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练习书法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书法秘籍中的:力、重、厚、质!

一、力

力,指笔力——书画家以“有力”的笔法,写出“有力”的线条。称“力之美”的,有劲、健、遒等,如说遒劲、劲健、刚健、劲拔、劲利、遒举、遒拔、健拔等等。无力便是弱、软、浮、轻,说用笔浮滑、疲软、轻靡、困弱,都与乏力有关,不为人们所肯定。力的充盈,有气势,有筋骨,于是书有“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又有“笔端金刚杵”、“举重若轻”的说法。重与厚,力为条件;欲灵变,力是基础。前人有说:  “力,谓体也”,可见力在点画中的重要性。

640.webp (2)

640.webp (3)

欧阳询小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二、重

 “力”是力感,  “重”是重感。所谓“重”,用过去的话,就是能“人纸”,能“出纸”,笔画若刻人缣素,人木三分,又直觉其溢出纸外,精光烂然。粗实未见其重,肥胖反觉其轻。没有笔力,点画如枯草败叶,随风飘落,满纸草率,一派轻浮。

重不绝对排斥外力,但并不显于外力,主要在乎内劲。所谓用笔,包括执笔和运笔,是对毛笔的制运能力,运行有徐疾,范围有大小,风格有刚柔,技法有变化,毫颖有软硬,各宜施以适当的外力。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褚遂良 《孟法师碑》选页 

三、厚

 “厚”与“重”是一事物的两种显现:重则厚。厚是指迹厚,味厚。所谓“跃然纸上”,出纸即厚,虽薄比蝉翼,不得以为轻飘,扁薄。点画之间,三过折笔,欲行还留,似疾乍凝,欲聚还散,其味厚矣。至通幅,有如一首乐曲,或高或低,或急或缓,或断或连,或有或无,纷至沓来,悠扬成韵,有板眼有节奏,极尽抑扬之妙,味亦厚矣,是为“妙听”。

640.webp (7)

米芾《道林诗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四、质

用“质感”的概念讨论书画点画,无异又为自己加了一个桎梏理论上的似是而非且无益于实践,一如“立体感”。现列举有的学者论述质感”的两段话: “笔力就是力量感。这种力量指线条坚硬而有韧性。线条要求有某种“质感”,或者线条会产生某种“质感”。事实上,存“质”,是中国书画线条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质”与“质感”却有本质上的区别。

640.webp (8)

赵孟頫 《致季博札》纸本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END——

李峰老师的隶书零基础(二班三班)和王玺老师的篆书零基础(一班二班)训练营已经落下帷幕,墨池学院特意挑选了部分毕业学员的作品,举办本次线上零基础篆书隶书结业作品展

在课程开始前,很多零基础书法爱好者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传统的课程,手上的技艺,通过视频来教授,在信息传递上会有障碍吗?零基础自学不行吗?老师重要吗?

其实这些所谓的疑问都是自己给自己划分出来的。

我们选择传统,确实是因为我们之间会有更加亲近的联系,感受到了它的好,以及它可以带给我们帮助。传统和当下,与舒服便捷的生活并不是隔离甚至对立的。

我们选择老师,是因为老师最关键作用就在于,首先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为我们指明努力的方向,其次在练习过程中,他们能够及时指出错误,并帮助我们纠正。

当你停滞不前为这些感到困惑时,已经有一大批零基础的人在墨池学院取得收获啦!

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此次隶书零基础(二班三班)训练营学员的学习成果吧!

楚宏斌

楚宏斌

高泗锦

高泗锦

李呈保

李呈保

吴国文

吴国文

吴怀国1

吴怀国1

吴怀国2

吴怀国2

杨利

杨利

杨利1

杨利1

杨利2

杨利2 杨学光

杨学光

我们再来看看此次篆书零基础(一班二班)训练营学员的学习成果吧!

