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刘益谦以1402.6万美元成交(约合人民币8690万元)拍得一件历经600多年历史的明代佛经,作者竟然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

640.webp (17)

署名“郑和”的明代佛经抄本在纽约苏富比以1402.6万美元成交

纽约亚洲艺术周期间,苏富比的“古代中国绘画和书法”日场拍卖会上,一件署名“郑和”的明代佛经以1402.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8690万元)成交。这件作品原本估价仅有10万美元至15万美元,成交价却达到估价的百倍,超越石涛、龚贤等人的画作,一跃成为当场拍卖会的明星拍品。据悉,其买家是上海藏家刘益谦。

查阅这件标号为427的拍品,苏富比的网站上对其的介绍为“无款(明代)楷书佛经 金粉瓷青雅色书皮 三十九开册”。这件佛经抄本因为落款处有“郑和”字样而受到了不少藏家的注意。根据苏富比的介绍,这件作品来自一位日本藏家,为明代永乐年间(1414)年的抄本,藏品的款识为“大明国太监郑和,法名福吉祥”。

640.webp (18)

在该场拍卖会上,这件拍品以10万美元起拍,有15位买家参与竞投,其中包括收藏家朱绍良、藏传佛教学者一西平措等人。随着价格不断攀升,竞拍者逐渐减少。在经过31分钟鏖战之后(一般拍品在3分钟之内落槌),这件佛经以惊人的1230万美元落槌,加佣金后的成交价达到1402.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8690万元),这件作品也一跃成为本届纽约苏富比亚洲艺术周期间最昂贵的拍品。

据悉,该作品的买家是来自中国上海的收藏家刘益谦。事后,他感慨道:“奇品出奇价,开拍时竞拍激烈,西方藏家都争到了700万美元,有幸最后被我成功举下”。据悉,该件作品或将近年亮相上海龙美术馆。

640.webp (19)

南京明史专家马渭源表示,很多人都知道,郑和的祖先来自于西域,但他本人后来也信仰佛教,郑和下西洋的航程中,每逢遇到佛教圣地,他都会去拜佛并布施。

据悉,郑和是回族人,其波斯名为哈儿只·穆罕默德·赡思丁。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10岁时被明军掠至南京,接受宫刑,服侍燕王朱棣。永乐元年(1403年),国师姚道衍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根据郑和研究者、郑和养子的后裔郑自海的介绍,2002年,浙江平湖对当地报本塔进行维修时,在拆卸塔刹宝瓶时发现一件放在黄花梨木质圆罐内的用金粉抄写的《妙法莲华经》,署名就是“福吉祥”,也就是郑和。与此同时,郑和也会出钱刻印佛经,据悉所刻佛经现有两套存世,分别收藏在国家图书馆和云南博物馆。

640.webp (7)

薛岳(1896.12.27—1998.05.03)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绰号“老虎仔”,广东韶关市乐昌县九峰镇小坪石村人,客家人。薛岳是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国民革命军著名将领,军事家,曾获得美国总统杜鲁门颁授的自由勋章和国军授予的青天白日勋章。在长沙会战中自创天炉战法,该战法歼灭日军十万之众,有效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此战役是中国抗日战场一次十分重大的胜利。

640.webp (8)

薛岳将军军事能力超群,文笔功底也不俗。将军喜好诗词、书法、文章,对书法尤甚,他在期颐之年仍坚持每天习字练书,少有断漏。

薛岳的书法与其将军气度不尽相符,他的书法闲适飘逸,尽显文人风采。

640.webp (9)

640.webp (10)

陈诚、薛岳、顾祝同书法作品三幅

若与其他喜好书法的将军相比,薛岳的书法水准略胜一筹,他的书法符合文人气质的飘逸形态,书法气韵俊美,且颇具魏碑神髓。

640.webp (11)

薛岳将军书法:死中求生,亡中求存。

640.webp (12)

1941年薛岳题词:积极防空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一、

书法艺术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就是好看,耐看,就是能吸引人看,就是能回味。

书法本身最基本的就是一种汉字的组合,要好看,要耐看,要能吸引人,务必就要最基本的让人能看懂,能看明白。随之才能去体会书法艺术的字外功夫和意境。否则,挂在墙上的书法,内行人看得不舒服,外行人看的不明白。那就失去书法本身的艺术性。

