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9日晚,书法圈一夜之间有数位人员,声明退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动放弃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称谓,其中不乏在国内具有较高声望的书法名家。而此次事件发生,距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时间,仅2天。如此变故引起了书法圈的热议。
拙文《书法自学等于自杀》在“书法屋”发表以来,两天内浏览量达3万余人,这一方面说明书法爱好者对该文的关注,另一方面说明书法爱好者确实有一定的数量。当然,由于才疏学浅,写得不到位,有些读者对文章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些批评是善意的、有好的,也是书法批评所需要的。但是,对于一些微友提出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作进一步说明。
问题一:书法自学等于自杀中的“自杀”不是指个体生命的终结,而是指个人书法艺术生命的终止
有一位名叫xueping的微信朋友阅读了我的文章后发表评论说:“那贪官污吏别自杀了,在家练书法就是了。”
显然,这位朋友根本没有弄清楚本文中“自杀”的意思,“书法自学等于自杀”中“自杀”并不是指书法爱好者生命的终结,而是说书法爱好者书法艺术生命的终止。为什么这么说?大家不妨关注一下自己身边的书法爱好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有多少人还能坚守在书法这块阵地上?这是值得书法爱好者反思的,也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是八十年代末师范毕业的,因为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是教师,因此,当时就读学校特别强调“两笔一画一话(粉笔、毛笔,简笔画,普通话)”,每学期都有这方面的比赛,通过比赛,也确实推出一批在这方面有一定天赋的人,但斗转星移,他们都已经“淡出江湖”、销声匿迹,或改弦易辙、洗手不干了,为何出现这种自生自灭现象?
著名心理学家威詹姆女士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获得他人的赞赏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不仅小孩子需要赞赏,作为成年人,我们一样也需要赞赏。如果一个人闷在家里死练书法,就像一名演员在台上表演,台下没有一名观众,其表演激情要大打折扣。因此,学习书法一方面要静心潜修,另一方面也要交流,要得到人们的赞赏,如果有人(有名望的专家最好)能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强化其成功动机,这往往能成为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突破口。如果缺少这种环境或这种氛围,随着时间推移,人身上的惰性就出来了,能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就很难了,这也是现在不少书法爱好者在微信圈上传自己的作品一样,图的就是一种大众的赞赏,给自己一种前进的动力。
问题二:书法的起源与书法学习的师承
有位名为“打马啸西风”的微友评论说:“我就想知道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写毛笔字的人自杀了没?他是和谁交流的?学习谁的?王羲之学习钟繇和卫夫人的,那么,这两人又学习谁的?”
这位微友也犯了上面微友一样的毛病:即把自杀看成了生命的终结。这里我不再赘述。初通中国书法史的人都知道,书法意识起源于涂抹和刻划,就是古人所说的书画同源。仰韶文化陶器中就有刻划的图形和符号,而且这种符号是用刀刻出来的,刀痕非常清晰。学者认为这就是简单的文字。
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符号系统,而符号的图案特征是书法创造的前提。如“艺术”一词的“艺”字,甲骨文表示人种植行为,英文的“Plant”也表示种植的行为,但是甲骨文本身在视觉上比“Plant”更生动,具有象征意义,这是一个图案化了的跪着的人在种植,包含了“仪式”的成份,体现“崇敬”的感情色彩,具有了造型的意义。这样以具有个性的笔法和图案构成把它书写出来,就具有了造型和书写的双重美感,即书法美。而“Plant”却只有一定的书写美,而没有象形图案的意象美。
我国书法的演变历史是:(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若要论起最早的有名有姓的书法家来,我个人认为当数秦朝李斯。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
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杨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著重大意义,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晋时,书法大家辈出,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简牍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以陆机、卫瓘、索靖、王导、谢安、 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从上述我们知道,书法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历代书家皆是如此。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有资料说,没有卫夫人,就没有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我觉得这样说不为过。
有不少书法爱好者认为,学习书法,不需要交流,不需要老师,埋头苦练就行。此言谬矣!唐代韩愈《师说》中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见师之重要。
书法有法,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美是造型美和书写美的高度统一,在中国写意艺术传统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成为古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韩愈曾这样地评价过张旭的书法:“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可见书法艺术表现空间的博大精深。初学者若无师指点,必定要走不少的弯路,久而久之,必将断送自己的艺术前途,这不是书法自学等于自杀是什么?