高文举

高文举

李华铭

李华铭 李华铭创作李华铭创作

李立萍

李立萍

刘肖玲

刘肖玲

任桂珍

任桂珍

任桂珍2

任桂珍2

徐淑丽1

徐淑丽1

徐淑丽2

徐淑丽2

周秀丽

周秀丽

墨池说:书法的学习不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写的比别人好的人,而是在一遍一遍地与古人最直接的揣摩交流中,学到教养、风骨、耐心和趣味。最珍贵的是,学会欣赏万千笔墨,欣赏这世界难得的艺术之美。

书写的过程应该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墨池学院将一直陪伴你。

别怕自己是零基础,让我们怀着初见的心,一起进步吧。

篆书零基础课程链接

隶书零基础课程链接

——END——

他差不多是古今文人当中,最为牢骚困苦的一个。有人将他的一生用数字作了一个总结: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次不第,九番自杀。他自己写诗说:天下事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640.webp (25)

他是中国画的一座巅峰,令郑板桥自称是“青藤门下走狗”,令齐白石“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他,就是徐渭。

640.webp (26)

徐渭《行书三江夜归诗轴》

对一般的艺术来说,徐渭的艺术是在另一个坐标系上。他为我们和世界乃至宇宙的沟通,打开了一扇窗,开辟了一条通道。他的艺术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的艺术不属于某一个时代,他的艺术永恒。

640.webp (27)

徐渭《行书群望诗中堂》

他在现实世界中所作所为,往往是不可理喻的。这是因为,上苍塑造了他,为了给人类提供一个艺术坐标、一个文化境界、一个思想灯塔,所谓“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他的所有的人生遭遇,似乎都是上苍安排好的,肉体的人生是痛苦的,是所有人难以忍受也不愿体验的。这些苦难和悲剧或许促使他为人类艺术的灯塔,透过他的艺术,那些深刻的思想家也找到了灵感。他是中华艺术千年不朽的文化符号,是上苍对中华文明也是对世界文明的祝福。

640.webp (28)

徐渭《行草应制咏墨轴》

他属于中华文明,也属于世界文明,他是一个永久的艺术丰碑。虽然他个人在苦难中度过了一生,但是他的艺术魅力历久弥新,给子孙后代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

640.webp (29)

徐渭《行书七言诗扇面》 水墨金笺

徐渭

(1521年3月12日—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1]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640.webp (30)

徐渭被称为“中国式梵高”,他内心有着强大的悲剧意识,又有着超强的抗击打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学会了自己找乐,“乐难顿段,得乐时零碎乐些”,人生好比做衣服,命运这个谁也看不见的裁缝师,赠与人的快乐,从来都是那样吝啬,都是些剪下来的零碎的边角余料,正因快乐太琐屑,所以要珍惜。这就是苦命人徐渭的快乐哲学。

640.webp (31)

天纵奇才不会考试

徐渭生下来刚满月,正德皇帝死了。刚刚百天时,当过五品官的父亲徐鏓又病死了。迷信的人们在背后议论,话说得相当难听:“这孩子真是颗丧门星!”徐鏓四十多岁时,先是娶苗氏为妻,但苗氏没法生孩子,他就纳苗氏的贴身丫环为妾,这丫环就是徐渭的生母,但徐渭称她为“姨”,称苗氏为母亲。

长到十岁时,徐渭的家里发生一个重大的变故,大哥徐淮在外经商,亏了老本,欠了不少债,无钱寄回家了。苗氏生计无着,就狠心卖奴仆,卖来卖去,竟然卖到了徐渭的生母头上。二十岁时,二哥徐潞参加“异地高考”客死异乡。二十五岁时,大哥徐淮病死,有人以徐淮欠债为名,霸占了他绍兴观桥的老屋。二十六岁时,结发妻子潘似染病去世,只留下刚满周岁的长子徐枚。

此时的徐渭,虽出身官宦之家,但在绍兴已无立锥之地,成了一个一名不文的穷秀才。

更大的不幸与压力,则来自于科举,徐渭自视甚高,自谓“读书下笔万钧力”,以为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是手到擒来的事。结果十七岁第一次考试,就铩羽而归,二十岁时再试,还是没被录取,仍然是个童生。徐渭不服气,向主考官张公上书二千余言,要求复试,说如果再不给机会,他恐怕要跳河或者自焚了。这样,他才通过复试取得生员,成为秀才。然而一直到四十一岁,乡试考了八场,都以败北收场。徐渭是神童,几百字的经文,老师读一遍,他就能背。他很用功,八九岁时,每天清晨都要写两三篇文章,才开始吃早饭。

