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文《书法自学等于自杀》在“书法屋”发表以来,两天内浏览量达3万余人,这一方面说明书法爱好者对该文的关注,另一方面说明书法爱好者确实有一定的数量。当然,由于才疏学浅,写得不到位,有些读者对文章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些批评是善意的、有好的,也是书法批评所需要的。但是,对于一些微友提出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作进一步说明。

问题一:书法自学等于自杀中的“自杀”不是指个体生命的终结,而是指个人书法艺术生命的终止

有一位名叫xueping的微信朋友阅读了我的文章后发表评论说:“那贪官污吏别自杀了,在家练书法就是了。”

显然,这位朋友根本没有弄清楚本文中“自杀”的意思,“书法自学等于自杀”中“自杀”并不是指书法爱好者生命的终结,而是说书法爱好者书法艺术生命的终止。为什么这么说?大家不妨关注一下自己身边的书法爱好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有多少人还能坚守在书法这块阵地上?这是值得书法爱好者反思的,也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是八十年代末师范毕业的,因为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是教师,因此,当时就读学校特别强调“两笔一画一话(粉笔、毛笔,简笔画,普通话)”,每学期都有这方面的比赛,通过比赛,也确实推出一批在这方面有一定天赋的人,但斗转星移,他们都已经“淡出江湖”、销声匿迹,或改弦易辙、洗手不干了,为何出现这种自生自灭现象?

1  著名心理学家威詹姆女士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获得他人的赞赏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不仅小孩子需要赞赏,作为成年人,我们一样也需要赞赏。如果一个人闷在家里死练书法,就像一名演员在台上表演,台下没有一名观众,其表演激情要大打折扣。因此,学习书法一方面要静心潜修,另一方面也要交流,要得到人们的赞赏,如果有人(有名望的专家最好)能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强化其成功动机,这往往能成为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突破口。如果缺少这种环境或这种氛围,随着时间推移,人身上的惰性就出来了,能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就很难了,这也是现在不少书法爱好者在微信圈上传自己的作品一样,图的就是一种大众的赞赏,给自己一种前进的动力。

问题二:书法的起源与书法学习的师承

有位名为“打马啸西风”的微友评论说:“我就想知道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写毛笔字的人自杀了没?他是和谁交流的?学习谁的?王羲之学习钟繇和卫夫人的,那么,这两人又学习谁的?”

这位微友也犯了上面微友一样的毛病:即把自杀看成了生命的终结。这里我不再赘述。初通中国书法史的人都知道,书法意识起源于涂抹和刻划,就是古人所说的书画同源。仰韶文化陶器中就有刻划的图形和符号,而且这种符号是用刀刻出来的,刀痕非常清晰。学者认为这就是简单的文字。

2

  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符号系统,而符号的图案特征是书法创造的前提。如“艺术”一词的“艺”字,甲骨文表示人种植行为,英文的“Plant”也表示种植的行为,但是甲骨文本身在视觉上比“Plant”更生动,具有象征意义,这是一个图案化了的跪着的人在种植,包含了“仪式”的成份,体现“崇敬”的感情色彩,具有了造型的意义。这样以具有个性的笔法和图案构成把它书写出来,就具有了造型和书写的双重美感,即书法美。而“Plant”却只有一定的书写美,而没有象形图案的意象美。

3

  我国书法的演变历史是:(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若要论起最早的有名有姓的书法家来,我个人认为当数秦朝李斯。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

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杨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著重大意义,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4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晋时,书法大家辈出,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简牍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以陆机、卫瓘、索靖、王导、谢安、 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从上述我们知道,书法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历代书家皆是如此。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有资料说,没有卫夫人,就没有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我觉得这样说不为过。

有不少书法爱好者认为,学习书法,不需要交流,不需要老师,埋头苦练就行。此言谬矣!唐代韩愈《师说》中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见师之重要。

书法有法,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美是造型美和书写美的高度统一,在中国写意艺术传统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成为古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韩愈曾这样地评价过张旭的书法:“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可见书法艺术表现空间的博大精深。初学者若无师指点,必定要走不少的弯路,久而久之,必将断送自己的艺术前途,这不是书法自学等于自杀是什么?