《戎壹轩秦印汇》序言
孙慰祖
晚明『印宗秦汉』之论覃敷艺林不独印人尊为入门之津梁 亦为好古家奉若鉴藏之圭臬 然其时曰秦曰汉并无准绳 或以古玺为秦 或指魏晋曰汉 盖断代之学未兴也 至清末陈簠斋《印举》出 始以古玺 周秦汉印及形制 印文分别部居序次厘然 其入之 『周秦』者 即今人目为秦印者也 陈氏所录既伙 其识见亦超迈前人 故《印举》之编例遂成一时辑谱之范式 上虞罗雪堂接步其后 尝谓『秦人印大小同于周 有半方印皆白文 刻划以成之 其书体与传世权量铭同』 秦印始有说矣 继之者若周明泰《续封泥考略》 若王献唐《五灯精舍印话》 若罗福颐《古玺印概论》《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诸书或以印文考镜 或以形制别流 破拘启锢 学人于『秦印』之体式 鉴眼益见明晰 近世『秦印』之有专谱 乃水到而渠成之事也
秦印多凿文 其结字上承东周坠绪 下启汉篆初形 跌宕成趣 欹侧生姿 昔余尝撰文论秦印之审美 谓之『向着精熟而未至精熟 追求平整而未能平整』 乃『体现印章艺术史上童年时代特有的稚拙美』时人于篆刻一道 崇尚个性发扬 或倦于精熟妍美而返求古质天然则秦印一格 不啻别开新径之借镜
本编捃摭宏富 辑印凡五百有奇 品类纷陈 形制各异 堪为秦私印之大观也展玩品读 可窥古人精神心法 而其率真不拘之意趣 亦蕴于方寸之间故余又曰 『天下苦秦久矣 惟秦印不苦』 识者或不以余为妄言也
孙慰祖乙未冬至夜于可斋灯下
《戎壹轩秦印汇》后记
张小东
《珍秦斋藏印·秦印篇》《风过耳堂秦印辑録》开辑秦印专谱之先 于弘播功莫大焉 今《戎壹轩秦印汇编》以五百秦印汇为一辑 历来谱録无出其右 古今印史 未之闻也
遥想当年 一印入藏 或查阅资料核勘历史或求助方家辨验真伪 几至茶饭不思 夜难入寐 此中艰辛 外人何知 然朝夕浸淫其间凡十余载 物我两忘 恍如隔世 比之他人声色犬马 惶惶度日 岂不幸哉 收藏之谛 寓识于乐必求其善 颇为得古人厚意 非躬行者不克臻此
览秦印于斯 印文之独特 迥于六国 异乎两汉 其源姬周 一脉相承 秦印之朴拙一如秦人之厚重大胆落刀 披荆斩棘 率意处幻化纵横 蛟螭腕下 似有神助 工稳者纤细致密 一丝不苟 巧夺天工 窃以为 印之宗秦 若文之『宗经』(刘勰《文心雕龙》) 诗之宗周 书之宗于六朝也其上承先秦 下启汉魏 开一代之楷式 绪秦汉之先旨 曩有『印宗秦汉』之论 良有以也 然『印宗秦汉』诚如刘江先生《戎壹轩藏秦印珍品展》序文所言『宗秦的比例远远小于宗汉』 拙辑之付梓 或于印之宗秦稍有裨益焉
塞上榆林 秦之上郡也 予生于斯 长于斯 忝为秦人 偶遇秦印 自惭謭陋于此道为门外人 唯于秦之历史神往有加 故孜孜以求 乃有此辑 倘能成就一段佳话 亦不枉此生矣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吴振武先生拨冗惠题书端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孙慰祖先生慨然赐序上海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施谢捷教授排序释文 北京文雅堂杨广泰先生功绩累累 此辑之成 全赖以上大家之襄也 付梓在即 尚感玺印界同仁经年助我 虽不能一一言谢默铭于心 以为后报耳
张小东 乙未冬于戎壹轩
本编所选印章与《戎壹轩藏秦印珍品展》图录无一重复,下列为《戎壹轩秦印汇》八册原钤本的全部目录。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横亘数千载。书家和书品,浩若繁星,人才辈出。我们在欣赏古人作品的同时,也祈盼自己能写出好的字来。
具备哪些要素才能写好字呢?又从何入手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答案只有一个,科学合理,学法得当。
一、了解书法的历史和书法技能的知识
中国的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经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演变过程,从形状上变化由繁至简。
从形态上由静态到动态的发展过程。也可以说是以笔画为基础,以线运动为表达方式的历史。