全都归咎于什么社会黑暗科场腐败,显然说不通。按徐渭自己的说法,九岁时他已开始学习应举的八股文,但此后十多年都心有旁骛,他博览群书,写文章,练书法,学琴,练剑,画画,所有这些,都与八股文不沾边,一耽误就是十多年,等醒悟时,已经迟了。而民间传说,是徐渭应试时写文章不合套路,他对八股文极为不满,在考试时,故意将文章写得很长很长,纸写满了,就在桌子上写,桌子上写满了,又在凳子上写,因而得名“文长”,而后,他就以徐文长之名行世。

640.webp (32)

他是著名的诗人、戏曲家,
又是第一流的画家、书法家,
在文学史和美术史里,都有他崇高的地位,
于艺术,他是不朽的。
然而他的一生却波折不断,充满了悲情。
他在世时,虽然不算无名之辈,
还几乎做出一番事业,
但最终“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他死后,名字便渐渐为人忘了。
是袁宏道发现了他,为他刊布文集,
并为之立传,
使这位尘霾无闻的人物终于大显于世,
进而扬名后代。
他的一生是在痛苦与悲情的胶着中,
是一颗砂砾在磨砺中成为一颗闪耀后世的珍珠,
也曾蒙尘,但终将成就不朽…

640.webp (33)

徐渭 《墨葡萄》 轴 纸本 纵166.3厘米 横6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天池。
徐渭的寂寞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题墨葡萄诗》来概括: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图文整理自网络

——END——

   《唐人月仪帖》

《唐人月仪帖》黄麻纸本墨迹,无款,传唐人书,又名《唐人二十月友朋相闻书》。钤有“御府宝绘”“内殿珍玩”“群玉中秘”“明昌御览”“王氏禹卿”“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等鉴藏印。帖后有明解缙,清王文治等人跋。曾经金明昌内府,宋内府以为清毕源,乾隆,嘉庆,宣统朝内府收藏,原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石渠宝笈·三编》有著录。

帖为草书,释文为小楷,存草书五十三行,五百四十一字,小楷释文五十四行,五百四十四字。帖分十二月令制为尺牍,前人称为“月仪帖”。此帖文不同于晋索靖《月仪帖》。今缺正月、二月和五月三首。其草书笔势圆劲,擒纵自如,深得晋人风韵,颇似孙过庭草书的风格。草书旁附有楷书释文,字虽小,但飞动变化,不可端倪,宋以后人难有企及者。 明解缙跋为唐人书,跋谓:是册“辞古笔精,洞达神妙,中间释字,亦且洒落”。640.webp (16)

640.webp (17)

《唐人月仪帖》书势快捷流畅,用笔圆劲甜熟。小楷释文结体秀雅,用笔劲健。书势流美,皆极精工,应出一人之手。清王文治跋此帖云:“今观其笔势圆劲,深入晋贤之室,其殆孙虔礼一流人也欤。释文小字飞动变化,不可端倪,宋以后万不能为,与草书应出一人之手。”今人习草,或谓取法《十七帖》、或谓临习《书谱》,虽是正途之言,但初习者很难上手。而此帖草书,动合规矩,用笔轻重、缓争、历历可睹。不像《书谱》变化莫测,难见端倪,也不同《十七帖》,其为刻帖,难以揣度其笔意。初习草书。从此册入手,求其法度,可为一径。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END——

 

640.webp (12)

篆书之道,重在规整统一、庄重典雅、古朴流畅、刚柔相济。

“篆书有三要:一曰圆,二曰瘦,三曰参差。圆乃劲,瘦乃腴,参差乃整齐,三者失其一,奴书耳。” 这是王澍对篆书理论的真知灼见。

“铁线”是因为它的笔画纤细却不纤弱得名,相反,它那筋骨强健的线条有如银钩铁画,以这种独特的手法来表现铁线篆的艺术魅力,使之个性鲜明、独树一帜。

书写:坚劲畅达 曲直相宜

铁线篆的书写难在笔力挺劲,中锋运笔,笔笔如刚丝受外力制约而转换形态,富有张力和弹性。所谓铁线,必当做到笔圆气畅。起笔藏头,收笔护尾,使起收之处呈现圆和之态,不露锋芒;起笔后的运笔稳行慢书,不轻不重,不提不按,线条始终保持着当直则直、当挺则挺、当婉则婉、当曲则曲的状态。骨力内蕴,气息通畅;明丽清朗,干净利落;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瘦劲;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其结构布置变化合度,曲直相宜。