书法能称之为艺术的,绝不是单单汉字的组合。书法家也不是单单的会把汉字组合起来书写内容。其中包含着书法家们的修养,基本功,以及对书法艺术内涵的积淀和艺术美感的把握。否则光是把汉字组合起来书写,即使是模仿别人的字体,能做到形似,最多也不过是个“书匠”。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

书法之所以能称之为艺术,除了字体,除了结构,除了章法,除了内容的体现,除了用笔中的轻,淡,浓,重,枯,飞白,疏,密;用笔的中锋,侧峰;这都是属技巧的范畴,更重要的是一个书家的字外功夫如何?包括:艺术修养如何?汉字功夫如何?古诗词功底如何?美学知识掌握的如何?形象思维的把握如何?形体表现力如何?等等,等等。没有这一些的功夫所在,就没有资格称之为书法家。

640.webp (1)

▲ 赵孟頫 《洛神赋》局部

现在书法家多如牛毛。稍微写点字的就称之“大家”,或者称之为“书家”。我可以告诉大家:书法其实是一门用笔表现力最难的一门艺术。因为:

第一:所有的汉字人人都识,对字体的结体,只要认识字的人,都知道笔画怎么摆放,笔画应该在什么位子才好看。所以只要书写者没有把握这个最基本的,大家都不会去认可它。就会认为字体不好看。它不像花鸟画,山水画,少一棵树,少一朵花,枝干少一笔,花瓣少一叶,还能混过去,中国字完全就不可以这样去做。

第二:书法没有色彩。书法完全靠基本元素的“字”来表现。完全是靠大家都认知的“字”来表现。结构也好,字体也好,笔画也好,都是有一个字本来的基本规定。如果要有所突破,就要有一定的规范,就要有一定的法度。即使是草书,如果不当心笔画收一点,笔画长一点,字义就完全变了,就是另外的一个字了。所以要在整体篇幅中表现没有色彩的书法,让人看到了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应该感到的是一个书家特有的气质,内涵,情感,创意。要做到这一些,书法是何等的难啊。

640.webp (2)

▲ 赵孟頫 《洛神赋》

第三: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传承几千年,从甲骨,中鼎,石鼓,大篆,小篆,汉简,魏碑,楷书,行书,草书,都是在前进,都是在演变。但不管怎么的演变,中国字的字体,结构,结体,始终贯穿着一根主线。象形文字的演变,形象思维的进化,字形的美的再创造,但就是“字”的本身永远还是存在。凡是认识中国字的人都知道字形的笔画,一个十几亿人都会看的字,都会认识的字,我们的书家要去表现出一个字的美感,一个字的内涵,一个字的情感,一个字的意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到了现在,有人把我们的中国字用画的形式去表现,用字义的内容形象的去表现,结果画是看懂了,字不存在了。字本来的结体原意没有了。你能说这是一种书法的创造吗?结论是:否定的。

第四:书法的表现力,是所有平面艺术中最难表现的一门艺术。因为它表现的手法单一,要在单一的表现手法中去丰富,去寻求内涵,去追求美,去表现自己的情感,实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没有长时间的磨练,没有丰富的艺术修养,没有很好的基本功,没有平面艺术的表现力,没有形象思维艺术的功底,是完全没有办法来表现书法这一门独特的艺术魅力的。

640.webp (3)

▲ 怀素 《自叙诗帖》局部

第五:书法的美,字体要美,书写的字体的结构要美,书写的章法要美。书写的内容融合在整体的章法中体现出来的美,书写出来的整幅作品能体现书写者的性格,心情,念想,意志,情感的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书法完美的表现了,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书写者才能称之为书法家。否则哪来那么多的书法家啊。

第六:古代固然有好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书法大家。但不是每一个古代的书法大家都是我们统一模式的都可以去学习和模仿练习的。那时的朝代所体现的艺术作品,在我们当今看,有好多的书法艺术作品的内涵已经是不能再重复体现了。那时的书家所书写的作品和那时书家所处的地位,处境和心情,情感已经和现在截然不同了。所以现在不管什么书法大家,绝不可能写出颜真卿的“祭侄稿”那样悲愤的心情以及愤慨的笔意。也永远写不出王羲之那样悠闲自得的,群贤毕至的“兰亭序”。之所以然,就是我们现在的书法也要与时俱进。要体现时代的风貌。绝不能一味的追求古意,追求“偶像”,一定要有新时代的自己的风貌。

640.webp (4)

▲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第七: 书法艺术没有捷径可走。现在有一些“书家”在走捷径,认为写清朝书家的东西,可以出效果。因为原来大家过去都没有注意的东西,他们拿起来去表现,就认为可以成功。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有好多的“书家”根本不从基本功学起,楷书都不会写,就拿起笔来写行书,写草书。总认为,只要大家看不明白的就是书法艺术了。现在还有好多的“书家”,就像歌星那样,只会唱一首歌,而且老是在任何地方就唱这一首“成名曲”,在任何场合就写这一幅字。别的什么都不会。这难道是一个能称之为“书家”吗?