因此,学习书法就要了解不同时代书法的形成、演化及时代的特征和重要人物的特点。
同时对先人传下来已被实践证明的宝贵经验,我们加以学习和传承。如:先人用笔之法、结字(结构)、笔势、笔墨、章法、气、意的运用等,要加以深入的研究,这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捷径。也避免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临帖
临帖:“古人用笔千古不变”。临帖是我们学习书法必要的手段与途径。“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也”。临帖可以行书入手。首先行书比较符合的书写习惯。其次,行书如同绘画中的速写,更容易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握字的结构形态。“行聚神宁”行书上可攻草,下可固楷。临帖分为空临、对临、背临、意临这几个阶段。
《书谱》节选
作为一位初学者可以选一种书体进行临帖,要反复的临,坚持经常性,这样才能对笔法、结构充分的理解和掌握。一些不易掌握的笔画偏旁进行有针对的练习。
三、以硬带软,软中求精
我们通常把铅笔、钢笔、签字笔等统称为硬笔。毛笔称为软笔。古人学写字和我们现代人在工具和方法以及字的环境不同。一接触就是毛笔。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到临帖,从笔画到结构,对字的认知到生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生活和学习都是用毛笔,学和用是统一的。
而我们认字就是铅字的印刷品,会认字就会写。教我们的老师大多不是书法的传承者。
使用的工具是从铅笔,钢笔及签字笔到现在的电脑打字。接触毛笔,临帖的时间更是寥寥无几,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就更少了。我们和古人在字的认知和写上,就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书法的学习上,我们就更要讲方式方法。
就工具使用而言,铅笔、钢笔较毛笔来说,使用相对方便好把握。表现力来讲硬笔远不及软笔。在掌握表现字的形态和结构上,对初学写字者来讲,硬笔要比软笔好把握。
所以临帖可先用硬笔,主要在字的结构和神韵上下功夫,熟练了以后,再用软笔象硬笔那样临帖。这是在工具使用上,从易到难转换的一种好方法。但是执笔还得像古人执笔的方法(按、压、匀、格、抵)。这样才能达到中锋运笔,发挥毛笔的特性。
四、先小后大、先易后难。
初始练毛笔字多大为好?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就拿毛笔字来讲,大字要比小字难写,难在字的笔画结构上不易把握,从悬臂、悬肘、悬腕、难度也是从大到小。但在字的好坏上,没有大小之分。
《书谱》节选
因此写字从个人的爱好和习惯出发,能把字写得舒展开为宜。可以从小行书入手,在比较短的内熟悉字的结构和形态,从经济上也易做到。从效果上看,建议初学者从原大或稍大于原大开始临习,这样更能接近古人的用笔,从而丰富自己手上的能力。
总之,学习书法为的是把字写好,要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为指导,总结规律反复实践,取他人之长之法为我所用。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来增加我们的学习途径。通过日积月累、熟能生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对笔法、结字、章法、墨法反复钻研。
书法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一,除了能够提升“主要看气质”之外,它还有什么其它功能呢?且听小译慢慢道来~
孔子认为,六艺之一的书法是每一位真君子都应该掌握的技艺。但是,在当下的一些人看来,书法并不是现代汉语的基本一环,谈不上重要。还有人说,书法只是老年人参与的活动。但这些看法都有失公正,也欠考虑。尽管在某些圈子看来是“昨日黄花”早已过时,但书法并不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
