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镛,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籇刻专业。一九八一年留校执教。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原中国书法院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李可染画院副院长。
书画印三者之中
书法是根基,是核心所在
作者/王镛
书、画、印三门艺术都是以传统的点线审美为基础,以点线的组合构成形式为表现手段的独特的民族艺术。书画上要用印,不用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用了才更完美。
三者之中,书法肯定是根基。历史上看也是这样的。书法成熟的更早,连英国的艺术史家保罗·约翰逊都说:“书写只是一种系统化的绘画,或者应该说,绘画是一种较不拘谨的书写,因此书写规则必然通用于绘画。”我的体会是:画当然脱离不了书法,但书法更脱离不了画。书法由于总羁绊于实用的属性,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它的用笔、结字,甚至文学内容,面对章法的关注与研究一直以来都不充分,也少有突破。
▲王镛书法作品
如果你认为书法是可以通过视觉来感受、来欣赏的艺术作品的话,那么章法就是至关重要的,当然笔法、结字是基本的,没有是不行的。历史上很多大书法家的作品正书除外,说到章法,也看不出什么学问。没有章法的整体对比处理,一件作品可以等割成若干部分,看看局部足以,甚至看一行,看几个字即可,可以叫抄书偏重实用的书法,说不上完整的艺术作品。从这点上来说今天的书法大可以向画学习借鉴。因为一幅好画,每一个局部,每一个边边角角,甚至每一笔,都要与整体相关联,都要服从整体的章法布局。
▲王镛国画作品
今天能想到这点的书法家恐怕不多。印也值得书画借鉴,治印要在方寸之间的有限空间里,把每一个点面结构以及章法布局,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其细微的观照及精道的处理,没有搞过篆刻的人,是体会不到的。古人说:始知真放在精微。治印正是磨炼微妙的感觉与精致艺术处理手段的一个途径,学好篆刻是不会出败笔的。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融会贯通,三者之间的”运用”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王镛篆刻作品
传统文化确实在相当一段时期,在外来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了一些断裂。三者会不会向相对独立的方向发展呢?作为个人,有可能,但他也会借鉴一些别的艺术或者外来的艺术,像林风眠,也是成功的艺术家。但是若要发展中国传统艺术,这三者的关联与研究仍是重要课题。你从近当代的艺术史可以看出,孤立学习研究其中一门,是很难取得大成就的,当然有,但不普遍。问题就在于三者的“本体艺术语言”是一致的,是相通的,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脱离开来,容易走上歧路,其中书法是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