第八: 书法艺术其实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集汉字,古诗词,美学,构图,书法本身的结构,结体,章法,自身的修养,情感,意志,以及胸怀等。它绝不是一门单纯的艺术。书法艺术可以体现像音乐的节奏感,像美术的平面美感;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情感。可以知会一个人的性格,脾性。可以给人一种激励,可以给人一种力量,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愉悦。可以给人带来一种境界。所以书法艺术的魅力从古到今,能延续,能传承,这就是书法艺术的所在。

二、

书法艺术的个性和特点

书法是一门艺术,这已经不用说了。书法的技巧通过磨练,学习,是可以掌握的。但书法的意境和独特的风格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握的。就像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一样。

有人认为书法只要临了碑,临了贴,通过时间,就会成功。其实不然,因为古代的碑帖固然是好作品,但这些碑帖是否适合自己去练,适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去学习,去练习。这就很难说了。每一个书家都不是一样的。这和书家本身的性格,气质,脾性,文化底蕴的深浅是分不开的。一个没有中国文化修养的人,不懂中国文化的人,对艺术没有一种美的享受和欣赏的人是写不出一手好字来的。一个秉性懦弱内敛的人,是永远写不出颜真卿那样的大气的书法的,一辈子就是学习颜真卿的书法,再练习也没有用;一个奸猾,妩媚的人,也永远写不出欧阳询那样内敛刚劲的字体;一个粗狂和不拘小节的人,永远也不会写出陈道周那样秀美拘谨的字体。

640.webp (5)

▲ 王羲之《何如帖》

王羲之的字体悠闲,颜真卿的字体沉重,柳公权的字体梅骨柳枝,苏东坡的字体潇洒,米芾的字体狂颠,赵孟頫的字体洒脱,董其昌的字体妩媚,王铎的字体内秀而险峻;郑板桥的字体拙中带巧;刘墉的字体稳中带滞,邓石如的字体风骨耐寒,赵之谦的字体怀古老陈这些个人书法风格的形成,完全是和他们自身的个性,脾气,经历,修养和艺术的历练分不开的。看到他们的字,我们就可窥见他们的人。

就从近现代的书家来看同样是如此。沈尹默的书卷气;林散之的游丝劲,沙孟海的遒劲力,启功的皇族贵,任政的大众贫,周慧君的悬崖险,刘炳生的柳叶风,范增的红枫秀,张海的杂交稻,沈鹏的炸酱面,欧阳中石的歪靶树,聂成文的大花脸,王庸的孩儿气,都是每一个书家所拥有的个性特点,从而就可以在他们的书法作品中窥见一斑。

640.webp (6)

▲ 沈尹默-书法对联

书法艺术是艺术中最具有个性展示的一门艺术,看到了字体,就可以想象得出此书家的个性和脾性。甚至可以推断出此书家的为人和处事。过去说:字如其人。确实如此。

对于书法艺术,总结一下的话。就是凡是有志学习书法的人,应该先认识一下自己的性格和脾性,先了解一下自己的个性以后,再去选择自己喜好的字帖和攻克有关的书体。这样一定会事半功倍。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一起来看看明清书家的楹联吧!