毋庸置疑,书法并不简单。母语非汉语的人的确会觉得书法绝非易事,毕竟它不仅仅只是写写字这么轻巧,还包括墨、纸、毛笔和心境,这些都十分重要。书法不单单是练习古老的书写方法,如今我们练习的书法就像孔子说的一样,是一种艺术形式。
当你开始练习中国书法,会发生以下三种变化:
You Will Learn Patience你会变得耐心
如果你觉得自己知道耐心的含义,那是因为你还从没尝试过练习中国书法。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两点是耐心和坚持。因为中国书法极其注重追求细节,笔画方向稍有差池,就会毁掉整幅字。
所以练习书法必须静下心来,因为它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艺术。事实上,练习书法是一种让人放松的绝佳方式。但若是想要放松,就得有耐心。犯些小错误无伤大雅,这只是我们的必经之路罢了。
You Will Become More Focused你会更加专注
练习书法需要十分专注,因为书法非常讲究细节之美,所以运笔时要全神贯注。但这只是成功的一半,你不仅需要专注于正在做的事,还要有所克制,保持积极向上,杜绝任何消极思想,这样才能写出漂亮的书法。
练习中国书法是为了提升注意力。如果不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是抱着想要掌握并精通书法之道的心态开始练习,那么你会发现自己很难聚精会神,常常备受挫败,以致最后失败弃笔。
You Will Understand the Beauty of Subtlety你将理解细微之美
对美的判断因人而异。很多现代人觉得只有那些引人瞩目的事物才是美的。超模、现代设计的简洁线条和辉煌的日落都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标准。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动画制片人寻找为动漫画家开办的学院,他们希望通过练习书法来提升他们的绘画技能。
但是美并不在于一副作品的宏观,在中国书法里,只有在秋毫之末间才可以捕捉到方块字的魅力。也许只是最细微处的一个点睛之笔就可以让一个汉字韵味独特、精妙绝伦。
练习书法,你会知道除了那些壮丽恢宏的事物外,还可以在最细微之处寻找美。这种观念可以改变你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方式。足不出户,中国书法就可以改变你的世界送你一片锦绣天地。
中国书法并非一种爱好,也不是只有智者或老人才做的事。即使是不懂中文的人也都可以从学习书法、练习书法中获益。
有些人说,中国书法家大都长命百岁,想要长寿,就要懂得耐心、专注和美。没有这些美德生命就会变得平庸而无趣。而练习书法之后,你的整个世界都会因此而改变。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今陕西临潼)人,一说山东临沂人。曾任原太守,世称[首页平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又称[颜鲁公]。他唐开元二十三年(734年)举进士。唐天官运亨通元年(742年)人博学文词科,喜交游。诸如诗人高适、岑参以及河南名士陆据、兰陵萧颖士等都与之交善。唐永泰二年(766年)因遭权相元载相妒被贬,曾一度寄情山水,参禅入道。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淮宁节度史李希烈叛乱。他为使臣前往劝降,因忠直不屈,被李希烈缢杀,终年七十七岁。颜真卿少重儒雅之学,偏爱书道。他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谒教于张旭,逐渐从旧法中悟出。彻底摆脱了初唐姿媚风尚。开创了划时代的新风。他的真书善以中锋用笔,一般横细,竖、点、撇、捺略粗,出笔处强调锋芒,结体端庄,天骨开张,出神入化。
内容简介
