的,从小叫我临摹碑帖,少习馆阁体。”陈独秀见沈尹默很虚心,就乘兴和他谈起了书法。

640.webp (24)

沈尹默斗方书法

从此,陈独秀与刘季平、沈尹默以及谢无量等常在一起以诗酒自娱。沈尹默也在《我和北大》一文中写到:“我和刘三、陈独秀夫妇时相过从,徜徉于湖山之间,相得甚欢。”沈尹默非常敬重陈独秀这位诤友。1916年的11月27日,汪孟邹、陈独秀同车赴北京。某日,他们走访北京大学,在校园内路遇沈尹默。当时,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正好缺人,沈尹默便把陈独秀在北京的消息告诉蔡元培。蔡元培随即赴陈独秀住处,诚邀他来北大任文科学长。

陈独秀以专家的眼力对沈尹默的尖锐批评,如楞严棒喝,令后者倏然警醒,沈尹默此后发愤异常,“从指实掌虚,掌竖腕平,执笔做起,每日取一刀尺八纸,用大羊毫蘸着淡墨,临写汉碑,一纸一字,等它干透,再和墨使稍浓,一张写四字。再等干后,翻转来随便不拘大小,写满为止。”两三年后,又开始专心临写六朝碑板,兼临晋唐两宋元明名家精品,前后凡十数年挥毫不辍,直至写出的字俗气脱尽,气骨挺立,始学行书。

由于沈字法度精严,气息典雅,圆润秀美,清雅遒健。不作怪奇之体,在平正中求变化,在变化中见姿致,因而雅俗共赏,从者众多,也成就了沈尹默一代书法大家的地位。

沈尹默楷书欣赏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640.webp (34)——END——

 

林则徐《林文忠公真书佛说无量寿经墨宝册》,蓝色纸张,道光十七年(1837年)楷书,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收藏。

林则徐的书法精致,博采宋代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的精华,自成一体,风采夺目。尽管他不是专业的书法家,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几乎家喻户晓,作为历史名人的字画也有其一定的历史价值。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民族英雄林则徐喜好书法,行草书法以《集王圣教序》为基本路数,属于传统派系,通篇秀劲乃其可贵之处。书法风格一扫清末懦弱之风,给人以酣畅淋漓的痛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