明清书家楹联大观640.webp (4)

 客渚含兰思  寒灯照雨声

(明 董其昌)

640.webp (5)

 竹送清溪月  松摇古谷风

(明 董其昌)

640.webp (6)

 一帘花影三更月  万壑松声半夜风

(明 祝世禄)

640.webp (7)

 整顿乾坤将相  归休林壑渔樵

(明 张瑞图)

640.webp (8)

 超鸿濛而远迹  侣山水以忘年

(明 赵宧光)

640.webp (9)

 搜罗金石卑欧赵  管领风骚辟杜韩

(明 吴伟业)

640.webp (10)

 茅斋依橘柚  钓艇在烟波

(清 朱彝尊)

640.webp (11)

松阴一径白云湿  花影半帘红日迟

( 清 黄慎)

640.webp (12)

 砥行碧山石  结交青松枝

(清 李鱓)

640.webp (13)

 绕屋岚光三径客  满帘风雨一床书

(清 刘墉)

640.webp (14)

 修和群品生咸若  管领春风日亦长

(清 王文治)

640.webp (15)

 诗追白傅元和体  书仿黄庭内景经

(清 翁方纲)

640.webp (16)

 枫子留为式  桐孙待作琴

(清 桂馥)

640.webp (17)

汲古得修绠  荡胸生层云

(清 伊秉绶)

640.webp (18)

 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诗

(清 伊秉绶)

640.webp (19)

 汲水灌花私雨露  临池叠石幻溪山

(清 张问陶)

640.webp (20)

 文坛赠答追长庆 花榭壶觞继永和

(清 花杰)

640.webp (21)

 壁看崔北指头画  坐有秦西面角山

(清 姚元之)

640.webp (22)

 并抛杯酌方为懒  少事篇章恐碍闲

(清 汤贻汾)

640.webp (23)

 赤壁泛舟七月既望  兰亭修禊暮春之初

(清 林则徐)

640.webp (24)

竹石得幽秉  壶觞多雅游

(清 程庭鹭)

640.webp (25)

 意而来有故人念  霜压瘦梅花欲开

(清 何绍基)

640.webp (26)

 明大道不在高远  及盛年以讨古今

(清 莫友芝)

640.webp (27)

 吟谈赠答追长庆  花榭壶觞继永和

(清 胡震) 

640.webp (28)

 墨翻衫袖吾方醉  腹有诗书气自华

(清 翁同龢)

640.webp (29)

 纵使有花兼有月  共君论饮莫论诗

(清 王闿运)

640.webp (30)

 克俭式勤保世以滋大  秉彝是训进德于无疆

(清 蒲华)

640.webp (31)

 大开窗户纳宇宙  闲拂尘埃勘鼎锺

(清 李文田)

640.webp (32)

 壮思风飞逸情云上  朗姿玉畅惠德兰馨

(清 吴大澂)

640.webp (33)

 高人野士皆入画  名香古爵忽披书  

(清 袁思韠)

640.webp (34)

清如瘦竹闲如鹤  座是春风室是蘭

(清 金农)

640.webp

王镛,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籇刻专业。一九八一年留校执教。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原中国书法院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李可染画院副院长。

书画印三者之中

书法是根基,是核心所在

作者/王镛

书、画、印三门艺术都是以传统的点线审美为基础,以点线的组合构成形式为表现手段的独特的民族艺术。书画上要用印,不用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用了才更完美。

三者之中,书法肯定是根基。历史上看也是这样的。书法成熟的更早,连英国的艺术史家保罗·约翰逊都说:“书写只是一种系统化的绘画,或者应该说,绘画是一种较不拘谨的书写,因此书写规则必然通用于绘画。”我的体会是:画当然脱离不了书法,但书法更脱离不了画。书法由于总羁绊于实用的属性,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它的用笔、结字,甚至文学内容,面对章法的关注与研究一直以来都不充分,也少有突破。

640.webp (1)

▲王镛书法作品

如果你认为书法是可以通过视觉来感受、来欣赏的艺术作品的话,那么章法就是至关重要的,当然笔法、结字是基本的,没有是不行的。历史上很多大书法家的作品正书除外,说到章法,也看不出什么学问。没有章法的整体对比处理,一件作品可以等割成若干部分,看看局部足以,甚至看一行,看几个字即可,可以叫抄书偏重实用的书法,说不上完整的艺术作品。从这点上来说今天的书法大可以向画学习借鉴。因为一幅好画,每一个局部,每一个边边角角,甚至每一笔,都要与整体相关联,都要服从整体的章法布局。

640.webp (2)

▲王镛国画作品

今天能想到这点的书法家恐怕不多。印也值得书画借鉴,治印要在方寸之间的有限空间里,把每一个点面结构以及章法布局,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其细微的观照及精道的处理,没有搞过篆刻的人,是体会不到的。古人说:始知真放在精微。治印正是磨炼微妙的感觉与精致艺术处理手段的一个途径,学好篆刻是不会出败笔的。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融会贯通,三者之间的”运用”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640.webp (3)