640.webp (13)

由于铁线篆的线条十分匀细,起笔收笔做到藏头护尾很难,再则因为铁线篆的线条的超常匀细,字与字之间笔画多少而导致疏密相差悬殊,产生对立,更难体现出含蓄中庸、和谐统一的内涵。要做到通篇结构严谨疏朗,姿态优美飘逸,在书写用笔和线条表现力上要具有足够的创意。

铁线篆的书写,不但要学习古人,临习碑帖,更要对前人书写技巧和审美情趣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注重创新,重视独立意识,这样才能给后世新书体的诞生提供可借鉴的经典范例,避免过于严谨而影响书法的发展。

结体:横如架梁 竖比立栋

在铁线篆的字形的设计上,取长方纵势,昂首垂尾,如洪钟稳立,呈均衡对等之形。然而洪钟毕竟是洪钟,不能机械照搬,导致铁线篆字形上窄下宽,脚宽腰细,这是常见的病态,一定要避免因为这种结字完全失去了铁线篆无宽宏大度之胸怀。

铁线篆的结体颇显辩证,长方纵势,上收下放;左右对称,字心中立,具装饰性。用笔似锥画沙,劲如屈铁,体态狭长,结构上紧下松,平稳端严,疏密匀停,雍容典雅,有庙堂之气概。

640.webp (14)

铁线篆横如架梁,竖比立栋,布白匀衡,守黑有度,犹如窈窕淑女,长裙曳地,自然飘动,缓缓前行。每根线条充满生命的活力,且有明确的审美追求,要体现出铁线篆独有的丰富的意蕴和超脱的精神。

布局:简约质朴 矜持端庄

写铁线篆作品选文章诗词或者自作诗文都很讲究,内容和字形选得恰当,写出来之后,字与字之间搭配妥切,通篇就很调顺。文章中常有重复字出现,但是写铁线篆作品时,一定注意通篇重复字要有变化,最好做到不雷同;

笔画多和笔画少的字避免碰在一起,否则会有拥挤或空旷之感;

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要多变化,参差却不杂乱,变化中要保持一致;

章法上要体现出大小统一、井然有序,笔画多的要小,笔画少的要大;

讲究布列成队,行气贯通。单独观看,个个如白描图案,清新淡雅;

整体欣赏,每一幅作品若精美织锦,飘逸柔美。

640.webp (15)

铁线篆有超越时代审美的情趣和独特的风格,无论是唐代或清代的铁线篆,都能体现出汉人着装,宽舒长垂,雍容优雅,简约质朴,矜持端庄的精神内质。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

屈曲流美乃是篆书的首要审美特征。铁线篆的线条更为纯净温婉、秀美端庄,它本身就能包蕴着情感和修为。

——END——

-   恒   -
高度重视,滴水穿石

很多人都有学好书法、写一手漂亮汉字的愿望,也有很多人学过书法,但没学好,如果问:为什么没学好呢?答案是共同的:没坚持下来。可见,“坚持”是何等的重要。坚持不断,就是要坚持每天学习,哪怕每天只学习10分钟。如果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论学习什么,肯定是学不好的,尤其开始学习的阶段。

对初学书写汉字的儿童来说,学习书法是一个通过不断训练(视觉和书写训练)培养书写习惯的过程;对有一定书写历史的人来说,学习是一个纠正原有书写习惯,培养新的书写习惯的过程。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必须坚持每一天的学习。有人可能会说没有时间,其实时间总是有的,就看你是否重视。如果重视,每天写认真几个笔就有效果。

640.webp (8)