《竹山连句诗帖》,故宫博物院藏。绢页,第幅纵28.2cm,横13.7cm不等,共十五开。作于774年,时年颜真卿六十五岁。据宋米友仁鉴定为颜氏真迹,《墨缘汇观》著录。此时颜真卿真书风格已基本完善。结体稳实端面庄,运笔提挈顿挫,觉雄奇古,诚如《竹云题跋》说:[颜书多遒古,钗脚、屋漏之趣,时时流露于行黑之间。此叙独秀润有姿态,为颜书最宜人之作。
昨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发布了2016年北京中考考试说明,其中,语文的名著阅读部分从7分增加到了10分,成为独立板块,加入了《鲁滨逊漂流记》和《海底两万里》两部阅读篇目;英语分值未变;物理增加实验探究题分值。语文名著阅读增科幻题材。
在基础运用内容中,新增了书法部分,要求学生了解一些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和作品;同时还增加了诗歌默写要求。
在阅读方面,新增名著阅读板块,从2015年的7分增加到10分。今年的名著阅读篇目共9篇,在《论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和《红岩》基础上,新增《鲁滨逊漂流记》和《海底两万里》两篇。
语文教师唐哲分析称,知识点考查更为细致深入,同时考查课外文言文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对阅读和写作的考查形式将更为灵活。至于增加的阅读篇目,可能预示今年语文主观题会考科幻小说。
有一线教师分析,对书法的要求可能预示着今年中考会继续考查汉字的笔顺、结构等。
英语分值不变 写作或考社会热点
网传的“英语降分说”证伪。题型设置及分值与2015年相比没有任何变化,考试要求和卷面结构不变,总分仍为120分,词汇新增“autumn(秋天)”。
近年来写作话题的考查也越来越深,逐步从最初的情感类,发展到学习策略类,后来的社会现象类,如环保问题,热门事件;到去年考查文明中学生,学生需要能结合社会现象谈看法和理解。
曹雪梅同时提醒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及首都特色话题,可能会成为中考英语写作话题的新趋势。
数学增大阅读量 物理强调实验探究
数学教师赵云辉预测,今年中考数学难度不会很大,但阅读量大,过去的简单题难度稍有增加。另外,今年作图要求可能也会增加。
至于物理学科,将“填空题”拆散到其他题型中。同时,计算题减少分值,实验探究题增加分值。市考试院介绍,今年化学考试说明重组一些重复内容,使考试内容更加精炼。学而思中考研究中心何汇文老师分析称,今年中考化学中实验并没有什么调整,参考去年中考,实验题依然会是最难的,且最易丢分的部分,试卷对实验思想的考查会有所加强。
伊秉绶,字祖似,号墨卿,别署南泉、秋水、西湖长,晚号默庵,又称伊汀洲,福建汀洲宁化人。清学者、书法家。其父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御史、光禄寺卿。幼秉庭训,师从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后受大学士朱珪的赏识与纪晓岚的器重,拜纪为师,又拜刘墉为师学书法。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1799)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迁为扬州知府。历署河库道、盐运使。以父丧离职,遂不再出。
工诗古文,究心理学,精书法,行、楷、隶皆工,尤以隶书独具特色、雄冠清代。有《留春草堂诗》、《坊表录》、《修齐正论》、《攻其集》等。
隶书三言联 1798年作
志於道,时迺功。
嘉庆三年六月九日长生古瓦斋,素人先生尊兄属,弟伊秉绶书。
隶书四言联 1812年作
经经纬史,仁仁义宜。
书为新严先生年丈教正,壬申立夏年,弟伊秉绶。
隶书五言联 1804年作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
书为昇屏二兄雅正,嘉庆九年小雪,汀州伊秉绶。
隶书五言联 1812年作
文章千古事,风雨十年人。
壬申暮春,伊秉绶。