▲王镛篆刻作品

传统文化确实在相当一段时期,在外来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了一些断裂。三者会不会向相对独立的方向发展呢?作为个人,有可能,但他也会借鉴一些别的艺术或者外来的艺术,像林风眠,也是成功的艺术家。但是若要发展中国传统艺术,这三者的关联与研究仍是重要课题。你从近当代的艺术史可以看出,孤立学习研究其中一门,是很难取得大成就的,当然有,但不普遍。问题就在于三者的“本体艺术语言”是一致的,是相通的,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脱离开来,容易走上歧路,其中书法是核心所在。

《礼器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在汉隶中较为规范,是学习隶书的最佳范本之一。

五届兰亭奖佳作奖得主刘啸老师为此在墨池学院开设三个课时,重点关注《礼器碑》的精准临帖,对用笔方法、结字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深入讲解示范,深入浅出,旨在帮助广大学员能快速入手,掌握精准临习的方法,在临摹中体会《礼器碑》的变化,从而有能力创作出《礼器碑》风格的书法作品。

640.webp (85)

通过此次课程刘啸老师将带你学习到:

一、艺术风格

  《礼器碑》书法瘦劲宽绰,笔画刚健,用笔力注笔端,如干将莫邪,锋利无比。其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中,含疏秀二严密内,历来被奉为隶书极则。

  《礼器碑》的线条质感,与东汉时期的其他隶书砷刻如《张迁砷》、《曹全碑》等有着一定的差异。它属于平正端庄、俊挺宽博一路。碑文中有的字笔画细如发丝,铁画银钩,坚挺有力;有的粗如刷帚,却又韵格灵动,不显呆板。尽管线条起伏变化,但通篇看来又不失和谐,在力量感的表现上非常成功。因此,临习《礼器碑》可选择弹性较强的兼毫笔,着重练习笔力。

二、章法与墨色

  《礼器碑》的碑阳部分,章法处理是纵有序,横有列;字距宽,行距密。这种章法充分展现了和谐、端庄、秀美的整体特征。而碑阴部分往往是纵有序、横无列,行与行之间有一定间距,字距参差不齐,富于流动感,通篇自然灵动,富有生气。

三、《礼器碑》的结字特征

  《礼器碑》结体严谨,字法规范,笔画虽然以方为主,却又不是全为方笔,有时略带圆意。它能将笔画的粗细、方圆,笔势的动静,向背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清超遒劲,庄重典雅,高古且充满逸趣,可谓集汉隶各老成持重之大成。

 

9刘啸

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曾被评为天津市十佳青年书法家、国家电网十大书法家。2010年、2013年两度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中国书协第七次书代会代表。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入选作品为曹全碑风格隶书)
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
第三届中国书坛兰亭书法双年展
庆祝《中国书画报》创刊三十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
第一、二、三、四届全国电力书法作品展
天津市第三、四、七、八届书法展
纪念毛泽东志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展
“孝行天下·埇桥杯”全国书法作品展等重要展赛

刘 啸 老 师 以 礼 器 碑 风 格 创 作 的 书 法 作 品

1

2

6

微信图片_20180327090926

第一课时 《礼器碑》基础知识
上课时间:2018.04.29 19:00

一、《礼器碑》的艺术特点
二、适合《礼器碑》书写的笔、墨、纸的选择
三、《礼器碑》和《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的区别与联系
四、《礼器碑》精彩字例临写讲解示范

第二课时 《礼器碑》技法精讲(一)
上课时间:2018.05.06 19:00

一、临帖对于学习书法的重要性
二、精准临帖的方法
三、基本笔画的写法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四、初学《礼器碑》最容易犯的毛病——隶书楷意
五、独体字的写法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第三课时 《礼器碑》技法精讲(二)
上课时间:2018.05.13 19:00

一、基本偏旁的写法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二、左右结构的处理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三、上下结构的处理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四、包围结构的处理及相关单字讲解示范

第四课时 《礼器碑》从临帖到创作
上课时间:2018.05.20 19:00

一、隶书作品的章法要点
二、集字创作方法
三、四字吉语的通用格式示例
四、《礼器碑》风格四字吉语作品示范讲解(附整个作品创作视频)
五、隶书斗方作品的通用格式示例
六、《礼器碑》风格斗方作品示范讲解(附整个作品创作视频)