-   精   -
少而精,字字精

什么是少而精?所谓“少”有两个含义,一是每一个时期练习的内容不要多;二是每一次练习的数量不要多。

所谓“精”,是指要写好。学习书法的过程实际上是进行视觉训练和书写能力训练的过程。汉字结构原理并不复杂,比如,要求笔画分布要均匀。均匀的道理很好懂,就是笔画排列的间距要基本一样,但要做到均匀,就不容易。首先眼睛要能看到均匀的位置,同时手要能把线条准确地写在那个位置上。这既是视觉的训练,又是书写能力的训练,在学习时,集中精力写好一个“二”或“三”字,比同时练“三、四、五、六……”的效果要好得多。写好了“二”、“三”字,再写“工、土、干、王、主、五”等字就有了基础。如果每次写很多,但都有毛病,这是在培养和巩固不好的书写习惯,有百害而无一益。

当然,做到少并不难,要做到精,就必须要认真——认真写,认真检查。因为不可能一下子做到“精”,写完了一个字,把毛病找出来,想办法改正,这样就能不断进步,逐渐做到“精”。如果马马虎虎,就不可能练好。

640.webp (9)

 –  序  –  
由简入难,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有两层意思。(1)方法上要按照摹、对临、背临的顺序进行。(2)内容上要从基础开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学习。

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但这博大精深是由各种简单的因素构成的。学习书法的过程就像上楼梯一样,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要按照各阶段学习的目标和学习要求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学习。每一个阶段只学习一方面的内容,基本掌握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内容的学习。在学习基本笔画时,虽然练习中也有单字,但注意力首先要放在基本笔画的写法上。也可以只练习基本笔画。饭要一口一口吃,字也要一笔一笔练。练好了一种笔画,再练另一种。掌握了基本笔画,再进入结构原理的学习。这样,你就会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

640.webp (10)

 -    - 
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学以致用就是要把学习和使用结合起来。写好了一个字,就要运用到日常书写中去,这样才能巩固学习的成果。如果学习和应用脱节,就容易出现进步较慢或停滞不前的局面。

640.webp (11)

以上的四条书法学习守则可以概括为四个字,这就是“恒、精、序、用”。如果没有“恒、精、序、用”,再好的方法也学不会。在“恒、精、 序、用”中,“恒”是最重要的,是人毅力的表现。因此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修养身心的过程,只有把学习书法与人自身的修炼结合起来的人,才能学好书法。

文章源于网络,观点仅供参考

——END——

640.webp

中国人爱字

周汝昌/文

中国人爱字,是民族的天性。老百姓也知道珍重字迹。农民父老不识字,过年也讲究贴大红“年对”,还得找位会写的,不肯“凑合”。现今人更不知的:当初时常可见贴着“敬惜字纸”的“告白”,放个扔废纸的器物,不让带字的纸落到污秽之地。我幼时就受母亲教诫:“字纸”不许作秽物用。

为什么这样?对字特有感情的缘故何在?说法不一。当然又会有批判家说这是“封建思想”事实上,汉字本身有其独具的神秘力量。题了字的器皿,比无字的效用大得多,价钱也贵。字有魅力,有灵验贴上吉祥字句的春联,会给家门带来喜气,这是人们的共识。

中国人爱字,是爱自己的文化。人的思想感情,传达、表现,都有赖于字。 一张画,没有字,像人没有眼睛。字有形象美,声美,组织美,联络美。

中国人爱字敬字,还因为字能生“效”,比如拿现代生活方式和法律观念来作比,一个签字手迹就具有“生效”的作用。这是世俗物质的一个层次。若推之于精神世界、灵慧活动的另一层次,便发生字在那一高层次中的唯一无二、无法仿造的法律上审证的那种“效应”,道理不殊。所以,“字”是一种“通灵”之标记。这一层,因非常人所识所究,故不受重视,甚或被贬为“迷信”之列。

640.webp (1)

字,里面蕴涵着书写者的精神灵气,俊秀才华,气质风度,这又是真实不虚的道理。

字,确实有“繁衍”孳生义,例如“字”的本身“造字”构成,就是一间房屋内有“子”孙。再如,古汉文里女子嫁人,叫做“字”某某。这儿岂不也就是结合、生育的含义。是以,字是生,是活,是发展,是衍殖。

既然如此,要把字学好写好,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完成的课业,亦即“及格”的国民文化教养。

汉字,有人哂笑是“格子字”,或曰“方块字”。会写字的,一个字笔画再多,也不出“格”,也不显“挤”;笔画再少,也不见单薄,也不显“空”。“方块”是个民族审美“单位”,十分重要。中华的“田”就是方块。建筑也是方块。“四面八方”,“天地六合”,数字八与六也是由“四方”作为基点。“方块字”有何可哂?难道必须改为“洋字”才“进化”了?