隶书五言联
道出古人辙,心将静者论。
勉基贤弟雅属,秉绶。
隶书五言联
巍峨拔嵩华,萧散在琴尊。
书为鉴三四兄亲家雅正,姻弟伊秉绶。
隶书五言联 1815年作
江山丽词赋,冰雪净聪明。
嘉庆乙亥长嬴,味芸仁弟属,秉绶。
隶书五言联 1803年作
政声韩吏部,经义董郎都。
句赠云岡三兄老先生并正之,嘉庆八年二月朔,汀州弟伊秉绶。
隶书五言联 1814年作
清诗宗韦柳,嘉酒集欧梅。
閼逢閹茂之春,伊秉绶。
隶书五言联
官闲读书乐,亲健得天多。
书为善斋大兄同年是正,汀州年寓弟伊秉绶。
隶书七言联 1805年作
文比韩公能识字,诗追杜老转多师。
句赠正邻行书翰林并求是正,嘉庆乙丑春日,寓弟伊秉绶。
隶书六言联
渊明不求甚解,少陵转益多师。
汀州伊秉绶。
隶书七言联
东华钟庆高青镜,南国承图寿紫觞。
奉祝淬峰先生五十初度,汀州伊秉绶。
隶书七言联
好装书画终年住,欲问风波此地稀。
书为澹园二兄雅政,汀州伊秉绶。
隶书七言联 1811年作
梅花百树鼻功德,茅屋三间心太平。
书为梅石五兄大雅清次,辛未中伏,弟伊秉绶。
隶书七言联 1815年作
清门宾胄诗书泽,嘉日投壶忠孝家。
敬题招武将军祠堂,即呈贤裔竹庐都尉正之,嘉庆二十年乙亥岁八月朔,扬州旧守汀州伊秉绶顿首。
行书七言联
惜福常留当户草,安心曾识下簾人。
汀州伊秉绶。
行书七言联 1815年作
黛色参天二千尺,名花出地两重阶。
书为讷斋六兄雅正,乙亥中伏,伊秉绶集句。
行草七言联
诗到老年惟有辣,书如佳酒不宜甜。
书为岳翁六兄属,伊秉绶。
行草五言联 1807年作
赏心於此遇,欲辨已忘言。
集陶句,嘉庆丁卯仲秋佳日,宁化伊秉绶。
行草七言联
再游又遇称觞节,百寿应归作德人。
恭祝亦园大兄大人七旬寿庆,汀州寓弟伊秉绶顿首。
行书五言联
披云对清朗,乘月弄潺湲。
书为襄阁年兄孝廉雅政,汀州伊秉绶。
行书五言联 1815年作
书有千年对,门容二仲过。
香光楹帖墨迹在曾宾谷处,临为心原三兄,乙亥新秋,秉绶。
崇情苻远迹,淳意发高文。
丁卯中伏,伊秉绶。
行书五言联
春暖观龙变,秋高听鹿鸣。
1、书写小楷时,执笔不宜过高。
以离笔头约一寸左右,低则沉着而坚定,字无飘忽之弊。书写小楷,腕宜平,掌宜竖(即肘腕部平桌面,腕能挺起则手掌微微竖起,与纸面保持一个斜直角度)。腕平掌竖则锋容易正,锋正则四面势全。在运笔时笔管不是永远与纸面保持垂直之状而平行运动着的,当以直为圆心,笔管随着笔势的往来,前后左右,翻腾起倒,惟意所使,及其收笔时,端若引绳,终则持之以正,则笔势自然圆活。
2、书写小楷,不宜过于紧张。
用力过甚,反使手腕僵死,纵有腕力,亦不能将此力发挥出来,腕的作用主要在于调整笔锋,通过提按、顿挫等动作,暗换笔心,使之达到中锋行笔的目的,只有藏锋画中,才能沉劲入骨,使笔力充沛,笔势圆活,故作小楷时,笔头宜刚劲,而手腕令轻便,方寸以内的字以运腕为主,务求笔力从腕中来,则点画自然沉劲而不飘浮。
3、书写小楷,不宜高悬手腕。
因为小楷每字亦只有二三分见方,笔势有限,另一方面,小楷沉着端重,用笔精致细到,要悬肘作小楷,对于初学者来说,实在很难于控制和驾驭,故初学小楷,不宜高悬手腕,晋以前人作小楷时常席地而坐,无所凭藉,悬腕书之,笔力十分可观。故前人主张作小楷亦当悬腕。如写稍大一点的小楷(约每字二公分见方)亦可用枕腕的方法,如写极细小字,(每字半公分见方),则可用着腕之法,即腕部贴着桌面,但也不能贴死,只动指不动腕,反使笔机凝滞。
4、书写小楷,不宜靠在桌上。
眼睛与纸面不可紧逼贴视,当保持在一尺左右,两肘宜开,以左手按在纸上,然后静作小楷,正确的姿势不但能有助于保持体力和护养眼力,同时亦能更好地发挥书写时的艺术效果。要能真正圆熟地掌握用笔技巧,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多写多体味,开始时是有意识的,被动的,迨至纯熟之极,则气自和,势自贯,臂自活,腕自灵,指自凝,笔自端,气贯十指,集中一点,到得此时,便无事思虑,只凭自己的一种感觉在写。
当以指端贴管,因为指端处感觉灵敏。执笔浅则掌自然虚,掌虚则运动适意,无窒碍之势。执笔不可太紧,亦不可太松,太紧则用笔易于僵硬,太松则点画易靡弱,故执管当用软硬劲,紧而不死,松而不脱,不宽不猛,有中和之道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