第五课时《礼器碑》创作拓展(一)
上课时间:2018.05.27 19:00

一、隶书横幅作品的通用格式示例
二、《礼器碑》风格横幅作品示范讲解(附整个作品创作视频)
三、隶书条幅作品的通用格式示例
四、《礼器碑》风格条幅作品示范讲解(附整个作品创作视频)

第六课时 《礼器碑》创作拓展(二)
上课时间:2018.06.03 19:00

一、隶书对联作品的通用格式示例
二、《礼器碑》风格对联作品示范讲解(附整个作品创作视频)
三、隶书扇面作品的通用格式示例
四、《礼器碑》风格扇面作品示范讲解(附整个作品创作视频)
五、展览作品的创作要点(主要针对各种展览,对如何选择作品内容、安排形式、设计制作、投稿细节等进行讲解,使各个书写水平的学员能够通过学习,入展更高层次的书法展览)


报名方式一:

扫描海报上方二维码即可报名

怎样从临帖顺利-迈向创作?-刘啸

报名方式二:

点击课程链接报名,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640.webp (57) 640.webp (58)

弘一法师(1880–1942),天津人。俗名李叔同。大师在书画、诗文、戏剧、音乐、艺术、金石、教育各个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

640.webp (59)

如上图,这幅作品是弘一法师最为著名当然是晚年成就最高的“弘一体”,尽管我们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空灵气息与定化禅意,而事实上,你不!一!定!喜!欢!具体原因不好说,也许太高冷了。对不对?

………………………………………………………………

事实上,弘一法师早期的作品,不是这样的,或许是你很喜欢的那种。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书法之路的三个阶段:

1、早期书法: 章法紧凑,笔锋锐利,才气纵横,逸宕沉稳。脱胎于《张猛龙碑》并自成一格。三十九岁之前的书法作品集于《李息翁临古法书》中。

640.webp (60)

640.webp (61)

640.webp (62)

640.webp (63)

640.webp (64)

640.webp (65)

640.webp (66)

2、中期书法日臻成熟,跳出北碑影响,骨骼挺劲,笔画稍瘦,起落严谨,放少敛多。一九一八年他出家于杭州虎跑寺,法名演音,号弘一。大师50岁左右的书法能感受到其平淡、恬静、冲逸的神韵。

640.webp (67)

640.webp (68)

640.webp (69)

640.webp (70)

640.webp (71)

640.webp (72)

640.webp (73)

640.webp (74)

640.webp (75)

640.webp (76)

640.webp (77)

3、晚期书法火气消尽, 脱掉旧貌,用他自己的说法是:“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他强调书法如佛法:“见我字,如见佛法。”世人感受到的是涤荡俗念的宁静淡远,超凡入圣的至情,童趣与高度修养相结合的博大深邃。

640.webp (78)

640.webp (79)

640.webp (80)

640.webp (81)

640.webp (82)

640.webp (83)

640.webp (84)

640.webp (40)

640.webp (41)

640.webp (42)

640.webp (43)

640.webp (44)

尚艺书院讲座精要

主讲导师:曾翔

曾翔,祖籍湖北随州,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秘书长、篆刻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艺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城镇化促进会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湖北书法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名家工作室导师、清华大学名家工作室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名家工作室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名家工作室导师。

主讲课题:书法的秘密

一、造 型

汉字是表意文字,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每个字都有不同的形体,千姿百态,不可究诘。然而所有的文字在结构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归纳分类,寻找它们的共性。

640.webp (45)

1、  点画的起行收造型

书法五体的起行收造型:篆分大篆和小篆,点画基本是以圆笔为主,浑厚含蓄。极少用方笔的有三国时期《天发神谶碑》 ,清代的赵之谦篆书,再到齐白石篆书等等。

640.webp (47)

2、  单字造型

(1)字眼

字内部留有一大块空间,特别醒目,像字的眼睛一样。而在其上有眼则活起来,诗歌有眼则更具有艺术表现力,书法也应该有眼,但这个眼是书法的空间之眼。

(2)相让

《三十六法》 :“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相让,方为尽善。”也就是说相让的方法和目的是根据上下左右部分笔画的多少,调整疏密关系,以达到空间布白的均匀和结构造型的奇特。

640.webp (48)