诗曰:中华汉字几人讥,不重东文只重西。可惜心迷外国好,洋文方是上天梯。

据我所闻,若干习书之人,“写”了大半辈子的“字”,并不懂得这个写是什么意思。

有一回,我“考试”一位喜爱书法的友人,问他说:“你天天练写字,到底怎么才是‘写’的真谛?”他听了,愣住了,半晌说:“写?不就是用笔向纸上画笔道——写成汉字吗?”

我说:“老兄说了半日,把‘写’说上三遍,还是一点儿也没讲出‘写’是什么,怎么回事。”他有些“觉醒”了,叹了一声,“哎呀,糊涂人,只知傻练,总不曾去想这个……您给说说。”

以下是我对他说的,大略摘记在此要想懂这个“写”,先须懂点中华文字训诂学。今日不想向你引经据典背古书,只须简明一句:“写”,原与“酌”为对,都是饮食之事。酌是液体,如酒浆类,曰斟曰酌——从一器中倒入另一器中之动作也。写,是硬体食物的事,把原盛在一器中之食物倾倒在另器中,这就叫“写”。古礼,尊者赐食,是原器即吃抑或须倾倒在自用之器中方可进食,都有规定。

640.webp (2)

你看诗圣老杜咏樱桃的诗:万颗匀园……数回细写……那“写”正是说把小樱桃由一个筐筐倒在一个盘中,或须从几种不同盛具中多次倾倒——这叫“写”,“写”,加“水”边,加强了“流畅”的意义、神情。

字叫“写”,最忌描。小童习字,大戒绝不许描!写坏了不责,一描改就呵斥。描与写,绝大分别,而今日文艺家动言“描写”,不复理会中华古义了。描是“依样葫芦”。“描花样子”,是刺绣工序,与“创作”大异。“描眉画鬓”,也可晓知是“化妆”的慢而细、重而复的“涂抹”动作。

这样的“动作”,是书法的大忌,不可!

劣书恶札,如“算子书”,如“痴冻蝇”,如墨猪就都是“非写”,只是“描”、“抹”、“画道道”、“堆笔画”……而中无“写”的用笔之成分在。

当然,“春蚓秋蛇”,缭绕纠缠的假草书,貌似“写”了,而中无笔意使转,抑扬顿挫,那也并非真“写”。

640.webp (3)

画分工笔与写意。这“写”又进了一步,但关键仍在笔须有“意”。无“意”者还是个“描”,连照猫画虎都不够。即此可悟,学书而首务基本功,基本功有了根底,就要从“写”上开始领会,下功夫了。写,当然不是“乱来”,无须多赘。

今人恐亦不知,“写”在艺术上不限于书法;吴越古史一段佳话:越王勾践破吴得胜,感念范蠡之大功,命以“精金”(即良铜)写范之状貌!

这就是今日的雕塑——哪个雕塑家还能记得他的“本行”是个“写”吗?

今人奇怪:雕塑讲究肖似,如何是写?

拙见以为,书学专家们,多给爱书而习学未深的新秀讲讲自己笔法上的心得,匡正流行的并不足为训的习气和假相,而不宜太多地述说“常识”、“旧闻”,也不宜只喜撰写鉴定真伪的文字——那会将刊物引向“古董眼光”和文物考辨上去。学人士子,最渴望的是“知识性”以外的更为丰富的实践体会、学书历程、认识的提高、流弊的警戒……这对目前书坛的兴旺与不断前进,会有更大的裨益。

640.webp (4)

中华的文学理论史上,重要的一条就是“文各有体”。晋代陆机作《文赋》,南朝刘勰著《文心雕龙》,都把“文体”的区分和特色放在重点上。专家谓之“文体论”。比如作一篇庄重的颂德碑文,绝不会也不能与逍遥自在的随笔纪事小品写成一般“味道”。它可类推。此理易晓,但也有不大明了的写作者,笔下的文境,千篇一面,难分彼此。所以还可以讲上一讲

其实,艺术也莫不悉然。习书法者,也要知道“书各有体”。

 “体”是什么?体裁、体制、体统、体式……场合、对象、功用等等之不同,就约定了“书体”的各异(书体,在此不指篆体、隶体、草体……而言)。

比如,你给友好写一纸书札,不但内容词气,就连字迹也必然与你给某某大厦题个匾额不是同一“书体”。

不只如此,同一个“实物”,拿碑来说,碑额、碑文、碑阴,“书体”即各有其“个性”,不会混而不辨。

这样,就会恍然:给人家写副大对联,不仅仅是晓得须换“大号”笔,也还得明白宜写何等书体。——比方,尽管《兰亭》的行书名垂千古,难以逾越,可是你若将其中选字放大几十倍组成对联悬在大厅正面堂皇之处,却不一定“受看”。何也?因为《兰亭》者,只是一篇诗集的序稿,即席信笔,乘兴而书——那与题联匾是太不“合套”了。

此理虽不难明,“问题”仍然发生:至今仍有人效法清末的“碑派”书家的习气,写个便笺,也是“龙门二十品”的翻版……看了令人实在感觉不大自在。

640.webp (5)

这类问题,应该与另一桩中华文艺理论传统结合起来思考参会——即艺事有“惊四筵”与“适独座”的大分类。这不是哪个好坏高下的“比较”,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用,是“艺各有体”的道理。

习书之人,若年较少,工力嫩,又想“速成”,便容易走上追求“惊四筵”的路子。大笔一挥,“气势”张皇,若当场表演,便可使“四筵”叫好称雄。这种学书之道,不可为训。

清代宫廷里绝不去“请”郑板桥写大殿上的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板桥有绝句云:“蝇头小楷太匀停,常恐工书损性灵。——急限彩笺三百幅:宫中新制锦帏屏。”这就鲜亮地道出了“书各有体”的“原则性”。

 “惊四筵”的审美享受较难持久,转头已尽;“适独座”的魅力全在味永涵咏愈出。

640.webp (6)

我作童子时,受板桥影响不小,学他的词,仿他的字;家里的木联匾多是他的佳作。他的字糅合了汉隶、苏、黄,黄的成分尤重,甚至也有石涛题画字的影响。毛病是太作态,“伸胳膊踢腿”过了火,但确有其长处。不可没也。然而不可学,学不好浑身是病。

640.webp (7)

我自幼习书,学仿的太杂乱了:颜、柳、欧、赵,魏碑名品几乎每品都临过;后来临褚,习唐人写经。最坚持的是学右军的笔法。右军不是“崇拜偶像”,是千古最善于用笔的书家,称之为“圣”,洵不为过。《兰亭》一帖,难望以它来“惊四筵”;但在“独座”之际,爱玩令人忘倦,其笔妙极。但勿忘记:此文稿书体也,右军之兼擅,亦不以一帖为限。

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中国书法,体现的是性情,本质上更接近道家精神。重视虚静。一幅作品,一定要有虚静处。书法中,没虚静处,密不透风的,太压抑死板,显得没有生命力。这在行草书上尤其讲究这点。我们的作品,要让人感觉到实,但是要某一处,忽然出现的虚静,会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内”,绝不让内部空间均匀。空的地方特别大。(选字王羲之《圣教序》)

640.webp (46)

“月”也是这样,虚左部。实处我们可以称为聚,虚处称为散。散的地方,就让他散,如这个字,绝不让末笔连上第一笔。(选字王羲之《圣教序》)

640.webp (47)

最大的空处,在于竖的位置要写好,比如下面这个“飞”字。如布的空间均匀,则死气了。(选字王羲之《圣教序》)

640.webp (48)

“水”字,左聚右散。散处就给以大空间。聚处就要多封住。如箭头标注,连带挨了中间一笔。这个字写的很有意思,中间一笔不是直的。王字的构字法很丰富,弄清聚散,再去看其他帖,有一览众山小之感。(选字王羲之《圣教序》)

640.webp (49)

“长”字,上实,下就要虚。每个字都是虚实相生。虚处要至少留一个缺口。让内部气透出去。这和围棋里气的概念一致。(选字王羲之《圣教序》)