(3)大脑袋,小身子

这样的字上半部分空间余白大,下边密而紧,有一种笨拙的感觉。

(4)借换

即移换点画的位置,为了避免某些方面的雷同追求独特的新意。如“蘇”之为“蘓”、“秋”之为“秌”等,这种借换的方法不仅仅改变及丰富了字的造型,也打破了字的常规造型方法,给人以更具想象力的艺术造型。

640.webp (49)

3、  字组

字组的连接方法就是缩小字距和行距的余白,根据字距行距的疏密情况,来调整字与字之间的组合造型。这样一来加强了作品的视觉效果,使作品中的字与字之间组合的造型更加丰富化。

二、章 法

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

640.webp (50)

三、笔 法

一字之间乃至全篇,不论点画、结体、空间布白如何变换衔接,都是通过用笔来表现,不同的用笔方法会产生不同的造型,通过这些形态各异的造型,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

640.webp (51)

1、笔尖

用笔尖写字是书法训练的第一关,当代书坛的快、飘、滑、弱,都是不懂得笔尖写字的结果。

640.webp (52)

2、笔肚

笔肚是笔头正中的部分,这部分的笔毫较多聚拢在一起向外凸起,按下后笔锋铺开,点画自然粗重丰厚,由于笔毫铺散,触纸面增大,运行时阻力增强,速度较慢,线条凝涩朴茂,深沉厚重,类于人的中年渐趋醇和。

640.webp (53)

3、笔根

笔根即笔头的根部,于笔头和笔杆的连接处,用笔根书写具有较高的难度,用笔根书写并不是将笔头死死按下,按得太死线条反而板滞无力,虽然杀纸但不浑厚,缺乏立体感,按的同时应该要有向上提的力,这样就能保证线条的丰富变化,即艰涩朴茂又厚重浑圆。

640.webp (54)

4、当今笔法创新

笔法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受到工具材料、书写方式、展示方式、时代审美、书法内在发展要求等各种因素的制约。“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艺术需要想象力与创造力,需要对时代的敏悟和观照,需要不断的发现和尝试。

640.webp (55)

四、书法的格调和境界问题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有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唐初孙过庭《书道》亦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640.webp (56)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当年除了在中国杀人放火强奸,还抢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矿产物资,日本人从中国掠走的还包含有大量的中国古代书法真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1、王羲之 《频有哀祸、孔侍中、忧悬帖》 

640.webp (27)

2、王羲之《寒切帖》  日本私人藏

640.webp (28)

3、王羲之《游目帖》 日本广岛安达万所藏

640.webp (29)

4、王羲之《大报帖》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640.webp (30)

5、王羲之《妹至帖》 日本中村富次郎藏

640.webp (31)

6、智永《真草千字文》 墨迹 日本私人藏

640.webp (32)

7、赵孟頫 《仇锷墓志铭》 日本阳明文库藏

640.webp (33)

8、康里巎巎《自作七言古诗》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640.webp (34)

9、王铎书轴 日本京都藏

640.webp (35)

10、倪元璐《赠止吉甥诗轴》 640.webp (36)

11、郑板桥行书轴 日本東京国立博物馆藏

640.webp (37)

12、祝允明《出师表》 日本東京国立博物馆藏

640.webp (38)

13、世上仅存的西魏墨迹 《菩萨处胎经》 日本京都知恩院藏

640.webp (39)

近些年,有人故意把书法写的像小孩子写的一样,美其名曰“拙”。

其实,这些人是曲解了书法的“拙”。古代人所说的“拙”更趋近“自然”的意思,而并不是又笨又傻的意思。640.webp (25)

就是放在现实中,谁也不喜欢又笨又傻的。写“拙书”的人通篇做作,丑态百出,什么中锋用笔,都是“浮云”了,完全抛弃古人书法的精妙,只认“拙”,还指出谁谁说的,书法“拙”好。我说,大哥呀,咱文化低,也不能乱理解,瞎写啊。

古人强调“拙”是指自然美,不矫揉造作,但更明确在“巧”上,书法还是“巧”好,当然了这个“巧”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长期写字中总结的技巧。

640.webp (26)

▲ 隋 索靖 《出师颂》局部

其实书法也没有什么很深奥的理论,就是一种自然地型美,可偏偏有这么一帮“理论家”瞎解释误导了一大批书法爱好者。

只有自然美的东西才会永存。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最终被历史抛弃,成为后人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