640.webp (50)

“禹”字,造型和上一字,是不是很像。同时,内部左散,而不是均匀布白。很多人写欧体,毫无生气,看不到里面的变化,把字空间写匀了,一点意思也没有了。如果眼里能看这些留白处,懂得聚散(留白)道理,会发现欧体其实很有意思。(选字欧阳询《九成宫》)

640.webp (51)

“反”字,左部箭头,二笔之间并不挨。那么上面就会显得散些。“又”的两起笔都挨,封死,则为聚。显得中宫很紧。也是典型的上下散,中部聚。和前面的例字“兵”一致。(选字欧阳询《九成宫》)

640.webp (52)

化横为点,立刻字生动了,如“甘”字。如为横,那么一字三横,就要难免雷同,处理起来远不如点巧妙。(选字欧阳询《九成宫》)

640.webp (53)

-END-

20岁书法能写成怎样?

大书法家董其昌告诉你,20岁的字就是这样的!

1575年,董其昌刚好20岁,也是他苦练书法的第三年。据史料载,17岁的董其昌参加会考,因为字不好与第一名错失交臂,屈居第二,此事对他打击很大,自从苦研书法,终成大家。

640.webp (21)

图片来自影视剧董其昌年少剧照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汉族,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镇)人。“华亭派”的主要代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

董其昌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官位显赫,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是明代书画界的主流。

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20岁所作《法卫夫人楷书册》极具风采: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640.webp (34)

640.webp (35)

640.webp (36)

640.webp (37)

640.webp (38)

640.webp (39)

640.webp (40)

640.webp (41)

640.webp (42)

640.webp (43)

640.webp (44)

640.webp (45)——END——

在日本书道历史上有著名的“平安三笔”——空海,嵯峨天皇和橘逸势

其中最出色的是曾留学中国的空海,又称弘法大师。640.webp (13)

▲ 电影空海剧照

空海( 774—835), 唐德宗贞元20年(公元804)年随“遣唐使”远涉重洋至中国求学。大师返回日本后,大力弘扬佛法,倡言密教,创真言宗,并开创了灵山佛都——高野山,于是密教得以传至东土,形成“东密”,并奠定日本佛教坚固的基石。空海大师深受中日两国人民和佛教人士的推崇,是世界佛教界最有影响的大师之一。

空海法师还是有名的书法家,是日本书法的祖先、日本的书圣,还被称为“日本的王羲之”。他学习传统的王羲之的书法,并加入唐朝书法的韵味,无论是汉字书法还是梵文书法,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

640.webp (14)

他继承王羲之的风骨,颜真卿的笔法,加以自己的创造,形成了独特的书法笔式。堪称日本书法第一人,其代表作有《风信帖》、《灌顶记》。

《风信帖》是空海书法成熟的最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件作品是空海写给最澄的三件尺牍,因为所书写的时间略有不同故技法表现也有所差异。第一件、第二件是行书,侧重于王羲之书风,但已化去了刻意模仿的痕迹,在精熟的王羲之书法笔意中不乏颜真卿的厚重和孙过庭的飞扬。第三件尺牍则以草书为表现形式,在汲取孙过庭《书谱》的精神中寓于了王羲之的秀润典雅。

640.webp (15)

▲ 空海和尚《风信帖》局部1

640.webp (16)

▲ 空海和尚《风信帖》局部2

640.webp (17)

▲ 空海和尚《风信帖》局部3

《灌顶暦名》为空海另外一个重要的书法作品,作品本身是宗教仪式过程的一个名录,这件作品书写自然当中表现了空海的高度书法素养,笔墨娴熟深厚,风格凝练浑朴,明显表现出了受到唐代颜真卿的书法风格的影响。

640.webp (18)

▲ 空海和尚《灌顶暦名》局部1

640.webp (19)

▲ 空海和尚《灌顶暦名》局部2

640.webp (20)

▲ 空海和尚《灌顶暦名》局部3

空海在书法、佛教、诗文等方面有着全面的修养,且在这诸多领域中成就了座座历史丰碑,他不仅是在日本书法史上不可绕开,而是在整个的日本文化史上都是不可绕开的“巨匠”人物,由此造就了空海书风的流行并在日本书法史上影响深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